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4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

 长篇影评

 1 ) 为祖国而战

2022.01.22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转瞬即逝,进攻一个小村庄,一个冲锋下来,一个连的人死伤近半。政治比战争还残酷,命运无常还常常是冤死。内务部特别处雷科夫少尉一来就因为收集德军撒的传单的事和连长发生冲突,这货无视士兵的生命,逼着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和指导员叶菲姆·鲍里索维奇派人去双方交火区拾传单,指导员不愿意因为一堆废纸拿战士的生命冒险,雷科夫少尉威胁要送他们上军事法庭,一下子惹恼了正为没有增援,兵力不足发愁的连长,断然拒绝雷科夫少尉的威逼。

雷科夫少尉去阵地搜查私藏传单,要说内务部人员权利真大,公然掏枪指向不服从命令,拒绝检查的士兵,看那架势,要不是士兵在连长指导员的劝说下让步,他真敢开枪。让他歪打正着,还真查到一个老兵藏了一张传单准备卷烟抽,这下子如获至宝,连长打电话向营长求情,营长也对特别处无可奈何。

雷科夫少尉押着老兵返回后方,不想德军的拦截子弹不上眼睛,偏偏击中了他,老兵给他包扎好伤口,他却恩将仇报掏枪对准老兵,正像老兵说的“你个笨蛋,不懂生命的可贵,你都被洗脑了,分不清好坏”。通过传单事件,连长和指导员似乎减少了彼此的戒心,开始试着交流,但是分歧还是蛮大的,没有申请入党的连长用政治无感,觉悟低来搪塞,其实还是有对组织有成见,对教育也有很深的芥蒂“有时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老兵终于知道了雷科夫为啥冷酷无情,原来他是个孤儿,从小饱受那些所谓有良心的人欺辱,政府收容他,给他温暖,让他上学,给他捍卫法律的工作,所以他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老兵一句“那条法律让我救你的?”让雷科夫少尉哑口无言。亲情和良知终于感化了这个不知人世间冷暖的铁石心肠的人。

午夜时分,德军偷袭村庄,就在即将发起冲锋的时候,被一直躲在弹坑里的聊天的雷科夫和老兵发现,他们夺取德军的掩护机枪后立刻开火,成片的德军倒下,惊醒了熟睡的苏联红军战士,对准已经潜到阵地前沿的德军开火,德军两面受敌,顿时成了活靶子。

德军抓获雷科夫少尉、老兵和他的卫兵,卫兵立刻拿出传单请求投降,德军命令卫兵向自己的长官开枪,雷科夫面对自己人的枪口第一次笑了,他来查私藏传单,把个前线搅了个天翻地覆,没想到私藏传单准备投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卫兵,他终于明白了人性的善与恶。士兵索莫夫偷听到德军准备用迫击炮炸平阵地和村庄,到底该不该相信这个半个小时前还在夸德国人的阶级异己分子?最终连长决定避免无谓牺牲,给大家一个活路,大部分人撤退,他带两个人留下。

一番苦战,连长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到了后方,不想营长下达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命令,让连长带领他的人杀回村子,牵制德军主力,等待苏军主力反攻。对于已经连续苦战一天一夜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士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送死的命令,但是连长还是接受了,带领着他的连队返回了村庄。

想起了中国电影《集结号》,连长谷子地也是接受了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战争中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人去做出局部的牺牲来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牺牲的是他的全部,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冷血,没有一丝怜悯和温情可言。

 2 ) 不论是哪个政权执政,都不影响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电影#勒热夫战役# :

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我可能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觉得很新颖很精彩。

但你说他跟战争无关,我又觉得这个观点太牵强了,从镜头画面来看,这已经比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很多精彩的镜头画面了,从故事主题的主次层次来讲,最起码也是个“次级层次的战争故事题材电影”,主层次就是“批判性政治题材电影”了。

表面上给观众呈现的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中间又穿插很多其他的冲突,比如指导员和下属们的信任冲突、莫斯科17岁的年轻小伙和他的老乡一个被通缉的“惯偷”之间的冲突、上尉连长和中校团长之间的弹药物资人员支援的冲突、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和连长和老兵因为德军传单之间的冲突,以及影片更加强调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与士兵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冲突。。

有一个老兵说得挺好,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国家)”。

电影中间有多处反转,这些反转是对“内务军官”和“中校团长”的洗白,特别是当“中校团长”说出“要想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后退,我们会誓死抵抗”。。看到这段话,再联想前面团长冷漠的质疑下属说“对待私藏德军招降传单的人员为什么不枪毙?”,对待上尉团长为何是要他们在被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去支援?然后又说,要是他们被打没了,不就不用支援了吗?。。这是影片中期对待这位中校团长的刻画,而后,又让这位团长说出如此爱国报国的话,我嘴角是上扬的,心里是蔑视还觉得挺可笑的,甚至感觉有些恶心。。

正如上尉连长说的,他们都是身处在战斗前线的士兵,能否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还不知道,而你却要因为一张废纸去质疑甚至是要枪毙他们!

影片最后,中校团长让上尉连长进房间,告诉他这是将军的指令,要让敌人认为我方主力在此,好让将军可以成功进军。

原来,这位中校团长也有着一个让他前后难堪、几乎要让自己手下都去送死的任务!

战争的高压之下,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影响都很大(影片特地给了高压恐惧之下一个士兵茫然失措、哭泣无助的镜头特写),高压之下会有极端指令、战火之下会有无辜亡魂。。每条生命似乎都应该被诊视,但在战争中,生命却如蝼蚁,电影最后,上尉连长带着他的原班人马和新的补充人员,继续走向那个他们刚刚撤离的战场,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似乎是认命了、使命使然,又似乎是因为害怕而不出声,只留下连长的一个回头,脸上充斥着疲倦和无奈,或许他想回头再看看他背后的“美好祖国”,好给他充足的动力自我鼓励,然后,再次头也不回的走向“炼狱”。。

个人评分8.6分,在我看来,俄罗斯离苏联时期很近,才二十多年时间,更别提叶利钦的那段执政时期了,所以能有这样的反思电影,很不错!这个感觉跟韩国的一些电影很像。

 3 ) 勒热夫之战精彩看点

如果看过另一部俄剧《惩戒营》就能知道,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

开头:苏军中尉连长在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不要喊乌拉,不要喊为了祖国。德国人越晚发现我们,我们越有可能攻入敌人阵地。

(据说,苏军的冲锋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夹在中间的是新兵,最后是政工干部压阵。)

一个老兵说,“都是新兵,因为紧张,他们会在冲锋的时候拼命尖叫的。”

一名战士看上去非常紧张默默地祈祷。

一名叫做耶利舍夫(Елисеев.)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因为帽子上的五角星掉了而不知所措。班长提醒他,不要管五角星了,赶快趴在地上小心敌人。耶利舍夫伏在雪地上,手上紧紧地握着五角星,知道这是为祖国而战。

最后连长再一次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然后一批新兵在冲锋的时候拼命用喊叫来壮胆。)

虽然苏军顺利地攻进了德军占领的奥夫扬尼科沃(Овсянниково)村庄,但是损失比较大——科马林中尉(лейтенант Комарин)和帕夫连科中士都牺牲了,武器也有很多毁损。这时连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占领的村庄周围都是德国人,如果敌人反扑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来自布良斯克的理发师尤尔金(Журкин)情绪崩溃躲在角落里痛苦。似乎是敌人已经投降了,自己在给德国人理发的时候,因为滑倒无意中把长刺刀插到了敌人脸上。平时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

政治指导员问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Евгений Ильич):“你认为今天晚上德国人就会反扑吗?”

连长回答:“我认为在夜晚来临前,德国人就会进攻。”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撤退。”指导员问。

“因为无法估计我们进攻的人数,所以他们暂时撤退了。最主要的是敌人占领了我们的烏索沃。”

(意思是说,敌人的主力部队在烏索沃,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马上就会反扑。)

营长派人送来两挺重机枪,要求放在阵地的左边。用机枪火力支持其他部队进攻烏索沃(Усову)。如有必要的话,希望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直接派兵增援其他部队。

但是连长说,我只剩下一半兵力了,无法继续进攻,很多新兵不适合参加战斗。恳求营长多送些冲锋枪来,重机枪没什么用处。

营长不在乎他的请求,要求他服从命令。

苏军重机枪火力支援烏索沃方向的友军后,遭遇德国重炮回击死伤惨重。连部卫生所被炸毁。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出现像样的回击,所以德军断定早上丢失的奥夫扬尼科沃村庄里只是小规模苏军,决定反扑。

接着,电影画风开始变了

因为电话中的嫌隙,营部派出了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来取代连长的位置。

(电影中反复强调食物和冲锋枪补给要晚上才能到,结果派NKVD倒是派得挺快。)

NKVD开始逐个搜身,不允许他们私藏敌方传单,否则统统枪毙。

结果在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实际上老兵是拿来点烟用的。

连长在电话中请求,这位老兵是第一个冲进村庄的英勇战士,就因为一张点烟的纸就要拉去枪毙,太那个什么了吧!

(大段大段的批判性话语。)

(总部不会派增援,阵地也不愿意放弃,准备打消耗战了。

特别是最后那个NKVD良心发现,对老兵说,“你走吧,我受伤了,我来拖住德国人。”然后老兵没有同意,三人在突围的过程中全部牺牲。

因为敌人准备用炮火把村庄夷为平地,所以坚守阵地已经没有意义了,连长和指导员命令全连撤退,剩下几个老兵坚守阵地。

(最后这两段是影片的高潮,非常感人,展示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成功撤退后,营长命令全体返回村庄,不需要你们自作聪明保全有生力量,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消耗德国人,让他们认为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力。

(最后情节反转厉害了,充分诠释了个人头上的一座山,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一粒灰。)

全片结束。

 4 ) 低层缺少的东西

眼光

战略

一开始营长就没打算增援,要的就是连队死守住那个村子表示出一个态度,

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死守不退,给德军看,迷惑德军。

连长的眼光战略还是差了些,没能看出来这种意图,只是知道要守住这村子,最后实在是守不住了,撤退回营里,才被告之这里的重要性,知道这里是必死的任务,但还是得在夺回来。

如果一开始就能有着战备的眼光看出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是否还会接下这个任务?连长自己都不敢保证,但他是军人那怕不愿意也还是会被接下这个任务。

所以,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去死,我真的回跑的,但你要告诉我,守住这里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我一定会死守在这里,守到死。

正如我为什么投身于这战争中,我爱这国啊。

 5 ) 俄罗斯精分二战电影——《勒热夫战役》

今天聊聊电影《勒热夫战役》。

片名Ржев/ Rzhev (2019),别名勒热夫之战。

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

(Vyacheslav Kondratyev)

(1920年10月30日~1993年9月24日)

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勒热夫战役》改编自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Vyacheslav Kondratyev)的小说《血的救赎》(Sasha)。作者出生于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中东部城市波尔塔瓦,199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去世,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

他在为奥夫斯扬尼科沃(Ovsyannikovo)的战斗中亲自击杀十二名敌军,后被授予“勇气”勋章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回忆完成了这部小说。

《血的救赎》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萨什卡(Sashka),是一名年轻士兵,在勒热夫附近的前线工作。

小说通过萨什卡记录了他在这场战役的所见所闻,基本内容与影片剧情差不多。

整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战争、鲜血、泥土、尸体,但在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类灵魂胜利的信念。”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持续时间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

战役围绕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一线反复争夺,是二战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

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这场战役凭借其大量兵力损耗,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苏军损失兵力150万,德军损失兵力30万,苏德伤亡比超过4:1。

勒热夫战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芒掩盖,

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苏军由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战场的意义则是牵制了大量德军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覆灭。但高企的伤亡可以看做是苏军元帅朱可夫少有的败绩。

了解了影片背景,再看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没头没尾的战争电影。

如果不看上面的背景故事介绍,直接就看这部《勒热夫战役》,更是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影片对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语焉不详,一方面底层士兵并不能了解整场战役的全貌,另一方面也是改编剧本的硬伤。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讲述的就是底层士兵的所见所闻,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战争。

不论是被当做诱饵部队还是被用于佯攻牵制,士兵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经历过多场战斗的老兵对明天早已看淡,他们知道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只想着多杀掉几个敌人,为最后的胜利尽尽力,这才更加显得可贵。

观众们如果开了上帝视角,或者从指挥官的角度看战场,就会知道那些人将要面对必死结局。

叙事是底层视角,观影是上帝视角,这就造成了观众观影时的割裂感。

说实话,《勒热夫战役》的文戏实在令人咋舌。

如果读者在阅读小说,可以把自己带进底层士兵的视角,拍成电影的话,变成群像戏就不能这么玩了。

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被拍的仿佛在过家家。苏军德军围绕着突出部反复拉锯,影片大量时间却不是在战场,而在内斗。

德军仿佛成了影片的背景板,而不是敌人。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既然是俄罗斯拍摄的电影,自然就要符合俄罗斯的政治正确。

现在俄罗斯的政治正确是,俄罗斯民族是伟光正的,苏联政权则是需要批评的邪恶存在。

俄罗斯要表现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又想向西方靠拢,找到机会就要极力贬低苏联的那段历史。可是现在俄罗斯现在能够拿得出手炫耀的家底,都是苏联留下的。

要在这种十分精分的背景下创作二战题材影片,难度不亚于带着脚镣跳舞。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团队选择拍摄了朱可夫吃瘪的“勒热夫绞肉机”,而不是红旗飘飘钢铁洪流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影片内容,为了防止大家怀念苏联,影片《勒热夫战役》不遗余力的尬黑,甚至将德军出现镜头弱化,成为反派的反而是红军自己。

诋毁先烈就是忘本,这部《勒热夫战役》让人看到,苏维埃丢了江山之后,新政权会怎样的污名化先烈。

《勒热夫战役》优点很突出,影片中战争场景描绘可圈可点。

影片几场战斗重头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

老毛子拍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力出奇迹,不就是军火么,猛造可劲造,炸得不够还有。

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小到一个水壶一把刺刀,都时刻在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性。

文戏反面教材,

武戏正面案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一些资料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

结果是德军大胜,但是确实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也算有所得?

西方史学界估计的伤亡数据是:

红军阵亡362667到433000人,受伤768233人,失踪人数不详;——这伤亡真是惊人!

德军阵亡,病亡共计162713到330000人,受伤450000到469747人,失踪35650人

 7 ) 战壕真实派的精神继承者

在远离战争的人们的想象中,战争是属于英雄们的史诗,是视死如归,是慷慨激昂,是前赴后继。

唯独不是人。

所以战壕真实派的作品才显得尤为可贵。

战壕真实派,指的是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家组成。他们在战争前线亲身经历过血与火的鏖战,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描写记录战争。他们的身份主要是士兵和基层军官,所以又被称为“尉官作家”。

而在战壕真实派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你能看到人。

不是后世作家极力讴歌、赞颂,挂在墙上、裱在画框里、雕在石头上的“人"。

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会感到恐惧,会感到难过,却又在危难的环境中呈现出勇气的人。

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的”苏联滤镜“使得中国观众对于”苏联“的观感过于美好。

以至于任何正视苏联的内容,都会被视为是抹黑苏联。

你真的以为前线战场上每个人都是伟光正、不沾一点灰尘的“英雄”吗? 你真的以为每个奋勇作战的战士都是饱受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水平高过天际的共产主义战士吗? 你真的以为战争是宣传口径里面描绘的那样,精神原子弹能战胜一切吗?

每每涉及到这个话题,总有人要举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支军队的例子。所以某某电影成了抹黑基层指战员的脏水,所以某某电视剧成了抹黑中层指战员的脏水。

任何铭记英雄的人性一面的作品,都被视为对于英雄的抹黑。

人们极力试图维护自己观念里的英雄,却不愿接受英雄本来也是人。等到他们发现英雄原来也是人的时候,立刻又从天平的一端跌落到另一端,转而竭力试图将英雄踩进泥土里。

那么还是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致辞来回应吧:

“今天终将成为过去,人们将谈论伟大的时代和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无名英雄们。但是我希望大家知道,没有名字的英雄是没有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面貌、渴求和希望,他们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人所受的痛苦并不少于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希望所有这些人都能使你们感到像自己的熟人,像自己的亲人,像自己那样亲切”。

英雄们不是冷漠的机器,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轻易抛弃,他们像你我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记住英雄们不朽功绩的同时,要记住英雄真正的模样,记住他们曾经怀着怎样的恐惧和痛苦,更要记住记住他们真正的勇气——在恐惧和痛苦当中仍然选择战斗。

这才是对于英雄真正的缅怀。

 短评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5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9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13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17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2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21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2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27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29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推荐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31分钟前
  • thisismelmao🌈
  • 推荐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32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33分钟前
  • 还行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37分钟前
  • bugz
  • 力荐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40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44分钟前
  • Ishi.WB
  • 还行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49分钟前
  • ReAdY?
  • 较差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52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57分钟前
  • 705K
  • 力荐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1小时前
  • 无机客
  • 推荐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1小时前
  • Himiz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