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黑皮书 剧照 NO.1黑皮书 剧照 NO.2黑皮书 剧照 NO.3黑皮书 剧照 NO.4黑皮书 剧照 NO.5黑皮书 剧照 NO.6黑皮书 剧照 NO.13黑皮书 剧照 NO.14黑皮书 剧照 NO.15黑皮书 剧照 NO.16黑皮书 剧照 NO.17黑皮书 剧照 NO.18黑皮书 剧照 NO.19黑皮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3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  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  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爱,穿越信仰,穿越国界-----蒙兹外传

        我叫蒙兹,德国人,是纳粹党卫军的上尉。在那些犹太人看来,我们是战争中的刽子手,恶魔,其实谁又知道,在这场战争里,我同样失去了我最珍爱的东西——我的妻子,孩子,爱人,甚至于我自己的生命。
     是的,战前,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元首说我们的家乡是安全的,我们只需要征战再征战,可是就在那么一天,盟军的炸弹下来了,砰的一声,从此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的所有牵挂就那样灰飞烟灭了。
     从六岁起,我开始集邮,我收集遍了所有曾经驻扎过的地方的邮票。没有了亲人,我只能寄情在邮票之上,我视它们如珍宝,只有在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平和,战争与杀戮似乎真的离我很远。
    我不是一个杀戮成性的德国人,也不像我们的元首那样恨犹太人入骨。可我也绝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爱上一个犹太女人,并希望和她在一起,天长地久。
    那一天我在火车的包厢里,看着我心爱的邮票,她就那样走来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碧蓝的双眼,娇艳的红唇,性感的身材,请原谅我如果直白的描述,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男人,一个很久没有碰过女人的男人。她径直拉开我的包厢门,手里提着那样沉的两个箱子。出于绅士风度,我说女士可不适宜提着这么重的箱子——帮她把行李放在了架子上面。她笑着对我说箱子里面是她的留声机和唱片,而她战前则是一名歌手。是么,好美的歌手,多么迷人。可我是一个有着良好教育的男人,跟女人调情搭讪并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只能温和的坐着看我的邮票。火车里秘密警察们正在例行检查着,我对面的女士有些紧张,这些都是我没有看到的,终于她凑了过来,问我在做些什么。我给她看我的邮票,她说她小时候也集邮的,然后她温柔的问我是不是可以拿过去看看,一定会很小心的。秘密警察打开我的门要例行检查,我扫了他们一眼,说没有看到这里正忙着吗?是的,我是党卫军的高级头目,他们难道不用听命于我吗?难道当我跟一个美女在一起的时候还要忍受他们的骚扰吗?
    我们一路相谈甚欢,火车还是到站了,我提出要送她,她不肯,说有人来接,也提走了她的留声机和唱片。我说希望我们还会再见的,她那眼神告诉我似乎她不想再见到我。是啊,这是战乱时期的荷兰,在异乡的土地上,如何约定明天的故事呢?我走了好远,再回头望她,她也回头望着我,甜甜的笑着。算了,甩一甩头,处在战争中的我们,能够奢求什么?
     我没有想到的是,真的,那么快我又可以见到她。当接待员告诉我有一位叫艾丽斯的小姐找我的时候,我的心都在歌唱。我跑下楼,在大厅里看到了她,我伸出手,说真高兴再见到你。她是来给我送邮票的,真美,这些邮票真美,可是我没有告诉她,这些邮票远不及她美。
    秘书送来咖啡和巧克力,巧克力是从抵抗组织的俘虏那里缴获的,在战时非常难得。我留意到她吃了很多,看着她想吃却还要维系自己的自尊,我有些心疼,于是邀请她去我要去的高级军官的舞会,那里有美食,有佳酿,她应该在那里可以吃饱了吧?
    我提议我们去拿她的留声机和唱片,她俏皮地一笑,说:“何不如我唱给你们听?”
    那个晚上我毕生难忘,美酒,美食,美人。她站在那里唱歌的样子真的让我心醉,我想我们都有些喝多了,曲终人散以后,她的腿搭在我的身上,说想去看看我的邮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深夜在一起会只是为了看邮票么?我知道她在暗示着什么,可我是一个好男人,于是我说看邮票需要很多时间的,她说她有的是时间,我说我没有多余的牙刷,她大笑一声,喝了口香槟,吐掉,然后张口对我说:看,全干净了。
    我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于是带她回到了我的住处。
    也许酒精真的是催情剂,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扒开她的衣服,她的胸好美,挺拔并且圆润。她脱去我的上衣,我坐在沙发上,突然看到她的发根处是黑色的。黑色是犹太人的颜色——对我们德国人来说,这是必须有的知识。我按住她的手,问她的头发是不是染过来得以保全性命,她停住了,美丽的蓝眼睛魅惑地看着我:“是,又怎么样?”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胸上,“这也是犹太人的”,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臀上,“这也是犹太人的”——是的,元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有关犹太人的都是那么肮脏,可是这个犹太女人那么美,一切都是那么美,我还在乎什么?我吻她,我们做爱,我只想在这个女人的怀抱里迷失自己。
    再醒来的时候,她不在身边,我点上一支烟,她回来了,看到了孩子们的照片。穿着蕾丝睡衣的她站在床前,问我:“你结婚了?”声音里有淡淡的失望。“是的,曾经。”我用着最简单的语言讲述那个最痛心的故事,她看向我,眼里全是哀伤,“是的,我明白那种感觉。”然后她吻向我,起初她是看着我,然后她闭上了眼睛,吻我。如果说之前的做爱只是两个成年人的互相需要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吻,我能感觉的到是心灵契合之吻,我深信她明白我的伤痛,在淡淡讲述后面的巨大伤痛,她的一句“我懂”,其实我也是懂得的,我们,在这场战争中,都失去了挚爱的亲人。
    那一夜她得到了一份工作,第二天我就在我的办公厅见到了她。她像一个精灵时刻跳动在我的面前,让我的目光离不开她。每一次遇到都让我的心情非常快乐,我又是一个沉溺于爱河的男人了。下班的时候我问她晚上是不是来我家,我就像一个刚尝禁果的小男生希望和她再一次相聚。她说她来——她,也是想和我在一起的吧?
    那天下午,她离去之后,党委队的线人被杀了,我突然发现这些好像一个圈套。一个活色生香的漂亮女人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和我睡觉,而她工作的第一天线人就被杀了。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巧合,我准备了一把枪,放在被子下面。我需要问问她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来了,褪光了所有的衣服,那个美丽的酮体又一次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把枪慢慢竖起来,她娇笑着问我这是什么?掀开被子她被吓到了,我拉她过来,告诉她我的疑惑,我问她是坦白一切还是明天把她交给党卫队。她看着我,眼里充满泪水,怎么会呢?在我眼里她是那么坚强的女性,可我居然看到了泪水。她让我拿开枪,我摇摇头,她楚楚可怜的说让我吻她,我甩甩头,罢了,我注定是过不去这一关了,我吻她,很用力地吻她,她不惧怕我——一个德国纳粹手里的枪,却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那样让我吻她?天,或许是她疯了,或许是我疯了。
    我没有逮捕她,相反的是,我想为她报仇。那个杀她全家的刽子手是我的下属,他所做的这些勾当令人发指。我报告给将军,让他检查那个家伙的保险箱,可是让我意外震惊的是,保险箱里居然全部是文件,那些从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居然统统不见了。那个该死的中尉居然还反咬一口,说我在和抵抗组织谈判。当将军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流血,盟军已经近在咫尺,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些后路。将军这个极端法西斯分子不允许我这样的言论,判了我叛国罪,即日枪决。
    我被带走前我的女人在门后看着我,这样的结局是我们谁都预料不到的,在这样的变化前面,她没有惊慌失措,她不知道也许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后来我知道了,那天晚上抵抗组织组织了一次行动,要救出所有被关押的俘虏,她要求他们也同时救出我否则就不予以配合,原来她不惊慌是因为她要救我。可是那天晚上行动失败了,所有的人几乎都死了,而她,也被陷害投入了监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么多年来的征战,在党卫军司令部里,我也有我的亲信,他救了我,还有这个我爱的女人,我们躲在一辆车里,在一个被单下面,我搂着她,逃出了生天。
    我们躲在了一个小船上,夜那么静,周围那么安详。女人在那里忙碌着,像个幸福的小主妇。我就躺在那里,看着她,真希望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辈子阿。。。。我吻她,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后半生的幸福居然在一个犹太女人的身上。。。广播里传来了德军撤退的消息,她的面色凝重起来,她说她从来没有想到会恐惧解放后的日子。。。是的,那些抵抗组织还认为她就是那个叛徒。我宽慰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洗刷她的冤屈,我却忘记了我曾经是一个纳粹军官,是人人想捉住的战犯。
     那天,那最后的一天,我们离开我们的小船,去找那个我们认为的叛徒——律师。门铃响了,律师被射杀了,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那个凶手,他是唯一可以为爱丽丝洗刷冤屈的人。大街上的人很多,他们在庆祝德军的撤退,我看不到那个凶手,我鸣枪,却引来了更多的目光。他们大叫着我的名字,围捕我,想必对于他们抓到一个德军大头目是一件多么振奋的事情。她在屋子里听到了动静,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看着我,依然是那么美。。。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眼。
     那个该死的将军居然在为加拿大人效劳,他拿出我的死刑执行令要求继续执行。那个唯诺胆小的加拿大佬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意了我的枪决命令。我狠狠地扑上去,想要掐死这个非要置我于死地的纳粹。我恨他,恨他为什么不给我一线生机,我刚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这样,他把我所有生的希望,都掐灭了。
    (请原谅我不知道如何书写蒙兹的死,这个是我在整个电影里最不能承受的一个场景。导演没有交代任何的内心独白,甚至没有一个眼神没有一句话,就让他那么死了。。。。大悲,悲到我2天没有睡好觉。。。。。。太痛了,虽然明知道是假的还是痛的要命。。。555,不写他的死是不是就可以假装他还活着?)
写这样一篇故事,没有任何的目的,如果说有,那么就应该是想要宣泄。黑皮书里的爱情故事,虽然那么简单,却用那么简单的几幕下击溃了我所有的防线,那一夜,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民族,仇恨,阴谋,都略去,我只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让我夜不能寐,从剧情里拔不出来。
我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不是文笔多么如花,我只是宣泄了我心里的大悲。我喜欢蒙兹这个角色,喜欢他温柔的眼神,喜欢他穿着党卫军制服却爱着一个犹太女人。这要怎么样的大爱。。。
今天我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希望有路过的人可以看到。如果你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如果我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你心有些戚戚,那么我就很满足了。

 2 ) 无关电影

亲历过二战的欧洲人拍摄的二战电影,就是不能像好莱坞那样忠奸分明。
欧洲人决不会如《辛德勒》名单一样摆开一群脸谱样的变态纳粹、伟大斗士,可怜的犹太人。他们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那段战争岁月更像是一场考验人性的化学实验,结果是所有人都善恶难辨、面目全非。
人性不是真金白银,经不起考验。
如果写历史,说历史,读历史的人,能多点这样的情怀,这个世界就不会还存在那么多骗局了。

 3 ) 俏皮的Carice van Houten

这部片子成全了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俏皮的美女,她的表演真好。从她让那个荷兰帅哥水手亲她的面颊,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呵呵,这一幕无比自然美丽,诱人。

访谈的时候问卡里斯,为什么会选她作女主角,她说,她猜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 是需要一个有神秘感的女人,隐秘型的,不光只是袒胸露乳,大胸部,而且她的胸部不大……

她说在准备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她要做的,是赋予这个角色女性的力量,不要矫揉造作,不光是个英雄或者什么的,而是一个女性,而且是让观众喜欢的女性,如果观众不喜欢,那可倒霉了,因为片子长两个半小时……

卡里斯说她认为最难受的几个镜头,是进棺材(她有些迷信,很在乎这个)。还有一个是切鱼头,还有在水里被蚂蟥咬了,再有就是最后那场“大粪”浇下来的戏。她说她没想到这么难适应,到了片场的时候她还很乐观,然后她发现在小拖车里放着几朵花,还有一张保罗·范霍文太太给她的卡,上面写着:“祝你今天好运”。当时卡里斯就想,完蛋了,要是她这么说,就是真要出事了。而且是很糟糕的事。淋“大粪”的时候她还对保罗·范霍文说这个你也要自己来试试,一会儿我拍完了你就来……结果最后拍完她给忘了……回到家哆嗦了一晚上,缓不过来,太难受了。

卡里斯还透露她是戏剧学校毕业的,所以她不太怵唱歌。12到18岁的时候学过6年的德语,希伯来语是现学的。

她说荷兰1600万人,这部片子的观众有100万这在荷兰已经是很成功了。当被问到,她想不想去好莱坞,她说,还没有星探给她打电话,然后她开玩笑的说,至少伍迪艾伦没有给她打电话,伍迪艾伦有斯嘉丽了,呵呵。


采访保罗·范霍文的时候,他说他这次回到荷兰就是叶落归根,想要拍非商业化的电影,要做一件很困难事。片子的剧本他和编剧一起研究了很多年。在荷兰的历史上,那个年代的很多事都被刻意回避了,没有人谈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都有一个盲区,他们的经验都来自一些正统的电影情节,是非黑白似乎阵营分得很清楚,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保罗·范霍文说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带来了什么问题,只是让大家接受一些事实。比起以前,他更看重电影幕后的故事,他也希望这样的一个片子,能够让观众多思考。

 4 ) 揭密血腥往事,惊艳性感歌女

一个歌女,乱世漂零,以天生的乐观与自信行走,在战争的年月里,痛失爱父、爱母、亲弟,以无谓的坚强的加入反抗组织,投身敌营,却为真正的叛徒所卖,反被污指,以至于在解放之后遭遇到泼粪的羞辱,同时失去爱人,为叛徒害命,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她发出如许的质问,终于,在牧师的黑皮书里,她读解了一切背叛密码,揪住了可耻的叛徒……这就是一切么,她的命运终是尘埃落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终于结束了么,那岁月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是否真正烟消云散?她的心能否走过那段血肉交织的岁月赢得生命又一个新的循环?

性与暴力是片子强劲佐料,此料一直为人所诟病,仿佛此片正欲借此来吸引眼球,如果这的确是导演的意图,我得说,他将此意化得出神而入化,一点不嫌做作与突兀,性感处,无论是女主角穿着耀眼的红裙圳出性感的长腿,挥洒迷人的歌喉媚惑众生状,或是她变身谍女郎,以无比的妖娆美艳俘获男人之心,再加上配角不遗余力的裸身演出,暴力处,无论是枪杀、折磨的血腥恐怖状,还是的让人无法忘却泼粪画面,凡此种种,无一不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这些佐料的恰入其份的突显真实人性的复杂灰度,与故事情境的相映成景,佩服导演炉火功力,富于刺激性的性与暴力更加深入的使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一直觉得好的电影,如《小说人生》《魔幻时刻》《杯酒人生》……等等,时间轴上每一刻展现的画面,述说的语言,既富于诗意美丽,又富于生活的真意,将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人前,每一刻的回忆都令人惊叹,每一时的画面都让人深味,此片因为毕竟题材不同,在此标准上似有折扣,但作为一部故事电影,或者说史诗电影,它完整讲述了是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光是这一点,与时下许多大片相比,已值得叫好,电影最简单的本质就是如此吧,准确而清晰的描写矛质,结构故事,然后在光影交错间,带出影片传达的主题——人性的灰色地带\对战争的控折\历史的迷雾\信任与背叛,二十年磨一剑,剧情与场景的丰富度勿庸质疑,果如其名《黑皮书》般,激起人心深处的沉默敬畏、好奇恐怖,看此片,如同品尝饕餮盛宴,绝不会让人失望。

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在片中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誉,她首先必须是声色俱佳的歌女,同是亦是亲睹家人惨死的孤女,再又必成勇谋兼备的抵抗组织成员,强烈的民族感爱国心又驱使她躺在了敌人的床上,化作黑色间谍,另外,她亦真挚的与敌首相爱,甚至生死不曾离弃,她忍受了这一切,却在战争结束后遭遇无比羞辱,同时也丧失自己的所爱,她终是离开魔掌,揪出叛徒,可是这一切能抵偿这战争给她带来的所有痛苦与丧失么,看她的脸,细微的神情变化,印象最深刻处有二,她轻盈献唱声色婉转,如莺喉妙语,性感纵情;她闻知爱人已死,无奈道出一句,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无比的悲伤与痛苦在心泛起,直至浑身颤抖,两相映照,十出杰出,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表演功力自然无痕,可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她仿佛是镶嵌在黑皮书里的闪耀钻石,以纯熟的演技与绝美的姿容掳获看客眼睛,此片看罢,不由你不爱上这浑身散放天真性感的女人。

 5 ) 《黑皮书》不完全观影手记

人总有某些特别擅长的方面,如果《本能》被删去暴力和性,还剩下什么?所以,根本不能指望保罗范霍文的影片在国内公映还能得以完璧,像这类全球都是限制级的片子能公映都是意外,删掉些情色段落,往抗战积极健康的路上靠,可以理解。

 看完回家后上豆瓣查了查,早有无所不能的网友详细地罗列出了院线版和原版的差别,多达十几条,原版跟“健康版”的时间相差半小时以上。凡是涉及到色情内容,剪;涉及到政治内容的,剪,涉及到血腥暴力内容的,剪!而且广电总局对色情的定义很宽泛,床戏露点等镜头删掉也就删掉了,包括挑逗性的语言翻译的时候也被替换,不过这类改动倒也没什么,不影响理解就是了,让人郁闷的处理方式不是只把有碍观瞻的镜头删掉,而是干脆删掉前后的一段剧情,从而造成前后脱节,让人费解。其中有一些关键的过渡性剧情,比如我一直不明白蒙茨和艾丽斯被营救后,怎么突然就跳到了那个残暴凶狠的纳粹中尉弗兰肯携带财产逃往海上,完全衔接不上。原来其中还有一小段蒙茨和艾丽斯逃亡的情节,在一个帐篷内,其间还交代了纳粹从荷兰退兵,战争结束。没有这些铺垫,其后弗兰肯的跑路行为以及大街上胜利队伍游行的场面,实在很让人迷惘和觉得突兀。还有艾丽斯被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后吞食巧克力自救这一段,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吃巧克力增加体内血糖来分解胰岛素的医学专门知识呢?其实在开头都是有交代的。剔除了诸如巧克力、打火机等小道具的细节刻画是很遗憾的,完全丧失了原版中也难得的细腻之感,甚至作为片中重要线索之一的“黑皮书”也没有得到事先照应。最让人意难平的还是公映版的结尾实在太烂,硬生生把影片降低为一个快意恩仇的复仇故事,当然,这在原版里也是有交代的,战后艾丽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以色列,结婚生子,但是1956年的中东战争接踵而至,战争,还是战争……就此打住,倒是颇有几分余味。又为什么被剪?不知道。只能说中东啊、以色列、巴勒斯坦啊,都是敏感字眼,为安全起见删干净的好……这点,虽然在心理上我也是能理解的。

 《色戒》公映的时候据说只删掉了13分钟,已经足以让人的理解缠产生偏差,那么《黑皮书》在剪刀手下的命运简直不堪了。海报宣传上的《色戒》二战版已经不确切,且不说《黑皮书》在拍摄时间上要早于前者,除了美女间谍加战争的框架之外,其实两者是不能比较的。文化背景不同,不能比;价值观不同,不能比;更何况西方导演粗犷不羁的风格跟《色戒》欲言又止的小情小调也是比不了的。仅仅作为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罢了。

 作为老牌的商业片导演,保罗当然是很懂得讲故事的。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典型的战争片的看点一应俱全,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悲剧,但跟战争有关的题材却跟爱情、人性一样,是艺术永远取之不竭的宝库。所以在内容上实在不算创新,而且该片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来推动,对导演操控节奏的要求很高。虽说在剪刀手下我也只能连蒙带猜看个大概,但其中体现的戏剧张力紧绷到让人透不过气来不是假的,善恶莫测,忠奸难辨,步步翻盘,绝境逢生,算得上一次畅快的观影经历。

 如果说《色戒》因为张爱玲因为李安也是可以列入文艺片行列的,那么《黑皮书》则是浓墨重彩的情节片。《色戒》倾向于人物内心的变化、挣扎,闷骚,那么《黑皮书》则着力于势力斗争的冲突、紧张,大气。虽然也是由女主角的传奇经历贯穿全片,却丝毫没有阴柔之感,反倒有一种史诗般的磅礴。当然《黑皮书》不仅仅是一般的情节片那么简单。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大量高潮的连续铺垫排列,层层推进,从而将人物的跌宕命运始终置于矛盾的中心,整个过程冲击不断,逐渐升华,也正在其间传递出了颇耐人寻味的主题:战争就是人性的疯狂,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最终都是疯狂的一种极致张扬,这一点是被无数实践无数理论无数作品反复论证过的。《黑皮书》展现的便是这种疯狂对于普通人心智的摧毁和不可修复的伤害,无论是正义的女斗士艾丽斯还是可耻的叛徒内奸汉斯医生,甚至那个看起来还有点理智和人性的纳粹军官蒙茨,无不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牺牲品。哪怕在胜利和光明到来的时候,铭刻在普通人心中的伤痛依然不会消退,反而历久弥新。

 如果有人是冲着《本能》和《艳舞女郎》去看的,比较可悲。不是对于导演而言,就是有人喜欢并且擅长用这种方式来讲故事,没什么的,讲得好就行,这点保罗比李安坦白。限制级从来不是大问题,它的争议不会《午夜守门人》更大。

 在电影院里看这部洁本,感觉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讲述白色恐怖地下斗争的电视。我其实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在看电影。

 6 )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第4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革命》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讲习班主任兼理事、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主持编辑的。这篇文章后来成了《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改名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您别误会,我在这儿说的,跟毛老爷子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您不必担心接下来会上一堂“毛选讲用课”。

之所以会想到毛老爷子这篇文章,实在是跟保罗·范霍文的一部电影有关。看完那部电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毛老爷子这文章中的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之所以会想到这句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第一,电影的故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当年上学赶上了革文化命的尾巴,毛主席著作和语录都正经背过一些,早年间的记忆总是印象深刻,不自觉地就往外溜达。这第二个原因的存在,说明我老了,现在的小孩儿你打死他他都不会从范霍文的电影想到毛主席的教导上来。

保罗·范霍文是谁?说一部电影和一个人你就知道了,《本能》和莎朗·斯通。《本能》的导演就是这位范霍文,而莎朗·斯通今天依然能拍《本能2》,跟当年范霍文起用她大有关系。须知,那个时候的莎姐已经是三十八岁高龄了,但范霍文还是慧眼识美人,莎姐果然性感逼人,艳光四射,貌似枯木逢春;但是她的演技实在平庸,而且值得吃一吃的身体容貌的本钱也正在迅速消失,《本能2》就是个恶例。

这部让我想起毛主席语录的电影,名字叫做《Zwartboek》,这是荷兰文,翻译成英文是black book,汉语的意思是“黑书”,所以这电影的名字在我们这儿翻译成“黑皮书”或者“惊惧黑书”。

故事说的是二战末期荷兰一个犹太女歌手的事儿。这位女歌手和家人在逃往荷兰南部盟军占领区的过程中遭遇纳粹截杀,女歌手侥幸躲过了这一劫,但亲眼目睹了家人被杀、细软被劫的全过程。逃回阿姆斯特丹的女歌手乔装改扮为非犹太人(染成金发,甚至把阴毛也染成了金色),不仅参加了抵抗组织,而且还打进敌人内部,当上了一个纳粹军官的情妇兼文员,一边为抵抗组织做地下工作者,一边寻找着家人遇害的真相。然而,荷兰抵抗组织要营救自己被俘的人,让女歌手帮助,但是,这个计划被奸细得知,抵抗组织遭受了很大损失。于是,纳粹和抵抗组织都把女歌手视为敌人。那位纳粹情夫与她一起逃离并躲了起来,等待着战争结束。而结束了战争,却并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她被荷兰人当成“荷奸”关进监狱,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解救了她。但是,最后的大结局却出乎女歌手也包括我的意料之内外。真正的奸细和凶手,既不是吃里扒外的荷兰伪警察,也不是掌握着犹太人生杀大权的纳粹情夫,而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和帮助犹太人逃难的律师先生。而这奸细的动机也很简单,图财害命,与实施杀人的纳粹分享这些血染的财富。而这一切的秘密,就藏在律师先生的黑皮面的笔记本里,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这电影中的人,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真人”,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刘再复先生当年提出的“性格组合论”在这部电影里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人性的复杂,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可算淋漓尽致,就连我这样走南闯北、号称阅人无数的老家伙,看完也很感叹了几分钟。

故事是个好故事,情节发展和关节处都处理得好,一帮基本不熟悉的德国演员演得也好,乱七八糟的德语、荷兰语听上去不算太难受(反正一句也听不懂)。据说范霍文的这部电影构思了将近二十年,当年江青搞样板戏,号称“十年磨一戏”,但跟范霍文的二十年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或许是因为构了二十年思的缘故,这电影的故事编得很圆,没有什么破绽,而且也没抄别人的桥段,这真是不容易。

只是我替那个女歌手感到相当不值,于是就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歌手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了,就没那么多乱事儿了。当然,果真如此,那这电影也就甭拍了,看的就是这一波三折的复杂劲儿。

 7 ) [电影] 《黑皮书》:紧张地让人透不过气!

    杰拉德·舒伊特曼(Gerard Soeteman)真是太有才了,此人是电影《黑皮书》的第一编剧,保罗·范霍文荷兰时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其早期重要作品《纳粹军旗下》也是出自他手。时隔30年,这两个荷兰人终于再度联手,以同类题材电影中罕见的快节奏,炮制了一部足以让人呼吸急促、热血激流的间谍片!这一次,他们不再因为必须忠于原著(《纳粹军旗下》根据小说改编)而束手束脚,剧情编织的唯一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好看而不流俗,那种紧密围绕“反思战争”、“荷兰情结”、“抵抗运动”等等的惯常打法被全然搁置一边,整个故事,集中笔墨浓重书写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动作性很强的情节剧,如此反而相当好看,超乎寻常地好看。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都是典型畅销小说的路数,完完全全回归到了电影最基本的叙事传统,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骤变征服观众,而说故事的风格,简直都有点像《24》和《越狱》,善恶步步翻盘,意外接而连三,绝境中总能峰回路转,看着那叫一个过瘾。这是近期(奥斯卡风潮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有效渠道看到的,最棒最棒的情节剧!毫无疑问。

    女演员Carice van Houten表演极好,献身精神直达阴毛(为了使体貌特征更像白种女人,打入德军总部前她须将下体染成金黄,保罗·范霍文乐意将此细节详加描述),国人谁人能及?尾声处,她得到即是情人又是敌人的党卫军军官慕采的死讯,登时浑身颤抖、眼泪狂飙……我们很难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表演——好的表演能传达出角色的痛苦、绝望、恐惧,但很少有表演,能同时将此三者兼得。此外,她的歌也唱得极好,那嗓音,太有魅力了,简直有叫人魂飞魄散的美。2006年可堪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佩尼洛普·克鲁兹在《回归》中小餐馆的那段演唱。

    2006年的世界电影,实在是太过瘾了,最近查缺补漏,发现《硫磺岛来信》、《光荣岁月》和《黑皮书》,个个精彩,痛快痛快!叫人直想蹦到大街上去吃肉!

    可惜,《黑皮书》终究没能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鼓励和褒奖,戛纳电影节对其漠然处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是全无提名,看上去颇令人费解。《黑皮书》虽然是典型的通俗剧、情节剧,但并非没有艺术的创新价值,它使电影回到“讲故事”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来,本身就有“颠覆性”。保罗·范霍文这个典型的“漂泊的荷兰人”,从好莱坞学得一身好武艺,回到故国重整旗鼓,却只讨得一个好口碑,但是谁又能肯定,这不是一幕伟大歌剧的崭新开始?2008年,保罗·范霍文的《The Winter Queen》又将上映,编剧碰巧,还是那位有才的杰拉德·舒伊特曼先生。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9u

 8 ) 《黑皮书》:非好莱坞式的好莱坞叙事

    性、暴力、爱情是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即使是在以强调文艺性和思想性著称的欧洲电影中,这些要素的显现也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的滥套表演。但欧洲电影毕竟还能透析表象,深入内里,颠覆其既定意义,翻出别样的新意。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黑皮书》就是这样一部携带着好莱坞电影元素,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颠覆的作品。至于颠覆的实际结果,也许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关键词是战争、爱情、人性以及灰色。二战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无论是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如《攻克柏林》、《虎虎虎》、《最长的一日》),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观现实(如《美丽人生》、《兵临城下》、《钢琴家》),所得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果都不可能冲淡整体上宏大的悲剧气氛,人们始终都无法忽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尤其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摧残——它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令人战栗的暴行,究竟怎样发生。这使得二战题材的电影在叙事的同时必须负载起道德审问与价值追问的重任。在《黑皮书》中,这种探问走得更远。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女子瑞切尔在纳粹迫害下从逃亡到反抗的历程。因为父母兄弟被纳粹残忍地杀害,本来不过是想在乱世中找个避难所的弱女子毅然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并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入德军内部,成为德军上尉蒙茨的情妇。但组织内部一再出现叛徒,使得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一一失败,瑞切尔不仅暴露了身份,还被阴险的纳粹构陷,成为尽人皆知的“叛徒”。但在纳粹内部的朋友的帮助下,她与蒙茨逃出了监狱,躲避到了战争结束。但瑞切尔念念不忘为亲人报仇,为自己洗去冤屈,于是在胜利后和蒙茨一同返回荷兰追查元凶,团团迷雾中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调查。但不久,蒙茨就不幸被捕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瑞切尔也被挂上卖国贼的名字遭到百般凌辱。正在这个时刻,前抵抗组织的头目汉斯出现了,他救下了无助的瑞切尔,但万万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就是这个被赞誉为民族英雄的人正是那个叛徒。他为了钱财害死了包括瑞切尔的父母在内的犹太人,也设计毒杀了几乎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的瑞切尔凭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最终铲除了这个恶魔。影片的最后,瑞切尔和那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并坐在河岸上,身后的灵车上叛徒的挣扎渐趋消失,镜头慢慢拉远,四周一片宁静,灰白的天空像是要包裹住一切。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成为多余,我们像是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河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夹杂着忧伤、无奈,不知要流向哪里。
    这是一部融惊险、刺激、悬疑于一体的故事,其中的很多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一位好莱坞导演对此尽可肆意发挥想像,造出与本片前半部完全相同的效果来,但他们最恶俗也是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还要塑造出个无所不能的民族英雄出来,并一定要在结局时让英雄和他或她的情人在漫天火光之中幸福而拥。相比之下,保罗•范霍文的后半部才是《黑皮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从瑞切尔与蒙茨的相恋开始,影片就把触角伸到了一片灰色区域: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但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太过粗糙,没有酝酿出一段充分的剧情让观众来确认二人的恋情,仿佛只是出于简单的欲望才使得蒙茨不杀瑞切尔,甚至还和她一起出逃,患难与共。难道仅仅因为性或者爱情(如果导演这样希望的话),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的纳粹分子就可以迅速蜕变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么?更让人吃惊的是,蒙茨第一次与瑞切尔发生关系时就发现她是个犹太人,但他居然能毫不介意,糊里糊涂地与她相处下去,直到发现她是地下组织成员才又把这件事提出来,但他已举起的手枪马上又被瑞切尔的娇嗔轻轻打到了一旁。这不禁让人回忆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恶魔纳粹军官对一个犹太女孩的迷恋,他明明知道她是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但却不能抑制自己想与她在一起的欲望,但最后还是让残忍的纳粹主义占了上风,把那个女孩送去了集中营。相比之下,《黑皮书》的这种灰色区域内的恋情遇到了小得多的个人阻力,蒙茨身上的纳粹色彩也被淡化了很多,显然太过理想化了。我不惮妄自猜测,是不是导演去国二十年,已然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美国电影的爱情至上主义的信条呢?瑞切尔和蒙茨之间可疑的恋情是本片中最大的败笔,但假如他们不相恋,情节就难以为继,恐怕这也是导演面对的两难问题吧。
    影片涉及的第二个灰色区域就是,敌我阵营是否真的黑白分明?战后欢庆胜利的人们一面载歌载舞,一面还忘不了惩戒那些叛国者。但惩戒并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的正义程序,竟然只能沦落到纯粹的人格侮辱:剪去他们的头发,剥光他们的衣服,往他们身上泼洒大粪!这种惩戒堪比纳粹的极端暴行,是对人格、人性的最大玷污!导演在这里也充满厌恶地塑造出一帮醉鬼、兵痞、妓女,让他们来实行对瑞切尔的侮辱。但这种侮辱难道仅仅只是那些粗俗无知的人群所能做出来的么?那些普通的市民,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呢?他们不也在心里痛恨诅咒叛徒么?如果有机会,普通人是不是也会变得残忍起来?导演故意把这种可能性避让过去了,只重在表现瑞切尔所承受的一切,并让施暴者生就一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从形象而非道德的角度叙述了这一问题,从直观上避免了观众的疑问。在这里,导演故意消解了人性的阴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单纯的叙事,缺少深刻的发掘与责问。叙事的节奏和角度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深度探寻的可能性也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灰色度数最浓的部分,就是叛徒的真面目被揭露的时刻。叛徒不单单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竟然还有汉斯——抵抗组织的领导者,他的贪婪使他背叛了祖国和人民,亲手把战友们引入死地。就是这个最大的反派,在获得沾满犹太人鲜血与怨恨的金银后,居然还获得了人民的欢呼和拥戴,这一绝妙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影片在道德审问上的不足。汉斯的前后大翻转实际表达了导演一直试图在说明的问题:道德的不确定性。谁是绝对的正义,谁是极端的邪恶?在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底下,个人那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可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反诘?纳粹分子或者由爱情或者由良心,是否可以走上人道主义的道路?普通人因为憎恶邪恶是否就可以突破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犯罪?更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卫士,难道就没有一点个人私欲,没有走上歧途的可能?保罗•范霍文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忽略很多细节上的追问。这种一刻都不能滞留的叙述节奏带给观众震撼和快感的同时,也缺少了可供细细推敲的持久性。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国际化,带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各国电影很容易就被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而适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国际化电影必须具备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东西,它要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太过深刻或者太过自我的电影往往都得不到认可。保罗•范霍文虽然以二十年来磨一剑,但他似乎也不能不顾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所以,《黑皮书》中裹挟的好莱坞叙事要素已然从噱头向本体开始转化,这的确是一种在无形体制下的被规训的过程,在这背后显现出的形象,恐怕不仅仅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好莱坞电影资本家,更有被好莱坞电影所驯化出的一代观众。

 短评

我就想推荐大家看看主角穿红裙戴红花唱歌那一段。

8分钟前
  • satan
  • 推荐

看过的最好的荷兰电影,悬疑迭起,险象环生。对于我这种剧情控,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极度推荐,这是了解荷兰人和荷兰历史的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部剧情几乎满分的电影。

1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所有打三分以下的都是看的删减版嘛?其实是多美好的片!!!女主与德军上尉第一次的时候眼睛好漂亮>///<上尉大好人我的菜!。。结局在半途有点眉目,但合情合理的伏笔和对小角色剧情的适当渲染是成就了一个还算出乎意料的结局。。Carice演女主好不容易的!别再说她胸部小了其实很漂亮Q_Q

17分钟前
  • 拉子闪闪发光
  • 力荐

正与邪,善与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全部模糊,战争中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2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剧情紧凑。演员到位。名副其实的好片儿。

21分钟前
  • 圈圈圈
  • 推荐

无以伦比的棒 惊艳到极致 保罗真是个人才

24分钟前
  • 深毒
  • 力荐

长篇小说的质感,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29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绝代尤物。“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用在这里才合适。那句与其选择子弹不如投降恐怕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3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精彩淋漓的佳作。本片开局平平,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是精彩,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叙事更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且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尾一切复归于平静,令人不胜唏嘘感慨。正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4星半,强力推荐

36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

40分钟前
  • bba
  • 力荐

没法不联想到色戒,不过这部是彻头彻尾的情节片,没在文艺上纠缠。另外,女主角很好看,不单单是相貌上的~~

4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有些地方看到了文革的影子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即便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充满阴谋与复仇的故事,范霍文的片子里也少不了情色与杀戮,然而他将这些元素作为陪衬,打造出一部环环相扣伏线千里的大戏;某种意义上本片有点像荷兰版色戒,但个中曲折更加虐心,几乎可称做女主角一个人的史诗;结局隐晦地点到巴以冲突让这个光明的结局又蒙上一层灰尘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2008-6-19看毕,非常的经典,比色戒强很多倍

52分钟前
  • 左思
  • 还行

爱好邮票的魔鬼尚有一线良知,庆祝胜利的天使早已丧失尺度。法西斯与基督徒并无区别,英雄与妓女界限模糊。有的身体被千刀,有的灵魂被万剐。可以向仇人袒胸,不愿向恶人露乳。注射贪婪的胰岛素,吞下伪善的巧克力,刚被万人簇拥,转而躺进棺木。战争有结束,攻讦不结束。可以信任人,但不可信任人性。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说它是外国版的《色戒》?《色戒》我还没有看,但是这个真是没什么意思,那个情报局局长一点也不像个高官,那么nice,还那么痴情种的样子。MS中国的敌我战争还老奸巨猾了一点。

56分钟前
  • 半袖
  • 较差

一开始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间是《色戒》,后半部分是《西西里美丽传说》,最后是《名侦探柯南》#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东西了#

58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实际上,所有人都憎恶战争,除了旁观者

1小时前
  • 大xu
  • 推荐

3.5,精彩归精彩,但过度戏剧化,以至于2个半小时要滴水不漏圆住这个故事已经相当局促,更没有任何文本空间去构筑叙事之外历史和人性深度。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