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喜剧片英国2010

主演:Sakda  Kaewbuadee  金吉拉·潘帕斯  Thanapat  Saisaymar  

导演:内详

 剧照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2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3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4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5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6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3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4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5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6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7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8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19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15:26

详细剧情

因为肾脏衰竭,布米大叔预自感已只剩两天生命。他让亲戚们把能召回前世的汶密叔叔从医院接出来,希望能在乡间的家中了却余生。出乎他意外的是,他故去已久的妻子的鬼魂正在家中迎接他的归来,而失踪多年的儿子也回到家中——他已经变得与一只猴子无异!原来儿子与一种被称为“灵猴”的生物交媾后,与雌猴在森林中生活了整整15年时间。布米大叔回忆起他前世的许多往事,他决定带着他的家人穿过森林,来到一个位于山顶的神秘洞穴——那里是他第一世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布米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长篇影评

 1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鬼送终【第6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2286237.html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2010)

最近看了2011年的新片、看了奥斯卡获奖影片、看完了IMDB250中的电影,那么就来看看世界艺术电影大奖——金棕榈奖的获奖影片。本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家人为一个生病的男人送终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农场主,患了绝症,由一个老挝来的年轻人照料。男主角的小姨子和男孩来看望他,并在农场中住下。晚上,三人吃饭时,男主角死去的老婆和变为猿猴的儿子陆续回来看他,众人开心地聊起往事。第二天,小姨子与男主角在农场闲逛,并得知老挝来的年轻人要离开了。随后,男孩在睡梦中仿佛看见一条鲶鱼与公主发生了关系。晚上,男主角知道时候到了,就带领小姨子和男孩来到一个形似子宫的山洞中,并在山洞说起关于未来、过去的胡话。第二天清晨,男主角离开了。按照泰国的传统,男孩成为了出家人,可是他耐不住寂寞回到了小姨子身边。最后,小姨子与男孩两人作为真人的分身来到酒馆中吃饭。

前几天刚看过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奖作品《生命之树》,让我对金棕榈的品味有所了解。但是看过本片之后,我才知道我低估了本片让人“费解”的程度。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比《生命之树》还要另类的电影,节奏拖沓、结构分散,充斥着乱七八糟的神鬼、宗教元素等等。最主要的是它没有统一的主题,看过影片后并不知道编导想要表达什么。总之,简单概括一句话,本片不是一部适合任何人欣赏的电影,只是编导过于自我的产物。

当我面对看不懂的电影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浅薄,没有那种领悟能力,所以我会去网上找相关的评论,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的它的。对于本片,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看过网上诸多评论之后,我才知道本片是一部过誉的作品。因为网上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观点,但是每个人的观点却都不相同,这就使得本片显得很怪异。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让每一个人的思考都趋于一个方向,指向编导的所思、所想、所为。可是本片却让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恰好是“过度诠释”的体现。针对本片,很多人会觉得它获奖了,那么就应该有优秀之处,于是众人们就开始绞尽脑汁的去想本片如何如何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的去揣摩编导的想法。可殊不知,众人们想的,根本就不是编导所要表达的,人家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每一个人都在猜编导的想法,所以才会出现一个人一种观点的现象。这并不是一部正常的好电影给观众们带来的感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敢于质疑电影,管它什么什么奖的获奖影片,或是那个知名导演的作品,不要人云亦云,人家说好就是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抱着上面的想法来看这部电影,它不过是讲述了一个鬼送终的故事,并在送终过程中穿插进一些轮回的想法,仅此而已。依据男主角的想法,他死在了形如子宫的洞中,所以他回到了子宫、回到了自己生命开始的地方。联系影片中段的“公主故事”,可以知道男主角的前世是一条鲶鱼、一条会说话的鲶鱼。这就是电影所要表现的“布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至于鬼,则至始至终的都存在于男主角左右,如死去的老婆、失踪的儿子,甚至在男主角死后小姨子与男孩都出现了分身。那段男主角讲述的一些关于过去、未来的胡话,不过是编导在政治上的隐喻。可见,本片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泰国人对鬼认同,以及对世间轮回的展现。

既然本片是如此,那么它就称不上为佳片。根据本片获奖的时间和一些评委的采访可知,本片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很独特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如此真实的“鬼片”,比如堂而皇之的将鬼作为真人来表现。此外,轮回的概念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新奇的,在他们的宗教中死人是不会活过来的。以上两个方面是本片获奖的两个因素,而让本片获奖的最大原因,则是许多人提到的政治因素,关于这一点不多说了,网上有很多新闻可以查到。换言之,本片在西方电影人的眼中是与众不同的、前卫的,当然会给它颁奖。综合这些可以看出,本片获得金棕榈奖不是因为电影有多么优秀,而是凭借电影之外所蕴含的意义。既然如此,回想到众人对本片的赞美之词,多么的可笑啊!

影片的其他方面很平庸,只有泰国的田园风光值得一看。不过本片并没有对画面进行过多修饰,所以本片的美也仅仅是种自然美,并不会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本片还大量使用了固定镜头和中远景,使得影片看起来非常沉闷!这也让我让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瞌睡了不止十次。难道编导不知道如何吸引观众吗?这样的电影还能获得金棕榈奖,真是没天理!因此,从电影的拍摄方面来看,说它是烂片也不为过。

本片的演员让我无话可说,男男女女们没有一个看着入眼的,甚至有几个角色都可以用“丑”来形容!泰国人的相貌整体水平太差了!至于演员们的演技更不用说了,每一个人的表演都很假,看起来都像是临时演员,很差劲。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平庸之作,即使获得金棕榈奖也证明不了本片真的优秀。看完本片,我老后悔了!

序列:0717

Uncle.Boonmee.Who.Can.Recall.His.Past.Lives.2010.720p.BluRay.x264-CiNEFiLE

2012-02-13

 2 ) 《记忆前世的人》:阿彼察邦创造另外一个宇宙

在千禧年第一个十年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无疑是全世界最被瞩目的导演之一。他自2000年开始电影历程,他的第二部电影、2002年拍摄的《你的幸福》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关注奖,2004年的《热带疾病》则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他的上一部电影《综合症与一百年》入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他备受法国《电影手册》推崇,今年年初,他的《热带疾病》入围其评选的“新千年十佳电影”。

又一个十年开端之际的戛纳电影节,显得过于平淡。哪怕大师出手也并不惊人,新人登场也不显生猛,但好在阿彼察邦出现了。

在中国电影尚在争论电影与票房,电影要讲一个好故事,应该成为解压最好的娱乐手段的时候,和试图做更深入的哲学探讨,表达人本身所在与需求的世界电影拉开了数以光年计的距离。甚至,有的强大的作者,一直在创造另外一个宇宙,观众只是好奇或不解的他者。

阿彼察邦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作者,他出生于1970年,和中国导演贾樟柯出生于相同的年份。二人在美学追求、处境、历程、在世界影坛的位置有七分相似,他们都有美术功底,对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情有独钟,也都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影坛占有一席之地,不光是因为电影讲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电影的表现形式和结构。他们是真正具当代性的导演,早已不将电影着眼于确切观点的表达。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企图走向体制内部,去改变体制,一个仍然积极地与体制唱着反调。

2007年,阿彼察邦曾发表过一封致泰国政府的公开信,因为他的电影《综合症与一百年》没有通过泰国相关机构的审查,无法在泰国国内上映。他在信里这样表述,“我,一个电影工作者,把我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儿女。在我孕育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自主的生命。既然我已竭尽所能地创造了他们,故尔,我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或者讨厌他们。无论什么原因,如果我的后代无法在自己的国家生活,那么就给他们自由吧。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会因为他们是谁而热烈地欢迎他们的。我不能因为害怕制度,或者为了牟利,而去残害我的儿女。否则,无法继续艺术创作。”随后,他发起了“自由泰国电影运动”,得到了全球电影人的联合签名支持。

在这封公开信里,他表达了自己以自我为原则创造电影的宗旨,他的创作并不受其他因素,比如票房,观众的喜欢,影评人的偏好,电影节的认可……的影响,甚至开启了一种犀利、新鲜的电影语言。《记忆前世的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呈现出导演自身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灵魂的转移,物种的毁灭,信仰的独裁等观念的思考,也是向现行的泰国电影审查制度宣战的又一部力作。

上一届的戛纳电影节,丹麦大师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因其惊悚和黑暗的特质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但它是英文电影,又有西方基督教为背景,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引起了极大争议。《记忆前世的人》相比起来,更为复杂,但它植根于泰国原生态文化,显得更为私人,也更加哲学,因此在被理解和被接受的程度上会弱于《反基督者》。

《追忆前世的人》讲述了布米叔叔因为肾衰竭即将离开人世,他回到老家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亡妻的灵魂和他失散多年、变成了猩猩的儿子都回到了他的身边。为了能找到自己得病的原因,布米叔叔在家人的陪伴下穿越了树林,来到了深山里的洞穴,并死在那里。而那个洞穴则是他出生的地方,隐喻子宫。

谈及拍摄初衷,阿彼察邦称,“几年前,我遇到了布米大叔,在我家旁边寺庙的住持告诉我,庙里来了位大叔学习冥想,还帮着张罗一些庙里的活动。有一天,布米大叔找到一位住持,告诉他当他在冥想的时候,他能够闭着双眼看到他的前世,就像看电影一样。他看到并感受到自己是一头水牛、一头牛,甚至精神脱离躯体,在东北平原上漫步。住持被触动,但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布米大叔不是第一个和他描述此类经历的人。渐渐地,他从村里和他分享前世的人那里收集故事。后来,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在封面上写道:一个能够回忆起他前世的人。”

在原先的剧本里,按照原著,详尽解释了布米大叔的前世,按照阿彼察邦说辞的推测,应该是影片开始出现的那头水牛,但他说,“在电影里,我决定尊重观众的想象。他可以是影片里的一切生物,虫子、蜜蜂、士兵、鲶鱼什么的,他甚至可以是他像猩猩的儿子和鬼魂妻子。”这样一来,影片加强了电影与转世的特殊联系,表达出了阿彼察邦自己对于转世的看法。

和原著相比,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阿彼察邦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影像风格上很像他成长时期所看到的泰国电影,比如,让布米叔叔和他过世的父亲一样,都是因为肾衰竭而离开人世,比如,在布米叔叔卧室里的所有那些装置都是他父亲的原样复制。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观看,且斟酌的电影,如果它第一次震惊到你,但愿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你能够穿越火线进入到这个宇宙。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戛纳

 3 ) 评1星的朋友。。。估计对中国根本文化之一的佛教都不了解

你可以不喜欢
可是你没有权利在侮辱自己智商的同时侮辱别人的智商。

这个鬼片不吓人,这个魔幻不绚丽,对于看惯了好莱坞恐怖片,吸血鬼片,魔幻片的人,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不懂就虚心一点,不要不懂就说别人傻逼。

首先泰国流传的是南传佛教,佛教是他们的国教。从片子最后可以看到那个小伙子,其实他不是专职僧人,而是短期出家。南传的地区有年轻人短期出家的传统。

为什么片子里鬼不吓人?

佛教认为无论神鬼动物都是生命的一种形态而已。跟西方传统的神就是万能,鬼就是邪恶完全不同。所以波米的妻子以鬼魂存在,儿子以动物存在,都可以与人交流。

波米得病是报应吗?
佛教有业感缘起说,并非简单的因果报应。
波米说他得病可能是他杀共产党太多。
片子暗示波米前世是公主与鲶鱼所生,而公主与鲶鱼交合源自于她感叹年华老去。这种惆怅就是一种业力。生生世世,绵延不绝。

死后去哪里?
他妻子说天堂里什么也没有。
佛教经典里有18层天,各种神仙鬼怪,各种奢侈虚华。然而归根到底。。。一切皆是空。人间是空,天堂也是空。

最后一起偷看和尚洗澡:
片子里可以看到和尚僧袍就是一块四方的布。里面上下各一个褂子。这个基本就是原始佛教的僧服吧。说白了就是一块布一裹了事。原始佛教的生活方式就是物质要求降到最低。穿就一块布,吃是托钵乞食。住只求遮风挡雨。就是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但是不会故意折磨自己(就是苦行,印度有很多苦行传统,比如禁食,太阳底下晒等等)。

最后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老外看画展,大都是西方大师作品,突然看到一幅中国水墨画他很喜欢。问他为什么?他说所有的画都是突出来的,只有这幅是凹进去的。

我想嘎纳把最高奖给他也有点这个意思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去电影院看《超人》是最幸福的事情。

就像嘎纳不会把最高奖给《超人前传》。:>

 4 ) 通向泰国孤魂的四条路径

【这是剖析阿彼察邦的一个综述文,希望对不理解或有误解这个片子的同鞋有点帮助。
把他的几个片串起来说了。】

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离开曼谷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局势正在失控,红衫军和政府军开始在街头互扔燃烧弹,上演了一幕幕宛如索多玛的“烈焰焚城”。而在一片黑烟滚滚中,他为了得到一张前往戛纳的签证,辗转于胆战心惊的、紧闭着大门的欧洲大使馆之间,只想拿到一纸公文。

障碍却是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在航班到来前的的夜晚,全城宵禁了,他则不得不窝在机场旅馆里,持续着折磨人的漫长等待——总之,起初,这一无奈的“奔赴行程”,怎么看都像是一次极为狼狈的“冒险”。而彼时,谁也无法预兆,这一“铤而走险”,居然会是一次“走向遥不可及的金棕榈”的起点。

今年的5月23日,一部泰国电影在戛纳夺冠,结果一经公布,就引发了一阵哗然——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何许人也,为何竟能博得“头名”?一方面,这一结果,是很多人都没能预料到的亚洲“黑马”,然而,其实,也早在很多明眼人的预料之中了。

毕竟,该创作者实在是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在西方世界也成名甚早,每出一作,都必定在艺术圈引发大风大浪;而另一方面,泰国本土的硝烟弥漫,是否也带来了新的可能呢?对于长期沉寂的泰国电影人来说,也许,随着炮火一起点燃的,还有一盏为了“金棕叶”拓路引航的“长明灯”。

根本没有时间去谈论,这种说法,对一部电影本身是否公平了,也没有人会去在意。

风驰电掣的,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大西方媒体纷纷表态,认为这一届的戛纳是——“又一次,政治对艺术的胜利”(《英国卫报》)。而无论是《纽约时报》、《综艺》、《好莱坞报道》还是以亚洲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绿洲》,但凡在访谈提问中,都反复的提到泰国土地上日趋激烈的暴行,以及红杉、黄衫两派无休止的战斗。一时间,仿佛该谈的压根儿不是一部电影,而是那些前仆后继的丧生在曼谷街头的“暴民”。

无论如何,在“献给战火中的祖国”的致谢词之中,在直言不讳“泰国是一个被黑手党控制着的暴力国度”之后,在“以政治的名义”之下——阿彼察邦.维拉斯哈古,这一佶屈聱牙的泰国姓名,连同他的那些晦涩难明的电影,从此,将会被世界影坛铭记的相当深刻。



一【走向晦暗丛林】

几乎在阿彼察邦的所有作品里,都有一片荒芜到令人窒息的东南亚丛林,无比广袤,潮湿阴暗,无限延伸,一直可以触及到人性最幽深的彼岸。

而他也曾说:“我不是一个肉体上的活物,我是一个丛林中隐藏的幽灵。”以及,“我对晦暗、模糊、神秘的原始丛林的爱和恐惧,伴随着电影,渐渐成了毒瘾。”

很多人拍过丛林,而在对丛林特质的深度挖掘、以及景观的绚丽呈现上,真正拍的好的却屈指可数,乍一联想,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弗朗索瓦.奥宗的《犯罪情人》,乃至河濑直美的《殡之森》都是令人印象极深的“林中之作”了。

然而,不同于这些“外来者”,偶然介入这一新的地域,对于阿彼察邦来说,那一整片的东南亚丛林,一片绵延于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边境的深绿地带,终年散发着湿热、潮闷,举目皆是瑰丽、雄奇的沃土——是从小生长的地方,也是无法磨灭的回忆。

在《你的祝福》中段,镜头尾随男女主角,架在晃晃荡荡的小车内,无声无息的潜入午后的深林,一瞬间,刺眼的阳光氤氲闪耀,背景音乐倏然响起,直到此时,屏幕上的片名、演职人员的姓名才一一浮现,而彼时,影片已经放映了接近五十分钟!仿佛是在昭告天下——“没有进入丛林,我的电影就压根不算开始”。

不得不说的是,该片又意译为《极乐森林》,无疑更为贴切,因为在丛林当中,镜头如同“通灵”,渡向了一个未知的领域,而那一张拍摄于丛林中的海报,一经出现,就有点“艳惊四座”的意思——男主角几乎全身赤裸,唯有一布遮掩,躺倒于林中泥土之上,一汪深绿湖水之侧,饱满的光影错落之下,肉体美轮美奂,一如油画,展现了令人难忘的极乐和奇诡之景——集中了欲望、幻想、写实、禁忌于一身,甚至一度被誉为海报中的“奇葩”。

阿彼察邦带来的最为直觉的、以及最令人恐惧、敬畏以及震撼的“丛林体验”,无疑发生在他蜚声影坛的名作《热带疾病》的后半段:一个边境士兵在丛林深处追捕一只传说中的虎灵,而在无人知晓的时刻,一个裸体的、纹满图腾的少年穿梭在宽广的丛林大全景中(在前半段故事中,少年是士兵的恋人,而该形象呼应的又是一个传说:“一个男人的灵魂会变成猛虎”)。

这个段落,摄影机跟随士兵穿梭在古老洪荒的丛林,冗长到难忍的追捕过程,压抑、昏暗的原貌的呈现,几乎让时间停滞、神经崩催。最惊人的是,视听上没有半点刻意的风格化,说到底,根本什么手段都没有用,只是进入丛林,然后像野兽一样,凭借直觉生存。

镜头有时是明目张胆的“窥视”,有时是毫无目的游移,有时跟着士兵的肩背缓慢的走动,有时又有耐心的站在人前等待……而四周,是真正的“万径人踪灭”——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木一直蔓延到天际,只闻死寂中的鸟叫虫鸣。

画面是极端的写实,然而,内容则是荒诞的上古神话。最终,虎灵出现于树上,在茫茫无边的黑暗中发声:“我给你我的灵,我的肉,我的记忆,我很想你。”

士兵随之流下了眼泪——在一幅壁画中,一人一兽完成了灵魂的互换仪式——不经意间,纪录和剧情之间的界限,陡然被打破了!

或许,对于阿彼察邦来说,只有丛林这个“重要的、强有力的角色”才能引发这一奇迹,而眼花缭乱、不断涌现的灵性——隐喻、图腾、神话和象征,也只有在遁入原始丛林之后,才会真正的游刃有余。

而这种特质也一路贯穿到了《能召回前世布米叔叔》之中——在剥离了猎奇的影像之后,丛林是黑暗的绝望之地,也是真正的生命之源。


二【走出政治疆域】

不可否认,乍一看,阿彼察邦所有影片的主题和关键词,都无比的“敏感”、非常的“政治”——

比如,《你的祝福》,牵扯的是目前最尖锐的“非法移民”,讲的是一个缅甸的违法居留青年,在泰国的一段“特殊”的经历。

而2003年,一部搞怪到让人瞠目结舌的《铁猫历险记》,亦是一场“跨国政治”的“地方演绎”——异装癖的特工“铁猫”,卧底调查一个国际贩毒组织,最后找到了在泰国的一个毒品原材料加工厂——异常敏锐的追根溯源了全球化这一问题。

到了《热带疾病》,意图就更加显豁了,想挑战的竟是“性向政治”——男同性恋、及其社会身份、自然属性的二元分裂,而最后,居然从上古源头入手,把同性性向推向了野生的、非社会的“兽”的领域。

再到下一部《综合症和一百年》,因为有几个段落让佛教僧侣们弹吉他、扔飞盘,被政府勒令监斩(剪辑)和处决(禁止放映)。这个事本身不算大,但是“导演很生气,后果也就很严重”,紧接着的“后续事件”的政治影响是十足十了——阿彼察邦一怒之下“揭竿而起”了,不但成为了公开对抗政府的活跃人物,还顺势发起了泰国新自由电影运动。

直至踏入了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最新的一部“遁世”色彩更浓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则亦是零散的、巧妙的、频繁的置入了更多、更赤裸裸的政治化的概念——比如,布米叔叔忏悔自己早年杀了很多共产党员,认为肾癌是一个报应;又比如,在一张泛黄的老相片上,一个士兵的存在,暗示着在军事冲突中大量的失踪人口。

实际上,若拨开表层的迷雾,若不谈选题的高明策略,阿彼察邦的电影本身,真的和“政治”勾连的如此之深吗?

外围的叫嚣声是如此的高,我们必须要独立思考——究竟是政治隐喻,还是只是在虚设的外壳下,说着毫不相干的东西?又或是,只是一种另辟疆域、孤绝人迹的个人表达?

最讽刺的是,阿彼察邦的作品一旦剥离了政治,内容非但没有受到半点损伤,反而显得更加的恰如其分了——在《你的祝福》中,男主角身为“缅甸偷渡者”的事实逐渐被淡化,所有人都在为其的荒谬的皮肤病而奔走,根本无暇顾他,而两个女人总是想在男主角赤裸的皮肤上摸来摸去(以治病的理由),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也在其中“揩了一把油”(摸了男主角大腿,睡了女主角之一)。

当几个人在丛林中一次又一次诡异的、混乱的、无理由的碰撞,进行着人与人的、本能的、触摸式的沟通,恰恰彰显的是无政治、无历史、无社会关系的“通透”,与此同时,“男色无边”、“欲望流转”或是“肉体横陈”的内在隐匿表述,也得以暴露出水面。

最重要的是阿彼察邦所提供的影像的感觉,过于“随性”,语义暧昧,意义也完全丧失,在时间流淌的过程中,政治电影的“目的性”实际上荡然无存。

无论是《热带疾病》、《综合症和一百年》还是《布米叔叔》,每一个段落,都是闲散到接近于“无所事事”——镜头长期的固定在室内、乡间小路、丛林、以及人与人的静置之中,画面呈现的是日常生活的心不在焉,只留下微妙的感官体验。

一如导演所言:“我的作品只是挖掘我的生命体验,如果它和政治有关,也仅仅是因为有一部分政治曾介入了我的生命。”而至于,“介入生命的政治”是否就是政治的本质,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三【徘徊于极致实验】


当年,《热带疾病》拍到后来,阿彼察邦忽然决定要在纯粹的黑暗中拍摄,不带杂质的黑,掐灭所有的光亮,让时间的流逝,单纯依靠丛林内部的声音来完成,也许是本能的觉得,丛林本身的萦绕不散的自然音,能够带来“肉身已死、灵魂不灭”的冥想。

然而,这一构想,终于让投资方的最后一根弦也“崩毁”了,最后,也因为技术上实在无法达到“不显得假”的画面,而不得不放弃了。

却由此可见,阿彼察邦在表达上的“野心”永无止境,以及,他对于“极致”的追求也是无底线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不是在试图拍一部电影,而是在追逐一种“不可能”,在完成一种视听表达的“未完成”。

这一条路径,类似于他所崇拜的阿巴斯,玛雅.德伦和杨德昌当初选择的“旧途”——通过对空间的重组、延宕,通过飘移于时间的缝隙,让全新的意义得以呈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阿彼察邦更加不按常理出牌、更加依靠直觉、也“走的更远”。

在《正午显影》中,他把一个纪录片拍成了最为荒诞的童话和寓言;而在《热带疾病》中,又竭力的把一个图腾寓言转化成了最为粗粝的纪录语言。无论是《铁猫》、《综合症》还是《布米叔叔》,你都会发现,结构(二元的)、影像、声音或叙事上的“不一样”,几乎所有的细微之处都洋溢着一种大开大阂、“破土而出”的气质——这种大胆,“击溃了你的想象,震慑了你的双眼(大卫.波德威尔)”。

大概因为,阿彼察邦背后的原生世界极为复杂和广博,而他也一心在该土壤中深深开垦,这一点,让他在反复叩问自我、不断回忆过去、层层进入私人意念的时候,产生了一直被他人津津乐道的“原创性和完整性”,而由此,也更容易由“生命中的偶然小事”而引发的彻底的“顿悟”。

如果不是他父亲临死前一直在喋喋不休的谈论转世轮回,就不会有布米叔叔最终的归途;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午后的动物园里被遣送的移民,就不会有《你的祝福》中苦乐参半的丛林瞬间;如果不是性向边缘、不是自小成长于丛林附近,就不会有《热带疾病》的“林中气象”;而《综合症和一百年》,是一个自己父母纯真的“当年的故事”。

从不会想的太多,也不会陷入混乱,纵使内部惊涛骇浪,外部也是平静无波,摒弃了零散的剪辑、意象化的拼贴,放弃了建构视觉的“迷障”——真正“通达”的创作,不需要多余的解释。而几乎在阿彼察邦的所有访谈中,他都会毫不惭愧的说出“我是为自己而拍片”,因为,一旦突破了某个自我高度认同的“临界点”,绝对私人的表达,和勾连“大多数”的创作,并无不同;也因为,此时,观看变成一种释缓的过程,而生命成为一种聆听。


四【通入西方半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阿彼察邦这一拗口到“人神共愤”的姓名,其实从来就不曾沉寂。自打八年前,浮出西方视野以来,就一直深受注目——不但国际影界对其青睐有加,无数奖项纷沓而来;西方评论界也倾注了一股近乎于“变态”的热情,反复揣摩,各种文本看得人眼花缭乱。

早在2002年,阿彼察邦的第一部《你的祝福》,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次出师,就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大奖,叫人不得不侧目一观。
2004年,《热带疾病》作为一首奇诡云谲、过于瑰美的“献给晦暗丛林的”爱和模糊的歌,得到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并在东京、圣保罗、多伦多等影节上多处折冠。

评论界更是把其看做一部能在神话学、人类学、东南亚谱系中找到隐秘联系的“惊人之作”,均表达了肃穆敬佩、难以言说的感慨。

到了2006年的《综合症和一百年》,入围了威尼斯,拿下了亚洲电影节大奖,后又入选了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虽比起前作稍显力弱,亦是一次不容小觑的、精妙深刻的表述。


然而,最为出人意料的一次“荣誉”,就发生在今年的五月,同样是带着泛神论、神秘主义、东方倾向和禅学意味的新作——《能召回前世布米叔叔》 ,居然为泰国电影摘取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金棕榈。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像这样一个创作者,对于西方世界和影评人来说,从最原初的“属性”上就是很合“胃口”的。

他的第三世界、东南亚国家的背景,他的同性恋身份,他的佛学的、超验的、泛灵论的表达,他的野生的、去城市化的丛林直觉,甚至他的芝加哥大学电影学硕士学位,以及,长期混迹于视觉实验、装置艺术圈所获得的名望和经历,又恰恰好遇上此时泰国本土政治动荡的加剧——所有元素,无一不深深刺激着评委会选片时的颤抖的手。

而作为一个极为顽固的创作者,阿彼察邦始终坚持个人化表达,坚持不妥协,坚持沿用他穿越了生和死的悲悯,恒久不变的寂静丛林,坚持生命的远古征兆,坚持沿用惯常的、延续传承的二元结构,沿用大胆、粗砺、挑战忍耐极限的实验形式,坚持极为缓慢和凝固的个人史诗叙述,坚持政治隐喻和民间传说的穿插介入……

毫无疑问,归根结底,就是这种“坚持”,就是这种特殊的东西,深深打动了这个越来越惯常于妥协、越来越排斥异类、越来越丧失“真正的个人化”世界。

其实,很多西方观众很难从骨子里理解阿彼察邦的电影,也更加无法明白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南亚的作者血脉里的东西,然而,他们仍然感到自己看见的是一个更无垠的世界,并且都表示出极大的尊敬。

在看《布米叔叔》的时候,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身患癌症的男人,可以无悲无喜。为什么他重遇死去的妻子、以及化身为猴灵的儿子后,选择的却是在他们的陪同下穿行过现世,走向一片蛮荒的热带丛林。以及,为什么布米叔叔由生走向死,回归他原初诞生的洞穴,变成一种“既不是人类,也不是动物;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的存在。

其实,在这个时刻,阿彼察邦作品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因为它传输了最原初的本土的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和话语,并用毫不谄媚的方式,力图重构全球观众对东南亚历史和文明想象。这一点是处于集体焦虑、并无法寻得定位的其它第三世界创作者都无法做到的依然固我和岿然不动,是以说“他的重要性堪比黑泽明的《罗生门》(唐纳德.里奇)”也并不为过。

而最难得的是,这一过程,其实显得那么平常,仿佛生命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归寂和轮转,如同死亡,仅仅是一次的“回家”之旅。

 5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东方禅思的呢喃

    第6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最终花落《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此片的思想绚丽而深沉,虚幻而又真实,给予观众足够多的点去思考。阿彼察邦给我们带来的绝不是一部寻常的电影,它带有极其浓重的神秘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色彩,而泰国作为一个笃信神佛的国家,其文化中的神秘主义、超现实主义深刻的渗透进了本国的哲学和艺术,而《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正是泰国神秘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成功典范。

   整部电影浸淫在阿彼察邦深刻的泰式哲学思想中,其叙事结构摆脱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以大量的长镜头和全景镜头来展现空灵抽象的故事,这使得电影的可观赏性减弱,但本片并不属于娱乐性电影,其艺术追求极其深沉、晦涩。阿彼察邦的故事形散神却不散,整部电影有条不紊的维持在缓慢的节奏上,阿彼察邦以其独特的哲学视野和艺术观念控制电影的整体艺术气质。

   波米叔叔身患绝症,回到泰北的家乡和亲人们渡过他的余生,电影以极度平稳温和的长镜头和全景镜头给我们呈现的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面对死亡,波米叔叔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一种回归自然本身的和谐。一天晚餐,波米叔叔死去妻子的鬼魂回到了他身边,失踪多年的儿子也化作鬼猴回家探望,而这种鬼魂回归的刻画无时不刻的体现了东方的神佛哲学特色,整桌晚餐在温和的氛围中展开,逝去的妻儿以平和的口吻叙述着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波米叔叔的挂念,陪伴波米叔叔走向人生的尽头。通往极乐世界的路途是平坦的,而其中贯穿的东方哲学即是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原始深林,而原始深林的未知探求与遮盖既是一种神秘主义,原始深林是人类的发源地,而自然的运作也使得我们最终回归原始,在原始森林中,人类的本性容易回归本源,脱去文明的浸染,脱去都市、现代文明的浮躁。

   波米叔叔希望找到自己得病的原因,于是带着家人穿越原始深林,来到了一个洞穴,波米叔叔坚信这是其一世出生的地方。阿彼察邦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来为展现人的轮回因果,这正是一种东方的生死哲学,一种生死轮回的观念,电影中穿插了一段古代公主的故事也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衰老的公主献身以鲶鱼获得新生,鲶鱼进入公主的体内,进入子宫获得重生,而这正是生命孕育的象征,而波米叔叔就可以当做是前世的鲶鱼,而最终的那个洞穴既是孕育新轮回的子宫,波米叔叔认定这就是其第一世出生的地方,而死于此是一种自然的归属和轮回,在超越时空的回归自然中,人得以获得新的生命轮回,而电影中化作猿猴的儿子,既是一种人回归自然的表达,抛弃世俗尘念,沐浴在自然的润泽中获得新生,一种纯粹的归属,而对于波米挂念也使得其妻子化作鬼魂,迟迟不得轮回。人最终的谢幕既是归于自然,而自然孕育下一出轮回,超越文明的返璞归真即是对人生死轮回问题的思索,其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自然主义的抒发,但是其最终的艺术实质是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丈量,而这种思索、丈量是东方式,或者说是运用泰式神佛禅学对于人类本源问题的探索和艺术思考。

  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仍旧生活在社会、文明的桎梏之中,为波米守灵的董被现代文明的浮躁所沾染,他已不愿意再受到寺院的限制,现代文明给了我们太多的诱惑,回归自然本源变成一种不可能,人类丧失了信仰,身处无边无际信息海洋的孤岛上。电影的结尾泼了之前所描绘的禅意哲思一盆冷水,现代化的进程既是人们丢失信仰的过程,波米死亡之时穿越时空的军人图片也正是阿彼察邦对于泰国政局动荡的控诉,当今时代人们已经抛弃了信仰、抛弃了神明、抛弃了对自然该有的敬畏。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践踏自然、践踏信仰的过程。阿彼察邦以其东方式的禅思来追求回归自然、回归人类哲学本源,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方的塔可夫斯基,两者在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上有众多的交叉点,塔可夫斯基是基于西方文化层面上的哲思,而阿彼察邦所执的是的东方式的禅思,两者艺术表达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对于现代人类精神面貌的鞭挞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精神信仰返璞归真的追求。


   阿彼察邦电影中体现了众多泰国特色的神佛哲学文化以及文化符号,在神秘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下的外壳下,是对东方禅学的艺术剖析以及人类精神状态回归自然本源的追求。


   对于此类实验类艺术电影,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这个存在在每个人思想之中有不同的体现,而我认为这部电影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启发人们去思索。在浮躁虚迷的时代,给予我们一丝光明,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艺术表达和哲学思考一直在前行。

 6 ) 【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對話亡靈(作者:Roger Ebert)

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

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562

也许我们的意识本体一直都存在,偶尔会浮到物质世界的表面上来。如果我们察觉到这一点,现实时间和空间里的生活会受到干扰。Wordsworth(华兹华斯①)认为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曾记得天堂的样子,但也许到后来,如果我们安稳健康地活下去,当我们越来越接近死亡,另一个世界的触须就会伸过来与我们打照面。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延伸了那种可能性,这部电影赢得了2010年的戛纳金棕榈奖。 片名的确很古怪,导演的名字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在西方人看来也着实奇怪,可是别对名字有什么意见,不过是个电影名和人名罢了。如果你对鬼魂来访这种想法并不讨厌,甚至很感兴趣的话,这部电影能给你奇妙但也会让你沉思冥想的体验。

我第二次看的时侯发现这部电影其实不难理解。第一次看是在戛纳电影节的某一个早场媒体放映会上,我一直期待着影片揭示它的主题。但是像布米叔叔 这么一个将不久于人世的人其实没什么可以展开的情节,他的行动也没什么特定目的,他是个正在离开的人 。电影里有些事情很奇怪,比如和一只鲶鱼谈恋爱, 这种情形你可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但是对于一个相信前世今生的人来说,能碰到他思念的灵魂总是好的,不管灵魂以何种形式出现。

布米叔叔(Thanapat Saisaymar饰)是个泰国林区的农民。生活并不完美,因为在他一生中,国家一直 在发生动乱,我们可以断定这些都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现在他因为肾脏衰竭将要离开人世,他的家人和一个来自老挝的男护士负责照顾他。他呆在树林里的一个房子里,贴近大自然,他死去的妻子(年轻貌美如他们初遇之时的模样)和儿子(他的装扮像个红眼猩猩)的鬼魂在餐桌上与他团聚。这并不是个鬼故事,因为这些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鬼魂,他们是和布米叔叔一样活生生的有意识的存在。

影片中有个片段让人着迷,布米叔叔去了一个对他来说象征子宫的山洞,山洞里有闪烁的光和盲鱼②,看起来又不象是个真的山洞 。如果自然和人是连结一体的,为什么大地不能给予人生命?为什么布米叔叔一定不会这样想?

电影的快结束的时侯,我们发现灵魂世界逐渐消隐,电影缓慢地回归了现实。但是当我们看着所谓的现实世界,怎么知道它其实不是影像和幻觉呢?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一切事情都不过只发生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而已。布米叔叔就是这样召回了前世的人和事来度过残生,就这么简单而已。

譯註:
①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曲》(Prelude)、《漫游》(Excursion)。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 以来最重要的英国诗人之一。–wikipedia

② 盲鱼:一种没有眼睛的鱼,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伸出,眼睛退化。

瑪嘉麗塔成:http://www.douban.com/people/cheerupk/
小双: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7 ) 祭如在——游荡在现代的鬼神观念

       看完片子,读了目前不多的几篇影评,发现大家的注意大多放在“鬼神”上。这固然是片子浓墨重彩之处,但如果把一些看似背景性的故事情节勾连起来,不难发觉阿彼察邦并不是单纯的讲鬼神,而是试图讲述鬼神观念在泰国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如果只看到片子“魔幻”的一面,丢掉了“现实主义”的一面,就难免断章取义了。
    举例来说,电影主人公布米叔叔的现世生命,就是靠现代医学技术肾透析来维持的,尽管是民间简陋的模仿,不是在医院进行的正规治疗,但这一技术本身无疑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布米叔叔的产业——农场,普遍使用杀虫剂,乃至他和小姨子进去的时候要戴上口罩;
    布米死去的儿子孜孜不倦学习的是摄影,这一把自然对象化的技艺,最终却把让他完全融于大自然,算是科学给他开的一个玩笑;
    珍姨在灯下扑杀蚊虫,用的是电蚊拍,这一段给了至少一分钟的长镜头,与前面她小心翼翼的注意脚下是否踩到昆虫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虽然全片渲染鬼神,生灵,轮回转世等民间宗教观念习俗,但在年轻人一代中间,这些旧有的信仰显然已经开始瓦解。布米的侄子虽然在葬礼期间为僧,但却进入女性房间,洗澡,午后用餐,对佛门清规戒律并不在意。片末卡拉OK传出的流行乐,更是再现代不过的玩意了。
    总的来说,片中的泰国村民,对于鬼神,与其说持一种绝对的敬畏,不如说更接近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心态,在他们那里,鬼神观念已经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我看来,阿比察邦的作品展现的是鬼神传统和现代物质生活互相包容的可能性:在布米叔叔一家眼中,韦伯那种“附魅”和“去魅”的古今之争已是荡然无存了。

 短评

更喜欢憨豆的戛纳假期,哈哈…不过这片看起来有点奇特的趣味,不会困,汗,人鱼那段真的很好。旁边的哥们终于忍不住退场了~

9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这里的不是长镜头,只是摄影师睡着了。

1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很差

阿彼察邦说,你第一遍看我的电影没有看懂没有关系,也不要紧张。你可以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电影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需要一个相互疏通的过程,才能去了解。看了这话我就想抽这个导演。

16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阿彼察邦代表作,获戛纳金棕榈。1.悠悠水牛,魂魄猴灵,人鱼交欢,阴湿丛林,洞穴子宫,前世今生。2.沉滞凝缓,固定机位,长镜头,生活流,魔幻超现实,六段迥异影调。3.铁血极权的静照流转,契同克里斯·马克[堤]。4.灵魂出体至迪厅的刺耳摇滚震碎了寂静自然声,一如现代与技术对传统跟自然的冲击。(8.8/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神秘、奇异的一部电影,有转世,有阴魂不散,有人兽杂交。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部分镜头美得很让人着迷,片尾曲也搭配合适。影片后半段使用静态影像的表达方式也堪称特别。但我实在很想了解戛纳的西方评委们是否真的能够理解此片,也想了解Tim Burton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到底是怎样。★★★

18分钟前
  • Q。
  • 还行

公主摘下面纱,浸入水里与鲶鱼交媾;和尚脱下袈裟,淋在水中将肉身濯洗。布米叔叔掏出冗余之物,回归子宫等待大限将至。你我凡胎,总有一天卸下珠金饰银、宗法伦理、俗世记忆。我要如何跨过轮回的鸿沟,穿过阴阳的结界,趟过泥泞的沼泽,化身红眼的鬼猴,在一个谈笑风生的夏夜,陪你看不会结束的电视。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中三次提及了政治向和历史向的社会问题,剩下主线是对于生死的态度,把一些民间传说拍出来,是他一贯的兴趣点和风格,很多魔幻的东西像是隐喻,最后再次升华到社会问题和文化信仰上。阿彼察邦的厉害之处,就是他站在西方老前辈的肩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东南亚神秘主义电影美学,在他的这股影像分支上,他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他确实启发了很多后辈。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前身,今生,來世;獸,人,鬼。

23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他怎么知道今年主席是Tim Burton的?!题材选得如此讨巧……

28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创新性是阿皮电影里较弱的,故事性是他的电影里较强的。当然也是相对而言。依然是阿皮查朋式电影的母题:宗教与神秘主义。用光与摄影依然超强。打动西方人还是源于片中的东方式奇观吧。个人感觉不如热带疾病与恋爱症候群,不过结尾依然有些感动。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SFX Cinema Emporium 叔叔小心误入歧途啊

33分钟前
  • sonoko
  • 还行

3→5+(以前是我不识货)。如果说同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上世纪90s)电影,正是詹明信口中的“民族寓言”,招摇着“原初”的意象,在纷扰世界中深深陷入身份焦虑和现代性定位(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那么Apichatpong是没有这样的焦虑的。在这部电影中,前世今生的影像、关于幽冥和灵魂的幻象、民族传说和政治切片相互穿插着,不见丝毫急躁。他展露出的是,气定神闲地捕捉一切影像(或许说这就是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所见景象吧)的尝试。此片实验性强到我第一次差点睡着,但是这次却深深被吸入这不见意识形态角逐较力的无垠世界,让我明白世界存在能够拒绝意识形态化(当中的隐喻并不重要)的电影/影像,它发生在前世与今生之间的无地域性地带。

38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很多东西淡淡的,最后却成了最深刻难忘的

43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还行

无法复制的神鬼主义

44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热带生疾病,午夜显幽灵。极乐阴森林,阿逼欠插棒。治愈亚洲症候群,药引唯有金鬃驴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竟然看着看着也融入到那怪力乱神的世界里了。瀑布的水声里,女人一件件脱去首饰,跟鲶鱼交欢。镜头很美。对于灵魂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阿彼察邦也算是正好戳中了Tim Burton的G点咯,但不得不说这种“相信即存在”的想法是很美很值得憧憬的。不过最后那个和尚掏出一个手机我瞬间穿越回现代社会了。。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能想象和一条鲶鱼做爱的感觉吗?

53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kao 闲得蛋疼的人才想前世今生 老娘我这辈子都过不过来 哪有闲情召前想后

55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必须加上DVD里的删减片段一起看(洞穴删掉的几分钟是精华啊亲)。虽然阿彼察邦拍片一贯坑爹,看他的片儿也是蛋疼体验,但是这部片的世界观着实有趣得紧。金棕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欧洲视野内艺术电影原创性的极度匮乏时抓到了东南亚的救命稻草。“天堂不像传说中那样好,那里什么都没有”。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 千万不能迫害共产党员 老了会肾衰竭的

1小时前
  • 皮革业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