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十加十

剧情片台湾2011

主演:舒淇,梅芳,张韶涵,戴立忍,桂纶镁,高捷,柯有伦,林辰唏

导演:王小棣,王童,朱延平,何蔚庭,吴念真,沈可尚,侯孝贤,侯季然,张艾嘉,张作骥,陈玉勋,陈国富,陈骏霖,杨雅喆,郑文

 剧照

十加十 剧照 NO.1十加十 剧照 NO.2十加十 剧照 NO.3十加十 剧照 NO.4十加十 剧照 NO.5十加十 剧照 NO.6十加十 剧照 NO.13十加十 剧照 NO.14十加十 剧照 NO.15十加十 剧照 NO.16十加十 剧照 NO.17十加十 剧照 NO.18十加十 剧照 NO.19十加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4

详细剧情

       由金马影展发起之《10+10》电影联合创作计划,号召台湾电影人大团结,共汇聚二十位台湾电影导演,每人分别拍摄五分钟短片,以「台湾特有」为中心题旨,但不限形式与剧本内容,完全授权给每一位导演自由发币挥、想象与创作。《10+10》意谓这二十位导演将拍摄出片长一百分钟的电影, 影展也期待这聚合一气的影响力,激发出远超过影片本身的庞大能量!
  这二十部“台湾特有”的短片,类型有温馨、有纯爱、有惊悚、有纪录、有荒谬、有黑色喜剧、有社会写实亦有魔幻想象,有旧日重现亦有当代现况,议题包涵了城乡差距、时代变迁、自我嘲讽、校园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怀、媒体力量、历史回顾等等,全面观照了台湾社会过去这百年来的变迁,也从中掏洗出历史洪流里不可或忘的记忆与情感。金马影展期待《10+10》不仅只是一部电影,在值此百年之际,汇聚这些优秀导演们的创作能量,透过影展向国际发声,让台湾的文化与创意软实力更被全世界看见。

 长篇影评

 1 )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

不少网友把海报上的“狗13”看成“狗B”,其实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想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本片导演曹保平是国内黑色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

他执导的《李米的猜想》,帮助周迅拿了好几个女主角奖。

他执导的《烈日灼心》,也让邓超获得金鸡奖影帝,提名金马奖影帝。

《追凶者也》中,刘烨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张译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捧出多位影帝,所以被媒体誉为“影帝制造机”。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他还会先打你一顿,事后再跟你道歉,让你误以为他对你很好。用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方法,企图让你忘了他曾经伤害过你。

你以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事实上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受到伤害。

反观弟弟,玩椅子摔倒了,父母只是哄他,却不告诉他要注意安全、不要玩危险的东西。他这次玩椅子,下次就可能玩晾衣杆,再下次就可能玩刀子,因为他觉得永远有父母在背后庇护他。

弟弟用晾衣杆打父母、打奶奶、打狗,父母却不批评他。

弟弟挑衅新狗,导致新狗狂吠不止,爸爸却去打新狗。

我们可以想象,这次弟弟敢打家人和狗,以后就敢打外人,长大了就敢打妻子儿女,因为没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换言之,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爸爸之所以这么强势,可能是因为他像弟弟一样,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我们也可以猜测,继母之所以毫无人性,就是因为她也有李玩那样的童年,她也曾受到过伤害。

因为人们总是受到打击,就会变得妥协;人们总是受到溺爱,就会变得放任。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但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往往会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全家人对弟弟太宽容,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绝不允许别人反对自己,将他爸爸、爷爷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遗传下去;

而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李玩从小充满仇恨、戾气、负能量,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继母那样的人。

但如果女性自己都不关爱女性,谁还会关爱女性?

这是个恶性循环,是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男性尊重女性。

要想让男性尊重女性,途径之一是不断拍摄女性电影,不断给人们灌输“男女平等”“女性同样重要”的观念。

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教育等方式不断地、重复地向人们提倡“尊重女性”的思想,女性地位就可能提高。

2017年,女性电影层出不穷,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茉莉牌局》《三块广告牌》《血观音》《相爱相亲》……

2018年,女性电影更是井喷,《古墓丽影》《瞒天过海:美人计》《红雀》《湮灭》《找到你》《神秘巨星》《 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塔利》《宠儿》……

赞美女性、肯定女性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行为,这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女性电影,大多数是讲述女主多么的强大,因为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已经不低了。

但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我们如果拍一部《神奇女侠》《极寒之城》那样的电影,就成了意淫。

导演只有告诉亿万百姓,还有无数中国女性受到伤害,才能唤醒人们尊重女性的意识。

人们需要知道女性受到歧视、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知道部分地区男尊女卑的现象,才会有更多的人会去关爱女性、呵护女性。

比如《嘉年华》《盲山》,以及这部《狗十三》。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的第二种手段: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然而,在这样一个男权、父权社会,女性想要自我意识觉醒太难了,比如《狗十三》中李玩被压迫到了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说到这里,《狗十三》就不仅仅是关乎女性了,还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

李玩为了一条狗搞得全家不得安宁,为了看展览破坏了爸爸的饭局,尽管给人的感觉是太不懂事了,情商太低,但这个时候至少她还有自我意识。

后面她变得“成熟”了,变得“懂事”了,当她在饭局上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的时候;当她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的时候,我还是想念当年不成熟、不懂事的她,还是希望她能做回自己。

因为,这时她已经准备好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你可以说李玩太矫情,说她面对的不过是生活的正常压力,但你真的希望她去圆滑处世,去吃不想吃的狗肉,去离开她不想离开的爱因斯坦吗?

李玩问同学hypocritical(虚伪)怎么读,诚实的小孩会说“不会”,如果换做虚伪的大人,说不定不会读也要硬着头皮读出来了。

我们就像李玩,从小孩成长为大人,由直率变得圆滑,开始避免自己与众不同,避免自己成为“异类”。

我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为了所谓的提高情商,我们被迫“学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取而代之的是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无法遵循自己的内心。

在家里,明明讨厌亲戚问工资、情感、生活,我们还要违心地说:谢谢叔叔阿姨关心。

在外面,明明觉得闺蜜基友是个傻子,明明不赞成Ta的观点,却还要违心地说:我很喜欢和你一起玩。

在饭桌,明明觉得领导什么都不懂,却还要对Ta敬酒,违心地说:领导的意见我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害怕对方觉得自己情商低,害怕丢工作,害怕被骂,我们隐藏了真实想法,还安慰自己“这不是明哲保身,这是为人处世”。

我们学会了所谓的为人处世,忘记了反对,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说“不”。

学生不再反对老师,员工不再反对老板,下属不再反对领导,军人不再反对将军……没有谁规定我们要这么做,但这早已成为经验和常识,早已深入骨髓和血液。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是幼稚、不成熟、不懂事、情商低。

也许圆滑和妥协是必然的趋势,但圆滑和妥协何尝不是意味着堕落和虚伪?就像人人都说皇帝的新衣好看,只有孩子敢遵循内心说出实话。

也许我们不愿意妥协,但生活会逼迫我们妥协。

也许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是真理,但这样的真理太残酷了,也太让人心痛了,让人忍不住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更可怕的是,这是没有终点的,这样的问题还将伴随我们一生。

就像李玩说的: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我想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他不愿意妥协,于是选择了自缢。

这个世界,我们要么妥协,要么死亡。

《狗十三》中,蝙蝠敢在教室里乱飞,结果是被老师打死;狗敢对弟弟狂吠,结果是被打断一条腿。

爸爸妥协了,李玩妥协了,只有狗不会妥协,只有狗敢反抗、敢绝食。

你嘲笑它不懂保命,它嘲笑你连反抗都不敢。

为了生存,我们选择了妥协、迁就、退让、虚伪。

为了生存,我们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

 2 ) 中国式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里凯瑞·穆里根扮演的16岁少女珍妮被社会上成功男士吸引,离开学校,放弃去牛津读大学的梦想,甚至答应这位男士的求婚,但当她发现成功男士已婚之后,却毅然选择了珍视自己,离开有艺术品味的男士。这显然不是一个年少无知女孩被老男人或者大叔欺骗贞操的俗套故事,而是一个独立又聪明的女孩成长故事,金钱、物质财富不是她的追求,而享受艺术、音乐,生活在文艺浪漫的巴黎才是属于她的身份标签。同样是女孩,《狗十三》里的李玩,她成长的生命轨迹被重组家庭以及随之而来的驯化式的家庭教育所扭曲,女孩的天性被餐桌上强忍着吃狗肉彻底泯灭,见到真的爱因斯坦而再也不相认,李玩以天性的消失、不自由和接受驯服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继《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之后再度指导的一部长片,剧本来自他的学生焦华静的毕业作品,影片聚焦在一只被起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从它进入家庭、从家庭走丢、爱因斯坦替代品进入家庭再到它再次出现,以一只小狗在家庭中的不幸遭遇来隐喻电影中女主人公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成长。正如曹保平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上初中的李玩本身就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比起她的表姐越来越强烈的性意识,影片更着重表现李玩在家庭成长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很多人会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应,其实这里是我们站在自己立场过于臆想了李玩的角色,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尤其对于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而言,丢狗后的反应过激是完全可以理解。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而小狗丢失以后,与其说是表面上李玩有过激反应,倒不如说丢掉的不只是小狗,还有李玩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而之后,继母为李玩找来的替代爱因斯坦的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既指向了继母本身,继母是李玩亲生母亲的替代品,就像李玩大喊大叫不认可替代的爱因斯坦一样,继母在李玩眼里是不被认可的。同样又指向了李玩,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接受这个替代品。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接受来自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父亲兴致勃勃地想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这本来是一个让李玩重建家庭信心的场景,结果因为时间不巧天文展参观被搁置,尤其是到后来父亲因为赴伪善的饭局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而未错过了父女二人看天文展的时间,这更加重了李玩心中的压抑,孩子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受到父母重视,只有顺从父母权威的孩子才会是个好孩子,就像影片开头的一幕,父亲督促偏理科的李玩努力学外语,还有李玩物理竞赛拿奖等等只有符合与顺从这些父辈们对你的评价标准才能使你成为你自己,这才是你该有的成长。

有趣的是,曹保平在这里面设置了一个出奇的反讽,李玩学英语,学到了一个单词,hypocrisy(伪善),饭局上坐而论道的同事们,家庭里以假乱真的长辈们,表里不一的继母,生活在李玩身边整天耳濡目染之人全部伪善,这就是李玩的成长环境。这也是汉娜·阿伦特认为的平庸之恶,远比极权主义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越是在每个方面都变得平等,整个社会越是渗透着平等,差异就将越来越受到憎恨,那些明显地、天生地不同于别人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医生包法利身边尽皆平庸,再有成名之心的包法利先生也只能是个庸医。同样李玩也是,你只能无奈地去接受来自父辈的权威,而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阿伦特讲要反抗平庸之恶,这或许在《成长教育》里,珍妮可以用对艺术、用文学来对抗父辈的无聊、乏味。而李玩则不然,她在英语演讲中,一直提到一个平行宇宙的概念,现行宇宙内人事全非,而另一平行宇宙或许会别有一番光景,她只能给自己制造平行宇宙的幻想。

后来,当小狗从这个家庭被带走而带入收狗站,李玩也就再也不属于这个家,她像一具行尸走肉,无条件地顺从这个家所有人的要求,又是一场饭局,吃狗肉,李玩忍着失去爱因斯坦的心情答应了这个看似好心的提议,她所能做的除了顺从还是顺从。当真正的爱因斯坦再次出现在李玩面前的时候,表姐一直要她前去相认,她再也不会这么做了。爱因斯坦,如她,已经从家门中走出,自由、善良、急于表达的李玩再也不可能重新回来,至此,李玩的成长教育彻底完成。影片中有个桥段,也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心凉的段落,饭局过后,李玩坐在父亲的车里,两个人不约而同落泪,小女孩内心长久母爱缺失而父爱又要转瞬即逝,一个人孤独去面对成长,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有多痛苦而又要有多坚强。处于现行权威的父亲也曾经受了如同李玩一般的成长。

    电影中还有一个亮点是它的配乐,紧张和窒息的配乐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寻找爱因斯坦的撕心裂肺,伴随着李玩一次次成长背后的痛苦蜕变,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对父辈所抱的幻想失望至极,浓重低沉的曲调带给人特别强烈的压抑感。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溜冰场上学滑冰,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又被滑冰老师训导,又一个接受中国式成长教育的李玩再次出现。

 3 ) 什么长大,不就是顺从这狗日的世界吗

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导演曹保平这样说[狗十三]。

这听起来不符合认知。长大似乎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又确实可以找到“那一天”。

那一天之前,你还在玩泥巴。那一天之后,你成熟稳重,温婉娴静,西装革履,雷厉风行。

没人在乎,中间的这一天,那个玩泥巴的小孩惨遭肢解,才有了后来那个装模做样的大人。

[狗十三]那么凶狠地抓住了那个时刻。

Einstein & Einstein

狗十三

2013

解毒指数:9/10

导演: 曹保平

类型: 剧情 / 家庭

主演: 张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黄诗佳 / 曹馨月 / 聂鑫

01

长大的前夜

李玩(张雪迎饰)对着镜子,露出一圈牙套,碎碎念。

像每个少女在意她看起来的模样

念的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到了手的都像个恐龙。

可是,要参加英语兴趣小组还是物理小组,可跟过年买红毛衣还是绿毛衣不一样。

红绿毛衣她都喜欢,可这两个科目,她却摆明了爱物理。

会替参加英语小组找借口,完全因为,爸爸(果靖霖饰)和老师,逼着她把英语这块短板补上。

这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把成人的逻辑合理化。

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对吗?

她说服自己,因为人性弱点,“喜欢”根本是个伪命题。

这是她长大的前夜。李玩已经模模糊糊感受到了,成人世界有她看不懂的逻辑。但她还是尝试着以温和的方式,消化吸收。

电影标题里的“狗”,也在这时候出现了

狗,是父亲送来讨好李玩的。姑娘憋着口气,嘴硬说谁要狗啊。

可那只狗,就用湿漉漉的眼睛看着她,呜呜叫着。

狗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立刻分开两边。

狗认定了你是主人,就毫无保留地亲近。

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简单,直接。

而成人迂回,善变。

李玩从孩子到成人的裂变,也始于这条狗。

狗丢了,她要找回来,一家子鸡飞狗跳

继母买了另一条狗充数,硬说它就是原来的那条狗,爱因斯坦。

这怎么能是爱因斯坦呢?它耳朵后没有白毛,见人不亲,根本是两条狗。

就像你不会看着伽利略的照片,硬说这是爱因斯坦。那是脸盲,是无知,是愚蠢。

这就好像1+1=2,应当是颠扑不破的啊。

可大人觉得,你要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狗,这也是狗,所以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了。

李玩被这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搞懵了。

这么简单的逻辑题,怎么在成人世界里说不清呢?

02

成长来的那一天

对李玩来说,成长来的“那一天”,鲜血淋漓。

字面意义上的鲜血淋漓

她对“新爱因斯坦”的怨气,让家里乌烟瘴气。

父亲愤怒出手,打她,教训她,她手里的酒瓶子也碎了,碎渣剜着她的肉。

拍摄时,曹保平为了出效果,指挥果靖霖真打。

你很容易感受到那股具有毁灭性的气场。

我会被杀掉吧,这种念头有一瞬间出现在我脑海里。也想到了小时候受过的最狠一顿打,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原地旋转。

而风暴平息,父亲这么说:

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跳脱出来,这句话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我爱你,所以我要暴揍你?

但可怜的是,每一个在银幕前的大人,包括你我,都听懂了。李玩,也听懂了。

我们中很多人是自己长大的。大人兴致上来了,会说那么一两句道理。但更多时候,成长的方法,是摸索怎样能挨更少的打骂。

你看李玩,几次三番,当父亲要责罚她,爷爷奶奶总是跳出来:她还是个孩子啊。

便也因为“只是个孩子”,而不被当作一回事。这不是保护,而是看低。

可突然,随机的一天,大人们决定你不是个孩子了,便因为以往差不多的过错,暴揍你一顿。

你完全不解,同一个世界,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标准

但为了不挨打,你就学会了成人世界的一点点小技巧。

可能就像李玩,突然知道对爷爷说,糖尿病,吃南瓜不好。

被打的那一天,李玩决定,自己要长大了。

而父亲在之后的某一天决定,女儿可能是真的长大了,可以再长大一点了。

在影片一开始,父亲和继母生下了一个孩子。

要把这个弟弟带去给李玩认识,成了父亲的一件难事。

爷爷说,等孩子满月再说。父亲如蒙大赦,眉眼间却又有隐忧。

忧的是,李玩还是个孩子啊,怎么接受从天而降的一个弟弟?

这一瞒,竟然瞒到了弟弟能满地跑了。

弟弟生日那天,父亲决定,这一天,李玩该长大了。

他直接把李玩带到溜冰场

她正看小孩看得高兴呢,父亲说,那个,黑衣服的,是你弟弟。

彼时,“她还是个孩子”,是父亲一个人的判断。如今,又是父亲一个人武断决定,她可以接受这么个弟弟了。

其中毫无心理建设,毫无父女交流,毫无成长教育。

为什么会有父母,觉得只要把孩子放在那里,她就会自己长大呢?

她不是树不是花,就算是个植物,也可能会旱死涝死。

但多少孩子,就这样自己活了过来。

03

成长没有止境

成长之后,还有成长。

你接受了一个又一个规则,但世界的出尔反尔无休无止。

李玩为找狗,曾经推倒爷爷,弄伤了他的脚。

父亲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李玩被威吓着,一遍遍跟爷爷道歉。

后来,弟弟挥舞着棍子,到处大叫,你是老妖怪,我要打死你。

打伤了奶奶。

李玩想,这课我学过的啊,弟弟应该跟奶奶道歉。

她认认真真把这句话反复讲给父亲听:我觉得弟弟应该跟奶奶道歉。

父亲说,你说啥呢,他懂啥呢。

李玩刚刚弄懂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可双重标准又接踵而至,令人无所适从。

继母曾经叉着腰,说狗都给你找回来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当李玩“长大了”,狗失去了利用价值,又伤到了弟弟,大人们又能眼都不眨,要把狗送去狗肉店。

尽管是弟弟先惹得狗受惊

代价,总要更“懂事”的那个来付,哪怕更懂事的是狗。

到后来,李玩不再争辩了。她知道了,成长就是接受世界的反复无常。

成长那天之后,有人说1+1=3时,你不会再据理力争地说1+1=2,你会笑,你说对,1+1=3。

你知道,它明天还可能等于4,等于5,等于3.141592653。

那天把你之前学会的一切全部推翻了。你好不容易知道了黑白是非,它告诉你还有灰。

你意识到,所有公理,甚至常识,都是可以根据成年人的需要,修正甚至推翻的。

所以,当男孩对她告白,说“我不想和你分开”,她微笑拒绝。

默默说:“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所以,她再次遇到真的爱因斯坦,却不愿意相认,她说,我真怕它扑过来。

这个成人世界,还是我在里面就好了,爱因斯坦,你就不要来了。

[狗十三]最好的部分,是它超出少女的视角,看到除了李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接受驯化。

在结尾,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

父亲突然就着车载广播里的《再回首》,痛哭起来

这个在酒桌上吹捧领导的油腻男人,也曾是少年。

曹保平这样说:

这是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下面,一个两头不讨好的、比较艰难的父亲角色。 在国外观众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他们可能觉得父亲太坏了,或者说太暴力了。 而对于我们而言,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大多数中国父亲可能都会这样,但不代表他们不爱,也不代表他们就很暴力,也不代表他们很坏,其实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无奈。

弟弟学滑冰,总学不会,哭着不想滑,大人却叫他坚持。他边爬边哭。

他吐掉了大人叫他喝的牛奶,和李玩在片头做的一样。

就是喝不了,就是要吐

李玩看着他,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对成人规则负隅顽抗。只是那个小男孩,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我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

他看不懂正直的父亲为什么会遭诬陷,也看不懂他喜欢的女孩为什么总在不同的“老大”间周旋。

那是一个他不相信的成人世界

可是女孩对他说,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我就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改变的。

以小四对原则的坚持,又怎么能接受这种解释。

他一刀一刀戳进女孩的身体里

他大叫着,你不要脸,你没出息。

这是他对这个莫名其妙的成人世界,最后的反抗。

从此,他停止了生长。

每个孩子本身,就是对成人世界的一场革命。

每当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都是一次革命的偃旗息鼓。

“成长”的那一天,李玩,被驯化被招安,拒绝“成长”的那一天,小四,英勇就义。

在成长面前,人总是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

[1]《狗十三》公映 曹保平:我的片子,灿烂埋在下面[OL].http://huaxia.com,2018.12.7.

[2][专访]《狗13》导演曹保平:不能拿《爸爸》当电影看[OL].http://ent.ifeng.com,2014.2.11.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4 ) 《狗十三》:一部青春的规训史

小学四年级前,我特别喜欢画画,某个亲戚以此骂我沉溺画画成绩变差,最后我被迫放弃。日后再画,全然找不到小时候那种一张纸一支笔能画上一整天的纯粹快乐了。还有很多事,如鬼魅,如幻影,战战兢兢,很晚才释怀和解。大人们觉得无足道的事,那时候是我的整个世界。

作为一个很早就被说懂事的男生,《狗十三》让我对这假惺惺的世界本能地感到厌恶,也觉得可怜。我向来最不忍看到敏感孤僻的小孩,因为大多有破碎之处在。童年与青春大抵是最偏离实用与功利的时期,可有的人提前从梦中被叫醒,过早被剥夺了幻想的权利。所谓的成长,向来是一件代价很高的事。

在福柯的论述里,那些看似更文明、更人道、更温和的惩罚方式,其实促成了某种「规训」。它给人带来的不是肉体的疼痛,而是更具侵犯性的心理控制。它要求人发生内在的转变,要求其内心皈依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成年人世界里,对孩童强制要求的「懂事」,其实也是一种规训。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狗十三》

这个社会有太多强忍的,牙齿掉了往肚里咽的苦楚。懂事实则是父权社会里隐晦的控制,它要求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佯装坚强。我们在这个过程里有太多想说出口的东西,可是活着活着,却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愿意说了,或者不敢说了。大家处心积虑地反复练习,克服自己的任性、软弱,直到不再喝醉和深夜痛哭。

人都是在一瞬间变得铁石心肠,把最后一丁点儿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泡沫丢弃,然后在这木然的世界里呼吸匀停。

这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懂事。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的规训史。

电影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十三岁的她因为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父亲再婚后又添了儿子,一直选择等时机合适再告诉她。

《狗十三》

李玩的父亲是典型的父权观念下的家长,口头上说着为人父母,可在实际的成长中却是缺席的。李玩爱好物理,但为了提高她的成绩,他硬是把她在学校的物理小组换成了英语小组。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粗暴后,买了一只小狗送到爷爷奶奶家,作为弥补。

起初,李玩由于和父亲的芥蒂,并不喜欢这只小狗,但小狗在箱子里挣扎哀嚎,融化了她内心的固执,她把它取名叫「爱因斯坦」,并让它和她一起睡在床上。自从有了爱因斯坦后,李玩找到了情感寄托,她会给它做狗粮,和它吃一样的食物。

《狗十三》

李玩的姐姐李堂成绩很好,父亲叫她过来教李玩英语。有一天晚上,他们回家后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原来是爷爷在白天出门买菜时把它弄丢了。那一晚李玩跑到街道上,不知敲了多少户人家的门,一再询问它的下落。李堂带着爷爷找到她,劝她回家,她却任性地推开了爷爷,让爷爷崴了脚。她回到家后紧闭房门,眼泪扑簌,把音乐分贝开到最大,在窗户上写满爱因斯坦的名字。她身体里游荡着无处诉的孤独。

李玩的继母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只与爱因斯坦接近的小狗以假乱真,但并没有瞒过李玩。她不理睬那只小狗,依然沉浸在失去爱因斯坦的悲伤中。她找高放一起喝酒到深夜,奶奶出门找她而迷了路。父亲知晓后,再也无法容忍,狠狠地训斥李玩,鲁莽地伤害了她。

《狗十三》

这个夜晚,她感受到父权的暴力与威慑,她不再拥有可以无理取闹的孩子的特权。她在害怕中学会沉默和妥协,开始变得乖顺,谨小慎微,收敛自己的脾气。

在英语课堂上,教室里误入了一只惊惶的蝙蝠。它是这个陌生世界的闯入者,在一片惊奇、憎恶和冷漠里,它始终找不到出口,最后死在了英语老师挥掷的书本下。没有人对英语老师这个举动感到意外,除了李玩。她直愣愣地站着,惊愕又恐惧,周遭一切褪变得陌生。她开始同情那只小狗,它弱小的境遇,和死去的蝙蝠,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差别。回去后,她就接纳它,叫它「爱因斯坦」。

她也没有排斥那个叫昭昭的弟弟,但这是她不得已的卑微和顺从。孩子们的感受永远是被忽略的,父母在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在众人都在给他欢庆生日时,她落寞地退后,待在一旁。李堂把手放在她手上,被她推开了,她逐渐蜕变得坚硬,不需要怜悯和安慰。

《狗十三》

伤害在缺乏自省的家庭永远是恶性循环。不久,李玩再次失去了这一只「爱因斯坦」。它因为咬伤了昭昭,被继母勒令送到狗肉店。那一天,她跑遍了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狗肉店。

回去后在楼道口,她看到了一个过度肥胖臃肿的男人被抬在担架上,朝她撅着嘴,发出鸟叫声。她发现了令她惊怖的事实:原来她每晚听到的鸟叫并不来自楼上人养的鸟,而是这个男人发出的。他像是导演刻意安排在电影中的隐喻:这个社会永远不乏孤独怪异,又不合时宜的失败抗争者,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大人。沉溺在自我世界,练习鸟叫,也许是他唯一能彰显自我存在的事。

《狗十三》

父亲一直答应着要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但展览最后一天,父亲要和张哥吃饭,让李玩一起陪同。席间,张哥问李玩平时看什么书。李玩说,《时间简史》。张哥摇摇头说,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书。成年人的世界充满误解与轻蔑。他们的思维是武断的,有一套自己不可撼动的强大价值观,任何观点,要是与这套价值观相左,他们嗤之以鼻,要是佐证了观点,反而更印证了他的偏见。他们的姿态是那么言之凿凿,不可违逆。

李玩发现对规训的反抗会处处受限,她放弃了,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幼稚与单纯。对抗都是有代价的,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她就这样成为了父辈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当她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全省一等奖,爸爸宴请宾客,期间有人给了她一盘狗肉,在李堂和继母诧异的目光下,她拿筷子夹起,一口吞下。此时的她,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

《狗十三》

她开始学会了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不再回头,不再偷偷想念。她和李堂在路上遇到第一只走失的「爱因斯坦」,她冷静地转身离去,对李堂说:「我生怕它认出了我,向我扑过来。」在滑冰场,那个貌似生活在蜜罐里昭昭,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她凝视着这一幕,却并不关切,她也许想起自己对高放说的那句话:「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她突然像谅解了一切般释然:所有人都一样,难以从规训中逃离。

她就这样,在内心与世界的粗暴碰撞里,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这个世界似乎没有完满的原生家庭。

李玩的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后,把电话交给了李玩。李玩说罢,问父亲:「你当时是怎么喜欢上妈妈的?」父亲再也强抑不住,泣不成声。他啜泣着对李玩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狗十三》

《奇葩说》上有一期,辩手们自曝原生家庭的经历,大多哽咽着把辩论说完。凌厉如傅首尔,软肋也是这个。她的话说得很通透:「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欺骗,最后赢的都是影后。过得不好要拍拍肩膀说,其实还可以啦;痛彻心扉要握一握拳头说,一定都会好起来。」

即便在外人面前从不正经的北野武,身上深沉又拙于言辞的另一面,也是源自原生家庭,他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

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北野武的豁达和坦然。人与人的悲喜无法共通,让我们势必做不到对他人遭遇感同。那些在你看来微小如尘埃的烦恼,对他人而言也许是山崩。「狗十三」就像一句脏话,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焦虑与愤怒。

每一场成长都是一桩谋杀案。如何和生命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5 ) 过于真实的一面镜子

不夸张地说,这实在是一部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的片子。引起不适是玩笑话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适,而是无奈和沉重。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片,并不像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那样糖水,那样美化“疼痛”“成长”这些词。它展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国式成长,并且从老中青三代人三个层次交错展开,真正抓住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苦痛之处,不止是青春期的成长,更有中年至老年每个环节的困顿啊。里面的每个人都很丰富,你能看到自己家庭里不同角色人的影子,甚至也能看到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影子,这也是它真实和牛逼之处。

李玩:

当然是纤细敏感青春期少女的典型形象了,这点不打算展开说。但我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她对狗狗和对暗恋对象的细腻与真诚,和她对于家人的冷漠是很分离的。和爷爷奶奶吃饭都没有交流,甚至发脾气时推倒爷爷并且没有流露出真正的愧疚,对家人或者沉默或者大吼大叫,但另一方面在高放那里表现得非常柔软和真诚,这些细节显得非常刺眼。可以说,她在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家庭关系的不自觉的加害者。

但是这难以理解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从小看到家里很多令人灰心的事,也让我早早变得在家沉默乖巧毫无存在感,但同时一有机会便会离家越远越好,几乎完全封闭。但是对朋友、对于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世界,又有源源不断的交流欲望和同理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后者的情感投入,又何尝不是对于家庭缺失的爱的补偿呢。我很理解这一点,但同时也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家庭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纠缠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哪怕真正长大后,我慢慢开始理解家里每个人的无奈,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样对他们投入很多感情。这其中有怨气,也有自己的逃避吧。可能到了这几年,我才慢慢将对外的温柔向家人转移。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李玩在后面的“懂事”和“乖巧”,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伪装。当然将自己封闭起来肯定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她在第一次饭局上摔门而去,但在第二次饭局上神色复杂而隐忍地吃下了那块狗肉,这其中完全是对爸爸的恨吗?我觉得不是。她看到了爸爸在更复杂的社会规则里的无奈,听到了那些违心的话,她对爸爸是有同情的。她装出来的那些笑容,一部分是失望,其实一部分也是真的希望给爸爸少一些负担。这一点在她开心地给爸爸打电话说月考成绩时很明显,而后来当爸爸突然在车里失声痛哭时,她紧紧抓住爸爸的手,我觉得是达到了一种复杂的和解。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细节。片里的父女关系尽管充满了伤害,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温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尽管李玩在残忍的伤害中得到了“成长”,但她没有把这些痛苦简单地转化为对爸爸的恨,就像整部片子并不是简单地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指责一样,这是一种更大的无奈,也超脱了父女关系的格局。导演真的是很温柔了啊。

爸爸

爸爸的角色令人惊喜地刻画得很丰富。之前看到介绍看到短评,都会觉得爸爸就是那个粗暴不讲理的“坏家长”形象。但是这部片子的爸爸里并不是脸谱式的刻画,而是把中年男性的复杂和无奈讲得很好。对于那几场无聊的饭局,可能几年前看这部片子我也只会觉得讽刺和可笑,是青春期视角对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但到了现在再看,只会觉得真实得可怕。那些敬酒和套话,身处其中的中年男子那种唯唯诺诺和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对此心有戚戚感同身受,那只能说你太幸运、你的工作环境太单纯了。真TM没有人是容易的。影片里唯一让我哭的镜头竟然不是关于李玩的,而是她爸爸在车里突然崩溃失声痛哭的时刻。大型成年人崩溃现场一刚。

另外一些细节是爷爷和爸爸之间的互动细节。几乎可以看到,爷爷和爸爸的关系就是爸爸和女儿的关系的复制。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关于名字的讨论开始,爷爷的粗暴指责以及爸爸对爷爷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说明了爸爸当年也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啊。他是这样从小被家庭教育矫正,长大被社会关系矫正过来的,因此对于女儿也是以类似的模式进行矫正,就非常自然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父亲对女儿的态度都可以谅解了。但你要知道的是,人是很难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的。除非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足够的自我教育。这是很高的要求了。片子里的父亲没有做到,他让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影响原样甚至更粗暴地延续下去了,这是另一种悲哀。

我希望李玩可以在被伤害的同时能够足够自知,保留心里的温柔,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变成另一个爸爸,将这种重复的伤害在自己这里终结,而将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下去。

李堂

堂姐的角色初看是作为一个成熟少女的衬托,但到了后面我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当然是更容易受长辈喜欢的那类孩子。会察言观色,懂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表演一个懂事的模样,尽管私下更疯更放得开。但看到她在看穿大人的谎言后立刻圆滑地附和的样子,我感受到的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求生欲。她比李玩更早被“驯化”,甚至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和通透——在跟高放分手时的那种洒脱大概多少成年人都做不到。她和李玩像是一面镜子的两面,李玩的现在可能是她的过去,而到后面学会了表演乖巧微笑的李玩,也是另一个李堂吧。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类似之处,李玩还是比李堂要更细腻、更自知的。我相信李玩不会真的变成一个世故的人,李堂就很难讲了。她俩之间的差异,必定是来自于自我教育,来自于阅读、感知和思考,来自于李玩所感兴趣的音乐、星空、时间简史。李堂可能是绝大多数被驯化的小孩,她更可能变成李玩的爸爸那类人,而李玩不会。起码我愿意相信这点。

李昭昭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尽管镜头并不多,但这是太真实的熊孩子的刻画了。在看电影的时候当然会讨厌昭昭这个小孩子,但他身上的一切都是他父母家长的缩影。

在他让李玩替他转椅子时,转一圈他发出一次哈哈大笑,那个笑容让我觉得可怕,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那样表演的,因为那简直是活脱脱的虚假的讨好式的夸张笑啊。可能我有点过度演绎,不过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细节。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多少小孩子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各种镜头前被要求表演出假笑,那些从小就教小孩子拍照片时要伸出两个手指比耶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问题,可充斥其中的全是虚假情绪,是讨好,是尽管你不知道为什么,但你知道在这种场合你就是应该表演出的笑容,那样大人们会很开心,于是你便习得了这种情绪表达。昭昭妈妈说的一句话也很刺耳,“娃这么小什么都懂,一早就说要穿爷爷送的衣服来啦。”是啊,孩子很聪明的,三岁小孩能理解和习得的事比大人想象的要多多了。沿用之前对于李玩和李堂的描述,昭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李玩的过去。

最触动的地方其实是最后学滑冰的那一幕。昭昭可能并不喜欢滑冰,可能是爸爸认为李玩喜欢滑冰昭昭也应该喜欢,于是送他去学习。最后那些细节的镜头,看到昭昭一次次伸出手,却只有冷冰冰的回应和空洞的鼓励,李玩看在眼里,心里想的应该是自己吧。他确实会得到成长,就像李玩也确实得到了“成长”一样。但这种成长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我始终觉得,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的吧。


最后走出影院时,想到今天太晚了,明天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

感谢这样的电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缩影,而家庭关系是一张复杂的网、一个纠缠在一起的线团。到底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伤害,只有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世界是苦痛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更理解每个人的无奈。然后从自己开始一点点地做起、一点点地更温柔一些吧,不要让伤害延续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事。

 6 ) 狗B,请不要为青春代言

今年李玩18岁,5年前她出演了一部电影《狗13》,上映前却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几年父亲的生意不错,开着爸爸送的新越野车,李玩行驶在去大学的路上。打开车载音响,扑面而来的电音节奏早已替代了摇滚的聒噪,她戴上名牌墨镜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部电影,今天刚好上映。

“夏天忘了冬天的冷,冬天想不起夏天的热”,妈妈的脸日渐模糊,爸爸曾经的“训教”也早已淡去,但李玩还是顽强的记忆着那些十三岁与成人为敌的日子。

日记①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父亲强迫我报了英语班,而我想报物理班,为此父亲在老师面前推了我。他有点后悔,给我钱,我没要,有点恨他。后来,他还是求我原谅,送给我一只狗。开始我不喜欢,但小狗很可爱,我叫它爱因斯坦。

日记②

我姐带我认识了高放,他们带我去滑旱冰,高放牵了我的手。

日记③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很伤心。爸爸,后妈,姐姐……都是一伙的。找狗的路上,我气不过把爷爷推伤了。(对不起爷爷)

日记④

我始终惦念着爱因斯坦,但就是找不到。后妈出了一个馊主意,弄了只假狗来骗我,被我识破。他们全是一伙的。

日记⑤

我背着姐姐找了高放,假装离家出走,还去酒吧喝了酒。回家时,爸爸气疯了,因为奶奶为了找我出去了很久。爸爸强拽着我,上车去找奶奶。奶奶一个人独自在菜市场等我(对不起奶奶)。回到家,爸爸打了我,我被打蒙了,伴着酒劲儿,我委屈,我哭了……后来爸爸跟我道歉了,说了很多生活不容易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原谅了他。

日记⑥

我决定把假爱因斯坦扔了,但没成功。

日记⑦

一不小心,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告诉爸爸,他很高兴要带我去看《宇宙的奥秘》展览,可惜时间记错了,下次再去。嘻嘻。

日记⑧

我原来有了弟弟。今天是他的生日宴会,但我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爱我。他虽然很小却剥夺了我很多东西。不是恨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日记⑨

今天没看成《宇宙的奥秘》,爸爸为了虚伪的赚钱,陪张伯伯吃饭,把时间错过了,还让我敬他酒,我讨厌他们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了点臭钱一个个都虚伪奉承的很。

日记⑩

弟弟误打了奶奶,没有道歉,爸爸还护着他。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让爸爸送进了狗肉馆,我失去了第二只狗。我恨所有人。

日记①①

英语演讲比赛演砸了,很失落。拒绝了高放。物理比赛却意外得了第一名,爸爸答应我的要求,去找爱因斯坦,结果它死了。大家都很伤心。

日记①②

爸爸为我摆了庆功宴,还是让我敬了那些讨厌的大人酒。而且还让我吃狗肉,所有人都没有出来阻止,我知道让我吃肉的人是出于好意,为了爸爸我吃了。从此我不会再养狗。

日记①③

回家的路上,爸爸接了妈妈的电话,他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哭。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哭,但我想我长大了。

至于李堂,我抢了她的男朋友,她始终叫我爸老叔,叫我妹。

至于高放,他从此没有再联系。

至于后妈,弟弟越来越长大,和我越来越亲。

至于爸爸,感觉他越来越爱我。

至于爷爷奶奶,对不起,我爱你们。

至于爱因斯坦,只是条狗。

我是李玩,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跑车,我还可以养一条名贵的狗,我给它取名,西凤狗。



 短评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10分钟前
  • 貓頭一
  • 推荐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1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1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16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2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23分钟前
  • 福福
  • 较差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34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39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42分钟前
  • 上官婉卿
  • 推荐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47分钟前
  • Mumu
  • 力荐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52分钟前
  • 瓦瓦
  • 推荐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5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5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59分钟前
  • GothamPunk
  • 推荐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1小时前
  • 姨妈的鸭
  • 推荐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1小时前
  • Y2K-nostalgi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