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吴京、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

导演:郭帆

 剧照

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2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3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4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5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6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3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4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5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6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7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8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19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15:2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流浪地球细节与彩蛋整理

大家如果觉得有用请用力点赞,我将会有更多动力寻找细节(๑>؂<๑)

微博上有朋友摘抄了我的彩蛋被导演点了赞, 我这辛辛苦苦地为别人做了嫁衣,虽然挺郁闷的,但是现在想通了,既然都是为了让小破球能飞得更高而努力,那谁点亮苏拉威西发动机都是一样的,想到这个就释然了(๑>؂<๑)接下来就不多想,专注于彩蛋吧

另外很尴尬的发现,因为细节和前后呼应太多,很多我认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很多人都没看明白。那如果有不懂的请私信我提问,我会持续更新回答

更新日志

8、2月10日,明天要上班,今天最后一更了,再更可能要等dvd出来一桢桢看了。今天有三刷,一个4d厅,音响效果极差,且屏幕很小,风很大,根本做不了笔记。

更新的有:轻透的1(20)联合政府是否直接放弃了地面的人(21)地下城的娱乐有哪些(22)水应该全冻实了为什么还会下雪、3(14)朵朵的发型不会影响头盔使用吗、重透的31为什么楼不进水、32moss被火烧后可能没死

7、2月9日,更新轻透的1(6)上海的不同高度冰层(16)三年后地球流浪到哪啦(17)枪的型号(18)新闻报道里字幕(19)为何火石离地下城那么远、2(9)救援队的人员配置、3(11)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12)陀螺并不是致敬盗梦空间而是简易陀螺仪、6(11)救援队顺序,重透的26休眠仓的人最后救回来了吗、27李一一为何胁持朵朵、28姥爷是缺氧死的还是冻死的、29moss为何无视联合政府命令、30那么高摔得死人吗。

6、2月8日,元气恢复,继续更新。更新内容:轻透的7(7)made in china的双关以及我的一点私货、11客串人员大合集、12电影中删除的情节!!!、13全球命运共同体,重透的24为何联合政府像墙头草、25为何点爆竹不用火柴要用打火机。

5、2月7日,更新轻透的1(14)为何要靠近木星(15)电影中地木距离是如何变化的、2(8)李一一的骰子、7(8)最后大家都出场了

4、2月6日继续更新。轻透的1(11)人类点歪的科技树(12)联合政府的地区自治(13)老何的烟嘴、2(7)各个外号、3(10)片中出现的语言、7(6)秋裤梗(7)导演出场、10对其他电影的致敬细节。重透的20为何启要去地面、21刘启的主角光环、22(防剧透)、23周倩开枪真相。

3、2月5日二刷,imax 3d,基本坐满了,漆黑的电影院就我在摸黑做笔记,旁边的大哥像看傻子一样看我(请忽略我潦草的笔迹)

这次又有新收获,不过主要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看入迷了忘记记了。主要是轻透的1(10)晨昏线判断地球的飞行方式、3(9)地下城中看什么电视台、6(9)出现的各国电视台、7(5)片中的枪都打了些什么、9刘启的妹控细节,重透的19刘培强是如何从休眠仓中出来的。

2、2月4日,对本文结构重新进行整理,进行分类,添加部分新细节

主要是轻透的1(1)、2(4)、3(6)(7)(8)、4(4)(5),重透的9、15

1、1月28日观看点映,细节均于观看中发现,等二刷三刷时再进行更新 这个电影细节做得很用心,制作组的确是花了精力的。

(本文是有剧透的。第一部分轻微,不影响观感,第二部分严重,可能会影响观感,如果介意的话,可以先看完电影再看)

轻微剧透:

1、背景设置

(1)电影的时间为2071年后。理由:先导预告片俄罗斯宇航员称一百年前苏联发明了空间站,根据史料,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根据之后发布的流浪地球编年史,故事的准确日期为2075年4月24日。但是根据特辑来看,电影发生的时间应该经过了改动,应该为2075年春节大年初一,所以是2075年2月15日。

(2)片中人员防护服,红色为运输车驾驶员,黑色为军人,白色为技术人员,土黄(还是军绿?地下城太暗看不清楚)为其他工作人员,还有一套灰白(近似土蓝)为平民。当然,以上均为根据剧情的推测。所以,中澳合资也是搞技术的?这技术可学得不咋样。

(3)未来有即时翻译系统(耳朵上),因此中国人说中国话,俄罗斯人说俄罗斯话,这样的对话并不违和。另外,moss会根据对话人的母语,更改自己的语言。

(4)当时应该是类似计划分配的社会模式了,因为爷爷在剧中提到,以前,有一种东西叫做“钱”。

(5)联合政府说的话是法语。

(6) 根据目测,上海冰层厚度为430米,刚好东方明珠露个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露了个窗。 另外,冰冻的上海城中有兰州拉面,还冻了辆校车和救护车。

另个关于冰层厚度,知乎的@烛生 同学做了详细认证,得出东方之珠这边是300左右。好像各个地方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东方之珠这边是到小球底,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已经到窗了,而实际上,环球金融中心窗口底的位置已经和东方之珠的塔尖高度差不多了,我的估算是环球金融中心那边的高度,有400至430左右 。推测海啸时水是一层层结上的,所以越靠近产海越厚。。。而且三栋楼的位置也有一定的移动,应该是冰川运动。

(7)讲述流浪地球计划时出现了比邻星三个太阳,《三体》彩蛋,哈哈哈。

(8)空间站介绍宇航员时,滚动放了几张照片,有一个是刘慈欣客串。

(9)刘培强开船时,飞船ai说了“前进三”(这是最快速度了,再快就要填充缓冲液了。)。致敬三体2黑暗森林的“前进四”。很多朋友说这不是致敬,因为前进三是航海用语。我觉得是,因为三体中说太空中,说他与空军相近还不如说与海军相近,才引用了大量航海术语,所以我觉得是致敬。

(10)过了马尼拉,队长说过了晨昏线就是永夜了,所以,地球是南极朝前、北极朝后、以赤道为晨昏线的方式流浪的(随着流浪,晨昏线将不停往北极方向移动,到木星时已经到了马尼拉,北纬15度)。所以在加速阶段,其实只有北半球的发动机在开启,片中的截图也证明了这一点,请仔细看,只有北半球的发动机故障了。

(11)当发现太阳异变时,应是人类全力去点了发动机的科技树,所以发动机全是黑科技,但是民用和军事方面没有太大发展(毕竟才50年)。另外因全力发展重工业,整片一股浓浓的苏联重工业风。

(12)片中不同国家的驾驶习惯还是与黄金时代一致,中国靠左侧,日本是靠右侧(感谢知友夏紫炎)。所以国家是没了,但是联合政府各个地区应该还是按照国界自治的。

再刷发现其实两边都有。但是按国界自治我觉得应该没错了。

(13)老何的抽的烟,烟嘴比烟卷还长,基本是现在的烟嘴和烟卷的比例倒过来。说明当时特资比较缺乏,烟草是奢侈品了。这个细节真是赞。(感谢知友贾佳嘉)不过也有朋友指出,天气冷的情况下,(俄罗斯那边)戴着手套抽烟,烟嘴的确会比较长。

(昨天拜读了果壳的科普文章,觉得浑身舒畅,科研人员做事就是严谨,让人舒服,以下两条提炼至该文,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原文//mp.weixin.qq.com/s/yOT0gWJ2j3v_-VsMNXOveg

(14)木星那么危险,为何地球还要靠近木星。因为地球要借用木星的引力弹弓,简单来说就是木星像甩铁饼一样把地球甩出去。

(15)木星危机发生时,地木距离是怎么样的?大气开始被抽走时,地木距离为10.3万公里,达到流体洛希极限,最后地球离开时,地木距离接近7.44万公里,已接近刚体洛希极限,差一点点分崩离析。

(16)影片结束时地球流浪到哪啦?三年后刘启,朵朵和李一一开车出发时,画面左上方的空中出现一个很大的灰蓝色行星,按照大致距离和颜色看话应该是天王星。(感谢知友Jungle Jungle)

(17)还有个小细节,道具枪上放大有小字QBZ47 5.8,符合解放军兵器命名规范 而且口径也和现役装备一致(谢谢豆友没有名不行吗)是2047年研制的,用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5.8mm子弹,无托结构,乍一看有点像p90(感谢豆友味美达)

(18)开头新闻播报的小字里,柏林地下城被岩浆吞没,后面杭州地下城那个画面做了呼应,充分表现了末日的残酷性。还有一条写着联合政府的抽签方案,部分国家强烈反对。这些一闪而过的新闻都非常用心。(感谢豆友安重生)

(19)关于火石怎么离发动机这么远的问题——根据机械设定,火石外表是多个块状结构拼成的球体,每个块上都有一个闪烁的发光点,类似引信。最后火石被装入一个极端厚重的密闭空间,由一个巨大的柱体装置作为撞针——没错,这东西应该是一颗核弹,块状结构应该是轰击压实核材料的定向聚能炸药,撞针应该是中子源或者某种粒子加速器,用来产生初始极端环境。(感谢豆友黄潜翔)所以这种东西不能放地下城太近的,就像核电站不能建在城市中一样。而且因为电影中被删掉的叛军的存在,必须有武装力量集中保管。

(20)地上的人被联合政府放弃了吗?答案是没有,要抽签进入地下城只是因为地下城住不下,不代表联合政府放弃了他们。在全球性的灾害面前,联合政府依然尽全力进行了救援,说明了政府依然是在支撑地面人的生活的。而且进入地下城是根据年龄由小到大来排序的(片头有新闻说明),符合原著,也符合电影中地下城大多是年轻人的事实。

(21)黑道玩的魂斗罗,姥爷玩的抖音,海草歌,还有刘启他们小时候和姥爷一起玩手机,姥爷50年的vr珍藏,李一一的跑团骰子,麻将等等都说明未来所有资源都用在逃亡了,没有任何资源去开发娱乐了,娱乐的东西和以前一模一样。(感谢知友薛刚)

(22)有朋友问为什么片中天上一直下雪,明明水全都结成冰了,虽然开始会下雪但也不能一直下几十年吧?回答:一是升华作用,二是发动机的等离子光柱会造成周边温度升高而融雪。

2、人物设定 (1)爷爷韩子昂是99年生的人,所以他喜欢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东西,不奇怪。

(2)李一一,这个人挺逗的,情商低的理工男,而且名字,总让我想起艾AA,算三体梗吗?哈哈

(3)朵朵猜测是正确的,刘启是第一次上地面,电梯一上来,所有人都提前俯身躲风雪,就剩两人懵逼地站着,说明刘启从来没上过地面

(4)刘培强“电话号码”:5711 6231 0501

(5)片中有两个人叫了“妈妈呀,我要回家”,一个是老马,一个是白毛。喊妈妈是遇到危险的第一反应,哈哈哈。

(6)老何和白毛争头盔,后来可以看到黄毛的头盔上有一层层淡淡的。。。。所以老何赢了。

根据真正的参与制作组的俊灵提供:老何跟tim抢头盔那段,老何的头盔被吐的没法带了,怎么办呢?请留意后面他们从窗口逃出的时候有个驾驶员已被冻死,也就是说后来两人中有人应该是抢了那个驾驶员的头盔。

(7)片中人的外号,刘启是户口(启字拆两边),tim是中国心(china-man,来自于他自我介绍)。最后,李一一被朵朵叫做李长条,原因不用说, 我觉得他应该叫李横杠,因为太能杠了,讲最后计划时那一大串外号杠得人没法说话(笑哭)。他杠那一群人的外号,大块头、创可贴、小姑娘、小天线(谢谢知友Fine)、大刀疤(感谢豆友Justin🇨🇳),大家都知道对应谁吗?

(8)死宅程序员李一一手里总是拿着两个骰子,那个是玩TRPG(桌上角色扮演游戏)时常用的骰子,从形状来看应该是两个D20骰。从这个来看,2074年TRPG这种怀旧玩意儿还活着,而且李一一跑的应该是DND(《龙与地下城》,投点以20面骰子为主)团,而不是COC(《克苏鲁的呼唤》,投点以两个10面骰子组合成的D100为主)或者WOD(《黑暗世界》,投点以多个6面骰子组成的骰池为主)这类的。(感谢知友sharon)估计最后点爆竹的时候李一一用骰子roll了个大成功吧。

(9)救援小队设置。溜子是先锋,所以一直在被命令找出口,刚子全个工程兵,殿后押送火石。锤子是火力手,加特林,周倩是医护兵,刚登上刘启他们车的时候背后有十字标志,后来的正面特写,名牌那有两排小红心,是救过多少人的标志。(感谢豆友30天改一次ID)

3、地下城及发动机、空间站细节

(1)地下是可以种树的,所以不用担心没树没氧气之类的。

(2)当时主要食物是蚯蚓干。的确,蚯蚓吃吃土就可以活,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了。这个可以和雪国列车的蟑螂列为科幻电影两大美食了。爷爷送礼也送的“陈年蚯蚓干”,朵朵出城前也看到了新品“榴莲蚯蚓干”。米饭什么的很珍贵了,有一个驾驶员死前的心愿就是“好想吃白米饭”。

三刷时确认黑市头子吃的串就是蚯蚓。爷爷送礼的“陈年蚯蚓干”是“地龙牌”。

(3)地下城当时上的课文是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是一篇讲希望与期盼的文章,与本电影的主题倒是挺切。但是真的要看到春天到来,要2500年后了。

(4) 有知友回答了气塞式喷管设计,不赘述。以下为引用:“气塞式喷管设计啊,90年代末洛克达因的黑科技啊。可以很好的适应从海平面到真空环境下的燃烧膨胀,避免传统收敛-扩散喷管由于外部气压原因导致的膨胀不全或者膨胀过渡的推力损失,可以作为SSTO单级入轨的动力。这玩意对安全性冗余还特别宽泛,缺点就是耐热要求高,电影里不知道是什么黑科技让这东西烧了30年。 转自微博 曾经修船现在修行”

(5) 教室的窗其实是一个全息屏幕,窗外的校园环境其实是假的,只是为了营造地上的环境,所以出故障时上面会浮现字。

(6)黑市头子在地下城中玩电视游戏,玩的魂斗罗

(7)为了心理疏导(导演说的),地下城中还是有很多当时黄金时代的设施的。

有书店

有串店

有酒吧

有饭店

有小吃店

有麻将馆

(8)因为是大年初一,所以地下城里面还有很多中国过年的元素

有舞狮

有面人

经知友一套纸笔提醒,那个卖“面人儿”的卖的其实是“泥人儿”,当时的地下城里已经没有这么多面来供艺人们捏面人儿了

有各种恭贺新禧、新年快乐

有福字

(9)地下城中放的电视频道是CUCTV,不知道是什么的缩写,可能是中国地下中央电视台(China Underground Center TV),哈哈哈

(10)监狱里刘启打破的那堵墙上边画了好多正字,应该是以前的囚犯再记天数(感谢知友马大串)

(11)电影中,地下城朵朵学校里的屏幕环境是非常漂亮的阳光☀️,和真正地面阳光无二,但一到学校以外就昏昏暗暗,乌漆嘛黑的。应该是因为即便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国家对教育、科研环境还是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因为他们就是希望。有点点类似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再苦的环境下也要保住教育。(感谢知友实力派包袱)(学生os:就算这样,我也不想在大年初一上课啊…)

有朋友指出,当天可能是年二九,因为30个小时后刘培强才说今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谢谢豆友lan)

(12)刘培强醒来窗边有个陀螺,这个不是致敬《盗梦空间》,陀螺是简易陀螺仪,在航空航天里用来判断三维空间的运动方向的(是角动量守恒定理,与磁场无关),就可以确定空间站有没有改变飞行航向。(感谢豆友完美的对称)(我就说为啥要致敬盗梦空间_(:з」∠)_)

(13)Moss在主控室是黑色的,在其他地方是白色的。(感谢豆友RUIRUILIU)

(14)有朋友问,朵朵的发型带头盔的时候如果挡住视线了要怎么整理?我认为这次就只能忍着了,因为朵朵第一次戴头盔。片尾看她有经验了就扎起来了。

(15)头盔通话方式,一下是车载同步,两下是局域广播,三下是私人频道。

4、各种中国式标语:(1)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天灾无情人有情,孤儿领养暖人心

(3)前方电梯出口,请您谨慎驾驶

(4)经过木星请注意避灾,及时领取避灾物资

(5)今日注意安全,节日阖家团圆

(6)安全生产,预防先行

(7)加入联合政府军,帮助地球驶向人类新家园

(8)公车私用,从严处理

(9)移居地下城,共建新家园。抽签进入地下城时挂的横幅。

(10)请勿探身瞭望。地下城和电梯连接桥上挂着的标语,唯一违和的是这个挂在了外面,哈哈哈,给掉下去的人看么。

(11)庆祝济宁补给站建成九周年。济宁补给站外面挂着的标语。(谢谢豆友sharon)

(12)今天又离新家园进了一步。在影片结尾的地方挂得高高的。(感谢豆友桃子叽里咕噜提醒)

(13)刘启最后出门时,地上有“出入平安”四个字。

5、原著情节的呼应。虽然有些东西拍不出来(或是不能拍)但是有这些细节,原著党可以满足了。

(1)岩浆灌城-杭州

(2)地球派与飞船派-片尾有人游行

(3)鲸鱼

(4)奥运会。

6、国际元素

(1)该车上坐的是日本人,而且想吃大米饭的也是他,主要元素是日本国旗、日式风铃和屏幕上的片假名。

(2)印度尼西亚大岛苏拉维西上的巨无霸转向发动机,出现了岛名以及印度尼西亚国旗,电影中的维修人员也说的印尼语

(3)太空站上的国旗,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国、韩国、西班牙、印度

(4)中国的运载车,窗前放着佛像,显示器上挂着流苏和佛珠。

(5)埃及开罗的发动机

(6)法国巴黎的发动机,看得到埃菲尔铁塔

(7)中国北京八达岭的发动机,山上是长城

(8)北京市区发动机,底下是北京三号地下城(第三新北京市),地面看得到大裤衩和一些北京著名建筑

(9)介绍流浪地球计划时放各国的电视画面,主要有CNN(美国),KBS1(韩国),NHK(日本),POCCИЯ(俄罗斯),CCTV13(中国中央电视台),NBC(美国),BTV(中国北京卫视),旅游卫视(中国),东方卫视(中国),France 2(法国,谢谢知友拉队短提醒),BBC(英国)。

(10)电影中出现的语言有听出来的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韩语、日语、印度英语、印尼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其他请大家补充

(11)电影里最后救援队到达的顺序是汶川地震时各国救援队到达的顺序。(网上很多人都提了这个,我也不知道谁先说的,没办法致谢了)

(12)moss唤醒其他两人阻止刘培强时,最右边那个翻身又睡了,那个人是法国人(可能起床气比较大)

(13)美国只出现了一次,在moss全球通报时,有个车上盖了面美国国旗。

7、电影故事

(1)预告片,真的可以说是误告片,里面好多台词不是本人说的,“对不起,爸”不是刘启说的,“我们选择希望”不是刘培强说的,还有一些话说的人和配音的人与预告片都不一样,哈哈哈,这种惊喜,只有等你自己去看才能发现了。

(2)本作是基本没有爱情戏,但是有一个吻。

(3)为了表现空间感,电影多次运用超长运镜,极有史诗气质,其中有一个从卡车到空间站的一镜到底,相当经典,看得人头皮发麻。

(4)图中这个后面的小哥,出舱门的时候,脚滑了一下,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误拍进去了,哈哈哈

(5)电影中的枪,真是无力吐槽,没打过什么正常东西,打的都是火石(周倩)、雪地(王队)、冰块(锤子)、木星(锤子)

(6)老何的烟盒里有他妈妈给他留的字条,天冷记得穿秋裤,是在自嘲制作组称经费紧张,穷的穿不起秋裤(感谢知友夏紫炎)

(7)刘培强和老马出仓时,老马吐槽一百年前空间站都是俄罗斯造的,刘培强表示同意,镜头一转,舱门上写着“made in china”。这一段在预告片中也出现过。 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一语双关,一层意思说这个舱是中国造的,另一层意思,昭告天下,这部科幻片,是咱们中国出品的。

讲到这个细节,我忍不住回想起当时跟随小破球一起成长的时光,很想感慨一下,也解释一下为何我这么热衷做这个细节贴子,以下部分与影片细节无关,只想看细节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

┏━━━━━━━━━━━━━━━┓

收集了这么久细节,都没有好好写影评。。。就插空感慨一下,希望大家原谅我_(:з」∠)_ 18年前,我就读过《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当时,整个脑袋像是被锤子锤了一下一样震撼,当时就在想,如果这个小说被拍成电影,将是如何震撼。没想到2014年的时候就看到要拍的消息了,那段“长亭外、古道边”的预告片,被我反复看了十几遍,脑袋里就只有一句话“我操,要拍了”“我操,要拍了”……然后就一直在关注这个消息,但是科幻是个小圈子,我根本没人分享这个喜悦,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关注。

后来三体流产了,让我对这个电影很是担忧,当时的心情极其矛盾,又希望早日看到,又怕被拍得稀烂。怀着这种心情,2018年听说电影院有新预告片了,就兴奋地拉着朋友去电影院去看先导预告片,就看到了“made in china”这个。当时看完还是挺尴尬的,心想这是个什么意思啊,确定是拍的流浪地球吗,当时看豆瓣上也是骂声一片(那个骂预告片的短评还一直挂到了电影上映为止),心中还是有些失望的。直到定档版(女声解说)预告片出来,我才发现,这个电影导演真的是在用心做。那天看完,躺床上回忆预告片细节,突然间悟到,那个“made in china”,并不是什么酸其他国家的葡萄,只是昭告天下,这部科幻片,是我们中国人拍的,太空站你们俄罗斯能造,我们中国现在也能造!科幻电影你们美国能拍,现在我们也要拍!意识到后心中十分激动,翻身起来写了豆瓣的第一个短评:

从那一刻起,和郭导一样,我也把这个电影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第一个孩子(三体)流产了,自然要对这一个孩子关怀备至。从那天起,我就天天关注小破球的消息,心中默默为他打气,虽然身边人不懂、不明白,但我不在乎,像每个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我对这部片子饱含希冀。中间过程就不说了,每天都会看看网上的小道消息和大家的评论,每天的心情都会有起有落,直到“父与子”预告片出来后,我鼻子一酸,因为我知道稳了。

之后就抓心挠肺地想看这部电影,看到有人看点映了更是想看到失眠。后来我终于抢到了28日毒舌观影团的机会,提前看到了这部电影。

当天看完后,我脑袋里像爆炸了一样,满脑子都是wocao,回到家脑子里还在走马灯一样回放电影里的故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干脆翻身起来,写彩蛋写到了凌晨四点,形成了这遍文章的雏形。

之后又慢慢回忆,回看预告片,接受各观影者的指导,慢慢形成了这篇文章,中间好几个晚上都写到凌晨两三点。

所以说,要说什么支撑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我想,应该就是,情怀吧。

这部电影真是注入了我太多感情了,我看着他从怀胎,到出生,到一天天壮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只想为他更多做些事情,帮助大家多了解下这部电影、了解下导演和制作人员的努力、了解下这部电影有多用心。

就像情怀支撑着郭导拍完这部电影一样,也是情怀支撑着我在不断更新着这篇彩蛋,就算得不到导演的支持(笑),但是还是能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感谢去微博捞我的大家),能够看到别人因我的细节分析说“原来是这样”“终于明白了”“电影要二刷”“电影用心了”“感谢作者收集”,我也就满足了。

所以对于网上的黑子,我一般是不屑去理的,导演的情怀,我们的情怀,科幻圈子的情怀,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得了。而且,满怀情怀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根本不需要解释。

以上,在此,再次感谢大刘、郭导、演员、制作组和各个在背后辛勤奋斗的工作人员们,感谢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电影!

┗━━━━━━━━━━━━━━━┛

(8)呼应2(8)李一一的骰子,整个故事也像一个trpg跑团游戏,大家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团队、为了地球而努力活着。而且最后结局也是个超好的结局,大家一起奋斗努力,最后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挚友,太暖心了。最后结局大家都有出场,户口、朵朵、长条一起开车,大刀疤和小天线在吃饭,创口贴和黄毛在打情骂俏,经历灾难后的地球无比温馨,真的超暖,配着最后的音乐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9)户口想起爸爸的话“全是氢气,就像一个气球”,这时电影画面刚好扫过海边系着的那3个红气球。

(10)李一一的名字是导演起的,因为导演喜欢数字11,车牌号门牌号都是11,同时他也喜欢7,所以发动机的支架是7条腿,王队他们是171-11。(感谢豆友Lily小撕纸)刘培强在太空的编号也是H71。

(11)本片的选角导演(豆瓣信息)张宁,是20多年前那部著名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的“男”一号,和徐娇一样是反串演出的。(感谢豆友三体针眼画师)

8、与现在的联系

(1)expace,这是一个真实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2)CGSTL,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真实企业,就是搭着流浪地球海报上天的那家

(3)爷爷因为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所以用老手机,玩抖音,听海草舞

9、刘启的妹控细节。哈哈哈,刘启这个妹控,电影中有几个细节显示他真是对妹妹关怀倍至:

(1)黑市头子向朵朵搭话,刘启迅速转移话题。黑市头子追击,带朵朵跑路。

(2)兄妹两穿着“不干净来路”的装备出去的时候 过了安检和身份认证,哥哥还主动一把手拿着自己的头盔,另一只手直接爸妹妹手中的头盔也一并拿着。(感谢知友无相)

(3)上电梯后帮忙带头盔,并说“一定跟紧我,千万别乱跑”

(4)电梯门口,风一进来,紧紧拉住朵朵不让她吹走。

(5)上海车上,帮朵朵先戴头盔,再戴自己的。

(6)上楼后,对拖住朵朵的救援队员吼“别碰他”

(7)听到moss的绝望的全球播报后,第一件事是安慰朵朵

(8)最后看到朵朵掉下去,立马松手去追她。

真是中国好哥哥,对得起爷爷说的“你是哥哥,一定保护好妹妹”

当然朵朵也很爱哥哥就是:

(1)面对欺负刘启的人,扔石头

(2)户口面罩碎,用手去捂。

10、对其他电影的致敬

(1)空间站造型。致敬太空漫游2001。

(2)锤子的加特林。致敬终结者2。

(3)moss计算终极方案的时间0.42秒。致敬银河系漫游指南。(谢谢豆友今夕何夕提醒)

(4)moss致敬太空漫游2001中的人工智能HAL9000。其实在动画电影《机器人瓦力》中也有致敬,而且性格也都一样理(si)智(ban)。

(5)冰封上海有电影《后天》的感觉。(谢谢知友油橄榄提醒)(其实我觉得不算致敬啦,灾难片都大同小异了)

(6)空间站的宇航员的衣服颜色,有星际迷航的影子,根据分工不同衣服不同。(感谢豆友159****1039)

(7)龚格尔是一个《命令与征服》粉。载具和建筑风格都有致敬《命令与征服》特别是《泰伯利亚日》的造型。另外,他也是nod兄弟会的拥趸,兄弟会的主色调是红色配黑色。所以服装的配色也是红黑为主。(感谢豆友毁灭公爵)

11、关于各个导演演员客串,因为官博发了图片,相信大家都已经想起来他们都客串的是什么了吧,那什么时候出现的还记得吗?我来梳理一下:

(1)郭帆导演,客串叉车司机,片头和片尾都差点被刘启撞上的那个。

(2)宁浩导演,串店老板,刘启买串孝敬黑市头子

(3)张子贤演员,空间站中国宇航员,与刘培强交接的那个,还被老马拍着肩膀说“接下来三年,就是我们两个搭档了”

(4)路阳演员,给出城的人扫二维码,刘启的码就是他扫的。

(5)张小北导演,酒店厨师,北京大动乱时,默默一个人对瓶吹着茅台。

(6)饶晓志演员,空间站中国宇航员,moss说请空间站进入低耗状态请大家休眠时,他在嘀咕,貌似是“我新来的,哪个晓得要睡觉喽”(我以为是重庆话,感谢知友一个低熵体提醒,是贵州话)

(7)龚格尔制片人,看守所警察,电影里有他恶趣味的不可描述(捂脸跑过)

(8)刘慈欣、吴京、郭京飞的照片,并排出现在空间站显示器上展示(可能是优秀宇航员(ಡωಡ)hiahiahia )

12、电影删掉的部分内容:(感谢bilibili朋友CN171-11救援队官方帐号提供)

(1)妹妹想去地面,是因为想找父母的尸体,不是影片里那么中二的理由(所以有口型对不上)。

(2)在姥爷死了以后,兄妹二人发现冰面下全是冻着的向上游的尸体,场面很震撼。

(3)王磊那么执着地去杭州,不光为了执行任务,还因为他的老婆孩子全在杭州,所以在杭州地下城毁了,火石又被周倩打坏后他才会说她老婆孩子全白死了。(我就说预告片那台词肯定有伏笔)

(4)删了很多在旅途中人物的互动,比如户口跟周倩,王磊跟朵朵。特别是王磊,在失去家人后渐渐的把朵朵当成了自己女儿,这才有后面舍身救朵朵。

为了春节档排片,流浪地球前后删除了近半小时内容,因此造成了部分情节感觉不连贯。

我只能说,导演,跪求蓝光剪辑版!

删节最全版本请看知乎commanderhzz的回答//www.zhihu.com/question/284128568/answer/573909122

13、在网上看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片,或者酸这是一部中国人救世界的爱国主义宣传片,我认为不是,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和地球的生死存亡在竭尽全力,只不过电影只表现了刘启这一行人的救援之行而已。电影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人背后都在默默无闻地做同样的事,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冰山而已,众多水底下的牺牲才让冰山浮出了水面。主要有以下细节:

(1)cn171-11前往上海时,遇到了其他救援队,说的好像是“我们的目的地是南京,请继续你们的任务,不用管我们”。

(2)在上海时,救援队队员在向队长报告时,说到还有其他前往杭州的小队全覆灭了,只剩下他们一支队了。

(3)主角一行前往苏拉维西救援时,也有其他救援队去了,并比主角还提前启动发动机。队长说这是饱和式救援。

(4)老马和刘培强前往中控室时,A区发生了爆炸,刘培强说有其他人也可能发现了事情不对,也要前往中控室。

(5)户口提出最终方案时,moss说以色列科学家7小时前提出过了,说明智囊团们全在绞尽脑汁努力着。所以地球并不是熊孩子一拍脑袋救下来的。

(6)最终方案启动时,并不是只有一个发动机,同时有三个。

(7)最感动的还有moss最后播报的时候一个一秒的镜头,一个无名小队拖着火石走被冻成了3座冰雕(感谢知友马大串)

这些细节能让我们知道了在电影发生时,地球其他地方也有其他“刘启”们在上演着一样可歌可泣的故事,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在努力着,而不是以往那些电影中主角与整个世界完全割裂的个人英雄主义了,而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众志成城”的感觉,这也是本片的中国特色之一。

※※※※※※※※【剧透警告线】※※※※※※※※

※※※※※※※※【剧透警告线】※※※※※※※※

※※※※※※※※【剧透警告线】※※※※※※※※

※※※※※※※※【剧透警告线】※※※※※※※※

※※※※※※※※【剧透警告线】※※※※※※※※

※※※※※※※※【剧透警告线】※※※※※※※※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核能警告!!!!强烈建议未观看电影者不要继续!!!!)

严重剧透:

1、充气胶囊伏笔很深,逃避黑市头子,中间那个,最后那个,都用上了。但是第一次出现要更早,在镜头扫过刘启书桌时,有结构图。 2、点鞭炮这事是经过大佬科学认证过可行的。 3、刘培强开车时不忘记把乘客放下,想得很周到。 4、特辑中,刘启和周倩的对手戏没有出现。

5、关于最后三条线,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电影里说的“饱合式”(但我觉得重新编译来不及),另一种是可能山和峰并不是单独的,可能两三个为一组。(二刷更新)片中是因为刘培强要求moss上传了营救方案和破解程序,要求另外14座转向发动机也同时发起了该方案。只有三座最高,但是都不够高。

6、关于朵朵的废话,很多人受不了,但是我觉得可以解释,要结合上面的第3(3)条。朵朵本来对希望这个词眼并不理解,也不珍惜(上课时的表现),后来呼叫救援,然后救援队没有一个呼应,因为丧失了希望,朵朵这才意识到希望的重要性,她回忆起了课堂上老师讲的《春》,讲的希望,于是才内心告白,希望唤醒人们心中的希望(一个成功率为0的方案,如果不是饱含希冀,也不会有人返来的)。最后希望唤醒了吗?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而且人家在电影中只是一个14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中二)啊,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相比前半段,已经有很大成长了。我并不觉得这一段尬,个人想法,请轻喷。

(感谢知友塔尔斯补充)没错,我再多说一句,朵朵一个上初中的孩子,她能够做的只能用孩子的心态去讲一段感性的话语,非常符合她的身份;朵朵是当年被无数个死去的人不放弃希望从水底托起来生还的女孩,而在最后关头,无数失去信心的人们又被这个孩子鼓舞情感燃起希望!前后呼应,这个设定多么绝妙,有什么可尴尬的?

7、这部电影可以说真的很中国特色了,里面有个细节,春节时,是用什么放的十二响礼炮?哈哈,脑洞开得很大又很合逻辑,让我想起了那句话“火药这么伟大的东西,西方用来造枪炮,而中国用来造烟花爆竹,这就是两个文化的差异”。

8、加特林打玻璃那么久没碎是不是bug?回答:不是,因为建筑外面冻了好厚一层冰,玻璃碎的时候明显有冰破裂的画面,所以不用加特林我觉得还真打不破。。。。总不能用身体捂吧。

9、所以救援队爬的根据外形、高度、位置判断是上海中心大厦(看到那个三角的顶了吗)。除了爷爷是从小在外面长大的,其他队员估计年纪不大就都进了地下城,对地面建筑的名字都不清楚,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第一高楼,变成了队长口中的“这橦楼”,令人唏嘘。

另外,上海中心电梯那段有看到拿扇子的“上海少女”的雕塑,还有楼层标示“酒店”区,目测是借鉴了实景。(感谢豆友Justin🇨🇳)

另外在花絮中,说到爷爷参与过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实际电影中删了),大楼是2016年建成,所以爷爷是在17岁前参加了大厦建设(童工啊)

10、控制核心起火后,刘培强获得了控制权,手动停掉了空间站的转动,所以人造重力马上消失了,最后那滴滴泪水都是晃悠悠飘出去的,这个细节,算是很用心了,这个画面,也是全电影相当经典的画面。

有朋友指出,因眼泪张力原因,在失重状态下不会掉出眼眶。我认为当时靠近了木星,因为引力作用眼泪是可以涌出眼眶的,而且应当是飘向刘的左侧(屏幕右侧)。同时也要考虑泪腺涌出眼泪时对已有眼泪的推力会稍微改变眼泪方向,所以靠屏幕右侧的为大泪珠直接飞溅,屏幕左侧的泪珠较小较散。只是个人想法。。。。请勿笑话我。。。

11、空间站朝着木星开的,刘培强会用笔给木星画圈,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从右至左,一个圈比一个圈大。在moss给他们强制冬眠后,刘培强醒了发现窗外的木星不见了,迅速反应在这段时间空间站改变了航程,驶过木星(从面对木星到背对木星)了,推测出moss在叛逃。

12、火种计划由电影看来也是一个悲凉的计划,即便保留了所有的东西到达比邻星,却因没有宜居行星的,所有人类文明被禁锢在一个空间站里,孤独地陪着三个太阳;如果放弃比邻星寻找宜居的行星,又会能源不够在路途火种熄灭,成为安静漂流的人类文明的坟墓。怎么都是细极恐,所刘培强才说出那句经典的话:“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意义”。

13、刘启手撕看守所门,是为后面救援队推“针”做铺垫,民用机械骨骼的力量都这么大,不用说军用的了,所以推“针”是推得动的。

14、moss的经典语录“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来自于原著,“这时,我听到最高执政官的声音在整个黑色空间响了起来‘我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40代人,还要延续100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原著中是流浪派对太阳派说的,而电影中是飞船派对地球派说的。

15、电影中是饱合式救援,何为饱合式救援,电影里面用实际数字阐述得很清楚,5000台发动机坏了,运送了7万个火石,派出了41万个救援队,这是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人敢懈怠。

16、刘培强放火前,有个镜头一闪而过,二刷时看清了是关闭了消防系统,真是个心机boy,哈哈哈

17、起火后担心氧气的朋友,不用担心,刘培强进驾驶室后,就关上了防火墙。

18、刘培强进入中控室后,moss在那里磨磨唧唧,他操起一个灭火器砰就打掉了,过了一会,moss又移了个新头过来,还冒着火花(为之后的点火埋了伏笔)。我表示哈哈哈,阴魂不散。

19、关于刘培强是怎么从休眠仓中出来的,实际上喷气的时候他就在动作了,左手在掏什么东西(吸氧机),之后是吸着氧拆了休眠仓的控制元件出来了,因为出来后看得到他左手有按着一个吸氧机在鼻子上,同时右手还握着一块冒电火花的元件。

20、有人问刘启为何要跑地上去并且还不回地下城,地面能生活吗。刘启只是要离家出走要前往其他地下城(因为不想见爸爸),而要前往另一个地下城必须先到地面才行,还要有车,所以才让朵朵去偷姥爷钥匙。

21、最后刘启头盔破了是怎么活下来的?是因为爱,没看他妹给她捂了吗?(大误)其实是在头盔破了之后系统提示的是温度过低,刘启晕过去前,看到的是发动机重新启动了,发动机启动后,等离子光束会带动周边温度升高,所以刘启保了一命,只不过脸上有冻伤的痕迹。所以刘启救了地球,也救了自己。

22,呼应1(11),因为科技树全点发动机了,所以武器什么也没发展,片中说洲际导弹也飞不了那么高,所以临时搞导弹和火箭去点鞭炮是来不及的。

23,关于周倩开枪,我忘记在哪看的,电影删了一段,电影里面不是有个人冻死了吗,是因为他的电池供给了火石保持火石能正常运转,杭州城都已经毁了,队长还要继续前进,那还要用其他人的电池,那就是用生命在运火石了,所以,周倩不得已毁掉火石让队长断掉念想。她并不是圣母,请不要误会她。

(感谢知友马大串)5刷确认了,黄明冻死时身上有电缆连接到火石,他肯定是因为把电量分给火石才冻死的

24、为何联合政府7小时前就算出了方案但最后关头才同意实施?因为实施的话要放弃火种计划,一旦冒险失败的话,全人类都会灭亡,所以大人小孩保一个面前,政府想保小孩。。。但是后来在刘培强的说服面前(今天是中国大年初一吧啦吧啦),最后那句“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意义”,政府受到触动,想通了,不保大人,小孩活下去也是无意义的,才说“我们选择希望”,同意实行计划一试。但是这个时候,理(si)智(ban)的moss把电话给掐了,因为它的逻辑“不允许牺牲”。

25、有朋友问我为何最终方案为何不用洲际导弹之类,我个人认为,首先,电影中说超出了洲际导弹范围;其次,当量不够,30万吨燃料,要波及5000km,这得是什么样一个星际导弹,更何况就算这样也不一定保证成功;再次,方案提出来后7个小时内根本来不及准备。以上均为个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26、吴京在空间站醒来画木星的时候,柜子上有个翼形的徽章,就是三年后刘启带在胸口的,这个遗物被回收也说明了休眠舱里的宇航员都被救下来了(感谢知友马大串)

27、还有一处删减,李长条见到户口和朵朵时的过激反应是因为他们救援队是在反叛军的袭击下全军覆没的(感谢知友东逝水)其实片中还有一段与反叛军的枪战被剪了,这也解释了为何救援队要带枪

28、有人问我姥爷缺氧死而刘启没有缺氧。姥爷不是缺氧死的。去外面要穿防护衣,防护衣是密封的,所以,必须供氧,同时衣服会有适量充气用气体隔绝来保持温度。姥爷摔出去后,衣服被划破,气体泄露,一方面是保温层气体全漏了,另一方面是氧气全跑了,所以姥爷只能把帽子摘了(不然会闷死),综合以上两个原因,保温层没了,帽子也摘了人与冷空气直接接触,所以显而易见,姥爷是冻死的。

29、为何moss可以直接无视联合政府命令。我猜想moss和联合政府的权限可能是一样的,因为怕在地球灭亡时,联合政府的人因害怕做出一些危害到火种计划的事,所以给moss授了同样的权限让其自行决定,让联合政府无法干涉。片中的联合政府还是相当争气,在地球上与全人类一同奋斗。

30、户口在空中赶得上朵朵吗?那么高摔不死人吗?朵朵是躺着掉的,刘启是垂直掉的,到最后两人都会处于匀速下落,而刘启的的姿势会让速度更快一点,是有可能赶得上的。另外,那么高摔不摔得死,感谢微博朋友鬼策军的回答“@鬼策君: 那时候已经离木星很近了,有了向上的引力,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已经不是9.8了。。。所以摔不死很正常,何况还有那个气垫球缓冲”。

31、为何上海中心大厦没进水?首先,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一季第二集,上海中心大厦是双层玻璃幕墙结构,玻璃幕墙要经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测试” ,楼里没进水,应该有幕墙一份功劳(感谢豆友2019逢考必过)。其次,地球流浪时多次快速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原著中“见了人生中最快的日出和日落”),海洋解了又冻,这些冰可能是在这些过程中一层层冻上的(我上面有写,所以离海越近越高),在冻的过程中因为冻太快(参考电影后天),水来不及填满整个室内。再次,锤子在破窗时打破了一层厚厚的冰,目测至少有一米,这些溅到外墙上先冻成冰层的水,阻挡了水进入大楼,同时,也挡住了外力,让玻璃没有破裂。

32、为什么在火烧中央电脑后,刘就可以手动操作领航器?moss就这样烧没了?知友李大羽提出了一个脑洞很大的猜想,我认为也很有道理: moss可能并没有烧毁。它是理性的,但是它的最高目标,不是短期存活人类数目的期望值最大化,而是人类文明和dna存续概率最大化。被烧的中央处理器有人类文明的全部资料。虽然moss仍然存在于其他处理器上,但海量资料没有别的备份。起火后,moss重新计算了概率(可能就花了0.42秒),火种计划已经无望,而保住地球成为实现目标更理性的选择,所以之后moss不再进行阻拦。

看到别人复制了我的内容发在了微博,为了春节不互添堵,已经授权他摘抄,但也委托朋友帮我把内容发去了微博,大家看完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去帮忙转发扩散下呗,么么哒٩(๑´3`๑)۶ //m.weibo.cn/6988275414/4337063853468276

 2 ) 希望你因浩瀚宇宙流泪,而不是刻意煽情

在看片之前,我在朋友圈被轰炸过大概三四轮,电影圈的人都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中国科幻电影之光”之类的赞美词已经是最谦虚的表达了,像极了《我不是药神》上映前圈内的那种大规模集体感慨。

不得不说,观影前我被吊起了极高的好奇心与期望值,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国产的《星际穿越》,或者是又一部《我不是药神》。结果看完之后,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在朋友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赞美之词,但是只在豆瓣上打了四颗星。

《流浪地球》的确值得赞美,但没必要过誉。对于一部国产片来说,其特效是目前中国电影的顶峰了,比起一些好莱坞影片也不遑多让——电影圈的人自然知道这有多么的难,从特效制作的难度和精度来看,再加上诞生过程中“吴京零片酬出演”、“制片人卖车做片子”等催泪故事,这个片子值得大家的爆吹。

但是特效之外呢?不得不说在人物塑造、故事推进、节奏与情绪调控、剧本的科学设置等方面,都徘徊于及格线甚至够不上及格的水平,更不要提一些生硬制造的“笑点”、“泪点”带给人的尴尬。

在观影的前一个小时里,我有点打瞌睡。电影的前半段铺陈了不少东西,但却几乎没什么感染人的点。可以看出来导演尝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带一些笑点和泪点,但是不仅故事没讲好,这些点也都有点尴尬。

科学的严密性上我没什么资格说,我不是学霸,也不是科学家,但是总觉得按照电影中科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最后却要靠一两个人灵机一动来拯救全世界拯救地球没有办法说服我,更不要提炸木星这么一个庞大而危险的工程却三言两语的简单推算过程,以及吴京的伏特加炸高等机器人这些bug了。

电影前半段松松垮垮,在后半断又试图放出很多感人的信息点,想要感动人,可是这些信息点却又太过于密集以至于有点感性过度到刻意煽情。

比如说吴京为什么要带着全人类可能仅存的希望去冒0.0001%的险?他最后的演讲明显没办法说服我。

小女主的演讲就纯粹是为煽情而煽情了。这两段演讲本来应该是全片最燃情释放高潮的点,两人演讲却透出一丝丝尴尬,更别提最后突然来了一群人推火箭了,这个时候已经感觉自己看的不是科幻电影了。看到这些片段,总觉得我们的编剧还任重而道远。

一部好的科幻片,一定有理性也有感性,但是感性一定不会带跑偏理性,一定会有足够牛逼的理论去支撑各种行为动机。而一部好的电影,也一定有足够的人物塑造、情感以及前后的逻辑推进。有点遗憾,这些《流浪地球》里都没有。

看完影片之后,我和一位参与该片的友人讨论电影,我说这部电影给了我《星际穿越》的期待,最后发现故事讲得还不如《战狼2》。友人说,这是国产片,能做成这样已经是极大的突破了,拿《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去比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我奉劝电影人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国产的突破值得赞扬,但不应该是电影的遮羞布。既然是相对开放的市场,那就是要拿出来去和世界上的优秀电影来对比的。去年《红海行动》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战争场面和故事推进丝毫不输现在的好莱坞;《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片子,在剧本上也并不比那些顶级的故事片差。中国的科幻电影总算起了个头,但是也仅仅是开始,离优秀的作品还差得很远。

我希望中国的电影观众会因为浩瀚宇宙的无穷感慨流泪,而不是刻意煽情。

 3 ) 《流浪地球》是华语科幻之光吗?是!它烂吗?烂!(2月28日第二次看片后更新回复)

2月28日更新关于影片本身细节的回复


如那些批评我“没有认真看电影”的人所愿,我又看了一遍《流浪地球》。虽然完全不想再看了,但我觉得既然公开发表了,就该为我说的话吐的槽负责。我想知道到底是我真的说错了,还是那些装看懂的人在给我泼脏水扣屎盆。

看完第二遍以后,坦承有一点我确实说错了,关于木星引力激增引起灾难的设定。既然真的激增了,就不能归咎为科学家事先没有计算和规划好流浪路线。我不知道木星短期内引力激增是不是可能的,但这样的基础设定我接受,这是故事建制没有理由质疑。之前没注意到激增这个点,因为电影里好几次都在说“受木星引力影响”。这个槽吐的不对,抱歉。

其他的“没看懂”,直白说,我不认。回应如下:

回应1::看完槽点1就开骂的:到底是谁没看懂?

来看看台词:3’25”,刘培强说

“刘启,有一天你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你们说的是这句,这句我看懂了。我指的是以下对话:

7’40”,

“爸爸会飞到天上,变成一颗星星,一直看着你”
“爸爸,你真的会变成一颗星星吗?
“会啊。往后啊,你只要数3,2,1抬头,就看到爸爸了”

(1)我听不出来爸爸到底是上天了还是要死了。而且(2)我不知道不发光的空间站能不能被肉眼看到。(3)我更不知道住在地下城的刘启怎么321抬头就看见星星了。如果这三个疑问你们都解释不了,不好意思,这就是矫情。

另外,结尾回应的也是这一句。

1小时48’32”,刘培强驾飞船点燃木星的最后一句话是:

“爸爸跟你说过 爸爸在天上 你只要一抬头 就可以看到爸爸了
这一次 你一定可以看到我
来 儿子 3,2,1”

这一次,是真的死了。活着的时候就预备着说死前的人才要说的话,确实是掐指一算自有劫数。这么拧巴的安排为了什么?还是为了矫情。

回应2:刘培强在点燃木星前分离了休眠仓就代表他保留了“火种”吗?你们真敢说!

1小时43’37”,刘培强要劫持主控室飞向木星的时候,MOSS说:

“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是让更多人活下来
火种计划的核心是让人类文明延续
作为火种计划执行程序 MOSS不允许牺牲领航员空间站的行为发生”

这句话什么意思?流浪地球计划跟火种计划的核心是相悖的,MOSS要执行火种计划,就要保护空间站。刘培强要用空间站点木星,就是在牺牲“火种”计划。这个格局,在我看来就是不大。但我接受评论区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解释,只不过这是场外解释,不是电影的表达。

休眠仓确实被刘培强分离了,但休眠仓里有“火种”吗?电影都完全没有交代你们非要说火种就在休眠仓里?不好意思编剧们,冒犯了。

回应3:到底全球播报的时候,还剩多少时间让人们回家?

3小时。

1小时15’24”MOSS跟刘培强解释撤离计划时说:

“3小时后,地球将突破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进入无法逆转的解体过程”

后面全球播报说的是7天。我当这是个善意的谎言,不予置评。但我还是想问,回家?回的谁家?

另外,还有一个时间线。第一次检测到木星引力激增的时候,说“地球将在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所以从发生灾难到地球毁灭,总共的时间还不到7天。也就是说,刘启他们开车从北京开到上海又开到杭州最后开到印尼,包括中间种种曲折,总共才用了34小时,这个时间是否合理又有人提过吗?

以及姥爷死的时候说“刘启,带妹妹回家”,根本不是用太空服频段说的,是画外音讲怎么收养了韩朵朵最后说的。等于说,刘启和朵朵根本没有听到这句话。就是这没有被听到的一句话,却成了兄妹携手不离不弃的座右铭被反复提到,甚至木星爆炸时在地表的两个人都没死,想想我都起鸡皮疙瘩。

回应4:槽点2父子矛盾时间线确认,电影里确实没有交代

42’34”

回忆刘启母亲的情节,又是一段话外音讲故事。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可见一斑。

关于刘启是怎么知道的,推测最大的可能是刘培强和韩子昂在帐篷外的谈话被刘启听到,但也没有任何镜头的交代。所以这件事也是终究成谜,要脑部情节。只是别让我去看原著,看电影前要买票,而不是要买书。

以上是关于电影本身讨论的几点回应。说我没看懂的人,除了自己没看懂还来羞辱我智商的自恋狂,就是没看懂我在说什么就忙着来喷的激进者。但至少你们还愿意和我就电影本身讨论一下。所以我也认真地看了电影,也清楚地回复你们。

至于那些上来就开骂各种人身攻击,问候我家人的,关心他们生死存亡的,我一句都没有还嘴。因为如果我跟你们一样,我才真是输了。但也悄悄地说,我代你们问候了豆瓣管理员。如果这个事儿没人管,我也要给豆瓣打一星。但我相信不会的,你们这些发臭的早晚会被清理掉。

关于之前说的,水军比例的问题,在这篇文章6千多条评论里,言语肮脏或价值捆绑严重的回复大概有2/3。当然不能说他们就是水军,注册时间还没有统计出来。跟《战狼2》的关联也没有统计,因为相比于地球,我还是比较喜欢战狼的。

最后关于我,首先,我绝对看过电影,1月28号就看了点映,那些连点映都不知道我写了也没认真看还来质疑的,先给你们科普了。其次,不必替我操心,我呢工作稳定,现实生活中不是loser,也不是键盘侠,几千还是过万的稿费买不起我的灵魂。另外你们也发现了,我写过影评的就这一部电影,谁会出钱买我?哗众取宠或者装B的指控勉强还比这个合理些,我的回应也只有一句话:你是什么样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你看到的我就是什么样。什么时候,对一部电影发表些看法说几句都要有这么多附加意义了?单纯些挺好。

另外,我也谈一谈“双标”。如果非要抛离电影本身从它诞生的意义上来谈爱国,我认为真正有民族自豪感的爱国是,我们出了一部科幻片,不怕跟任何国家比,也不怕比出什么不好,因为第一次总是不完美的,我们虚心接受。而不是我们终于出了一部科幻片,一定要捧在手心里,说没有国外拍的好就骂双标,更何况还没人这么说。我们自己做的就是好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标吗?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双标。

流浪地球我就说到这儿了,到现在,一篇吐槽电影,一篇回复+吐槽宣发价值捆绑,一篇二刷回复电影细节,在一部并不这么值得的电影上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是是非非,也不必说了,各自安好吧。

最后,感谢那些留言说我说出了你的观影感受的人,感谢那些在围攻下替我说话的人,感谢那些让我挺住的人虽然有点言重了哈哈。萍水相逢能有共振,感觉美好。谢谢。

《流浪地球是华语科幻之光吗?是!它烂吗?烂!》原文


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就拍出了《月球旅行记》,打开了科幻电影的大门,可能这才是《登月第一人》最早的版本。据说梅里爱拿着这部14分钟的电影准备到美国大赚一笔,却被那个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盗了版,在全美大卖,梅里爱一分钱都没有拿到。这句题外话告诉我们,“伟大”是片面的,多数时候需要被怀疑;以及,科幻片在美帝的群众基础是真的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豆瓣检索电影标签,“美国”+“科幻”可以搜出749个结果,“中国大陆”+“科幻”搜出的不是像《巨齿鲨》那样的合资片,就是学龄儿童动画片。 不过这个困局马上就要被《流浪地球》破了。 在117年以后,中国人终于拍出了拿得出手的硬科幻。中国人“毫不违和”地,拯救了地球,光是想到这一点就可以颅内高潮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被1块钱特效迷了眼,在木星爆炸的瞬间被一位带着人类社会文明史和地球十九万种生物的种子自焚的老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点下5星的人,我尊重你。我对华语硬科幻的感动,从看到那部圆球操控贼拉风的装甲货车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说道说道这部电影。但是,各位装B犯请你们摸着自己的胸部说,这部电影,除了刺啦刺啦的特效以外,真的好看吗?

如果要科幻,就给我来硬的,科学不矫情!

感性是科学最大的敌人,矫情是科幻最丑的硬伤。《流浪地球》就是一部从开篇一直矫情到结尾的电影。 很多时候人们爱说“矫情”,这是一个好像只要你一走心就容易招黑一招黑又一定会用到的词,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巨蟹座的我要be cool,需要掩饰自己感性的一面。后来我发现,这个词是一个自带刻度的词。比如,面对同一种情形,A表现出的情绪有3分,B表现出的情绪有7分,很有可能A就会认为B,矫情。在对电影创作的审视中,如果在感情线中缺少代入感,又在情绪渲染中持续处于很高的level,这种尴尬的情形,就被称为矫情。矫情包括煽情,又不局限于煽情。煽情可能只出现在情绪高点,矫情贯穿影片始终,是时时刻刻刻意的情绪带动。

槽点1:土味情话预见未来

开篇大海的父子桥段,视觉上超级大片质感,完爆《星际穿越》的玉米地。但吴京一句想爸爸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木星,你就看到爸爸了,画风一秒回到《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一切将死老人和孩子对话的桥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我还以为爸爸要飞去木星了,想不到爸爸只是去了空间站。 那为什么在木星能看到爸爸呢?因为爸爸预知了自己十几年后要去点燃木星的命运了呗。没有这一句的话首位不好呼应,煽情不好闪回。我猜刘培强在成为航天员以前,是个街边算命的。

槽点2:刻意安插父子矛盾

父子深情如此梦幻的开局,第二次隔空交流儿子就拒绝对话,可以想象这么多年两人几乎没有有效沟通。为什么?因为刘培强放弃治疗绝症中的刘启妈妈。很好奇,跟着姥爷和姥爷领养的妹妹来到地下城的刘启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如果是亲身经历,开局断不会那么和谐;如果是听说,姥爷和妹妹中谁会嚼这个舌根离间父子关系?恐怕只是编剧觉得太完美的父子关系,情绪不够立体吧。儿不知而不愠,这样的父亲更动人吗?这个我们不讨论,我只知道只要安插不刻意,让我看他爸爸拉屎,我都觉得很帅。

槽点3:听不下去的主角演讲

中间的运送火石的情节简直就是翻拍了《后天》,不一样的是你在冰层里看到的是东方明珠和大小差不多的兰州拉面,比例都没调一下的。中间各种死了人的情绪调动就不提了,死者为大。想知道一颗火石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几个人没有车了,要靠吊着才能上高塔了,还非要徒手运火石。这是责任感吗,这是矫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发展到尾声,也就是传说中越看越精彩的部分,我只能说,越看越尴尬。 地球还有三个小时就要毁灭了,让所有执行任务的人开着回家装甲货车回家。从赤道开始开,开三小时你还在东南亚,回的谁家。这时候小妹妹开始演讲了,请求协助执行最后的任务。急声泪俱下,希望啊不放弃啊卖惨卖一脸,我就不告诉你我要干什么,我气死你,也气死我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宇航员爸爸跟联合政府沟通方案的时候,全片的最槽的点终于来了。 联合政府说,这个方法科学家测算过成功几率为0。当然这堆科学家有多智障我们早就知道了,毕竟地球流浪到木星附近的路线是他们定的,木星的引力强也不是突发的,地球毁灭的锅就是他们的。然而在这一刻,刘培强回的话就更没耳朵听。怎么能说服联合政府搭上人类文明的种子去做一件成功几率为0 的事情?他在扯父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扯完了以后,政府虽然没同意,但该有的权限他都有了。 就像刘启横冲直撞把装甲货车开出来,开了几下就说自己会开了一样,劫持飞船也可以是件比生个孩子还容易的事。

所有抛开量变谈的质变,那是奇幻,不是科幻

好莱坞科幻片从来没有拍过带着地球去流浪,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家园,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不可能。“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地球处在动力系统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更何况是整个地球的迁移。这个想法,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来说,甚至不能说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能说,原理上勉强支撑。那么这样的“科幻”,我只能认为它是奇幻。奇幻就是这样,想法通常浪漫的一批,但想想也就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抛开量变谈质变,在本片的矫情系统里有非常明显的贯穿。 上文我提到一颗火石到底能起多少作用要徒手运送是一个例子,还有最根本的问题,木星爆炸到底是把地球推开还是把地球炸碎,有没有数据支撑。如果一群人燃了满腔热血要拯救地球最后只是要把自己炸死,这些热血我只能认为是脑残了以后流出来的。以及我最最不能接受的,木星爆炸时,男主和妹妹还在地表,最后,他们没死。只因为姥爷死前也不知道怎么被他们听到的那句“带妹妹回家”。这种设定真的是要尴尬死我。

如果要聊故土情怀就别跟我谈格局

控制系统mos被刘培强砸毁后,它留了一句遗言,说人类最危险的是你们不能永远保持理性。这是本片除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以外,说的第二句恰到好处的人话。刘培强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存在的地球,劫持着装有人类文明史资料和地球生物种子的飞船冲向木星的时候,我不知道影评人口中所谓的格局在哪里。他用葬送全人类的未来,换取已经绝望的现在。如果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在绝望中搏个希望,我认为这种价值观适合个人,但并不适合用来决定人类的走向。父子情兄妹情故土情是贯穿在整个电影的情感主线(原谅我不敢用内核这个词),但情感是理智的敌人,缺少理智就谈不上远见,没有远见更谈不上格局。

如果你什么都想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每一个都,烂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希望你们去支持《流浪地球》的票房,但我不希望你们盲目。

当今华语影坛缺的是技术吗?

我们做出了胡巴,我们有《狄仁杰四大天王》那样的视效大片,也有《爵迹》那样的CG电影,许多电影的视效都比肩好莱坞,但我们仍然很难真诚地讲好一个故事。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诚意,而不是拼命包装下的情怀。我希望看到大家把技术这件事看的很小很基础,但把精神看得很重很珍贵。

2月12日第一次回复评论,吐槽宣发价值捆绑

《发了流浪地球两星评论后,我开始明白我是和谁在作对》


又写了一篇,叫《发了流浪地球两星评论后,我开始明白我是和谁在作对》回复给你们。链接如下,有兴致的人可以移步。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66535?dt_dapp=1

以下是全文。

我写了“《流浪地球》是华语科幻之光吗?是!它烂吗?烂!

现在我意识到我错了。请允许我把标题改成:“流浪地球是华语科幻之光吗?不是!它是整个华语电影开始不分昼夜的黑洞”。

写下这行字,我开始怀念起《何以笙箫默》那个年代。大概也就是三年前吧。那时候,烂片都烂得很坦诚。上线初期两分多,打败0%的爱情片。大家谈笑之余,带着轻松的戏谑。而现在,如果你想表达些许观影不适,先捡到3级头3级甲5个医药箱10瓶止疼药再说。你要知道,黑的可以被说成白的,白的可以被煽动成任何颜色的。你可以被骂成狗或除人以外的任何动物,你无辜的老母亲也可以被杜撰出远比剧本精彩的各种命运。黑白颠倒,众口铄金,才是流浪地球对华语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我甚至开始乐观地相信,流浪地球过后,华语再无烂片。

《流浪地球》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它给你捆绑了怎样的价值观?

1. 这是第一部华语科幻片,要宽容,要知足,要鼓励。你差评,你不买票,票房不好,投资回报率不高,就是你断送了华语科幻的未来。

2. 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片,终于轮到中国人拯救地球。你差评,就是装B,就是双标狗,就是“跪久了”,就是不爱国。

3. 中国人的科幻片,光格局就甩好莱坞几条街。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核的科幻。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是你格局太小,你可能不配当中国人。

4. 这是一部科幻片,科就是个语气前缀,幻=看爽就够了,特效爽不爽?爽就别特么跟我谈理论支撑,你不如去看科教片。

5. 如果绝望中寻找希望,父子情兄妹情老东西情,军民鱼水情统统无法打动你,那你一定是只冷漠狗。

6. 这是刘慈欣老师作品改编,你们懂的。

《流浪地球》从开启评分的8.4到目前的7.9,平均一天掉0.1分。随着观看人数增加观影体验差异化影片评分小幅走低是正常的,但以近54万的评价总数关联这个掉分幅度和速度,推断开画后存在大规模4分及以下评分。那么,8.4的起始评分是怎么来的呢?

1月28号,《流浪地球》开启大规模媒体首映,主创悉数到场互动,PR稿和自媒体开始话题发酵。翻翻2月5号以前的影评,除部分凭预告打一星的自来黑,基本上是一水4星以上的什么“这是刘慈欣流泪的一天”之类的尴尬标题。8.4分是这些提前看点映的影评人和自媒体打出来的,他们的评论中,以上价值捆绑点该说的都说了。与此同时,水军也登上历史舞台。

为什么《流浪地球》骂不得?一开始就骂不过水军,后来更骂不过被捆绑价值煽动的自来水。

我没有把自己的吐槽文称为“影评”。不是因为我不会写影评,我只想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一个普通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观感。豆瓣给了我这个权利,莎士比亚捍卫我这个权利,但那些人不允许。他们不能接受有人不喜欢这部电影。更不能容忍有人批评这部电影。甚至像我这样2011年就注册了豆瓣,从来没发过正经影评关注量低于10的素人出来说道几句,他们不是说我是赚黑钱的水军,就说我是蹭热度要“兴风作浪”的自媒体。当然更多人给我的头衔是简单直接的SB。他们问我“你谁呀”,nobody,有话要说的普通观众,很简单。但我更想问这些人,你们谁呀?

为什么,对一部电影表达感受而已,肖申克都有人打一星,流浪地球说不得?意见相左就要辱骂到死人听了都要跳尸?评论里骂不够,私信接着骂,这是你们KPI吗?截图领奖金?

为什么,你们那么害怕有人兴风作浪?利益相关?民族感情?还是自己设定出的好评本就没有信心?

为什么,你们看到标题就暴怒了?揪着我根本没说过的话瞎了一样的空穴来风文不对题?为什么,骂出实际内容的点翻来覆去无非就那么几个,群里复制粘贴来的?

我倒想问问你们靠骂人能赚多少钱,以后下了地狱里舌头上被扎了针这些钱够不够买创可贴?

稍后我有时间,我要统计一下单单在我的评论区,水军到底有多少比重。我会综合他们的账号注册时间和点评历史给大家一个相对有参考价值的答复。

我也知道有相当一部分的自来水,我理解并尊重你们。我没有也不会因为你们喜欢这部电影而对你们有任何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向和目的,来路和背景,喜好和抗拒,如果不能交流,希望至少彼此尊重。

关于那些抱着交流态度认真评论的人,你们是我发文唯一的初衷和去向

首先我从你们的回复中开拓里一些视角,也串联了更多细节,这是我特别要感谢你们的地方。我承认有一些是我观影过程中没有完全get到而产生的误解,有些是我背景知识不足或者想法不够开阔和纵深。但如果一部电影有这么多让人费解的地方,也说明它本身的叙述能力不强。另外,误解点虽然可以交流梳理,但观影体验也就是这样,再看一遍也于事无补。

其次,关于文末我提到胡巴,狄仁杰四大天王和爵迹,如我所想遭到很多非议,确实我也没有想到什么更合适的用例,但华语电影技术层面的进步,我相信大家不是没有感知。提到这几部片子就嗤之以鼻的人,我很好奇,真的全都看过的又有多少,骂我装B自己又在装B的人又有多少。做出胡巴的许诚毅是史莱克之父,代表着好莱坞技术通过华人载体回到了中国。电影拍的怎么样另说,技术上就是一种接轨。如果我说了李安的少年派,是不是接受度就高一些。这种心态,你们真的如自己所想对华语片客观且自信吗?

再次,关于客观上我愿意打三星实际只给两星,我说了我只是普通观众,表达自己的观影体验而已,请别拿什么影评人要客观的标准高看我。而且,我对这部片子是有评分预期的,我希望最终的评分能接近我的评分预期反应我的观影体验,这就是属于我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和别人也没大关系。现在低于8分了,说实话我很开心,这跟别人也没有关系。

结尾对应下标题,发了流浪地球的两星评论后,我开始明白我是和整个电影推广布局在作对,可能不是宣发公司,也可能不是水军,是《流浪地球》捆绑的整个价值观。这一套体系,让观众买票,让观众在煽动的情绪下给出好评,也让给出逆向评论的观众和影评人被骂声扔向木星。当然,骂与被骂都没大所谓,情绪的流动不过磨损了狂吠人的指尖。但脱离了电影本身的体验,感受和声音,我认为是危险的,不合理的,导向不正确的。如果你们非要让中国科幻以这样的标准和姿态开山并表示满意,子子孙孙虽然无穷匮也,优生优育又何从谈起。

我不希望当情绪耗尽那一天,特效习以为常的那一天,又到了华语科幻的最后一天。

那一天,或许才是无力拯救地球的一天。

 4 ) 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希望,是因为它在为你开路

这一段和下一段,写于20日提前专场结束当天:

泣不成声。这不是看完电影之后我的反应。看完的时候我只想起立鼓掌。起立这个念头也不是结束时出现的。看了半小时我就按捺不住想要站起来鼓掌高喊“太他妈了不起了!”

真的哭成一个200斤的傻子(不,145,不要再问了),是结束之后听完了大刘、郭帆老师、到场嘉宾的发言,出席了极客公园大会的活动,开车上了五环路,和一个朋友打完电话,望着大寒这一天异常猛烈的阳光,想要戴上墨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哭成了一个傻逼,一个幸福的傻逼。

这种幸福无关电影演了什么。这只是有关选择人生,坚持自己的选择,看到这条路真的出现在脚下,遇到一个个一起上路的人,那种除了称之为“获得人生意义”之外无法形容的感觉。

形容词在此刻毫无意义,就好像我总对我们的作者说,给我事情!不要形容词!在这场观影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在场的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格外爱惜自己公众声誉的、之前甚至并不对国产科幻有期望的人,几乎全部给出了超出我们最好预料的回应。

于是我们知道,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的视觉化时代,来了,看见了,征服了。

1. 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不亲身体会就无法表述的感觉。评分的数字无法传达那一刻情绪的爆发,评论的语言无法解答旁观者的疑惑。所有的评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场所有的人在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它。是的,走出影厅那一刻,我们想到很多地方还可以提高,谈到表演和台词的遗憾,对比和同类作品存在的差距。但这次,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行业的最高峰。我们对比的目标是《2012》《明日之后》(“后天”这个译名太糟糕了)《独立日》《地心引力》《末日天劫》《深度撞击》《太空旅客》《全球风暴》《洛杉矶之战》,甚至是《星际穿越》。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实现了精准的类型控制,而且达到了行业顶级水准。

做到这句话,已经是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成就。

类型小说的创作非常复杂:结构特征、人物原型、元素和设定,自有一套眼花缭乱的规则。而搞出一部类型电影的复杂度,比小说高出至少两个数量级。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电影的复杂度又是首屈一指。在科幻电影中最复杂的,无疑是涉及大量视觉设计和动作镜头让环境和角色发生复杂互动的灾难电影。在漫威创造了超级英雄类型之前,灾难科幻的子类型一直是电影工业的皇冠。

除了标志了影视工业的水准,创造再毁灭世界所带来的独特视觉爽快感,一直是好莱坞科幻概念中最有传播力的内容。看看科幻电影票房排行榜,除了阿凡达、星战、盗梦空间、黑客帝国、饥饿游戏这几部电影,其中的灾难主题弱于(而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其他类型主题,其他排在前面的都是灾难题材占据主导甚至是唯一主题:侏罗纪恐龙肆虐小岛、变形金刚威胁地球、独立日外星人入侵、2012世界毁灭、地心引力迷失太空、人猿星球猴子造反、星际穿越人类穷途、火星救援种地求生、世界之战文明毁灭、我是传奇僵尸出没、明日之后全球冰封、末日天劫彗星撞地球……科幻票房前50名中,差不多一半都是威胁人类文明(或以个体象征人类状态)的灾难元素主导。

这意味着,要站上科幻影视的战场,要和世界水平同场竞技,要开创这个市场。这是必须攻克的制高点。

这几年,常听到一些含义类似的说法:“要拍没有飞船的科幻”、“要拍发生在地面上的科幻”、“要拍近未来、软科幻”。翻译一下就是尽量别设计什么机械和装置,别创造视觉概念,最好只需要让角色COS一下,最好能只用拳脚功夫打败坏人。核心就是别花太多的钱。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赚钱不易,省钱当然是必要的。但每一个想要赚钱的人显然应该知道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美国人为啥拍那些看似省钱的科幻片。大家只要统计一下正式上映过的美国科幻电影,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

那些被推崇为小成本剧情科幻的经典案例,都是好莱坞在90年代科幻大片成立之后,才涌现出来的。而且在Drama和Comedy这两类科幻中,几乎没人赚到过钱。

为什么小成本科幻持续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原因是90年代开始的市场爆发,带来了一连串的效果:市场扩大导致企业扩张产品线,规模增加导致研发教育成本摊薄,研发和教育促进从业人员增加,但顶级项目仍然容量有限,于是最终造成了资源和人才溢出到低成本领域。

反之,在没有足够市场规模养活这么多人才的前提下,追求小成本科幻也许是单一企业的唯一选择,但却是整个行业的一条死路。

从军事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出发阵地的战役,是不可想象的。

恐惧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产生了指望以小博大一战成名的幻觉,但战胜歌利亚的大卫不是救主,分开了红海的摩西才能指引方向。

我们必须瞄准行业顶端,创造前所未有的体验,才有可能启动中国的科幻影视市场。

2.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负重前行

这一段,是28日大规模点映结束之后所写:

一些“不喜欢”的声音更让我确信所有的判断。

科幻,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首先是一门艺术。既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就不强求大家有共同的标准,甚至要坚决反对统一标准这种提法。因为一旦艺术有了标准,它也就立刻成了对自己的讽刺。

但尊重每个人对艺术的表达和选择,不等于这个行业可以无限试错。

中国科幻曾经命途多舛,但也随着刘慈欣的成就迎来了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不多见的黄金机遇。直到现在,这个机遇的可能性和能量还在不断释放,似乎远远没有触到极限。在这种罕见的浪潮里,无论是以前的从业者,还是曾经的关注者,都无法清晰判断当下的状态。大家似乎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实践起来却又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既然有人如我们,认为这将是中国科幻占据领导地位的黄金时代,也就会有人判断,这不过是运气使然的镀金泡沫。在复杂的当代语境下,这点小小的争议本来并不重要。

但是,文化行业有自己的周期,错过一个窗口,没有人知道下次你是不是还有机会。历史可以螺旋上升,但它不会简单重复,更不会等待。眼下这次机会,中国科幻有刘慈欣以降的新生科幻作家,有社会基础,有资本关注,有继续保持上升的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打开科幻商业化的大规模市场,难道还有更好的机会吗?

科幻大体量类型电影,这不只是战场上的制高点,更是开创科幻商业市场的唯一突破口。

好莱坞确立科幻的市场价值,不是靠《降临》《彗星来的那一夜》《Her》《第九区》《月球》,甚至不是《银翼杀手》《沙丘》《2001》这样影史级别的电影。在90年代启动大片逻辑之前,是《星战》《星际迷航》确立了可信的宇宙叙事,《终结者》《异形》《全面回忆》让观众知道科幻动作戏的精彩,《第三类接触》建立了日常体验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可信桥梁。这些电影确实更商业、更俗套,更缺乏所谓“艺术的独特性”。但是让我们用一个更实用更功利的角度来评判:以这些电影为蓝本,后来的好莱坞甚至全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是这些不属于天才的、可以被普通人学会的技术,开创了一条条道路,“给后辈儿孙留了一门吃饭的手艺”。这一点,是影史经典所不能也不会去做的,毕竟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别人无法模仿。

所以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剧情逻辑稀烂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情感虚假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胡乱煽情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

甚至,听到有声音说:高潮那里全人类救援队互相协助的情节太虚伪了。那么请问,你,真的懂科幻吗?崇高:对超越自身事物的归属和恐惧感,对身为社会性动物一员的底层认同感。这种科幻美学的基础,你如果不认同,请问,你是不是看错了科幻?

科幻欢迎每一个认真理解科幻的读者,但它也并不强求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世界观,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科幻始终走在现实思考的前面,不会偏爱但也不怕面对每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科幻关注的问题,令你感到困扰,那么,先思考一下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有了什么缺陷。

是的,大家都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间,就比如表现“崇高”这件事,显然木星如果能在地平线上缓慢出场,可以构成一个美妙而震撼的画面;木星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可以用卫星或者地球在其表面投射的阴影来表达;永夜加上占据天际的巨大木星,可以让进入其中的所有人都更去社会化然后再超越这个恐惧;对来自全体人类的支持,除了地面救援队的回头,太空站的命运也可以让所有乘员进行投票;最后广播的末日瞬间,一些人物可以表现得更有尊严。除了这个,很多技术美学也有提高的可能,比如外骨骼的出力装置缺乏力量感;比如最后的爆炸气流应该有更具有体积感和厚度的形状;比如行星发动机的熄火和点火瞬间,可以有更好的大气和环境影响。比如剧情为了贺岁档的时限,不得不把145分钟的版本剪到125分钟,导致姥爷和王磊的角色都没有完整体现,而且多处剪辑过于快速。比如每个人都是亲情关系,还是应该建立不同的情感线。比如角色、台词这些表演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当然,除了前面美学的问题,剧本和表演这件事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确实有好演员,但如果制片、导演、作者去找他们说拍科幻,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科幻没人拍过就拒绝了。万事开头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要首先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切,本就是科幻影视发展了30多年一直在解决和创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尝试,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些问题的意义?就是因为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大家根本连话题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如前几年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所谓中国面孔的不适感,我也觉得一直就是个伪命题。理由就和我否定各种伪命题的思路一样:请大家看看现实再说。

一个直接的反例就是吴彦祖,他演过《环游地球80天》《木卫二报告》《全球风暴》《古墓丽影》。这些片子类型不同,戏份不同但都足够看出效果。请问大家觉得他让你出戏吗?我认为不会,因为很多人不查资料的话,根本不会记住他在这些剧中有强烈的存在感。其突兀感远低于某些IP系列大制作为了中国市场强行加戏甚至加角色的做法。更何况现在好莱坞科幻和奇幻片中,常年出现各种亚洲面孔,大家觉得出戏吗?

这个命题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电影没拍好。就这么简单。你的这个人物在剧情中没有用,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表演和台词太差,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类型元素表达没有做好,这也不是脸孔的问题。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我相信大家反而会觉得有一些地方外国人的出场是为了体现国际感而有些刻意,所以就变成了“外国人不适合演科幻”吗?伪命题就是这么荒谬,在现实面前一碰就碎。

成功地打破了幻觉、伪命题,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它解决的问题几乎是奠基性的,经验慢慢沉淀出来之后,可以让这个行业一下拥有坚实的地基。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显化,对片中解法的反思,无疑将会提高整个中国科幻行业的从业标准。这让人兴奋,因为只有强大的竞争和案例,才能让行业真的行动起来。

这部电影更大的价值,是它选择知难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拼贴、消解、反讽,隐喻、符号、哲学,这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历史:这些不能构建行业,不能开拓市场,没法给后辈一口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社会当然容纳也会给艺术家合理的回报。但只有明白自己在开拓一条路,一条甚至自己可能不会回头再走的路,这样的开路者,才能得到也应该得到所有后来者的尊重和支持。

没有这些人,其他的艺术可能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3. 我们从此抓住希望这宝贝

这最后一段,是半个月后除夕夜零点场大规模口碑解禁之后所写(这一段将单独发表):

此时,我已经看过4遍这部电影,毫不夸张地说,仍然能找到新的细节。这种体验,再次验证了之前的判断:这部电影和同类型的顶级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此次上映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标志事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现了不逊于好莱坞水平的视效水准,更是抓住了科幻类型叙事的核心。

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是永远不会再失去的宝贝。

改编难,改编科幻更难,这是历史性的难题。之前曾经做过很多分析,改编作品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科幻小说。因为电影终究不是小说,两者各有不同的独门手法,用来吸引受众,却不能直接通用。阅读科幻,读者激动的是其中脑补的宏大场面,以及在此背景下凸显其渺小但也会重要的人类行为。但这种审美体验显然很难直接被电影沿用,反之观众对《阿凡达》《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的兴奋,也是在小说中很难重现的。

体现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对抗,小说可以只用几百字就让读者接受,但电影必须从人物身边的小世界开始,一点一点展现这个巨大的新宇宙。这毕竟是一个地球远离太阳,人类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观念和情景,必须给观众足够可信的线索,指引他去一点点接受。

因为电影要面对几千万观众,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观众,而不是几千个已经对科幻小说完全熟悉的读者。电影不能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去填充,必须用清晰、明确、充满细节的画面和声音说服观众,甚至是让读者去联想其中的味道、温度、力量和速度感。

刘慈欣的原作小说只有两万字,更像是一部长篇摘录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编这样一部管中窥豹惜墨如金却又主题宏大人物复杂的作品,几乎是科幻史上最难的实验。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百年不过是几个一笔带过的瞬间,彼此之间似乎也无联系。在这些考验勇气、智慧、人性甚至运气的瞬间中,折射出人类在宇宙中命运的真实处境:我们并非宇宙的幸运儿,也不是什么万物之灵,只是永远挣扎求生存的生命,在这些挣扎中,却有一些东西不愿失去。

以意境统领内容的小说,在科幻历史上并不罕见。短篇例如著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泰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为《降临》),长篇例如黄金时代科幻名家海恩莱恩的《时间足够你爱》,还有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库布里克制作同名电影的同时创作的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这些留出空间,让读者以个人体验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说,更容易进入记忆深处,因为这些文本已经变成了读者内心的一部分,去假设自己在这个新世界中将会如何。

这些名作很容易变成伟大的电影作品,因为它们能发挥科幻创作最有力的特点: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主题。

生活中,我们很难考虑整个人类的存亡,这件事如同笑话一般,却由不得我们置之不理。电影《深度撞击》《2012》中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世界末日,并非全无可能。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题:人类直面宇宙的挑战。为了保住这个主题,同时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显然为此舍弃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在电影史中屡见不鲜。例如好莱坞科幻片的宠儿,美国科幻大师迪克,他被改编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个新故事,比如《记忆裂痕》《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编,却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无人再问。

电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感。

“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还没来得及退去就封冻了,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于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小说中对冰封世界的描写,在电影中忠实地再现出来。冰和雪,在以前的电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蓝,但在这里,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调子,以一种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质感,描绘出远离太阳的地球被完全封冻的真实感。

电影的重头戏是地球靠近木星,原作中写道:“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在电影中,这种感觉被几次特写画面牢牢钉在观众的视野里,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你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的角色上,总会渐渐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气体漩涡里。

被岩浆吞没的地下城,没有超级英雄能够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对理智和情感的抉择,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人类开路避险的宇航先驱,总有难免的牺牲。这些烘托起原作主题的元素,都被电影一一吸收进来。这样的细致处理,让电影在基于商业类型叙事规则大幅重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核心特质:尊重现实的沉重命运,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择。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这种对原著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是《流浪地球》电影在本土化科幻创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来,本土化科幻似乎要么就一头扎到了历史的故纸堆,要么就生搬硬套转瞬即逝的现实热点,要么就东施效颦其实还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学。罕见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从科幻作品的历史出发,从作家创作植根的土壤出发,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刘慈欣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科幻本质的核心,以简单的叙事撑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题,建构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筑奇观。另一方面则常常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以普通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想办法在这个沉重但总有希望的世界上活下去,为此不惜展开最大胆的想象,付出超出极限的代价。正因为此,他以及更多植根于本土的科幻作家们,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向正确方向,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因为,我们有了希望: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5 ) 带上地球跟我走!5大问题+10大科普,看懂《流浪地球》

开门见山,《流浪地球》的长文,因为涉及到剧透,所以要等到上映之后再发出,最好看完电影再读本文。

这几年,每当大特效、大制作电影出炉时,“电影工业化”、“比肩好莱坞”等等字眼便会充斥于各版头条,对了,还有“里程碑”。

对于《流浪地球》,上述说辞已是老生常谈,甚至过度捧杀之嫌,再放在这里个人感觉不算合适。因为这部科幻电影,算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也认清了与西方同类作品之间距离。

尤其是“里程碑”更不合适了,因为《流浪地球》不是“里程”而是“起点”, 该片如果找准一个定位,我认为这片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并不是吹,因为在中国电影类型化进程中,当年有《红海行动》这样的战争动作电影,也有《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实类剧情片,更有当年宁浩的疯狂喜剧,这就是成熟类型片,如今《流浪地球》算是华语科幻灾难电影的代表,算是填补空白,仅此一项就足够了。


循序渐进:“中国科幻”该如何定义?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看片之前,一直对“中国科幻”这个概念五味杂陈,中国电影有科幻吗?废话当然有了。比如港片,既有《星际钝胎》《铁甲无敌玛利亚》这样风格偏于西方的科幻片,也有《卫斯理之霸王卸甲》《戆星先生》《天地雄心》这样带有东方玄幻色彩的科幻片,更不要说《关公大战外星人》这样的史诗级cult电影了

就拿内地来说,《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等作品名声在外,早在1963年还有以儿童科教片名义的《小太阳》,10年前星爷《长江七号》也是科幻片啊。

如果说上述作品天马行空的幻想色彩太重的话,那么1980年更有《珊瑚岛上的死光》这样的纯正的硬科幻。

1938年还有一部叫做《六十年后上海滩》的电影,据说来源于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沉睡百年》,可惜战争期间胶片被毁。

PS,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的探索阶段,各种实验性的作品层出不穷。比如《凶宅美人头》这样的科幻恐怖片,《毒吻》《合成人》《错位》这样的寓言类型邪典片,依照现在的眼光都属于硬核科幻,内容无一例外的狂开脑洞,那时候真是百花齐放,可见要是没有限制,中国电影会走的更远。

所以,“科幻片”三个字,不像“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国武侠片”、“日本爱情动作片”这样有明显的专属地域化特征,换了地域就玩不转,科幻片作为大类型片,国别只是地域区分而已,就跟美国动作片,法国爱情片一样,过度强调反而会物极必反。

但也并不是一概而论,所谓的地域区分,也兼顾了文化差异,就像中国警匪片和好莱坞警匪片之间的差异一样,同一个剧本,《无间道》和《无间风云》之间的不同就可见一斑。科幻片也是,比如《卫斯理传奇》这样带有东方玄学色彩的科幻片,结尾一条机械巨龙腾空而起,故事内容和这样的场景,也只有在东方电影中才能看到。

这就是同源不同流,任何作品,必须因地制宜的联系自身文化特质,否则只会如“中国超级英雄电影”一样,落得个东施效颦结局。

这部《流浪地球》,叫做“中国科幻大片”,既是科幻,也是大片。就很有代表性:西方的壳,东方的核

具体来说,让看惯了好莱坞灾难科幻大片的观众,如何从内心接受这是一部“东方人拯救地球”的国产灾难电影,并没有一上来全盘模仿西方大片那种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模式,而是循序渐进。

电影表现形式、视觉呈现乃至故事推进都是西方电影的标准,而关于家的主题、对故土的眷恋则是《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特征,有别于西方科幻。

就拿家的内核来说。


地球是我家:人类逃亡为什么要带上地球

“半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孩子们,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在导演郭帆的访谈里,说16年的时候去过位于旧金山的工业光魔,虽然没有合作成功,但对方工作人员特别好奇,他们说我们已经做了包括《星球大战》在内的300多个大片了,但很少遇到你们想法这么奇怪的电影,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了,跑路都要带着地球一块跑。

这个设定来源于刘慈欣的原著,且是该片的世界观卖点,而且原著中更是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跑路要带上地球”,因为目标星系没有合适居住的星球,必须把地球一起带走,让地球变成半人马座星系的一颗行星,原著还设定了中“地派”和“飞船派”打成一团。

但这正是东方观念的特殊之处,说白了就是对“故土”的眷恋

其实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对故乡的依赖感,但在东方尤为体现的更为深刻,我们的“落叶归根”、“解甲归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怀个中体会,而相反的就是“乐不思蜀”。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必然十分明显

要往根源上找,因为我们是大河文明,五千年文明面朝土地,我们对于这片从未离开过的土地有着很浓厚的感情。而西方多是海洋文明,美国更是移民国家,夸张一点那边就是“四海为家”。

所以对待“家”这个全球性的话题上,西方人更加灵活变通,我们相对比较“保守”而已。就像《流浪地球》后半段,地球末日将至,广播中说道,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拥抱家人。而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好莱坞电影中,大概会变成要珍惜眼前,或者及时行乐。

举个例子,《天地大冲撞》女主角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最终与隔阂许久的父亲一起,来到一处美丽的海滩面对迎面而来的海啸共赴死亡,这就是典型的美式处理手法,灾难电影中比比皆是。又比如在恐怖片《漆黑一片》中,一个角色被外星生物包围,充满了不甘,临死前的一句话就是“我想死在巴黎”;还有《杀手没有假期》,科林·法莱尔犯了门规,上司要处死他,但因为情义,把他送到布鲁日再处死,因为这里是“欧洲最美地方”,更不说要《大鱼》中的父亲,坚决不愿意死在家中(而是在野外变成一条鱼游走)。

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算理想的归宿,但对于东方人来说,这就是“客死他乡”

对故土,对家园的眷恋,这样的东方式处理手法,成为该片的精神内核。而在科幻电影中,这样的情怀被放大到了整个地球之上,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地球装上发动机一带走的原因。

这跟《星际穿越》完全相反,诺兰名作中,核心是寻找新的家园,而《流浪地球》,依照原著,寻找新家的方式,本章开篇那句引用的话就是全部。但二者的共同点,最终拯救地球的,都有赖于亲情。

PS,在故土的基础上,东方对于地球的情结是比较重,在科幻作品中都有表现,比如日本科幻动画《宇宙船长哈洛克》,地球就是所有人回不去的家,从而变成圣土一般的存在,进而成为蛊惑人心的信仰,因为地球造就被毁灭了,所以当局编造了一个地球是唯一净土的谎言。


东方家庭:电影中情感内核是怎样的

说到家庭和亲情,“伐木累”这个词涉及到亲情和友情,中外很多电影都有,但电影中东西方家庭观念也是有所差别。就就拿《流浪地球》来说,这样祖孙三代齐上阵的情况在西方电影中很难见到。

当代家庭结构主要有两种:核心家庭和衍生家庭

一对夫妻+子女这样的两代人叫做核心家庭,此外三代或者甚至四代叫做延伸家庭。中国比较注重血亲关系,所以我们这的家庭结构是“大家庭”,逢年过节祖孙三代这样的场景不胜枚举。而西方人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这样重视,西方核心家庭占绝对主导地位,延伸家庭很少,我们看好莱坞电影中一些家庭元素基本都是父母带孩子这样的核心家庭构成,很少有三代同堂的。

也有例外,比如《阳光小美女》中爷爷最后成了“累赘”,《疯狂原始人》里老爸也总想把外婆甩掉。东西方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在李安的《推手》《喜宴》里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所以,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不依附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且是“此时此刻”是最重要,并没有故土和血亲的执念。就像《超人总动员》里,都会遇到家庭琐事和中年危机,但最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家子都变成了超人并肩战斗一样。

《速激7》里的那句台词来举例:“人生中最重要的永远是此时此刻在你身边的那些人。这才是最真实的。”典型的西方式家庭观念!

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在“回到故土”上的执念,乃至三代同堂,到对家人的依赖这些方面,乃是典型的东方式亲情和家庭关系,但本片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普世化,将地球人类的命运与个人家庭紧密结合,那种独属于人类的非理性选择才是真正最迷人的。

东方式内核,但表现方式和作用目的其实是偏于普世的,这就是前文说道的“循序渐进”,你不能说这是矫情,而是因地制宜。不可否认,在《流浪地球》里,能看到《地心引力》、《2012》、《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影子,有着依样画葫芦的感觉。

但中国科幻大片,最起码要从本土观念出发,只有这样做,才最大程度上淡化模仿好莱坞的痕迹。


有的放矢:电影的特效水准怎么样?

之所以说普世,因为电影的故事乃是标准的灾难电影的格局,角色设定也是“全球通用”的小兵扛大旗,我们看惯了西方英雄电影对该片的故事模式和人设一点也不陌生。

宏大的末世背景,而核心依然是父子情为主线的亲情贯穿,大体量下的人文关怀,整体感受就是科幻硬核,情感柔和。就是这前文所言“西方的壳,东方的核”。

电影节奏处理还是比较工整。用编剧常用的“布莱特节拍表”完全可以套用。其中第二幕“灵魂黑夜”部分,也就是任务失败之后的到第三幕的过度稍有拖沓外,整体还是非常流畅,尤其进入到第三幕,末世场景下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那是相当燃,可见该片在剧作和导演调动之上,完成度还是很高的

说到特效,肯定会有朋友对特效方面有些微词,可以理解,特效水准差距摆在那里,不能无视,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该片的特效成分,用四个字可以形容:“有的放矢”。

该片的特效针对性很强,用句俗话来形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前文也提到过去工业光魔寻求合作没有成功),从而在特效选择方面,多是以静态/动态的背景场面,或者远景和宏观效果为主,细节和微观展示部分很少

或者说一些细节上的特效在分镜脚本上就被pass掉了,知道做不好,干脆不做,只是在特效渲染相对容易的背景和宏观场面做文章,把能做到的做到了极致,就足够了。

所以,我觉得《流浪地球》的特效方面完成度已然不错了,在能力范围内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而且该片的特效功能性也很强,并不像《海王》那样的突出视效的狂轰滥炸,而是为世界观和气氛渲染服务

说白了该片的特效部分,让人感受到“奇观”的部分并不多,反而更多是带给观众对世界观的认知,一个被冰封的世界,一个被火烤的家园,一个逃离太阳系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在此基础上,增强对气氛的渲染。

因为要让大家接受一部电影,首先要让观众接受这个世界观,从而进入下一环节。


世界观科普环节

“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

《流浪地球》对刘慈欣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相当于以原著设定为基础原创了一个故事剧本,使得该片与原著相比,几乎是不同的故事。可以理解,原著多是片段化场景的集合,时间跨度很大,而电影却没有选取其中任何一个片段,而是原创了一个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淡化了原著中一些相对难懂的硬核科幻设定,在相对清晰的世界观背景下,去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

所以,并不觉得《流浪地球》的概念难懂,可能是我作为科幻迷经常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原因,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就不一定了。

电影已经把原著的一些非常概念化的设定进行了简化,但还是有一些难懂的地方,这里就简单顺一下,顺便交待一下原著内容,看过原著的朋友以及科幻迷们,就无需往下看,全是基础性八卦。(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比喻,去描述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


★原著讲了什么故事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是一部中篇小说,三个部分,内容不多大概也就3万字,一会就看完了,建议大家看下。

如果不想看也不要紧,没人规定看电影前后一定要恶补原著,所以我简单概括一下故事发展,能让大家对原著世界观体系和电影背景故事有着更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科普一些关键词,才能更好的理解。

太阳老化,科学家通过各种数据得出太阳短时间内会产生巨变,形成骇闪,地球会毁灭。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应对危机,人类内部产生两种不同意见,地球逃生派和飞船逃生派。 地球派主张以整个地球为载体,在世界各地建造核聚变大功率发动机;飞船派主张建造城市那么大的宇宙飞船进行跑路。 最终因为生态系统循环稳定性等原因(一个飞船的生态系统不足以维持数十代人的生存与延续),地球派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全球开始建造地球发动机。 先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再开动全部发动机让地球加速至逃逸速度脱离太阳系,开始流浪。流浪的最终目标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系的合适轨道,这个流浪过程要经历几十代人。 地球刹车停转时,地球日落了三天三夜,主角降生,在十多年后,地球开始加速围绕着太阳绕圈,期间主角经历了地球在近日点的全球恐慌、经历了火山爆发导致地下城被岩浆侵蚀(母亲死亡)、经历了地球穿越小行星带时地球舰队用反物质炸弹轰击小行星的场面(父亲死亡)。最终地球绕日轨道进行运行至木星附近时,在木星强大的引力下的反作用,最终脱离太阳引力,地球全面加速。 多年后,地球已经逃出太阳系,然而太阳还是没有什么异常变化。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怀疑太阳骇闪毁灭地球的说法,认为这是联合政府搞独裁,以一个骗局来统治幸存的人类。这种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与支持,人类开始暴乱推翻联合政府。(主角妻子死亡) 反政府组织最终推翻了联合政府,把联合政府的高层全部处决在遥远的太阳余晖下。就在此时,太阳骇闪爆发了,吞没了整个太阳系的空间…… 结尾处,幸存的地球人类继续操控着地球在宇宙中飘荡,主角已经做了爷爷,他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接下来数十代人都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活,直到比邻星的光辉重新照耀地球。


★氦闪太阳

太阳是以内部氢核聚变方式向外发光发热的,当内部的氢元素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内部的高温高压会激发氦元素的聚变,这个时候的太阳就会发生氦闪,说白了就是太阳老了,自爆了。

“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

意思就是太阳加速衰老,氦闪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结果爆炸之后还膨胀了,到时候体积庞大到能把地球都吞了。

事实上用不着太阳吞地球,氦闪之时地球已被汽化了。这就是《流浪地球》中给地球装发动机的原因。

我们的太阳已有近50亿年的年龄,天文学家们估计太阳还有50到70亿年的寿命。将在12亿年后发生首次氦的融合,估计那时候人类要么死绝了,要么早跑了。


★逃离太阳系

这是电影对原著设定最大的“省略”之处。

你以为装上发动机就可以让地球直线逃离吗?并不是,行星这样的“越轨”,也要符合轨道动力学,太阳也是有引力的,所以会用到变轨加速

嫦娥号进入月球轨道的示意图

因为地球发动机没那么大劲儿,它只能给地球很小的加速度,不能把地球一下子推出太阳轨道,在地球离开太阳前,还要绕着它转15个圈!在这15个圈中地球慢慢加速。而且速度越快,这圈就越扁,所以地球有时离太阳会很远,有时候会很近。

原著中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的时候,就会有地球要被太阳吞并的阴谋论,导致全球人心惶惶,东半球大陆上草木生烟。电影开场一家人在海边的场景,电影世界观中是地球启航之前的故事,而在原著中来源于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顶端那一天,地球人如同过年一样,因为这时地球距太阳最远,人们都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没错,原著中塑造了一个对太阳感动恐惧的氛围,开始发生的时间,主角出生在地球刚刚停止转动之际。书中表示,地球光是“自转刹车”就用了42年,然后围着太阳绕圈加速。地球刹车之后,围绕太阳的转圈,到第15个公转轨道时,最后一次通过近日点时候,主角已经结婚了,东半球将迎来两千五百年的黑夜,然后在远日点才到达了木星轨道。

电影对此进行了省略,直接营造了一个装上发动机的地球被木星捕捉的场景,至于地球之前的故事,无需多言一笔带过,做到了最大的简化,不过想想上述内容很难用电影展示。


★引力弹弓

电影中最让人难懂的之处,地球为什么会被木星引力捕捉,这里就是引力弹弓效应。

引力弹弓(又名引领助推)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

这有点类似离心力,以飞行器为例,飞往内行星,朝向太阳就可以获得加速度;而飞往外行星的飞行器,就算有着火箭助推器,由于是背向太阳飞行的,要抵抗太阳引力,故其速度会逐渐降低

(这也是原著中为什么地球要绕太阳15个圈,而且“圈”越来越扁的原因,否则速度不够,根本到达了不了木星轨道)

所以在飞行器朝着内行星飞时(如金星,水星不行,因为这行星没有大气层),是要利用该原理减速

而朝着外行星飞时,是要加速。飞行器第一次从远距离接近行星时,在轨道速度之下,利用火箭助推器,最终产生超越轨道速度的动能,产生的运动效果就像该飞行器被行星反弹开了。

这一连串动作,叫做行星引力辅助变轨。通俗的来说,假如轨道行星是一个黑帮老大,跟上我的速度才能入伙,来了之后就老老实实当我的小弟(卫星),一旦你速度太快超了我,就赶紧滚,有多远滚多远。。。

人类历史上很多飞行器都是这样完成的,比如水手10号,它于1974年2月5日经过金星,经过引力助推减速之后到达水星,否则因为太阳引力,速度太快就直接“跑过了”。还有卡西尼号探测器,两次飞掠过金星,之后又途经地球、木星,最终才到达了土星。

《流浪地球》把飞行器换成了地球,原理不变,只是要想让地球发动机助推器产生的动能完全超越太阳引力,就必须借用木星这个大块头,把地球反弹出去。

PS,本片并不是第一部用到该原理的电影,还有一部就是迈克尔·贝的《绝世天劫》,地球矿工乘坐航天飞机,就是利用月球的引力弹弓效应,绕了月球半圈,获得加速才追上了小行星(这也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木星引力

木星的引力比地球强2.5倍,因为体积太大,能够牵引太阳系包括地球在内的其它行星,这意味着木星将与地球和地球轨道发生交互作用,比如地球四季就是因为木星引力的作用。感谢木星巨大的引力,使得很多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保护地球免受撞击。

木星引力作用

电影中的原理,就是要利用木星的引力把地球吸过去,只要飞得足够快,并且算好角度,就会得到巨大的加速力:“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可惜问题就出在了“没有算好”,原因还在于速度不够,没跑成功。就像月球一样,人家原本没打算成为地球的卫星,就因为被地球引力“捕捉”到了,才成为地球的卫星。但电影中的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木星引力太大,地球距离木星太近,差点超越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

电影中没有解释这个名词,实则不应该,但这个词听上去很高深莫测,但其实很简单的。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

举个例子,地球和木星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地球自身的重力和木星造成的潮汐力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地球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木星的环,没错,土星的环就是这样来的

它以首个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的名字命名。

所以,地球飞过木星的时候,不能靠的太近,太近了超过洛希极限,地球就会崩了。但是离太远的话,引力又不太够,会达不到冲出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只能拐回来继续绕太阳,所以冒险接近木星,是地球杀出太阳系的唯一一条路。(只要我跑的够快,木星能帮我让太阳抓不到我)

原著中,离开木星时,地球已达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潜藏着死亡的太阳。

可见,洛希极限就是末日的临界点,在电影中充当了电影中常见的“倒计时爆炸”功能,知道这一点足矣。


★发动机熄火+地震

地球发动机熄火是电影的原创,翻遍原著我也不记得有发动机熄火的时候(只是说了过小行星带,损失了一部分发动机:“西半球的地球发动机已被陨石击毁了三分之一”)。

但这个原创并非信手拈来,造成地球发动机大面积停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木星的磁场和辐射相当的强大,造成地球上所有的电子仪器在木星强大的磁场和引力下全部失灵,这是原著没有涉及到的地方。

地震原著中有解释,由于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及运行轨道的改变,地核中铁镍核心的平衡被扰动,其影响穿过古腾堡不连续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波及地幔,大陆地热溢出,地震火山横行,这对于人类的地下城市是致命的威胁:“第六次变轨周期后,在各大陆的地下城中,岩浆渗入灾难频繁发生。”

原著中,主角老妈就是这样被岩浆夺取了生命。而电影中,也是采用了原著中的设定,地球变轨加速后会导致地热溢出,那么临时减速“停车”同样会致使类似的效果,这里逻辑没有问题。

★火流星

电影结尾,点燃木星大气,使地球获得巨大反冲能量,达到木星逃逸速度,这个设定也是原创,但致敬了原著。

原著中,地球穿过小行星带,地球舰队需要反物质炸弹炸掉轨道上的小行星:“反物质炮弹不断地击中小行星,湮灭的强光此起彼伏地在漆黑的太空中闪现”。而被炸碎的小行星,会以火流星的形式落到地球。(原著中这段内容是爱情主题)

电影结点燃木星大气的冲能量,特效效果就是火流星:“们拖着长长的火尾划破长空,给人一种恐怖的美感。”这是典型的致敬,更何况,原著中主角的父亲也是在这里去世的:

“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


★逃亡分几步

人类带上地球的逃亡之旅,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电影的故事实则沧海一粟,简单而言,人类跑路,分五步:

1、刹车时代

在亚洲和美洲部署一万两千台发动机(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先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

2、逃逸时代

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得地球脱离轨道,在不断绕着太阳转圈运行获得加速度,直至木星轨道附近,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3、流浪时代Ⅰ(加速)

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位于半人马座α星

4、流浪时代Ⅱ(减速)

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5、新太阳时代

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

期间,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月球怎么办

地球跑了,月球咋办?肯定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果真是对故土有着情怀的东方人啊,地球搬家可以一起带走吗?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嘛!

原著中当然给出了答案。

“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月球上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彗尾使大海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群星看不见了。月球移动产生的引力潮汐使大海巨浪冲天,我们改乘飞机向南半球的家飞去。”

还要什么月球啊,小命都保不住了,你搬家的时候把门框卸下来带走吗?把院里的树也移植到新家吗?说实话我小时候还真的打算这么干。。。

当年搬家锅碗瓢盆什么都带走,恨不得把院墙都想扒下来,传说中的“破家值万贯”啊。

说了半天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东方“安土重迁”的传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人面对地球灾难,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共济天下。所以我们要带上地球一起走!


 6 ) 地球还是灭亡吧

早早买了预售票,转了两趟公交去看Imax,观影途中我竟情难自禁地发出“智障”的感叹。观影结束瞄一眼淘票票,9.3,等到打开豆瓣,8.4。观影口味是私人的,但于我大多时候还是因为个人情怀给出虚高分数,而不是这种相反的情形,如此趣事,当浮一大白!

无论是企图往科幻外壳父子亲情内核的设定上靠还是试图表演一个拯救地球的故事,都太流于表面了。在观影过程里感受不到真实,也触摸不到激昂,全程自我感动自嗨,充斥着不合情理逻辑的假大空,加上时不时出来大刷存在感的中国新年,一部灾难题材竟然没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缺乏合格的内核,而花里胡哨的特效也只是破袍子上的正常虱子,连华丽都谈不上,这部影片的塑造感受不到自然宏大,人类渺小。

缺乏诚信靠着黑吃黑的核心弄两件衣服离开地下城,已经千钧一发背负最后希望的军队竟然受不了几个同伴牺牲以至于破坏火石子弹相向,空间站的重要工作人物带酒的带酒,该休眠不休眠,身处空间站执行重要任务的中校宇航员脑子里只有小家没有全人类,将空间站所有地球已知动植物Dna等相关数据毁于一旦,全片从始至终充斥着诸如此类不遵守规则的雷人设定却还再三播放着“XX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警示语,真不知道这是不是什么高阶sarcasm。

几个主角身世回述追忆过去满满感动中国套路,明明连单一故事都讲不好还要死气白赖地塞一些经典灾难桥段忆往昔峥嵘岁月,生怕自己无知一般往里灌着不痛不痒老态龙钟的动作和矫揉造作的亲情。

儿子多年来耿耿于怀于父亲草率结束了母亲的治疗使之丧命,有此设定却没有后续该有的儿子在灾难中找到了不为人知的真相(如果有的话)或者理解了父亲,于是父亲的形象又多了浓墨重彩的讨厌一笔,后续的情节发展父亲作死也变得跟伟大与牺牲毫无关系,只是一个无能又自私的油腻中年男人自我高潮的闪光时刻。赎罪?哈哈别逗了,没有哲学宗教思想内核的电影怎么会这种设定。

小毛孩子靠着一拍脑袋想起童年时蠢爹所讲氢气木星背景就扛起了大鼎,一群基础半吊子都算不上的小孩一没严谨计划二没合格技术三没合作默契(N➡️∞)力拔山兮气盖世力克一众科学家学者,末日面瘫无能少女剽窃了下班长那种洋溢着小学诗朗诵气息的智障希望排比句(关键也没排起来)就能把也不知道准备撤离到哪儿去的各国人召唤回来,然后你推着我我推着你熙熙攘攘都没啥工具受力点就把针推动了。

人物缺乏立体塑造,犹如提线木偶没有真实感,推进显得莫名其妙,集体躁郁症患者般一惊一乍(我可以发散理解长期身处极端天气身有重担的人精神压力大容易神经质的存在,但连这也没有铺垫),于是牺牲也变得无谓起来,好似打怪复活升级一般无足轻重。

全人类交给这群傻子当真是推倒重来还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来得痛快!经过了十多年的恶劣生存环境,地下城的人类社会关系并没有取得正面发展,黑社会钻空子行贿腐败层出不穷,临灭绝了哄抢物资仍然比比皆是,这与姥爷回忆起的充满铜臭味的上海相比还更往野蛮走了一步。开倒车的社会扭转车头也是无穷无尽。

在他人几年之前就不再通过以战胜不可能定义自我的今天,这部所谓硬核科幻的目标仍然是这种方式,什么星辰浩瀚,什么无垠宇宙,都是空的。他人的灾难因人类活动而起,这部的灾难却是不再永恒的太阳。真有那日,就让头顶自私的宇航员毁掉全物种的奥秘,而满目疮痍的地球以及平庸的地球人一同苟延残喘于可笑的千年大计里,对于愚蠢自私目光短浅的人类,他们不配有瞬间而逝的痛苦与解脱,就让他们慢刀割肉,耗尽了世世代代的资源,日复一日地腐朽衰落,起起伏伏里曾有的希望最终都化为无有,重演者野蛮人的吃人故事,这种敲骨吸髓的痛苦流逝才是得以匹配的惩罚。

 短评

史诗感不是靠狂轰滥炸的煽情就可以做到的,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做得太糙、太散、太自我陶醉了。最可怕的是,这依然是一个中国式寓言:长辈们大爱无言,前仆后继地自我牺牲;年轻人们任性叛逆、自以为是,又总能踏着祖辈的鲜血苟活下来。让人细思极恐的价值观。如果说中国科幻值得鼓励的话,及格已经是最好的鼓励了。

9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刘启韩朵朵,地球给你俩了,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13分钟前
  • 琦殿
  • 推荐

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好看的类型片。而最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影迷+科幻迷的双重满足。和最好的好莱坞视效电影相比肯定有差距,但差距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了,剩下的都是假以时日就有机会追上的。追求最广泛的情感共鸣是所有商业类型片都要努力做到的,在某些人看来很俗,但我觉得这一点反而应该是值得骄傲的。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7分,当时看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影片终于用一种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来处理这部电影,这使得最后的救援与牺牲,都有热血感。虽然从情节的细节、人设、台词等很多方面,还是有太多的遗憾。但是,它还是一个方向吧,这种大片,还是要尊重一些类型片基本情节规律的。另外,真正触到我的,还是那个2500年的漫长旅行,一场所有人都看不到结局的冒险,特别绝望与悲观,恰好也是我对宇宙的看法。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地球最后的战狼?这片含京量有点高啊。

24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就在我已经彻底被国内影视技术限制了想象力,不相信中国能有真正意义的科幻电影时,流浪地球便对着我的心脏狠狠扎了一针强心剂,走出电影院都还恍若隔世,中国真的也有这样的电影了吗,真的不是在做梦吗。相信,这是一部定会写进中国影史、中国科幻影史、中国太空电影史、中国影视工业进程史的一部科幻杰作,庆幸能成为见证者。此刻我手中的那张电影票不再是一张观影入场券,更像是一次亲历奇迹的勋章。

29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在西安看完零点场,上座率好得惊人,观众素质极高,我隔壁的哥们(不认识)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对着郭帆的名字大叫一声“牛逼!”第三次看了,还是看哭了,我看到了一个未来,那就是《流浪地球》会成为星战那样延续几十年的经典系列,几十年后,我会在电影院看到地球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也就是三体星系,冰融化成水,人类的孩子在贝加尔湖畔钓鱼。而我们这一代人垂垂老矣,在影院里默默流泪,更多的年轻人因此爱上科幻。

34分钟前
  • 猫一
  • 力荐

拖着地球逃难的设定有种在看太空版“战狼”的感觉,但无论气质还是内核都够硬,硬气+硬核的国产科幻片,预算有限但特效很真。纪律、服从、牺牲精神,外国人可能又要说华语片自我高潮了,但谁说价值观只能是好莱坞那种?最大亮点:没人谈恋爱,因为谈了也没球用...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北京道路安全委提醒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句广播语真是又土又洗脑,能不能押点韵啊?哈哈哈~ 电影比预期要更恢弘磅礴,晨昏线过后的永夜、火种计划、让地球流浪、木星推动地球…等等大小设定,没想到中国也能拍这么大架构、大格局的科幻片了,而且是第一部,了不得。以前看国外科幻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一次看到熟悉的北京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都变成零下89°冰天冻地的末世场景,既猎奇又唏嘘。虽然在剧情上有套路,对于这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科幻新生儿,鼓励多于挑剔。导演说美国人拍科幻是放弃地球、去挖掘新的人类居住地,而中国人是不放弃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怀…“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春节期间最大的一场烟花,是看你爸为你和地球点燃的宇宙爆炸,太朋克了。

46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力荐

到五棵松耀莱影城的杜比厅大银幕上看了这部开创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的娱乐佳作,不错!几年前就看过刘慈欣的大作《三体》,深知把他的科幻世界搬上银幕的巨大难度,年轻的导演郭帆和王红卫剧本策划带领的编剧团队干得漂亮,值得观众用40亿以上的票房来支持它,鼓励它!好的文化艺术片不容易拍,好的通俗娱乐电影同样需要不凡的艺术才华、技巧和能力,加上巨额的资金投入、高科技视听制作,难度更大。春节假期中,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和好评的《地久天长》、《恐龙蛋》、《一秒钟》等文艺片和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票房冠亚军的本片及《疯狂的外星人》等娱乐类型片的主创,许多都是电影学院的各专业毕业生,祝贺他们的成功,母校因他们而骄傲!以前给《战狼2》我打过五颗星,这次也一样。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这片要是美国拍的可以给80分,中国拍的我给200分!你能想象在波士顿的IMAX电影院里坐满人,看完集体鼓掌的画面吗?燃,巨燃,全程无尿点,特效满分,剧情瑕不掩瑜。。豆瓣为什么不能打6星?⭐⭐⭐⭐⭐⭐

51分钟前
  • 乙小囧
  • 力荐

剧本的节奏处理的极其工整,灵魂黑夜到第三幕的高潮迭起层层堆叠。特效部分也很扎实,美术在好莱坞科幻美学上有很多本土的尝试。最后的太空战狼时刻也并不违和,春节元素也比红海更扣档期主题。希望中国科幻电影好起来。

54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5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走出影厅时,我身后一位女生跟她的同伴说了三句话:“这部电影剧情很一般,网上打分高大概是因为特效吧。而且为什么搞这么多煽情啊。”我同意她的看法。本片让我感觉最不足之处,那就是人、人性、人类文明和人文关怀的统统缺失。我看不到芸芸众生的人,看不到七情六欲的人性,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我只看到各种硬伤的科幻设定,只看到各种未必高明的高科技,只看到国产电影最高水准的特效。可是,没有了人,这一切都是苍白的。当《后天》里难民们在图书馆里争辩要不要烧尼采的书、想竭力保护西方文明之里程碑的谷腾堡圣经时,这样的细节会让人肃然起敬。高度文明不是苍白得只剩下高科技。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仍然会想起某些永恒的人类文化母题,它们的价值超越了小情小爱,也超越了家国情怀,恐怕它们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仙桃剧角】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

华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刘慈欣的硬核科幻设定,小兵扛大旗的主流价值观人设,东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地心引力与星际穿越的融合。故事铺排+情节张力+情绪渲染+镜头调度非常娴熟,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场面超赞。虽然有瑕疵但整体非常流畅,后30分钟更攥着手看,几处情节令人泪目,片尾BGM燃爆。“比肩好莱坞、电影工业”已是老生常谈,我认为这是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不算完美但完成度和起点相当高,给你五星不怕你骄傲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1.从特效和技术上讲,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此类中国电影的巅峰了。磅礴恢宏,细节营造用心。2.故事层面比较糟糕,很好奇到底出于什么原因,造成几乎超过40%的台词都是后配的,而且对不上口型,明显是片子成型后彻底改词重配的。这严重影响故事质量。3.作为类型片,很多讲述方式有明显问题,比如人物特征不鲜明,交代不清楚,刘启变成“刘户口”,这种启字的拆解为什么不交代?李一一变成“李长条”留给谁去猜?4.很多地方增加众多根本无意义的插科打诨,自以为幽默但毫无笑点非常尴尬。5.这个全球化的项目中,中俄合作,稍稍出现一句法语,两句日语,美国闪现一次国旗。6.科幻特效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技术这只是科幻电影的一部分。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4星,多一星鼓励。华语电影工业飞跃的节点,技术、剧本、精神内核,各方面都是全球尺度下顶级同行们的优秀学生水准。可贵之处就在于,作为先行者和新生代,能分辨什么是好的,应当学习的,并用十二分的力气把它们执行出来。比起科幻,我更看重和感动是它作为电影本身的意义,终于让我对华语电影有了一丝“总是往好里去”的希望。执拗、赤诚、勇敢、高贵——是的,甚至称得上高贵,负载着沉重的文化烙印,但依然元气淋漓,令人击节的少年。像那颗燃烧自己驱动前行的淡蓝色小球,向着茫茫宇宙,星辰大海,出发。

1小时前
  • 力荐

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电影。先说优点:算得上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尤其视觉效果非常出色。红色防护服和大型载货卡车的设计极其出彩,完全击中了我的审美,如果出周边玩具的话一定购买!再说缺点:场面足够宏大了,但有些空。个别台词太尬,个别演技掉线,个别煽情过头。而大刘原著里的那种悲悯,没有表现出来。简言之,流浪地球是一出无法回头的壮烈,一种不抱希望的绝望。苦涩的成分,原本应该大于燃烧的。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