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赎罪

战争片英国2007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怀特,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萝玛拉·嘉瑞

导演:乔·赖特

 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5:22

详细剧情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

 长篇影评

 1 ) 一部很讲究的电影

正如《看电影》审片室的点评一样,[赎罪]把艺术拍的很商业,在看过第三遍后,较之前的体会更多了些,也更加赞叹导演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让这部气质上很文艺的电影看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一部上乘的影片,必然注重细节的表现。[赎罪]的七项奥斯卡提名也可见其在各个方面的出众,虽然只获得了最佳配乐的奖项(实至名归),但对于一部英国影片和资历尚浅的年轻导演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已有威尼斯开幕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在前。

这里不谈长镜头和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的并叙结构,只谈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细节上,[赎罪]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它的讲究。影片中虽然融合了很多种表现手法,但并不显得杂乱突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来完成起承转合的任务,而这也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先来看看视觉方面,前半部:晚宴前香奈儿广告似的西西莉亚的那组镜头;考究的墙纸背景前暗影中的布里奥妮就像一幅古典油画;罗比在浴盆中抬头仰望天窗上飞过的战机;庄园外景中如童话般的阳光和色彩;夜晚寻人时山头的手电和近境处的布里奥妮;罗比回来时西西莉亚一家人在门前的站位等。后半部:丛林中阴霾过后的短暂阳光;废墟中人和场景的关系;河中倒影出飞过的战机;海港酒吧中黑白银幕前的剪影;下避难所时的大仰角;花丛中的逆光的罗比;遇到老妇人(母亲的意象)时亦真亦幻的模糊处理等。多处逆光的处理、人物走位路线的设计感、构图的张力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讲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拍之前脑中已构筑了宏大完整的影像,才能有如此的掌控能力。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多看几遍会发现差不多每种表现手法都会有呼应的地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的音效处理同样妙不可言,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不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的。影片中,音效与镜头的双重剪辑,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台前幕后,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背景的配乐常落在现实的音效上,如开始阶段急促的钢琴背景配乐接上剧中西西莉亚的轻轻一撩;又如小布里奥妮最后一个特写时的打字机配乐收尾正好落在四年后罗比的打火机声响上;闪回时的时光倒流;最后一幕时倒带的声效等,这些在音效和配乐上的用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情感和趣味,饱满而有力。同样的,你会发现很多音效的处理也是两处各有呼应,建议大家再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

最后再提一点结尾处老年的布里奥妮,虽然只是一番独白,但她的表演却着实为本片煽了一把情,看着她不安的眼神,微颤而紧皱的嘴角,欲言又止到最后坚定淡然,让人禁不住心酸了起来。

 2 )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看〈赎罪〉

看完这个影片后脑子里居然始终挥不去那个五分钟,来回看了三遍,除了震还是震,当然不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而是沿着詹姆斯`麦克沃伊的视角体验,从蓝灰色的天空,到游乐园废墟中缓慢转动的摩天轮,再到那些伤残兵的各种表情,太末世太末世。起初看这段牛逼闪闪的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时并没有意识到是敦克尔刻大撤退,然后便疑惑着到底是我眼睛有问题还是乔`怀特没有拍好,也许更可能是麦克沃伊自始至终苍白而严肃的脸,没有半点即将冲出地狱看到光明的兴奋与喜悦,有的只是仿佛最终审判之日即将到来的黎明前的黑暗。果然当天夜里麦克沃伊死于败血症。其实赎罪里的宗教态度是很复杂的,就好象敦克尔刻大撤退其实是一艘真正的挪亚方舟,但麦克沃伊和凯拉`奈特利最终都没有看到。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在那经典的五分钟里有烧圣经的镜头,黑皮金边,纸张在火堆之上随处飞舞,配上背景的废墟,怎么看都是上帝不在,末世到底。被冤枉成强奸罪而被迫奔赴战场的麦克沃伊和为了能有机会与爱人见面当上了护士的奈特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而一个死于敦克尔刻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一个溺死在隧道里,理应得到救助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归宿。
而更残忍的是,从麦克沃伊被带上警车上之后,尽管影片多次拍到了他们两个的重逢,热吻和欢爱,但这些都不是事实,全部是妹妹Briony的想象。
是的,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双重的,一重是妹妹Briony对她所看见的东西作出来的臆想(也就是她后来写下《赎罪》这个故事本身),而另外一重就是真正的现实。而妹妹Briony的臆想并没有随着麦克沃恩被带入警车之后终止,而是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年纪继续。只是这次没有了嫉妒和恶意,而是充满着所谓的忏悔。而这里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宗教命题——赎罪。《赎罪》里一方面宣布上帝已死,在另一方面却又继续试图求索犯了错之后是否可以得到补救。

 Briony对待麦卡沃伊的感情其实是很畸形的,她13岁就爱上了麦,恐怕还要更早,当误以为麦和她姐姐有奸情后,就萌生出很复杂的感情。Briony是有洁癖的,同时还有那种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对成人世界理所应当的厌恶,和对一个拥有成熟身体女人的憎恨和嫉妒。从后来有一段她坐在列车里的情节就看的出来,列车的阴影一阵又一阵的投在她的脸上,把Briony压抑,内向,忍耐同时又阴郁的性格照的一览无余。
其实如果能再仔细想想,那个夏天晚上的事情真的是Briony一个人导致的吗?那个夸奖她"干得好"放在她肩头涂着红指甲的手,还有这个故事里最没有得到惩罚的罗拉和巧克力厂商人,Briony只是把所有的罪一个人览下而已,当然她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这样一来赎罪的解释就变的很通顺了,Briony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一次耶稣的角色。因为赎罪的意义源头其实是耶稣代人受罪并把罪赎掉。

顺便提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Briony身上修女的气质非常明显,同她姐姐放荡的风尘气形成强烈的对照。甚至她最后用来赎罪的手段——做一名护士,第一前线的医治伤员也是耐人寻味,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她希望有机会可以遇见麦,但这之外显然有点别的什么意思,顺便说一句二战期间的护士制服和中世纪的圣徒斗篷实在太象了(都是红蓝两色)。而且看到结局我有理由相信Briony绝对终身未嫁并保持处女之身。
当看到罗拉和巧克力大富商幸福的步上婚礼殿堂的时候,这桩事件的始作俑者的幸福姿态在我看来是对拼命在那赎罪的Briony最大的讽刺。
这个罪真的赎的掉么,或者说,她真的值得这样去赎吗,恐怕是Briony的一相情愿。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最先看到挪亚方舟的人也未必会得到救赎。
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得到。

 3 ) 爱的狰狞与罪的延续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我一向膜拜于昆德拉语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暴露了一些爱情轻浮夸张的面目,在看似天高云淡,心心相映的爱之原风景里,处处埋伏着背叛与离别的狰狞。回头再看那些打动人心的美丽比喻,于是都变得轻描淡写。
所以,一开始就充满地动山摇般劫难的感情,那当然会更加沉郁着生活坎坷的经历。
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冷山镇的英曼和艾达,想起蓝桥上的玛拉和罗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乔怀特的片子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柏莱尼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
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柏莱尼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柏莱尼是难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说和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却无法控制真实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来不洁的东西和画面,比如姐姐在罗比面前的湿身裸体,比如那封拿错了的信,再比如罗比把塞西莉亚“钉”在书架上,那个犹如耶稣受难般隐晦的性爱造型,无不在以先验的方式确定了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须受到惩罚。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莱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对罗比淡淡的少女情怀一瞬间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这是爱的开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个午后,一切发生的这样仓促。

我无疑是喜欢塞西莉亚的,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明天的明天之后,他和罗比的重逢,也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憧憬。
沙滩上的长镜头雕出了那幅雄浑苍白的浮世绘,在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里,犹如在海风里带着血腥味即将凋零的玫瑰。
敦克尔刻大撤退,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转移。他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但却没有来得及保全一段因为战争而苦苦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远而触不可及的苍白梦境,一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痛不已。
最关键的是,柏莱尼对于自己,对于姐姐和罗比的爱,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挽救的契机。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
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

那个午后发生的一切,让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场祈求宽恕的漫长仪式。她放弃了剑桥大学,她选择了军队护士的职业,受伤的士兵让她一次次产生幻觉,后来,她还用一生来进行《赎罪》小说的书写。
的确,对善良的人来说,罪是延续的,它在生命中的纠缠,犹如带着毒刺的藤蔓,无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来赎取心灵片刻的安宁。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与罚》中杀了老板娘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种无法解脱的罪孽感,让他最终只能妥协于终身的苦难。
对于柏莱尼来说,她一直都很认真的清洗着自己曾经的过错——在我看来,她在意识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谅。路加福音里说,若懊悔,便宽恕。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计和出于无知的邪恶,我想只能归罪于爱情本身带来的歧义,而无须承担更多的罪责,也无须遭受更多的惩罚。其实真正应该赎罪的,是那对在通奸几年后还若无其事结婚的男女,是在树林里杀死大批孩子的刽子手们,是发起让全世界九千万人丧生在绞肉机一样战争里的战犯。
只是柏莱尼的自省和救赎,让我看到了波德莱尔所谓盛开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恶之花”,那才是人类对于自身罪恶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爱中的灵与肉,罪中的恨与罚。故事百转千回之后嘎然而至的死亡,依旧是阐述了没有毁灭就没有悲剧这个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那个晚上亮绿色的连衣裙,落在门毯上银色星星的头针;还是最后分别时海边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红色的十九路公车——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却也不总会以狰狞的面目反复出现。爱情的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爱情也敌不过时间的交错,敌不过战火纷飞时的折磨。也许《铁达尼号》的船员会说,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罗丝和杰克一个长命百岁一个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结局。可是渡边淳一的那杯渗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却依旧让旁人为那对在冰天雪地里冻结在一起的爱人的命运而唏嘘。
只是死亡与永恒,那早已是爱情中另一个沉重而高尚的命题。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7675964.html

 4 )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利未记16:34)。于是祭司真诚地向神表示悔改和坦白,杀死或奉献适当的动物常常在祭坛上作献祭,先为自己“赎罪”,然后为他人赎罪。这便是片名《atonement》的出处。

罪人承认死亡是对罪孽的处罚,但是另我严重困惑的是,布里奥妮声称希望通过自己的第二十一部小说来还原一切,试图达到赎罪的目的。可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呢?那无疑不是罗比与塞西莉亚,这两位命中注定只有下辈子才能在一起的恋人,终其一生只有在书房中那段不算充裕的激情时光,并且没有达到高潮。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用受害者的生命来做为祭品?这个玩笑就开大了。

那无疑也不是布里奥妮那个风骚的姐姐与她巧克力大亨老公的生命。这对钟情于婚前性行为的夫妻最后活得相当滋润,在体面的教堂里举行体面的婚礼,并且向我们证明了巧克力真的有催情作用这一真理。

至于布里奥妮自己本人呢?我只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直播现场作出痛苦的表情,诉说着自己内疚的心理。可她不是还没病危吗,她不是患上了轻度老年失忆症——能够从某方面帮助她解脱痛苦的疾病吗?是的,她是孤独,她是压抑,那又怎么样,不孤独不压抑她能成为作家?你以为仅仅凭从小的写作兴趣以及妄想症再加上一点荷尔蒙就能成为作家?宋祖德他是作家吗?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布里奥妮失去了什么。

于是到了这里,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好吧,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成为祭品,罪根本就没赎过。

任何破坏他人的爱情的行为都是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打着年少无知、爱慕、嫉妒、误会的旗号。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布里奥妮有着充裕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挽回局面,正如她杜撰出三人重逢在塞西莉亚的出租房中所发生的遭遇战一样,罗比向她怒吼道:“难道你需要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的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谎言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去做。她悠闲地用了剩下的五十九年时间来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再用最后一本完结篇来表达自己的忏悔。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就像那段描写浩浩荡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长镜头一样,让我觉得真不怎么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童年布里奥妮的十三岁小演员斯奥塞·罗南,在书房遭遇一九三五年版的艳照门时,一双眼睛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同贯穿整部影片的插叙、倒叙手法一样,很好很强大。

毕竟这是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所以还是回归到电影之中吧。布里奥妮同学,你要么就别做这么龌龊的事情,要么就早点醒悟来改变一切,要么就沉默一辈子,要么就直接去死。当你发现一切都为时已晚,还要硬着头皮出版这么一本不尴不尬的小说,实在是让人感觉一点诚意都没有。

这是一段悲惨的无果爱情,不应该被你拿做题材写成一篇老年回忆录。你都七十七岁了,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5 ) 《赎罪》: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虚构如何赎回生活


    伊恩·麦克尤恩是如今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曾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击败众多强劲作家摘取了令人艳羡的布克奖,彼得·查尔的斯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小说界里在故事编织和风格建树上均卓有成效的作家”,而英国文学专家大卫·马尔科姆在《理解伊恩·麦克尤恩》一书中,引述了基尔南·瑞恩的话,说麦克尤恩的“黑色抑郁建构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对即将发生的罪恶的阴冷迷恋,显现出他对爱欲力量和可能性救赎的理解”,而麦克尤恩近十年来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分水岭,他的小说也开始显现出某种变形”。《赎罪》是麦克尤恩2002年的作品,获布克奖提名。
    麦克尤恩继承了一个创作上的“伟大传统”,他喜欢把刚完成的书稿送给妻子看,的确,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某个心爱的女人能是第一读者,托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如此待遇他的安娜?自然,这次的《赎罪》让安娜莱娜哭了,这在之前是未曾有过的,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伊恩坚强的妻子?伊恩说,“一定是某些特别的东西。”肯尼斯·杜兰,《洛杉矶时报》的专栏影评人,如此评述小说,“作为一部确定无疑和深刻感人的作品,《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对摧毁和创造、分离和愈合的虚构力量做出了一次强有力的冥思。”
    经过3个月的艰苦赶制,由Working Title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赎罪》终于在9月杀青后于英国首映。肯尼斯·杜兰说,“《赎罪》是那种不经常出现,即使是,也是很少能够强有力和忠诚地被转换成影像的小说。”所以它如同影史上众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一样,注定还没脱胎就要争议不断,这种争议建立在一位创作者应如何架构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侯麦的文学化电影,或者像《老无所依》那样在原著之上张扬着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革新,而10月份上映的反响平平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无疑见证了苏姗·桑塔格在《从小说到电影》中对电影改编的质疑,“似乎电影的本质就是把优秀的原著小说删节、冲淡、简化。”《赎罪》的争议还在于,在一个继1994年以来把世界电影活力极致化的2007年里,体现电影新美学的《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在金球奖上惨败给《赎罪》,究竟意味着什么?
    《赎罪》讲述了布里奥妮为她在13岁那年,因为一则她所不能理解的爱情,而拆散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罗比的幸福而做终生的忏悔。应该说,美国大部分主流媒体对影片均持相当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随着影片在一些大奖项上的多有斩获而貌似获得了一种主流的姿态,J.R·琼斯的话颇具代表,“在心理精确度上,《赎罪》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神话。”的确,它精致细腻的叙事显现了创作者对社会细节和人物情感洞察力的精到把握,从摄影、布景、剧本,到表演和执导手法,每个部分均流光溢彩,像是直接承自约翰·厄普代克评小说《赎罪》的特点:“美丽动人、气势磅礴”,但是否各部件都完美无缺,就能是一部机器性能优佳的保证?这个问题放在《老无所依》面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名小说(小说获普利策奖),同样细节丰富,同样有精雕细琢的摄影、表演、剧本等等,但它的独一无二显然来自导演科恩兄弟对传统类型片的精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美的反类型片的法则,换句话说,《老无所依》在对电影语言的贡献上要远远优于《赎罪》,后者的优点则有赖于扎实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题,而故事和主题恰恰是原小说提供的,而非电影创作者的才能使然。在这点上,F.R·利维斯一点都不过时,这位当年驰骋英伦三岛的英国大批评家,说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拯救》“是一部奥斯卡奖风格的作品”,作者“语气庄重地演绎了一幕爱与荣誉之间的对立冲撞,其缓慢而煞费苦心经营出来的富丽堂皇,更多的是意在令人心生敬畏而不是激动震撼。”听起来,多么像是在描述《赎罪》,又一部《英国病人》,但或许有人认为,由于《冷山》的导演缺乏对现代心理学足够的兴趣,必然导致《英国病人》在“爱情,战争,伤痛和背叛”等宏微观的主题上不及乔·怀特的第二部作品,有了几个重要奖项尤其是金球奖的肯定,这位电视节目出身的导演看来前景可嘉,但艾拉·泰勒似乎有异议,这位《村声》的主笔说乔·怀特两年前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简直是糟蹋了简·奥斯汀,现在他再次以其华丽的彩笔毫无章法地张扬放大麦克尤恩对人物心理最为细腻、隐忍的刻画,“麦克尤恩密语的地方,怀特呼叫。在由打字机的韵律和战争的轰鸣共同铸就的一种歌剧般的恢弘声部中,麦克尤恩深刻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虚构如何赎回生活——被怀特抛之路旁。”
    艾拉·泰勒对待乔·怀特或许刻薄了点,事实上,电影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小说做不到的,我们看到电影的战争部分,即罗比参加英法和德国在敦克尔克的大战,它描刻了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创痛,一个四分半的长镜头,随着罗比游走在梦魇般的海滩上,我们听到马匹的嘶鸣,枪声,悲戚的音乐,看到中枪倒下的马,天上飞的纸,受伤的士兵,老人、女人和无助的小孩,看到人们歌唱着对和平的渴望:“让一切平息,让战火远离,让和平穿越地震、狂风和大火……”如果说电影有过优于小说的话,那也是它“在捕捉战争创痕这点上比任何小说都要更加地鲜活”,战争部分强调了两种艺术形式的根本性不同,“小说家的最好朋友是一个静止的角色,而电影制作者的最好朋友则在动态中体现出其活力。”
    应该说说结尾。年老的布里奥妮已是一位出过21部小说的作家,对于1940年6月她向塞西莉亚和罗比道歉的情形,我们得知,是她在《赎罪》中虚构和创造的,“事实上,这一切也不可能发生,”她在电视台上做电影的最后一次忏悔,“因为罗比在1940年6月1日,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那一天,死于败血症,而我从没有得到姐姐的谅解,因为她在1940年10月15日就死了。”《赎罪》是她的第21部作品,但其实是第一部,它贯穿了布里奥妮的一生,成为一种追问:虚构如何赎回生活?以一种富于新意的收尾,电影把这个问题推向一个终极拷问的位置,但它的独特和意义应该属于作品真正的创作者麦克尤恩而不是乔·怀特,是麦克尤恩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关怀”的确是有其伦理价值的,“但是我的读者能从那样的结局中,获得什么样的希望和满足感呢?所以在生活中,我想让罗比和塞西莉亚得到他们渴望却没能得到的幸福,这不是逃避或者软弱,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我给予了他们幸福。”

 6 ) 十年前的这部电影拍出了最好的敦刻尔克

本文已于2017年9月8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 2007年9月7日,《赎罪》在英国公映。 这部电影中有一美的蓝眼睛

奈特莉的绿绸长裙

还有最好的敦刻尔克长镜头

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在描写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镜头中,《赎罪》中的这个镜头也绝对是最震撼的之一。2000名群众演员,复杂的机位移动,不到两天的拍摄时间,当年35岁的乔-怀特用这个长达4分52秒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庞大的野心。 下面让我们从头回看这部电影。 故事大家应该还记得:小女孩布里奥妮因无知和误会作出虚假证词,导致姐姐西西莉亚的恋人罗比入狱。罗比为了出狱被迫参军,西西莉亚与家庭决裂当了护士。最后两人在现实中没有得到一直在等待的幸福。布里奥妮在悔恨中写下《赎罪》一书。 1、布里奥妮和姐姐西西莉亚的性格差异:电影开场,布里奥妮把形形色色的动物模型排成整齐的队列,看得出她非常喜欢秩序,或者说她喜欢按自己的理解让事物回归到秩序上

西西莉亚随性得多,无论是房间凌乱的摆设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和妹妹不同

2、布里奥妮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叫《阿拉贝拉的审判》

此后她一生都在等待一场缺失的审判。 3、布里奥妮书房墙上的画描绘的是一个白衣女孩渴望神圣的荣光照耀

喜欢穿白衣的布里奥妮此后也会这样苦苦等待姐姐和罗比的原谅。 4、片中多次出现玩具城堡和实景的对比:塔里斯家族的城堡和布里奥妮的玩具城堡

敦刻尔克沙滩上破败的房子和小女孩的玩具城堡

前者加剧了事件的戏剧性,偶然的事件导致了命运的突变,所有人都像玩具城堡中的棋子身不由己;后者暗指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命如草芥的士兵,列队等候撤退的他们在上天眼中就像一队玩具士兵,随时可能被命运的海水吞没。

5、萝拉和布里奥妮一起用谎言毁掉了罗比的一生。片中多次暗示萝拉谎话连篇:布里奥妮的剧本讲的是一个轻佻的女孩和心上人私奔的故事

萝拉主动要求演女主角

对应现实中她和富商马歇尔(本尼迪克-康伯巴奇最猥琐的角色之一)暗中勾结的事

后来布里奥妮在花园中阅读到的语句指责一个红发的人不可信,萝拉就是红发。

然而看这个对称构图

在说谎导致恶果这方面,布里奥妮和萝拉是一类人。她俩是导致罗比和西西莉亚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6、在布里奥妮的描述中,西西莉亚怀疑真凶是另一个男仆丹尼

为什么出了犯罪事件后富人总把矛头对准仆人呢? 饰演丹尼的演员就是后来在《权力的游戏》中饰演席恩-葛雷乔伊的Alfie Allen

电影中还有另外两位演员后来出演了《权力的游戏》,分别是饰演艾德慕-徒利的Tobias Menzies和饰演扎罗-赞旺-达梭斯的演员Nonso Anozie

(和一美对话的海军军官是Tobias,一美的黑人同伴是Nonso)。 7、布里奥妮喜欢罗比,但是两人不可能在一起。谈话时两人隔着藩篱,罗比叫她过来是为了给西西莉亚带信

吃饭时两人面对面隔着桌子,罗比的手和西西莉亚握在一起

两人唯一一次亲密无间是布里奥妮穿着和西西莉亚同款的泳衣落水,罗比奋力救她上岸

这让布里奥妮开心不已,罗比却看出她是在假装落水,满腔怒火地离开了她。 不禁让人感叹,多少萝莉以死相逼大叔相救

《这个杀手不太冷》

多少萝莉以爱之名毁掉得不到的人

《狩猎》

8、罗比和西西莉亚在街头见面时,有一名军官从他们面前经过,当时画面右侧的士兵立即敬了个礼。而罗比经过时因为他只是普通士兵,没有任何人对他敬礼

如果不是因为蒙冤入狱,以罗比的教育程度完全可以当个军官。也许他不用上前线,也许他能去当医生,整个命运都会改写。 9、电影进行到1小时5分钟8秒左右,罗比和两名同伴登上山坡,看见敦刻尔克沙滩上破败的建筑、昏暗的残阳和等待撤退的士兵

悲哀无助的情绪在四处蔓延,罗比也渐渐陷入了宿命般的结局。

同伴的这声感叹也许指的是摩西率众人过红海,也许指的是诺亚方舟,这样海滩上等候上船的士兵列队就像电影开头布里奥妮的一队动物模型。 敦刻尔克海滩的长镜头共拍摄了5次,出现在电影中的是第3次。 在片中出现的法国城市敦刻尔克实际上是英国小镇里德卡Redcar。敦克尔克的街头景和发电机房的景在格里姆斯比码头(Grimsby Docks)拍摄。 就绝望气氛的营造来说,十年前的《赎罪》用一个镜头就还原了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日暮时分,我们跟着罗比的脚步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行走

所见之处只有搁浅的船只

船名发音像“伦敦小姐”

桅杆上呼号着“姑娘们我要回家啦”的士兵

士兵无不灰头土脸,到处都在毁灭,被焚毁的文件

齐声唱圣歌的士兵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排队挨个被爆头的马匹

一队士兵骑着马欢呼着疾驰而过

在听天由命的时候,人和马没有什么区别。 而沙滩上的娱乐设施更是神来之笔

不该出现在此处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加剧了场景的荒诞感。末世狂欢中的士兵玩得越放肆越欢乐,画面中的绝望也越加深厚。 但是《赎罪》和《敦刻尔克》有一个最大区别,前者是一部剧情片,后者是一部战争片。战争是《赎罪》这个故事的背景,它夺走了西西莉亚和罗比原本可能拥有的幸福结局,也夺走了布里奥妮完成赎罪的机会。但是战争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旋律,《赎罪》要讲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因此《赎罪》中敦刻尔克的长镜头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交代罗比当时身处的环境,并暗示他的结局: 海滩上,一名海军军官告诉罗比伤员不能随军撤离

此前罗比在读明信片时展示了胸口未经处理的伤

为之后他感染败血症死亡的结局埋下伏笔,他作为一名伤员确实永远留在了敦刻尔克。 另一个暗示是敦刻尔克沙滩上播放的电影,那是1938年的法国电影《雾码头Le quai des brumes》,讲述的是一名试图逃离法国的逃兵最终和恋人阴阳两隔的故事。 当银幕上的男女主角接吻时,罗比和男主角一样闭上眼侧过脸。他在想西西莉亚吧

10、西西莉亚跳入睡莲花池捞花瓶碎片

她最后死在水中

罗比轻触过西西莉亚跳入过的睡莲花池水

他最后和西西莉亚一样,死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在布里奥妮的书里,他们俩在海边幸福地团聚,追逐着浪花。

而现实中,罗比念叨的这句话飘散在了空中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33万人回家了,罗比没有,西西莉亚也没有,真实的历史背后有无数故事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短评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7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11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14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15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20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24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26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31分钟前
  • 大米粥
  • 推荐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35分钟前
  • 米苏尹
  • 推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40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44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53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54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58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1小时前
  • Cherry
  • 推荐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1小时前
  • Sophie Z
  • 力荐

打字机声是亮点。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