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方绣英

记录片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剧照

方绣英 剧照 NO.1方绣英 剧照 NO.2方绣英 剧照 NO.3方绣英 剧照 NO.4方绣英 剧照 NO.5方绣英 剧照 NO.6方绣英 剧照 NO.13方绣英 剧照 NO.14方绣英 剧照 NO.15方绣英 剧照 NO.16方绣英 剧照 NO.17方绣英 剧照 NO.18方绣英 剧照 NO.19方绣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3:51

详细剧情

  本片记录了湖州织里一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方绣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时光,以及村民们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他敢这样拍,但是你敢看吗?

大部分时候,死亡,处在被我们遗忘的角落。

我们四处游走,我们不断奔忙,为欲望所驱使,在漩涡里打转。

可是我们却很少谈起死亡。

不谈,是因为无用,是因为谈论无法帮我们实现功利性的目的,如养家糊口,如升官发财。

不谈,可能更是因为它没法谈。

《红楼梦》,煌煌百万言,所谈无非就是生死两字,于曹雪芹而言,他找不到别种捷径。

《鬼魅浮生》迂回取巧,造出几个幽灵徘徊人间,为的,也不过是对死亡有一丁半点的理解。

可这些作品,又就死亡说了些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说。

它们似乎只是把人会死这件事重新提了出来,再要多说什么,便也和我们一样无能为力了。

然而仅仅是这么一提,结果却大不一样。

读者和观众从虚构的世界中抽身,再看身边的这个世界,会获得一种截然不同以往的观感。

欲望暂时消隐,我们敏感地察觉到,我们活着,这既是那么确定无疑,又是那么抽象难解。

悲观者,忽觉这世间的一切都丧失了意义和价值。

乐观者,则徒然放下了身上的所有包袱,意识到今后在世上无可不为。

这,取决于读者和观众自己,取决于他们究竟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当王兵被死亡的话题所吸引,试图谈论它的时候,面对的,首先也是一个该怎么谈的问题。

2016年6月末,他来到浙江湖州市的一个农村,打算记录下一位垂死者最后的几天时光。

被拍摄者,方绣英,是一个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卧病在床,无法与人交谈。

最终出来的作品,《方绣英》,似乎通篇贯穿的只是这位纪录片导演面对死亡时的无能为力。

片子几乎没有什么内容,归纳起来,大概一共就三种镜头。

一个是方绣英的近景或特写。

一个是大全景,在同一个镜头里涵盖了方绣英和来来往往照顾、看望她的人。

一个是对几个村民的跟拍镜头,跟拍他们捕鱼。

全片所覆盖的时间,从6月28日开始,到7月6日老人去世时结束,共计持续9天。

在一个纪录片创作课的老师看来,这样一部素材极其有限的作品,大概会被定义为偷懒片吧。

这是一部无论从主题还是手法来看,都和「无」紧密相关的作品。

然而或许正因如此,观众被赋予了很大的自由读解的空间,从中可以感悟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我们挨个聊一聊这三种镜头。

第一种,老人的脸。

将镜头持久地对准一个垂死者的面庞,导演这样做时,很难说他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

说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它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王兵还能怎么做呢?

而且,这样做也冒着一种很大的风险,因为它有意无意地否定了纪录片存在的意义。

从生活中截取这么一个时刻,似乎还不如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生动,且更全面。

然而,通过这一手法取得的成果,却是一种迥异于我们日常经验的感觉。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很少会这样一动不动地盯着一位病人,离得这么近,时间这么久。

这是一种与日常迥然不同的跟病人的相处,是一种全情投入的、忘我的、纯粹的相处。

由于隔了一层银幕,我们摆脱了周遭环境的影响,不用再顾忌该如何摆出一副得体的姿态。

有的只是凝视。

要形容这种凝视的感觉,语言这时候也变得力不从心。

那是一种真正的移情,在那一时刻,我们似乎渐渐变成了被我们凝视的人,一个垂死者。

方绣英在想什么?

她那看似在深思的眼神,意味着绝望,还是对往事的无尽唏嘘?

亦或,因为她的痴呆症,她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因此脑中其实什么也没有想?

这一切,或许已经与方绣英无关,是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我们究竟在想什么?

接下来,当我们偶尔抽身事外,才又注意到那个躺着的人,对她做出一番理性地联想。

这样一个人,也曾经年轻过,也曾有过她的游走和奔忙,她的欲望与漩涡。

而这一切,眼看都要化归于无,不仅是往事,连带这整个世界,都将随她的离世而化为乌有。

我们的心灵,被一种玄之又玄的联想隐隐触动,人生下来,是一种多么奇妙而又徒劳的事。

第二种镜头,是大景别的、众人探望老人的镜头。

刻薄一点说,这些探望者的姿态,无论跟老人的亲疏如何,都像是我们戏谑的吃瓜群众。

或者,鲁迅笔下那些冷漠的旁观者、等着吃血馒头的人。

这怪不得他们。

因为老人已经无法交流,探望者们,要在这个情境下呆久一点,总得给自己的手找个位置放。

要么叉腰,要么抱在胸前,要么,就夹上一支烟。

对于即将到来的阴阳两隔,他们除了等待,什么也不能做。

又很难说他们有这样做的义务,因为面对死亡,早一点、晚一点,谁也不比谁更有优势。

最终,所有的人都得依次躺到这同一张床上。

「生命之间那种对话特别滑稽。」

「你眼睁睁看着生命就在这两极之间,不可交流,不可改变,没办法。」

王兵如是说。

老人的将死,突然让所有这些人的活着变得非常可笑。

好像,在送走了这位老人之后,他们的生存都变成了苟且,等待着死亡将他们也唤走。

与此同时,电视的声音在持续不断地响着,几乎令人觉得可恶。

在方绣英生前,这些声音便笼罩着她的生活,而在她死后,它们似乎仍将无休无止地响下去。

那些庸俗浅薄的故事,近乎上帝对人类的一种无情又恶毒的嘲讽。

谁在掌控这一切,让一些人一代接一代的以麻痹人心为务,另一些人则满足于这种麻痹?

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第三种镜头,室外的跟拍捕鱼镜头。

对一些人来说,这种镜头毫无疑问是一种跑题。

因为它似乎完全跟方绣英的死无关了,仅有的关系,是其中一个捕鱼者,是她的小叔子。

这些镜头主要牵涉三次捕鱼。

一次在夜里,就着手电的灯光,几个人驾舟行驶在黑暗的湖中。

一次在雨天过后,三个壮年男子,拎着渔具,步伐快速地在村道上走。

最后一次,则是方绣英的小叔子,在方绣英过世三个月后,独自行舟。

若是在一部关于捕鱼、关于这些捕鱼者生活的片中,我们的注意力或许被捕捞活动所吸引。

然而,在这部片里,一切似乎都被方绣英的将死蒙上了一种虚无的色彩。

捕捞者,仿佛是被遗弃在这个世界上的,明知要死,应付度日。

犹如一个王朝眼看就要覆灭,而它的掌权者们,无论做什么,都只是垂死挣扎罢了。

在一个标点一样的静止镜头中,一位老太太在屋檐下吃饭,俨然一副世界末日般的凋零景象。

这一切感受,如果没有王兵这种没头没脑的并置和对比,便不会进入我们的身体。

电影的价值,不是用创作投入的精力和繁复程度来衡量的。

有时候,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便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直击灵魂的体悟。

作为纪录片,《方绣英》完成的,远不是截取生活现实那么简单。

它实现了一种虚构,使我们暂时摆脱了日常感受到的那个世界,获取了一种新的角度和目光。

它的创作需要勇气,而要观看它,亦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直面死亡的胆量。

 2 ) 路径依赖了,怎么看?

无聊到没法看,虽然我喜欢王兵,只能花五分钟扫完的片子。

在湖州农村里去世的农村妇女,生命中也没有闪现什么花朵,就是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加上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亲属,互相闲聊的镜头,流下眼泪,生命失去。

看了以后当然会引起我自己的回忆,我给老人的送终,但是并不强烈

我在想,和风鸣还有叙事情节,一个老人在一个房间,连上厕所都要记录下来,讲述她在兰州的¥¥故事,然而这部片子只有生命的流失,没有语言。

王兵的沉浸式纪录片在《铁西区》中,让人感到非常惊艳,那已经是多少年之前的事儿了

。这些东西在现代的一些纪录片,比如说前两年出的列维坦,香草,德国的一些纪录片导演沉默之象

,这种东西既重视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形式,也重视内容

,形式和内容必须合一

,但是我理解王兵的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纪录片制作者,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做完了就是做完了。

所以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

 3 ) 笔记

一直拿镜头怼着病重的老人是为了表达生命的流逝,道理都明白,但是这样如此直观地看着一个人慢慢地消失,这样的“凝视”还是让人有些承受不住。不过这也许就是导演的目的呢 与病魔作抗争,逐渐脱离这个世界对于病人本身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但对于亲人们来说是不是又有了更多一些的时间去消化“亲人随时可能离去”这件事。 不过不论是对生病的人还是照顾病人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倍受折磨的事

 4 ) 《方绣英》勾起的回忆…

昨日深夜戴着耳机蜷在被子里看《方绣英》,认不全的英文字幕和难懂的方言,索性让我把注意力更集中在画面。凌乱的头发,呆滞空洞的目光,瘦削的脸颊,呼吸不畅而张开的嘴,裸露出泛黄微凸的牙。无力却想翻身,手指想抓住什么,眼里时而分泌出眼泪,还有那微弱的呼吸声。听着身边人说话,聊着邻里亲人的境况,谈论自己已剩不久的日子;看着来来往往走动的家人,一个个伫立在自己面前,围成一圈,注视着自己,呼唤着自己。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时间的推移,等待着自己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残酷又现实,死亡特写紧紧盯着方绣英。跟着镜头,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盘旋在她的头顶死神,一点点的将一个人的灵魂剥离她的躯体。感慨拍摄现场的导演,是有多大的勇气。

看完影片,寻找相册,翻出一直不敢再打开的和奶奶最后生命时刻的合影。脑海里浮现去年那一天抽干了灵魂的记忆。那日清晨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立马去学院请假坐高铁回家,汽车刚驶入医院,妈妈打来电话说:快点,奶奶要不行了。我跳下车,冲进住院楼,电梯外人们在焦急的等待,我手足无措地奔向楼梯,一口气拼了命的跑上13层,气喘吁吁地闯进病房。家人们围聚在病床边,抽泣着哭红了眼。电子仪器规律的隔5秒嘀一次,像是做好了准备,氧气瓶里的水在电的助力下有力的向上跳跃,心电监护仪上那根绿色的线高高低低的起伏着,显示血压的数字越来越低。奶奶紧闭双眼,脸上惨白的没有一点血色,身上插满了管子夹满了连接仪器的线。我握着她冰凉到让我刺骨的手,脸上早已泪流满面。记得医生抢救了三次,每次绿线变红线警报响起我们就唤着奶奶,然后她努力的挣脱死神,又抢救回来。后来,爸爸不让我再唤了,他说奶奶太累了,让她安心的睡去吧。警报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我的眼泪刷刷落下,直至长久的一声嘀响起,那一刻全家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泣…

 5 ) 直视死亡

我是比较喜欢这个视角的,算不上直面死亡,也能算直视死亡了吧。我外公最后的时光也只能躺在床上,眼神呆滞无光,嘴唇收缩漏出牙齿,不能进食,只能注射药水和牛奶,他做不了什么,我们也做不了什么。这种悲伤感是这么的平淡,他并不会突然达到顶点,人们该怎么生活该怎么生活;但它会绵延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意识它变化的时候就是界限吧。

 6 ) 固定机位

我泪点不低,看电影极少会哭,可是《方绣英》让我崩溃。近镜头让我恐惧,方绣英的肢体、呼吸、还有她唯一能动的眼珠子,转得那么吃力,却又不停息,因为那是她生命力的唯一证明,她不愿意停下来。她的孩子、亲人、邻人散落坐在她床旁,被放大的电视画外音、谈论捕鱼、赚钱的画外音,所有人仔细地辨认方绣英生命迹象的变化,她看起来并不孤独,可实际上她被排除在所有人之外,死亡本身的尊严和仪式性被日常生活中琐碎却巨大的话语消解了,死亡也变得空洞。王兵这种固定机位把人直逼到画面中,产生压迫感,甚至生理上的不舒适感,撕裂你的认知。整部片子就像江南一带稠密的细雨,黏糊糊,让人脱不开身。

 短评

欠雕琢,而且存在用题材来遮蔽自己创作步入模式化的嫌疑,若真是如此,则有些对不起业内和影迷给予他的热情与赞赏。

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观众想看到转折又在等电影结束,家人想老人好转又在等煎熬过去。老人在前景家人在身后;电影在银幕上我们在电影前。老人电影时间互换,家人观众身份互换,房间影厅空间互换;最后摄影机调转位置银幕内外同步。捕鱼与留白稀释道德争议增加平行空间使人抽离视线看到宽广处。电影如同生命既短又长。

9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一条名叫方绣英的鱼,于生命长河中被如露如电般打捞起,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摆盘在床上,供满屋围坐的孝子贤孙三姑六婆亲朋好友松脆聒辣添油加醋咸淡勾芡着相濡以沫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对于浙江人,《方绣英》超越了电影的意义。

1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磨金石空间放映】去年年中听到王兵导演拍摄此片的信息,好奇想看至今。看后却有点失望。相比电鱼的闲笔,更想看到更多方绣英老人在家人的冷漠中等死的状态。但片中不是很多,大约只有一半的篇幅。还是素材有限。(有一点疑虑:除了喂水未见喂食,老人是被家人放弃活活饿死的吗?)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洛迦诺电影节。枯燥无味,但是却见到了许多自以为是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17分钟前
  • 落灰
  • 较差

这片太可怕了 因为听不懂方言 人多声音杂 完全是靠仅有的英文字幕辨别 跟啃生肉差不多 而且 这电影是真的很闷 没有耐心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22分钟前
  • 一静螺旋
  • 还行

看点可能是普通(浙江)人对死亡的普遍性观点吧。而对将死之人本身没花太多笔墨。我记得《我最后的秘密》恰好相反,重点是放在后者的。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是拍着拍着对象就死了,但镜头是直面死亡和死后状态的。可以对比着看。

2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太衝擊了!長時間的面部特寫,半張開的口與仿佛凝固的齒,絲絲消隱的生命之光,永無止境的爭論。現場感鮮明,同時內容和拍攝方法的取捨看得到從人性與道德出發的最大考量,這一點最為感觸。BIFF1017CGV센텀시티

2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看王兵的纪录片,能学会怎么拍故事片。王兵是个天才,而贾樟柯是个误会。

31分钟前
  • 勾靖棋
  • 还行

王兵这部作品看上去什么也没拍,但实际上复杂到其他人拍不出来:里面有那些人对待亲人死亡的态度(很难说是所谓“冷漠”,而是一种更矛盾的复合体);有恐怕是中国特有的围观评论体的死亡仪式;有方绣英本人弥留之际逐渐失去光芒的漫长凝视;有充满怜悯却又默不作声的镜头……这部电影,就是死亡本身。

3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与《和凤鸣》和《三姊妹》形成很好的对比。原始的生死命题在世俗旁观中的流逝与接力。方秀英的静默目光,与和凤鸣的平和讲述,三姊妹的天然生长,在影像中都形成了超脱于世俗生活的能量场。另外,房间里似乎捕获了一段《星际穿越》相对应的卧床背景音。

4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每个人的离开都是一段时间的终结,疾病是侵蚀时间的虫子,它一点点吞噬你的记忆,你的肉体,你的气力,你的呼吸,你的视觉,听觉,味觉,最后一切彻底终止于漫漫黑暗中,世界依旧转动,其他人回复日常生活。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对于死亡的一次观察,离世之后生活依然继续,最后一天的特写镜头看的心情很复杂 7.7分★★★★

49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并不是周遭的人残忍 生命本来残忍

53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我喜欢王久良的踏实。

56分钟前
  • Yuruky
  • 还行

影片刚好一半的时候,老人伸手那段,第二次看哭。

59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小时候看《红楼梦》,英莲被拐卖后,落魄的甄士隐住到了岳丈家里,曹雪芹写,“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我之前就一直在想“下世的光景” 是什么样子?在我外公去世之前的那个五一,回了一趟家,见到了癌症晚期的外公,一个月内瘦了一半,当时就是这个形容突然冒了出来。方绣英到后期就是这样,“下世的光景”。

1小时前
  • kakakarl
  • 还行

电捕鱼是违法的...

1小时前
  • 凯尔希
  • 还行

disgusting

1小时前
  • 奥利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