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利刃出鞘2 剧照 NO.1利刃出鞘2 剧照 NO.2利刃出鞘2 剧照 NO.3利刃出鞘2 剧照 NO.4利刃出鞘2 剧照 NO.5利刃出鞘2 剧照 NO.6利刃出鞘2 剧照 NO.13利刃出鞘2 剧照 NO.14利刃出鞘2 剧照 NO.15利刃出鞘2 剧照 NO.16利刃出鞘2 剧照 NO.17利刃出鞘2 剧照 NO.18利刃出鞘2 剧照 NO.19利刃出鞘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5

详细剧情

  在莱恩·约翰逊的《利刃出鞘》续篇中,侦探贝努瓦·布兰克将前往希腊,破解层层谜团,一众形形色色的全新嫌疑人也将一一登场。

 长篇影评

 1 ) 一些小细节

*剧透预警!请观影后阅读!

谜底揭开后,特意回看影片中段,找出Miles耍手段的蛛丝马迹,原来这些关键细节都给拍出来了,早在侦探破案前就让观众有机会看出端倪。

Duke给Miles看手机信息,两人拥抱,可以看到Miles左手在偷枪。

接着把枪藏在裤兜里。

Miles走到吧台,明显可以看到他把枪取出,放进冰桶里。

Miles把酒递给Duke,眼尖的观众如果在观影时留意到这个细节,说不定就比Blanc更早破案了。

值得注意的是,Miles在递酒的同时,一直朝着女明星说“看看这个裙子,再转一次”,企图将所有人的视线引向别处。

Duke倒地身亡后,Miles坐到沙发上,这时可以看到台面上放着Duke的手机。

之后的镜头,手机就不见了。

在此之后这部手机频繁出现,虽然藏得很隐秘,但只要你足够留意诺顿的屁股……


Miles是个没有原创能力的蠢蛋,盒子不是他设计的,谋杀谜题不是他写的,关灯杀人的主意也是抄侦探Blanc的,就连最后烧掉关键证物如此重要的作案手段都是刚好受到黑人Lionel的启发。

Miles恍然大悟,小脑瓜灵机一转

可以说Miles还有一点聪明在,但不多。

Miles的抄袭习惯还体现在造型上,他在酒吧出场时是这样的,估计是看完《木兰花》里的阿汤哥后心中暗想: I want that.

创业成功后是这样的,乔布斯直呼内行。

Miles的晚宴上发起的谋杀谜题,说是请来了《消失的爱人》作者Gillian Flynn来编写。但Miles却读错了Gillian的名字,把“G”的发音读成“J”,变成“Jillian”。本尊在社交媒体上提到了这一点,但这可能是影片有意为之,凸显出Miles的愚蠢。


相信观众都留意到影片中几位影视大咖的客串,包括Yo Yo Ma、伊桑·霍克、休·格兰特、鹰眼等。

值得留意的是,侦探Blanc在浴缸中视频聊天时,连线的几位“网友”也是大有来头。

四人都参与过侦探悬疑影视剧

左上角的老头是史蒂芬·桑德海姆,电影《勾魂游戏》(The Last of Sheila)的编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富人被邀请到私人游艇上度过假期,却发生了谋杀案件,与《玻璃洋葱》的剧情异曲同工。(《勾魂游戏》还有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编剧:《惊魂记》主演安东尼·博金斯)

左下角是安吉拉·兰斯伯瑞,80至90年代经典侦探剧集《女作家与谋杀案》(Murder, She Wrote)的主演。可以看到线上游戏Among Us中,她的角色名字是"MSheSolved"

史蒂芬·桑德海姆和安吉拉·兰斯伯瑞相继在2021年11月和2022年10月离世,影片结尾中导演表达了对两人的致敬。

右上角是娜塔莎·雷昂,莱恩·约翰逊导演悬疑剧集《扑克脸》(Poker Face)的主演。

右下角是NBA名宿贾巴尔,曾出演过电影《古灵侦探》(Fletch),也曾在《死亡游戏》中与李小龙对打。


影片还有不少对前作的呼应和致敬,除了作为声优演出诡异钟声的囧瑟夫,导演的老友Noah Segan继《利刃出鞘》饰演警探后,在本片中出演岛上无处不在的路人甲,这让他成为了这个系列唯一一人分饰多角的演员,相信在以后的续集中还会换个马甲出现。

Blanc难道不会认出这个人吗?(狗头)

房间里浪板上的标志,来自导演莱恩·约翰逊的早期作品《追凶》(2005)

这个标志在《利刃出鞘》中也有出现

网球巨星小威出场时,手里拿着的书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于1973年所著的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在前作中有被提及。

大厅内其中一个玻璃雕像,正是来自前作中的"杀千刀王座"造型。

Blanc在厨房里发现有人拿走了一把刀,后来揭示是被女明星拿去防身了,除了虚晃一枪增加悬念感外,也呼应了前作的名称“Knives Out”。

Get it?


最后是笔者私心最惊喜的细节,在Blanc与Helen在阳台见面时,Blanc提到“I'm not Batman”。

紧接着Blanc开始构思出令他本人都wow起来的绝妙计划,这时背景响起的是Danny Elfman给《蝙蝠侠》(1989)写的主题音乐!

 2 ) 结局的逻辑就不成立。。

结局看似人心反转 这些人想用证言给富豪定罪

但是他们之前全部统一做过伪证和富豪有利益纠葛 这样的后续证词还能被采用?还能得到陪审团的信任么。 光凭证言也不能定罪把 都烧那样了 物证都没了逻辑上说不通啊。。

还有烧了梦娜丽莎这事 感觉好人没好报 坏人也没没啥惩罚 看完一点也不爽。。

杀人手法也很牵强 是靠隐藏现实。。。

 3 ) 关于美国社会的政治寓言

其实是个非常业余的电影爱好者,不擅长写影评。但是看到分数这么低,有感而发说两句。只是我的个人过度解读,大家轻喷,欢迎讨论。

首先评分这么低可以理解,毕竟整体剧情可能对本格推理爱好者来说过于魔幻,而这个系列好像最开始就是以经典又精巧的本格推理见长,但谁说这不是个魔幻的世界呢?

个人感觉导演野心不小。无论是无心或有意,disrupter的每个人的身份在我这个不入流键政者看来都是美国上流社会一部分的隐喻:左翼政客,右翼网红,移民科学家,时尚引领者,科技巨头,真正有胆量的创新者(安迪,但是少数族裔,在整个上流社会中占比也不高)。感觉这个构成起码在加州挺典型的。大多数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尔虞我诈都建筑在赤裸裸的权钱(包括性)交易上,非常典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穿插着一些人畜无害的嬉皮,走来走去,但没人理会他的声音。

海伦是安迪的孪生姐妹,在阿拉巴马做老师,象征着淳朴的,勇敢的,重视亲情的人民大众。侦探则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的角色站在海伦身边。二人联手一步步抽丝剥茧试图发现为何真正的“创新”(即安迪)会被这些人集体背叛(虽然他们之前其实都算是仰赖安迪生活的),以及究竟是谁“杀死”了安迪。

杀害安迪的是贪婪无耻的资源整合者miles。在某个阶段他可以发挥他掮客的禀赋帮助所有其他有才华的伙伴更上一层楼,但一旦有任何人任何事阻碍了他的利益(并不安全的新型燃料),即便这个利益的代价是将其他人的生命置于风险之中,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清除,并无耻地将安迪的功劳据为己有。作为目前美国资本社会生态链顶端的科技巨头的化身,miles和安迪是一体两面的。而通过收买其它人,真正有创意的人被踢出公司,长袖善舞的人留下,miles享受了胜利果实。安迪在让miles进门时也没有想到他可以愚蠢,或说无耻到杀了自己。

民众当然不希望由这样恬不知耻盲目扩张的科技巨头所掌控,所以安迪的妹妹海伦,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代表站了出来希望伸张正义。安迪和海伦也是一体两面的,正如普通人也受益于科技创新红利,而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资源也正是来自于社会。当创新被扼杀,普通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海伦站出来向侦探求助。侦探选择和她站在一起。

可惜侦探也在miles烧毁证据时无能为力,但他也已经将矛头暗暗对准了整个体制:当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够多足以收买利益相关者时,当一个人可以足够无耻时,这个体制也不能将他绳之以法,甚至会有利于他。他将毁灭的武器交给了海伦。海伦发起了一场暴动,将miles用他自己引以为傲的发明以一个和蒙娜丽莎一起名垂千古的方式彻底葬送。

最后在看似铁板一块,实则纸老虎一样的上流社会其他人在大厦将倾之时纷纷倒戈的时候我脑子里想起了《让子弹飞》的一句台词:谁赢,他们帮谁。只是他们不是跟着张麻子去抢黄四郎,而是跟着阿拉巴马人民教师海伦一起把资本家miles的玻璃殿堂砸得粉碎。

 4 ) 珠玉在前,狗尾续貂

一部以严密逻辑和惊喜反转著称的烧脑本格推理电影在高潮揭秘时“整段垮掉”是不可饶恕的。

特别有着第一部的珠玉在前,第二部的失败更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作为续作,“狗尾续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既是系列电影,两部片子在形式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影片开场的角色建置阶段,群像戏都使用了快速多线的剪辑,比如两部戏都有一个贯穿全片核心意象:“利刃甜甜圈”到“玻璃洋葱”;在剧情方面,侦探主角都被匿名雇佣,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展开调查;空间上,主场景从第一部的“豪宅”变成第二部的“孤岛”,依旧延续经典的“鬼怪屋”类型;以至于幕后boss都是除丹尼尔克雷格之外最大牌的演员(甚至他们都演过超英电影…)

然而,形式上的相似并不能掩盖内核上的云泥之别。第二部剧作上的纰漏已经无法忽视。

最后,是关于意识形态和现实映射方面。

第一部聚焦于反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女主角作为一个天使型的纯良角色被动地、符合逻辑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收获了所有,让观众有种发自肺腑舒适感。而第二部,面对每个中国人可能最熟悉不过的“科技极权”,普通人竟只能沦落到使用暴力掀起革命了……这是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的(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但在电影中我们还不能做梦了吗)。

另外,电影cue了很多代表性的争议群体——议员的黑金政治、肌肉男的男权主义和宅男思维,“政治不正确”的过气时尚姐简直就是女版侃爷,而幕后boss就差点名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了。

至于“建立在亚洲的棉花血汗工厂”到底在cue什么,你懂的……(这部片子没引进也是情有可原)

 5 ) 利刃出鞘这个系列就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

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喜欢,不是那种“这片子太伟大了”的喜欢,而是那种“这片子就是拍给我看的吧”的喜欢。

网上有个词叫“圈地自萌”,一般用来骂二次元的,但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悠久的爱好。中国古代那些诗人老爱往作品里塞典故,除了押韵方便外,追求的就是这种“只有你读过才会懂”的快乐。他们处心积虑要的,就是圈外人每个字都认识,但完全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的效果。这种心有灵犀的小乐趣多少有点猥琐,但如果你刚好在圈子内,就真的很快乐。

利刃出鞘这个系列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它们是侦探小说爱好者的特供。如果说第一部还有点藏着掖着,装出一副我是大众娱乐片的样子,这一部就彻底撕掉伪装了,我就是拍给侦探小说迷看的怎么了?片子的主题还是圈子里一个特别经典的问题:那些看似复杂精致的犯罪,真的是充满智慧的杰作吗?导演也非常实在,直接用标题回答你了,当然不是了,所谓高智商犯罪只是个玻璃洋葱罢了,剥开来啥都没有。整个观影体验就很类似于当年看李国庆率领四个大汉去抢公章,可真是笑死我了,原来真正的商战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所以呢,那些柯南爱好者,那些想看侦探抽着烟斗吊打高智商罪犯,最后片尾来个大反转的观众,就不要看这片子了,不适合你的,它嘲笑的就是你们。

 6 ) 二刷之后,来看看玻璃洋葱到底讲了什么

写在前面:

以下有剧透!!!!

影评有很个人喜好的内容/笔者在TIFF看了一遍以后上映又看了一遍 但依旧对于一些剧情细节还是没有完全解析清楚


利刃出鞘的第二部玻璃洋葱,无论是从剧情设计上还是整体风格上都很好的继承了上一部的色彩。从整体风格上,依旧是阿加莎风格推理+喜剧的设计;从剧情展开的脉络上,导演依旧保留了“观众比角色少知道一点”的视角。

先说推理相关,富豪+小岛(密闭环境)+金钱纠纷,依旧是非常熟悉的配方,可以把人物分为侦探男主+核心女主+反派+嫌疑人团这样一个角色配置

剧本很妙的采用了“案中案中案”的一个展开模式,人物设计上非常多样化,给了剧情充分的发展空间。比起第一部一目了然的“一个家族的所有继承人”这样的关系,第二部在“嫌疑人团”的设置上,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买了个关子,也成为了悬疑设置的一部分。

从“嫌疑人团”的设置上,让笔者说的话,第一步是“金条战争”,第二部是“小时代”。

其中片头“嫌疑人团”的登场那段剪辑,真的很有流媒体电影内味了(?)

喜剧风格上,电影的喜剧风格被本人的朋友称为“不超过两个脑细胞”的笑点风格。得益于主角Benoit Blanc这个角色的设计上,操着一口浓重的口音,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土气感。而导演连续两部都把他扔进一群富人里面,自然而然带上了一种“土包子进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喜剧感。

此外喜剧点也是导演经常用作为电影时间节点设置的手段,通过明显的喜剧点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把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划分成不同区间,在第二遍复盘时间线的时候能够作为明显的标志。

关于电影的主题上,也依旧承接了第一部的风格,在整体轻松的基调上,能够去讲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上一部是移民+种族问题,这一部是流媒体时代+能源问题

第一步的关键意向是“刀”,所以主标题是knives out;到第二部关键的线索其实是glass onion,于是主标题也顺着改了。

所以这样看来,其实这个电影是很标准的侦探小说式的电影,侦探是故事的旁观者,是故事的叙事者,那么这样其实造成一个信息差。和第一部一样采用了到全片中间开启复盘签名的时间线,这个时候观众猛然发现前篇的诸多铺垫,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所以这个片子确实很值得看至少两遍。

但是这个到片中复盘的结构,其实会影片的结构的观感比较怪(?)本人第一遍看的时候看到复盘那段,一开始会以为就是个简单的复盘,但其实两遍时间线在全片的占比是差不多的,观感上会让人疲倦,让最后高潮给人的冲击力不强。

同样的一点是,第二部的高潮和第一部ransom拿到刺向女主、但碰巧刀是伸缩刀/女主说谎会呕吐的设定一样具有“巧合感”,那么这种“巧合感”在一个严丝合缝的推理片里其实是很致命的,但好在:

其一,这个片子具有喜剧感和小时代的drama氛围,配上戏谑的配乐(这部电影的配乐还是很值得夸一夸的,打火机和玻璃罩两个重音的运用还是很有意思的),最后的场面倒没有显得过于离谱;

其二,高潮的设置反而让片子的主旨上升了一个层面,从一般的侦探片“侦探侦破案件皆大欢喜沉冤昭雪”,到了一个对于司法系统的反思,让观众看到男主Benoit Blanc确实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但正是讲究所谓“证据”的司法系统导致了Andy的死亡。

同时把“人性”和“人心相背”作为最大的砝码和可变因素,虽然到片尾结束的时候虽然所谓的“正方(也就是女主Helen)”获得了其他人的支持这件事依旧值得推敲,但是确实让“反方(也就是Mile)”在物质(推广的能源炸掉了自己的房子和所有值钱的财产)和精神(所谓的朋友们、利益伙伴的背叛)双重层面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里笔者主观来说,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笔者只打了4星的原因。女主Helen最后选择打碎玻璃雕塑、炸掉房子、烧掉名画来报复反派Mile,先不讨论这种破坏和暴力行径可不可取,但如果女主争取不到所谓的“人心”,那么这个片子其实是不好收尾的,这种巧合感在推理片里,不得不承认是减分项。

高潮对于人物的塑造来说,女主的打砸玻璃、烧毁房子确实显示出了她身上幼稚的一面,而这一面笔者认为确实是这个角色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样强调了Helen和她的姐姐Andy的不同之处。从笔者的观点,Helen和Andy确实有相同的性格部分,比如复仇的执着/极端情况之下的失控;但同时在揭开双胞胎的身份以后,通过对于过去Andy的闪回,其实能看出来Andy会更加成熟和稳重,会更多地在团队里有掌控全局的感觉,遇到问题会三思,而Helen其实是一个相对活泼外向的感觉,会和Benoit说俏皮话,两姐妹性格上的不同也可以通过穿衣打扮看出来。

而在高潮戏里,编剧很巧妙地通过递给女主可燃冰这个场面,把主角光环转回到了男主身上,形成一个势均力敌的配置,没有让并不在高潮戏场面里的侦探被抢了风头,同时也加强了BenoitBlanc这个角色“大智若愚”这样一个角色设定。

最后再讲一下被大家嘴过的本片LGBTQ元素吧,作为休格兰特的粉,在大屏幕看到休格兰特的一瞬间真的有在发疯,尤其是后来伦敦首映以后,本人belike我何德何能能看到他俩在大屏幕上给我演真情侣?

但是确实后来也讨论过这种设置的合理性在哪里:

第一,笔者的朋友认为,在一个案件中,如果和本片一样委托人是女性且是受害者一方的,那么委托人很容易展现出脆弱等情绪,就像本片中好几次笔者确实也觉得女主和侦探确实很有羁绊感。但是这样显然是有悖于职业道德的,那么把侦探设置成gay在这样一个喜欢紧跟社会热点的片子里其实是很合适的。笔者的朋友也举例比如像Sherlock Holmes或者波罗,也都是尽量塑造得非常怪人,不会产生与委托人之间这种羁绊感。

第二,设置为gay能够很好的平衡侦探局外人的一种气质,侦探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那么从性别上出发的话设置为同性恋也是一种做法。而在利刃出鞘这个系列里,无论是剧本设置,还是基于丹尼尔克雷格本人的魅力,确实很容易和正方反方两面的角色都产生羁绊感。比如第一部Benoit和Ransom/女主,同样在第二部里Benoit和Mile/女主也能够形成很好的拉扯感,无论在剧情上还是角色羁绊上,那么这种微妙的平衡和拉扯其实是有利于剧情发展和反转的,所以本质还是在为剧情服务。

以上。

 7 ) 如果反转无脑,其实大可不必。

推理电影容易被挑刺儿,但也会得到一些宽容。

因为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需要艺术加工,不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现实的案件。

也不能让现实中可以复制影视作品中的作案手法。

所以推理片有些特殊的设定是可以被接受的。

曾经有一个推理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作品被现在称作“经典推理”,或者说带着很多古早味道的推理。

因为黄金时代起源于英国,所以这种推理也弥漫着古早的优雅调调,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正因如此,经典推理的气质有时候并非那么讨喜,因为它需要专注于“案件谜题”本身,但谜题有时候并非是“诡计”,完全不能用其他伎俩来糊弄事。

《利刃出鞘》第一部带着这种经典色彩,虽然故事差强人意,最起码气质对味了。

但轮到《利刃出鞘2》的时候,似乎只剩下那个徒有其表的玻璃洋葱了,它没有“芯”。

以下有严重剧透,慎点!慎滑!慎拉!

故事背景和现实保持了部分一致性,比如疫情对生活的影响。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除了侦探,其他角色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

我不知这是一种讽刺的表达,还是仅仅是心血来潮想用这种方式让观众从疫情的感受上更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影片开始,一群职业各异的人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隐约能够体会到,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在不同领域,政界,娱乐界,网络KOL,科学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神秘盒子是一个谜题,看似B格很高,实则非常弱智。

同样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这种设定的一致性就是为了表达这个活动的发起者其实并非那么智慧或者聪明。

盒子上的三维立体画出现的那个箭头按下去,我就开启了我的吐槽模式。

如果真是这种方式开启第一步,我不用看三维画也OK啊,我用手指一寸寸按下去就可以了。如果真是想用这个机关,最起码用四个按钮吧,然后三维立体画可以现实数字的标序,如果再来点高难度,可以用加密的方式标注顺序。总之谜题玩法不至于这么弱智。

南北指针的设计也很搞笑,如果恰巧摆放的时候就是北呢?直接自动旋转了?是不是这个谜题就是个弱智的拼图而已。

音乐盒的谜题也是,整这么复杂的赋格,最后就是提一下中间的提手。

之后的四个谜题并没有明确的给出谜面和答案,从一个顶部截图大概可以猜测。

第一个关于黄金分割,剧中网红的妈妈说出来了关于斐波那契数列;第二个大概可以看清一个词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第三个是张星图,我找了找,没发现特别一致的,大概猜了一下,天龙座,仙王座,武仙座,天鹅座,猎豹座,英仙座那一堆儿。最后一个是银的原子序数。推导不出来谜题的关联性,猜测没有关联性,每个谜题彼此独立,闯关一样的设置。

但似乎并没有所谓保险措施,疯狂尝试也可以解开,包括之后的女主角也证明了用暴力也可以拆解。

打开之后是一个机械洋葱,里面是一张邀请函。

之后我们的大侦探登场了,他因为没有案件可接所以很失落且焦躁(这点肯定是借鉴了福尔摩斯)。恰巧此时有人来拜访。

之后一个故作神秘的转场,几位刚才介绍过的角色在码头集合了。登船前有位类似管家的人给每人口中喷了喷雾。号称就不用戴口罩了。(看到全片我又想吐槽这里,既然这么牛批还搞什么能源啊,先搞这个啊,赚翻)

登船后,那位暴力拆解盒子的女士似乎不合群,而且似乎大家都对她颇有忌惮。

登上富豪岛(暴风雪山庄)富豪约见大侦探,询问如何得到邀请函,因为他并未邀请他。

每个人的故事也开始缓慢展开。每个人都有隐瞒的、不可告人的故事。

然后富豪精心策划的剧本杀,被侦探轻易破解之后,不出意外,真正的谋杀发生了。而且那位受人忌惮的女主角也别枪杀了。

咔嚓,又一个时间蒙太奇,讲述突然跳转到登岛之前,原来,那位暴力女主角是被邀请人的双胞胎妹妹。

她的姐姐遇害了,就是她委托了侦探来找到杀她姐姐的凶手。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但整个的探案过程只有两个字——莽撞——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莽撞。

而且每个角色的反应都是为了推进剧情而存在,只要女主角想要知道什么信息情报,角色们就会主动告知。而女主角要做的就是——偷听——和靠近他们。

收集情报是如此,找证据已是如此。

当女主角趁乱到处翻找证据的时候我的脑子一堆问号,这也太野蛮粗暴莽撞了吧。

好,如果收集情报这部分可以忍受,接受了这种方式的设定之后想要看看事情的结果。

结果整个案件还是非常松散,禁不起推敲。

巴结财富这部分没有问题,因为强弩的瓜不甜,狗急总会跳墙,这种铤而走险受到压迫的气氛可以为之后的故事发展提供张力。

可惜的是,为了财富背后捅刀子这种决定还是让我没那么容易接受,因为既然富豪可以收买人心,那女主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从剧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财富原点的创意是女主想到的,这些朋友是女主靠社交主动接触的。从这些设定来看,女主最起码没那么蠢。但是在被捅刀子和重新发现证据提出制衡和威胁而被谋杀这件事情并没有显示出缜密的思路。

曲高和寡的人物背景。

也许全片是用来讽刺某种人,或者某种生活方式。因为玻璃洋葱这种隐喻,即便再精致也是没有芯的。

但我依旧坚持认为,即便是讽刺,也应该先把类型片的基础做好,先是一个好的推理犯罪故事,再去讽刺。

为什么曲高和寡?

因为就算把这些人的背景拿掉,变成一群想榜大款(并非富豪)的一群市井之徒,这个故事也可以成立。因为人,只要有点利益,就一定会有上钩的可能。

这么设定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想表达,这些人的决定可以决定另外一群人的生活。同样,这是一种讽刺,但这种讽刺我们已经从太多的新闻中获得,不是说它失去了力量,而是被消费的频次太多人们多少都有麻木,所以才会需要艺术上的加工。

所以人物的设定基本失调。

再说诡计。

以下有非常严重的剧透,慎滑!慎点!慎拉!

按照剧中的设定,富豪是临时起意杀掉网红男。

因为网红男算是抓到了他杀死女主姐姐的把柄嫌疑。

这部分我们复盘一下。

按时间梳理:

创业成功——新型燃料分歧——合伙人发现证据给所有人发信息——其中一位传真给了富豪——富豪第一个赶到——陷害合伙人——合伙人死亡——网红男赶去合伙人家中路上碰到富豪的车——女主整理遗物收到邀请——女主约见侦探——封锁死亡消息——(一周后)女主假扮姐姐登岛

之后时间线是顺的。

邀请函在死亡前或者死亡后发出不重要。因为对于真正的凶手富豪而言,他知道合伙人已死,故意发出邀请可以减轻自己的嫌疑,如果之前发出邀请不撤回也可以解释自己不知情。所这个时间点不重要。

其中这个双胞胎设定用的草率,因为如果是一块认识的所谓朋友们吧,不知道朋友有一个亲生妹妹有这种概率,有但很低。虽然有人恍然大悟地想起来合伙人曾经提过,但纯粹是编剧封堵bug用的台词,交代的不清不楚。而且假扮本身确实是个鲁莽的事情。

然后用日记闪回介绍动机。说是富豪曾经帮助过这些人,这也尝试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集体捅刀合伙人。

但这部分仓促,过于机械。

我不知道一张纸的分量是否能证明什么(学法律的朋友可以解释下)。

对于一个“聪明人”对于一个商业“帝国”的背景,在这次商战分裂中表现的如此鲁莽,又是一次人物的叙事失调。

同时这算是推理片的作弊了,因为影片用“叙述诡计”隐藏了关键信息。

之后故事开始用女主的视角展开一遍,那些隐藏的信息全部出现了。

几乎全靠偷听,真是滑稽。

还有把录音笔草率的丢进别人的包包里,再收回。看到这我都笑了。

之后侦探开始剥茧抽丝,同时假死的女主利用这段时间成功找到了那张证据。

按照侦探的说法,这个案件不复杂,全都是临时的愚蠢拼凑。

我觉得这部影片和这个案件一样,充满巧合,鲁莽,运气和愚蠢的拼凑。

如果合伙人知道那张纸这么重要,怎么会如此草率呢?如果富豪是个蠢货,他杀掉合伙人是激情决定,那怎么会提前准备好毒药?不留下线索?过于走运?

拿到那张纸不少掉情有可原,因为之后可以说是自己写的。

但冷静来说,也许一张纸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杀人罪被追究就一定会改变什么。

利弊权衡之下,人该如何选择,其实很简单,最起码很难冒险去杀人。

手机新闻的推送也过于巧合,而且这种称不上是威胁的危险,就促使富豪杀人,说不通。因为怎么解释都行,退几步将,比如,你只看到了我的车,谁也证明不了开车的就是我之类的。

如果用“只是蠢”去解释所有事情的话,那这部电影又没有黑色幽默的色彩。

被烧毁证据之后的反转也是奇怪了,如果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去反转,其实不转也行。

野蛮粗暴几乎是对推理片的侮辱!

最后说下双胞胎的设定。这本来就是个在推理中慎用的方式,因为它本身就带有欺骗和巧合性。但如果用好了,确实能起到奇妙的作用。

那么就说下我大胆的改编方式。

如果真想用双胞胎这招,我会用在开篇就用暧昧的方式混淆其身份,让他们不清楚登船这个人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让凶手不清楚死的人是姐姐还是妹妹。

这样做就会激发凶手更强的行凶动机。

同时修改女主这边的筹码。一张餐巾纸有些太轻了,不足以动摇和激发富豪的凶恶,让其铤而走险。降低打击目标,商业帝国未必要推翻,只要毁掉一个人就可以了。这也让角色可以更加复杂化。

同时修改富豪对合伙人的谋杀手法,然后把两个案件放在一起,让侦探同时去侦破两个案件,一个是安乐椅式的,一个是现场的。可以设定为全员恶人,甚至是计划反转杀富豪。

粗浅的想法,想的都挺好,我不行我不上。

总之,这片子太草率了,太难看了。

(自己弄了个公号,叫“电影药”,欢迎随手关注)

 短评

glass onion肯定不止是玻璃装饰,抽丝剥茧的结构才能对得起这个名字。事实证明做到了!还有希望环保人士不要因此受到启发,毁坏艺术品来抗议。蒙娜丽莎是无辜的!

7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推荐

没有金钱的友情的就像一盘沙,不用风吹,氢燃料一下就爆炸了~

8分钟前
  • 小吕同学
  • 较差

我大概再大的仇恨也不会毁了《蒙娜丽莎》

11分钟前
  • T猫T
  • 推荐

前半段有点散漫不紧凑,最后又倒戈得太轻易,没有那种圆满的satisfying的感觉。。。不是很喜欢。但我还挺看好这系列拍下去的,现在认真做原创剧本的太少了

13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感觉这个反派人设有点浪费爱德华诺顿 还有比起推理 我更倾向于观赏Daniel Craig和Hugh Grant演两小时极品基老伴

18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美国佬,拍完川普撞地球,再拍马斯克烧蒙娜丽莎,不错不错

22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已经没有任何的推理成分,就是一个硬设定的所谓悬疑迷局推着观众往前走,没有巧思也没有伏笔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观众只能干等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才看到姗姗来迟的凶案和随后更加冗长的自我说明过程,所以这部140分钟的电影里真正属于悬疑的时长一共才多少?而在没有证据的大前提下主人公又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完成逆转的?本来第一部里克雷格靠着诈口供的办法忽悠美队就够下三路的了,这一部简直是连智商的遮羞布都不要了,还是那句话,奈飞出的片子,这种水平丝毫不让人感到意外

23分钟前
  • 小旗
  • 较差

先标,等下补评,可能是刚看完的缘故,居然觉得比第一部还要好…

28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

比第一部还要差劲,已然不能够作为推理电影,只能算作悬疑电影,并非两者之间水平存在高低,而是叙事上彻底放弃了让观众与银幕中的角色们斗智的权利,反而以事前掩盖关键信息事后再用闪回等技法揭示补全的方式,将本片的观影乐趣由本该高度持续沉浸的解密快感变质为转瞬即逝的反转刺激;更加遗憾的是这个灵感明显来自赫伯特·罗斯《勾魂游戏》的文本,案子实在称不上复杂和精彩,同首集一样,完全没有利用好群像来营造障眼迷雾,只顾着往一个个角色身上赋予同破案没有太大关系的自以为幽默的讽刺符号,故事真正的高潮甚至和真相脱钩,当然这个结局十分复合目前好莱坞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要队没站错口号喊得足够响,电影好不好看都是其次;最后请不要在此类电影中使用太多廉价CG甚至是软科幻元素,当影像中的世界都被察觉到虚假时,一切都不会让人信服。

3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烧着的蒙娜丽莎”……这作死的结局 哈哈哈

35分钟前
  • 月光下的蝎子
  • 推荐

相比较第一部,贵剧组真是戏里戏外都有钱到更上一层楼啊。照旧是貌似全员恶人的设定,明线和暗线的杀手很好猜(关注该系列的应该早就知道了),但不耽误观赏过程中的娱乐性。电影节奏把控得很好,步步层叠,非常抓人。结局依然是爽文剧情,而且是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愧是多伦多电影节最受期待的电影之一,值得一看!

37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非常讨厌这个结局,打砸烧,破四旧吗?小孩泄私愤?编剧技穷编不下去了?对谁有意见也不能把钢琴砸了把名画烧了吧?满足底层仇富&仇恨文化心理?这种廉价快感&低幼价值观太可怕了。。。。最后用NKC的《Mona Lisa》监介癌都犯了,烧名画很浪漫吗?编剧脑回路和那些脑残环保主义没有任何区别

39分钟前
  • DuoDuo🐿️
  • 较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凶手所犯乃杀人之罪,你能做的也只是打砸抢烧一通,然后在利聚而来利尽而散的小人集团中因势利导,借由新的利益格局 make him pay. 很不幸,这真的,很不幸。

42分钟前
  • Rhapsodes
  • 还行

#LFF42 除了好笑之外很难发现亮点。第一部还丝丝存在的阶级问题到了续集里只变成了富人打架。如果说第一部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风骨,那么这一部充其量就是个名侦探柯南的水平......

47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冤有头债有主蒙娜丽莎心里苦……

52分钟前
  • 漠米
  • 还行

22LFF#6玻璃洋葱,一眼就能看到底,这类迷题说简单也简单,记住相信你相信的,别被新的线索干扰,可惜线索太多,怎么能不被干扰,又怎么知道哪个是第一条线索而深信不疑。轨迹设计的还好,尤其前半部分,大爱,很阿加莎的感觉,后面开始玩起来了新花活。BTW,这部配乐很赞,首首都喜欢的。喜剧效果千禧一代会爆笑,老人可能理解不了一些梗诸如NFT之类。BBTY,片尾字幕才意识到富豪是爱德华诺顿演的,他这么老了吗?我看的时候感觉这个人像马斯克和吴京的结合体7.5-8 今年商业片top5(今年也实在是没看到什么特别精彩的商业片)

57分钟前
  • 方氏修远甫
  • 推荐

烂,难看,前一个小时罗里吧嗦的说什么呢,观众想看的是悬疑电影,导演第一部成功后,就晕了

1小时前
  • 乌鸦地
  • 很差

剧情不输前作,案中案的小岛剧本杀,感觉这个剧组真是从头到脚的壕啊。丹尼尔·克雷格是怎么做到基里基气但又土了吧唧的,他老公开门的时候我真的哈哈了一下...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TIFF2022#制作成本直线上升,然而剧本质量却没有放松,相对第一部的本格推理,这部更加接近某种程度的叙述诡计,而在孤岛上更加考验cast的dynamic.Janelle Monae不仅电影里惊艳,在映后Q&A部分更是steal the show. 另一方面,007之后,Daniel Craig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养老保险”,第三部估计很快就会提上日程。

1小时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一集的钱,可以拿去拍十三季《大侦探波洛》,季季9分的那种。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