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拇指的人

剧情片美国2005

主演:本杰明·布拉特,文森特·多诺费奥,蒂尔达·斯文顿,凯丽·加纳,文斯·沃恩,基努·里维斯,南希·奥黛尔,卢·泰勒·普奇,Ted Beckman,Arvin V. Entena,Tyler Gannon,Allen Go,Dakota O'Hara,Walter Kirn,Kit Koenig,Sarah Lucht,Eric Normington,Lanette Prazeau

导演:迈克·米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2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3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4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5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6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3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4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5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6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7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8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19吮拇指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3

详细剧情

  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迷茫,躁动,愤怒和困惑。电影主人公贾斯汀(卢•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饰)有着吮拇指的幼稚习惯。贾斯汀一直想要克服这个难缠的习惯,其实这个习惯只是一个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一个缩影,其他的困惑还包括性和家庭等。在改变这个习惯的意愿下隐藏的,是贾斯汀对成长的不自觉的渴望。每个人成年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这个故事中的严肃,真挚,诙谐,都是那段青春时光不可抵抗的魅力。

 长篇影评

 1 ) 小小的成功

小小的一部还算有意思的电影。 看的时候,比看完了以后回想,要觉得好很多。大概是因为这位新生导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人生智慧要对我们“薪火相传”,我们因而也就能够放松,以平常心听他娓娓道来,反而更深地受到触动。叙事语气也和缓,当得起“温柔敦厚”的中国古训也。不过离开了屏幕,仔细回想,却究竟是葡萄干,而非橄榄也。

为什么当不起“意味深长”四个字呢?一,主角固然十分好,配角的个性却多不够丰满。二,音乐过于甜俗;慢镜头的滥用,亦令人不堪。近乎电视矣。三,画面内容贫乏,没有“看头”,大概因为导演缺乏驾驭大屏幕的经验吧;可以想象在电影院中一定更加考验观众的耐心。四,因为是那种"one-idea movie",对白又本身不很考究,于是一些台词就不免听上去突兀,不自然。如小弟弟Joe的名言:"Do you ever stop to think that while you're so busy being weird, I have to step up and act normal?" 不无造作罢。又如父亲的“I was just getting use to you”。太 cute, 太俗套;尤其是出自于 Mike 这样一个纸板剪出来的平面角色。

不过不论怎样,还是两小时的愉快时光。柏林银熊么,似乎大可不必。

其成功正反映了目下好莱坞主流制作之“乏”,所以一旦某位导演拍一部与我们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相关的电影,观众乃至评委就已经充满了感激,所以评论起来也就格外慷慨。

 2 ) how to live without an answer

《Thumbsucker》(吮拇指的人),电影中17岁男孩Justin的扮演者在一堆大牌影星的烘托下,摘得了2005柏林电影节的影帝。Justin读高中了仍不由自主地会吮拇指,学校将其诊断为注意力缺乏症,他是一个极度敏感、但家庭幸福的幸运男孩,历经波折后坦然接受了自己吮拇指的方式。我们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完美答案,关键是how to live without an answer。尽管是电脑小屏幕上看,但在justin妈妈为儿子即将远行读书而开心和难过的时候,仍忍不住触动泪点。

 3 )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我看完《Thumbsucker》之后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
       Justin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但却始终戒不掉吮拇指的坏习惯。你能想象一个即将踏入成人队伍的大男生在受到委屈后蹲在厕所的马桶盖上吮吸拇指的场景么?或许你会觉得荒诞,夸张,但这样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着——我们都会迷茫,失落;只是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Justin是吮拇指,或许你是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或许她会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独自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成长之前,我们都在逃避。
       胆怯,不安,窘迫,自卑的时候,吮吸大拇指,实质是自我保护,也是逃避困境,减轻压力和宣泄的途径。吮拇指只是习惯的一种体现,也可能是抓头发或者不停喝水。
       自信,勇敢,积极,好斗的时候,吃药片,实质是寻求依赖,足以支撑起内心的软弱。药片只是心灵鸡汤,即使它只是一片维他命C。
       Justin吞下药片自信满满,所有的疑惑惶恐不安统统扔掉,潜能被激活,觉得自己像一个战无不胜的战士,有足够的魄力独当一面。可是药效一过呢?他又回到了那个混沌不安,小心翼翼的男孩。这样的戏剧,实在讽刺,却又那么感同身受。谁的17岁没有迷茫?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未来会给我们准备着什么,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都是陌生的。小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不需要考虑这么多扰人的问题,但是就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再哭闹着找爸妈帮你了,不再那么轻易把纠结的事情讲给周围的人听,不再有那么多人可以懂你了。就在那一天,你会蓦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站在了青春的尾巴上,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可是,你还没有准备好,尽管你有着高高的个子,成熟的面孔,内心却还是一个小孩子。“年龄变大”和“成长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你开始了迷茫,惶恐,想要逃离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那些棘手的问题你没有勇气面对。但是生活总是这样残酷地逼迫着一个人快速成长。第一次和舍友因作息不合的问题闹矛盾时,你明白了你不再是家里那个人人依着你的小公主了;第一次身边的朋友都忙着自己的事没空打理你时,你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了;第一次在学校生病后独自一个去医院又不敢让千里之外的爸妈知道时,你明白了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孤独,或者说,独立。你开始学着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去熙熙攘攘的食堂吃饭,而不再觉得没朋友陪很丢人;一个人认真地啃专业书,而不再一遇到问题就问别人,现在的你会自己先动脑想想了;一个人照顾好自己,也学会关心父母和他人了。
      可是真正的成长远比文字描述地漫长而磨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没有状态的答案下生活”。面对那么多的陌生事物时,不要惶恐地吮拇指,相信自己心中的守护动物,它会给予你足够的勇气和智力去解决它们。不管过程有多痛苦,无助,最后的结局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你总是会在最后得到什么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那些都是成长路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坚持下去,你就会拥有整条绚烂夺目的项链。就像Justin飞驰在纽约大道上一样,你也会飞奔在属于自己的梦想的麦田上的。

 4 ) 蛮不错的,配乐好评

Keanu在里面演了一个古里古怪的整型牙医Perry。虽然是牙医,但好像更想做心理医生,老惦记着什么精神催眠疗法。神神叨叨,反复无常,连我都没有找到一丝可爱之处。这个人物对总体贡献有多大谈不上,不过都是在贾斯汀心理变化的转折点上出现。是 Keanu把他演绎得很贴切,感觉把握得很准。要打分的话,我会打10分满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值得一看。喜欢的原因还可能是年龄上的接近性吧。但是如果你只是想看到一个可爱的或是迷人的Keanu的话,就不要去了。在片中他的形象挺颓废的。

 5 ) 《吮拇指的人》航海没有指南针

    06年的电影《吮拇指的人》,光看这名字,已有了十分的印象。就剧情而言,若望文生义了,大概也错不到哪儿去。电影的确通过讲述十七岁少年成长历程中的某个阶段,用如何摆脱吮拇指的习惯为故事线索,拨弦情绪,进而深入探讨了家庭、社会、世界在各自统领又交错的界域内,如何影响着个人身心的塑造及完善健全。直至成为各种各样的“独我”,类似普通、文艺、二X、疯魔、超俗等等型男型女型老型少。

  像这类传递自我与社会、客观世界的关系的电影,形如大部头的哲学书。如果说这不是美国电影,而是一部欧洲电影,我可能不太在意影片在推进剧情时,突显出的虚弱的内敛、克制的虚空,也会忽略那些无法承接的断层。或许,单单觉得整部剧的精神内核还不够强大,故事太过单薄,事件的矛盾冲突未能深刻地表现而已。再说,导演的处女作,此般试炼也是高水准,想来也不会怀疑全剧的思想底蕴,短短两个世纪的欧巴罗文艺复兴便足以滋养后人的思想花园了。

  但意识到它有好莱坞的后盾,便自然地挖掘出了其浮躁、高效、商业的底盘,矛盾地认为,它试图用画面沉稳地构建导演心中的客观与公正,似乎始终带着快餐文化的炸鸡腿味儿,果腹但缺少点滋味儿,当然,区别于伍迪艾伦絮叨出的哲学电影。然而,它确实是用哲学的视野完成镜头的,所以它也算得上是部好片,即便它没那么好。

   我觉得我的偏见大概来自于导演迈克.米尔斯的履历表,设计师出身,又在广告及MV导演中占有一席之地,擅长短片的记录,涉足长片,他的首部电影不出意外,一定会在视觉上倾尽他所有的才华,并以此作为修补其他缺憾的杀手锏,但长剧的复杂结构也必然成为挑战导演的问题。

   事实上,这就是电影《吮拇指的人》给我的整体印象,全剧最美的便是如绘画般构图渲染的镜头,每一幅都是不错的明信片。而画面的颜色更是偏淡偏灰白,以此反射主人公,包括剧中所有人物内心貌似平静的不安与恐惧,显然,用画面传递情绪讲述故事是迈克.米尔斯的风格。虽然全剧没有独创性的段落令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视觉感受,的确营造了类似欧洲文艺片的氛围,先俘虏了观者的视线。

   接下来说回到电影的剧情上。电影有失文艺另类的水准,或许还在那些所谓贴近美国人民生活的具体细节上。辩论大赛,未成年喝酒吸毒做爱,家庭成员各自的烦恼,如何养育子女,橄榄球、赛自行车等运动励志,这些实在不够新鲜,又没有出格的特别桥段,是极容易在无形中透露出美国中产阶级优越生活的日复一日,且突出单一与无趣,观者心底自然嗤之以鼻——就那么点儿事,翻过来翻过去地说,活得是不是太矫情了。

   既然,迈克.米尔斯坦言自己的电影是要传达人生哲理,要用他设计师一贯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独创精神寻找电影的灵魂,那么他应该在《吮拇指的人》中创作出更多的“意料之外”,而不是支撑全剧的唯一一条还算特别的“吮拇指”心理问题。瞧,就像我说的,无意中就是放大了关注迈克的视角。

   尽管《吮拇指的人》存在令人过目易忘的脸谱化形象,但多线叙述,最后挽救了形散神不散的主题,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剧中所有人物都存在“恐惧自我”的问题。
   父亲为错失的梦想忏悔,他还恐惧自己变老变得无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无足轻重。
   母亲恐惧儿子即将成人、逃离她的羽翼,还恐惧一层不变的生活吞噬掉她的激情。
   小儿子一直成长于恐惧的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哥哥都是他的参照物,他隐约地恐惧失去父母的关注,怕那一丁点靠自己强装“正常”博得的关爱被剥夺。
   老师恐惧他的尊严被挑战,恐惧他无法掌控育人的局面,最后选择放弃他的学生。
   牙医恐惧真实的自我与社会格格不入,恐惧无法掌控他内心的欲望,索性玷污一切偏离主流的意识形态。
   演员借压力之名深陷毒海,拿生命做赌注,因恐惧着生命之外一切微不足道的外物。
   主人公贾斯汀恐惧的则是既定在他身上的“符号”——怪人,有智力障碍,没有安全感的弱者,十七年的惯性生活塑造了吮拇指的他。当然,他是最复杂的,还牵绊着被父母,或周遭的环境刻意压抑心智压制成长的现实问题。
   总之,这是电影的焦点。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平庸,害怕被无视,这些异常统一的特质,通过不同的人物的内心动向及行事风格展现出来,且有着清晰的逻辑性。

   小演员卢.普奇凭借此片获得06年柏林银熊奖影帝,除了整部剧给予他充分的表演空间,必然与导演卖力找来基诺.李维斯、文斯.沃恩、蒂尔达.温斯顿这些大牌烘云托月有关系。毫不客气地说基诺.李维斯就是来打酱油的,身兼心理治疗师、牙医、自行车赛车手的神人,开始的两个镜头酱油打得很专业,后来也就意兴阑珊了。文斯.沃恩与蒂尔达.温斯顿表演都很到位,其实也没什么大挑战,演个平常人就好。反倒是戏中戏客串的本杰明.布拉特很拉风,瘾君子并浪荡公子的混合体完美附身。

 6 ) 电影中的心理学:获得同一性之路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思考“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这类问题,在这些疑问的背后隐藏的是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的愿望。他们期望可以定义自我;期望总结出属于自己坚实的价值观;期望拥有稳定独立的人格特点和气质性格;期望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感受到自己是同一个体。这些标志着成熟的愿望达成后,才有可能成为独立健康的成年人,从中可以体验到令人愉悦的个人连续感和社会连结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存在感。埃里克森把青少年自我探索,并且自我建构的过程称作获得同一性,它是人们在青春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青少年叛逆、沉默、暴躁、抑郁等表现的内在原因。
    电影《吮指少年》把主角Justin建立同一性的过程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我们看到,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或是似曾相识的状态。它是一部关于建立同一性的电影,不仅记录了17岁的Justin在青春期的困惑与混乱,同时也穿插着成年人对自我的持续探索。
  探索是需要一定载体的,人们必须要进入某个情景或状态,面临不同的复杂情境,改变自己就是探索的先要前提。主角Justin一共经历了四种改变,一开始,他只是一个有着吮指怪癖、内向、胆小又敏感的普通高中生。之后因为吮指的怪癖,Justin被误诊为多动症,在治疗症状的药物作用下,他转变成了傲慢、自大的辩论天才,得到了众人的关注与荣誉。不过,通过药物获得的成功终有失败的时候,一次失败的辩论赛让Justin决定放弃辩论,他开始接触大麻、尝试性,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又紧张。经历了一切之后,Justin被自己梦想的大学录取,虽然还是戒不掉吮指的习惯,不过也是充满希望的踏上了追求理想的旅程。Justin从普通到成功,从成功到堕落,又从堕落之中又衍生出希望。这四种改变和经历是他探索并尝试获得同一性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不同的状态。
  不同的人在获得同一性的过程中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统一性混乱。同一性获得,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便投入到一定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中去;同一性延缓,即仅仅做出了探索,还没有进行投入;同一性早闭,指在缺乏探索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投入;同一性混乱,就是既没有探索也没有投入的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Justin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获得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一开始Justin处于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他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方向感。虽然参加了辩论队,却没有认真投入辩论。他喜欢班里的女生,却因自卑、不敢袒露自己,导致还没有发展,就以分手结束。再加上理想大学落榜的刺激,Justin已经筋疲力尽。他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也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处于一个混乱且停滞的状态。
  在无助又希望改变的情绪中,Justin慢慢进入同一性早闭的状态。他选择不对事物进行探索就投入到一定的价值观和目标中。他没有对自己不满意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和反思,也没有能力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只能透过他人的价值观来替自己决定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Justin接受了权威人士的观点,接受了父亲对他吮指行为的厌恶,父亲认为吮指是绝对不应该有的习惯,他就同样认为自己的这种小怪癖是不能接受的,是必须改变的。Justin还接受了老师和医生对他的判断,老师和医生认定,他内向、心不在焉、暴躁、公然冲出教室的行为是多动症的表现。Justin反而豁然开朗,他觉得原来只是多动症的原因,原来只用吃药就可以改掉坏习惯,改变性格,这多么简单啊。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只是心情低落、压抑情绪的结果。他接受了权威人士帮他选择的现成的同一性,听话的吃药;听话的参加辩论;听话的拿到名次。Justin很快投入到吃药和辩论这两件事情中,却没有进行探索,他没有想过大人的这些价值观是否适合自己。当老师看到他因屡次获奖而变得自我膨胀和狂妄之后,问他:“你学到了什么?”他只回答:“我学到了如何去赢”,而单纯的“赢”是没有价值的,他其实没有做出内在有价值性的改变。Justin在辩论生涯上是成功的,可是这个成功给他带来的只有不知道满足的欲望和自以为是的自大,没有升华没有意义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对他的质疑随之而来,老师不再欣赏他,说他散漫、盛气凌人、缺乏自制,家人之间也不再有以前的和谐,也因Justin的傲慢变得紧张起来。Justin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他知道自己的成就都是药物效果,药物让他思维敏捷、精神高度集中,但也会有很大的副作用,那些处方药相当于毒品,侵蚀着他的生活。
  Justin决定放弃药物和辩论后,进入了同一性延缓的状态,他开始自发的想要改变自己,想要换一种自主选择的生活状态,寻找生活的价值观和目标,并做出尝试。Justin找到他以前的女朋友,他们一起吸食大麻,一起享受性所带来的快感,他觉得自己改变了,还恋爱了。同时他还认为自己的母亲出轨,而且认定母亲对家庭和自己的爱都是虚假的,他开始排斥母亲,也讨厌父亲懦弱的表现,与家庭的联系似乎越来越远。可这些想法都是不确定的猜测,他并不知道真相。直到真相全部揭开,探索也画上句号的时候,Justin才会进入同一性获得的最终状态。他不成熟的感情观认定自己恋爱了,觉得自己找到了有意义的存在。不过真相往往不如人所愿,Justin所谓的女朋友只是把他当作实验品,只是想给自己积累经验,让自己变得“成熟”。真相让他明白他一直都没有恋爱过,单方面的情感不叫恋爱,他是探索并尝试了,但是根本没有投入(恋爱)过,也没有机会投入。这种“延迟或观望等待”的状态就是同一性延缓的状态,个体只是处于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但是以什么为载体来探索,探索出了什么却没有明确。
  不过探索已经慢慢的接近真相,接近同一性获得状态。Justin知道了自己认为的爱情并不真实;知道了自己的母亲并没有出轨,而且母亲对家里每一个成员的爱是他无法想象的;还从年幼的弟弟的口中得知自己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看不到家人的关心。这些真相使Justin释怀、感慨并且自省、整合。于此同时,外界的刺激又幸运降临,Justin得到了自己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意味着他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与家人的分离。在机场与家人分离的时候,Justin内心的伤感与期待的两种情绪并存,有了对家人的坚定价值观,并且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飞机上,他梦到了自己成为新闻主播,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在电视的另一面看着他成功的样子,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一刻只是他同一性获得的暂时状态,也是青春期建立同一性过程中重要的第一步。
  电影在这里结束并不是说Justin已经成功的建立了同一性,并且最后肯定会成功,会实现梦想。对于没有进入社会的Justin,建立同一性是一个持续的任务,他势必还会经历这样的探索,只可能强度不同,方向不同而已。
  建立同一性往往是青春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过程。埃里克森说过,“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同一性获得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成就,也是个体成为快乐、幸福成人的第一步。但是这一步并不容易,其中经历的矛盾与困惑会给青少年带来强烈的绝望感和虚无感,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一直被压抑着,无法得到正性的转换和释放,那么就可能出现不可预计的结果。
  不只是青少年,甚至一些成年人也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和困惑。就像电影中的牙医,他已经是成年人,但还在不断完善自我,想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观。牙医经过探索和整合后说到“你不要以为我找到了答案,重要的是,能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
  面对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环境,每个人都不能保证可以从始至终的忠于自我;不能保证在任何环境中对自我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固定的,有时人们会感到突然不认识自己了,这其实是一个完善自我的信号和机会。探索自我是一项持续终生的工作,但不同于青少年特殊时期的是,这是青少年的第一次探索,在此之前他们并未建立独立的人格,这是一个重要且危险的时期。青春期的自我探索会使他们会混乱,可能会轻易听取别人不适合的意见,或是因害怕而逃避责任和现实。
  青少年有时排斥家人的关心,切断家庭中原有的紧密联系,但是他们毕竟处在不成熟且不独立的时期,需要家庭的支撑。如果家人可以跟他们保持一定的亲密,成为他们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安全基地”,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有空间去表达自己,这是对青少年建立同一性的最好支持。

 7 ) 和青春无关

在去往柏林飞机上看的这部片子。 想不到出奇的好。竟然激动得一阵轻松。那一瞬间消失了很多压力(当然电影不能当一辈子的药剂)。 近乎满足了我对电影的讲述需要:试图还原生活,而不是妄图简化生活。讲述故事的方式低调,少有做作的戏剧,淡淡的配乐很清新,想起了Kings Of Convenience (到了香港以后,觉得正在远离那个世界) / 这个社会在向我们灌输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为什么有, 怎样才能让我们远离那个无名的痛苦? - 每个人都是瘾君子。性爱,音乐,文艺,酒,毒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受到肉体的折磨和摩挲肉体产生快乐。 - live without an anwser. 真的是部特别合我心意的片子。导演和我有一条相通的神经。 (Mike Mills竟然是Air的graphic designer,真是一个惊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pRUSxL-VI&feature=fvst 遗憾的是,为什么大众荒谬道,这是部讲述青春期少年的电影。 难道成年人能说出问题的答案吗?还是搞不清楚片子在说什么?

 短评

慢节奏啊

9分钟前
  • O。O
  • 推荐

我紧张的时候爱四处张望!~

11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好像是看了嘎纳电影节的宣传才看的,真心不好看

12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还行

美国人真TM矫情!可惜了TS和KR两大配角

13分钟前
  • ζωήιδ
  • 较差

心理学电影

18分钟前
  • NAHTE
  • 推荐

说是喜剧,看着有点莫名的悲伤了

23分钟前
  • 黄无苏
  • 还行

我没看懂 我不打分

25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你不要以为找到了答案,因为都是瞎掰,重要的是,能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Keanu的角色好诡异..

29分钟前
  • Rachel
  • 还行

这种片看多了也就那样了

30分钟前
  • 丝绸
  • 较差

强迫症

33分钟前
  • 阿布
  • 推荐

“不要以为你找到了答案,你要学会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

38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living without answer,he^^^^^^^^^^^^^^^^^^^^^^^^^^^^^^^^^^^^^^^^^^^^

42分钟前
  • SSEN
  • 推荐

文艺片一多。。就烂了

45分钟前
  • Charlie
  • 还行

that is me 无论你今年几岁,长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47分钟前
  • 晨晨的五月天空
  • 较差

少年危機。厚嘴唇姑娘。

52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节奏缓慢,画面清新,Keanu Reeves+Elliott Smith,洗

57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力荐

弟弟不错

1小时前
  • 扣子
  • 还行

好几遍才看完,太慢了,屁大点事情,值得那么兴师动众。每个人都好失败,除了小弟弟joe。是个亮点,虽然正太说着老人话看起来有点逗~安全感啊安全感。“学会在没有答案中生活”~~

1小时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还行

成长路上

1小时前
  • vii07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