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

剧情片法国1992

主演:夏洛特·韦里  弗里德里克·范登德里舍  米歇尔·瓦莱蒂  赫尔菲里克  让-克洛德·比埃特  玛丽·里维埃  罗杰·杜马斯  达尼埃莱·莱布伦  戴安莱夫里耶  Ava Loraschi  Christiane Desbois  Rosette  Jean-Luc Revol  Haydée Caillot  Claudine Paringaux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2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3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4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5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6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3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4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5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6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7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8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9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5

详细剧情

  侯麦著名系列作品“四季的故事”之一。菲利茜(夏洛特·海瑞 Charlotte Véry饰)和查理(费德瑞克·范丹狄德夏 Frédéric van den Driessche饰)在海边浪漫相恋之后,因为一时不留神留下了写错的地址,而导致了二人再也找不到彼此。菲利茜生下了查理的孩子,但5年来却再也没有查理的音讯。  生活还在继续,菲利茜遇上了喜欢她的一些男子,他们也不失为好男人,足够爱自己。比如成熟体贴的马桑(迈克尔·瓦雷蒂 Michael Voletti饰)和才华横溢的路易(Hervé Furic饰)。然而,在菲利茜的心中,查理却仍旧是个挥之不去的至爱之人。她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无法爱到能和他们一起生活。她和路易一起看莎士比亚的歌剧《冬天的故事》,为里面的人物悄然落泪,也许她和剧中人一样,也在坚守着一个信念。  终于某个冬天,菲利茜和查理竟然在公车上重遇,执着的梦想等来了实现的一天。

 长篇影评

 1 ) 信者得救

让-马里·莫里斯·谢雷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埃里克·侯麦。就像你不知道谢雷就是侯麦一样,侯麦的妈妈也不知道侯麦就是她的儿子谢雷。这位喜欢在片中借人物之口喋喋不休的作者导演,却极少在媒体上露面,以至于他在巴黎街头帮忙推轨拍摄,也鲜有人能认出来。埃里克·侯麦比起戈达尔那群新浪潮小将足足大了十岁,他影片温和琐碎的气质和新浪潮的普遍激进相左,任凭外头天翻地覆,他始终把镜头对准寻常人的小情小爱。侯麦第一部启用大牌明星、被冠上杰作头衔的《慕德家的一夜》,于1969年上映,他让片中的人物自顾自地争论着宗教与感情,仿佛1968年如火如荼的五月革命完全没有席卷到他一样。2007年,87岁的侯麦拍出了《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依然是美丽的少男少女情事,古典得仿佛会动的油画,结局虽然“圆满”却仍带有导演狡黠的趣味。评论界褒贬不一,侯麦却兀自享受着他的田园牧歌——当年他就没有激进过,如今又何必勉为其难?我觉得,一个人在坚持一些事情的时候,同时就在拒绝另一些事情——潮流的、聒噪的、功利的,这种不鸟别人的态度很是迷人。侯麦有多死心眼?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为了《克莱尔的膝盖》中开花的背景,他会提前一年去外景地种玫瑰;为了《绿光》中最后绿豆大小的一瞬间,他等了一年,在地球的不同战略点放置设备,直到绿光出现。
 
侯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开创了系列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故事》,每个系列都由数部影片构成。他说:“我不会问什么题材吸引观众,我反而劝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同一种题材拍六次,但愿六次以后,观众就会领会我……我很早就下定决心坚持不改,因为只要你坚持一种意念,就会有追随者。”对侯麦来说,“并没有故事,只是一个系列,一种非常随意的事件之选择”,男男女女们争辩着、想象着、动摇着、追寻着,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克莱尔的膝盖》中小说家说的那样:“你要是跟一个学生睡了一觉,醒来之后就得面对你的婚姻,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而如果我不睡那一觉呢?故事会更好。”《午后之爱》中的男主角,在即将和情人上床的一刻,落荒而逃;《克莱尔的膝盖》的男主角倒是大胆地完成了他的邪念——摸一摸少女的膝盖,讽刺的是这个欲望的动作却被克莱尔理解为安慰的动作。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挑起了我们的想象,就如同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才是隐秘的关键所在。“所以,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是发生的事。”
 

 
帕斯卡尔·博尼策在《也许并没有故事》里这样写道:“侯麦的人物都是温吞吞、胆怯怯的那种……然而这个表面上平庸无奇的世界经常暗流涌动,被焦虑暗中噬咬,为疯狂所围困。并非那种惊人和丑恶的疯狂,而是一种不起眼的然而紊乱的疯狂。”他们都是蒙着眼睛的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在直觉中磕磕绊绊,揣测真相。“真相”,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侯麦的影片所预设的中心,在柔美的调子下潜伏着一场罗生门。《苏珊娜的故事》中苏珊娜到底偷没偷钱?《沙滩上的宝莲》中到底被背叛的到底是宝莲还是她的表姐?《春天的故事》更在“真相”上大作文章——娜塔莎有没有偷项链?还有,她有没有蓄意撮合让娜和她爸爸?当片中角色在“真相”间摇摆不定的时候,观众的道德也受到了挑战。这让我想起曾经有过一个实验:给你看14张少女的照片,并明确告诉你其中有七人是真正的少年杀人犯,另外七人则是普通学生,要你猜测谁是杀人犯。“真相”是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即“你所相信的真相”是什么,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浮现。当观众意识到这种判断的道德指向时,他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可能是侯麦一部分的目的。《沙滩上的宝莲》的结尾则给出了“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表姐对宝莲说:“我想了想,亨利可能骗了我……如果亨利骗了我,那么西尔维就没有背叛你。但我们现在又不知道是哪种情况。不如这样,我就认为亨利没有骗我,你就认为西尔维没有背叛你。这样大家都会开心点”宝莲是知道真相的,但她只是笑着说,“好的。”“真相”再一次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宁愿相信的真相”,正因为蒙着眼睛,卑微的人们才有勇气生活下去。侯麦嘲笑他们,也爱他们。
 
侯麦的片子我集中看了十来部,推荐《冬天的故事》,不为别的,只为“小团圆”的结局看得我很开心。《冬天的故事》无疑是《绿光》的延续,主题很明确——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菲利茜因为一个口误说错了地址而和恋人失散了五年,她生下女儿后独自生活。有两个男人同时追求她,她都拒绝了。终于在公交车上,她和恋人意外重逢……片中菲利茜和其中一个追求者一起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剧中的雕像因为信仰而复活。菲利茜信仰的不是她一定能和恋人重逢,她甚至宁愿认为恋人已经死了,她信仰的是爱,而这爱在她眼中是唯一的。帕斯卡有个著名的赌博理论:上帝存在与否,无法证明,那么,我们信不信上帝呢?从赌博上,有四种情况: 1.上帝存在,我们信上帝,就会获得无限多好处,你会有两条命,现在这一条还有死后那一条 ;
     2.上帝存在,我们不信上帝,就会失去无限多好处,别的信上帝的人都有两条命,可你只有一条 ;
     3.上帝不存在,我们信上帝,无所失无所得,你还是你那一条命,不多也不少 ;
     4.上帝不存在,我们不信上帝,依然无所失无所得,依然不多也不少 。
结论:从赌博原理说,不信上帝还不如信上帝。
菲利茜没有学过哲学,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帕斯卡的赌博理论。然而这场赌博的关键处并不是她赌她会和恋人重逢,而是她相信即使信了而不存在,她也没有损失。失散了五年,这场赌99%是要输的,而且决不是没有损失的——那另外99个结局是她浪费了青春、错过了别的爱情。她知道会输仍要去赌,仍选择相信,侯麦是仁慈的,把所有结局中最好的那一个给了她,那唯一的绿光他希望让信的人看到。片尾有目共睹,菲利茜心心念念的恋人其实也很普通,他能给她的生活和别人能给的没什么两样,然而菲利茜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就足够了。唠叨的侯麦也闭嘴了,怜惜地望着她。
 
看侯麦的片子,除了看画面,看对白,还可以看演员。不是他的演员多大牌、多英俊、多美艳,是他喜欢把演员从小用到老,你可以在片中看到演员成长的轨迹。于是我们看到了沙滩上的宝莲长大后,在《夏天的故事》里开始了新的恋情;《克莱尔之膝》里的还是小女孩的罗拉,到了《秋天的故事》已经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玛嘉丽;《绿光》中的像株植物一样的娴美的德芬娜,在《秋天的故事》里张罗着帮玛嘉丽介绍男友……而所有和侯麦电影有关的东西中,最不能看的是影片简介!写的越是详细越是看得人一头雾水,请放心地忽略掉,直接看片子就好啦。

 2 ) 爱情的不同面相,生活的偶然与必然

爱情常常不知所起,也不知所终。爱情的面相太多,以至于我们会视而不见。

这部电影,侯麦谈了三种爱情:热烈的爱,过日子的爱,仰慕式的爱。

菲丽希与查理的爱偶然而热烈,很多人都希望来一场这样的激越之爱,可这样的爱可遇不可求。一个小小的口误造成了无异于生死相隔的悲剧,无法忘记,也无法挽回。有人一辈子都没有体会过这种燃烧的爱,有人遇到了这种爱也留不住。难道只有偶然的爱才会热烈吗?还是我们就喜欢被命运的偶然击中,这不是另一种受虐心理吗?他两短暂相遇、炙爱过后离开,由于没记对地址,五年过去,谁都没有找到对方,这五年活生生的隔绝是上帝对他们忘乎所以的惩罚。

菲丽希与马桑的爱是一种过日子的爱,平淡而庸常,乏味且真实,这是大多数人的爱。没有那么多激情的东西,匆匆忙忙过一生。如果是一般人,大概也就这样了,但女主浪漫而热烈,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她选择等待那个错失的白马王子。

菲丽希和路易的爱是仰慕式的爱,他教给她知识和见解,他是启蒙者。这样的爱有有一种隐形的不对等,就算努力弥补,菲丽希还是敏感地看到了他们之间的裂痕。女人凭直觉生活,男人靠理性判断,都很好。

电影中有很多菲丽希在车站间转换和行走的场景,疏离而割裂,她行走在偶然中即是对现实的无奈、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混沌状态,也是在孕育着相见的必然性。

相遇还是发生了,正如一段作者佚名的诗句写的那样:

相遇的那天,
一切都像平常那样,
楼顶飞翔的群鸽,
街上走过的行人,
都没有丝毫改变,
平淡的像一杯水……

菲丽希本能地制造偶然性的时间与空间,她的穿行就是一种本能的寻找,她终于必然性地与情人重逢了,喜极而泣。查理说要去远郊的小城定居,菲丽希再一次跟随,但这一次她犹豫了。她的却应该犹豫,她还是要去当老板娘,她还是要去面对琐碎的日常,厨子的日常并不比理发师的日常更美好。

或许,这是导演留下的悬疑,她们也未必会幸福下去,生活还会有新的偶然与必然,不一定会以你我的意志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侯麦电影中的爱情,出现的时候,猝不及防,消失的时候,也不一定有征兆。

爱情有着不同的面相,你不能说过日子不是爱情,也不能说激越的爱才是爱,我们都各自选择着各自的幸福,命运也还会给我们安排新的必然与偶然。生活啊,生活,这才是生活。

侯麦的电影平常如水,也如深渊。看《双姝奇缘》的时候,我觉得他的电影是日常而唯美的。看《夏天的故事》,我知道他把寓言融入日常。看《冬天的事故》,我发现他淡漠而热烈,如同上帝一般极端。

城市和乡村,侯麦都处理得很好,不经意地把我卷入他的法国日常,他的情感戏剧漩涡,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游戏。在类型片看够了的时候遇见侯麦,是我的幸运,不期而遇,淡然开始,深入骨髓。他的电影不是烈酒,但会让人不自觉地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法国的片子貌似都有这个特点,或许与他们多次革命有关,彻底的弑父带来了真正的自我主体性,让人开始作为主体的、有意志的人而生活。

我相信侯麦拍摄的是法国人的日常,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啊,真的仅仅是日常。

 3 ) 《冬天的故事》——侯麦对爱情最本源的探索

写在前面:

我相信看这部电影后,部分男性可能会感受到一些不适,反而女性可能会更加偏爱这部电影,尤其是女性意识越发觉醒的今天。

警告、警告、警告⚠️: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故事一开场,便是女主角菲莉茜与一个帅气的男人在一起,那个帅气的男人是个厨师,两人一起做饭吃饭、一起赤身裸体在海滩上嬉戏、一起做爱,俨然如同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情形。

分开的时候,菲莉茜留下了地址,故事来到了五年后的巴黎。因为菲莉茜留的地址是错误的,两人期间再也没有见到过。

菲莉茜有了一个女儿,她此时斡旋在两个男人之前,一个满腹经纶的文人,一个美发店的店长,这是极具代表性的两个设定,一个代表着内在精神,一个则代表着外在展示。文人非常爱菲莉茜,但是菲莉茜却一点都不爱他,原因是文人受过太多教育,她不喜欢别人在精神上控制她,反而更喜欢在肉体上被控制,他更爱那个刚离婚的店长。

美发店店长:

当店长决定去另一个地方开分店时,菲莉茜决定跟随他前去。做这个决定,菲莉茜其实是深思熟虑过的。她先来到那个地方实地考察,店长向她描述着接下来的美好愿景,这让菲莉茜渐渐下定了决心。

最终,菲莉茜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带着女儿来到了店长这里,但是第二天,她就决定返回巴黎。因为她发现,自己并没有太爱这个男人。

菲莉茜的心境变化,经过了三个方面。

第一,当菲莉茜带着女儿抵达的时候,店长并没有来接她,反而是忙于店里的生意,当见面的时候,店长要求菲莉茜的女儿亲他一下,被拒绝了;

第二,抵达当晚,店长和几个朋友坐在餐桌边,而菲莉茜在厨房忙着切火鸡,而脸上的表情则是闷闷不乐;

第三,当菲莉茜为了让女儿开心,带着女儿出门散步,因此耽误了工作,店长对她发脾气,同时提议要给找保姆照顾女儿,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菲莉茜在前来考察的时候,侯麦已经通过一个细节铺垫了这段故事的走向。当时卧室里墙上有一些小天使的铜像,店长说要把那些铜像扔掉,而菲莉茜看到铜像是丘比特后,却一脸欣喜的表情。这是两个人的根本矛盾,店长想过柴米油盐的生活,而菲莉茜发现这样的生活会消减掉他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的时候,她果断地选择离开了。

文人:

回到巴黎的菲莉茜,找到那个文人朋友,文人对于见到她非常吃惊,因为在菲莉茜离开之前,两人已经摊牌和平分手。菲莉茜告诉文人她已经离开了那个店长,文人想要提出恢复到以前的关系,但是菲莉茜深知自己不爱这个男人,坚持他们只能做朋友。

两人相约晚上一起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在观看过程中,菲莉茜被戏剧深深地感动了,而文人却有些无动于衷。两人经过了一番思辨,最终菲莉茜慢慢感受到两人之间可以产生一些共同点。

菲莉茜与文人之间的感情开始升温,由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菲莉茜主动帮文人泡咖啡,这与之前给店长准备晚餐时的闷闷不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说明她在向文人靠拢。并且当菲莉茜带着女儿来见文人的时候,女儿也很主动地亲文人的脸颊。

但是紧接着发生的事,再次让菲莉茜重新燃起的希望开始破灭掉了。

第一,当文人带着菲莉茜和女儿游玩的时候,文人不自觉地独自走在了前面,把菲莉茜和她的女儿甩在了后面。

第二,礼拜天,他们来到一个教堂附近,信仰天主教的文人在到底是去做弥撒还是陪伴菲莉茜之间犹豫不决,并且想要劝说菲莉茜和他一起去做弥撒,这遭到了不喜欢被人精神上控制的菲莉茜的拒绝。

这两点,让菲莉茜再次意识到自己与文人之间的鸿沟,最终回到住处,当文人向菲莉茜发出性暗示的时候,菲莉茜果断拒绝了。而两人的分手则是在文人送别菲莉茜和她的女儿的时候,以女儿拒绝亲菲莉茜。

厨师:

在故事临近结尾的时候,菲莉茜和女儿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因为巧合遇到了之前那个帅气的男人,当她看到那个男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因为担心带着女儿跑下了车,男人紧随其后追上了他。两人简单地交谈后,男人得知,菲莉茜的女儿也正是他的女儿。

菲莉茜带着男人回到了家,交谈了解到各自的近况。两人互相坦露还彼此深爱着对方,菲莉茜哭了起来,男人关心地询问,菲莉茜说自己是喜极而泣。

就这样,一个对爱情有着偏执理解的女人,她也曾犹豫,彷徨,放弃,最终重新找回了自己所坚持的那段爱情。菲莉茜作为一个人,她一直跟随着本我在追寻自己的爱情落脚。

联想到海报是菲莉茜牵着女儿的画面,在我看来,这是侯麦的一种隐喻表达,女儿是菲莉茜对于她所坚持的爱情的一种希望。

埃里克·侯麦,对于细节的把控,精准到让人赞叹,他用思辨主义讲述了一个浪漫主义故事。侯麦在展示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有开场让菲莉茜与厨师之间有做爱的一些画面,与店长只有亲吻的动作,而与文人之间更多的是言语交流。

在西方世界,亚当与夏娃,也是从吃开始,才有了后面两人被逐出伊甸园,经历过数次分离,但最终仍旧长相厮守的爱情故事,这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对情侣。而更深层的内容则是,作为亚当的肋骨出现的夏娃,在爱情中,也在努力争取与亚当平等的地位,这在菲莉茜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最终,菲莉茜重新遇到了作为厨师的男人,让我想到了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的一句台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

 4 ) 就是要较真


看《冬》很激动。公车上没道理却有道理的喜相逢,让人简直要手舞足蹈,

对生活较真,苦乐都会加倍,但是是值得的,其实夏何洛回不回来并不重要,她已经活出了自己,内心的现实也是现实,尽管生活中的她潦倒孤独与女相依,但内心的她已经强大起来,是自足并充满希望的,她是有存在感的人,无边的期待好过事事凑合的空虚。

看女主人公用感性的方式触达终极问题,太妙了!

和“过日子的人”“启蒙者和朋友”“爱人”的不同沟通,相映成趣,其实没有共同话题的人也可以有共同话题,那个方式并非建立在共同的知识面和概念基础上,而是灵感和悟性,触类旁通的品位。知识,有时候只是让你更顺从经验和多数人的意见罢了。

 5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又是侯麦的一部温情电影。 一对艳遇的男女给错了今后联系的地址。 女人生下孩子,男人杳无音讯。 女人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男人,尽管她的生活中有另外两个男人,愿意成为爱丽丝的继父。 我始终无法理解法国人在男女之事上的开放。 男女之间,如果不是毫无感觉,怎么能够分手后马上能成为朋友。 刚刚分手怎么能够像两个走得很近的朋友一样。 一开始觉得菲有点不可理喻,她声称爱路易,也爱麻桑,还爱孩子的生父,她说有很多不同种的爱,后来又说她不够爱路易,她对麻桑的爱也不足以让她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个性情中人。至少对于感情的事很性情,说同居就同居,过了几天无所适从又搬回来,继续去招惹她的前男友。 至少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也许在法国人看来这都没什么。 路易是个骚包文艺范。麻桑更像个居家适用男。那个后来出现的夏洛克,是热情似火的俊男。 菲说她相信轮回,她有种朦胧的宗教情怀,她觉得相见如故的人是上辈子就相识了。 并称自己是在教堂里刹那间知道了事情应如何进展,她选择了未出现的孩子她爸,夏洛克。 摸不到看不到的那个,总是最完美的恋人。 叔本华曾说过,记忆的美化功能,从一分别就开始进行了。 几天几夜的云雨之欢,就能让她为他生下孩子,并且认定他。 奇迹般地,这对过去的恋人在公交车再次相遇,又险些失去联系。 最后,当时是Happy Ending了,俊男发现了自己有个可爱的私生女,还有个至今还在等候自己的美丽女子。

 6 ) 最不可靠的关系

最不可靠的关系
【埃里克侯麦 冬天的故事】
文、坏蓝眼睛

人生所有关系中,最不可靠的恐怕就是爱情关系了吧。
我们能够用一个念头爱上一个人,也可以用一秒的决定离开一个人,爱的时候有无数借口和动力,甚至人为地添加上各种神圣的渲染,离开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理由:没那么爱他。
埃里克侯麦试图用一个平凡的故事来诠释爱情的意义,他用动了宗教,挪动了哲学,甚至涉猎了一点神学以及旁门左道,他只是想给爱情和人生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众所周知,在我们所有能够掌握的技巧和学术中,惟有爱情和人生是根本无法定义的。
于是,众多的门派,各路的人马都为此进行了疲而不止的探讨,研究,反正是无解的,高级的解释和低级的理解的差别也不会有隔着太多道门,只要你肯想,愿意探索,任何人都可以。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冬天的故事中的故事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这只是一个关于女人的选择的问题,侯麦试图意念,意识和宿命来解释“感觉”,而“感觉”决定着选择,选择又决定着结局。
故事起源于一场艳遇,俊男美女,年轻的身体,甜美到不现实的浪漫,美景和美好恋情合二为一,女主角在那一刻也显得格外好看——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进入正片的女主角表情沉滞,衣着邋遢,甚至连气质都算不上特别——当我们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爱情中的时候,所有人都似乎容光焕发,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舞台,大家都是浓妆艳抹的主角,而一旦神坛落幕,当我们走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是面目平常的路人,连表情都可以copy,百人同面。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我们的人生总是灰扑扑的,只有偶遇爱情的时候,才会像被施展了魔法一样,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孜孜不倦地盼望和追求“爱情”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爱情稍纵即逝,短的像夏天,进入冬天之后,一切都回到了现实,女主角菲力西因为一个荒诞原因,把地址搞错,导致她和浪漫情人夏尔勒失去了联络,而不幸的是,她怀孕了。
女主角勇敢地生下一个漂亮乖巧的女儿,却失去了此生的最爱,“失去”让夏尔勒当之无愧成为她的“最爱”,她无法跟命运讲条件,只能郁郁寡欢地自责和等待,盼望出现奇迹的那一天,她能够和夏尔勒重逢。

五年中她的生命里出现了两个男人,一个是知识分子,喜欢从书中汲取知识和经验的天主教路易斯,另外一个是粗壮鄙俗身材臃肿的中年市井男人马桑。面对生命中这两个男人,她从来不掩饰她对夏尔勒的爱,而且她很精准地对每个男人的感情做着一个判断,她不喜欢高深无趣的路易斯,她认为自己更适合粗壮平凡的马桑,但是她对他们都说爱,偏执的她强迫他们接受他们在她心目中的分级,俄日且接受她所有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
马桑为了她抛弃另外一个女人,打算和她一起生活,菲力西二选一认为马桑更适合她,于是不顾母亲的劝阻,执意前去,但是仅仅一天的时间,她便改变了主意,她认为一切都不对劲了,而她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不喜欢的事,所以她立刻决定回巴黎。
回到巴黎后,她找到路易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自己的离开,路易斯快要被菲力西的变幻搞晕,他试图发作,最后还是控制住了,菲力西问他:你怎么会对我大喊大叫,然后又沉默?路易斯反问:那你要我们怎么办?威胁强迫,跪地求你?谁都改变不了你的决定。

一切都是一个念头决定。
爱的关系是多么不可靠。
反过来说,失去一个爱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写错一个地址,说错一句话,甚至五官长得凑巧不可爱,这都可以成为她离开你的理由,在爱情关系中,勇于选择的都是强者,他们不念顾旧情,不拖泥带水,不优柔寡断,只听从自己的意志,他们决定着爱情的存亡,而那些被选择的弱者,那些心地过于善良的人们,注定只能在这场决定中被宣布,受伤害。

这里也可以延伸出一种讨论,到底是看重感情好,还是不看重感情只注重感觉好?看重感情会顾及他人感受,而注重感觉则只服从内心的感受,一个是利人,一个是利己,但是从自己的层面来说,注重感觉更实惠。平凡如我们,高尚始终得不到眼前的快乐,要说终极的快乐,大部分人还不配谈。

不信仰宗教,却尊重个人信仰的菲力西在教堂里冥想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必须要尊重自己的意愿,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正确的“选择”。

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让菲力西看的浑身颤栗,泪流满面,她在这幕戏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令人复活,而她的信仰不用于大众所定义的信仰,这种信仰其实也就是一个执拗的念头——要不要坚定自己念头,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就像她坚持五年认定夏尔勒是她的最爱,那么,就算夏尔勒永远不再出现,至少她的念头可以支持她带着希望活下去,而且因为她心里最爱的位置有人占据,她可以更冷静,更理智,更无情地做各种决定,这无疑对她来说,是好事。

注重感觉,崇拜个人信仰,利己为先的菲力西迅速离开马桑,又回到了路易斯的身边,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和路易斯交换着自己精神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足够多的论证和哲学观点,在某一瞬间,路易斯认为菲力西已经真正地回归,至少她愿意探讨那些从前她并不愿意探讨的东西,他认为她在逐渐接近他的世界了。

当然,这完全是路易斯的错觉和误会,菲力西在感觉中早已经给路易斯定了位——她说她从精神到肉体都不喜欢路易斯,包括他的五官,她都讨厌,但是这不妨碍她说爱他,甚至在各种情绪波动的时候投奔他,最后她说:我们可能在某一世是兄妹,甚至我们可能是彼此养的宠物。

平凡的马桑没有能够留住菲力西,哪怕他背井离乡,哪怕他抛家舍业,刻板的路易斯也只是菲力西的一个避难所和风景台,她从马瑟那里获取肉体的安慰,在路易斯这里收获精神的提升,但是没用,这俩人跟她的“爱情”都没关系,她爱他们,却没有疯狂到“可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她最终下的结论。

正当我们所有人为女主角菲力西的命运和未来担心的时候,侯麦突然安排失踪了五年的夏尔勒和菲力西在公车上偶遇,两个人欣喜若狂,在得知双方都没有多余的状况的时候,俩人迅速拥抱亲热喜极而泣,这个结局更像是一种美好的假象,如果没有遇到夏尔勒,菲力西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在不断的审判中否定一切男人,还把一切归结为轮回和注定,一辈子活在自造的阴影中,为一个艳遇后失去联系的男人耗费终生的情感,郁郁寡欢,落寞无比,满脸愁容,惟靠信念的力量说服着自己,直到满脸皱纹,摸着情人的相片泪流满脸……stop,侯麦让这一切都在魔法中结束,他们相遇了,重逢喜极而泣,我们理所当然地相信他们会生活在一起,但是侯麦又留下了一个悬念——夏尔勒决定在一个边远的城市生活,他虽然很英俊,但只是一个厨子,我们的菲力西会跟着他一起走吗,再次投奔,再次体会生活繁琐,再次在教堂中冥想,下一次她得出的结论会是什么呢?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做一个残忍的假设,如果夏尔勒的失而复得让菲力西发现“真爱”不过是这么回事,他根本不是她想象中那么完美的话,菲力西那强大的心理建设轰然倒塌后,该如何面对和如何支撑。
重逢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尚未得知,影片已经结束。

那些我们孜孜不倦固执已见追逐的爱和捍卫的爱人,真的是值得爱的人吗?我们为之疯狂又愿意屈尊一切在一起的人,在褪去“爱情”光环后,还能够让我们坚持并坚信吗?为什么我们对某一些人只有好感无法加深到“爱”,而有一些人让我们忘乎所以一见钟情,牢牢钉在爱的十字架上宁愿让我们自己为之受折磨呢?爱情确实是一门玄学,是一门哲学,是一门神学,这是灵魂的事,答案无解,于是我们上下求索,乐此不疲。

保持希望终究是好的。
侯麦代表上帝奖赏那些心存希望的人,虽然他还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赌注。

2012/12/17 3:02北京。

 短评

[冬天的故事]像是女性视角的[夏天的故事],侯麦给女主角提供了务实的、知性的和旧情难断的三种男生,涵盖的类型已足够多,让这种选择成为了一种“爱情哲学”。女主采取的方法论是一个一个试,朴实但也最有效。最后戏剧化的结局温暖了巴黎的冬天,电影感变强。人间四季,至此结束,春冬夏秋。

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最后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吧,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这女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一直彷徨着,如果继续,那么最后这个男人也不会是最后

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爱一个人就跟看一场电影一样,完全就是图个感觉,无法解释,没必要解释。。

9分钟前
  • 缘浅情淡
  • 力荐

侯麦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们永远都不满足现状,哪怕失去现在的幸福,也会让爱情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12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不是言情剧,结尾甚至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皆大欢喜,其实是侯麦在表达“爱情宿命”论。女主角朝三暮四令人反感,但侯麦的用意并非是塑造她的性格或爱情价值观,所谓爱情本没有理由和条件,她只不过是突破了世俗对爱情的限制,让自己服从了宿命而已。很多人“认命”,其实不是服从命运,而是屈从了世俗。

17分钟前
  • 保禄萧
  • 推荐

看有人短评里说侯麦死了是一种类型的终结,这种类型如果真有的话大概就是电影语言不靠任何形式感就讲了所有事;男主最后只出现那么短的时间我觉得讲的是并不是命运也不是选择而只是困境的结局穷举中最特殊的一种,结尾完全是照应莎士比亚的;居然看哭了妈的

21分钟前
  • 大漁
  • 还行

“人间四季”之冬从某些方面看,侯麦其实和伍迪·艾伦很像:他们都热衷于琢磨男女之间的各种关系,将真实的道德选择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中的菲利茜将全部的男女之爱在冬日里冰封,她迷茫地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结尾查理的出现就如同《春天的故事》中项链的寻回一样巧妙——如果不知如何抉择,就把一切交给命运吧。

26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相信爱情,真好。女主角真惹人爱。哲学、感悟、文化在法国深入每个角落。在中国似乎只是小部分文科学者的专利。这就是差距呀。

31分钟前
  • 竹清影
  • 力荐

雕像复活,是信仰的力量。恋人重逢,是爱情的执著。不喜欢讷威尔,不是因为那里没有花园。不能与你厮守,也不是因为这里书籍太多。有的爱人忠诚可靠但不足以支撑生活,有的爱人学富五车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下雪的街头,告诉你虽然没有妻子,但不代表你没有女儿。会为你的幸福祈祷,哪怕那幸福与我无关。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灵肉统一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同时也是人间四季里真正短暂而迷人的尾声和前奏。然而这种和谐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暂时性的一去不返,侯麦借着两性之间的游戏抑或冒险拉开了《冬天的故事》的大幕。正如莎翁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自此人们生活在一个灵肉分离的后爱情主义冰河时期。幸或不幸的是,在这旧物速死灵魂复生的冬季总是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春意。春天适合讨论康德,冬天则宜批判柏拉图和笛卡尔。恰如女主角分析的那样,柏拉图式的爱与机械唯物式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但相对于务虚的知识分子女主角更倾向于务实的企业家,然而二者关系的本质却是支配与被支配主奴关系,这让不堪忍受的她走上了内省和反思(辩证唯物主义)之路。结尾的久别重逢真是令人喜极而泣的冬春交接呀,因为拥有历史而非回忆的二者永远无法忽视女儿(真理)的存在。

3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现在的豆瓣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完候麦呢。

39分钟前
  • 无非
  • 力荐

8/10。侯麦将女主角安排在物质(身体强壮)和精神(博学多识)的两极男性之间,从而形成她不适应两者的张力。颜色和空间暗示人物的现状:图书管理员体现了知识影响着人爱的方式,连卧室都与书店融为一体,夏季恋情的结束和失去爱情憧憬、枯燥地同居约会的白色严冬。教堂圣像表现出上帝对坚持所爱者的眷顾。

4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打败了春天成为我最爱的一部,选择在电影院看太正确了,强制的集中注意力,让人在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里充满了期待,最后几乎有与女主角同样的喜极而泣。如果你赌赢了,虽然胜算很小,但回报却很可观,就算你赌输了,抱着信仰去生活也会更好。

45分钟前
  • 冷冷内含光
  • 力荐

侯麦的去世几乎意味着一个电影物种的灭绝

46分钟前
  • 6
  • 还行

#060#长达一百分钟的两段关系都成了最后十分钟的重聚最漫长的前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柏拉图、帕斯卡的哲学也统统为这场相遇背书。教堂里的冥想、剧院里的落泪,让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是宿命与轮回,是灵魂先于肉身存在,是命中注定和他会再遇见。

51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侯麦作品序列中与众不同的一部,首先是探讨信仰,不再怀疑踌躇彷徨,虽有曲折试错但最终坚定难移,教堂冥想与领受启示段落亦是侯麦难得在电影中展示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其次,片头欢悦恋爱蒙太奇里有不少裸露镜头或造爱瞬间,而侯麦极少在作品中置入大尺度场景。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导演不少贯穿职业生涯的母题及偏好演变:从前期男性中心渐次转为以女性为主视点,甚至讲述女性之间的故事(有的人不喜本片女主,我倒尤爱她的坦诚与对原初认定的爱情的执著信仰——尽管浪漫主义式的恋爱并不一定比另外两个男友分别代表的智性引领或柴米油盐式情爱要优越或走得更远);侯麦灵感源自同名莎剧,故片中也有相应戏中戏段落,雕像复活的奇迹也与失联5年又偶遇且闪电复合的童话结局相得益彰;讨论柏拉图与帕斯卡尔哲学则似[绿光]与[慕德家一夜]。(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女人出奇的忠实于自己,出奇的不会让自己受委屈,她离开马桑的时候开始喜欢上她,哈哈~~小艾丽斯非常可爱~~因为同样的情绪,给五分~~

57分钟前
  • 夏乐的星星
  • 力荐

浪漫主义有的时候很荒谬。

58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莎翁歌剧中的雕塑王后,你相框里的一纸爱人。信者真,得新生。

1小时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四季里最喜欢的一则。“For me the dream was reality. An absent reality. ” 春天的开头,女人下车,离开男人。冬天的结局,女人上车,遇到男人。最后Elise也学妈妈喜极而泣实在萌到心都化了!2021.1.8 其实冬天的故事是从夏天开始的

1小时前
  • viv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