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共骑

剧情片美国1999

主演:托比·马奎尔,斯基特·乌尔里奇,珠儿,杰弗里·怀特,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吉姆·卡维泽,唐·山克斯,西蒙·贝克,马克·鲁弗洛,马修·法伯,汤姆·盖里,乔纳森·布兰戴斯,西利亚·维斯顿,里克·埃弗里尔,巴克·贝克,斯蒂芬·梅尔勒,扎克·格雷尼尔,玛格·马丁戴尔,汤姆·威尔金森,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大卫·里斯·斯内尔,约翰·阿勒斯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3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4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5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6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3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4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5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6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7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8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9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2

详细剧情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Jake Roedel(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是南方一个德国人的儿子,和他支持北方的父亲不同,他支持的是南方。他和好友Jack Bull Chiles(斯基特·乌尔里奇 Skeet Ulrich 饰)一起加入了南方的游击部队。他们又结识了George Clyde和George的之前的黑奴Daniel Holt(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四人都在John Black的部队下效力。驻扎在山上的时候,村里的寡妇Sue Lee Shelley(珠儿 Jewel Kilcher 饰)和Jack Bull相爱了,在后来的战争中,Jack战死,而Jake则与部队里的一个叫Pitt(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的人产生了矛盾,Pitt更是开枪打伤了Jake和Holt。后来,Jake又娶了Sue,在他们去往另一个城市的路上,Jake和Holt又与Pitt相遇了......

 长篇影评

 1 ) 战争,让男孩,变成了男人!

如画的画面,如诗的配乐,对这部影片的最深刻的印象!
不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非常成功,真不太明白为什么当年票房失利~~

整部影片像本成长史~主角杰克,在战争中经历了枪林弹雨,断指,朋友的战死,与奴隶成为战友,并结婚,组成家庭的人生过程!

从一开始的宁静的生活,到后来,变成这场战役的牺牲品~那些年轻的生命终于明白,战争的意义.
大声叫嚷着去打北方老,其实,就只是去抢劫和杀虐无辜的百姓,残酷的战争永远带给百姓的是无尽的痛苦.

李安,用其一惯的慢节奏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中间能看出唯有东方人才懂的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小牛和寡妇幽会,让兄弟到外面去打鸟~~~~~~~
个人感觉,比断背山好看的多!
激烈的猩风血雨同晚上的欢歌笑语,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停出现的大草原,日落的美丽,更体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毁灭.

最后段落,黑奴在主人死时,很伤心,杰克以为他是和自己一样,好友死后的心灵空虚感,可,黑奴却说,是"free"的感觉!
即使,那人早已经给予他自由了,但,那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要自己去实现的!
当杰克再次遇到从前要杀死自己的人时,没有开抢,一切都应该结束了,每个人生活着都是痛苦的,当经历这一切过去的时候,平静与宽容是最重要的,完全的东方式的表达!非常棒

 2 ) 换个角度拍战争:不一样的李安的作品

相比李安的其他作品,《与魔鬼同骑》并不是一顿很容易吞得下去的饭菜。长达2小时28分钟的时长,以及不怎么紧凑的剧情内容,让人很难长时间钉在椅子上,从容看完。但是本片却又是李安对于战争题材的第一次尝试,而且融入了他许多的观察和看法,也算是不一样的李安作品,非常有趣。 从李安的传记中我们得知,李安作为一个美国华人,本身就是一个居于东西文化交汇口的人,所以他对美国文化既陌生却又很感兴趣,让他想起拍南北战争的原因是,他感觉在美国,还没有太多作品是从南方军队的角度来拍摄这场战争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北方军的视角作为英雄视角,将战争的正义性盖棺定论。但实际上,即便是现在,生活在南方的美国人依然对那个战争抱有不同的观点和情绪,他们很多人并不认同北方视角。这个是李安十分感兴趣的,他觉得这个和国共战争有些相似,但是限于尺度和政治敏感,他无法拍摄我们华人的南北战争, 于是转而拍摄美国的,但即便在美国,这也是出力不讨好的一种尝试,但李安想好了就去做,就是这么任性地选择啃这个硬骨头。 首先,电影虽然是讲述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主角视角从一开始就站在支持奴隶制度的南方,非常独特,十分像《飘》,却又不仅如此。作为主角的Jake Roedel,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南方人,而是一个德国后裔,这就让他从一开始就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兢兢业业为南方打仗,但Jake却依然时刻面临头皮会被南方同伴割掉的危险。这种身份上的尴尬,让男主角从开始的热情投入、到后来的消极厌战,都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情绪。让他有更加客观和仁慈的视角去观察战争,这点在南方军袭击小镇时表现的尤为明显。但本片非常奇怪的是,Jake最开始站在南方游击队立场上的原因,并不是很明确,一句“在南方家庭长大”仿佛就解释了一切,让人很疑惑。毕竟他的爸爸可是非常虔诚的北方支持者。虽然Jake与他的南方好朋友Jack Bull Chiles十分要好,而好朋友Jack的父亲又遭遇到北方军的屠杀,但是这并不成为Jake后来一直跟随南方游击队烧杀北方人的理由,而且Jake的战争动机也很牵强,似乎因为一个好朋友就能去冒死打仗,也可能因为好朋友的死掉,就轻易丧失了战争的斗志和理念,说到底,Jake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被卷入战争,且没有太明显立场的人。 这点在他的感情上的表现也一摸一样,不过是被好朋友的遗孀逼婚,就稀里糊涂跟人家结了婚,状态一如小朋友过家家,十分可笑。可能在其他电影里,很难再出现一个如此稀里糊涂、态度摇摆的男主角撑满全场了吧? 其次,对于战争的残酷表现不分敌我。在一开始,北方佬袭击南方庄园,枪杀庄园主主人的桥段,就让人对于北方佬产生了厌恶情绪,后面北方军队围剿在小屋吃饭的男主角及几个游击队员,也让人感受到赤裸裸的恐怖,更别说女主角前公公被枪杀的画面,一众女人抱着老爷的尸首,身后是北方佬火烧的房屋,让人咬牙切齿。但是在电影后半段,南方游击队进入隶属北方势力范围的小镇时所进行的烧杀砸抢,更让人目瞪口呆。jack帅气的战友们骑着马奔入小镇,对男人开枪、对孩子开枪、对黑人开枪,他们闯入一栋栋房子,把男人拎出来,不顾旁边妻子孩子的哭闹,用枪顶住男人的胸口,巨响之后鲜血瞬间喷出。一具具尸体如同麻袋一样被堆在路边,而南方军还在四处找寻可以杀的人。此时,观众会对南方军的好感荡然无存,战争的敌我也在这里变得模糊,让人对于战争本身产生恐惧。此时男主jake进入厌战期也显得更自然些。当然,他对战争的厌恶在好朋友死去时也就开始了,此时只是消极而已。可以说,这种不分派系的战争的表现方式,还是挺独特的。 最后,本片男主与先后两个男配角的感情也是十分有趣的,像朋友,也像是情人。一个是发小,形影不离,以打仗为名义走遍天涯,连他上过的女人生过的小孩都全盘接受;一个是中途产生革命友情的黑人兄弟,不说太多,却也形影不离,习惯性睡在一起,也让人觉得有趣。随着朋友的更换交替,男主也从拥护支持奴隶制,鄙视黑人,变得尊重理解黑人的感情。“男”朋友也是男主成长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很多电影是看不到的,在此,女主角的部分,反而觉得是有点可笑和马马虎虎。不过完美的大结局,回归家庭的主线,也是李安的前期作品的个人logo,符合导演一贯作风。 总体说来,虽然《与魔鬼同骑》并非是一个很好消化的作品,但是理解了导演的苦心,能够发现其中的特别之处,也算是苦中作乐,苦尽甘来吧。此外,屠杀小镇那段体现了李安的独特而深沉的战争观,很震撼,十分值得一看。其他部分,则可以在精神好的时候,作为风景画欣赏一下,也是极好的。

 3 ) 与魔鬼共骑

       我想说,我没看懂吧。李安的电影向来如此吧。我看电影的时候十分投入,可是总抓不住重点。但是,电影的许多情节能够多日在我脑海中出现,让我去思索。人们说,这是李安电影的风格吧,同时他的想法也在电影中有表述出来,只不过需要品味。
    看到苏莉的时候,我想起了《燃情岁月》里的女主角。她们让我很自然地想从道德上批评她们。在我当时看《燃情岁月》时,会觉得这个女性为何对爱情如此地不忠呢?甚至是觉得她不守“妇道”。呵呵,中国的女人们都被这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洗脑成什么样子了。我这个自认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也给自己深深地绑上了所谓的道德的枷锁。
    今天看这部影片时,又看到一位勇敢为自己追求幸福的女性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美国人;甚至我这时才想起她也是个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力。不当当只有男人有追求爱的权力,女人也有。我们中国的女性受到的性别歧视应该是甚于其他的国家,这个社会让一个女孩从小就接受压抑人性的教育。至今为止,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还是普通相当严重。女性应该觉醒。

 4 ) 独特的角度,真实的历史,多元的思考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李安电影里最无法 理解的,但直到我了解李安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后,我是有被吸引到的。 他以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中的战败方——南方人为切入点讲述,主要的人物还是在战争中比较尴尬的德国裔和黑奴,以多元化的角度描述战争带给人们的意义和思考。

他告诉我们战争爆发的两边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就会有杰克这样的人,他实际上摇摆不定,左右不是,他本身还是善良不愿杀戮的,他还喜爱他后天居住的环境,他因为主人被北方人杀死,所以想和朋友为他报仇参加了南军,到后来其实是他朋友在主导着他,他也从男孩变成了男人,他自身还要融入那个杀人者的队伍,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他本身是德国裔(支持北方的人),这个尴尬的身份。

又有本是应该站在北方人那边的黑奴丹尼尔,他为了曾是他主人的朋友加入了南方的军队,而且根据史实记载南军中不乏黑人,

所以真实的战争里的两边人并不是我们传统认识到的那样,一边跟另一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然后正义且象征进步的那一方胜利了,可是谁又能看到那些在战争中挣扎的人呢,他们或许是为了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或许是为了仇恨,或许为了一个很好的朋友而"站错了边",本身他们参加战争跟理念却无任何关系。

李安对于这个战争的思考却是与别人不同的,他尊重史实,且又把自己的思考加入了影片里面,他认为即使是战争中的南方人,也有人对未来具有前瞻性,预见那个新世界正在到来,他在影片中安排了一个忧郁的南方父亲角色,就在他遭逢丧子的巨变中,道出新世界来临的讯息。

而战争中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在战争后来临的新世界才最有意义。

后来的结局是黑奴丹尼尔和德国裔杰克俩人都得到了各自的自由,他们相互叫彼此的名字,相互尊重着,我想战争的意义便是在战争中人们比较快速的改变吧。

(还有我莫名的喜欢影片中那个阴柔的喜欢割人家头皮的恶人,他真是绝了,又美又狠挺适合耽美题材的角色呢☺)

 5 ) 这本没有对与错

在雄浑的乐曲声中Daniel扬起手中帽子用力的挥了挥,“母亲”是他去找寻自己的自由的理由。虽然这时的他不需要理由就能获得自由。
李安,一个外国人,用一个中间的立场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诞生。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集团利益的争夺,而jake一个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少年,因为友情,也只是因为友情被裹挟到一个看似绅士实则残酷的游戏之中。随着游戏的升级,Jack、George还有千百个写着满含温情家信的战友并没有因为友情的挚固、爱情的美好、亲情的佑护而死去,还有同壕的怀疑和背叛,彻底粉碎了jake的世界,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战争“本没有对与错”,人与人的仇恨、暴行的崇拜和思想的禁锢才是阋墙的最大原因。最后jake放下枪口任自己发誓追杀到底的Pitt离去,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自己的选择。紧接着是第二个选择,看着jack的孩子,他明白了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性。

两个战争夹缝中的人终于活了下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6 ) 历史真相

与魔鬼共骑一开头就是奴隶主的家被烧,奴隶主被杀,主角问凶手是谁,回答是“劳伦斯来的人”。好像后边奴隶制势力四处屠杀以及在劳伦斯屠城是为了复仇,颇有正当性一样。然而往前追溯,追溯到罪恶源头,罪魁祸首还是奴隶制势力自己。

美国内战的游击队起源于堪萨斯战争时期的密苏里的奴隶制支持者。

到了一八六年第二次革命战争全面爆发,奴隶制势力的游击队日益猖獗,就像在堪萨斯战争时期一样,这些恶棍不穿军装,专门在战线后方烧毁房屋和农田,掠夺财物,以强奸女性,虐杀儿童为乐,不活动时便隐匿在奴隶制支持者的社区。这些恶棍严重威胁着联邦后方的安全,并牵制了大量联邦军来保护后方的平民和补给线。这些恶棍被叫做“bushwhackers”。

为了对付这群恶棍,以莱恩为代表的堪萨斯出身的联邦军将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由于支持奴隶制的社区就是那些恶棍的据点,因此莱恩等人的做法是烧毁那些奴隶制支持者的社区,让那些恶棍无处藏身。使用这种强硬手段反制那些恶棍的联邦军被称作“jayhawkers”。

到美国内战结束,许多流氓恶棍继续在西部流窜,制造了许多谋杀、银行抢劫和火车劫案。

在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一些无耻之徒、奴隶制遗老、种族主义者反复通过书和影片歪曲历史,美化着那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棍,顺便赚取着这种臭水沟里的不义之钱。

而诸如莱恩、蒙哥马利、詹尼森等为全人类正义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则被好莱坞歪曲和妖魔化,或者无人问津。

堪萨斯英杰小传:

丹尼尔·安东尼(Daniel Read Anthony) 废奴主义将领

约翰·布朗(John Brown)废奴主义者中行动最直接有力的人

乔治·亨利·霍伊特(George Henry Hoyt)为老布朗辩护的青年律师

查尔斯·R·詹尼森(Charles R. Jennison) 手段强硬的废奴主义将领

詹姆斯·莱恩(James Henry Lane)自由的堪萨斯州的缔造者

詹姆斯·蒙哥马利(James Montgomery)老布朗精神的传承者

 7 ) 大时代里的边缘人

李安的敏感在于总能发现大时代下的边缘人,《色戒》里王佳芝,是个进步学生,但人性尚未被革命性完全泯灭,她还能体会爱,体会虚荣,从而对毫无人味儿的钢铁意志感到若即若离,甚至一丝丝厌恶(例如全家死完了的革命者老吴),这人性里的软弱害了她也让她突出出来,成为大时代下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正常灵魂。李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得到的是这种在风暴中心的边缘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充满张力,大时代中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小人物身上具体而微,让我们普通人窥见宏大叙事下的真正人性。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的最后一部李安电影,现在集齐了,关于这部电影李安说的也不多,它是一部票房惨败的佳作(投资数千万,票房数十万那种惨败)。Roger Ebert评论说它是部好电影,给了我们新的看待南北战争的视角,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节奏太慢了。

的确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南北战争,这个切面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冷山》和《飘》里,我从来没看到《与魔鬼共骑》里的一些事实:许多南方白人是文盲,在南北势力的边界上的普通人最倒霉,南方人来了冲进来把男人全杀死,房子农场烧了,北方军队来了也如是。

电影从一个德裔美国人Jake和一个黑人Daniel Holt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在南方人眼里,他们一个是德国佬(dutchy)一个是黑奴(nigger),但鬼使神差,他们竟然在南方游击队作战对抗北军。Jake是因为目睹北军的暴行加入南方游击队的(碰巧他出生长大在南方阵营),Holt的经历更复杂,南方白人George买下他(同时卖了他妈妈)给他自由,把他当伙伴而不是奴隶看待,他于是跟着George加入了抗击北军的行列--而北军打仗的目的是解放黑人奴隶。所以一路上这两个“边缘人”自然的越走越近,他们都是被歧视的边缘人,也都为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南方白人而卷入了这场对他们而言有些“滑稽”的战争一方。

这部电影赤裸裸的展示战争的残酷,人在战争中的冷血,残暴,无论南方北方。拍了很多具体的杀人场景,男人无处可逃被骑兵扑杀,然而双方军队都出奇的尊重妇女儿童,这大概是内战最特别的地方之一吧。但是你会看到,一队人冲进家把丈夫父亲拖出去一枪打死,把妇女儿童赶出来站在庭院,一把火烧了房子,妈妈和孩子看着熊熊烈火中的家,倒在庭前流血毙命的父亲,会是什么感觉?大概只有仇恨。另一个场景里,目睹这一切的一个小孩儿,趁着游击队员酒醉,拿他的枪杀了他。

这就是战争,南方游击队竞赛割头皮,烧杀抢掠。在这个队伍里的Jake和Holt,越来越厌恶这种莫名的仇恨,复仇,你死我活。后来Holt的主人在一次战争中(为了保护Holt)死去,Jake的好友则更早就因为被打断手臂破伤风死去,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这场战争里的“使命”,Jake娶了好友遗孀,剪去游击队员标志性长发,带着老婆孩子打算到加州生活,Holt则打算去找回他的妈妈,过自由人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Jake这个德国佬是这堆游击队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他们缴获北军的物品里有一书包的信,晚上停战后,大家吃饱喝足坐在篝火旁,Pitt,一个残忍的南方游击队员,非常粗鲁的让他读信,他读了几封:有妈妈写给儿子的,有妻子写给丈夫的,这些信里是那些年头里少有的温情和人性,尽管内容无非是:今天北军来了,杀了XXX。今天南军来了,烧了XXX,你的伙伴XXX参加了XX战役,战死了。他刚和XXX结婚。摇曳的篝火下,Jake读的这些信让这些杀红了眼的游击队员们有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温暖的时光,第二天起来又是你死我活的战争。Jake受伤后寄住在一个南方农场主家里,男主人对他说,我是支持南方的,但我觉得北方会胜利,我们会输,因为北方军队每到一处就建立学校,让白人黑人都读书识字,我们只会空谈自由平等,而读书识字了才能真正明白自由平等。

电影里少有的温柔在一个女角色Sue Lee身上,她刚结婚丈夫就参军(被征兵)战死了,游击队员,Jake的好友 Jack Bull Chile爱上她,在游击战的间隙和她约会欢好,很快Jack也死了,她怀着他的孩子寄住在前夫家的农场,后来在前公公的主持下,她嫁给Jake(其实她之前对这个知书达理的小男孩儿印象就不错),带着孩子一起踏上新生活。

电影最后,Jake和Holt放过了因为种族歧视(德国佬,黑人)对他们打冷枪的极端游击队员Pitt,他们完全可以打死他,但举起的枪又放下了,Pit很快会在单枪匹马进攻被北军占领的城市中死去,不劳他们费心。他和Holt放下枪,都长长的出了口气--他们终于从身体和心灵上,都告别了这场该死的战争。黎明到来了,他们在平静美丽的湖边话别,走向各自的新生。

另:我觉得票房失败完全是宣发的问题。再烂的电影只要发行做的好都不会赔本。大公司Universal可能赚钱赚到手软了,无暇顾及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上画时发行做的很差。(难道几千万投资不是钱?)

 短评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6分钟前
  • 泠风
  • 推荐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14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18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20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24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27分钟前
  • 十二点半的猫
  • 力荐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33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3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3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41分钟前
  • 貓頭一
  • 力荐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

42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推荐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48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推荐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55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