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美女1991

剧情片法国1991

主演:米歇尔·皮科利  简·伯金  艾曼纽·贝阿  玛丽安娜·德尼库尔  

导演:雅克·里维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2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3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4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5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6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3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4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5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6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7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8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19不羁的美女199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54

详细剧情

  弗兰霍夫(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画家,妻子利兹(简·伯金 Jane Birkin 饰)一直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和模特,这也是利兹感到自豪的所在。但是这些年来,弗兰霍夫的创作灵感渐渐枯竭,当他面对着妻子的肖像画时,甚至感到无从下笔。当玛利亚娜(艾曼纽·贝阿 Emmanuelle Béart 饰)经朋友介绍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拿起过画笔了。性感奔放的玛利亚娜的出现重新点燃了画家的激情,他们两人在封闭的画室里整日疯狂的作画。利兹努力的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但当弗兰霍夫将妻子的肖像画用玛利亚娜的人体覆盖的时候,利兹无法忍耐了,她和画家之间发生了争吵。  画作完成了,但弗兰霍夫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将完美的画作永远的砌进了石墙里,从此,这副杰作将永远的隐藏于黑暗之中。  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展示三人的情感纠葛,却将摄影机投向了画家作画的场面,真实的还原了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作画场景,使影片有了更为高远的立意。

 长篇影评

 1 ) 没法删减

先说几个难以忘怀的镜头:
1.艾曼纽在老画家面前脱去外衣,美丽的裸体带有侵略性的“逼眼”而来。老画家枯竭的灵感被刺痛了一瞬间。艾曼纽圆圆的眼睛直视着画家,充满质疑。老画家慌乱地在速写本上拼命地画着,可蘸水比却如此干涸。
2.摆姿势。即使弄疼了,画家还是粗暴地将美女的裸体摆出各种姿势,“有时模特会因此脱臼”,他说。画家在空旷巨大的画室里走来走去,像个困兽。他仿佛有灵感在涌动,但又找不到那丝光亮的确切方向。在这个冲突中,他们渐渐理解了对方。是的,他们各自在寻找各自的方向。
3艾曼纽早早来到画室,室内昏暗,空无一人。她犹豫了一会,转身走出房门,来到明亮的白色走廊。这时,镜头几乎不动,她的背影沿着走廊渐渐变小,在拐角处停下来,又沿着走廊往回走,渐渐变大,移向黑暗的门洞。接着,老画家进来了。
4.两人大笑之后,画家突然找到灵感,将十年前的一副未完成画布搬过来,快速勾勒起来。他的画笔沾着淡淡的蓝色颜料,在妻子的肖像上轻轻涂抹。美女的屁股渐渐明朗,而妻子曾经青春的面容慢慢消失。看着画布上他妻子那双眼睛逐渐黯淡模糊,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是人类共通的感遇,情感,青春,衰老,人生的短暂和漫长,很多东西只有眼睁睁看着它消失,而无能为力。
5.画家的妻子在怀疑恐慌中煎熬,忍不住来到画室探寻究竟。她在光亮的门洞中一闪,轻手轻脚走下木楼梯,融入巨大的黑暗中。和她一闪而入的,还有一只猫。导演对这只猫的安排太绝了。

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论,褒贬出现两个极端。
先说批评的声音。对从没有学习过绘画技法的观众来说,大段大段的写生过程的确会让人昏昏欲睡。而一部份人的眼睛,重点盯住的又是Eammaneulle beart 撩人的身体。对于这部分观众,这样迷人的镜头又被大段大段剪断,分散在长达几个小时的镜头中。所以,他们看完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够紧凑!”。哈哈,他们把这部电影当作A片了。
好评就不好说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几个小时的片长没法删减。场地简单,人物简单,但叙事的内容却相当细腻复杂,人物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逐级推进。画室内和画室外的空间对比强烈。有这样控制力的导演,不得不服。

 2 ) 以艺术的名义掠夺生命――我看《不羁的美女》



去隔壁宿舍借牒,无意中多拿来了一张《不羁的美女》,放在一边懒得看。以为会是部沉闷的,带有情色和实验性质的法国片,除此完全没有概念。一天早晨,课取消了,法语外教去了柬埔寨,而宿舍没有断电,于是就在这样对影片一无所知也无所期待的情况下,开始看,两个小时的长片。
与画与女人有关的故事本身就对我产生吸引力。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位老画家的城堡里。法国南部炎热的夏天,幽静阴凉的城堡,洋溢着青春性感的美女唤醒了老画家久已干涸的创作激情,一幅惊世名作也许将如所有人期待的那样,在画家与模特间的合作中诞生。模特与画家,女人与艺术,这部电影会怎样来诠释这个经典的,诱人的,烂俗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主题呢?
影片一开始,法国南部夏天的漫长慵懒的阳光,女主人公穿着连衣裙,提着凉鞋光脚走路的方式,都在告诉你,这不是一部用于取悦观众的电影,而是导演作者想要说点什么,这种说话的方式,带着典型的从容不迫,严肃优雅,杀人不见血的欧洲气质。
女主人公一进入老画家的城堡,便感到了某种不安,她对男友说:“我觉得要发生些什么。相信我。”这种没有凭据的不安的预感,是一种女人的直觉吧,觉得自己处于某种危险的境地,她抱起双臂的姿势,是企图自我保护,抗拒被掠夺的心理反应。没有悬疑,没有暴力,却是平静湖面下有暗流汹涌,整部影片以心理上绷紧的弦,使你呼吸压抑。
玛丽安成为老画家的模特,最初完全并非她的意愿,当她知道男友、画商、老画家三个男人经过讨论决定把她用作模特,来完成他们期待的画作时,她表现出的是气愤和抗拒。显然,这个有着性感身体、充盈青春的美女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的女性。当她与城堡女主人,也就是画家的前模特讨论着女人的命运时,她显然是并不赞同画家妻子完全放弃了自己,将生命依附在丈夫身上的选择。她认为自己的心性是强大的,女人应该拥有自己。
玛丽安渐渐地在画家的创作中变得主动,因为她被作画的魅力所吸引。男人钟情于创造奇迹,而女人本能地喜欢帮助奇迹发生。她放弃警惕,陷入这场冒险中。(想到北冥神功哈)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还交结着妻子的忧虑,男友的嫉妒,微妙的情感暗流,然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那幅期待中的画也没有真正出现。只看到老画家把它封存进画室墙壁中时,曾露出鲜红的底色,以及模特玛丽安看到自己的画像时的目光以及她经历过被画之后的憔悴。“好的作品,画布应该是带血的。”想到老画家之前所说的这句理论,可以想见这幅名作的摄人心魄。最后画家展示的只是另一幅作品,淡蓝的底色,女人的背部,没有面庞。(简洁得让我看不懂)。在户外草坪明亮阳光下,大家仿佛都松了一口气,妻子与丈夫之间默契的笑,画家与画商开始讨论价钱,男友年轻的困惑,以及玛丽安的无法释然。
“好的作品,画布应该是带血的。” 在看到三个男人在讨论用玛丽安作模特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女性观众都会如我当时一样,莫名产生一种抵触的感觉。在男人的眼中,女性究竟是什么呢?尤其是那些艺术家、创作者。他们最会崇拜女性,赞美女性,欣赏女性,以女性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美其名曰:“永恒之女性,引导人类飞升。”然而女性终究不是与他们占有等同的地位,他们将之作为汲取创作灵感的对象,从她们身上吸取精华,满足他们的艺术梦想。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她这个人本身,而是她所象征的美,她的美所帮助他完成的艺术创作,满足他创造的欲望和快感。他们以为自己是上帝。而女人呢?她所处的是被掠夺的地位,在对方的汲取和对美的再创造中,她也在默默地消耗掉自己,青春,美丽,生命。想到小时候看过一篇三毛写的《收魂记》,说是在撒哈拉沙漠,当地人害怕被拍照,他们认为被摄影的同时,他们的灵魂就被那个黑匣子里的胶卷所摄走了。这个故事放到这里来看,颇有寓意,可以解释女人与创作的关系。
比如画家妻子,她曾经是他的模特,为了追随他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前程,如今与老画家隐居在城堡中过着山中岁月长的平静生活,闲来以制作动物标本为乐。她的身体容颜,像是被时间做了抽脂手术,你看得出她曾经也是个美女,也许正如今日的玛丽安一般有着丰满的身体明艳的面庞,但现在年老色衰,变成了他的老伴,老画家再也不能从她身上找到创作热情,她不是不感到落寞无奈的,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血气已经被残酷地掠夺了。
她所爱好的标本制作,正好与画家的创作相对应。她把动物制作成标本的过程,也正是把一个鲜活的生命抽干,抽干它们本应自生自灭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把它们缝合,防腐,装订,以求保存它们盛年的美丽,企图实现某种永恒,但同时,被做成标本的鸟儿本身呢?它再没有翱翔天空的自在生命了。标本制作是一种血淋淋的残酷,以血肉生命为代价实现凝固的永恒的艺术。
电影不是我原以为的故作姿态的闷片。导演态度认真,手法优雅,欧洲味道浓厚。对于这部偶然看了的电影,却也并不是很推荐,因为综合各种好片要素来评价,它不是很好看。以我菜鸟水平,看不太懂。只觉得看完有点压抑,因为看到的是一种残酷,男人对于女人,艺术对于生命的残酷。以上一点观后感想,难免肤浅,拿来分享,仅作抛砖引玉:)




 3 ) 感性的冲动与创作激情----《不羁的美女》(修改)

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好几年了,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第一个强烈印象是美女主人公长时间的、多角度的、大幅度的赤裸相呈,这种被审视性的身体裸露,与色情片完全不同,确是很另类的体验。

除了肉欲的震撼,我也注意了这部电影的复杂性,那就是比性更重要的人性话题,比如创造激情与肉欲的关系,比如创造能力与人生的关系,比如激情与道德责任等。

如很多法兰西影片一样,此片也是郊外的城堡或别墅,树荫下的聊天喝酒,夜幕下的狂欢,彬彬有礼又充满试探的男男女女。主人公有大把可以挥洒的时间,很多是自由职业者,很少为衣食发愁。

也许当一个社会衣食不愁,性欲也不难满足的时候,人之为人的那种复杂性,创造对人生的意义、人际关系的本真性东西,男女关系的实质开始呈现出来了。所以实际上法国电影再赤裸,都不能归入色情电影。在法国文艺片中,性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性是放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来表现的,关注的是性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感性冲动在人生中的位置等话题。

电影故事大概是这样,老画家与曾是他模特的妻子住在一个郊外的别墅里,但老画家已经江郎才尽,无法恢复他当年的创造激情,过着盛名之下其实难付的过气名人生活。尽管生活很悠闲,但内心非常悲哀。

老画家的妻子隐隐明白老画家丧失创造力是因为自己无法激发老画家的创造激情了。虽然当年老画家以她为模特创作出了杰作,但激情是无法长期保留的。当他们结婚并生活在一起后,这种激情消失了,于是作家的创作才能也枯竭了。

人类大概是一个可怜的物种,爱的温情会扼杀痴迷与激情,也会扼杀创作激情。也就是说,如果老画家的妻子不离开他,老画家也许一辈子再也无法恢复创作激情了。这是非常可悲的,即使他们不愿承认,互相隐瞒,但老画家创作激情的消失深刻显示出:人天生是喜新厌旧的,过份注重道德责任的代价就是激情的丧失。我们可以让自己行为道德,但我们不能勉强自己有激情,激情是无法勉强的

盛名之下其实难付也许是名人的最大悲哀,当老画家丧失创作激情后,他不幸福,他的妻子也不幸福。这时一位崇拜这位老画家的年轻画家带着他的未婚妻慕名来拜访。当年轻画家的美丽的未婚妻出现后,老画家的妻子似乎想借助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的肉体重新唤起老画家的创作激情。但是老画家的妻子知道,老画家只有倾注全部的爱欲才会恢复创造力,而这也意味着她将失去老画家。

年轻的美女对于裸体模特的角色是抵触的,她气愤于她男朋友竟然同意让她当别人的裸体模特。出于赌气,她才答应当模特的,所以她一开始对老画家相当抗拒。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当老画家灵感激发时,年轻美女体会到了老画家那种狂热的爱,那种远比她未婚夫狂热的爱。在这种激情下,她完全无法抵抗。于是她开始逼迫老画家公开承认这份激情。

但老画家出于对妻子的责任,无法回报年轻模特的爱。老画家最后把他的激情四溢的杰作砌在了墙壁里,不让任何人看到,而只以一幅平庸的作品示人,当老画家的妻子最后看到这幅平庸的作品后,确认了老画家没有对自己变心。老画家之所以选择这样做,也许是出于对老妻的道德责任,也许想以行为证明人能超越其动物性。

女性在感情上永远比男人勇敢,这也是一个例子。

最倒霉的大概是女模特的老公,那个年轻的画家。他崇拜老画家,希望看到老画家恢复灵感,甚至愿意让女朋友作老画家的裸体模特。想不到因此而使女朋友气愤,更想不到女朋友因此而爱上老画家。而最后,他只看到了一幅平庸的作品。

而另一个受伤害的大概是年轻的美女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老画家那种惊天动地、如痴如狂的激情之后,年轻的美女再也不法象原来那样与男朋友交往了。也许她的生活被毁了,因为她再也无法接受普通的温水式爱情,也许这段经历使她认识到一种更高的生活状态。

这样一部片子,真是够复杂的。


法兰西文艺片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电影,所谓知识分子电影就是充满纠结的的电影。具有正常欲望,受着感性诱惑的主人公,却拼命抵制着感性的诱惑,以达成某种心灵与精神的满足。生活在红尘中的人,时时反顾,去探讨自己感情与行为的逻辑,这无疑有点类似于拉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真是这种纠结,使法兰西电影对人性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所以看贯美国大片与港台日本色情片的观众,永远无法欣赏这种纠结。

 4 ) 一场性别战争/青春面对衰老的傲慢<戴锦华>

1.女性的形象和女裸体是西方艺术史传统当中的一种展现方式。所以在这个故事当中,一以贯之的性别战争同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具有权力的性别规定的场景当中,那么它也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为李维特这部电影的魅力。

2.里维特用一种高度电影化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微妙的所谓平等和解放之后的世界性别真实。他尝试去触碰关于艺术的秘密,关于生命的秘密,关于体面的、华丽的布尔乔亚生存表象下的种种暗流涌动,种种不能展现于他人的微妙的、细碎的秘密。

今天分享著名法国艺术电影导演里维特制作于1991年的名作《不羁的美女》。这大概是我们整个的52部的序列当中最艺术的一部。换句话说,它吻合了绝大多数的朋友对于艺术电影的想象,冗长和非常的沉闷。

影片的最初版本是一个长达四小时的版本。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版本四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当中,没有发生任何我们所期待的戏剧性的场景和冲突,尽管它包含了我们所熟悉的情节剧:家庭情节剧、感情情节剧、情欲情节剧当中所有最典型的场景,衰老的、丧失了创作能力的世界知名的画家和他同样衰老了的妻子,而妻子曾经是他几乎所有成名作的模特。而这时候闯入一个年轻的、美丽的、充满反叛的、充满挑战性的,像一个行走的荷尔蒙的年轻女性,似乎已经预示了所有的情节剧可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那么这同时是个四角故事,还有这位年轻女人的男友,一个正在起步之中的青年画家,它使得情节剧的可能变得更为丰富,但是直到影片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

里维特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当中涌现的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当中的一个,他的特征和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新浪潮当中站到了世界电影史的高端的导演们都不同。他的电影并没有那样的极端激进,并没有那样清晰的对于颠覆布尔乔亚道德和布尔乔亚电影美学的诉求。同时当然他也分享着那一代人的共同的理念,共同的逻辑,就是对布尔乔亚社会的不屑,对布尔乔亚社会的间离,对布尔乔亚社会的极端蔑视和讥讽的态度。

当然在里维特这儿非常的典型,或者说非常的有趣,就是里维特式的电影所可能拥有的观众,正是他所蔑视的那个社会的主体或者中坚。而他所蔑视的那个社会群体也正是以观看他这样的电影来标识和形成自己的外在趣味,并以这种外在趣味作为自己的身份和阶级的一种体现。这大概是欧洲艺术电影和全球艺术电影的一个突出的困境。就是他们直面社会问题,经常他们也表现社会底层,但是他们的影片却完全不为他们所再现的底层社会所接受,相反为高修养、高阶层的社会当中的某一部分人所拥抱、所热爱。

对这部影片来说,影片的谜题从一开始就存在。影片的法文片名实际上是个很难翻译的片名。英文片名最后选取了叫“Beautiful Troublemaker”,“美丽的捣蛋鬼”。中文的译者非常的节制,有政治正确的立场,所以把它翻成了“不羁的美女”。我记得90年代我仍然在电影学院任教的时候,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就把这部影片选作了我在电影学院的电影语言课的教材。因为后面我们将分享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这部影片当中所包含的极端丰富的关于构图、关于摄影机运动、关于电影的场面调度的众多的时刻、众多的例证。我们刚才讲到说,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去借助情节剧所可能提供的所有戏剧性的时刻,所有具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心理支撑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当中可能发生的外在冲突。而在影片当中,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这是一场意志的比拼。这是一场青春面对衰老、才能面对平庸的这样一个角斗士的时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电影语言来呈现的。

但是我最早选择这部影片作为我的篇目的时候,我甚至不能确定它的标题应该如何翻译,我请教了无数的、擅长法语的法国文学系的朋友,他们说这是一个非常多义的和含混的东西,比如说它直译是“核桃美女”,它是法国的一种隐喻,可以转译为“吵闹的女人”,“喧闹的女人”。同样由于这个法文片名的多义性,它的英文片名也不止一个,比如叫“美丽的奸细”,或者叫“丽人奸细”,或者“美丽的监理者”,或者叫“美丽的捣蛋鬼”。所有的片名都把女主人公,就是这个独立的、反叛的、多少有一点无事生非的青年女作家,放置到了这个故事命名的中心处。

同时这部影片是一部名著改编作品。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部改编片,因为新浪潮的倡导者、同时是电影作者论的倡导者里维特又是今日世界最著名的电影作者之一,而作者论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和要求叫做编导合一,所以以致我们忽略了这部电影居然是一部文学名著改编。它改编自著名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部短篇,叫《不为人所知的名作》,或者叫《不可见的名画》。但是在这个影片当中,巴尔扎克的原作仅有一个极端单纯的骨架被保留下来了,就是关于一个衰老的、陷入创作困顿的名画家与一个年轻的女模特之间的相遇,和他们在作画过程当中的心理较量。

而另一个从原作当中保存下来的元素,也成为了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核心的、高度电影化的主题,也形成了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艺术电影的一个最有趣的谜题或者魅力所在,就是那个不为人所知的名画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当中同样没有被看到。但是我们知道小说原本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而电影的最基本的前提叫做“我首先要让你们看到”。四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一副作品——据说它也被接受为不朽的名作——但是从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它。而在电影的叙述当中,它永远不会被人们看到了,和原作小说一样,这部名画被砌入到墙里。唯一看到了这幅名画的,除了画家本人之外就是那个小女佣。但是在此之前,事实上两个女主人公——画家的妻子和画家的模特都看到了这幅画,而他们看到之后的反应使我们大概把握到了这部电影用视觉,用看、被看所讲述的那个极端内在的心理较量的故事的结局。但是由于我们完全没有看到,所以我们始终无法确认。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它的命名是以女主人公玛丽安,也就是这个年轻的女作家,故事当中的这位临时模特,作为所谓主角或者叫主体,但是在整个电影当中贯穿始终的,始终把握着整个叙事的走向、剧情的走向的,却仍然是那位名画家。所以,也是正在这里,它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介入这个影片的切口,从我的角度跟大家去分享一下对这部影片的把握和理解的话,我大概会比较粗暴地把它说成整个电影其实是一场性别战争。

而这场性别战争发生在最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性别角色分工的社会想象之上,就是男画家和女模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整个的艺术理论或者艺术史当中,即是充满了性别战争,或者说性别的权力呈现,比如说对于电影来说,经常女性的位置,或者说女性最传统的、最适宜的位置是在摄影机镜头之前,也就是在一个被看的位置上。一会儿我们会说到,所谓女性的被看位置对于电影来说从来都是双重的,不仅代表着男性的摄影机观看镜头前的女性人物,而且被这摄影机所看的男性与女性角色之间同样存在着男性角色对女性的欲望观看——故事情景当中同样被摄影机所看的男性角色所看。换句话说,是在双重的男性的特权性的视野和观看之下的位置。

而对于美术来说,当然是男性艺术家所勾勒的、所描画的女性身体。女性的形象和女裸体是西方艺术史传统当中的一种展现方式。所以在这个故事当中,一以贯之的性别战争同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具有权力的性别规定的场景当中,那么它也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为李维特这部电影的魅力。我最早选择它、这次仍然选择它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它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最基本的电影的再现方式和再现路径,也就是“看与被看”,也就是男人看与女人被看。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我们大概就要说里维特是一个直男癌,里维特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这是一个关于男性权力或者男性优越的一种再次的印证。但是显然并非如此,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它就不值得入选到我们这个篇目当中。当我们说它是一场性别战争的时候,我们在说它有交战双方,它有交战双方之间的攻防过程,它有着这样的一个尝试去争夺胜利者的位置,尝试去争夺最终的在权力意志的比拼当中获胜的可能性。这才是在四个小时的冗长的、确实沉闷的电影过程当中所发生的迷人的电影事实。

我们可以把《不羁的美女》这部电影理解为一场性别战争,成名的画家和年轻的,远在奋斗之路当中,但是却因为年轻而充满了青春的骄傲的女作家,也是画家与他的裸体模特之间的权力和意志的比拼。

照我的理解,这部影片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构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高度电影化的故事。而这个电影化的故事又有着一个特定的传统的艺术场景,就是画家的作画和作画现场的男性画家与女性模特之间的关系。在最传统的意义上说,他们之间天然地构成了“看与被看”,同时天然地构成了灵魂式的伟大的艺术创作。也就是熟悉里维特的朋友所知道的,里维特喜欢说他希望在他的电影艺术当中去探讨的,正是关于艺术的核心,有时候他也用“神秘之花”这样的修辞来描述这样的艺术的秘密。那么自然地,画家代表着饱含着人类最深奥的、最幽隐的艺术创作的能力,艺术创造的才情,而另一边,在通常的情境下,现场的女模特仅仅是客体,不仅是观看的客体,不仅是被复制的客体,而且也是一个物质层面的身体,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物化的身体,她成了某一种写生的道具。一个男画家对一个女模特的身体的勾勒不高于一个画家对一个静物的勾勒。在这儿,它完全没有任何平等的可能。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似乎完全被规定的情境之下,导演展开了他的故事,导演把它结构为了一场权力和意志的比拼和较量。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女主角玛丽安在故事当中所采取的全部的角逐、争夺、意志比拼当中胜利的可能的方式,正是在于她固执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剧情当中这个人物所有的个性、所有的身份特征所拒绝的传统角色上。或者说,故事一开始,这样的一个规定情境就被反转过来了,似乎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将挑战这个桀骜不驯的现代女性。画家将通过这样一种强力,通过这样一种权力的高点来压服这个女人,使她驯顺地进入到一个女人、一个模特、一个客体、一个非艺术性的、物质性的位置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又掉入了一个古老的情节剧,就是淫荡的女性或者低贱的女性试图诱惑一个并没有对她怀抱着邪恶欲望的男性。但显然不是如此,因为整个电影的故事建筑在一个重要的规定性前提之下,就是男画家丧失了创作能力,丧失了创作冲动。而女作家对于男画家的这样一种召唤和诱惑,使自己扮演了在最古老的情节剧当中的一个女性拯救者的身份,而同时这又变成了一种青春面对衰老的挑逗,或者青春面对衰老的傲慢。

如果说到电影结束的时候,老画家最终创作出了他的作品,尽管他最终完成的这幅名作是“不可见的名作”,但是他仍然交出了一部作品。我们注意到里面有一个穿插性的角色,一个小丑角——经纪人。对他来说,任何由这位老画家署名的作品,都足够构成艺术市场上的名作,所以最终他获得了一幅名作。不论从最终砌入墙内的名作来说,还是从艺术经纪人带走的、重金购买的那幅画作而言,老作家都重生了,老作家都得救了。但是我们的女主人公,我们的女作家却没有获胜,因为老画家使自己的得救成功地成为并非为女作家所救。换句话说,他通过拒绝了这种诱惑,他通过再一次的使用所谓意志的、权力的、社会性的和性别上的强力,把女作家再一次地钉死在她自己主动选择和主动扮演的位置上。他令她仅仅作为一个模特。

在这个意义上说两个人之间始终发生的是一场性别战争,而这个性别战争成就了这部名作,并且使它成功的入围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并最终赢得了评委会大奖的,正是在于整部影片当中无所不在的是情节剧的召唤,无所不在的是我们通常的想象路径的引诱。但是导演每一次都成功地用高度电影化的方式,在那个诱惑面前巧妙脱出。而每次他的巧妙脱出,都使得这样的一场关于性别的战争,关于意志的比拼,关于青春与衰老的不无残酷的对决,再一次地呈现出心理学意义上的微妙,一种精巧的电影的勾勒。

回到这部影片当中来,我刚才说它可以被描述为一场性别战争,那么我们把故事锁定在老画家和他的模特、年轻的女作家身上。它无处不在的情节剧诱惑事实上展现为一个三角恋爱或者多角恋爱。很简单地说,在故事当中四个角色之间构成了不同意义上的组合。当玛丽安面对利兹,也就是画家的妻子,也是他昔日所有名作的模特的时候,是另外一重意义上的青春面对衰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主题:一个青春已逝,一个甚至不再是风韵犹存的老迈的妻子,面对着一个年轻的、青春勃发的,而又是如此的狂放的青年女性的挑衅的时候的绝望和无助。大家也注意到,电影当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剧情,就是最后那部不为人所知的不可见的名作是在当年对利兹的最后一次素描的画布上被完成的。这构成了对利兹的致命性的打击和否认。

同时它表现在尼古拉,也就是玛丽安的男朋友,年轻的男画家与成名的、他如兄如父的、他必须仰视的、渴望追随的、也许完全的不能到达的高峰似的前辈艺术家,与他年轻的、美丽的女友之间的关系之上。那么这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青春面对衰老,也是在这儿,里维特事实上结构了另外一个层次的性别战争,就是在男性与男性的相互关系当中,衰老不单纯地意味着衰老,同时意味着成功、意味着先行、意味着高位。年轻不仅意味着在生命上的优势,而且意味着某种自然权力所赋予的劣势。那么在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当中,它就形成了在原本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当中的两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争夺。而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所谓的三角关系当中,新意正在于这个被争夺的女性,通常在情节剧当中也就是一个单纯的由两个男性的欲望所构成的客体角色,而整个故事的有趣,整个故事的微妙,正在于这个经典意义上的客体角色具有强大的主体自觉,具有强大的主体力量,它才形成了这样一组故事当中的多重变奏。

但是如果我们对照着利兹、玛丽安和这个知名画家之间的三角关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青春面对衰老的多重的主题变奏的意义上,我们看到那种性别的不平等,在文化的、在社会的意义上是如此的强大和根深蒂固。因为在男性这里,衰老同时可以演化成年长,可以演化成成功,可以演化成父权,可以演化成高位,而在女性这儿衰老就是绝对的劣势。而这样的女性与衰老之间的没有歧义的组合本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不平等的性别文化规定的基本逻辑。所以在这样一个层次上,玛丽安所处的那个位置,当它与其他三个人物相互关联,并且形成一种双边的或者多边的关系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变奏也就开始变得极为丰富。

那这个非常特殊的影片的有趣之处究竟在哪里?或者说它最早对我形成的召唤,到今天仍然对我形成的诱惑在哪里?是在于我们刚才试图用语言非常不胜任地、非常的曲折地、非常自我缠绕地试图描述的东西,在电影当中其实是相当直观地呈现。在画家和模特这样一个关系模式当中,它很容易地形成了关于“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关于主动与被动的基本的视觉结构。但是同时它所形成的电影变奏,就是女主角如何把被看的位置改变为一种自我展示、一种自我召唤,以被看的个体的自我展示的方式去返回来试图掌控观看者,试图去左右观看者,试图去影响观看者。说的稍微具体一点,我可以把这部电影称之为一场发生在画框之中的战争。在整个电影当中,我们会看到它不断地表现画家对玛丽安的放置、安置,将会形成两个人是否在同一个画框之中,还是被不同的画框所分切的这样的位置。它同时会形成关于哪个角色占据着画面前景,而哪个人物只能退居在画面的中景和后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断地形成在对切镜头当中,谁能够占据更大的景别,因而就具有更为突出的视觉形象的这样一种变换。

而当我们说它是一个意志的比拼的时候,它同时表现为电影表演和电影调度当中的一个东西。看上去这部电影当中还包含了一种召唤,似乎我们可以期待两人之间存在或者发生某种所谓SM式的关联,因为画家不断地把玛丽安的身体摆放或者扭曲成一种非常不适的、一种非常不自然的位置,几乎像一种直接的身体施虐行为。而这样的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位置,两个人之间的银幕形象,两个人之间的这种身体接触以及动作的变换,并没有最终流向也许人们曾经预期的那样一种关于身体和直接施之于身体的权力关系,相反它变为一种关于意志、关于权力、关于主导者的故事。

那必须说到影片结束的时候,玛丽安成为了多重意义上的落败者,而画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获胜,并且得以自救。并非里维特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最终地回归了一种男性主导的或者父权表述的这样一种位置,而是他用一种高度电影化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微妙的所谓平等和解放之后的世界的性别真实。而也是在这样的一种性别现状、性别真实的又一次呈现的过程当中,他尝试去触碰关于艺术的秘密,关于生命的秘密,关于体面的、华丽的、光洁的布尔乔亚生存表象的种种暗流涌动,种种的心结,种种的不能付诸于社会、不能展现于他人的微妙的细碎的秘密。

词典:

1.资产阶级(又称布尔乔亚;法语:bourgeoisie)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富有阶级之一。 从词源上看,bourg指的是城市或者市镇。相应,bourgeois的意思实际上是另外一个著名的概念:市民。就是说,它指的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某个阶级或者阶层,而是一群首先是因为聚集在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内而享有独特政治-法律地位的人。 布尔乔亚是法国中产阶级的代名词,代表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理智、谨慎、崇尚资本主义。文革期间,布尔乔亚是被批判的,而如今小布尔乔亚们则被称为“BoBo族”,但是BoBo族们连布尔乔亚的形似都没有学会,更谈不上神似了。

 5 ) 与《放大》的互文、跨媒介、里维特的严肃

可以看作是对《放大》的回应,开头的即兴戏剧重演了公园偷拍一幕,只不过颠倒了性别,在66年看不懂的英国人到了91年照样看不懂,被摆在银幕上roast。同样是电影对先前媒介的呈现与反思,《放大》检视了摄影由底片感光物质所携带现实痕迹的若有若无,而本片则进一步用形象绘画与摄影并置,竭力用电影手段还原绘画的时间消耗、手工性(准备与陈列工具)、物质接触(刻意突显的钢笔尖与纸张的刮擦)以及老生常谈的艺术品aura。两部电影里的艺术家半夜独自在空荡荡的工作室对着作品沉思,使得画作、相片甚至电影的平面都有了深度。

不同于早期的超现实玩闹疯傻,里维特本片中态度总体很严肃,而严肃与反讽始终很紧张。看上去他相信某种超越力量以及身体精神的二分法,借由不善言辞的Frenhofer在癫狂中说出,他的一连串天文意象不能说庸俗,但透露着地位稳固的中年男人用空洞修辞迷惑、打压他人的傲慢。唯一明显的反讽是Liz的标本制作,死去的动物和模特一样听任摆布,但成品是杰作还是恋物癖存疑。

更疑惑的是精神力量在由画布支撑之前,为什么必须要由处于此时此地的女性裸体作为媒介。这当然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史传统,但我期望能从里维特这里看出一些反思;封闭的画室与扭曲的身体指向了萨德,虽然画家和模特之间没有表面的情欲,但他(或传统促使他)追求的abandonment无疑注满了erotics。

但好在电影没有演向更通俗剧的陈规,埃德加·坡式的艺术品摄取灵魂由更伦理的选择取代,最终作品无法从无到有而必须从有到有,通过覆写来直面却非消除记忆,只要是画上去的印记就永远留在画布上,即使被新一层颜料覆盖也会在未来重新浮现,用砖头砌上也是同样道理。最后的复盘时间展现了格外古典的平衡,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所有人又好像都经历改变,其寓意可以与《放大》最后的虚拟网球相比。

 6 ) 不羁的否定

作画时如同摄像头一般的事无巨细的记录和“不及物”的(摄影机)凝视、对身体的施虐般扭曲以及对越轨恋情所可能爆发的戏剧性冲突的禁欲式排斥构成了不羁的美女中基本的叙事零度,专断的将性别战争伦理剧倒置为对于主客关系的精巧辩证。

影片的冗长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对作画过程的事无巨细的记录,其中仅仅辅以画家的凝视,全无被画客体的反打。正如画家所言,“我要表现在你身体中又超出你身体的东西”,这让女主曾近乎歇斯底里的“超出”正是画家的凝视自身,是女主与画家眼中的女主之间的差异,而女主后来一度的反客为主也基于这一差异,让她短暂化身为超我式女性,要求“性无能”的画家主体完成由他开始的创作。

差异在女主自身的一端体现为“超出她自身的”理念与用于彰显理念的质料客体-身体之间的差异,后者是再现超验之物却永远“不够专业”的业余模特,而全片最唤起性遐想的段落也全部来自于画家对她身体的施虐式扭曲。这让我们来到萨德的世界:女主身上超出于她的超验客体-原质是萨德意义上的享乐意志,画家仅仅是这一意志的“工具人”,而女主的身体则是因无力承担这一物之尊严而被享乐意志借助工具人所不断扭曲和折磨,却又不生不死的“完美”被享用客体。

创作的结果有二,一是超验客体的“真正”化身,而它的毁灭性要求它只能被藏于墙后,永不可得。不如假设这一被雪藏的作品正是画家对女主最后姿势的记录,其中女主第一次直视镜头,作为客体将凝视返回到观看主体,让所有牵扯进这一情感纠葛的人都无法平静;二是进入了艺术品商业流通的“庸作”,它建立在对画家在剧情史前史中以妻子为模特所作画作的失败之上,这一失败所含的凝视的破坏性纬度被舒缓的蓝色盖于其下,好像经过消毒和和烹煮后的“安全”的罐头食品,而画中的姿势同样可以解读为模特和妻子经历艺术加工后对男性权力-市场交换逻辑的臣服。

谈生意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得以缓解的过程,人们不约而同的准备“忘记这三天”,唯有女主对其男友的旅行邀约的否定成为这一社交场景的污点-噪声。她不准备像那幅画一样藏身于暗无天日的本体领域,或是让以自己的身体为基质的艺术交易循环完成最终封闭,相反,她以巴尔比特式的、伦理式、无法转喻为其他含义的否定拒绝这一再生产闭环,打开“无限判断”的不羁新天地。

 7 ) 关于那张画

看完这部四小时长的电影,我们熬过冗长所为的那幅杰作《不羁的美女》,最终只让我们看到了偶然露出的一角红色。想想也不奇怪,所有完美的杰作都只存在于想象中,不是吗?不过,心有不甘还是想借影片给出的线索,归纳一下这幅画的信息。

      在影片中,这幅画有四个人看过:老画家本人、做模特的玛丽莲、画家夫人Liz、小女孩。

      从老画家对这幅画流露出的满意来看,它应该是无限接近了他所追求的“真理”状态。他无疑非常钟爱这幅画,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证明,即使深知它的存在会带来伤害也舍不得彻底毁掉它,只是让它作为一个秘密永不见天日而已。他曾为了能与妻子继续生活下去而拒绝继续以她为模特,因此《不羁的美女》成了他口中的不存在,玛丽莲的出现帮他最终完成了这张画。“我们画画时追求的是真理,这是很残酷的”,这可以说是他阅历丰富、洞察人心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哲学的表达。

      玛丽莲说她看到的是“ A thing which was cold and dry,it was me.”,这是她掩藏的最深层的自己吧,要这样被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最初的反应是非常愤怒,但很快就变得沮丧,甚至在画作公开那天都只站在画室门外。在知道老画家并没交出那张真的画以后,她也一直在躲避老画家,因为她知道,她在老画家眼里裸露的不止是身体更是灵魂。玛丽莲结尾时向Liz道歉,并且承认自己当初无知。也许她会重新考虑对尼古拉艺术追求的看法了(当初聚餐时她说过如果尼古拉的艺术追求半途而废,她会离开他,表达了一种艺术至上的决绝。而此时她应该能看清艺术残酷的一面。说起来其实尼古拉反悔得更早,在劝玛丽莲当模特时还“这可是为了杰作!”,结果没两天就委屈巴巴的了,好单纯的小画家。)

      这幅画在妻子Liz看来,绝对是丈夫的杰作。她仔细端详完很满意地在背面画的那个十字,也许只是完成的记号,但你也可以理解成十字架,道德拷问的十字架或埋葬过去的十字架。Liz对尼古拉的妹妹说过老画家不会保护玛丽莲,这张成品证实了她的判断。她通过这张画,确认了老画家通过不画她显示出的对她的保护和爱,同时又从画玛丽莲的方式看到玛丽莲在老画家心里只是艺术存在,她无疑因此而放下了连日的嫉妒失落,心头阴霾一扫而空。Liz原先一直对老画家近年的画笔迟滞有怨言,也许是这幅画让她看到了极致和极致的残酷之处,她对老画家说自己什么都不指望了。虽然老画家夫妻和好如初,Liz甚至更爱老画家了,不过就像当初老画家告诉她人和画只能选一个那样,她依然只能拥有老画家作为人的这一面,他的艺术成了她的禁地,电影中的他们在树下互相简短表白后,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走开了。

       从小女孩和老画家的对话,我们终于证实了这张画上画的确实是美女玛丽莲。小女孩没那么多阅历和城府,容易被外表的美丽吸引,表达上也更直接。“She's beautiful”这句评价从侧面说明,玛丽莲看完画的愤怒可以排除老画家在外表上丑化她这个原因。搬画时露出底部的大片红色,不知道是不是在表达老画家说的“见血”?

      本来只想理一理这张画的头绪,结果发现电影围绕这张画着实表达了很多,既有艺术与人这样大的话题,也有情感关系中的支配和牺牲这样问题,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很大,这是我眼中好电影的必备要素。贝阿很美丽,但是如果是被误导来想看情色肯定是要失望的。

       影片缺点:太长。

 短评

里维特让Jane Birkin来饰演片中画家的妻子还蛮有意思,现实中她的前夫Serge Gainsbourg总为别的女人写歌,影片中她的丈夫也为别的女人作画。

5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让身体摆出极度扭曲的姿势何尝不是一种榨取,像拧干一块湿毛巾那样,流出生命的汁液。在某一刻,他们捉住了彼此的姿势 ,可惜他们都移开了,人再也回不到初始的观察点,也回不到那个被观察点,两个人都只能依靠对方的定点来还原自己,可这是徒劳的。像彗星只擦过地球一次,但他们确实有一次捕捉了对方,那是唯一的、瞬间的、针孔与针孔的相逢。

9分钟前
  • 近旁
  • 还行

看的是四个小时完整版,整个片子下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画家在绘画,贝阿在摆姿势,牺牲裸露的镜头不少,真正的好演员,不过给我最大惊喜的还是简·伯金的沉稳表演。总之,是个大闷片,但看完后你会佩服导演的功力,因为你能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思想,艺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但是,不会想看第二遍

10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艾曼纽·贝阿跟简·伯金差的不是几条街的问题,她充分表现出了又胖又矮又丑胸难看屁股超大的一面。

14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四小时,在公司看了三个星期。有精彩之处,也有没必要的拖拉。

18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绘画是一大看点,女人的裸体是第二看点,但要是将影片定义为情色片则大错特错。近四个小时,过于冗长。

22分钟前
  • 稔之
  • 推荐

画家弗伦霍费尔与妻子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乡村住宅中安静地生活。当年轻的艺术家尼古拉斯和他的女朋友玛丽安去看望他时,弗伦霍费尔决定重新开始创作一幅名为“La Belle Noiseuse”的画,他很久以前曾放弃过,他希望玛丽安成为模特。随后的创作过程将改变角色们的生活,它将变成一场对真理和意义、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相互冲突的责任的斗争,关于艺术极限、艺术虐待、权力的问题就会出现。影片让我们看到一系列艺术品的持久创作过程以及它如何改变周围的人。在去世前不久日本导演黑泽明将其命名为他在 1990 年代最喜欢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是北野武的《火花》),他称其为最佳影片,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手艺斗争。这部电影因为没有技巧、长镜头、固定机位、深焦、自然光而有一种粗朴的赤裸感,画室中的裸体经常处在阴影中。

24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如果我是美术专业画人体的学生的话感受应该更深刻吧。另外艾曼纽·贝阿本片中不如在《天使在人间》时漂亮,差点没认出来。四个小时的加长版。跟情色一点关系也木有,是严肃地艺术作画过程。有意思的是艾曼纽辛辛苦苦摆了N个小时的POSE最后看到成品画却十分愤怒,但是镜头外的观众却看不到这幅画。

2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虽然我很喜欢艾曼纽.贝阿,可还是受不了此片的冗长

3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较差

果真是美女不羁,画家放荡,当他把模特摆放出SM的造型并让她挣脱束缚默然内识时,我还以为导演要拍一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哲学电影呢?噫!为什么浪漫主义者到了最后都会对婚姻生活绝望呢?说到底,道德君子并非人人都做得,各人形气才性不同,为什么要强求自己适应他人的想象呢?有人说哲学过时了,这句话很真实啊,你看看影片中的画家说起话来东一靶子西一锤子,他本就不适合学哲学啊。过时的东西还是留给念旧的人去学好了。放荡而不羁到底和放荡不羁爱自由是两个意思。把画封在墙里有点爱伦坡的意思,导演若是真有勇气,把墙壁一敲破,想必一整面墙里藏的都是画。本性难识,材性也不易,若真识得材性各人过各人的生活也会轻松一点啦。有人说删节版没有裸体,哈哈,那这个电影就真的一点内容都没剩了。

33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8.5/10。①男主的妻子曾给了男主很多灵感让他成为名画家,但现在面对她他却灵感枯竭。这时出现了一美女让男主重燃激情,他以她为模特作画,这过程中男主、男主妻子、模特、模特男友四者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影片大部分篇幅都是男主以美女为灵感的作画过程。②运用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诗情画意的高水准摄影美术、舒适的音响营造了诗意氛围。③时长太长,把诗意拖成了疲累,扣1分。

35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四个小时啊!想看色情镜头的人要失望了

3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按照影片中的暗示,片名应该具有多层意思,是不可翻译的。电影的主题应该是探讨艺术与艺术对象的距离和关系。里维特不仅在影片故事中分析了一件艺术品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对艺术价值的构成意义,自身的电影摄制方式也是对艺术生产过程的特意强调。他处理场景时很简约凝练;色调也很考究;另外不知道是不是使用两机,几个运动连接很出色,单机怕是费时或麻烦

41分钟前
  • 1
  • 力荐

在绵延时间、去戏剧化的情境下探讨艺术创作与人生现实的关系,应该是里维特最佳了

4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http://m.youtube.com/#/watch?v=R4uQ0HQVbF8&desktop_uri=%2Fwatch%3Fv%3DR4uQ0HQVbF8

5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美丽的天使,艾曼纽贝阿全裸出演~~~~还是很值得看的,冲着大美女,加一个星星,本片很长,剧情较拖沓。

54分钟前
  • 近似无限透明蓝
  • 推荐

4个小时的美术课,画家与模特的唯美故事,不用看字幕也可以明白的那种爱欲纠缠下载4个小时左右,观影四个小时左右虽然不是自己想的那版4K画质的,想当年從VCD看到DVD(雙碟)多少年不看了,但是故事一直记忆犹新,早就听说2017 / 2018出了4K画质的最新版本;目前这个238分钟应该也是比我DVD影碟要多出好多,至于3碟的VCD我早忘了当初的时间了。一个10没有新作品的著名画家在对爱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后对介绍来的新模特产生了创作欲望和冲动,在不分白昼的创作里两个人从开始的没有交流到最后的心灵沟通直至产生了灵魂深处一闪念的创作激情,電影没有描写画家与女模特直接的情欲场面但是通过一次次的绘画摆弄把男女那种对情欲的理解*【2019 / 1 /5】蓝光下载高清238分钟版本再看(没有找到4K版本)

5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里维特电影的核心是秘密之为秘密.本片借用巴尔扎克原著与《彼得鲁什卡》(关于一个有生命的木偶)并提及《我们死人醒来时》的情节来记述一场追寻无蔽(a-lētheia)的斗争而直接显明了这一点.两性角力绝不是主线――恰恰相反,它始终是求索过程中的场外干扰因素;全片的重量系于画室中的合谋:艺术作品意在开启无所遮蔽的真,它自古以某种譬喻的形式与女裸体相关;模特决意与画家合力揭开伊西斯(Isis)的面纱,甘愿将自己的秘密敞开以充当她的形象,但自行遮蔽与拒绝被看乃是真之偏好――一旦完成的作品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澄明,这就势必意味着使显现者返回到隐匿之中.里维特把作画的时间凝固来让它得以被看,而令已被真所置入的成品-女人重归自行遮蔽者的扣留与庇护,以免我们不慎窥见卡吕普索(Calypso)的面容.

6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太长了,没法看下去。第一场戏就快10分钟,老子可不要看钢笔画教学纪录片。

1小时前
  • dingmumu
  • 还行

四个小时版本。作画的部分很牛逼很喜欢,也很吸引我,可以当大师作画的学习资料了。但其他部分就有点造作和无聊。专心看下来这么个片子一定很累吧?(我没专心看)画家的调情方式就是高级啊。。

1小时前
  • Jiajiach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