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

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播放地址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41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背景介绍&影评——战争是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一. 背景介绍: 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 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 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 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战争?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 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 (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 -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 -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 -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 -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 -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 -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 -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 -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 -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你這個混蛋 -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 -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 -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 -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 -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 -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 -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 -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 -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 -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 -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 -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 -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 -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 -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 -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 -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 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勸他不要去 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 -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 -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 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 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2 ) 反战,比我们想的难得多

看完这片,我的第一观感和大部分一样:“哦,反战。”同时,由于简洁的剧情,布景,配乐,清新的风格,第一观感非常舒爽,不过始终还是有些难以名状的违和感,看到部分评论说是想当然的剧情,顺着想了想,感觉最违和的部分大概就在于太过于轻描淡写的反战了。

举个例子,只要把其中的格鲁吉亚人和车臣雇佣兵想象成我们和日本鬼子,基本就好理解多了。虽然有《紫日》这样的到最后能并肩作战电影,但是放下仇恨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私以为违和的地方就在于老爷子几乎脱离了人性的神格彰显。首先是儿子被杀却丝毫不怨恨,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很难想象,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幼稚的暴露了自己的宅男身份,同桌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妈你妹被日本人xx了,你tmd就不会这么宅了,当然这孩子文化底蕴也不低,班级语文课代表,后来考上了清华,多少算个才子了,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讲,不太可能经历他自己描述的深仇大恨,只是或许在一个幼小的年纪,逃遁到群体意志中会比较轻松一些吧,虽然回头想想这并不酷。

其次,就是一分对于土地的执念了。从头到尾都没明说老爷子为什么冒着战火留在家园。果农是不忍心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糟蹋。老爷子的儿子战死,还有事如生命的美女孙女,却始终不肯放弃故土。是爱吗?不尽然,他也说了他恨这个地方。一辈子困守在这里,现在战争双方为了争夺对这片土地的剥削权,打到这里,大可以找个借口走掉,也没有。所以,老爷子完全就是神的化身,自始至终守在这里,哀叹着子民的愚昧,劝他们放下屠刀,珍视幸福。

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吧,全片只有三个场景,老爷子木房,老爷子家,果园。这种几乎逼近狗镇的极简布景或许是刻意为之,也或许只是经费不足,却给人非常清爽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果农家,注意到它是因为老爷子怕果农不高兴就没进去,一直在外面叫他,结果晚上就被炸了,或许是制作方看了剧本,想着反正也要炸,就不拍了(笑。

总之,放下仇恨很难,激起仇恨却是如此容易,即使是和睦的邻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互相残杀的暴徒,详见《沃伦》。好在太平盛世,没有了切身的仇恨,人们也可以站在旁观的角度看着双方事不关己的说一声:“消消气。”

 3 ) 橘子收成时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4 ) 《金橘》

看过最好的战争主题电影,影片节奏控制极好,导演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插入转折,迫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四个主要人物:看透战争本质虚无的老伊夫,坚守橘园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抛下母亲投入战争的格鲁吉亚热血青年尼卡。士兵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百姓迫不得已承受苦难,却没人知道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印象很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伊夫举起酒杯说:为了死亡,而马尔古斯却说:不,为了生活;另一个是尼卡说等他回到家乡要继续当演员,伊夫说他会去看他表演,然后敌军来了,尼卡和马尔古斯双双被打死,伊夫冷静地收拾他们的尸体。这两个人物的死仿佛一种象征:尼卡代表热切和激情,马尔古斯代表对美的爱护和希望,而战争摧毁了他们。

 5 ) 血火中的光辉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6 ) 《金橘》:这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我劝他不要去,我告诉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题记
 
  对小语种片,除了日韩法,看得不多,但印象中,小语种多好片,且总与人性、文艺、宗教等挂钩,风格多肃穆。比如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的2014年电影《冬眠》,又如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这部影片并非直面战争,而是呈现战争下一栋屋子里的人和事。这种方式往往更能揭露战争的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战争渗入生活,对人和事,产生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有最常见的,夺取人的生命,更是给人的心性蒙上一层雾霾,长期挥之不去,以及战争下,亲友分离的孤寂。相同方式的战争影片很多,如《赎罪》《燃情岁月》《乱世佳人》《萤火虫之墓》等。

  《金橘》的片名来自片中马戈斯Margus的橘园,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关心的只是他的一片橘园,伊沃Ivo说他“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呆呆笨笨的马戈斯对他的好友伊沃救的两个伤员,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并不感兴趣,看到他们阴脸蓄势待发,好像随时要把对方置于死地,马戈斯只是淡淡一瞥,便过去了。他与伊沃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样,这不过是早有预谋的各国争夺利益之战,无谓的流血牺牲,生命的尊严被践踏,没有任何意义。伊沃守候着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原因复杂,既有对老友马戈斯的担忧,也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许他还觉得,战争终会过去,只要还有人在,一切又可以恢复如初。但随着战争一日一日的打下去,他的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淡薄,一切怎么可能回到当初呢?没有了马戈斯,没有了橘园,他的家人在远方不知安好,他的街坊邻居也不知存活几人?田地被废弃,山林被放任,家园被破坏,集市一片荒芜。而,又有几人如伊沃那样眷恋故土,许多人在他乡安顿之后就此展开新生活,再也不回来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片伤心之地。因此本片以“金橘”为名,简洁平凡中更见犀利,美好质朴的生命被摧毁,那片如今被炮火毁掉的荒芜的橘园,静得可怕。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艾哈迈德和尼卡从敌人变成友人,在影片中看似简单,几次对话,发人省醒后便自觉醒悟。这个过程中的感动之处,便是伊沃问起尼卡的谈话,伊沃问尼卡和平时期在做什么,尼卡说是剧院的演员,尼卡一脸的天真和稚嫩,让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是士兵,倒是年轻演员更加符合他。他觉得打仗是他的义务,就去了,他甚至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独子,并未知会母亲就奔赴了战场。可以想见,尼卡当时在街上是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又有多少个“尼卡”前赴后继地,或牺牲或残缺不全地匍匐在战场上。而艾哈迈德的意图更可笑,他是为家里赚钱而去。他们都没想过这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它是一场非正义的,为瓜分利益的战争。那所谓的“义务”不过如此。而所赚的钱,当真是血汗钱。只可惜,这种利益之战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总是今天占了你的,明天我又抢回来......在那过程中,就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他们本该和亲人相守,本该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精彩的人生,本该在午后安静的院落里喝一杯茶,听听鸟鸣,本该在丰收的季节里,在橘园劳作一天后夜晚与老友一起烧烤,为“生活”而干杯。

  还有什么比战争带来的这个更残酷的呢?这也是本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通过寥寥几句对话和一幕幕荒凉寂寥的场景,将那种隐忍不发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伊沃为“死亡”而干杯,也许他觉得死亡才是解脱,活着多么痛苦,他一个孤独留守的老人,体会得真是够了。

  而结尾,又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了,短暂的欢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切像一场梦。如今,只剩下海边他儿子的坟头,和旁边的,尼卡的坟头。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儿子,而尼卡是格鲁吉亚人,但那又如何呢?

  只是现实中,艾哈迈德和尼卡哪有那么容易化敌为友,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新翻的坟头了。

 7 ) 把喷子们都送上战场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8 ) 想成为Ivo这样的人

一点都不煽情,却让我一直掉眼泪。四个男人一台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互相的关怀让人感动。

为了钱而参战的车臣男人,舍得把薪水给摘橘子老头。格鲁吉亚男孩被杀后,车臣男人开车回家时听着格鲁吉亚男孩的黄色磁带。

因为Ivo,车臣人跟格鲁吉亚人,从敌人间的仇恨不屑到兄弟间的玩笑拌嘴,甚至,再次举枪却是为了共同的敌人。

对这片土地爱并恨着的Ivo,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给他们一个相处的机会,拨走他们偏见而相处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充满关怀的Ivo,总是考虑周到。埋尸体时要分开埋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埋之前要检查他们口袋里有没有证明他们身份的文件,好让他们的家人可以找到。把好友埋在他爱的橘子林里,把格鲁吉亚男孩埋在他那盲目参战被格鲁吉亚人杀死的儿子旁边。

喜欢Ivo,想成为这样内心深处有力量的人。

 短评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7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1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16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1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2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仍是为何而战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31分钟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36分钟前
  • Joe
  • 力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40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41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43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4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51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53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54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5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