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物质

剧情片法国2009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威廉·纳迪兰  米歇尔·索博  伊萨赫·德·班克尔  Adèle Ado  Ali Barkai  Thomas Dumerchez  Jean-Marie Ahanda  Martin Poulibe  Patrice Eya  Serge Mong  Mama Njouam  Christine-Ange Tatah  

导演:克莱尔·德尼

播放地址

 剧照

白色物质 剧照 NO.1白色物质 剧照 NO.2白色物质 剧照 NO.3白色物质 剧照 NO.4白色物质 剧照 NO.5白色物质 剧照 NO.6白色物质 剧照 NO.13白色物质 剧照 NO.14白色物质 剧照 NO.15白色物质 剧照 NO.16白色物质 剧照 NO.17白色物质 剧照 NO.18白色物质 剧照 NO.19白色物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41

详细剧情

  西非尚处于后殖民时代,法国政府急于想从非洲大陆抽身。虽然士兵仓皇撤退,但是他们并没有放过玛利亚(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的种植园,因为传闻叛军头目——拳击手(伊萨赫•德•班克尔 Issach De Bankole 饰)就藏身于此。战火被引到了这里,但却赶上咖啡丰收的时刻。玛利亚手下的黑人雇工为了躲避战乱,逃匿得无影无踪。而当初与玛利亚共筑非洲梦的前夫安德烈(克里斯托弗•兰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 饰),早已另有新欢。安德烈娶了当地黑人女子,还生养了孩子,并准备偷偷卖掉种植园。家园危在旦夕,玛利亚赫然发现好吃懒做的独生子曼努埃尔(尼古拉斯•迪富修尔 Nicholas Duvauchelle 饰)剃了光头,骑着摩托车,叫嚷着要加入叛军。灼热的土地上,似乎只剩下玛利亚她一个人在战斗……

 长篇影评

 1 ) 白鬼

很沉闷的一部电影,唯一看不厌的女主角棱角分明的那张脸,记得挪威的森林最后一段关于皱纹的描写,莫名的连那细纹都喜欢了!

喜欢自强自立的女子,还带有的那份善心,但在电影中就眼睁睁的看着她慢慢竖起的大厦顷刻之间的崩塌,只是电影末段的十分钟,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真他妈的!

电影的主旨是什么?那段历史?那份自传?非我族类,其心可诛?

电影我挺喜欢,但不推荐,闷且残忍......,不看也罢!

 2 ) 要逃离什么?

一开始很不自觉地要猜这究竟是哪个国家,是什么战争,在哪个年代。后来随着故事的进展,也就都忘了这些疑问。反正这些好像虚幻,又好像真实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一切都将一发不可收拾。

片中几乎每个人物都被用了特写,他们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经历似乎一直在存托于佩尔的倔强。每个人都在说着逃离,而鼓动大家逃离的,是直升飞机上一些白色物质对另一些白色物质的警告。然而,我们也不能确定,留下来,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逃离?逃离这种必须落叶归根的失败感?

如果一个女人可以镇定地面对一些持枪劫路的匪徒,说着我认识你,我也认识你,我认识你们每个人,我tm还认识你舅舅!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她就是一个不相信危机的人,她这种不信危机的镇定是可怕的,却又是飞蛾扑火般的脆弱。是的,她那么单薄地走在泥土地上,却在做着一些果断的劳动。这种让人心疼的徒劳,让我明白了,殖民,只是弱者的逃离。

当人们执着地听着电台的警告,告诫大家能走即走时,她却把频率调在雷鬼乐电台,这种懒散的调调和整个时局如此不和谐。不和谐,便会被颠覆,电台人的被杀,就预示了故事的结局。这个女人太让人抓狂了,连她自己都说这庄园不是她的,但是她掌控一切。这种想掌控一切的欲望,让她家破人亡。

最后终于明白了,其实这繁杂的一切,都只为了述说一个女人,那为什么不都删了,也许会更好。

 3 ) 群体愚蠢

所有人都是活该,特别是这些“白色物质”。老农场主可能利欲熏心,可能出于对出身地的热爱,可能对于即将病故现实的无奈,选择坚守农场。儿媳妇受托坚守农场后,让农场继续成了唯一目标,乃至对儿子更加不闻不问了(儿子能愣成这样之前这位母亲就不称职)。儿子是个大蠢蛋,有受虐好奇癖,感觉就是不想活了,自杀他杀都是完全可能的,有意的是受虐后反入其中,通过家族物质获得一定拥护和影响力后,反被政府军给干掉了,恐怕这也是这个蠢儿子人生唯一体验过满足感的时候吧。唯一的正常人农场主儿子被蠢儿子的引入的叛军干掉了没跑成,他的混血儿子在被黑人母亲抛弃后砍断了电力供应。事实上无论这些白人在此生活多久,由于先祖殖民的身份,他们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外人,不会被主体黑人认可,所以这些白人是愚蠢的,特别是在如此危机时刻。黑人也是一样,互相残杀,无法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长期生活在动荡和贫穷中。至于电影、非要打乱时间线,很多转折缺乏过度和说服力,实在是一般。

 4 ) 《白色物质》

在我心目中无疑这部影片是阿姨《钢琴教师》后最好的作品。

影片所呈现的状态是那样的无状态,甚至没有任何的时代性,所有人物的目的性都被降到最底线,另一方面反而显得很可疑。那种来自政治、文化、人性、生存的讨论都被高高挂起。如此题材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实在是很特别且难得。

虽然克莱尔·丹尼斯多次说这部影片是属于于佩尔,但是她的跨越艰深和浮躁的影像和音乐还是赋予了影片层次。其实她还是非常传统的影像叙事主义者。

阿姨的表演现在真的是拍个后脑勺都有戏,导演也真没少拍她的背影,而在影片中她的活力甚至表现得超越20岁的年轻人。

 5 ) "No rhyme or reason"

The first question is, “Why did she stay?”, followed by, “How would she stay?” It’s perhaps easier to analyze by exclusions: Jean-Marie did NOT stay for political reasons; nor for profit; nor for love of the land or culture (as Dinesen professed to be). In fact, Marie didn’t seem to be capable of sentimentalism, let alone living and dying for it.
Clues? “Your father said happiness is not enough for me.”
“I am a good fighter, too. How could I show courage in France? It would be absurd; no rhyme or reason. I’d slacken off, get too comfortable.”
These are not the finest examples of eloquence by any measure. But one can hardly articulate better, such being the revelation of the private psycology of colonialism.
It is not defiance, nor ennui; it is more like some sort of wounded pride, or possessiveness, or hauteur. Or a despair at one’s own fitness to live anywhere else. Is that the quintessence of colonialism? If it is, according to the film-maker, then we are really witnessing an author’s empathetic greatness. The attitude is difficult yet not alien, not off-putting. The thing you can indeed fault the French characters is that they had no imagination apart from a vague animalistic awareness of danger and opportunities. This lack of imagination insulated them and ultimately destroyed them.
What does Denis try to tell about Jean-Marie through her family? Was Manual supposed to be the decadent, deadbeat offshoots of colonialism losing its mojo? What did the black man mean when he said, “You botched it with him; you didn’t finish the job” – is that a metaphor for colonialism at the end of its tether? And why did Andre stay? Was he shamed into staying by Marie?

Very disciplined camerawork, directing a viewer’s line of sight and perspective’ almost bossy. The tempo of the movie is great. The languour of the landscape and climate contrasts most poignantly with the graphic, gratuitous violence.

 6 ) 还不是蓝山的

于佩尔,这个法国女人,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当年只看到她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很少看到她的笑,如今依然很少看到她的笑,那份倔强却在时间的老坛子中孕育出一份说不出的美丽气质。难道是因为法国也跟中国一样,明星青黄不接,年轻一代徒具外表,连花瓶的位置都是抬举,还得那些老帮菜出来铁肩担道义,力挽狂澜?
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牵扯到中国影迷最难以理解的西方种族问题以及非洲部落冲突问题,所以对于剧情理解基本上都是浮云,只能看看女主角长的怎么样。
此外,喜欢咖啡的朋友倒不妨看一下这个片子,里面有阿拉比卡咖啡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话说当年我还年轻那会儿,有一天突发奇想,打算将来有一天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就去非洲种咖啡。看了这部片,我决定还是在中国好好混吧。
在一个放眼望去,街上拿枪的人比拿手机的人还多的国家种咖啡,简直就是找死。我还不想为了那一杯纯正的阿拉比卡咖啡,就冒险去给黑人当活靶子。
还不是蓝山的。

 7 ) 三星半,可惜了一个好故事

一家人在非洲的咖啡种植园生活,由于战乱的到来,翻天覆地。女主的前夫的父亲由于年老病衰,打算把种植园留给女主打理。可是工人们全都逃离。前夫对种植园生意不闻不问。亲儿子又浑浑噩噩。前夫的新妻和她那小孩子更靠不住。女主只好一人撑起这个种植园。冒着危险一个人开着卡车出去,好不容易找来了人完成这一季的收成。昔日相识的人也会拦着她收过路费。电线被小孩子剪断,机器不能转动。篮子里被人放着死羊头恐吓。亲儿子发疯逃跑加入了叛军。自己收留了受伤的叛军头目结果被政府军盯上工人全部逃跑了。卡车也被叛军抢走了。压力与挫折不断地向她袭来,她也没有一丝一毫想放弃,唯一挂念的是她那逃跑的儿子。一心想回到种植园去,那里是她的家。可是这里真的是她的家吗?他们只被非洲的黑人们叫做white material。对黑人来说,你们白人是外人,这里不是你们的家,是我们的。当她回到家,发现儿子被政府军烧死,自己的支撑一下子没了,以前压抑着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她开始恨这一切,恨这片土地,恨这里的人们,恨这个种植园。这是看到了把这种植园交给自己的岳父,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挥棒打死了岳父。

故事是个好故事,拍摄也不错,就是演员的表现太克制,不传神,和节奏不符。这种穿插式叙事让我费了好些时间搞清人物关系。最不喜欢的一点是女主在室外椅子上时,背景音乐和电台音乐同时出现,我是要听哪个?

可惜了。

 短评

huppert真是没話说啊...

9分钟前
  • Leau
  • 推荐

失水准

10分钟前
  • 胖大海
  • 较差

欧美国家对殖民地的一厢情愿? 除去这个因素外,电影语言还是很生动的。

12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再好的鏡頭與表演,沒有context和文化背景接受起來依然不那麼容易。

17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比《血钻》内敛且更给力。

21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虚假调子

23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导演只知道挖掘女性内心戏,弃时代背景的营造于不顾,就剩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色物质》:太平淡的叙事,于佩尔阿姨一个人的内心戏,把背景弱化了,其实可以更好的

31分钟前
  • 八月
  • 还行

10威尼斯竞赛单元

36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这个疯狂的女人。

40分钟前
  • 拜访者
  • 还行

4.5,德尼的非洲如同赫尔佐格的南美,白人的主流叙事被表述为少数族群,在画面上成为一个刺点,一个Material。《白色物质》绕过了宏大的殖民史,直接将人物置于他者空间并放大了主观意志,表面上看,是南方哥特在后殖民时期的影像对等物,但所谓“本真性”——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二分法在影片中已经消失,历史并不存在,叛乱仅仅正在以电影的形式发生。殖民者/原住民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导致了宏观与微观的分裂。于佩尔饰演的Maria是一个幽灵,在影片中,她拒认了法国,又无法像她的儿子一样通过剃发完成一个对异于自身的身份的认同,外界的一切却始终像她确认着陌异性。其面部的明星光环则是一种厄运的标记,不断以此为平面向观看者生成disturbing image。

4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真闷...

48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大背景交代得很糟糕 主人公线索也比较混乱

5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四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过分了,这样的背景不带说教色彩,没有patronizing真是难能可贵。

54分钟前
  • \t^h/
  • 力荐

主题不错,画面很普通。AND,也许他们在经历的事,偶们也会经历。

56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相当标志性的法国片,既写意又沉重,只可惜这种套路的电影太多了

59分钟前
  • 大灰狼
  • 还行

1.克莱尔·德尼又一部扎根于非洲地土的电影,关于后殖民时代秩序的倾覆、洗牌与混乱战火中的众生。2.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混沌与清晰间摆荡沉浮:全片抽空时间与环境的寓言架构+象征式的人物设定vs.对具体女性角色的关注、追随与体察;手持晃镜中猝然登场又退散的人物或突发的事件vs.贯穿始终的中近景镜头及对身体与大地的持续贴近注视;碎片化、散落着留白、未知与暧昧的叙事结构(甚或连首尾都称不上呼应契合,而是断裂错开)vs.明确的主线和逐渐趋近于毁灭的已知走向+结局。3.于佩尔再一次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颤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抱持着良善、共情与庇护他者的态度,同时又倔强而执拗地坚守于这片男性彼此倾轧残杀或逃之夭夭的土地上。她的决绝坚毅、温柔动情、无奈落泪与崩溃杀戮都被演绎得如此真实,自然若一呼一吸。4.凯迪收音机是亮点。(8.3/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暴乱下的极度精神压力让正常人一个一个变得疯狂。故事有些地方讲得有些跳跃,除此以外情绪渲染与节奏画面都不错。

1小时前
  • 思阳
  • 推荐

同步推荐库切《耻》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要是能再癫狂些就好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