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994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4

主演:唐国强  孙彦军  鲍国安  李靖飞  陆树铭  洪宇宙  吴晓东  

导演:王扶林  张绍林  蔡晓晴  孙光明  张中一  沈好放  

 剧照

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2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3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4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5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6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3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4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5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6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7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8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19三国演义199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5:49

详细剧情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 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 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 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

 长篇影评

 1 ) 央视版《三国演义》完胜新版《三国》胜在演技和人物塑造,妙在剧情精彩和文戏台词

鲍国安真正的老戏骨 艺术家 两场戏将曹操演得出神入化,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movie.douban.com/review/15074024/

1944年版《三国演义》饰演最传神的角色是哪些?//movie.douban.com/review/15063485/

鲍国安演的曹操是最好的一版,比原著还要好//movie.douban.com/review/14792123/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中饰演最传神的角色是哪些?//movie.douban.com/review/14819142/

央视版《三国演义》有哪些原创情节?//movie.douban.com/review/14819124/

“俺也一样”的张飞:其实,真的,不一样//movie.douban.com/review/14819426/

盘点央视版《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movie.douban.com/review/14747585/

央视版《三国演义》幕后故事:总投资1.7亿,耗时3年多才拍完//movie.douban.com/review/14747600/

1994年 版《三国演义》剧中饰演最传神的角色是哪些?//movie.douban.com/review/14708822/

央视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movie.douban.com/review/14674275/

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movie.douban.com/review/14710789/

电视剧《新三国》和94版《三国演义》哪个更优秀一些?//movie.douban.com/review/14694773/

央视版《三国演义》会“换衣服”,而新版《三国》则是一套衣服从Action坚持穿到领盒饭。 就拿诸葛亮来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先主称帝、平定南中、北伐中原五个重要阶段的服饰都不一样。总体而言,服装颜色逐渐从浅色过度到深色,反映了年龄变化,也烘托出一种从心怀壮志到回天无力的情感转变。

初出茅庐,身穿白袍、手持羽扇、发髻束逍遥巾,淡泊素雅,符合隐士的形象特征

赤壁之战前后,仍然是素色衣服,但是头巾换成了束髻冠,庄严不失儒雅

刘备称帝,群臣朝拜,诸葛亮头戴进贤冠,外穿黑朝服,内着赤罗衣,端庄典雅。旁边的赵云头戴鹖冠

平定南中期间,青袍,平顶冠

北伐中原期间,羽扇纶巾,最经典的形象。由于这种形象太深入人心,故而这种纶巾又被称为“诸葛巾” 再来看陆树铭版关羽,虽然经常以绿色幞头示人,但是也穿过铠甲,戴过头盔。

华容道遇曹操,关羽有军令在身,俨然一副整装待发之势,铠甲与头盔显得更加正式一点,因为这是在打仗,而不是打架

打仗之余,在帐内夜读《春秋》,此时服装又偏重生活气息,头戴幞头,身披绿袍御寒,合情合理 刘备的人生经历很丰富,所以他的服装也很丰富,王者们都拥有自己的“海澜之家”。

“一龙分二虎”,以布为巾裹缠发髻,下面穿的是粗布鞋和“喇叭裤”,一副平民的打扮,与周围百姓一致,无缝对接周围建筑环境 这里有个小插曲:本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是没有刘备调解关张这一段的,导演编剧其实是参考了河北涿州当地的民间传说“一龙分二虎”,融合的很好、很自然,营造出了“不打不相识”的氛围,为后面的桃园结义做了铺垫。注:“一龙分二虎”的故事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涿州知州佟国翼的《汉张桓侯古井碑记》 还有“草船借箭”前夕,在江边小船上,诸葛亮向鲁肃大谈兵法,认为领兵打仗不能只研究兵法,更要了解天文地理,有说得头头是道,这一段也是编剧自己加的,不仅衬托出诸葛亮才华横溢,也为即将开始的草船借箭做了铺垫。以上说明,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央视版《三国演义》就改编得很合理、自然、能够服众。

在袁绍帐下,武将打扮。谋士的服装不符合刘备的才华和气质,太守等行政官员都在后方,一般不会出现在军营里。刘备参加过平定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战役,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给刘备穿铠甲符合情合理

迎娶孙夫人,红色礼服,头戴小冠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备,会见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这种高级别会晤,服装当然不敢怠慢,绫罗绸缎都安排上。像新版《三国》那样穿黑色粗布衣服见面也是没谁了

进位汉中王

称帝,恢复大汉的国号,身穿十二章服,头戴十二旒冠冕,天子的标准配置 在穿着打扮方面,曹老板也很讲究,服装十分应景,值得我们细品。

鹖(hé)冠,因为鹖善斗,故而冠名武将的官帽。生活在何进和董卓两个大佬光环下的曹老板,沉默寡言,同时察言观色,以待时机。鲍国安老师将这个阶段曹操的面部神态演得极其到位

《董卓霸京师》这一集里,曹老板头上带的是“无帻(zé)冠”的一种,这种冠需要用绳子固定,而束冠的绳子称为“頍(kuǐ)”。这种头冠在秦汉时期的陶俑身上可以找到原型。在央视版《三国演义》剧中,吕布、张飞等也戴过此冠

大司徒王允的“生日”,既然是高级别的庆祝宴会,自然要穿得喜庆一点,袍服要绣花的,红配绿才喜庆,腰带也要红色的

宛城之战,张绣投降,受降仪式本来应该是正式庄严的,应该身着体面,但曹老板打骨子里就看不起主动送人头的行为,故而穿常服受降,亮点是“目中无人”的表情

赤壁之战前夕,人生的高光时刻,身披战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只待马踏江东,天下归心,何等的豪气!在电视剧里,这种红色铠甲、绣凤披风,赤壁之前没有,赤壁之后也没有,仅此一次 再来看周公瑾,群英会上雄姿英发,面见吴侯时力陈降曹之弊害,在家与小乔恩爱缠绵,是个事业有成又顾家的好男人。

披甲为将帅,卸甲为儿郎,雄姿英发,一身儒将风气。笑靥中似乎又透露着一丝杀气,似乎欲执吴钩,饮马黄河。

嘟嘟的铠甲装,刚从前线回来,面见吴侯,决定是战是降。据说参考了日本的服装设计,又说是参考了明代甲胄的特点。

居家好男人,仔细看,还是情侣装 央视版《三国演义》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说,督邮的服饰:

剧中督邮头上戴的是“獬豸冠”,又称“法冠”,这是秦汉时期监察、执法类官员特有的官帽。督邮是州一级下派地方,负责巡视监察的临时性官职。可见央视版《三国演义》在服装上面还是考证得很仔细的 以上是央视版《三国演义》部分人物的服装,可以看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服装设计都不一样。影视剧想要向观众传递信息,可以用台词、神态、动作等方式,但是服装、道具、环境也是“会说话”的,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心情和获知信息的情况。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服装、道具、场景都是随剧情而变化,十分具有真实感和代入感,在潜移默化中俘获观众的心。 再看新版《三国》,陆毅则是一套衣服从初出茅庐一直穿到五丈原,甚至几乎没看到他摘过帽子,整体形象过于刻板。陈建斌的曹老板天天都是一身黑,刘关张的衣服也是一成不变,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没有朝贺与便装之分,没有身份地位之分,这就好比你逛超市穿睡衣、上班穿睡衣、出差穿睡衣、出去旅游也穿睡衣……但凡多掏点钱找专家设计一下服装,也不至于这么粗糙!而且新版《三国》的衣服,从皇帝到平民,基本都是黑色粗布衣,黑压压的一片,视觉上较为单调和压抑,而且不符合历史,就算你不相信史书记载,但是汉墓已经出土了很多丝绸衣服,足以佐证历史,你让皇帝和王公贵族穿粗布大衣上朝,寒碜谁呢?丝绸它不香嘛?

央视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最大程度的还原原著的内容。而后者却是在总的三国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一些自己的创意和改编。所谓不走寻常路,那肯定是会出点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创新会使很多原著中的一些经典毁掉,而这些经典早已经在人们心中深入。所以我们就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吐槽新版《三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新版《三国》毁掉了哪些原著的经典。

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的开端,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他讲述的是: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这么一个经典的瞬间,难道不应该大书特书一番吗?可是我们的新版《三国》却一笔带过。看看人家央视版《三国演义》不但介绍了结义前发生的三个人之间的小事,而且还专门为结义写了一首歌曲。而且还很好听。

郭嘉怎么突然消失? 郭嘉这个人物无论是正史中还是演义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员。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毛主席曾评价: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可是新版《三国》中十胜论成了荀彧的了,郭嘉后来更是下落不明毫无交代。

粗中有细的张飞去哪了? 张飞确实脾气暴了一点,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被自己的手下杀掉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那个粗中有细的张飞啊,当年他也曾经在长坂坡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后来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这都是有勇有谋的表现啊。但是新版《三国》把张飞刻画的完全就是一个莽夫,无力吐槽啊!

曹真真的这么草包? 历史上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丕袭封魏王后,拜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期间表现突出。曹真率军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太和四年(230年),代曹休为大司马。在打诸葛亮的时候曹真其实表现还不错的。可是新版《三国》比央视版《三国演义》还要离谱,曹真直接就被司马懿用手拍死了,好吧我可以理解为司马懿力气真大。为了刻画司马懿的厉害,真是的是把旁边的人都丑化成什么样子了。

马超马岱为什么要披头散发? 在历史上,马超穿戴很讲究,他很注重外表,总是白衣白甲,长相很出众,身材很健壮,虎背狼腰,就是现在的那种上宽下窄的体形。武艺高超就不说了,就说从外表上一看,那叫一精神,威武。所以人称西凉锦马超。马超和马岱他们两人可能有着西凉的羌人的血统,但是他们也是汉人好吧。新版《三国》直接让马超和马岱就来了个披头散发?

新版《三国》篡改原著,关羽"被自杀是最大悲剧 新版《三国》的“曹丕袭世子”和“曹操杀杨修”两大剧情,观众普遍反映看点比较平淡,因为,本来应该重点表现的“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被弱化处理,倒是据守荆州的关羽错误地命令糜芳、傅士仁守南郡、公安两要害之地成为重点。不过,“关羽之死”埋下伏笔——作为《三国演义》中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大悲剧,关羽之死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关羽之死”之后,“刘备集团”也就由盛极而走向衰落了——成语“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皆是由此而来。如果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分水岭,那关羽之死则是三国历史上另一大分水岭,这一事件接连带来张飞被叛将所害、刘备伐吴被火烧连营折损70万大军等连锁反应……从此之后,本来有能力一统中原的刘备势力元气大伤,渐渐走向衰落。 按《三国演义》原著的故事情节看,关羽本来是战败后被俘誓不归降,孙权下令将他斩首,可是在新版《三国》剧中,关羽之死却莫名其妙地被改成自杀,这令一些提前观看的“三国迷”感到愤怒——“为什么一代武圣要自杀?他又不是日本武士,打不赢就自杀?”还有人声称这种乱改编玷污了关羽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也有观众称,如果说关羽之死是《三国演义》中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大悲剧,那么,“关羽自杀”就是“新版《三国》”的最大“杯具”!

姜维完全成了诸葛亮陪衬 魏、蜀两个时期的姜维,年轻时的姜维无愧麒麟儿的称号,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让他受到武侯的重视,而中年的大将军姜维更是有一种让人陷进去的魅力。而新版本姜维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在诸葛亮面前表现的就像一个无知的孩童,这也太过诋毁我们心中姜维的形象了吧。诸葛亮死之后姜维是我们看三国唯一的依靠了,你塑造这么一个姜维,叫我们如何继续看下去?当然诸葛亮死后新版《三国》也就结束了。

最后附上十二张图看看朱苏进编剧讲《三国演义》不如连环画好看

1.前期做了哪些准备和设想? “三国” 的故事大家都熟···何况这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和历史有很大差别··· 这个经典在15年前被人家拍摄过。大多数老百姓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看了《三国演义》,在很多人心目中会形成一种初恋般的情怀,哪怕它是一个丑丫头,何况人家还不错。

1.前期做了哪些准备和设想? 第二,15年后重做这个事,除了影视技术上的发展,就是故事的重新表述,所有人都喜欢看到一个新鲜的“三国”。 《三国》又是不能有颠覆性改动的,不能做变性手术,只能做整容手术。

2.在新版的创作中有哪些突破? 不敢讲突破,创造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人物,《三国演义》开始就是桃园结义,我连写都没写,因为我觉得不好看,意境可以在后面的台词中不断出现。

2.在新版的创作中有哪些突破? 《三国》一出场就是曹操,曹操刺董,戏剧化的成分就出来了,从董卓一声喷嚏开始。 曹操是这部戏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创造出的最杰出的人物。

3.你是否按照小说来写的 怎么能按小说呢? 小说120回,八九十回诸葛亮就死了,我认为 “三国” 精华已尽。 但是有一条,取之于 “三国” ,展开故事,好看。

4.哪些东西被你给舍掉了? 大量地舍掉。《三国演义》前五分之二是跟 “三国” 没关系的, “三国” 的建立是在刺董大战之后。 十八路诸侯,把故事集中到哪个方面?那还是魏蜀,曹操和刘备,基本命脉线。 但它是从道德价值方面确立的,一个是忠,一个是奸;一个是天子,一个是乱贼。但《三国》不是。

4.哪些东西被你给舍掉了?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基本上是一个恶角,但我更多讲他的雄才大略,他大奸大恶,但他也极其爱才。 他可以不爱儿子,不爱老婆,但他爱他的将军。 “刘关张” 已经成圣了,你连碰都不能碰了。可为的地方大量为,曹操超越了好坏,他恶起来比谁都恶

5.整体上把握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我是改编《三国演义》,剧名叫《三国》,简洁明快。 第二,我忠实的不是历史,那个历史正如易中天所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在创作和改编的时候,我不是嫁接和移植,而是让它长出东西来。

6.制片方是否提出过不同意见? 很少,凡是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都是希望我更变。 比如希望我加女人,《三国演义》有两个半女人,貂蝉一个,孙小妹一个,吴太夫人算半个。 一个漫长的戏没有女人怎么办呢?我能拒绝的都拒绝了,但一部戏太干巴了没法看,我就设计了一到两个

7.能举几个你写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台词例子吗 “我也记不太清了。比如张飞赵云,刀枪能杀人;诸葛孔明,舌头能杀人;奸贼曹操,目光就能杀人。 《三国演义》里没有,我的台词里面就有,符合不符合他们的味道?

7.能举几个你写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台词例子吗 “我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比看书更有味道,因为书看到最后实在看不下去,记不住。”

 2 ) 聊一下鱼水二人的哭戏并多谈几句刘备的塑造

(一)

三国这个男人戏里的哭戏还真的不少,估计让男演员们也挺心累的。鱼水这一对组合哭泣的次数恐怕最多了。

诸葛亮的哭,早期多假权谋之术,毕竟这样一个豁达潇洒呼风唤雨纵横捭阖的智慧化身哪会说哭就哭呢,电视剧三国不仅有哭周郎的假戏真做(唐老师认为应让孔明真实地哭泣),还有在其兄子瑜来讨荆州时,孔明也是假意陪着兄长泣涕涟涟、哭拜于地,唐老师在此处再次选择了真哭,又是一番假戏真做——这倒要叫观众一时不知该用何心情面对了,本在电视前已被可爱狡猾的孔明诈赚其兄的戏码逗得前仰后合,突然看到一张满是泪痕的脸,不自觉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又酸酸溜溜的。演员选择真哭着实起了迷惑作用,不禁让观者也一阵喟叹,或许孔明此时的心境中也融进了那么一丝兄弟之谊和长兄若父的真情吧。逐渐地,孔明的哭戏到了后期愈发多了起来。先主去后,晚年的丞相已从英姿勃发指点江山的青年至沦落至青丝成雪的垂垂老者,孤独寂寥,明明虽只是知天命的年纪却因疾病侵扰夙夜忧虑已然衰败如斯,脸颊凹陷发若枯草,眼中也少有如青年时期的澄澈明净,灯光昏暗映着朦胧浑浊的泪眼:哭马谡、哭子龙,临终前于病榻于秋风五丈原的数次无声落泪,令人唏嘘感叹心痛如绞一掬伤感之泪,唐老师的哭戏确实已臻化境,感染力太强。

丞相晚年的哭泣大多是入情入景,演员将自身带入丞相的命运以调动情绪之后,把握起来可能不算特别困难(特别是对唐老师这种戏骨),因为此时情绪是比较具体的——壮志未酬,无力回天,心若死灰,尤其恐怕当唐老师造完型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迟暮之时的扮相,也难免不会心生自怜呐,孤寂老者的哭是无力甚至是充满倦意的。然而与此相比,演义里的刘备可以说几乎动辄就哭泣,除了托孤这种比较好调动情绪的戏份之外,有些时候演员演起来恐怕相当为难,特别对于一个正值青壮年的男青年或中年男子频繁不断地哭泣,到底怎样处理才不显得让人厌烦,实在是学问。

(二)

记得孙老师回忆说他对于塑造刘备的哭有自己的看法,可哭可不哭处尽量不哭,非哭不可处就痛快一哭(可能这也算是详略得当了吧哈哈)。不过我大致数了数,真哭的次数还相当不少,难怪孙老师说自己哭到头疼:桃园三结义的以情相诉、对三弟丢失徐州几欲自尽的苦言相劝、暂投袁绍在云长连斩颜良文丑时的巧言说服、对刘表病故蔡氏密不发丧的愤慨难耐、携民渡江眼见百姓和家小落荒四散时的悲愤不已、二弟被杀祭奠时的哭倒于地,再加上诈赚鲁肃的从假哭变真哭,以及最后的托孤一场重头戏,可以说让孙老师真实流泪的戏份就至少有八场,刘备的戏份几乎是从头哭到尾。虽然孙老师以及导演为刘备安排了不少处热泪盈眶,不过只有上述这几场才是真正的泪水夺眶。孔明的哭多是无声低泣,不出声音却泪下如雨(少有如吊公瑾和斩马谡时的恸哭出声),也应合了他毕竟是一个少放纵多自持、潇洒脱俗却行为举止怡然自得、令人如沐春风的形象,他的哭多是含蓄的、内敛的;而刘备的哭则是颇带着些英雄气概的哭:有年已将老而功业未建的失意踌躇,也有为亲友为故人为知己的感伤流泪,比起孔明,多是外放的,大声哭泣、声泪俱下,是真正的男儿枭雄的哭法。剩下的一些戏码,孙老师多是以含泪来表现(且次数非常多,有时可能是演员情之所至,偶尔镜头已经拉远,还是能看到眼中清泪闪烁),但那种双目盈盈似欲泫然的哀凄神情依然很有表现力。不知道孙老师究竟怎样调动了如何的情绪,才让刘备的哭戏也显得那么感人至深又不失男子气概,而且最令人不易察觉的是,他设计的哭法,包括多次的大哭和含泪(加上同时调动的其他身体语言),几乎是没有重复的。(实际上唐老师的孔明也有几处热泪盈目,特别是托付荆州于关羽却又忧虑其傲上的预知,以及得报云长失荆州后的惶然,还有最动人肺腑的在先主灵前的伏惟哀祭与临终前神游幻境中目睹汉室复兴的欣然喟叹般的一瞥。)

(三)

对鱼水二人的哭戏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开场三结义时刘备至少长达五分钟的“嘴炮哭法”,一个是孔明病逝五丈原时那最后一滴眼角滑落的枯泪,还有一个便是白帝城托孤时两位戏骨的互飙对手戏。(在这里想再提一句,孙、唐二位老师即使对于刘备孔明假哭的戏码时都选择了真哭,可谓:真似假时假似真,真假如何两难分。虽剧中人物使诈,但只有真实动容,才能迷惑观众乃至剧中对手,令人难辨究竟是真在“演戏”抑或戏中之戏。)

桃园三结义的哭戏恐怕是孙老师最着重准备的一个了,毕竟这也是开机戏。刘备的以情倾诉是既哭身世又哭时代(当然也不乏很多人理解为诈取关张二人的手段),在哭泣之前是有不少台词和情节铺垫的,因而拿捏情绪的逐渐变化不易,何时开始切入调动情绪也显得很关键。只见玄德一声长叹撂下酒杯站起身来双臂环抱胸前,叙述身世时眼神逐渐朦胧,至镜头拉近可见眼中已盈盈有泪,直至说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时依然没有过多的身体动作,只是已经泪水充盈至极,随后情绪逐渐激动不住踱步,达到第一个情绪小高峰,手上动作也多了起来,说至“心中滴泪”时又重新恢复站立环臂姿势,表面看起来已逐步平静却可见泪水早已奔流成河。几个节点(由平静至激动再至看似已逐渐平复心情)掐得妙极,不早不晚,情绪的推动也层层有序,不得不说得益于演员和导演的天合之功,一定是反复琢磨咀嚼推敲才能如此不差分毫。让孙老师这样一个七尺男儿连续哭上五分钟还毫无违和而只觉此乃英雄悲叹的真诚动人,不得不说蔡导还是很有水平的。

丞相病逝前最后一次临阵检视,乘素舆而出时的他已近灯枯油尽,面色如土、苍然如斯,风烛残年枯槁容颜之时也只剩下心灰意冷,央视版从逝于病榻改为了回光返照的病逝阵前,这时孔明环视的动态镜头中又加入一个兵卒伏地稽拜的环绕镜头、构图极佳的姜维跪拜以及填满画面的飘动的残破旗帜,没有任何bgm,长达20秒的静默,只用镜头语言起承转合,夕阳斑驳狼烟缭绕,只剩荒野的风声在低泣悲鸣,这是真正的留白艺术,无声胜似有声。孔明在目睹士兵们跪地山呼丞相保重之后,饱浸泪水的眼中似有欣慰似有无奈,默然无语,微微仰头,像一尊雕像矗立着,悠悠落下最后一滴枯泪。茅庐妙计已化黄粱。本欲“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而今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遽陨长星,魂兮归来!丞相最后的一次哭泣又是无声的洒泪,但是却是那样孤独无力、落寞怆然。那一滴泪,用怎样的心态、何种速度流出,还要没有一丝多余的面部表情,真是想来就觉得要演好实在难比登天。

白帝城一场也是重头,无论对于孙老师还是唐老师。这场戏二人表情的精彩几乎可以一帧帧截图分析,真是戏骨飙戏、精妙淋漓。玄德公在对孔明哀告并言及悔不听孔明言以致落败至此时,瞳孔已逐渐离散无神、血丝遍布,然而在转动眼睛瞟向马谡时,迷离的眼神倏地又警觉起来,言至“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时眼角滑落一滴泪,殷殷嘱托的眼光又悔又恨,又分明带有几分对太子无能的无奈。在此孙老师和唐老师对刘备此举的解读相反,唐老师认为刘备有试探之意,而孙老师以为刘备早已愧恨难当,对孔明之托是真情实意,确实,孙老师演绎的昭烈帝临终前的那种真挚和不甘着实让人心碎,丝毫感觉不出有任何虚情假意。此时丞相早已泪流满面、汗湿衣襟,被昭烈帝一席肺腑惊得站立不稳,神情中的不解惶惑、一腔忠愤令人心痛,我们似乎从未见到过向来潇洒自信的丞相也会流露出这般神态;而昭烈帝这一世枭雄,直至暮年也似再也没有年轻时肆意痛哭的气魄了,穷途末路时已哭不出声,只剩默默流泪,和丞相逝世前的无声流泪可算呼应。人散曲终,昭烈帝溘然离去。孙老师和唐老师为鱼水二人设计的咽气动作也是不同的,昭烈帝的去世是戛然咽气(生活中也是,老人去世经常就是一口气上不来就走了),仍有丞相在,汉室就有希望复兴,咽气中还怀着一份不舍、一份无法亲眼得见的不甘和微弱的希冀;而诸葛丞相的离去似已冥冥注定,虽有逆天而行的勇气决绝,而天数降至,亦无法与命抗争矣,“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缓缓如游丝一般,丞相吐出了最后的一丝微弱气息,飘尽了最后一分希望,最后一缕魂魄也随风散去。

鱼水经典剧照

(四)多谈几句孙老师的刘备

孙彦军老师多次表示,不喜欢演义里的刘备角色,形容他是“伸展不开的豆芽菜,一伸开演就挡住诸葛亮”,在王导力邀他扮演刘备之后犹豫难决,最后多亏蔡导的劝说拍板,因为他更喜欢大奸大雄的曹操。毕竟关张诸葛曹操周瑜等等每个都是性格鲜明的角色,只要把握住人物气质的其中一点或几点演起来都能有亮眼的效果,容易讨喜。例如曹操,演义虽在政治立场上尊刘贬曹但在人物刻画上却在曹魏一方施墨颇多反倒显得形象更立体,也因此曹丞相虽说正史上劣迹斑斑被看作暴政的代表可奈何“粉丝”终是不少。央三也是借着魏老师将曹操的奸雄之气万丈才情腹有韬略嬉笑怒骂都演得过于出挑,关于他暴戾杀伐的一面却并无太多描绘(央三播出之后有一次观众座谈,很多观众表示看过电视剧后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边上唐国强老师听罢忧心忡忡,认为这样的结果是违背原著本意的,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央三导演手记也明确表示曹操的主导方面应当是“奸”。再往后某品三国更是将曹操送上“可爱奸雄”的神坛,翻案之风阴谋论调肆起,一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除了曹操,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民间形象几近于活神仙,演义里也对孔明着墨极多,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最精彩的事迹也基本给孔明包揽了,甚至多智近妖,只要编剧改编故事的水平不差,这个人物不需要怎么演,看完原著都能获得一众粉丝,属于天赋技能带buff的那种。与上述人物相比,演义里玄德公的形象则单薄扁平了太多,似乎只剩下宽厚仁义这一模棱两可且演绎以来难以具象化的性格特征了,如何把握一个“度”尤其困难:演得发力则长厚似伪显得过于腹黑,收着演则把一代枭雄完全演成了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实际上这应当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都是响当当的仁人君子,若说曹操是政治化的道德,那么刘备则是道德化的政治,他向来高举“以德行仁”的旗帜,《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如何演出其仁慈爱民乃至伪得真的效果让人如沐春风,又不失在言谈举止间流露人物的野心与壮志,真是看本事了。孙老师自己也认为,对于一个有一定表演素养的人来说,都会明白演刘备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见过演刘备能成名的。总而言之刘备的角色颜色是最近乎透明无色的,如何填写涂抹都需要凭借演员实打实的技术和功力。

央三的刘备也的确是初看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外表造型比起关张的“极有特点”也显得不甚出众,演员的演技更易被忽视,虽是大师级、超越教科书的,却鲜有人谈及,等回过头来反复细品才惊觉演得绝了。一直以来常有声音认为周瑜和吕布演得“太过”,洒狗血,舞台剧气息明显,不过在那个年代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现在过了20年之后再看,倒的确有一些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口味。以此标准检视刘备的塑造,翻来覆去地琢磨还是觉得孙老师从头至尾真就没见到这种演“过”了的问题(至今再看依然不“过”),因此也自然真挚到了——让人容易忽视的地步,风头直接被其他表面亮眼的角色抢走了。翻了翻旧刊报纸,也没看到批评孙老师刘备演得不好的评论,多数时候评个中规中矩,也就算是夸奖了,毕竟在演义中这个角色本就不讨喜。私以为孙在剧中的水平并不低于鲍、唐,更远胜饰演关张的陆、李。王扶林总导演早在选角最最初期就极力邀请孙老师一定要来试镜刘备,在造完型之后更是毫不犹豫立刻敲定就请孙老师饰演,刘备的角色人选是所有角色里定得最早最快的。王导是何等的艺术审美和选角眼光,相信看过他导演的红楼梦的人都清楚。

没有孙老师的刘备几近化境的完美演绎,关张孔明包括曹操孙权等(指刘备和曹孙的对手戏)也不会被衬得如此出彩。现在青梅煮酒一场戏已经成了经典的b站鬼畜素材,正因孙老师和鲍老师二人对手戏极其精彩,节奏明快毫无费词举手投足气质绝伦仿若古画中走出。一般人在看这场戏时都只盯着鲍老师的曹操,对于刘备一角的表演是很少揣摩的,其实细品刘备数次枚举当世英雄时精神状态神情举止的细微变化,比曹操更丰富,特别是受到惊吓过后拾起筷子从曹操身后盯住他的那一瞬,不易觉察的警惕和杀心在冷峻凌厉的眉宇间一闪而过,旋即又恢复了温和平易的神情。刘备这个人物几乎是和剧中所有主要角色都发生过牵连的,戏份非常之多,串联角色贯穿剧情,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最熟悉却不够熟知的人物,演得好坏与否对于全剧基调奠定也有一定直接作用。也是因为孙老师演绎的刘备越看越出彩,让我反复观看琢磨了好几遍央三,深深感佩季汉的魅力。

实际在孔明出山之前,刘皇叔都有不少精心设计以表现人物坚毅傲然以及胸怀大志的台词动作神情,甚至在化妆层面如胡须、服饰等等也有侧面体现,赵庆霞和李金祥二位服装和化妆老师做了很多功课——可见央三剧组下得功夫有多深(刘备的服装既不能太呆板又不能太华丽,需大方有力有气度,因而服饰基调宜以凝重为主;另外,唇髭也是直至刘备称帝时才选用了两边须尾向上翻翘以彰其帝王气象的造型,多数时候玄德公的胡子显得十分稳重内敛)。孙老师为早期刘备所设计的此类神态动作包括:如面对督邮恶意敲诈时的义正言辞、愤而拂袖转身离去的凌厉决绝,诸侯讨伐董卓时在席间被袁术言辞羞辱后手拉二弟三弟扬长而去的傲气和果断,面对陶谦三让徐州以言辞婉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神色决绝掷地有声,白门楼上面对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吕布只一句便断送其命的面不改色,亦包括面对曹操青梅煮酒一席试探时在暗暗惊惧后只在须臾间便恢复镇定自持,真个叫“喜怒不形于色”,使人只观其面色难察其心,可以说,很多眼神举止的微小细节能体现刘皇叔颇有心计深具城府,而且表面上不显山露水,那宽厚仁德的面相和温和自若的神态举止都让人心生好感而致受到迷惑。这样一个胸怀大志宽厚爱人又懂得隐忍和适时示弱的人物形象,其魅力甚至远胜过原著的玄德公,适当减弱了一分演义备的脓包感添加了一些正史备的枭雄气质。三顾茅庐之后,因剧本局限刘备几乎成了诸葛亮的配角,只能收敛锋芒给其让道。但即使是到了中期晚期在有了诸葛亮皇叔本应开始“退化”回大小计策皆赖孔明的状态之时,孙老师的刘备还会时不时展现自我和霸气的一面,如入川后庞统法正私下作主意欲在席间刺杀刘璋时玄德的厉声喝止,那果断凌厉不怒自威的神情和拔剑斩断桌角以立其威的王者之气,谁人看到不心生畏惧;晚年失去二弟之后性情仿佛大变,兴兵伐吴独断专行,双股已锈仍断不回头,乃至暴戾之气杀伐之意侵扰其心,直至于阵前几欲斩杀忠臣。如果仔细看过全剧,都会对孙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些表现兄弟和睦、鱼水情谊的眼神动作小细节深有印象,充满生活气息又显得人物可爱至极……还有会人说这是那个人们心中“极为脸谱化”“只会哭”的央三刘备吗?这是多么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啊。

其实孙老师本人的个性着实去演义备远矣,而更近似历史上的昭烈帝,是敢想敢做为人正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的东北汉子性格,真实的至性至情,看访谈时觉得他尤其有意思,说话幽默风趣却也直来直去,遇到不满和看不惯的事情毫不掩饰,当然也不乏低调谦虚和细腻感性的一面,觉得对自己刘备饰演的好坏也“从不敢多言,一部名著有千万个形象在观众的心中,我如能得一半观众的认同也不枉此力不枉三年心血”。之前拜读过几篇他的文章,文笔真是相当不错,平易近人灵气十足又动人真诚温情脉脉——很像他饰演的玄德公,令人心生亲近之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演完刘备之后在创作顶峰时竟然毅然息影掉头南下去创办院校教书育人去了,实在是极有性格。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他认为自己的个性受脚本束缚,被压抑地很不舒服,然而他还是在如此褊狭逼仄又平面单维的原著剧本中拓展了空间和深度,仿佛镣铐下起舞,将昭烈帝这一角色演绎得既生动真挚又自然细腻。

这才是昭烈帝啊(目光深邃神情坚毅,“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举止言谈谦和有礼)
汉中之战
刘备称帝
孙老师自己很喜欢的一张剧照

----------------

* 补充几句:1. 至于说为何是鲍老师最后拿了飞天奖的最佳男主,记得给孔明配音了三分之二戏份的徐涛老师曾经在某个节目里提到过,主要是因为奖项评定时要求必须角色是自演自配的或者至少也需要有一部分配音是自己配的。最后唐老师好像是最佳男主角提名,孙老师因为不是自己配音拿了最佳男配还是没得奖,记不得了。实际上老三国几乎全是配音,尤其主演,也就剩一个曹操是鲍老师从头到尾自己配音的,奖项无论如何也得给鲍老师了吧。鲍老师确实演得好加上有曹操角色buff,但我总觉鲍老师个别场景里配音的感叹词话剧腔有点严重,略显了那么点儿“端着演戏”,不如唐老师自配的部分自然(当然这都是吹毛求疵),另一个问题就是演出来的曹操“雄气”太重“奸气”不足(应该是鲍老师形象太好,另外原著对曹操在历史上的残暴面不多,导致电视剧相应的刻画更少,罗贯中简直在洗白曹操)。孙老师作为同是话剧出身的演员,他自配是毫无问题的,不得不说没用本人配音这是巨大的遗憾。不知道请人配音究竟是出于导演的有意选择还是因为孙老师有档期冲突(10月12日补充:确实是档期问题。看了一个陆树铭老师的访谈,据他介绍,当年是前面演着,同期就已经找人来配音了,就这样还拍了快四年时间。那么话说回来,看来当时飞天奖最佳主角给鲍老师基本可以算是内定的了,其实也就是他和唐老师之间的角逐。很明显,鲍老师水平更高一筹,奖项给鲍老师毫无问题。另外难怪提名奖给的唐,就他们俩比嘛。)。孙老师自己也说过没有自己配很可惜,当时哭关羽时他设计运用了地方哭调,但现在配音之后都没有了。类似的遗憾不禁让我想起李雪健老师,在水浒里演宋江时不仅自留须发而且坚持用山东话来说台词,经赵述仁老师配音之后这些下了功夫推敲琢磨的精彩之处也都一并丢失了。2. 虽是用了配音,好在配音的齐杰老师声线和孙老师比较接近,听来也颇为儒雅且硬朗。齐老师实际才是央三刘备配音的主力,他们一共配了五次,中间因为档期问题请李立宏老师帮忙配了一次(所配部分是从《跃马檀溪》到《三气周瑜》,确实是把刘备最高光的几集主演戏份都挑走了,也难怪大家对他的声线更为熟悉),不过现在在宣传的时候倒总是说李老师配了央三刘备直接忽略甚至不提齐老师也参与了很大一部分的配音工作(尤其齐老师才是没有孙老师时的官定刘备配音),连聚首的时候都只请李不请齐,真是怪哉,难道就因为李老师是《舌尖》的旁白所以更具知名度吗?但这是很不公平的。李配的刘备就是不如齐,声线也不算适合。其实齐老师也是央三全剧的主力配音之一,除了刘备,还配了司马懿、于禁、孙策,包括一众小角色......也是个水平远胜名气的低调实力派配音演员呐。

2020.8.24

 3 ) 诸葛亮的眼泪

小时候是看不懂三国的。会咿咿呀呀跟着电视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是不晓得什么叫浪花淘尽英雄。倒是知道有诸葛亮这么个人物,语文书里有他的《出师表》,诘屈聱牙,甚是难懂,还偏要全篇背诵。放过孔明灯,会飞的白纸糊的灯笼。知道兰溪有诸葛八卦村,据说住着诸葛亮的后人。
后来渐渐大了,老了,身边有人死了,终于看懂了。或者自以为是看懂。懂了以后便知道,看不懂是幸,看懂了是悲。看懂,就再也不能假装自己是孩童。
我以为红楼、水浒、三国实则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聚而后散,得而复失,喜然后哭。花开花谢,春秋几度。红颜凋零,英雄末路。
老三国百看不厌。相较于后来的片子,老三国的哭戏特别多。演刘备的孙彦军在访谈里说,导演要求的哭有好几种:有嚎啕大哭,有默默不出声的流泪,有哽咽而泣不成声,有泪含在眼中而不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孙彦军所指的虽然是刘备之哭,放在旁人身上却也合适。我猜明清之际尚不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说,故小说里的英雄好汉都掉眼泪。三国里的哭,大约不比红楼里的少。因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诸葛亮哭的也许不比刘备的少,只是委婉些,音量小些。诸葛出场的那一出,隆中对罢,刘备请孔明出山,孔明坚辞不就,回身欲走。刘备伏首而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孔明回身,见刘备伏于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那是书中不曾有的一幕:只见孔明双眼噙泪,亦仆地回拜,说愿效犬马之劳。
哭周瑜的那一出真可谓撕心裂肺。莫说是电视里的吴国将士,便是电视外事不关己的我亦不能不感动。早先以为,诸葛亮既然这么兴高采烈地气死周瑜,哭他必然是假哭。岂知不然。我记得那一出戏,孔明在灵堂中放声大哭,后又拿头一下一下撞周瑜的棺材,哭嚎得声厮力竭,直哭至双眼俱红。这又是书里不曾有的场景。初时只道演过了,反觉有些做作。其实不过。自古英雄惜英雄,何况又是一般的壮志未酬。其实算起来,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展身手、最有看头的桥段,都需有个能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在青年时是周瑜,在暮年时则是司马懿。比智时固然毫不留情,一旦阴阳暌隔,知道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岂不痛惜!
诸葛亮不是没有假哭。东吴派诸葛亮之兄诸葛谨赴川问刘备讨荆州时,孔明一面授意刘备假意答允,一面又协同其兄向刘备哭诉兄长家小被东吴拘禁,竟也哭得双眼通红(唐国强当真十分入戏)。看了不禁令人莞尔。
刘备称帝后,蜀国毕竟胜小败多。白帝托孤,刘备对孔明说:太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卿当自立。孔明闻言,大惊失色,泣涕涟涟,当即跪倒以头抢地,直磕至额头见血。刘备执其手,两人相对,泪俱不能止。
作出师表的那一集,诸葛亮向小皇帝进言出师北伐。孔明跪于案下陈述衷情,一一呈明北伐利害,字字发自肺腑;小皇帝闻若未闻,兀自与小太监嬉戏。孔明再叩首,言魏贼不灭,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不敢有负先帝临终之重托。小皇帝只说:“改日再议。”说罢令退朝。孔明喊了一声“陛下”。小皇帝已追随小太监去斗鸡了。群臣顷刻尽退,独留孔明一个仍跪在堂上,两只眼里尽是泪水晶莹。最后他颤巍巍地从地上站起。
刘备生的好儿子,真是对诸葛亮最大的嘲讽。然而也许这又是天意。一个没出息的主子,成全一代贤相最大的忠诚。
及至失街亭,马谡走向刑场,孔明伏案失声痛哭。后再思北伐,不想噩耗又至,子龙老死。孔明跌坐于席,泪溢前襟。面色越发的枯黄,鬓角越发的苍苍。六出祁山前,面对朝廷诸多反对,孔明力排众议,含泪陈明己志。孔明在刘备灵前告祭,声泪俱下,眼见血丝。其后召将整兵待发,又报大将关兴病亡。羽扇扑腾一下跌进尘埃。最后的最后,秋风五丈原。孔明仰天时已没有叹息。“克复中原”的大旗在黄尘漫漫中翻滚。最后一滴眼泪从眼角滑落。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何等的英姿疯爽。火烧新野,三气周瑜,何等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温文尔雅,进退皆气度从容。呼风得风,唤雨得雨,攻城如探囊取物,平定天下似只在翻掌之间。十数年南征北战,功败垂成。当年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亮,竟也沦落至斯。面色土灰,意气不再。风灯残烛,几多无奈。活到最后,有心拼命,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年一道起事的英雄一个接一个离世。
我一向以为早死干净。林黛玉要比宝玉、宝钗、凤姐他们有幸——因早死。早些死了,自己便可少流眼泪,叫他人去伤悲。以是理推之,关公比他大哥和三弟来得幸运,周瑜要比诸葛亮幸运:周瑜死的时候东吴势盛,纵有伤痛,无非是顾惜娇妻弱子;诸葛亮则不然,他死时是秋风五丈原,穷途末路,桑榆晚景——一点希望都没给人留下。伴随他的死,英雄的时代终结。看到诸葛亮死,三国也算完了。当年群雄,至蜀国出师北伐时已所剩无几,只剩孔明一个勉力维系。我能想象那种孤独。周瑜死了,诸葛亮来哭;庞统死了,诸葛亮来哭;刘备死了,诸葛亮哭;子龙死了,诸葛亮来哭;末了轮到诸葛亮死,还剩哪个英雄来哭?陶潜自作挽诗,假想自己死后一家老小在灵前为哭他。诸葛亮这么聪明,是不是早算到了自己的结局?
原来诸葛亮跟贾宝玉是一样人物。一个人站在那里,身遭世移时变,草木枯荣几度,东海三为桑田。故交零落,知音断绝,更无一人知己。彼时有多风光,此刻便有多落寞;彼时越是风流倜傥,此刻便越发形销骨立。一不留神,当了历史的见证。
林黛玉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信了她的话:有聚就有散,既然要散,不如不聚;有开就有谢,既然要谢,不如不开;有生就有死,既然要死,不如不活。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看透。然而人还是要聚,花还是会开,日子总是会继续。相较起来,像张爱玲那样看透反倒是好的:人聚时她便板着脸冷着眼睛,人散尽她大概也无所谓寂寞冷清。
最后我确认使我真正动容的,是那种向死而生,向散而聚的勇气,那种逆天而行的执意,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诚。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全在乎此。千古之后,有人为尔动情洒泪依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红楼》《三国》的演员,演完以后往往因为起点太高,再难超越前作。唐国强自然不是单靠《三国演义》出名的。然而我总觉得,两百年后若还有人记得唐国强,必是因为诸葛亮。

 4 ) 关羽和刘禅——三国中的最大赢家

说起三国中的人物谁最厉害,文采武功首推曹操,运筹帷幄首推孔明,论打架有吕布,论美色有貂蝉。但最近重温三国,我却觉得关羽和刘禅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整部三国里的最大赢家。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前半部刘备带着诸葛亮和五虎将打天下,从一介草民打到三足鼎立,看的人倍感振奋;而后半部这些元老级传奇英雄先后挂掉,连张苞这种后辈都挂了,仅剩诸葛亮一人孤军奋战。北伐中原,两鬓斑白,在老眼昏花中,看到冥冥之中的同样两鬓斑白的赵云在跟自己哭诉,多么令人惆怅。

当年打天下的弟兄,荣华富贵没享几年,匡扶汉室更是遥不可期,却已英雄迟暮,真是可悲可叹。

三国里的人物大多没什么好下场,而且普遍越是厉害的人物,活的越累,死的越惨,可以说那些诸侯、谋士、武将绝大部分都是奔波一生而一无所获,呕心沥血而不得善终,其中不少连个全尸都留不下来。曹操何等厉害,还不是被头疼困扰终生,杀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大夫,不仅自断生路在巨大的痛苦中死亡,而且后人重蹈了汉室末年的覆辙,被司马氏取代、受尽侮辱;诸葛亮操劳一辈子,落得未老先衰,呕血不止,不仅大业未成,自己也心力交瘁而亡;吕布骁勇天下无双,却被人耍的团团转,没风光几天就被吊死枭首。

时间是最残酷的,在它的长河里,一个个传奇般的人物,如同过眼云烟。

但在这长河中,有两人却得到了其他人都未曾得到的东西。

其中,关羽得到了身后,享有无尽的美名,成为三国历史中唯一、中华历史中唯二的圣人,与孔子并驾齐驱,可以说达到了声望的巅峰,再难有人超越,曹操诸葛亮再牛逼,能像关二爷那样遍地庙宇和神像吗?

而刘禅赢得了生前,任你说他胸无大志也好、软弱无能也好,但人家起码活的够滋润。诸葛亮在前线打仗,他在后面和太监斗蛐蛐;诸葛亮请求北伐,他却总说人不犯我我何必犯人;诸葛亮的后人战死,姜维用计不成自杀,连自己的儿子都全家殉国,可人家愣是无所谓,照样在异国他乡的酒宴上乐不思蜀。那些老臣看到蜀舞无不潸然泪下,只有刘禅笑呵呵的看着美女、吃着美食。司马昭嘲笑他是个傻子,而自己却在大笑中暴毙,多么的讽刺啊,你笑人家是傻子,可自己反而先挂了,而人家照样开开心心,到底谁是傻子?那些蜀国老臣们就算哭死又有何用?还不如像刘禅这样没心没肺得享受生活,这才叫活在当下。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这世界上像刘禅这样的人多一些,那这个世界也许会更加美好。

最近去了一趟云南石林,看到几亿年前的大海如今只剩一堆石头,原来海水侵蚀的痕迹历历在目,但早已没了水的样子,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几亿年的时光都能化作灰烬,何况人类这百万年的发展史、数千年的文明史,更何况三国这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几十年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当年叱诧风云的人物如果知道自己今天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甚至是B站基佬鬼畜的素材,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任你再牛逼,别人谁又会真正在乎你,死后谁又会真正把你放在心里?蜀道还在、剑阁还在,当年的将士安在?真是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不过贯穿整部三国的忠义精神还在。小时候看过好几遍三国,但大都沉迷于那些杀伐谋略,而这次却看到了此书的精神内涵。罗贯中表面尊刘抑曹,实则是尊忠义而抑奸诈。有无数个细节描述刘备多么得仁义,而曹操多么得狠辣狡诈。关二爷赢得身后最高荣誉,不是因为他功多,更不是因为他能打,而是因为他一直把兄长给的旧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他能在嫂子屋前像门神一样矗立一夜、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执着、因为他那句大哥若死愿从之于地下的承诺,这就是绝对的忠义。张飞赵云诸葛也忠诚,但他们没有关二爷这种身陷敌营显示忠诚的机会。而关羽有,所以被罗贯中大书特书,读者看到了就惊为天人。人们渴望真挚永恒的感情,因为这太难得。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忠犬八公哭的稀里哗啦?正因为这种单纯执着的爱在人间无迹可寻。抛开三国那纷乱的历史,其中最可贵的,是桃园结义的义薄云天、是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是刘备不落下新野百姓的仁义、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片尾曲里毛阿敏唱的“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5 ) 再谈刘备角色的塑造之难

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表达了他对央三刘备有所领悟的心路历程(见图),不仅一番感叹:真是感同身受。随着年岁增长,每每回顾这部电视剧,曹操似乎还是那个曹操,孔明似乎还是那个孔明,但是刘备却不是那个刘备了,不同年纪回看央三,对刘备的感悟永远不同。这是一个在央三中光芒被其他“极有特点”的主角们遮掩了的角色,演员的演技同样是被远远低估了。

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三国演义里最难演好的角色之一;同时也是对演员禁锢最多的角色,此论点有孙老师本人的话予以明证:『如果说到表演,我只能说刘备这个角色压抑我整整三年,我个人的天性被这个人物锁得死死的,我很累、很累』(摘自:《没想当演员,也没想演刘备》)。

难在何处?

难在没办法放开演却依然要见层次;难在这是一个不见光彩、戏份零散、性格不具戏剧性却又无处不在的『串场』角色;难在怎样演出低姿态里的腾龙气概,隐忍中的坚毅不拔;难在如何表现那一腔仁慈赤诚而又难以具象的信念感和理想主义;难在这永远是一个英雄凛然几无缺陷,却又必须摆脱符号化高大全的形象;难在除了一个空洞的人设,没有恰当的故事铺叙能够直接展现他的仁义(而『三绝』们相应的故事则应有尽有);难在相比曹操诸葛关张的六边形三角形及其他形状的多边形性格,他是一个性格没有亮点且近乎毫无棱角的『圆形』;难在如何平衡『真与伪』之间的临界与极值;难在需要抗衡演义扭曲笔力的人设脆弱违和,以及得到孔明后的前后形象断裂及不连贯;难在如何在演义本身的叙事悖谬中妥帖地强化道义优胜;难在如何把握一个度来重新塑造一个在观众脑海中立得住且逻辑能够自洽的人物(在看到鲍版曹操和唐版孔明之前,只读原著时我的头脑里便已经具有了两个角色的大致形象轮廓,而未见孙版刘备时总觉得原著的刘备形象不成立,无法想象出来);难在要与已被颠覆的民间形象与违背传统历史观的混乱价值体系和解读多元化作斗争。这种多元甚至最终可以分裂而无限趋近一种二元极值状态的两端——完全地『真』、完全地『伪』,以此二种理解塑造出的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互不兼容,这也是为何刘备一角总是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演绎,如何兼容正史形象逻辑又不脱离演义范畴几乎是塑造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这不光是编剧和导演的任务,演员本人的理解包括在声台形表上的诠释方式是更重要的),也即如何平衡刘备正史形象与演义误读导致的面目矛盾面目模糊的问题,他的复杂度不完全体现在角色的性格上,而是其背后创作与解读逻辑链条的复杂,体现在诠释模式。(本节的最后一段也简单讨论了三国演义本身的叙事矛盾,以及对于刘备这个在本质是教化性质的小说中依附『道德』进行建构的人物,其诠释的多义歧义性必然要大于曹操);

除此之外刘备的难点可能还在于:符合刘备角色气质的演员很不好挑。曹操的外形没有太多限制,可以说,英俊的粗莽的豪气的丑陋的相貌都能演,难点不在外形塑造而在『戏』上,能不能『演』出『奸气』『雄气』,戏好戏绝加上形象出色如鲍曹操,才自然会成为影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则需要以演员的长相气质来诠释『仁』,用『视觉合理化』的方法首先以演员自身的形象来弥补剧本的细节不足:线条柔和而方正宽阔的面庞(『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善意聪慧永远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双眼、行动举止谦恭有礼、亲和力极强、又隐匿深邃帝王之气与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同时对于演员身高乃至声线也有一定要求)。这一分析我倒是突然顿悟了为何选角眼光精准毒辣的王扶林导演会在只看过试镜录像之后就快速拍板了孙老师,这个角色需要有人格魅力的天赋性选手,但注意,非指『本色出演』,更多指的是形象气质的『贴脸』和『可塑』。

高级的表演理论常讲:『情绪是不能表演的』,鲍老师在曹操的创作手记里也有这么一句:『一定要避免丢掉动作的情绪化表演』。何冰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在生活中即便是激动了,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控制情绪而不是释放情绪』。表演是不能演『理解』本身的,应去演『动作』,演『潜台词』,背后是一系列刺激和精确的逻辑线条、连贯的细节设计、『有机的反应』。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已经陷入表演程式化的怪圈:受过训练的演员明知不能演情绪却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大哭大叫大嚷大闹,在表演情绪和洒狗血的路上一去不返——『男的嚷,女的哭』成为常态。而刘备这种无法大开大合的角色从人物塑造逻辑上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情绪与行为全部是『收』的(却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喜怒不形于色』,但眼神一定极为有戏(否则如何体现那一腔赤诚的仁善和理想主义,令人心生亲近且忠心追随?),除了偶尔的崩溃,所有细腻的情绪变化均需逻辑极强的行为链支持,有时这些精细的微表情和动作细节居然是反复看过数遍之后我才看出来的(可见演员费尽心思下了苦功夫琢磨一举一动)。刘备没有大吼大叫,也少有大笑大哭,这类大开大合的行为举止演起来相对简单,而无数次的微笑和小泣则很难避免雷同——这是对于『收』中的『放』的程度拿捏。

刘备的难,还在于演义形象性格的过度弱化而带来的一份(不合时宜的)『脆弱感』,很多观众都说看完只记得『哭』,这种几乎人物专属的『脆弱』『符号』也注定了其表演的难度(以及同类『符号行为』之间难以把控的层次复杂度,上段已述)。表演层面上,哭戏也不那么好演。(孙老师自己说过,刘备可以掰着手指数出的各类哭戏就至少有三十多场。原剧本里的其实更多。他在和导演商议之后减了好多哭戏,有些可哭可不哭的地方他会选择尽量不哭,主要是怕当代的观众们不能接受,却又特意增了一处哭戏:董承招集刘备让他观看衣带诏时给刘备加了场观血书的哭戏,这是孙老师和沈好放导演商量之后添加的,剧本里只有刘备犹疑的桥段,加的这场哭戏起到了拔高刘备形象的作用,更能体现刘备的悲愤交加和家国忠义)。哭戏排起来很难,而且有些人在一堆摄像头和工作人员面前哭不出来,比如张艺谋承认自己在《秦俑》里的哭戏死活哭不出最后只得涂了风油精,当然有些技巧派可以催动某些面部和身体器官而快速下泪,不过从孙老师的访谈来看,他似乎更偏向于体验派,每次动情都基于真情实感。他在一篇采访中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为了演这个角色,我把自己的心扒开了』,这番话深深触动我,不禁让我想起之前一位网友对于『学习表演』本质的深刻思考:对于表演的学习实质就是学习如何将脆弱暴露在人前,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他人面前解剖自我,抛弃杂念,在他人的眼光凝视中,戳动自己的肺腑,撕裂胸膛,搅动灵魂,真诚地爆发极尽的言笑歌哭,让自己鲜血淋漓,赤赤条条。(写至此,我似乎又顿悟了另一点,孙老师为何过早地退出影视圈,拍摄完三国后遭遇的各类变故是其一,或许也是因为三年近四年饰演这位和本身性格差异过大的角色已经有些伤及了自身,无数次触及到了心底那些记忆的伤痛,演伤了,不愿面对摄影机镜头了。)

刘备的难演,归根结底或许更在于,这是一个本质上无法讨好和取悦观众的角色。他的性格中也缺乏亮眼的戏剧性(因而编剧也不会格外偏重塑造他)。在结合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刘备实终显得那么普通甚至平庸,他出身低微,四处碰壁,他不那么聪明睿智,也不那么坏得可爱,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始终恪守做人底线。仁义,真诚,忠厚,善意,坚毅,隐忍,静水深流,心怀理想,百折不挠,正是人类最美好高尚而又平凡质朴的情愫塑造了这样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并非完美,但其中很多表演理解层面的别扭之处,最后或许应当归结于演义小说本身的问题,即存在一种历史原型和文学叙事的矛盾,神乎其神的军事谋略和势在必得的政治擘划在蜀汉合法优越、道义优越、完美君臣伦理关系的叙事逻辑下却无法扭转和摆脱史实的『必然结果』,而作者最终只能用悲剧美学和错位的情感代偿掩盖其叙事中的大小悖谬,此书的教化作用远大于对故事逻辑的完满和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的追求。另外,我觉得说到底对演义的理念解读,从根本上在于对曹刘二位相反的政治与道德理念的认同,老三国曹刘的演绎证实了这两种塑造模式各自的困难程度。有种说法是曹操是政治化的道德,刘备是道德化的政治(这种分类应该源自康德),前者,道德丧失则其自身法则完全服从于政治权利,后者则是让政治道德化以道德引领政治。道德所诉诸的其实是一种『义务』概念,而权利更常被理解为一种不受干涉的『资格』。相比于对政治『权利』之中『动机纯粹』的塑造更易于明确直截,对道德『义务』的塑形则更容易被模糊和曲解为一种『乡愿』,后者的多义歧义和塑造难度无论如何是大于前者的。

简单总结:

专业演员在演艺生涯中实际上最怕遇到的也是诸如刘备这类角色,演起来『吃力不讨好』,之前有位行内的网友在一篇评价孙版刘备的文章里也如此定位刘备:

『这类角色不仅要‘演’,要把已知的呈现出来,还要把大量作者未写的部分想象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比一般演员写‘人物小传’要艰巨的多。在借助想象丰富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寸,不能‘压’过原著、原剧本的基本设定。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接受自己无论如何想象加工,都不可能让这个角色成为全剧最出彩的那一个。所以,导演必须启用最信任的演员来挑这个大梁,他既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宽广的胸怀。』

(同时,这位朋友认为新版三国的于和伟老师的刘备不应和孙彦军老师的版本放在同一个平面进行对比,因为编剧已经把刘备改造成了全剧中形象颇为立体亮眼的角色之一,脱离了三国演义的形象范畴,其形象的丰富程度更近似于老版的曹操诸葛亮。)

换句话说,饰演刘备,特别是按《演义》中的刘备塑造,就注定了演员甘愿成为花丛中的绿叶

刘备塑造的好坏与否、逻辑顺畅与否,直接关联着其他主要角色的成功与失败。这个角色戏份零碎却又无处不在,且其与其余角色对手戏份的逻辑性常常强于其自身角色的逻辑性——此角欠缺逻辑自洽的成长过程,兼具不连贯的气质变化,因而尤显平面单薄、前后抵牾;但孙老师所做的便是在尊重原著保留原著框架形象的前提下尽力融合、弱化、消解此种模糊、违和与不适,在形象断裂的部分中首先强化对于气质外形的塑造予以巧妙过渡,以声台形表丰富又精微的细节凸显人物性格以及非线性转化过程中的相对合理,同时力求增加人物的厚度,赋予角色相对细腻及立体的层次变化,使此一形象清晰完整、妥帖可信。此外,刘备与剧中绝大多数主角密切相联,如另二家势力主角曹、孙,及季汉主要角色关张诸葛赵云与一众配角等等。刘备基本算是原著里公认的第一主角,即使老三国总导演认为影视化之后的第一主角是曹操,然而全剧依然遵循了原著侧重描绘蜀汉阵营的基调,因此显然刘备便成为了讲好三国故事贯通三方势力的最核心角色(可能没有之一),若刘备塑造的可信度下降,将直接导致其余相关角色可信度的降低乃至整体性地扭曲与崩坏。

我始终认为,孙老师对于刘备的演绎是远远超越原著(曹操与诸葛亮也是如此,但刘备尤甚)、超越时代的,是演义备融合了一部分正史备的形象的有机结合。若说对于其他几位主角我是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喜欢上的并且在未观看电视剧时脑海里已经有了大致轮廓的话,对于演义刘备的喜爱完全是因为看了孙老师的表演,他确实为我们演绎出了一个生动可信、真实可感的先主形象。

论及角色的复杂与难演程度及最终呈现的整体水准且考虑上戏份的多寡,我认为,孙版刘备是全剧唯一能与鲍版曹操唐版诸葛这两个公认的最佳演绎共同划为S级的角色,如果刘备的剧本再好一些且评奖人数没有限制,我相信唐孙也都能获得飞天奖。老三国的刘备是一个值得反复观摩仔细品味的角色,反复的次数愈多,愈会喜爱这一角色并对演员自然真挚的细腻表演和静水深流的强大魅力啧啧称奇。

 6 ) 旧三国是最帅的

  看老三国时即兴写的,来不及整理,一博一笑
  
  
   《三国演义》给人以一种古典莎士比亚戏剧的美感——动作镜头不多,特效极少,但却给人以一种空前的信任感和历史感——让人相信这就是艺术
   《三国》论起经费、画面效果都可以远胜前作,但却一看就漏洞百出、肤浅无聊,像是台湾偶像剧+香港武侠片段合体
  
  
  
  究其原因:
   《三国演义》演员演技一流,很有气场,讲话中气十足,显然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一颦一笑都有巨星风范。
   鲍国安的曹操前无古人,他发怒的时候眼睛一咪,还有他愤怒又极力克制自己时发出的“恩~~~~?!”这个语调,根本不需我多讲,你们会觉得他比曹操更像曹操。
   关羽那个角色是全剧外型最神的一个。他的脸是红的,却红的那么自然,那么浑然天成,可见当时化妆的精湛水平——没有法国进口的香奈儿,却能达到世界级水准;还有丹凤眼,那真是好的让人无语。
   年轻人你们不是喜欢流行吗?让我告诉你们,鲍国安、唐国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绝对巨星,哪怕他们说着简单的对白,都能用自己的气息、神情演的活灵活现。而何润东这些人虽然激情有余,但是演技有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你知道老一辈的演员他们为了演好一个镜头,演活一个对白花了多大的力气吗?天天练腹呼吸,甚至美声唱法,就是为了对得起历史和观众。
   不要仇视经院派的演出,一味强调现代本色演技。演员单靠直觉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你不是古人,凭什么你用自己想象的对白,滥俗的爱情片段,就可以把古人演活?!你以为你下巴尖,长得“帅”(我并不认为他们长得帅,像罗素克洛、史派西这种实力派才是最帅的)就可以了吗?
   鲍国安的诸葛亮不知比新版诸葛亮帅多少倍!
  
  另外谈点技术:
   《三国演义》的拍摄技术很高:就以“温酒斩华雄”为例。剧中居然没有一个打斗镜头,但却能营造出一种紧张感,是因为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效果——也就是短镜头快速切换,诸如平行蒙太奇、叙述蒙太奇。镜头从关羽的怒目,到袁绍的惊恐,再到关羽的怒目,再到华雄的嚣张。。。——十几个镜头切换就在数秒内完成;以及深景、远景的快速切换,让你不得不钦佩先辈的智慧,寥寥几笔,没有特效——一种战场的紧张感油然而生,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
   而《三国》呢?就像漫画——电脑技术也算前无古人了(虽然假得要命),但是剧情让人反胃,拍摄技术很单调:几个长镜头,移动一下摄像机,把貂蝉和吕布的那点事儿拍半天,无聊透顶。
  

 短评

爸爸

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分钟前
  • 电荷守恒
  • 力荐

一有现在新版相比,这个简直是又复古又美丽啊~

10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金庸知道央视要拍《笑傲江湖》时说,只要他们像拍三国那样拍,我就一元钱卖版权,后来版权确实是一元卖的,结果张纪中充分证明自己估计压根都不知道怎么拍电视剧,魂淡啊,金爷爷很悲伤啊。

14分钟前
  • Paradox
  • 力荐

鲍国安简直曹操附体,杀人那段是我童年阴影。唐国强的诸葛亮很符合原著的描写。当年制作非常精良的电视剧。

1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真特么难看。长大了看了权力的游戏……觉得国产剧没有可能和权游媲美的……直到和我爷爷假期看完了这个……

19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一见子龙终身误。

23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老版三国耗费巨资,时间最久,制作人员责任感强,场面宏大,场景逼真,国剧经典。

25分钟前
  • 123456昵称
  • 力荐

唐国强的诸葛亮是永远无法被超越的了~~

2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无以言表的憾动,呜呼哀哉。老三国真是部用心拍出的好剧,宏大而细腻。硬要说瑕疵的话,某几个重要角色(魏延、鲁肃、庞统、赵云等)中途更换演员,让人很不适应。

29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力荐

只爱诸葛亮跟关羽。

34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鲍国安演的曹操真是神了。

36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吴导啊,咱别赤壁了,好好学学三国演义怎么说人话吧~

37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服装差点没事,战争少点没事,文言门槛高没事。你看鲍国安唐国强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41分钟前
  • 宅心仁厚牛小掰
  • 推荐

那个时候的可都是经典啊

46分钟前
  • Odair
  • 还行

虽然技术放到现在不算很好,但是很经典。。。《三国演义》毛版的书前题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拿来当主题歌,再加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喜欢~

49分钟前
  • 豆友2790706
  • 力荐

老三国是永远的经典。曹操 诸葛亮 的演绎,我想象不出来还有更好的了。

51分钟前
  • 顾盼
  • 力荐

这辈子估计都看不到这么追求古风,力求写实的电视剧了

56分钟前
  • Bunny Jack
  • 力荐

两字:经典。

58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

此片耗费巨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拍摄制作人员历史责任感强,完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自始至终,布景逼真场面宏大,整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外加配乐优美,乃国产电视剧中不朽之作。

59分钟前
  • TJ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