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剧情片法国2015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  马蒂·维拉龙嘉  安托万·迪莱里  吉勒·科昂  阿尔梅尔  法布里斯·科尔森  夏尔·热拉尔  

导演:帕斯卡莱·普扎杜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课 剧照 NO.1最后一课 剧照 NO.2最后一课 剧照 NO.3最后一课 剧照 NO.4最后一课 剧照 NO.5最后一课 剧照 NO.6最后一课 剧照 NO.13最后一课 剧照 NO.14最后一课 剧照 NO.15最后一课 剧照 NO.16最后一课 剧照 NO.17最后一课 剧照 NO.18最后一课 剧照 NO.19最后一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37

详细剧情

玛德琳在过92岁生日时向家人宣布她的决定: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 因为她感到自己体力渐失, 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种能力

从头哭到尾,其实并不是电影本身有多感动或悲伤,只是,只是玛德琳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人们都说自杀的人是懦弱的,我从不这样认为,相反,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敢于主宰自己的人生,计划并实施。我们没权利去评价他们的决定是对是错,谁也别站在自己认为的道德至高点去抨击谁,谁也不代表“大多数”。尊重,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我站在片中女儿的位置上,哭到不能自已,我能理解她,也能理解玛德琳,同时也能理解儿子的狂躁。是这样的,面对死亡,我们都很害怕,包括即将要自杀的人,也会留恋、不舍、害怕……但是比起她的尊严和体面,这又算什么呢?我一直在想帮佣的话“你为什么要提早告诉他们呢?”(片中帮佣抱着玛德琳说完这段话后玛德琳无声的哭了,无助又弱小)是啊,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想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在最后都要写信跟儿子道歉并请求谅解的玛德琳,在最后嘱咐女儿要提前给她送鲜花而不是在葬礼上的玛德琳,在得知孙子要出国追梦赶不上自己去世的玛德琳,嗯,她提前告诉了孩子们死讯,她是勇敢的!终于能体会到“被判死刑”的感受,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仍要坚定不移的赴死,这,是一种能力。

 2 ) 这个题材不适合拍成电影

死亡一直是一个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说它是个哲学问题,是因为在最终的结果上,它实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平等的理想,人即使不能生而平等,但是却可以死而平等。同时,这自然也引发出一个人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人生如戏,总要谢幕,总要清零。作为宗教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死亡,大部分的宗教就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又会有多少善男信女去磕头烧香、信神信鬼。 死亡当然还是一个生态问题,通过生命个体的死亡,可以释放出一部分生态位,而新生命的产生,特别是通过有罪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变异,进而为进化创造机会。 但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死亡首先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甚至生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计划生育,又特别讲究孝道…… 然而,作为电影,却不是一部好电影。电影是用镜头说话,而这个题目是用来闭着眼睛思考的,不是用来观看的。影片中的老太太也演的不到位,没有演出那种土埋脖子老棺材瓤子的样子。

 3 ) 对于死亡的恐惧消失了

写在前面 当还没有真实的直面过死亡 所有现在所讨论的一切都是不完全可取的

其实一开始令我想到的是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同样是作为儿女 面对父母的逐渐老去 我们应如何选择(其实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毕竟是他们的人生)。鲁迅在事后后悔,这部电影则是在三十年前着手准备

看之前妈妈说是一部沉重的片子 但我却并不这么觉得。或许是明亮的画面和心羡的法式优雅具有欺骗性 也或许是主角的颜及性格刚好戳在我的点上。但我真正所感受到的 是影片最后女儿所说的话: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消失了 在我一切与离别有关的记忆中 我最放不下也最觉得难过的是不告而别。或许是我还有想同你说的话 或许是我们的关系早已在真正的道别来临前就慢慢淡了 又或者是直接缺少了告别的那一步,对于渴求情感双向渴求仪式感的我来说 这是绝对失败并且会让我在未来无限感慨的唯一一种形式。一直觉得 与其在哪一天措手不及的离开 真的不如提前将这个日子立住。

的确,这并不会改变死亡的事实。像最后离别时拥抱的不撒手 像女儿每个夜晚的噩梦。但她没有眼泪。难道我们每个人不知道人生终会结束吗 又不是安乐的计划告诉你我不会永生。可他把死亡写成书本回目的最后一章 (暂时说不清楚我现在的感受)他在我心里永远好过你读到一半剧情戛然而止:对不起我断文了这篇故事到此结束。——或许连句 “谢谢大家一路以来的陪伴” 都没有,看 多令人揪心。

当我们知道他就在那里时 我们至少可以从容的面对他 把结尾看的认真点 我才不会觉得辜负了我们。知道自己没做完的事还有什么 做好一切再放心安心的离开。这样的选择,谁又说是不可以的呢

这种感觉更像是,我的生命不是被忽而夺去,不是惋惜懊悔 不是是觉得未完成觉得明明可以再多活些日子的。而是我等待着他到来,我自己选择的他在今天来,是我让他来的的权力感。我的生命是我自己把控的 我的离开是我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 是所有人共同的一次经历罢了

在很久的以后 或许是我的女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 突然触情生情,想到了我。但她不会流泪。她会感到一点踏实:什么小说在x年x月x页完结了,此致,敬礼。

——2020.11.7 0:37 和妈妈看

 4 ) 最后一课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5 ) 最后一课,教会你不再害怕

晚饭后照常去操场散步,很多人围着跑道一圈圈快走,身后两位中年在谈论癌症父亲不愿开刀事情,两人讨论着死亡,疼痛,害怕。。。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公众场合有人谈论生死,国人已经越来越在小范围内愿意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而不是过去的闭口不谈。

《最后一课》是今年才看到,原来是2015年拍摄,谈论生死的片子这不是第一部了,欧洲片在拍摄关于死亡的片子都带有反思,探讨,戏剧冲突,同时却又带着强烈的浪漫,美好的设想。

最后一课的戏剧冲突并不很多,前半部也没有过多体现子女对死亡的恐惧,矛盾,愤怒,影片更大篇幅是体现在母女和解之后一起完成心愿的快乐时光,而,这,也恰恰是导演想表现的最终意图吧,即,所谓尊严的死去,不仅仅是身体平静的离去,也是精神得到最后的安慰,和解,无怨,无牵挂和宽恕。和孩子共同完成死亡之前的准备,这才是真正交给孩子们的最后一课,即,死亡并不恐惧,它也可以平静,安详,无遗憾地离去。

导演是女性,难怪片子的风格更偏重于细腻的情感,而不是男性的反思。对死亡的理解和反思,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真正让死亡变得平常,不恐惧,这部片子用浪漫式的编排给了观众一些希望,而希望才是抵消恐惧的防弹衣啊。。。

从过去国人的闭口不谈,到现在的偷偷谈论,时代一直在进步,能真正去思考谈论死亡的话题时,我们才能做到尊严的死去。或许人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伴随死亡带来的恐惧,忧虑,痛苦,分离,不舍,牵挂等等情绪而已,但试想,这些情绪是离去之人会有的吗?!不是,那是留下来的人才会有的,所以人更害怕的是这些情绪,面对它,不知所措,慌乱紧张,无处安放。我们害怕的是自己。

很多人说带着眼泪看完此片。有感动,却无泪,影片最后,母亲安详,平静的离去,带着子女的谅解,有完成的心愿,和爱的人说爱你,毫无牵绊离去,这不是真正最好的结局吗?而孩子也终于不再害怕了、好片!

 6 ) 最后一课

影片讲述了年迈的母亲在意识到自己身体逐渐不能自理后,强烈的自尊心使老人不愿在病床上痛苦的离去,而是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体面、有尊严而又美丽地离开。可想而知,老人家人最初强烈反对,但在感受到老人活着内心的痛苦后,家人也逐渐理解,特别是女儿,并在老人最后的时光里一起快乐,一起幸福。

结局当然很痛苦,但这却是迟早都要来的一天。老人走了,平静,安详,带着那份尊严与美丽。

我学的并非是电影,因此拍摄手法什么的- -概不知。记性也不太好,才过一天,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但影片于细节处的刻画,简单到让你哽咽的情节,却是我怎么都无法忘怀的。虽然当天来现,场观影的人并不多,但断断续续的抽泣以及纸巾轻轻划过脸颊的声响,却萦绕于整个民大礼堂。以至于散场后,连退场都这么安静,就像只有我一一个人来似的。

谁都有母亲,一些情节难免勾起我们对于母亲的思 念。一杯热水,一句问候,一个永不会松手的拥抱,就算是平淡无奇的文字,也能勾起那点点滴滴的回忆,也能让泪水噙满心间。

 短评

从觉得自杀的人懦弱到接受,用了我好多年。生命来时不由我们选择,去时可能也是。这个92岁的人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是她的福气。因长期不在家,对爷爷去世时遭受的对待耿耿于怀,觉得他可以更有尊严的离开,也许他早已没有选择的意识,也许谁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人的生命如何结束,而选择了更大众的做法。

8分钟前
  • H
  • 推荐

东方西方对待死亡的方式、文化截然不同,可不管是哪一种无非都是子女最后的告别,与逝去之人无关。

10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关于安乐死。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死亡。“妈妈,我接受你的选择”,“我没有妈妈了”。母亲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课题。

14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又一部老年人自己选择生死的影片。想有尊严地离去,以及考虑亲人的感受,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影片主打亲情牌,让人感动,拍得也有趣,但似乎留给人思考的地方不多。

1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一个老太太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与尊重…

1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最后一课,最后一场,哭得不能自已,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最完满的就是可以好好的与你告别。

19分钟前
  • 群不知
  • 力荐

看电影了没

22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SIFF 后2/3的时间里 整个电影院充满低低的抽泣声 散场后的垃圾箱里全都是团团皱皱的纸巾。

24分钟前
  • 晃晃🎈
  • 推荐

对法国电影有刻板印象的人可以看看这部片子。我把故事简述给妈妈,讲到结尾时情绪有一丝失控。。。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前定下死期,拒绝跟子女同住,反对留在医院等死,也不去养老院,坚持尊严死的老人了不起。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片中的女儿甚至协助妈妈开到了足够剂量的安眠药。老人说浑身疼,每块骨头都疼,女儿帮她洗澡,背着她上坡看沿途的风景,这些都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和外婆。除了女儿,老人的外孙、小时工保姆、邻居以及医院的男护士,皆是现实中少有的nice person。老人的女儿与男护士在夜晚的赛道尽情奔跑的画面有惊艳到我!

25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力荐

当然也是无法客观给分的

2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另一种《爱》,真人真事改编,讲92岁老太向家人不懈争取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非常感人,为电影节作结真好。女儿最交心,童年闪回催泪,孙子懂事儿子粗暴女婿漠然,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处置好每个大小物件,面别心底最爱的人,最终被全家人谅解,从容不迫有尊严地离开。开头给了海尔数分钟免费植入啊噗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最后一课是道别。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撕心裂肺地难过和流泪。

36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如何面对死亡

38分钟前
  • zen
  • 推荐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

40分钟前
  • 闻声
  • 力荐

非常喜欢西方人看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态度,非常不喜欢华人影片中哭哭啼啼的阴郁氛围。那些一定要靠凄凄惨惨的气氛打动人心的贾樟柯,娄烨之流都极其令人反感,只有那些心理消极,有病无病都呻吟的群体才对其推崇备至。是体面的选择在不能自理前离开,还是顽强的熬下去,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一人一世界。我想,换做是我,可能会找个老朋友做个约定,倘若有一天我的思想不由自己控制了,阿尔茨海默了,帮我结束这一切,但如果只是身体不好使了,还能躺着看屏幕,我希望能在看几部电影,尿不尿床我倒不大在乎,大抵还是舍不得死的。9分

42分钟前
  • 九段
  • 力荐

21“我以后再也没有妈妈了”,“再见,妈妈!再见!”他说很喜欢,尊重爱的人的选择

43分钟前
  • 知猪
  • 推荐

对于奶奶的选择我很理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想要有尊严的死亡,我觉得不应该剥夺这样的权利。如果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要插上很多仪器,活得毫无质量可言,我希望到时候我能选择自己的死。

48分钟前
  • 一只小矮子
  • 力荐

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哭成狗的电影。电影厅内灯光重起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擦眼泪。本来就是一个争议十足的话题,所以电影的戏剧冲突非常清晰。有的地方总觉得有点像France2那种公益广告。不过总体真的很好。竟然没有什么人看,真是可惜。海尔插入广告,哈哈。还有看豆瓣小图总以为背上是个男的。。。

50分钟前
  • Lu
  • 力荐

老年人题材,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的选择权

54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坦然面对生死,好好地告别。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59分钟前
  • Mi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