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剧情片大陆2009

主演:王学兵  孙海英  周显欣  赵有亮  周大勇  雷佳音  李京泽  吕岩  王刚  王山雨  谢闻轩  荣金源  王帅  罗达  刘昱煜  

导演:江海洋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长篇影评

 1 ) 糟蹋1977

   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
   本来,作为一个也算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幸运者,我是以淋浴更衣般的虔诚准备来享受《高考1977》这部电影的,当电影开始的黑白镜头下出现万人串联、火车下乡和充满革命气息的报纸时,即使没有经历过如我,也为之动容。可是,五分钟之内我还在期待,十分钟后,就开始失望,一小时四十五分(该片长度)过去,我气愤不已。第二天,逢人就说,千万别看《高考1977》,太他妈浪费了,简直是糟蹋文化遗产。
   有人给这部电影扣了个帽子——贩卖集体记忆。贩卖倒谈不上,糟蹋却是实实在在的。

   糟蹋之一,龙头蛇尾。
1976是龙年,1977是蛇年,这部以1977为跨度的电影也一样,沾了点龙气,但主要是蛇尾。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是全片最神来之笔之处:露天电影场正在放电影,突然,新闻片中邓小平出现了,又突然,没电了。于是,在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的带领下,知青们轮流靠人力发电支撑放映,于是,邓小平又开始讲话了,银幕上鼓着掌健步而出邓小平和踩发电机的老迟交替出现,全体知青则齐声大喊——老迟,加油!加油,加油!
   正是这个浑然天成的开头,让人对后面充满期待。可惜,导演的才华五分钟就用光了,整部影片高开低走,后面充斥着《新闻联播》被采访者式的对白(如“我没有后台,我的后台是党中央”),莫名其妙的裸戏,励志片一样的一厢情愿(如小根宝扛包,逻辑混乱,对白虚假,且,扛过重物的人都看得出,那兄弟不知道那个学校毕业的,演得太假了,回去蹲班吧),还有样版戏一样的主题蒙太奇(如收音机宣布高考政策配以烧荒的熊熊大火)以及最后花了15分钟构筑的一个刚开始就让人猜出要出什么事的琼瑶式的最后一班车情节。
好漂亮的一个貂头,好无聊的一个狗尾,可惜了好题材,可惜了好开头。

  糟蹋之二,人物有任务。
  1977年前后的这场变化中,人物的的命运是最丰富多彩的,现在随便一个口述历史都能让人唏嘘不已,但电影里的人物却很难让人共鸣。感觉电影不是从人物身上发掘故事,而是按照概念安排人物,如高大全一样的男主人公潘志友(王学兵)及性格单调的女主人公陈琼(周显欣),由顽固到最后突然开着拖拉机急转弯的老迟,还有似乎是专门为了大谈知识重要性而设置的陈爸爸。总之,这些人物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假,当然,这种假跟片中大量话剧一样的对白也有关系,太不自然了。一个巨大而感人的真实历史背景下居然塑造了这样一群不真实的人,不能不说是遗憾。

  糟蹋之三,画蛇添足的裸戏。
     这部戏中的裸戏是最莫名其妙的,大概进行到一半,王学兵和周显欣在说着并不煽情的台词,突然镜头一切,周妹妹就脱上了,由前到后脱了一圈,再配以慢镜头加叠影加交响乐加和声,导演肯定是想说我一点都不庸俗,我只是想感动你们。突然孙海英撞进门来,你以为导演精心策划这场戏吧,却原来连门都不关。
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老爷们,本人对女演员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向来是持欢迎态度的。可是象1977的这种脱法,那就太低估俺们的品味了,叫人既不冲动也不感动。难道, 好好的一部戏就非得脱一下不行吗 。情色戏拍好了是很深刻的,有些裸戏也是不可少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脱才能显得你有水准。何况这两年,行情都让汤唯阿娇和张柏芝给做绝了,脱这条艺术之路基本堵死。想靠脱上位,难度超过1977年上大学。
   所以这回我支持广电总局,把这段剪了吧。

  糟蹋之四,主观说教色彩太浓
  查了一下资料,导演兼编剧江海洋是1978靠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我们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结,也可以理解他那种成功之后回忆往事时的惬意和感恩之心。但是你既然把片名取得这么客观这么有历史感,主观的东西还是少点好。感觉他是强烈地想大家跟他一起感恩且分享他的感动,所以主观的东西比较多。包括对白的过于报告化和拔高,随意调动自然来升华主题等。即使在影片开始设计得很好的那场戏中,当小平同志出现在银幕上时,特写镜头从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脸上一一掠过,这几位的神情,绝对不可能是那时候的人看到邓小平,而是再往前十年的人看到毛泽东。大哥,俺也是小平同志92南巡的受益者,但是咱们都是读书人,含蓄点行不行捏。


  糟蹋之五,集体脱逃。
  我说的是逃避责任,这是中国人民的特长,一个国家那么长时间地犯着那么低级恶劣的错误,结果找几个人一骂,其他人就都高尚了。知识青年固然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你讲述你的苦难我同情,展示你的挣扎我佩服,但是你硬要证明你当时有多么明智多么纯洁那就有点当我傻了。这么大件事,谁也别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大部分人都是共犯。我可以理解你的年幼无知,可以原谅你的懦弱无助,但你别装作什么都没干过,更别告诉我你一直在黑暗中执着逆行而追求光明。富贵不能淫的人有,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贫贱不能移的人还是有,但这样的人很少,他不一定是你,更不会都跑到这部电影里来聚会。我感觉是这部电影里太多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明白人,不是我咒你衰,那么坏的年代竟有这么好的运气,小概率。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好在导演是1978年才上大学的,前一年比较青涩没经验,可以理解,复读一年,再来吧。

 2 ) 因为现在是——1977

那是他们的时代,大大的黑框眼镜,人潮中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所谓历史的产物,总是不自觉的感到悲哀和遗憾。他们对于领导人的崇敬,他们对待生活的热情,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支持与鼓励,随着时间的流,消逝了……
那代人的爱情,也有自由的,看对眼的,却因为组织审察,退却了……特羡慕他们的爱情,没有一丝杂念。那代人的憧憬,不惜一切的想学习,出卖体力,甚至付出生命,所有人加油的场面,宏大,坚强,压抑太久的彻底释放,极度的歇斯底里,汗水也跟着吼叫着,眼泪释放了绝望……那代人的矛盾,留下还是回去,人人都想出头,人人都想上大学,10年的革命,毁了他们。没有什么绝对的,章程也是可以更改的,希望是别人给的,自己却……无法设身处地,不能替自己做主的人生,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无助,可他们坚强的接受着,善良的付出着,没有自己……
火车的引擎声,是他们的心跳,随着那蒸汽,飘回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心,唯一可以寄托期待的避难所,却无法招架的,痛苦万分。
用尽全力的人们,被远走的火车衬托得,无奈至极;他们没有力气叛逆了;
1977至今,才过了多久?翻天覆地的变了;
每一次触碰这段历史,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的幸福,更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希望充斥着我的生活;
他们,继承了红岩的顽强精神,发展了追求信念,真可谓承上启下,而我们,好像歪曲了许多。
在上海学习时,有去过农场锻炼,也有火烧干草的经验,熊熊大火,镶嵌着,振奋人心的消息,掩盖不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爱情和理想,那时那刻,无法兼得;承受不住无私付出,又做不到自私离开,纠结着烟圈,弥漫了整片空气,遮蔽了,蕴含在拥抱中的情感:“我爱你,我要你看着我,我要你一辈子,记住我,记住我!”
用尊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因为现在是1977年”!
曾经受过伤,所以才那么不可饶恕,无法原谅,;又有谁晓得,驱逐的同时,无数心痛;
11年的耽误,无法挽回,岂能是轻易的救赎?!
一声“老师好”,在那个时候,是显得,多么的动人……
“爸爸,我好想你”“爸爸,下班回来,我给你做饭”……
爸爸……
我不知道,我能够做到什么,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等你,陪你,让你随时回来能够找得到我,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只想成就你,成就你的梦想;
洒满一地的表……和那个章,梦想启程……
一个人的气度,到底有多深!一切都源于,那么那么深刻的亲情!!

无限崇敬!

 3 ) 高考1977:奉旨填词

题目叫“奉旨填词”,其实我有点想把它改成“奉旨调情”,但是之所以不改,一,身为一个不怎么勤快的写字者,我比较规律地能够接到约稿函,能深深体会“奉旨调情”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没感觉也要挤感觉,痛苦。二,我并不清楚影片的创作背景,不好贸然评判导演是“奉旨”行事,做人,要客观。三,我很尊重那些前辈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奋斗,他们中间的确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人才。

高考1977是个值得书写的故事,这个事件的伟大之处,远远超出高考的本身。高考由推荐而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对知识的追求,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影片拍得实在比较一般。

一、 情节连贯性不够。从开头知青告别城市的轰轰烈烈,一下子就到知青拼死拼活要参加高考。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交代不够。也怪不得有年轻观众疑惑:他们看起来生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要回城呢?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交代,床戏来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脱衣服了,没头没脑的。还前面后面拍了许多慢动作,跟MV似的,让我们把女主角白腻的背和浑圆的乳房轮廓好好欣赏了一下。

二、 老的套路在反复使用。比如,从影片刚开始我就觉得,肯定要有个把知青死在北大荒,不然不足以对得起那些残酷的青春,问题是——他们怎么死呢?是在伐木时候被压死,还是在冰雪中冻死,或者被军代表强奸致死,或者是抗完大包吐血累死?当小根宝终于被象征强权的大喇叭砸死的时候,我看看进度条出了一口气,估计就死这么一个了。

三、 真实性不够。那个大包,哪里是几百斤重,分明是塞满棉花团,软绵绵虚飘飘,演员扛着连个青筋也不露出来,汗也不出一滴,虚伪。女主角像是在苦寒之地的北大荒熬了八年的知青吗?细皮嫩肉,肌肤胜雪。野火烧荒的动画制作得太粗糙了,不过考虑到国产片筹钱很难,原谅一下。

四、 亮点突兀而散乱。几个高潮点是关于知识,关于命运,关于亲情的宣言。但是,做公益广告还好,激动人心,放在电影里就太突兀了。

五、 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文革后期,知青问题和知青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地步,枪毙强奸女知青的军团干部的故事,在30年后读来还触目惊心,当然,当然,这些故事不和谐,吃力不讨好,不反映在电影里也可以的。但是,通观影片,除了开头有个面如银盘的驻中学女干部有奸诈之嫌,其他的,全是好人。知青可以无条件支援弱者上大学,录取人员为造假行为开脱,顽固的农场领导最终被进步青年感化,最终驾着拖拉机从天而降,一把把青年们拖上了奔向考场的康庄大道……

看完片子还是比较感慨的,毕竟它能够引发人的对比之情。但是,在最初的物我对比之后,看看那些青年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再看看现在围绕着教育制度产生的一大陀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深为之无语。
    

 4 ) 感谢那些美好的情感

今天有机会来华师大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在上海的试映。想着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片子时,心中还是多少有些顾虑的,可随着影片中这些在伊春的冰冻土地上挥洒热血青春的年轻人几次心潮的起起落落后,如果要给电影一个五星评分的话,尽管还有不足,但我还会毫不犹豫的给她四颗星。这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有好多话想说,不得不提孙海英,老戏骨的实力快要遮住了所有年轻演员的光芒,将影片中这位一口东北腔的语言幽默顽固到可爱的革委会场长发挥的淋漓尽致,为这部本来沉重的电影现场带来好几次的笑声,有观众一次次的热泪盈眶,有最后女主角考入北大后观众爆发出的由衷的掌声,当然也有坐我后排的几个疑似香蕉人的中途退场(这几个满嘴英文的中国孩人中途退场,电影对他们似乎没有吸引力,我更愿相信他们是因急事离去)。

感谢电影导演有决心和想法去触动一个时代的话题,去解开长久的藏于老一代人们心中的一个心结,去唤回他们那段回忆。然而我更想谈另一个话题,关于亲情关于父爱。动容于女主角陈琼和她父亲间的戏,久久不能忘记。当女主角怒吼着喊出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的同时,我有些怀疑这一幕的真实性,就算看完很久仍然心存疑惑,一位父亲到底该不该被原谅?

父爱如山
    几个十年到底能不能将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对于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混乱不堪的历史,我庆幸自己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想象那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十年啊,是血雨腥风吗?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屈辱和践踏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去想象,但我想知道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难,该不该去怨恨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身养自己的父母。是该划清界限还是咬紧牙关支持着对方。女主角那么纠缠的始终不肯原谅父亲的,是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所带给自己的苦难,或许会有人说当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才可以这样评判,“黑五类”所承受的不公正与歧视是时代给予你的伤而不是你那位同样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生活几乎失去了一切的父亲,作为飘萍般的个体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和渺小,或许一个小小的插曲就会如蝴蝶振翅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样的艰难时世下,连最亲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起相慰藉,还有什么更大的伤?

最后,我想片尾也许会是这样结局吧,一种像《百万宝贝》那般给人一个郁闷的想骂娘的结尾,一伙年轻人无望的看着火车开走,仿佛有人在上天嘲笑的说“你丫再努力也照样完蛋!”;另一种,场长开着拖拉机送他们进入考场,他们终于赶上了这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镜头拉长,随着老场长目送着他们走进考场,出字幕。这时结束也算给人一个充满希冀的结尾;然而感谢导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温馨的结尾,从场长与招办负责人间关于陈琼成分问题的秘密对话,让我再次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期待之情,“私刻公章这种罪你敢不敢干?为了我女儿我就敢”那种发自真心的生怕下一代再被耽搁的呵护溢于言表。

藏于影片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也如涓涓细流般沁入人心,两个偷书的年轻人被抓进警局,被放出来时一名警察还给他书包时在里面偷偷塞进教科书,片尾老场长那段如自言自语般对着空荡的农场广播高考成绩时,那种如自家孩子评上三好学生向邻居显摆时明明心里高兴,还要捎带的骂上几句“这个小犊子不成气”的恨铁不成钢的父辈才有的得意之感,真是让人面带笑容的时候还能心生温暖,感谢那些默默的在他人危难之时能一伸援手的人,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此文已交相关纸媒体,请勿转载

 5 ) 高考改变命运,你被变成了什么样子

1998年我考入高中,那时候高考对我来说,是一场紧迫的战役,我们都等待那一天的凤凰涅槃,那一天的鲤鱼跳龙门,于是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参考书总是摞满了桌子,心里的所有位置都装满了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语文。缝隙里,是对大学的美好畅想,来自杂志,家长,老师,前辈的描述,大学很好,花园一样的校园,有滋有味的社团,舞会,摆脱家长的压制,自由自在的心,美丽的男孩、女孩和爱情,那时候,高考是我们走入梦想生活的独木桥。

2001年,我进入大学,自由了,又进入另一个不自由。失望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游戏人生过,不知道是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还想梦想就是大学,进入大学一切就是终结。总之,那时候的我,逃过各式的课,学会了考试作弊和抄袭作业,打过网游,追看过流星花园,谈过恋爱,厌倦过人生。

读书,却好像是高考之前作做的事情。那时候学习很紧,却见缝插针的看名著看杂文看新闻看哲学。大学之后,只是在度过,每一天,想要快乐,没想要知识。

2009年我看了这部片子,它讲述的是第一年恢复高考的事情,那群已经失去回城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场自我斗争,他们并不高尚,他们并不是打算以此为机遇,成就自己或者说作贡献。他们只是想用知识改变自己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在每天工作在农场,而是回城,做文化人,体面人。

从1977-2009,32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飞上枝头成了金凤凰,脱掉沉重的贫困枷锁,成了城里人,文化人。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在这个独木桥上失败,再失败,再失败,因为走不过这个桥,认为人生灭顶,失意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走过了这个独木桥,却不会在大学里生活,他们在高大的教学楼顶跳楼,自杀,了却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花花世界,学会了看片,赌博,网游,一生再也不懂什么叫责任和追求。

肯能正如电影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只给指明了,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读书。于是,32年来,各家各户,无论贫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考大学。
只是,32年前高考的消息给人的欢欣鼓舞,32年后,早就销声匿迹。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大学生只能代表孩子有出息,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到2009年的今天,有的人已经开始选择不再高考,4年高成本的读书生涯,可能已经无法改变命运,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的在人才市场拥挤,回头开始羡慕那些早早进入生意场的“差生”。

看完电影,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充满遗憾,也许这样的上大学,读书去的理念应该早早灌输给我们,上大学,享福去的理念,以后不要再说了。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拥有这么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涯,也许,我们会读几本书,明更多理。

当然,不能否认大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走出家乡的小城,在西安这个美丽又古老的城市生活了8年,经历过无数次考试,改变,我的人生在考场与考场之间辗转,命运也随之改变。如果不高考呢?我或许已经在那个小城谋一份工作,嫁人生子,没有现在见多识广,也没有现在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也不用承担漂泊的生活和居无定所。

我不知道哪个更好一些。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只是我们必须的路,高考,考研,工作,结婚,供房,生子,一直到下一代的高考。

你呢?你的命运,被高考改变了多少,你又是否感谢这样的改变呢?

 6 ) 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最早的一场,情节时不时地扎着我,提醒我: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当我回来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这部片子必看时,他们显得有点惊讶:你一个压根没有这段历史记忆和经历的人哪来的共鸣?没有共鸣又哪来的感动?
我回答什么呢?只能一遍遍地催促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看。


这个世界还是人情味重要,陈琼他爸不和老迟谈人生理想政治大义,他们谈感情,谈做父亲,在身份情感上潜移默化你;
也如后来老迟问改卷处的领导,关于陈琼她爸私刻图章:如果是你孩子,你会这么做吗?领导回答“会”,老迟贼贼地一笑:我也会。
这当然是虚构的,但我宁可看到这样掺假的美,多温馨啊。这世界并非什么都是讲理的,还要讲人情味。

这样有历史背景的民生大片有几个套路,比如说肯定会有一两个人是要死去的,其中又有几个高潮起伏的,光是记录性质也不是个事儿,女人要显一下的,这样才显得主题深刻宏大叙事又不乏一点说头,本片也不例外。

但剧情还是让人牵肠挂肚,强子满怀信心去徐汇区高考报名处报名,却被告知得原工作单位开证明,可这一来一去就会耽误考期。我开始为他担忧,十分理解当晚傻坐在墙角的强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再等一年。而那些有志青年已经等不起了,11年蹉跎岁月啊。
再就是一伙人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坐拖拉机赶火车去考场,却不想拖拉机中途故障。他们一路奔跑一路挣扎,摔倒的不让同伴扶,掉东西的自有同伴帮忙捡起,狂奔呼喊,简直到了生死关头。火车,到了时间就要开,阿三和老婆都朝火车站长的老爹跪下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依旧赶不上。他们顿时倒在地上,我相信这一刻的他们脑子一片空白,看着前脚刚离开的火车,汽笛声,浓烟飘,赶不上,只能再等一年。
我一度以为事情就这么发展了,或许是再等一年。当我已经做好准备看悲剧时,转机出现了。
先是黑龙江农场给强子发来了电报,说是给他报了名要他速回赴考;然后是当大家都绝望时,老迟开了车来接他们了,准时把他们送到考场。
那一刻,我哭得唏哩哗啦。

这是等了太久憋了太久又极有才华的一代人,他们握着白色的准考证,穿着厚重的大棉衣,心急火燎地进入考场。可如今的我们呢?
我想,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当年的高考。我却几乎没怎么想,可能是没有相似处吧,然而我知道,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气喘吁吁的话一定是考不出来的,老师家长也会千交代万嘱咐,从容进场答题,看来时代真的变了,高考早已不是那件惊心动魄的事了。

关于恢复高考,先是陈琼他爸知道了消息立马带了基本教科书前往东北看望女儿,然后是阿三告诉了强子,强子无意中透露给了老迟,到这个时候,早已让根宝、陈琼他们蠢蠢欲动了。“恢复高考?”这意味着什么啊?或许把这话去跟一个今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去说,他一定会把这个决定骂个狗血喷头,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当你转身看那个阶段,或者再来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当你还有理想还希望做点什么的时候,恢复高考,我要读书,这样的期待显得特别真实和温暖。
多少你的父辈们在当时告诉自己“这下有希望了!”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无疑是前方突然冒出火光。,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我承认,我是被这里的气氛感动了,或许是隐隐约约的感同深受,我一直以为,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总是美好的,比如,为高考而熬夜复习。这当然是马后炮,身处高考前夕未必能想得这么透彻。而事实上,片子也是很多小段落构成的,恢复高考参加高考是一条大绳脉拴住了他们。
强子带头绝食,小潘和陈琼无缘无故地激情了一回,两次想要自杀的根宝最终还是“英年早逝”,还有前面的大伙儿观看邓小平复出,为高考扛包获取名额。那是我们回不去的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上却是那么的丰盛。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那么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企及的。
以前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对上大学有着那么疯狂的向往,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上大学或多或少好像也是为了圆他们的一个梦,我一直无法满身心地承认高考是为了自己。而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在那个年代,知识、高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方式。

清明回家和大人(咦?我还小孩?)聊天,又说起高考,唉,家庭饭桌话题永远有这个,先是我考大学,再是表妹去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是堂弟高考,每年都有为这个话题议论一番的理由和现实,直到近日,大人们还是把它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人生就仅此一搏,好像过了高考什么都解决了。
还好,弟弟妹妹都不在,和我这个已经大学毕业的人讲这个问题,当然方式和内容都要变变的,那就说他们的高考吧。

姑父,现在的XX学院院长,当年是80年的大学生,要不是他说,我还不知道,第一年也就是77年强子他们高考的那年,考完后他们的入学时间是次年的2月,而78年的9月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入学,也就是在我姑父之前虽然是3年,但有4届的师兄师姐。说起那个高考的年代,姑父至今感慨很“难”,他所在的高中是最好的,6个毕业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但当年被大学录取的只有4个,其他学校头几年的录取率都是零,以至于今天他回老家,只要报上名字,老师同学都会知道是那一年的大学生,可见多么珍惜宝贝!

而父亲就不同了,据说那年他在公社已经当了干部,装模作样地报了名,还为此把旅店门锁搞坏赔偿了5角钱。而进考场时,身后还插了一本地理书和一把凉扇,大模大样地进了考场,自然是要被老师没收的。随随便便考完后还理直气壮地问老师拿书和扇子,很坦白地告诉老师“我又不是来考试的!”回到公社他就接到任命的通知。

如今的两位长辈,一位是学校,一位是报社,虽然和高考的缘分不一,但都算功成名就(我爸后来工作了才读了浙大的函授),说起那个1977,却都有感触,毕竟是年轻时候的记忆。


(写着写着像是在写要上交的观后感,那么多义正言辞那么多官方的感慨,可是,是片子的魅力吗?恰恰让官方成为了我的内心话语。)


PS
孙海英演的革委会场长老迟最逗的是那句“怎滴了”,东北话溜溜的,从头到尾尽管透露着迂腐专制,我却从没把他看坏,他是一个很可爱的老者,出门进门不关门(出门其实是关的),想法也很简单:你们都去高考了谁来管理农场?“先掂量掂量肚子里的墨水吧!”这话他说了两遍。

赵有亮是国家话剧院第一任院长,我知道他是在《孽债》里,他演小美霞的父亲。几年不见显然是老了,脸部肌肉都松弛了,而这个父亲始终也不是什么核心角色。

周显欣刚一出道就被誉为小巩俐,那张白皙干净的脸蛋怎么看都不像在农场8年的姑娘。而因成分问题对父亲的冷漠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

 7 ) 95后眼中的高考1977

看到结局还是哭了,毕竟就算是95后如今也有二七二八奔三的年纪,参加了今年的考研,所以对他们奔赴考场的悲壮挺触动的。那一场高考,的确决定着命运,但今天的高考已经远远没有那个年代那么改变命运了,也许是因为阶级越来越固化,也许是因为虽然今天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一样劳动力过剩但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物质膨胀的社会风气使得人心浮躁眼高手低而产生巨大的无价值感。

今天的青年基本都拥有了读书的机会,却因为就像空气一样理所当然而被忽视它的宝贵,难以切身体会到“能读书是一种幸福”,也难以感受那个年代知青们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热爱,只剩下应试教育麻木的血肉,剩下为了卷而卷的脱离劳动实践的形式。

27岁重新回学校读本科,不是因为什么理想,穷人家的小孩没有理想;更不是因为改变命运,本科文凭在这个社会早就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敲门砖。仅仅只是因为还不够麻木,还在痛苦,借着读书在螺丝钉般重复的毫无价值感的打工人生活里喘口气。在学校的老图书馆,看了几本和知青有关的书,看到他们有的人是那样热爱读书和渴望知识,在一天的打工生活后回到宿舍还挑灯夜读,因为乡下蚊子🦟多而披着塑料袋腿放到水里躲避蚊虫叮咬只为了好好读书,即使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天会恢复高考,却也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这让如今可以随时阅读却很少再阅读的我感到佩服和感叹我们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把考研当成了21世纪青年的精神上山下乡,作为一个学渣,我从未想过踏足学术这条路,但我居然去参加了考研,仅仅想像那些知青前辈们学一学为了知识而学习的感觉。我没有做到像他们那样废寝忘食,但我的确也超越了我自己。

这部电影没有拍出知青们如何刻苦学习,也没有去过多渲染什么时代给个人的苦痛,是比较正能量的,但我仍从黑五类女主的身上感觉到毛骨悚然,如果换做我是她,我应该没有那样的意志在那种人人把你视作下等人的环境里生存,当然,环境可以驯服一个人,把一个人作为人的成分洗刷得一点都不剩,只是我在体会过平等的环境里长大,会更加痛苦。

我很庆幸女主参加了高考而不是为了爱情留下,那我真的会被恋爱脑裹脑子无语到,电影中的安排是男主去女主才去的,也是挺无语的,不要再让我看到这种恋爱脑设定的女主了🙄

 8 ) 我怀念那个年代

电影本身,是没有太多可说的。故事煽情与否,取决于的只是叙述的角度和技巧而已。火把点燃时我就想,喔,一个小高潮,然后要来个大场面以及剧情转折了。果然,火海蔓过银幕时我满眼升腾的都是三个大字:主旋律。
雪地里陈琼对着父亲吼的时候,我开始摸纸巾;她脱衣服的时候,我埋头发短信“有床戏,不知道被审查掉片段没有,貌似胸很大”;赶考途中摔倒落下的人喊着“你们一定要好好考”时,我噗地喷笑出来。影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固然有它的惯用手法,但这些未免也太套路了吧。另外,十二月的东北早晨五点半不到,天就能亮成那样?

我想为这次观影写点什么,因为这事有一定程度的怀旧性质。大一时几乎每周六都跟着社团去影院,后来娱乐活动逐渐多样化了,影院也就不怎么去了。这次偶然想起又去参加了一次,在放映厅门口看见社团的指导老师,老爷子还是那么精神,一腔热血的样子,突然我就感动了;坐在熟悉的红座椅上,周围都是大一大二的小朋友,感觉有些微妙。
恰好又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我怀念那个年代。

我生于一九八六,父母都是本科毕业。自然,他们正是七八级和七九级的毕业生。相信很多同龄人的家庭都是差不多如此的。据闻当初我娘初中时候,上课时间不比下乡时间多,第一次考物理全年级只有一个学生会答一道题。其时全年级学生相互传看,看不懂就硬抄。判卷时老师只好给写出这一题答案的学生都打了满分。她念了两年制的初中,高一时赶上恢复了高考,于是两年高中后考上了大学。那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是十六取一。
正巧过年时翻看老照片,看到他们大学时候同乡会的合照,我说怎么就这么点人呢?她说你以为啊,就这还是全校的同乡会,从大一到大四,各个院系的,都在这里了。
我于是想起我们家乡那个城,曾经的旧都,千百年出了多少状元进士,没落成这样子。
我爹那一届,县城里也只有六个人考上大学;恢复高考不到一年,可幸赶上了。他对他的大学时光言之甚少,我对那些日子里他生活的印象,主要来自的是家里满墙的书。学校供应午晚两餐,他的大学四年都没有吃过早饭。几乎所有的补助,换了那些书。诗歌,小说,艺术史,园艺,我童年所有的启蒙都来自它们。
高中时候曾经想买一件什么东西,缺钱,就想变卖一些不那么喜欢的书和CD。他知道后就掏钱给我,告诉我书不能卖。他也不管是什么书,只要是书就应该得到尊敬。

这正是我怀念那个年代最大的原因。现在还有多少书值得尊敬?我尊敬那些旧书,那些称得上著作的书;而另一些印刷品,我只能尊敬印刷装订人员的劳动而已。
人心不古,可以用这个词么?或者,饱暖思淫欲?
当年因为贫穷,他们选择了师范,师范不收学费。后来的二十五年,他们送走了二十几届的毕业生,我的思想也从“大学是人生中必经之路,考不上就再考”到了“大学是不会考不上的扩招都扩成那样了”又到了“大学生反正不值钱了高考也就是意思一下”再到了“好多人退学啊大学果然没意思我也退学吧”。
我当然没退学,并且现在还即将毕业。希望我这种渣也能毕业。

大一报到时我带着一个箱子一个包,包里是衣服被子,箱子里是书。送我去宿舍的学长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把行李拖到报到点的。大二时我已经又添了一些书,又管着社团的书,室友说我的书架桌子是个山洞。成教本科刚毕业的辅导员来检查,指指点点戳着书架说整顿!书要那么多干什么!
我去垃圾桶旁边捡了一个干净纸箱,装了一些书放到角落;又让学弟学妹把社团的书搬出去分开几部分保管。学校没有条件给社团活动室,但有条件给我记过。因为书多,寝室被通报批评;那些奖学金可能受到影响的室友也开始指着书恶言厉厉。
现在我的书架上将近一半的空间是瓶瓶罐罐,这才是大家心目中大学女生的书架上该出现的东西。
所以我期待着毕业走人。

扯回来。
电影票买了一对,却没有人跟我一起看。喊了一圈,不是嫌九点的场次太早起不来,就是嫌题材内容没看点。周末里他们去唱歌,聚餐,窝在家刷网页,找一群无聊的人一起无聊,选择是很多的。备选项太多了。电影也太多了。那个年代不论看过几次的片子都能被反复地看(据说除了《珊瑚颂》,我一直好奇想看看这片能不好看到什么程度),直看到台词全都背下来。那个年代人民贫穷,一切资源都那么匮乏,有就不错了还谈什么选择?但有时我真怀念那种简单,虽然这有些犯贱。
南京城正午的大太阳底下,我穿着耐克鞋挎着小单反,从阿童木包包里摸出一块早晨在路边买来,已经压扁了的黑米糕;咬上一口,很甜。

最后。
多么庆幸我的父母生于六二六三年。多么庆幸他们赶上了高考,这样才会有我。那个年代,太不容易了,我只能感慨这一句,太不容易了。
向所有的父母致敬。

 短评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11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x

12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很感人的。

13分钟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

一块钱的小面包

14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那个年代。。。

15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哭了

19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2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lj

21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2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26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29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30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31分钟前
  • jiji
  • 推荐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33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34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3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很真实

39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44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49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