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剧情片大陆2005

主演:濮存昕  张瑜  夏志卿  赵胜胜  傅亨  范志博  黄丽娅  吴任远  汤杰  冯晖  

导演:丁荫楠

播放地址

 剧照

鲁迅 剧照 NO.1鲁迅 剧照 NO.2鲁迅 剧照 NO.3鲁迅 剧照 NO.4鲁迅 剧照 NO.5鲁迅 剧照 NO.6鲁迅 剧照 NO.13鲁迅 剧照 NO.14鲁迅 剧照 NO.15鲁迅 剧照 NO.16鲁迅 剧照 NO.17鲁迅 剧照 NO.18鲁迅 剧照 NO.19鲁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3:58

详细剧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世纪末的江南水乡,一个日后在中国文化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人降生于此,他就是鲁迅(濮存昕 饰)。经历了人生几度沉浮,见过了人吃人的阴暗面,鲁迅与夫人许广平(张瑜 饰)于1933年来到上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凶险的暴雨之夜,丁玲和潘梓年遭到反动派绑架,侥幸逃生的瞿秋白求助鲁迅,民权会的负责人杨杏佛振臂高呼,要求立即放人,严惩绑架案的策动者。习惯了但依然反抗着白昼的黑暗,鲁迅牵着幼子海婴的手,从容走过杀机四伏的上海街头。光天化日之下,杨杏佛当街被杀。见过太多比自己年轻之人的死,甚至不会流泪与悲哀了的鲁迅悼念着逝者,谴责着利欲熏心歹毒非常的执政者。暂时避难的瞿秋白固然逃过一劫,可是在黎明到来之前,他的生命也必将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砍头示众,沾血的馒头,是中国民众最大的不幸一幕……

 长篇影评

 1 ) 夜里的一盏灯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的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的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的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与生活。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2 ) 每个人都对这个题材有不同的期待

每个人都对这一题材有不同的期待,于是也便有不同的打分,我说我的:

1、编剧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挚爱体现在了取材中。 2、编剧有诗人气质,片中不乏大量写意的创造。很恰当,很提气,很美。有雾化效果,诗意弥漫。 3、能将“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这样写意的语言用镜头表现出来,敢写实,很险,但濮存昕实现得并不突兀。这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创作,固然不能说戏保人,也绝不能单纯说人保戏,只能说很赞刘志钊与濮存昕这一对CP了。 4、濮存昕演得很好,当松弛则松弛(比如轻弹落在身上的烟灰),当紧绷时又张力十足。戏骨不是盖的。与萧红的对手戏分寸拿捏得好。大家。 5、有弹幕夸萧红,大意说这电影多数都是她写的。对此表示理解,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想说编剧的取材更多借力了萧红怀念鲁迅的那篇杰作,没办法,珠玉在前,为什么一定要绕过?况且,绕不过。 6、张瑜很美,比起《小街》,几乎冻龄。这版许先生,有较明显的七情上面,大概是想放大妻的属性,而不是单单是助手,学生。 7、影片给了瞿秋白大量镜头,看得出编剧的偏爱。私心喜欢。海婴镜头也多,喜欢看与海婴在一起的鲁迅,心都要化了,怜子如何不丈夫。 8、片中鲁迅有时像一根线,穿起一些人,可惜这线有点短,真希望片子再加一小时,多看一些人。 9、萧军演得一般般,形神都一般般。那么个性鲜明的人,本来演起来应该很讨巧的,不知是编剧不给力,还是从选角就错了。 10、冯雪峰演得一般般,没更多存在感。遗嘱那段,表现得太平了,就是口述实录。可能是戏份给的不足。

电影的鲁迅好像跟大连挺有缘,有的是大连编剧,有的是主演,奇妙。

 3 )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孤朋
           罗玉书

 
 孤立无朋
 孑然一身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曾几何时
我是一个单身战士
 独来独往
从未渴望有谁为伴
 
 喜欢孤独的人
冷酷
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
 何尝不想哭
 
一个人孤独不可怕
但是
有朋而不能相处
才真孤独
 
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
 
05.5.23夜

 4 ) “鲁迅完全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国人来么?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只有一个鲁迅却是中国的悲哀。在片中有段戏,许广平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失去了现在,也就没有了将来。”从现在看来,鲁迅是过去时的,鲁迅也是现在时的,鲁迅更是将来时的!林贤治说自己是悲观地认为“鲁迅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我们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么?但愿那个美妙的时代能够到来吧。

 5 ) 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6 ) 影片和鲁迅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7 ) 致鲁迅先生

致鲁迅先生 你彷徨冷夜底,黑暗里 你手持辛辣笔,呐喊,讽刺 霜凝结了发丝,横眉冷对 怒的眼神焕发魔力 狂风骤雨来袭 你伟岸的灵魂巍然屹立 你攥紧拳头向前出击 浓情似血流淌,播洒在心间 升起中华文明的大旗 你迎着幻灭抗击,竭尽全力 命运肆无忌惮地嘲笑你 你怒发冲冠,热心滚烫 烧灼黑暗野地 你扛住罪恶的闸门 放赎孩子去光明,静谧 中华民族泪洒,血淋淋的你 你倒下了,灵魂崛起 胜利举起了酒杯,敬你 你在寒夜流浪 烟火弥漫着星光 恶魔阻挡了你的去路 你奋力反抗沧桑 冷峻的面庞 却蕴含着高尚 你奋笔疾书 揭露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野草幻化为你的精魂 暗夜遮藏不住你雄浑的光芒 心海翻腾着巨浪 你孤独迎接属于一个战士的辉煌 你紧握枪一般的笔头 义无反顾,刺向魑魅魍魉 你以犀利的文字歌唱 鸣响战胜一切的希望 你激发出博爱的能量 撕心裂肺呼唤着曙光 你病倒在苦难深处 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 蓦地,你点燃了理想

 8 ) 其实我觉得西方没有资格做宗教学研究

我想着身体逼近的时候,那个戏剧更加粗裂和真切
如若是大地那么便更加的彻底
我年轻么也不是,在宗教国家,族人和爱人的催打下,有一道光在横行

我便
呕吐排泄,剥皮献祭
我说水,这便是我出生的年代里
我说你真漂亮
你便笑了
笑声起了
光便碎了
之后便信任笔直的父亲
心甘情愿让语言消耗我

并非是你,是一切的幻和明,都这样彻底的将我灌醉
我把自己拍打在你的身心之上,世界也这样拍打在我的身心之上
我们曾在园中堕落
光时刻在一切中穿行无尽

我用一寸寸的祭来代替身体
那过日子,是对道德机器和力本身诚实的缓解
而我我多的是想大笑
我说每寸地方都疼痛,都足以信仰
我说土阿,我说人阿

话头依旧是最为重要的事物
笔直的穿透
彻底的献祭
这土地上已没有了呐喊
决绝的幻肢也并我关系
这是我本来的生命

 短评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8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

13分钟前
  • Rebecca
  • 还行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18分钟前
  • Μíss.Сofe
  • 还行

四遍系统

20分钟前
  • salonbus
  • 较差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21分钟前
  • 于小师
  • 推荐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23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还行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26分钟前
  • 步六孤夕夕
  • 推荐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31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36分钟前
  • Jayong
  • 推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38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较差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41分钟前
  • 读者李氏
  • 推荐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42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43分钟前
  • 蕾蕾
  • 推荐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46分钟前
  • 我是那一朵唐
  • 力荐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50分钟前
  • 大炎
  • 还行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53分钟前
  • 推荐

不像。不知所云

56分钟前
  • 还行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57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极其喜欢开场

58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推荐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1小时前
  • 李小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