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的人

剧情片英国2008

主演:菲利普·帕特  Jean  François  Heckel  Jean-Louis  Blondeau  Annie  Allix  

导演:詹姆斯·马

播放地址

 剧照

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2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3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4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5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6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3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4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5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6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7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8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19走钢丝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35

详细剧情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名人菲利普·珀蒂(保罗·麦克吉尔PaulMcGill饰)在纽约世贸大厦高达110层(412米)的两座大楼之间,完成了一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搭起了一条横跨天穹的钢索,完成了长达45分钟的大胆表演。谁也想不到,这个害羞的25岁男孩菲利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缜密调查筹划,突破层层关卡,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次极其危险而疯狂的“艺术犯罪”。菲利普在钢索上或跪或躺,时而慢行时而舞动。影片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了当年无比惊险的分秒,并生动地重演了现场,再加上人物访谈等多种手法,使得这部逐梦世贸大厦间的纪录片,在美国911事件后,弥足珍贵。\r这部由BBC、Discovery和UKFilmCouncil联合出品的传记类纪录片《走钢丝的人》,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2009年第6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及2008年第2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看《走钢丝的人》谈目标导向式学习

<图片1>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艺人菲利普·珀蒂在纽约世贸大厦的双子塔之间完成了一次钢丝行走,上演了一出凌空微步的好戏。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对这个举动拍案叫绝。瞬间回想起当年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壮举,一查资料才发现那竟然是1997年的事情了,居然在我脑海里存放了20年。小时候我还一度喜欢看各种吉尼斯世界纪录,后来不靠谱的纪录见多了才作罢。但围观完成壮举的激动确实会让人印象深刻,即使是躺在安逸的沙发上,看到紧张处也总是禁不住挺直腰板,开始前,提心吊胆,失败了,扼腕痛惜,看到别人达成目标,总觉得自己身为人类,与有荣焉。

这套吸引力法则的核心,就是那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这与我们想要探索的自主教育再契合不过了。既有了一个内在驱动力主导的学习动机,完成后的成就感又会帮助记忆,强化学习效果。

《云中行走》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一窥目标导向式学习的五大要素:

第一、一个真实的诱人目标。

菲利普自打盯上了世贸中心,就从没减弱过征服的渴望。对于表演者而言,在全世界最特别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技艺,能够极大满足马斯洛五大需求里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菲利普最终在400多米高空达成目标的过程,是名副其实的巅峰体验。

一个好目标首先要出于自己内心的热爱,也一定是有挑战性的,挑战性来自于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只能挖掘自己潜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寻求突破。

我为了写这篇小短文,在看了电影版《云中行走》之后,又读了同一主题的绘本《高空走索人》,看了动画版《高空走索人》短片、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以及维基百科。这个称不上多么诱人的目标也促使我完成了一轮自主学习。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好目标有时候可遇不可求;而对于教学设计来说,值得在这里挖空心思,大开脑洞。

第二、明确的核心技能

对于菲利普而言,核心技能当然就是走钢丝。即使已经是世界顶尖的钢丝艺人了,诱人的目标依然促使他继续精进自己的基本功,更是多次练习不同条件下的行走。

技能与目标要有事实上的相关性,而表面上相关性可以视学生对核心技能的厌恶程度而定。有时候,教育可以借由诱人目标来达成核心技能的提高。很多诱人的目标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你想让一个学生学好外语,精心准备听说读写全能训练法,不如找一个外国的美貌异性供搭讪。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先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再梳理核心技能未尝不可;对于教学设计来说,常常需要先明确核心技能。所谓的目标导向,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诱人的目标,而对于教育者而言,技能成长才是目标。

第三、团队合作

菲利普在法国很快就组织了自己的团队,团队里每个人都对这个明确的目标兴奋不已,因而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去查漏补缺、创造价值。最终能够一起设计并执行一个最优的执行方案。

团队合作是我们的教育里缺失最多的部分。在围绕目标进行合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需求的驱使下实际练习头脑风暴、非暴力沟通、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些常识性的协作工具和思维方式。这和普通的朋友交往还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团队合作的技能几乎是必备技能。现在信息如此发达,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对于教学设计而言,团队合作是在为积极的同伴教育创造机会。

第四、深入研究,积极试错

为了达成目标,菲利普的团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除了打磨专业技能以外,菲利普还以各种身份和角度去考察场地,假扮记者,假扮工作人员,还在意外受伤痊愈后假扮残疾人。同时,也要在真实的目标环境下积极试错。他们第一次大型表演在巴黎圣母院,第二次在悉尼铁桥(电影版未提及这一段),在真实环境下运输装备,完成表演,和警察斗智斗勇让菲利普们信心加倍,最终如此光荣的成为了共犯。

试错是我们在创造作品、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毕竟的阶段。人人都知道承担风险、延迟满足能够获取回报,但这个过程里还是要豁的出去,减少对犯错的恐惧。在目标导向式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不怕出错,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最终的目标能够达成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积极试错是在建立一种心态,更多的有觉悟的错误能让人更加自信,更多积累创造的勇气和技能。对于教学设计而言,需要提供一个试错的空间,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安全氛围。

第五、分享成果,反思成长

电影版并没有呈现真实的故事。现实中的菲利普居功自傲,他的合作伙伴纷纷离他远去,并对他有所抱怨。这算是一个目标导向式学习的反面教材。

分享创造价值,团队的情感和每个人的喜悦都是目标导向式学习的附加价值。而大家坐下来一起回顾反思整个目标实现的过程,除了在自己综合能力的成长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外,还未接下来的合作创设了极佳的原始条件。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与帮助过自己的人共享成果,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这更是个皆大欢喜的仪式,是值得珍藏多年的美好回忆。整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不是从书本到考卷,而是从世界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在钥匙玩校夏令营里做各种目标导向式学习活动的原因。

 2 ) 看来我不喜欢突兀的人

我现在对电影的评价完全基于我对里面角色/人物的喜好。Philippe实在太恶心了!自私劈腿什么的。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装腔作势的人。
反观他的好基友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 诚恳忠实善良。
这电影一开始就不喜欢philippe, 没想到结尾他居然真的变丑恶。从面相上看,philippe三停不均,山根凹陷,看着就让人不爽。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则均衡很多,尤其Jean Françoise,鼻子和耳朵都很棒。
由于对philippe深深的厌恶,很讨厌这个故事。虽然在钢丝上的场景很美,但我更多是被这个行为震撼,而不欣赏这个人。
也许有这样疯狂想法的人就是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不会理解爱情友情忠贞这些东西的吧。也许是aristocracy morality. so disturbing!!!!!

 3 ) 没有梦想是垃圾

看《钢索上的人》,发现自己被感动的像个傻逼,影片讲法国人菲利普如何在世贸双塔之间架上钢索,进行空中行走。而这整个过程历时六年,几乎赶上一场精心策划的犯罪了。并且在911之后看这部影片,很有“眼看他楼起,眼看他楼塌”的意思。

确实,人只会对没有做的事情感到悔恨,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并不是不悔恨,只是他的悔恨没那么显而易见而已。影片中很多媒体采菲利普,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的回答其实很简单:这他妈的就是自己的梦想。而且越疯狂,其实反而越容易坚持下去。只是这个世界上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理由,反而叫世界上的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无疑,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影片。梦想还不是理想,理想总是显得太正确。梦想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就能做到,而这其间做出的每一步,都要不停暗示自己是值得的。毕竟比起苟延残喘,马上就要完蛋的人生,不如从容燃烧。。。当然,影片中的菲利普,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事情往往如此,就是直线最好走,可惜往往走不通。于是他也只能走一些弯路。

影片最后,菲利普讲:“自己一生梦想就是要做一个钢索上的人。”而任何没有挑战的生活,对他而言都是垃圾,是不值得一过的。确实,人总是要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反正比起正确来讲,其实人生更在于丰富。而且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别人觉得危险,其实当事人也许很high,而危险,不过是必要的一点点代价而已。就像菲利普从高空俯视地面的时候一样,虽然他随时都有可能从几千英尺摔得粉碎。但就像王小波讲的:“绝望其实是无限的美好。”
 
可惜影片最后的结局叫人唏嘘。就是梦想实现了,大家就该干嘛干嘛去了,菲利普自己也找别的女人睡觉去了,朋友四散,女友分手。想到纪录片开始,菲利普的女友在影像中讲:“他这么疯狂,而自己只能追随他。”虽然他最后两样都背叛了,但友情和爱情确实也平衡了一部分纪录片的枯燥。记得最后影片的几个当事人在讲述当年的时候,有几处泣不成声。看来一方面是到底各奔东西,一方面是很多梦想,在事后看来,也许连自己都觉得当初不可思议。

  

 4 ) 又一次曲终人散。

好像这部电影的前面所有,围绕着梦想团团转的欢乐,友谊,爱情和青春……统统都只为了这结尾做铺垫。


如果他没有走完那高高在上的钢丝,如果这个梦想还只是梦,或许,我们还可以,继续在一起。然而梦想实现了,就好像梦醒了,再睁眼青春已经逝去,昔日的朋友已成陌路,两小无猜的爱情被忘记,甚至仿佛不需一个道别的理由。

看完这些,只觉得梦想未必全是美好,除非你是那个站在舞台中心的谁。

 5 ) There is no why

你是第一千个跑来问我为什么的人,但是我只能告诉你:There is no why!

习惯了“倒金字塔”叙事结构的美国记者总是试图为这篇离奇的报道寻找一些更加合理的解释,在他们的头脑里,离开了确凿的动机,整件事情就失去了真实意义,即使当你向别人转述的时候,也会因为被一再追问为什么,而使它听起来不过是像一个停留在头脑里挥之不去的梦境,只是不知道1974年8月7日清晨,那些聚集在广场上围观的上班族们,有多少以为眼前的一切不过是因为熬夜太晚而产生的幻觉?

当然,菲利普后来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不过他的说法更让美国人抓狂:"When I see three oranges, I juggle; when I see two towers, I walk.",疯狂的冒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鲨鱼能追踪到数理以外流血的猎物一样,高耸如云的塔尖或楼顶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七岁小男孩在牙医诊所里无意间看到的一张图片会成为其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理想?为什么一个自学成才的年轻杂技艺人会在WTC的南楼与北楼之间轻描淡写的画上一条黑线?为什么呢?紧接着我心里另一个小人跳出来打散了我头上画着问号的气球,哪TM那么多为什么啊。是啊,我真想做点“不为什么”的事情出来,我真想看你们目瞪口呆的表情,我真想站在极限边缘向前一步便无法回头,不过这些也不过是想想而已,都随着泛黄的童话故事书遗失在老房子的某个角落里,所能做的不过成为“快看楼顶上发生了什么”中间的一员,仅此而已。

可能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当菲利普漫步在WTC上空的时候,他并不感到一丝的恐惧或紧张,相反,却流露出难以抑制的狂喜之色,从照片中甚至能从他的脸上读到孩子一样的雀跃与满足,好像一个久未登台的演员终于等到了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他单膝跪在钢索中央,向远在450米以下的观众致意,一切都看起来顺理成章(那个对他颇为了解的朋友说,看到他走到一半时露出的微笑,我知道,他成功了)。在某个时刻,他甚至低下头去俯视450米之遥的地面,不过后来他自己也承认,那样做并不明智。有趣的是,这并不是此次冒险菲利普认为最令他恐惧的时刻,倒是当他被警察逮捕之后推进电梯间时差点被扭断了脖子。

导演James Marsh曾表示,其实这部纪录片并非意在将菲利普神话,而是相反,力图表现面对挑战时个人能力的局限。那些来自建筑工地的画面搭配上菲利普极具感染力的声音,“那时我的梦想还没建好呢”听起来真让人鸡冻。难以想象,在他看来,那些工人们每安装上一根钢筋,都是在帮他搭建梦想的积木,这种感觉该多好啊。即使你的钱多到能够拥有两栋大楼,但是却不能买下一个人的梦想,在菲利普心中,这两栋大楼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能够帮他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那么真实和具体,是硬梆梆的金属和粗糙的混凝土,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情,他表演的舞台将一直存在下去并为后人所铭记。不过随后从法国到纽约的这段路远不及他在钢丝上走的那么自如,无数次的反复与失败,甚至一度决定放弃,若不是最后的一点点运气,恐怕也不会成就这段传奇。在准备钢索时,工作人员失手让钢索滑落下楼顶,眼看整个计划就要泡汤,菲利普颇有些悲壮的带着大家向回拉绳索,那一刻所展现的可能就是导演所说的人类能力的局限吧。

当今天再来看那些WTC的照片和画面时,你是否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七十年代的纽约笼罩在越战和水门事件的阴影中,WTC的竣工给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时的菲利普还敢带着伪造证件大摇大摆地出入大楼,还能在行走结束后把他名字签在当时楼顶的钢梁上,那时的纽约警察也还能不失幽默的称他为钢丝上的“舞者”。而如今呢,那条签着菲利普名字的钢梁早已不知去向,那些当年曾见证过这梦幻表演的人不知有多少也在下个世纪的某一天中见证了另一场梦境,只不过那是个可怕的噩梦。有人问菲利普,现在还敢不敢重复这样的表演,这个曾被各国警察逮捕过超过500次的杂技家说,“不,我不敢,因为现在的警察都是先开枪,再问你问题。”时隔三十余年,再来看菲利普当时的壮举,也许提醒着我们,在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以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在云中漫步的男人,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天上奇观,当你某天走进一片高楼的阴影里时,也能抬起头,憧憬一下高处的风景。


最后,将本文献给在奥斯卡竞猜中惜败的小盆友,继续努力。

 6 ) no why.

"You know, why, why, and there was a very, again, in my way of seeing America, very American figures that had beed questioned. I did something magnificent and mysterious and i got a pratical WHY. And the beauty of it is that i did't have any why.
 "Why did you do this?"
"Er, that's the thousand why in this morning. There is no why."

法国人的表情手势和理想性,动人如此。
每个人的表情姿态,只是坐在那里说话叙述,也就已经好看如此。
不同角度,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共享的一段时间。
那些时间刻画出的面孔,曾都那样年轻分明。紧致脸孔,润泽目光,人人都是有过的啊。
那一颗心是不会老的吧。
有些事情够回味一辈子了吧?
那就值得了吧?
这种态度,值得有人为之献身吧?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了。

 7 ) 伟大的壮举背后充斥着人性的悲哀

《走钢丝的人》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名人菲利普·珀蒂(保罗·麦克吉尔 Paul McGill饰)在纽约世贸大厦高达110层(412米)的两座大楼之间,完成了一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搭起了一条横跨天穹的钢索,完成了长达45分钟的大胆表演。谁也想不到,这个害羞的25岁男孩菲利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缜密调查筹划,突破层层关卡,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次极其危险而疯狂的“艺术犯罪”。菲利普在钢索上或跪或躺,时而慢行时而舞动。影片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了当年无比惊险的分秒,并生动地重演了现场,再加上人物访谈等多种手法,使得这部逐梦世贸大厦间的纪录片,在美国911事件后,弥足珍贵。

这部由BBC、Discovery和UK Film Council联合出品的传记类纪录片《走钢丝的人》,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2009年第6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及2008年第2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在描述一个壮举的成功,和菲利普个人的梦想,还涉及到很多关于人性的问题,我们在看待所有伟大的事业时,还应该考虑到背后促成这个成功的所有因素。不得不承认,菲利普的壮举确实让我觉得无比震撼,我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还有精湛的走钢丝技巧,但是,关于这个人的品性,我却是不太有认可感的。

我是在看完电影《云中行走》后了解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很多台词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不得不说,电影也拍的很好,尤其是最后菲利普在天穹中走钢丝的情节,你的心都随着他悬在了半空中。一阵风,一只飞鸟,一架飞机都有可能随时让他丧命于此,可就是因为真正的命悬一线,才让人大气都不敢喘。一边看一边念卧槽,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胆魄。看完电影久久不能平复心情,那种心惊肉跳的感受让我失眠了,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熬夜把这个纪录片给看完了。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纪录片,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走钢丝?走就走吧,为什么还那么不要命的走钢丝?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尽管他说这对于他来说是“艺术的革命”,我还是不太能理解,革什么命?自己的命都快没了,还革命呢?可是看到他的热忱,我渐渐明白,当一个人真正梦寐以求想要完成心里一直心心念念的某件事时,生命的威胁似乎真的无足轻重了。中途无数次出现意外,但依然义无反顾向前,这份赤子之心真是难能可贵。

但是这个人的成功不只是他自己的,如果没有挚友的帮助,那么很有可能就泡汤了。这也是纪录片里最体现人性的地方。他的朋友自始至终毫无怨言的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东奔西走,到最后出现意外时,一个人坚持花了近4小时的时间才把钢索救回去,而在这中途一个美国朋友放弃帮忙,认为已经是徒劳。还有一个朋友因为他的这件事而被美国驱逐出境,而他的女朋友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陪伴她,最后换来的却是他成功后和一个女明星春宵一刻!在这里,我并不是指责他不该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他忘恩负义。Philippe 一出拘留所的当晚就和一个主动送上门来的女星在酒店开房。为他担心,为他骄傲,为他着迷的女友,也从此被他弃之于脑后。这是无情。连他最好的朋友在最后的采访中流下眼泪说“没有下一次了”。他的朋友们把他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一样,尽管他们都知道成功后的荣耀不属于他们,但是依然毫无保留的支持着他的梦想。可是他在成名之后就抛弃了朋友,这是无义。这样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无论他做的事情有多伟大,我也觉得这个人是垃圾。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人,但我看人的第一点是看这个人的人品,人品败坏,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也是一颗老鼠屎。我更欣赏那些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我也知道,随时社会进步越来越快,人类的道德感也越来越薄弱,大多数人为了自己,或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很多昧着良心的事,我倒也不是说完全不可,只是这种事得有个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我最起码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什么不安。所以不管这个人长得怎么样,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资产,首先第一点先看人品,这是交往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点。可是怎么分辨一个人品性的好坏呢?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不抱有任何虚假的幻想,只是就事论事看待对方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在这上面也吃过大亏,直到现在,看人也不怎么准,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有时候仅仅是不知所起的感觉往往来的更真实。

我知道这部纪录片想要表现得不是关于菲利普这个人的人品如何,而是他所做的事情却是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他的魄力和对梦想的坚持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但是辩证的态度看待这一切,这个人,我真心是觉得不咋地,无论他多优秀,我依然为他的品性感到不耻。但是人家过得好,才不管你这些人怎么看呢!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脸果然能过得更好些,人至贱则无敌嘛。尽管我不耻,但是我也不会觉得这种行为完全不可取,毕竟什么都在变,何况那不可捉摸的感情,如果如今过得幸福是以此为代价,我想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我们还是会讽刺这种行为,可事到临头究竟怎么做,我们自己心里早就有答案了。

有什么好说的呢?向来不过如此。

 8 ) 问问自己,这辈子,要去哪里?

一个广告词,“当你知道你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Philip知道他要在450米高的双子塔间走钢丝,于是,他做到了。

人时不时需要看一看这种关于梦想的片子。让自己能从浑浑噩噩生活的泥沼里,浮出头来,吸一口新鲜空气,看一看漫天繁星……

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片段,就是Philip和支持他的朋友们,在阳光里的草地上,架起钢索演练。围坐一圈,画草图定计划。一个遥远的国度,两座高耸入云的巨塔;一个无稽的梦想,和一群被梦想沸腾的青春。

不知道大厦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怎样偷头穿过警察避开保安,不知道能否在200英尺的双子塔间架起钢索,不知道能否在万仞之上踏上钢索的一端后,能否走到另一端……

这是一场活生生情感和理智的搏斗。情感驱逐着人们走向脱俗,理智拉扯着人们回到安全的平庸。生活也就是在这一拉一扯中,摆动着向前或者退后。

当Philip走到第一个定风绳的节点,他如武侠片中的小龙女,从容优雅地躺了下来!身下是万丈深渊上一条细细的钢索和无数普通并惊愕着的人们。那一刻,从下往上看,远远的蓝天里,那个小小的身影,竟然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神谕的味道……

Life should have a purpose. It must have a purpose.

Did you have one? Do you have one? Or will you have one...

 短评

“我不想征服世界,我只寻找世上最美的舞台。在报纸上读到关于它的消息的那一刻,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在顶上走过!那是它建起来的15年之前。。。”把纪录片的水准,提到天空般新高度。

6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好吧,冲动是魔鬼。Philippe Petit, To Reach The Clouds: My High Wire Walk Between The Twin Towers.这不过是一场梦,梦没有了,一切也就没有了。

8分钟前
  • 推荐

十年后资料馆重看,这哥们走过的巴黎圣母院和世贸大厦后来都遭受大灾难比较唏嘘,更显影像记录的重要性,那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呢,而且共同创造神迹的朋友恋人随着成功也走向了散伙。用犯罪手法拍成励志并成为英雄,搬演还原、现实采访、珀蒂大楼并行三条线介绍,格局结构挺有意思,录像照片不能过瘾囧瑟夫拍的那部电影也可弥补。关于911后时代的缅怀有两点比较扎心,建成之初的发布会说到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和谐进步而建,他们深夜上到顶层只有提醒飞机的信号灯在闪烁。与《徒手攀岩》对比来看,一个不适应表演和有人拍摄,另一个却从出道就有大量的视频经验,只有在峭壁和钢丝上他们才是自己。

11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该片在筹备走钢丝阶段的精彩程度不输[海豚湾]里面那段合作戏。其意义也可以和[发光的山]之类媲美,总之,一个疯子的钢丝路!

16分钟前
  • 跑步去流浪
  • 力荐

广州下雪那天哆嗦着看完囧瑟夫的《云中行走》,恐高如我,对那高空上的浪漫传奇迷恋不已。大银幕前再补这纪录片,仿佛旧日重现,筹备过程的狂热与艰险依然心惊,多年后当事人眼里的火花,依然能在心中燎原。巅峰之后情分不再的微妙,着墨有限,但不输鼓荡。不过年轻部分都是演绎,世贸行走只余残像与陈述,确实少了《云中行走》3D画面反反复复推到眼前的震撼。(离职后终于再进电影资料馆)

1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表演型人格的最后一单。与其纪录片、还不如拍成改编电影。

2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还真是无以伦比的传奇,一个孤独而又浪漫的家伙。当然最后几分钟这种分道扬镳再也不见真是让人感叹,就好像片子只字未提世贸中心已然不在但这情绪始终都围绕着似的。前半段故事线有点乱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为什么。” Philippe Petit的回答就像当年登山家George Mallory回答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一样,“因为山在那里。”很佩服这样的冒险家,做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事,自己就是在探寻活着的意义。

27分钟前
  • 漫声谈影
  • 推荐

摄影牛逼,像这种纪录片很少见,但我还是看睡着了。

32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用了些犯罪片的手法,犹如《十一罗汉》的纪实变体,但正如伙伴所说,犯法但无罪恶而是美好与伟大,当他走上钢丝,内心为之震颤。梦想先于双塔存在,实现后双塔却已不在;疯狂始于圣母院,塔毁又过十余年也被烧毁;那些共铸神迹的友情爱情,都在一同踏入云端后落回地面一一破碎......这其中如绳索钢丝缠绕纠葛的微妙映照,给这个本就传奇的故事再添几分宿命色彩,令人不胜唏嘘。

3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和电影相比,纪录片重现了细节,电影虽然大部分还原了,不过在学走钢丝和遇到恋人这两方面用了艺术化的加工。电影里的男主感觉是癫狂的,偏执的。纪录片里的男主却是坚韧的,执着的。

41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If I die , what a beautiful death, to die for your passion

46分钟前
  • emily
  • 力荐

“我不想征服世界,我只寻找世上最美的舞台。” The artistic crime of the century. 本片音乐由《钢琴课》配乐师Michael Nyman操刀。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If I die , what a beautiful death, to die for the exercise of your passion!" 有趣的法国人!

52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梦想真是一种美妙的强迫症。从不同的角度穿插几个线索把一件并不使人太感兴趣的事情讲述的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但事件细节和全貌展示的很清晰,而且对于其中人物个性的刻画和当时的心态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故事的最后,不是剧情片一般的大团圆结局,而很现实的,他与好友的友情破裂了,与一直支持他的女友分手了,这就是现实,不过无论他们后来的关系怎样,但对于他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件感动而深刻的印记。

57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推荐

我要在云端漫步,舞蹈,如果我为此死去,那将是多么美丽。最美的是,我只是想要这样做,没有任何原因。

6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这片可以和今年颁奖季的《徒手攀岩》对比着看。前者在素材极为有限(只有现场照片)的情况下可看性却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编排上的设计,正如喂饭给我推荐这个片子的时候说的,它用一个犯罪类型片的方式来切入叙述,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中段的剪辑虽然有点乱但主人公的表达始终很明确。到最后走钢丝的时候,随着萨蒂的玄秘曲响起,即使只有ppt照片也给我一种神迹降临感。相比之下《徒手攀援》尽管拍摄团队更专业,设备更高级,最后20分钟的呈现也着实让我屏气凝神,但前面的铺陈实在显得没有章法,尤其是女朋友那里,我反正没明确导演的表达。

1小时前
  • 深邃
  • 推荐

不去说纪录片的形式和主题,电影的最后一幕,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成功了,表演者成了真正的主角,他和年轻的姑娘缠绵了一宿,他的女友说我知道我们的爱情画上了句号,他最亲爱的朋友说没有下一次了,我们的友谊到此为止。在我看来,这嘲讽远远大于电影的内核,且这被嘲讽的东西经久不衰,日渐华丽,甚至要

1小时前
  • 乔大路
  • 推荐

今晚在电影资料馆看了《走钢丝的人》,09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Philippe Petit,他疯狂、谨慎、单纯、执着……从疯狂而又严密的计划,到问题钢索上的完美表演,很棒!

1小时前
  • 汤圆
  • 推荐

冒险的火焰在燃烧。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