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孤影

剧情片德国2016

主演:艾玛·汤普森,丹尼尔·布鲁赫,布莱丹·格里森,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导演:文森特·佩雷斯

 剧照

柏林孤影 剧照 NO.1柏林孤影 剧照 NO.2柏林孤影 剧照 NO.3柏林孤影 剧照 NO.4柏林孤影 剧照 NO.5柏林孤影 剧照 NO.6柏林孤影 剧照 NO.13柏林孤影 剧照 NO.14柏林孤影 剧照 NO.15柏林孤影 剧照 NO.16柏林孤影 剧照 NO.17柏林孤影 剧照 NO.18柏林孤影 剧照 NO.19柏林孤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1

详细剧情

1940年的柏林,纳粹大肆庆祝着对法国的胜利。住在普伦茨贝格的安娜与奥托,他们的儿子死在了前线。这对工人阶级夫妇曾经无比信任希特勒,但是现在,他们意识到了他们的元首的真实嘴脸。他们开始写附有反抗言论的卡片:停止战争,杀死希特勒,希望可以唤醒周围的人,与此同时,党卫军与盖世太保盯上了他们......

 长篇影评

 1 ) 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

一对送儿子去前线的老夫妇失去独子。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民众发声困难,这对夫妇写了200多张反战卡片,只有18张没有被朝阳群众上交举报。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影片没有对那些觉悟很高的朝阳群众的战后生存面貌做出交代。差评……………………………………………………………………………………

 2 ) 看着难过

很真实 很现实有人看怎么不舒服了?是你没有沉浸其中,当然也许你压根不是一个小市民。有人觉得德国题材片讲着英语很违和,也许他是德语专业户吧,我们还不是从下看着配音译制片长大的?演员原版更能帮助你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吧?

很容易就被片子吸引,对于战争的恐惧,不见硝烟的恐惧,战火纷飞的年代,谁都容易被洗脑被操控,谁又在乎你,在乎你的感受和愿望呢,而你又是那么的无助。

沉下心体会 你会发现虽然没那么多刺激,但你却紧张的要命,各位主演都做的十分到位,警察最后的抉择也表明这些小卡片是深入人心的,干扰到了他,也会干扰到人民大众的。

半夜看这部片子感觉很伤感。

 3 ) 柏林孤影

1940年6月的柏林,纳粹正在庆祝自己对法国的胜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癫狂。但是安娜和奥图却开心不起来。这一户劳动阶级家庭的孩子,应征入伍,却在前线死去。从此,安娜和奥图就不再信任自己的“元首”。对他所发动的战争产生了怀疑并且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计划要刺杀希特勒,并且阻止战争机器的脚步。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党卫军盯上了。安娜和奥图暴露在危险之中,他们的邻居的生命也岌岌可危起来。影片改编自汉斯·法拉达创作于1946年的小说,这是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在4周之内就写作完成。故事讲述的是安娜和奥图在1940-1943年期间对于纳粹的反抗。在当时的柏林,这样反对纳粹的人,的的确确是“孤独”的

《柏林孤影》就是一部温良躬谦的讲述抵抗故事的影片

《柏林孤影》对小说的改编到位,导演有技巧地呈现出了战时柏林的压迫气氛,纳粹到处搜捕抗议者的恐怖感也都传达出来了,艾玛·汤普森与布莱丹·格里森都尽心尽力地去诠释角色

《柏林孤影》合所有二战题材影片的标准模式:晦暗的底色,夹杂着刺目的纳粹标志,华丽卡司,再加上金牌配乐,辅以哀婉悲怆的调调。影片拍得循规蹈矩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4 ) 他们和他们的法西斯祖国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5 ) 战争的名字叫“野兽”

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向的影评,看了下豆瓣上本片只有6.4的分数,我会打7.5分吧。因为和战争有关的大多都很沉重,所以和二战有关的影片看的实在很少。

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前大半段平淡且零碎却不凌乱;后三分之一略感压抑。战争就像一只喜怒无常的巨型野兽,生而与野兽相伴的人类,不知哪一天因为触怒了它敏感的神经就会被咬的体无完肤。
男主奥图和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平淡且规律。除了在为战争做着准备的工厂做工头和唯一的儿子被征召去了战场之外,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

故事的开始从一封来自战地的信开始,安娜打开信之后颤抖着身体对奥图说:我们的儿子,阵亡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娜虽然内心痛恨战争、痛恨纳粹、痛恨希特勒,可她却在慢慢接受儿子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个事实。包括她后来去散播小卡片的时候,看到了儿子的战友从战场回来,心里并没有不平,眼里只是充满了自己儿子未归的惋惜。

和妻子不同,我个人认为奥图的心里变化过程是从内心潜意识的不想接受、逼迫自己接受、到无法接受,转折点在上级说完“元首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命令”,奥图说出“还有比捐献自己儿子捐的更多的吗?”what more can a man donate than his child?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这也是全片最感动到我的地方。作位一位父亲,奥图将儿子送往战场,也将儿子送往了天堂,因为战争的大环境他无法拒绝,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法接受的。

再往后就是探员根据多年的经验,抽丝剥茧想抓出这个散播小卡片的“淘气鬼”,可因为这个专治、独裁的元首的恐吓,原先根本不用死的邮递员前夫也自杀了。是啊,探员怎么会想到连元首都称之为“淘气鬼”的家伙,居然要以命来偿还自己的恶作剧。最后奥图因为一次失误被抓,探员向元首请示完,几位首领一起用酒杯砸向这个把自己儿子生命献给了国家的男人,探员的世界观瞬间瓦解。我们都是为你想要的战争而为之流血流汗的人,我们忠贞不二,而你——我们敬爱的元首啊,却只把我们作为你发动战争的螺丝而已。

大部分人只能看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你败了,你就永远没有说话的资格。而很少有人在意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原本平平淡淡的一切的人们。“人民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二战在希特勒残暴的专政中走向失败,也是必然的。

最后因为奥图和安娜伏法,死刑也不可避免。
奥图死了,安娜死了,探员也自杀了。留给柏林人们的是267张来自一位父亲对战争的愤怒和无可奈何。



 6 ) 有佳句,无佳章

  《Alone in Berlin》确实没拍好,剧本问题最大。   原著是大部头,承担线索功能的主要角色就达五六人之多,再辅之以十数位次主要角色,编织成一张足以表现战时柏林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的恢弘网络。在短短一百分钟的电影里再现原著风貌是不可能的,因此,剧本必须围绕影片主创欲表达的核心意图来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是谱写一曲歌咏平民英雄的史诗,还是创作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惊悚罪案影片?是关注个体,还是塑造群像?   一方面,影片保留了原著中Quangel家所在公寓楼的所有住户,这传递给我它想尽可能展现当时柏林市民对纳粹态度的多样性的信号,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却没有涉及书中占有相当篇幅的地下抵抗组织的相关内容,因拒不入党而备受迫害的Eva也仅仅只是个邮递员而已。一方面,影片把原著中Enno和Emil的情节线删减殆尽,把Escherich的破案过程加以压缩、简化,从而使Quangel夫妇成为统领全片的绝对核心,看似是要专注于他们螳臂当车般的悲剧性壮举,可是另一方面,影片对Otto、Anna的个性、心理却着墨甚少——他们确是孤僻、内敛的人,但原著中并不缺少可用于多层次丰富他俩人物形象的绝佳素材(如一开始他们经受丧子之痛的不同表现,夫妻二人从隔阂走向融洽的经过,以及终章两人被捕后的情状种种),可惜电影几乎将其全部舍弃。这些在意图上彼此矛盾的取舍,导致看完影片后,我对导演想实现的效果一头雾水。   剧本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要角色行为的铺垫没有作好,这或许也是由于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时有矛盾、犹豫之处,花费了太多创作精力与银幕时间在那些回顾时发现其实本就无力承担剧情意义的角色上。比如邮递员Eva、Persicke一家,他们在影片中的稀薄作用使他们没有作为有名有姓的角色存在的必要,也就更不用提什么在工厂里与Otto不对付的“党代表”了。Enno的出场时间简直以秒计,完全可以把他和Emil合并,以Quangel家邻居的身份偶尔出现,给Escherich的侦破工作增加些许曲折即可(不过,书中的Enno和Emil非常经典,如果哪位剧作家在改编剧本时,把他们作为明线,把Quangel夫妇作为暗线,那么我一定给他点赞)。Rosenthal太太的存在如果只是为了塑造法官Fromm,以及为Escherich提供一只鸟,而法官Fromm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在最后探访时让Anna得以闭眼想象Otto的陪伴,那么在这两位身上花去这么多时间,实在是过于奢侈了。(看电影时有个明显的感受: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这是因为在后半段,剧情收束到几位主要角色身上,一来不再有杂乱无章之感,二来也不用费心去“照顾”次要角色游离与剧情主线的生活,而且谢天谢地,Anna终于离开了那莫名其妙的“工作”。)   影片把这些次要角色们蜻蜓点水般的捋了一遍,远未达到展现时代众生相之目的,却牺牲了梳理主要角色行为逻辑的时间,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Escherich已经算是本片中非常立体的角色了,但即便是他,杀人与自杀这两场重头戏之前的引导与铺垫都是很不到位的,这甚至使他的行为转折显得有些突兀。原著中,Escherich是个脑子活络但对政治不感冒的警察,自豪于他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所以杀死Enno才会令他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是他第一次违反法律。此后,他由自信变得自疑,进而变得“软弱”,也正是因此,Otto在狱中钢铁般的坚强才会给他那么强的震撼,以致举枪自尽。   电影没有强调Escherich一直以来对自己能坚持“奉公守法”的骄傲,也没有采用足以表现Otto坚强不屈的有关情节,那么它如何解释Escherich在杀人后和自杀前的心理轨迹呢?影片的应对方式是,把Escherich“人道化”和“政治化”——它给Escherich加了两段情节:在Rosenthal太太自杀后,他放走了她家笼中的小鸟,是为“人道化”;在Otto被处决后,他颤抖着手拔下地图上的小旗,无比痛惜地摸着Otto那些明信片喃喃自语“I read all your cards”,“惺惺相惜”的同志情谊扑面而来,是为“政治化”。作为一名狗血爱好者,其实我在感情上非常喜欢这两段情节(不怕丢脸地承认,Escherich说“I(重音!) read all your cards”时,我都感动得哭了),然而在理智上,我还是认为用它们来解读Escherich的所作所为不怎么站得住脚。   我一直觉得,绝大多数观众是有与影片主创的意图相呼应的心理倾向的,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影片主创想要实现的影响效果,仿佛害怕会辜负后者的信任似的。本片的问题是,主创的意图过于模糊,不是那种与生活真实、情感真实相对应的“健康”的暧昧,而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主观的不确定感和某种难以言说的不一致性。观众就好像孩童面对喜怒无常的父母: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不知道我怎样做才会令他们满意——我知道编导们是用了心的,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这一刻、在这一刻、在这一刻想唤起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感到自己无法契合编导的期待,因而有些无所适从。   本片虽非佳篇,然仍有佳句。观影过后,心里的感受不会是愤怒或无聊,而是遗憾:本可以拍得更好的,可惜了……    (通篇都是批评,却打了四颗星,一来是因为实在讨厌《La La Land》,所以最近看的电影,只要在我心里好过它,便是四星起评,二来也是因为看的时候毕竟洒了几滴眼泪,星给得太少,对不起自己付出的感情。)

 7 ) 柏林孤影,沉闷但紧凑

整部电影的色彩黑暗,感觉很压抑,不过这正是那个时期给人的感觉。虽然整部电影很平淡,没什么起伏,也没有高潮,有点沉闷,但是剧情很紧凑,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没有那种快进完还在同一个画面的镜头。电影的细节也描写得很好,对人物的刻画很细,对于最后警察的态度的改变有足够的铺垫,不见了的18张卡片和警察想法的改变和自杀,其实都透露着整个国家的人民对希特勒政权的态度转变。虽然电影的最后是bad ending,但三位死者的行为却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HE。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色彩和节奏偏沉闷偏慢,但剧情紧凑有心看的话还是很容易能看下去的。

 8 ) 不能失去人性的良知

影片没有什么教条也没有什么主义,只是让我们更全面立体的看到了人类本生所具有的情感,不管你是什么主义如果一个国家带给这个民族的只有创伤,只有更多的死亡而没能创造更多好处给老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就是一个空洞的社会,和没有执政根基的政府。
 法西斯德国在历史上是创造了无数的恶,而这些罪行都是反人类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反人性的恶抽离出来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英雄,是那个时代德国的英雄。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朴实平凡的夫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且平实朴素的,当然他们的儿子也被应征到战场去参军,最后战死沙场,而当时的德国以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狂热,不在乎牺牲自己的国民多少而是要去试图实现整个德意志的开疆扩土,当然最后受伤的始终是老百姓,所以这对夫妇当得知自己的独子战死沙场后,没有哭泣没有软弱的接受 ,而是希望企图唤醒更多有良心的人去明白法西斯政权的恶,当然这样做只能是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不理解,所以本片最后抓捕夫妻两的警察也自杀了,是由于自己的良知无法过去。
 做人的根本就是不能失去良知。

 短评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6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12分钟前
  • 还行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17分钟前
  • 陈凭轩
  • 很差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2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24分钟前
  • 妖妖
  • 力荐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28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31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37分钟前
  • 🐈
  • 推荐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40分钟前
  • chenchen
  • 推荐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41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42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推荐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44分钟前
  • 夏天11
  • 推荐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4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48分钟前
  • 糯米兔
  • 推荐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49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54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放入一粒沙!

58分钟前
  • Jules2to
  • 力荐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59分钟前
  • 2505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