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情片英国2012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吉姆·布劳德本特,安东尼·海德,理查德·格兰特,亚历山德拉·罗奇,哈里·劳埃德

导演:菲利达·劳埃德

 剧照

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2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4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5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6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3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4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5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6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7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8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19铁娘子:坚固柔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20:23

详细剧情

当今最优秀的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将和《妈妈咪呀!》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再度合作,饰演这位出名的女政治家,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r  这部名为《铁娘子》的传记片背景设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讲述了撒切尔如何利用这场战争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在第二年获得连任的故事。主要会围绕撒切尔夫人如何突破性别、阶层的重重阻碍,从一个食品杂货商的女儿变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影片中的其他演员还包括理查德·格兰特、安东尼·海德、奥莉薇娅·柯尔曼、罗杰·阿拉姆等人,威尼斯影帝吉姆·布劳德本特将出演撒切尔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DenisThatcher)。艾比·摩根担任编剧。\r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MargaretHildaThatcher),结婚前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生于1925年,不但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历史纪录。她意志刚强、作风果断,因其强硬态度获得“铁娘子”之称。她曾四次访问中国,1984年在北京代表英国政府与中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政治基础。\r  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是戏剧导演出身,她曾以执导舞台剧闻名,第一部电影作品《妈妈咪呀!》就是根据舞台剧改编,这部影片在全球获得超过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长篇影评

 1 ) 在这个充满恐惧的时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人的一生

如果要了解撒切尔夫人,就一定要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

1970年代。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石油价格高企,美元货币体系崩溃。二战之后那些做为战胜国的资本主义国家,挥手告别了他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英国当然难逃此次经济危机,通胀,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无休止的罢工,令人绝望的滞涨时代。

就如今天欧元区国家面临的局面一样,对英国来说,当时情况更恶劣于今天。曾经沉浸在大英帝国梦想里贵族绅士们,怀揣着恐惧与懦弱,除了闪躲和妥协,毫无良策。

这样的危机局面,却是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机会。就像在电影里她骂那些逢迎工会的政客为懦夫一样,这个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她的血液是属于政治的,对政治的热情而非对名利的热情,让她成为这个国家的铁腕首领,铁一般的女人。

从保守党领袖,到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任期长达11年。放眼当今世界,至今没有人可以超越她。

一个女人不仅要在男人的世界里生存,而且要得到他们的信服和恭敬,谈何容易。所以,撒切尔之所以是铁娘子,因为她的理性、执着、政治信仰如铁一般,不管我死后如何洪水滔天,她只想做她认为对的事,那就是:工作,在危机时刻,所有人的人必须节省开支,回到工作岗位。自给自足的英国,只能靠所有人的双手拯救,这是他父亲给予他的信念。

约束工会、剥夺高福利机制,绝不向反对者妥协。面对游行、罢工、爆炸,不为所动。在她唐宁街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勤勉工作。

危机的时代,只有铁腕的领导人才能带一个国家度过。因为大众只会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到今天希腊等国一次次的大罢工,你就能理解做为女人的撒切尔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出色而已。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政治家,而非动动嘴皮子高喊民主自由的政客。

但是这样的一个传奇女性,她的传纪电影该如何入手呢?

那些政治和谩骂,那些敌视和孤寂,林林总总,我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所以编剧选择了另外一个视角,不是她站在权力巅峰的时刻,不是她风头正起的励志人生,是一个曾经站在万人之上的女人在她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刻。

影片的开头,街道上的萧索让她想起远去的那个70年代。她到便利店买一瓶牛奶,价格令她咋舌,又到了滞涨时代。没有人认出这个老妇人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撒切尔夫人。

患老年痴呆症的她,常常忘记先生已经离世。她不肯让他离开,即便只是她幻想的一个影子。他依然那样机智幽默,学卓别林逗她笑,陪她上床安寝,等着她挑选外套给他。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温情却最残忍的画面。

她热爱的一切都离她远去,政治、权力、爱人、自信、智慧、果敢、朋友,只剩下她自己活着。这代价高昂,但我想,她并不后悔。

不管人们是爱她还是恨她,都于真正的撒切尔无关,有关的只是那个代号。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现在的她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独身孀妇,被铺天盖地的寂寞击倒,无法回复神采。

电影的视角不停转换,从过去到现在,截取了她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的剪影,更加令人唏嘘。

“撒切尔夫人虽然被奉为大众偶像,但真正的撒切尔夫人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世人皆知的只是铁娘子,而不是撒切尔夫人。曾经世界上最强悍的那个女人,现在却软弱的不堪一击,甚至要靠着幻觉过残生。上天给了她最好的人生,实现了她的终极梦想,却给了她最坏的一个结局。

一部电影,浮光掠影,体现这个女人最强势的一面,又让世人看到这个女人最衰败的一面。

到底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一个著名的女性?这个论断不是由导演来评定的。虽然其中的一些穿插衔接不够完美,但是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做的已然很好。

我想说,导演要拍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不是胡佛不是丘吉尔不是斯大林,而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诚如撒切尔自己所说:我首先是一个女首相,其次才是一个首相。

有那样的一幕,他的竞选同僚要求她不要再戴帽子,还有珍珠项链。她略微沉思后,回答说:或许帽子我可以不戴,但是项链不行,这是我生下双胞胎之后我先生送的。

不管功过如何,她仍然并且当然是一位值得铭刻史册的伟大女性。我相信,因为她,点燃了多少女人的生命之光——寻找自我,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无论多少人对你指手画脚,无论被多少人怀疑嘲笑。

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自由选择——玛格丽特·撒切尔。她选择了做那样的人,最后她成为了那样的人。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经典台词: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政党,领导它;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国家,领导它。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被那些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管理。我更关心思想和意识形态。别问我“你觉得怎么样”,问我“你在想什么”,而我想“我很好”。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恕我直言,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

凡是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

十二新书《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
豆瓣阅读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7906/
卓越链接:http://t.cn/zTXxXfr
京东链接:http://book.jd.com/11221162.html
当当链接:http://t.cn/zTXx9GA

 2 ) 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传记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给予观众一种错觉:可以借2小时的银幕之旅来了解历史、一个重要人物的一生,还有他的心灵。有时导演未必有这样的野心或能力在电影中重建历史、伟人,只有少数伟大的传记片才会让观众在看过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寻历史真实的冲动,而不是仅仅得到“哦,原来这人是这样的”感觉——例如《公民凯恩》,例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例如《时时刻刻》。 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角的《铁娘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试图诠释一个“铁娘子”称号下“真实”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但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仍然无法确认银幕上的撒切尔和真正的撒切尔有多大程度上的吻合。这是一个导演的撒切尔,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撒切尔,但肯定,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11月19日,“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小范围放映了本片。在与斯特里普交流的环节中,一位英国人站起来表示,他就是当年朝撒切尔夫人的车子扔东西,高喊“撒切尔滚蛋”的那些年轻人之一,至今仍然不赞同撒切尔的主张和作为,但影片让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都要感谢斯特里普的精彩表演。 出乎我们的意料,影片从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撒切尔开始写起,中间穿插着闪回来讲述这位政坛的铁腕人物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个结构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回忆的、个人的、温和与失落的《铁娘子》。 老年的铁娘子神经质、敏感,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她时常有看到死去丈夫的幻觉,对孩子充满母性的思念之情。斯特里普的表演已臻化境,演起这样一位老人来真切自如(她能让你完全忘记斯特里普,只感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撒切尔),但从效果来看,则远不如回忆段落中从青年走到盛年的撒切尔夫人来得有戏。当她第一次和政敌在议员中论战时,当她斩钉截铁地决定与阿根廷开战时,那种历史风云人物的震撼才在银幕上展现出来,令你全心投入。 《铁娘子》试图把被当时媒体称为“没有同情心”撒切尔夫人加以感情化的处理,却正好丢掉了她最重要的特质:争议性和复杂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从杂货商的女儿一步步走上政坛;她的政见被调和成了父亲关于“英国人需要做实事,需要自强自立”的宣言;她身上的光芒则转变成了“我每天都在战斗”的励志传说。 影片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之前只拍过一部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这位女导演让影片充满细腻温婉的气氛,却也失去了传记电影最吸引人的力量感。反复的闪回、倒叙使影片颇具有现代感,同时则失去了叙事的流畅性。对比《国王的演讲》的高度集中、高度戏剧化,《铁娘子》就显得有些琐碎轻盈。 “当心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语;当心你的言语,因为言语会变成行动;当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当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这是影片中老年撒切尔夫人对她的医生说的一段话。我们在《铁娘子》中看到了撒切尔的性格,她的习惯,她的言语,可对于她的思想,她何以成为撒切尔夫人,还是只能停留在导演提供的片面解读上——没有中英谈判的内容,对收取“人头税”也一笔带过。对并不了解撒切尔夫人的观众而言,银幕上只是一个曾经奋斗成功最后孑身一人的老妇罢了。 在影片中,当丹尼斯·撒切尔向年轻的玛格丽特求婚时,玛格丽特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在家洗碗洗到死的女人。”但影片的最后一幕中,晚年的撒切尔夫人慢慢喝完咖啡,蹒跚地走向洗碗池,自己把咖啡杯洗净,然后转身离开。这个巨大的悖论似乎正是《铁娘子》的矛盾之处:到底是作为Lady的玛格丽特,还是作为Iron Lady的撒切尔?这还是一个问题。

 3 )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

刚刚惊闻撒切尔夫人去世,突然想起了这篇稿子,和那些没能寄出的明信片。。。。。

果然是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

——————————时间分割线————————————


  ■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
-------------------------------------------------------------------

    电影《铁娘子》要到1月6日才会在伦敦卖出第一张电影票,但英国人早早就在报纸上读到影评了。有趣的是,撰写者大多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时政评论家们。

    但他们依然惴惴不安,英国《卫报》时评家马丁·凯特尔甚至将此列为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要在评论中避免简单标签化,即便是对撒切尔夫人这样早已有了刻板形象的人。”

    要定义撒切尔并不容易。1979年,她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连任两届,执政11年。期间她以“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将英国推向时代的前端。撒切尔成了20世纪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有名词——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

 --------- 褒贬不一的《铁娘子》,褒贬不一的撒切尔------------

    然而,拍摄这部充满政治寓意电影的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却并没有此类政治片的拍摄经验,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根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妈妈咪呀!》。

    当她打电话给老搭档梅丽尔·斯特里普,邀请这位奥斯卡影后出演女主角时,斯特里普也犹豫不决。因为她很确定,作为一个美国人,扮演一个在英国历史上如此经典的形象,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批评。

    “但我的优势恰恰在于,我是一个局外人。正如撒切尔夫人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她永远是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政党工作,她总是出现在她并不属于的地方。”斯特里普说。

    在英国人心中,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分裂的形象。在右派看来,她是个备受追捧的英雄,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左派人士的眼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独裁恶魔,在任期间镇压工人抗议,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直到今天还有英国人念念不忘地抱怨,就是这个女人,结束了英国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英国人对她爱恨交加。在BBC评选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中,撒切尔夫人排名16,是目前在世的提名者中的第一名。而在另一份关于“你最痛恨的100个坏英国人”的评选中,她又位列第3,排在她前面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和英国艳星乔丹。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他们甚至连印有撒切尔夫人头像的海报都不放过:“这应该是本周最差劲的海报了,哦不,这肯定是本年度最差!”

    不过似乎批评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电影本身。在观看了电影对媒体的提前放映后,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英国《卫报》为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甭管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得好不好,你喜不喜欢现实中的撒切尔夫人?结果,88%的人投票给“不”。

------“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

    2011年11月,在《铁娘子》北京首映后的交流会上,一位英国观众站起来说,他年轻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还在执政,那时候他也曾经围住过她的车子,愤怒地朝她扔鸡蛋,高喊“撒切尔滚蛋”。虽然现在他仍然不赞同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对昔日首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卫报》评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这位女首相执政期间的坎坷大事——大规模抗议、人头税暴动、矿工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爆炸——统统轻描淡写地略过,甚至对于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都只字未提。

    影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背后的心酸。影片还原了撒切尔夫人的工作处境:在满是灰黑色男性西装的议会里,只有一个穿着亮蓝色裙装的她,孤零零地坐着。

    为了能够适应在清一色男性的政坛立足,撒切尔还专门接受过培训,改变发型、整形牙齿、练习说话腔调。女儿卡罗尔曾提到,母亲的衣橱里面没有一件女性休闲款的衣服,齐刷刷地挂满了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

    虽然生活在男人帮里,撒切尔依然保有很多女性特质。像不少女性一样,她也随身不离手提包,但是除了梳子、口红和手帕,包里还有应对断电的手电筒、防止反对者朝她脸上泼硫酸而毁容的解毒剂。

    据说,撒切尔夫人会把手提包放在会议桌中央,在辩论中随时从中取出文件应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年轻时曾质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读过凯恩斯,撒切尔夫人从容地从手提包里拿出这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反驳布莱尔。如今,“手提包”在牛津词典里,多了一层“抨击或者威吓”的意思。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

    熟悉撒切尔夫人铁腕形象的人,恐怕会认不出电影《铁娘子》片头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她行动迟缓,语无伦次,眼神里充满了怯懦。

    这正是如今的撒切尔夫人。“母亲一生的最爱只有两个:一是唐宁街10号,二是父亲丹尼斯。她的最爱都被剥夺了。”女儿卡罗尔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可撒切尔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据女儿卡罗尔介绍,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会在餐厅里挂上丈夫的画像,一边吃饭,一边跟“丈夫”说话,有时候还会跟女儿解释:“看,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们!”

    与撒切尔夫人结识30多年的琳达·麦克多戈感叹道:“我曾经是那么羡慕她身上所拥有的那股常人鲜有的自信,而现在,我只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胆怯和犹豫。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即将上映的《铁娘子》掀起了英国国内的评论热潮,有影评人认为该片将会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夺冠热门,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如今,86岁高龄的撒切尔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读报纸,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家里。每天早上醒来,她会坐在窗边,盯着不远处的海德公园里游玩的人们发呆。由于年轻时专注工作,和家人接触少,她跟儿女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平均6个月来看望她一次。

    虽然在任期间交友广泛,但当她过77岁生日的时候,本以为至少能收到几十张贺卡,最后只收到了4张卡片。它们被精心摆放在壁炉台上,闲下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会出神地盯着它们。

    为了跟即将上映的电影相呼应,《每日邮报》记者特地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去她家门口蹲点,捕捉昔日铁娘子的风采。可是,他既没有拍到儿女来欢聚,也没有政客来寒暄,只有替她开门的警卫和搀她走路的护士。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风光不再,她左手扶着门框,艰难地向前迈步。

刊于2012年1月4日
原文地址:http://qnck.cyol.com/html/2012-01/04/nw.D110000qnck_20120104_1-35.htm

 4 ) One's life must matter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女性。她是英国第一任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连续任期最长的首相。美国人眼里她是里根的忠实密友,苏联人眼里她是难缠的铁娘子,中国人眼里她是同意香港回归的功臣,而英国人自己则对她的“撒切尔主义”又爱又恨。她一方面压缩公共开支、减少经济干预、推动国企私有化,使英国摆脱了长期滞涨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她打压公会、减少福利、收“人头税”,又使得贫富分化加剧民怨迭起。她的果敢给英国带来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她的固执也常令身边的助手们不堪忍受。终于,她在第三次连任中间被保守党内部质疑,并在第一轮投票中以2票之差未能直接获胜。她旋即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半的执政(1979-1990)。
影片以老年撒切尔夫人平静的生活为主线,不断闪回她初出茅庐、坠入爱河、平步青云、当上首相、面临危机、遭遇炸弹、马岛大捷、一意孤行、黯然辞职等一系列人生重要经历。正如导演所说,影片非常忠于史实,当然对材料的取舍是为其政治观点和中心思想服务的。大概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关系,片中着力表现了撒切尔对丈夫的深挚感情;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以致在丈夫去世后她时常精神恍惚自言自语。取材和叙事结构都无可厚非,导演的思路是要表现一生独立强硬、铁腕治国的撒切尔夫人,其实也有温柔贤惠、敏感脆弱的一面,尤其到了晚年,她又做回了一名普通的妻子和母亲,一切名利是非都如过眼云烟。但本片最大的问题是片段太散,给人支离感;很多事件无疾而终,让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摸不着头脑。或许导演只是想摆事实,不想讲道理,毕竟纪录片风格最不会得罪人;但她忘记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这么多信息在这么短时间内灌输给观众,大概只有右翼的铁杆粉丝们能消受了。另外,我觉得老年时代的比重稍多了些,那个碎碎念的幻觉老公就是为搞笑的么?
去年乔治六世大红大紫,今年撒切尔夫人再掀波澜,英国执政者这两年很风光啊。咱啥时候能拍部国际上拿奖的毛泽多或邓小平呢?梅姨的表演依旧登峰造极,中年版母仪天下,老年版英雄迟暮,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就把影片提升了一个档次。众望所归的,这位奥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员在时隔30年后再次捧得小金人,也首次横扫了金球奖和英国BAFTA奖。

 5 ) 写到一半的影评

我看的电影并不多,所以没有能力和资格用一种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这部电影。那,只想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人说碎碎念,无数的闪回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吧。不过因为仗着自己对英国近代政治的了解,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对这段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历史反应的相当到位。

英国在我眼中是一个十分精妙的国家。他们很少动用激情澎湃的革命去改变自己的体制,很少有翻天覆地的破坏与创造。一切都像是查尔斯王子的性格那样,温吞吞的固守着自己本身拥有的一切性格,对外界的变化迟缓的做出反应。他们喜欢在本来就存在的机制上修修补补,不断改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拥有最官僚但是十分有效的政府体制。英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我觉得不是蒸汽机,而是对权力的掌控。权力这个东西如同怪兽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想尽办法自我膨胀。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的是掌握权力的一方对其对立方进行压迫和统治。但这好像不是英国的做事方法。他们精妙的体制就像是玲珑剔透的监狱,将各个方面的权力困在其中,互相制衡。若是一方太过强大,那么这个机制相对的会进行自我调整,以重新调整这一平衡。英国政治始终是在衰落中寻找发展,在抗衡中寻找平衡。他们始终在想方设法通过改革寻找两全策。

很多英国人不太喜欢撒切尔夫人,尤其是劳苦大众。因为正是她将法律引入到工业关系中间,使得原本由自愿主义(Voluntarism)被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代替。个体主义本来就是美国的东东,而英国最不待见的就是美国的各种玩意儿。而且,这么一来,本来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取得回旋余地的领域一瞬间都被法律夺走,甚至连罢工的程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使得性格温顺的英国人也无法忍受继而诉诸暴力,当年各种暴动从影片中可见一斑。

工会(Trade Union)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为了保障雇员利益而存在的组织,就仿佛是在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对雇主的管理和统治。但是上世纪后期,英国的情况远远不是这样的。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威胁,英国的高成本人力使得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由于与工会达成的协议,使得英国雇主们想要重组自己的人力是几乎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寻求更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销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产量的下降,产量的下降必然迫使走投无路的雇主走向裁员。裁员会引起罢工,罢工更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成本。恶性循环导致的是经济衰落,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为什么工会不考虑“企业也要生存,只有企业能生存,才会有工人一口饭吃”,而是咄咄逼人将企业往死路逼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工会绑架工人,获取政治力量和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在动画片马达加斯加里企鹅和猴子的谈判里表现的活灵活现,对不起,乱入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虽然市场里个体都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不能做出绝对理性的选择。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想要更高的工资,更多的休息时间,更多的劳动权益,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会让自己最终失去工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玛格丽特.撒切尔出场了。我之所以说那么背景,是因为我觉得撒切尔夫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妥协”。工会的力量足以调动全国整个无产阶级,与政府抗衡。而她站出来并且顶住了改革阵痛带来的压力,这种魄力绝对可以和丘吉尔当时和德国死磕到底的精神相提并论。

有人说这部片子女性化过头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撒切尔夫人为了符合首相的身份,在英国这个到今天还非常性别歧视的社会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铁娘子”的形象,让人觉得她无可匹敌,尖锐的如同刀子一样。但你怎么可以忘记她是以为女性?她把治理国家比喻成house holding,治国如治家的政治手腕充满了智慧。她是如母亲一样的照料着整个国家。政府的立场既不是雇主也不是雇员,而是按照经济学上说的“提高了效率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有好处”的思维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整。这正如一个母亲管教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一样。

梅姨的表演真的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其实梅姨本身不是那种气势无比滂沱的人,见过真人之后觉得此阿姨是笑起来温柔无边的邻家阿姨,不愧是我和我娘的共享偶像。但是在片中我揍是忍不住想要像选民一样跳起来喝彩。片中“首相质询”一段,她和shadow cabinet的数次交锋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为她鼓掌。在BBC上看了多次当今首相David的首相质询,真的觉得还是撒切尔夫人更加有魄力更加有性格。

(我就是忽然不想写了,先这样吧。要是想起来再补。)

 6 ) 她们只想拍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传记片是很难拍的。要把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放进一两个小时里,如果平铺直叙,要么就是毫无亮点的流水账,要么就是段落式的碎片拼接。因此很多传记片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法,重点叙述某一段加上闪回穿插,包括这部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的扮演者是影坛超级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本次出演为她拿到了第17次奥斯卡提名。事后看了youtube上一些撒切尔夫人当年的演讲和辩论视频,发现梅姨学习她讲话的腔调还挺像的。

我想大多数想看此片的人和我一样,目的是想了解撒切尔夫人不平凡的一生,尤其希望看到风云变幻的首相生涯的另一个视角。然而本片把重点放在了退休后罹患老年痴呆症这里,闪回片段既非时间顺序也非主题蒙太奇,闪回的毫无规律、无比混乱,年代的错乱让观众也搞不清屏幕上出现的丈夫是活人还是主角的幻觉,似乎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老年痴呆的痛苦。诚然这一点达到了效果,但是这显然不是大多数观众想要的。

电影也过多的展现撒切尔夫人作为女人的一面,似乎是想挖掘“铁娘子”形象脆弱的另一面。对首相生涯的一件件大事,如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纲领、货币主义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大幅削减福利的经济政策、与工会的艰苦斗争、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威胁、马岛之战、与里根的亲密联盟关系、反对欧共体和统一货币、香港问题等等,要么含糊其辞的作为闪回的片段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只字不提。在这些片段中也只表现了她外在的强硬,却没有探讨她的政策内涵,及其理念和性格的来源。

一看导演和编剧,果然都是女人。她们只想拍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短评

其实是撒切尔夫人晚年的生活写照,每天思念亡夫的孤单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政治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有个很严重的断层,没明白为什么年纪大了就有幻想症了。。?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女性,不过确实有很明显的细腻加碎碎念。。。梅姨气场确实演出来了,但总觉得有点太过用力。。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却没有令人感到无趣,处处体现着温情与细心。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挖掘这一位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女子,展现出的是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老年撒切尔收拾其丈夫遗物为主线,慢慢散开,娓娓道来其政治生涯中形形色色的经历。梅姑的表现干练、强势,这样的女人理应在男人群中有一席之地。

5分钟前
  • 么小熊-泡泡
  • 推荐

老觉得是一惊悚片儿

9分钟前
  • 贾小宁
  • 推荐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有得必有失

11分钟前
  • Ms.mess
  • 推荐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12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铁娘子

17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今天是2011年12月31日。而這也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上次哭得這麼厲害應該是7月16號。

21分钟前
  • ʜarмonica
  • 力荐

25分钟前
  • 瑶一瑶
  • 推荐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28分钟前
  • 巳注销
  • 推荐

女主的演技果然厉害,演出来撒切尔晚年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当政时的雷利风行,不愧为铁娘子。

32分钟前
  • 豆瓣酱
  • 推荐

梅姨演技赞

34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3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改变了历史容颜的女人。

3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

42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2012-2-12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44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也许再过些年,就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叫《梅里尔·斯特里普》了……

45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伟大之人自有其可爱、可恨之处。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48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