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爱博士

战争片美国,英国1964

主演:彼得·塞勒斯  乔治·C·斯科特  斯特林·海登  詹姆斯·厄尔·琼斯  格伦·贝克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奇爱博士 剧照 NO.1奇爱博士 剧照 NO.2奇爱博士 剧照 NO.3奇爱博士 剧照 NO.4奇爱博士 剧照 NO.5奇爱博士 剧照 NO.6奇爱博士 剧照 NO.13奇爱博士 剧照 NO.14奇爱博士 剧照 NO.15奇爱博士 剧照 NO.16奇爱博士 剧照 NO.17奇爱博士 剧照 NO.18奇爱博士 剧照 NO.19奇爱博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0:16

详细剧情

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饰)怀疑苏共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直善良”的美国人民,他于是下令携带核弹头的飞行部队前往苏联,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核打击。苏联方面得知此事,立即致电美国总统墨尔金?马夫雷(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 饰),并威胁如若领土遭到攻击,苏联将不惜一切代价按下“世界末日装置”。该装置的威力足以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一场有关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战争就这样悄然且荒诞地拉开了序幕……   影片根据彼得?乔治1958年的小说《红色警戒(Red Alert)》改编而成,与《2001漫游太空》、《发条橙》并称为“未来三部曲”。

 长篇影评

 1 ) 《奇爱博士》:或者我们如何克服对黑白片的恐惧,并热爱库布里克

恐惧(panic)在希腊人那里原本只是一个人在林中漫步时突然袭来的畏惧感,他们用一位神祈来为这种感觉命名:潘(Pan);到了中世纪,人们的恐惧集中在吸血鬼、狼人这些幻想的产物和麻风病、黑死病等真实的灾祸上,当然,恐惧有时候也是神学上的,比如各类心怀鬼胎者对天罚日和末日审判的恐惧;近代工业的发展逐渐滋长了城市的堕落和阶级的矛盾,人们的恐惧对象主要成了开膛手杰克这样的变态杀人狂和法国大革命中肆无忌惮的革命屠杀。二十世纪的恐惧是什么?有人说是纳粹集中营。但对大多数没有进过集中营的人来说,那里的苦难是遥远而陌生的,只是读完安妮•弗兰克的某页日记时的瞬间想象,而曾被关在集中营的人尽管为数众多,但他们中大多数都已经死去。对于今天再次在资本主义丰裕的物质文明中安逸度日的人来说,核弹同样是遥远而陌生的,人们只是在看国际新闻时,在某超级大国对某邪恶国家的制裁报道中,偶尔听到这个词。但对经历过冷战的那代人来说,从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一直到苏联解体,核的梦魇整整围绕了长达半个世纪,可谓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恐惧。
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奇爱博士》就是关于这种恐惧及其后果的。冷战中的苏联和美国都担心对方率先使用核武器,于是各自设计了相应的报复措施。美国的R计划:只要苏联的导弹攻击了华盛顿,美国的中层将领就有权力绕开总统的命令直接启动R计划,几十架部署在美国本土以外的轰炸机将满载着核弹去摧毁苏联的主要军事目标。苏联的世界末日装置:只要美国率先使用核武器,这个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装置就会启动,其威力将摧毁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朋从苏联人只喝伏特加推知地球上所有的水都已经被“氟化”了,自己宝贵的“体液”正在被毒化,于是决定率先采取措施:他在苏联没有入侵的情况下直接启动了R计划,同时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他全面发动战争,因为召回轰炸机的密码只有他知道,而他已经把他的基地封锁了起来……
核弹的发明使战争变得至为简单:它只是两个超级大国首脑之间的博弈游戏。唯一有制约性的力量只是某种脆弱的人道主义。使人们恐惧的是:谁能保证这种人道主义永远有效,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杰克•瑞朋这样的妄想狂。而杰克尽管一半是偏执狂和疯子,但他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出于某种恐惧。对核的恐惧与古典时代的恐惧十分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某种幻想或者来源于某种自然力和不可控的非理性因素,它本身就是理性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理性思维。人们试图用理性的思维去控制作为科技理性产物的恐惧,比如让核弹的力量控制在某个由计算机控制的装置手里,这种思维却反过来被恐惧所俘虏,恐惧成了这种思维。弥漫在冷战意识中的正是这种恐惧思维,恐惧成了某种本体化得东西,到头来唯一使人感到恐惧的其实是这种恐惧本身。
《奇爱博士》集中表现的不是对核弹的个体心理恐惧,而是被恐惧所俘虏的理性化思维本身。该片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军事基地内杰克•瑞朋的办公室,总统的作战指挥室和轰炸机内部。决定地球和人类命运的不再是广阔的战场,而是这三个内部空间,命令的发布与传递是无形的。人类的和平仰赖这三个地方的合理化运转,只要某个环节被非理性的恐惧心理所俘虏,就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影片不厌其烦地叙述了R计划从发布到执行的所有细节:杰克•瑞朋广播通知基地士兵苏联已经入侵,他已启动R计划对苏联展开报复性攻击,所有士兵上缴所有通讯设备并严守自己岗位准备作战:敌人有可能在任何时刻穿着任何衣服向基地进攻。这些命令都是军事集团内部完全理性化的作战反应,除了它们的前提是出于一个人非理性的幻想。轰炸机内部,从接到命令到最后的执行的过程都由摄影机巨细靡遗地再现出来:接受命令、向基地取得确认、取出R计划的函件、计划的具体内容、任务的分配、战后飞行员个人生存物资清单的罗列、切断对外信号的措施、锁定通讯频率的措施、飞行高度的数据、里程的数据、投弹后逃生线路的计算……执行R计划需要按动轰炸机内无数的按钮,每发布一条具体的命令,就需要按动一个按钮,摄影机就会给这个动作一个特写给与强调,人类的命运就决定在这些按钮上。所有那些命令的具体实施程序及所有那些按钮都是事前经过完全理性化地运算和设计的,它们的运作几乎是万无一失的,与核弹一样,它们是人类理性的精巧结果,但是当某个源头被非理性的恐惧心理所俘虏,恐惧便随着这条理性的锁链一步步传递并增值,最后产生的完全是非理性的毁灭后果,于是,人们反过来对这条精巧的理性锁链产生巨大的非理性的恐惧。
杰克•瑞朋并非完全是一个妄想狂,他还是一个被彻头彻尾地具有冷战思维的人,这从他一边发布执行R计划的命令一边打电话给总统要求发动全面战争可以看出。冷战思维是一种以恐惧为起点的完全理性化的思维。除了这位杰克,电影中还有一个人物是它的主要代表:巴克将军(影射美国著名的“热爱”战争的巴顿将军)。他在获知杰克已经启动R计划的消息后先是故意拖延时间不向总统汇报,后来又极力鼓动总动发布全面战争。最后当得知苏联的世界末日装置将会启动,人类面临毁灭的命运,美国总统和他的政府要员们商量如何挑选一部分人进入地下矿洞以繁衍人类后代时,他的建议是:如果苏联人偷偷带了一枚炸弹进入矿洞,九十年后人们从矿洞出来,苏联的科技将会领先美国。在这个疯狂的带着小丑色彩的人物身上,以恐惧为起点的思维逻辑被推演到极点,同时恐惧也带上了一层丛林法则的色彩:人们恐惧的只是在强力的较量中处于弱势。
《奇爱博士》一片的全名是《奇爱博士:或者我们如何克服对炸弹的恐惧,并热爱核弹》,听起来像是一本指导手册。片中的奇爱博士是个夸张的漫画般的人物,他对科技的力量怀着一种 “奇怪”的爱,正是他这样的人设计了像“世界末日装置”这类东西。他的原型是科幻小说中疯狂的科学家,库布里克更新了这一类型人物,使他与爱欲结合在一起。奇爱博士在为总统讲解“世界末日装置”的建造原理和核弹爆炸后逃生的方法时眼神中带着疯狂的神采,他似乎根本不在乎几十亿人的生死,他唯一所爱的只是他的“装置”和科技力量本身。讽刺的是,这个科技的骄子本身半身不遂地瘫痪在轮椅上,讲到兴奋处,他的一只手便不受控制般地直冲冲伸向半空中,其姿势颇像“希特勒举手礼”。库布里克似乎想借此讽刺纳粹极权主义的产生在科技的理性化中的根源。“热爱核弹”,正如片名所示,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爱”,库布里克想回答的是,爱欲能否改变科技的非理性力量,或者说爱欲能否使人克服对科技的非理性恐惧。《奇爱博士》发行的1964年正是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发表十余年后,以性解放和反战为标志的68年革命运动前夕,人们普遍迷信文明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性欲的解放可以使人类从科技与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库布里克以这部电影表达了他对这种思潮的看法:在非理性的恐惧面前,即使是爱欲也有可能被导向畸形,人们可以爱男人、爱女人,但也有可能爱核弹。人们突然之间只看到了性的自然健康的一面,却遗忘了性的扭曲的黑暗的一面,畸形的性欲的无法满足要求各种非理性的“代偿”。实际上,《奇爱博士》一片中许多戏剧性的场面和形象都来自于一种无法满足的“奇怪的爱”。除了奇爱博士这一形象,还有比如影片开始时被评论家成为“史上最性感画面”的两架军用飞机加油的镜头。“巴克”将军出场时,他性感的女秘书正穿着“三点式”泳衣晒日光浴,后来将军与总统开会时,这位秘书还打来电话撒娇,无疑,这位热衷于战争的将军同样也热衷于做爱。美国总统在跟苏联总理德米特里打电话时,那位总理显然也在寻欢作乐,显然,性爱有时不过用来缓解军备竞赛带来的焦虑。那位启动R计划的杰克•瑞朋在被问到什么时候第一次想到地球上的水都已经被“氟化”,他的“体液”正被毒害时,他答道,“与女人做爱时”——性的无能需要战争来补偿。
战争无疑导致恐惧,而人们也时常因为恐惧而发动战争。二十世纪的恐惧是对核战争的恐惧,同时也是对被非理性的恐惧所抓住的理性化的科技的恐惧,在后面那种恐惧面前,爱欲也好,理性的科技也好,似乎都无能为力,文明变得岌岌可危。《奇爱博士》最后著名的核弹爆炸的蒙太奇,就像哀婉的预言一样,笼罩在人类文明的上空久不散去。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2 ) 趣谈绿箭口香糖在《Dr.Strangelove》中的奇妙应用

我的所知太浅,一生太短,而库布里克的电影太深,太长。所以只聊聊影片中出现的一个小道具“绿箭口香糖”,作为管窥一豹的借由,以求心安。

在谈电影之前,先聊口香糖。

口香糖在二战时期便和罐头、牛肉干一样,作为一种重要的军用物资配给给军队,它具有防止瞌睡、缓解压力、清洁牙齿、填补油箱、保持注意力的奇妙效用,广受狙击手和空军大兵的欢迎。

而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便是箭牌口香糖,当时箭牌厂商几乎把所有的产能都供给到了军方,也被美国大兵带向了欧美的广阔市场,这为箭牌口香糖在战后的兴盛打下基础。

就是这样一款和二战千丝万缕的物品在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作为一种二战标志性物件的奇妙点缀,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

1.绿箭口香糖的死忠粉——General Turgidson

影片中第一处绿箭口香糖的踪迹出现在25分58秒,托德森将军(Buck)将第一片口香糖拨开糖纸(左下角《War Alert Action Book》左边便是一张拨开的糖纸,而桌上已经有三四团像是吃完的口香糖的坨状物),然后将其缓缓对折,尔后张口伸舌吞入,他之后吃口香糖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吃的。从他放在桌上的包装可以辨认,这跟我小时候吃的绿箭牌口香糖并无多少出入。值得一提的是,Buck一旦吞入口香糖以后,他的发音就变得特别有弹性,更具表现张力,更像是Nazi本人,在对于人命的轻佻草芥视之上也变得更加欠揍。

有趣的是画面转向总统之后再聚焦于Buck之时,桌上的口香糖包装便只剩下糖衣了,他吃口香糖的速度着实惊人,这里可能是为了铺衬人物内心的紧张与无所适从,毕竟这是一种与战争休戚相关的味道。事实上,如果读者能联想起口香糖在口腔中拧巴的感受,是不难理解这个道具对于紧张气氛的暗示作用的。

另一方面,自从吃了绿箭口香糖之后,Buck的五官面庞无论说话与否,都在咀嚼的速律下自如地扭动起来,加强了他具有魔性的表现力,也带着十足的轻佻与不屑,口香糖仿佛成为了Buck的另一根舌头,与他嘴中的另一根一样巧舌如簧,伸缩自如,却毫不负责,甚至泯灭人性。

28分11秒时,他又在镜头前吞下了第二根口香糖,以一种十分镇定雄辩的政客姿态,可见其十足的虚伪。

30分29秒,Buck在被总统软弱无力地指责之后,以吞下第三根的方式发泄其明面上的不爽。

当他的性感女秘书打来电话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桌上洒落的糖纸,他吃得是真的快。

Buck的演员斯科特的面部特征本来就比较魔性了,配上口香糖的加持,使得他的面部特征(欲吞不吞,欲嚼还咽)时常成为影片中一道怡情的靓丽风景。

2.飞行员的常备良品——Survival kit contents check

在飞机急救包的点数过程中,除了尼龙袜、口红、俄罗斯圣经、百元卢布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绿箭口香糖,其实库布里克在这里应该是纯粹的恶搞,他绝对是故意的,当时飞机上的口香糖其实并不是绿箭,而是经过官方改良的咖啡因口香糖,在其中加入了大量咖啡因来提神,一天最多只能嚼三四片,为了防止士兵过量服用,甚至还在其中加入了苦涩的药味,而飞机上温度很高,这些口香糖易融化,因而往往保存在铁盒子里。

库布里克这里使用的口香糖是去除实用功能的,而仅仅是最为一种烘托战争氛围,联想起二战的点缀,因而他使用了当时家喻户晓而广受欢迎的绿箭口香糖,作为一种战争明信片的使用方式。

3.手中紧攥的救命稻草——执行官Mandrake的口香糖记忆

Mandrake和上司Ripper共处一室时,与叼着烟斗泾渭分明的姿态是紧紧攥着手中的绿箭口香糖,显出弱小且无助的克制与挣扎,绿箭口香糖在这里也是一种联想起二战记忆的点缀,它像是一根招魂的指挥棒,将办公室变成了战场。

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获悉了Mandrake的二战回忆,他被日本人在铁路线旁抓住,凌受了非人的虐待。

他们甚至不想让他说话,只是疯狂地虐待他,以凌辱他取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的娘娘腔气质。因而他在45分48秒,面对着手中紧攥的绿箭口香糖,脑子里大概一遍遍地过着二战时期被日本人抓住虐待的可怕场景,因而他面容里深藏的恐惧与挣扎也就不难解释了,更过分的是他在冷战时期也遭到了上司的威胁与囚禁,这种二重复演无疑是一种酷刑的酷刑,那根绿箭口香糖着实残忍。

4.不,这是你的绿箭——Buck向身边的官员递上绿箭被拒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们也不能忘记可口可乐在影片中所做出的的牺牲,它起到的作用与绿箭口香糖相似,但在表达的功能和张力上不及绿箭,因而也只是在片中出现了一次,作为从主线宕开的传神一笔。

 3 ) 奇爱博士

我说这是最经典的反战电影难道会有人反对吗?本片讲述了一个幻想的核战争的到来,库布里克却以黑色幽默的态度诠释了这场荒淫的闹剧,令人捧腹,战争果真是可笑的!奇爱博士的“杜撰名字”和不自觉的纳粹军礼,战争狂人杰克将军的“纯净体液”,疯狂的巴克将军,戴着牛仔帽坐在核弹上冲向目标的康格上校,苏联的“世界末日装置”以及用《当约翰尼胜利回家》衬托的R计划,无不对比鲜明地充满对核战争,人类未来,无知的政治统治的浓浓的讽刺意味。
奇思妙想与黑色幽默漫天飞舞,充满暗喻的台词令人捧腹,密闭空间里将政治的各种疯狂偏执自私无知进行放大,滑稽而夸张的表演更是将战争的荒谬和冷战的荒诞推向极致,浓郁的讽刺充斥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世界毁灭之前依旧在算计利益的结局拍案叫绝,剑走偏锋的另类喜剧!

 4 ) 角色姓名的性隐喻伪考

此考并不完全,也不知库布里克是否有此意,如果有,那庆幸鄙人尝试去猜了,如果没有,喂,这也太巧合了吧。

Group Captain Lionel Mandrake
Mandrake在植物上名为风茄,也就是哈利波特中出现的曼德拉草,形状奇特,阿拉伯人称之为“妖魔的蛋”,在希伯来语中意为“爱的植物”,在某些亚洲文化中,人们相信风茄有使妇女受孕的功能,直白点就是春药、怀胎药。此处为男性生殖隐喻。

President Merkin Muffley
Muffed:To screw something up
在粗俗语言中指妓女、阴户,或二椅子。

General ‘Buck’Turgidson
Buck
1.v: slang for the act of fighting
2.v: slang for disagree'ing and feeling angry towards something
3.n: slang for a young black man
4.n: a male deer
5.n: slang for money
指打斗行为、暴力、年轻黑人男性、雄鹿、钱
此词真乃是赤裸裸的雄性特征
Turgidson
Turgid意思为肿胀,son这词儿大家都认识,此姓意为勃起的生殖器。

rigadier General Jack Ripper
Jack Ripper一说,只能联想到Jack the Ripper,大名鼎鼎的开膛手杰克,他于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期间,在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死者的遗体显示受害者喉咙被割开,死后腹部往往被剖开,部分受害者甚至外阴被凶手切下。

Major 'King' Kong
金刚,雄性特征还用提吗

Russian Ambassador Alexi de Sadesky
Sadesky来源于Sade,和萨德挂钩的除了“性虐待”以外还有什么好词儿么

Dr. Strangelove
对战争、毁灭、破坏、野心、阴谋这些畸形的爱

 5 ) 解码奇爱博士奇怪的爱

【作者:西夏 原载于《科幻世界》07年第四期】

[故事] 战略空军基地将军将自己的性功能障碍归咎于水中加氟防治坏牙的科学方法,认为这是苏联企图毒化美国人体液的阴谋,于是下令空中24小时巡弋待命的核弹轰炸机队进攻苏联,并以全面核战为由关闭了基地通讯。大惊失色的国防部为避免偶然核战,一面想法召回飞机,一面与政要紧急磋商。由于意识到苏联的核反击将毁灭美国,军方建议干脆乘机实施全面核攻击,从而借此永远解决苏联威胁问题;而总统为了和平,试图请求苏军帮忙击落自己的飞机,却惊恐得知苏联已制造了足以摧毁地球的“末日装置”,该装置会在苏联遭到核攻击时自动启动,无法阻止。终于,一架B-52载着两枚氢弹越过艰险击中目标,核毁灭被启动之际,名为“奇爱”的科学博士现身国防部作战室,开始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法抑制的激动,描述起一个令人向往的地下矿坑生存蓝图……

[起源和闲话] 本片小说原著《红色警戒》,作者彼得·乔治二战时曾为英国皇家空军情报官,据说曾在空军基地被一架掠过头顶的美军B-47轰炸机震得咖啡杯摔在地上,边上人评说一句“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这样来临”竟使乔治猛得灵感,三星期写出了《红色警戒》,跟克鲁亚克写《在路上》一样快。注意这个《红色警戒》跟那个即时战略游戏《红色警戒》系列没有关系。电影对于当年的核威慑极尽嘲弄,没想到在电影完成两年后原作者乔治本人竟不堪核战恐惧而于1966年6月自杀身亡,由于小说本身的文学成就并不算高,电影《奇爱博士》就成了我们依稀记住这位先觉者的唯一凭据了。所幸《奇》片在很多“一百”名单上位居前茅,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其“重要文化意义” 而与《公民凯恩》、《飘》、《卡萨布兰卡》、《绿野仙踪》等一起列进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

[背景] 却说1960年代冷战突然加剧,猪湾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得核毁灭的幽灵突然从世人生活的背景被调到前台,反映核焦虑的西方科幻-灾难片开始丢掉50年代的种种动物寓言面具,而出现咄咄逼人的现实景象,先有《海滨》(On the Beach,1959),后有纪录式的《战争游戏》(The War Game, 1965),同期还有《奇幻核子战》(Fail-Safe,1964)。那时库布里克为准备一部关于核威慑的电影,已经刻苦研究学习了三四年,忽一日,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在飞机上读到小说《红色警戒》,视为一个描述偶然核战的绝好案列,在《原子科学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评该小说的文章,竟被库布里克读到,二人当即联络并跟彼得·乔治谈下了电影改编权。那个托马斯·谢林,因广涉运筹学、外交学、国家安全、核战略、军备控制理论,在四十年后的2005年,“以其博弈理论(game theory)增加了我们对于冲突与合作的理解”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另外话题。

小说版的《奇爱博士》是个一本正经的故事,库布里克却发现因为“核威慑”主题内在的非逻辑以至荒诞性,电影完全没法拍成正剧,终于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黑色荒诞的模样,成为美国电影学院“百年最佳”排行榜上第三好笑的电影。不过中文观众看字幕很难觉得这部电影有那么好笑;就算是英语观众也很难同意该片到底有多好笑。毕竟因为核毁灭这样的沉重主题,很多观众即使谨慎笑起来也是怀着神经质的紧张和负罪心理,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核威慑] 美国科学家联盟的太空战略、国际安全及军情分析大腕约翰·派克(John Pike)曾说,“关于核战略的所有东西,都可以从《奇爱博士》学到。”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的国际政治与核战略研究的教科书内容,因为它把核威慑的重要而荒谬的逻辑完整呈现了出来。一个空军基地的指挥将官,为什么拥有下达核攻击命令、掌握地球命运的大权?另一方面,为什么苏联的“末日装置”是完全自动反应,不可能被人为因素改变?《奇》片从两个方面展示了核威慑逻辑必然走向的堕落。

 

核战略的核心是“核威慑”。什么是“威慑”?奇爱博士在影片最后是这么说的:“威慑是一种让敌人在发动进攻时产生内心恐惧感的艺术。”——记住了:威慑是一种“艺术”不是“科学”,它需要的是“恐惧感”,而恐惧感,需要有效地传达到你想要打击的敌人的脑筋里面才能激发起来,否则威慑就不存在。所谓“末日装置”在我们的现实中虽然从未真正实现过,但正如奇爱博士所说,它在技术上完全是可能的,因此它高度浓缩了当年美苏的核恐吓战略,该战略名曰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即“对等保证摧毁”,缩写成MAD,正巧是“疯狂”一词。疯狂而奇妙的事情,往往牵涉到逻辑的怪圈,核威慑也如此。为了有安全感、为了高人一筹或者为了迎头赶上,你不得不拼命制造核武器;如果MAD状态达到,即通常所说的“核平衡”,那么使用核武器就是不合逻辑的行为,因为谁先攻击谁就会遭到毁灭性报复,而如果有谁被首先攻击,其报复也就变得没有意义,大家都已经玩儿完了,谁还会有心思去报复?另一方面,在真的常规冲突升级的情况下,人的理性在决策核打击时又会陷入逻辑的障碍,更不用说还有情感上的障碍了,于是核战略理论的版本也必须跟着升级,这就势必引入非理性、非人性、或者说不确定的因素,才能继续提高有效的“核威慑”能力,这样我们就逻辑地、或者说非逻辑地有了对非集权的、非统一指挥的攻击作战系统的需求,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空军基地司令可以发动核大战的原因;也有了自动引爆、完全无法人工控制的反击系统,这就是“末日装置”。让国家和军队把核武器控制权放弃给计算机、各种感应元件、以及任何一个基地司令官,才能确保核恐吓无时无处不在的有效性。这不合逻辑的疯狂结局,变成了核威慑战略的符合逻辑的下一步,虽然当年苏联并未造出末日装置,但他们真的完全可能象电影中的俄国大使那样从《纽约时报》的讨论得到末日装置的灵感,而当年整个欧洲,真的都布满了可以随意发动核大战的空军司令们。奇爱博士说,这是核威慑理念的精髓,可以让大家永远都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边缘徘徊,在恐惧中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糟糕在于,有个指挥官脑子突然进水或者出水,就心血来潮真的发动了攻击,将一切政治和外交抛诸脑后:“战争太重要了,不能留给政客来处理。”而另一边呢,还没有来得及通告全球自己已经达到MAD状态,给了疯子可乘之机。这些使人发根倒立的“人为错误因子”之上,我们还有戴上牛仔帽的机长“金刚”上校,他训练有素、英勇顽强,率领一班各族人民的杰出代表,以大无畏的美国英雄主义精神跟百折不挠的德克萨斯牛仔气概——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终于使得世界朝着毁灭的方向平稳前进无法逆转。

 

[名词解释] 那个勇敢的上校姓 Kong,美国人除了“金刚”之外,没有别人有这个姓。美军轰炸机的先进上校,为什么有个“金刚”的姓呢?这样我们就不可避免涉及成人内容了(未成年读者请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所有论家都同意,《奇》片将雄性的性冲动跟雄性好战的攻击特性并置,从片头那个谁也不会漏掉其含义的轰炸机空中加油的“雄起”画面,到最后轰炸机上校骑着导弹飞向地面炸开蘑菇云的“高潮”状态,全片实际上是以战争释放焦虑的一个完整过程,活蹦乱跳的上校简直就是冲在最前面的一枚精子,他(缺)一根筋地冲向目标绝不放弃的劲头,让他姓“金刚”的姓真是再合适不过,何况他在朗读救生物品清单时,还流露出了跟金刚一样的恋物癖。“金刚”瘪着他土得掉渣的德州土音,读到“一套避孕药、三支口红和三双尼龙袜”时,尖着嗓子美滋滋地说:“这些东西够去(拉斯)维加斯混上一个周末了……”。岂止“金刚”,一份深入的研究指出,《奇》片所有名字都带有直白露骨的性意味,这一点翻译版本可能很难传达。如空军基地司令叫做“撕破衣服者”(注);总司令名字Buck是“雄性动物”,姓Turdginson意味“肿胀,勃起”;美国总统的姓,在粗俗语言中指妓女、阴部、或娘娘腔的男人;苏联大使名字直接跟“萨德”或者“性虐狂”挂钩;苏联总理名字虽是个普通俄国名字,却是阳性形式的生殖女神名,而他的姓Kissov (=kissoff) 意为吻别、吐口水哄走,意思等于“你死去吧)”;那个英国军官的名字呢,不但是一种春药、怀胎药之类的植物,也被某些同性恋组织拿来做标志,而这个角色跟同性恋有关这一点也被故事情节一再证实,以至于陆军军官以为自己奉命来逮捕他是因为他在基地领导了一场“堕落者的暴动”,一见到他就因为他奇怪(漂亮)的制服而嘲笑他是易装癖。也不光是人的名字。轰炸机机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本《花花公子》杂志插页图片,覆盖裸身女郎腰部的大书是Miss Foregin Affairs,以“外遇”谐音“外交”;而飞机攻击的第一目标Laputa,则是《格列佛游记》中一群疯狂科学家的岛屿,他们疯狂沉浸于思辨,以至于妻女们要跑到人世间去偷情寻求满足。(熟悉宫崎骏的影迷当然会说,啊,Laputa,那是《天空之城》...)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那个发疯的基地将军“撕破衣服者”,打仗的神圣理由,是为了保卫自己和美国人民“宝贵的体液”,在他发布进攻命令的庄严时刻,他嘴里始终把玩的那支雪茄,在仰拍的镜头中不由自主高高翘起来……如果对比原小说就知道,电影版的《奇爱博士》已经把小说中很多低廉玩笑剔除或者弱化了,但影片尾声地球人命在旦夕时的性玩笑,表明所有那些名字的讲究都义有所指。当国防部作战室的所有男人们不分意识形态和国籍、不分军阶、军种,全都津津有味地在奇爱博士“十个女人配一个男人”的奇妙主意下,畅想起未来地下矿坑生活一夫一妻制的必然终结。博士说,所选的女人要具有高度性感的刺激性,而男的要优秀,要包括军方和政界上层,这样在不到100年时间里就可以缔造新的一代优秀的美国人。一时间大家忘了几分钟后全球即将毁灭的事情,迫不及待地要开始跟苏联展开“矿坑竞赛”,战争的雄性本质和荒谬特性可谓一览无遗。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探讨很多人都忘了问、或者被问到的时候不免语焉不详的问题了:为什么这部电影要以一个情节上不起眼的配角、在片末才出现的“奇爱博士”来命名?那长长的、古怪的片名的后半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奇爱博士,或我是怎样停止焦虑而开始爱上核弹的。原来,这是一个关于“奇怪的爱”的故事,而这种奇怪的爱的最高造诣者正是“奇爱博士”,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配角”,却是所有角色的集大成者,所以在他雄辩地开口之时,所有人都靠边站洗耳恭听:原来战争居然可以绝妙地解决雄性的焦虑,怪不得满屋的眼睛都难以置信地大放光辉。

 

 [博士之爱,和他不听话的右手] 《芝加哥太阳报》的美国影评大腕伊伯特两次撰文、三次发表出来评说《奇》片,都对其结尾很不感冒,认为那一段奇爱博士的演讲完全是画蛇添足。很显然如果不是库布里克的艺术智商太低,就是伊伯特在奇爱面前迷失了靶心,这倒也正好显示了库布里克的叙述结构跟一般好莱坞电影的许诺和造成的期待都无法接轨。拨开“冷战”“核威慑”的面纱,《奇》片跟库布里克后来的《2001》不但有很类似的结尾方式,更有着同一的深层主题,即理性设计了机器,机器按照理性的逻辑完美地运行,最后竟带来人的毁灭。“奇爱博士”就是疯狂理性的化身。当密码终于被破解、大部分飞机终于撤回、作战室里一片欢呼时,“勃起”将军吹口哨带领大家感谢上帝,而奇爱博士呢,在黑暗中静默如一尊蹲伏的幽灵,暂时退出聚光灯,却又像是随时都可能飞扑回来;在得知核毁灭终究不可避免时,他终于一下又回到了视野中心,不但迅速计算出放射性需要多久才能减弱消失,更迅速地、抑制不住亢奋地提出了他绝顶聪明的“后末日” 生存主张。

 

“奇爱博士”的形象取自美国火箭专家布劳恩的身世(纳粹德国V-2导弹之父),加上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口音、卷发和他的思想,更有美国核战略专家XX.的影子和言论,而他所效力的“布兰德公司”,当然指的是美国高级智囊“兰德”集团。奇爱博士在黑暗中也始终带着墨镜、始终高度紧张地咧嘴笑谈的煞白的脸庞,恍若邪恶撒旦让人不寒而栗,他演讲起来可以那么天之骄子地昂扬和不容置辩,但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右手!那只藏在黑手套中的手,在一片颤栗的抽搐中,要死捏住他的香烟、要卡他脖子、要不停地举起来行纳粹的死亡之礼,透露出他的过往身世。注意“手臂”一词arm,也指武器、军备。在奇爱博士用左手彻底打软了右手(左派、右派?)之后,世界毁灭的冲击波下他突然激动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弗兰肯斯坦般冲向前方并狂喜地用德文高呼,不是“上帝啊我站起来了”,而是“领袖啊!我站起来了!!”这是本片最后一句台词,就算你不懂德文、不懂英文,那发音的物理质感也足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已经没有篇幅来讨论《奇》片的视觉风格、以及用口语来讨论天下大事的语言风格怎样支持电影的理念并丰富了表达,以及精彩的表演(包括塞勒斯一人出演三个角色)怎样将一个荒唐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但必须提及库布里克绝妙的音乐使用。先有片初的飞机做爱歌曲《请再温柔一些》,片末地球的核爆狂欢中则有爵士老歌《我们还会再相聚》。德州上校不合时宜的牛仔爱国主义,跟二战爱国歌曲《强尼大步回家乡》那紧锣密奏的小军鼓真是相映成趣,伴着这首曲子,金刚上校骑氢弹如骑疯牛的末日姿态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上永被记住的圣像行列,而那句“宝贵的体液”,也已成为美国电影四大经典台词之一。

 

《奇爱博士》拍摄四年后,库布里克拍摄了《2001:太空奥德赛》,那时核危机依然高悬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所以《2001》里面那根著名的白骨,扔上太空后变成的那个乳白色的巨大太空物件不是别的,正是用于星球大战的地球同步轨道核武器。现在虽然全世界的核武储存已$经大为减少,不要忘了它们依然足够把我们活着和死去的人都摧毁若干个轮回。

=====================================================


关于文中空军司令 Jack Ripper 名字的含义,本人一不留神,就闹了一个无知的谬误,让人大跌眼镜事小,以讹传讹就是罪魁祸首了。现转抄维基中文几个段落,请那些转贴了本文的热心人们,麻烦再贴一遍,总不能我去一个个更正吧......

【Jack the Pipper——开膛手杰克】

 6 ) 人类命运的囚徒困境

一,人类命运史上最承重的两封书信

1962年10月27日,美利坚合众国史上最帅的总统肯尼迪,也就是那个与弟弟共享全球最性感风中女郎梦露,后来被开花弹打爆头盖骨的帅哥,向苏修分子赫鲁晓夫发出了一封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962年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 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肯尼迪”

在此之前,10月24日,美国陈兵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的弧形海域,68个空军支队,8艘航母,90艘军舰参与 了封锁古巴海峡。更严重的是,美苏两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都进入警戒状态,核弹头上弦,核大战一触即发。

在热核战面前,陨石撞击,两次世界大战,飓风野火海啸黑死病,都只是小儿科,因为当前全球储存的核武库足够把地球毁灭几十遍以上。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

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这就是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

所幸关键时刻,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选择了审慎与克制。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好在当年美国的总统不是小布什同志。

如果说人类在其亿万年漫长的历史,有哪一次无限接近过毁灭的话,谁都无法否认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而人类却无法担保什么时候就会发生第二次。

二,红色警戒

也是在1962年,为了拍摄一部核威慑影片认真学习了三四年的库布里克忽然读到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在《原子科学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红色警戒》评论文章,当即联络原作者彼得·乔治并以3500美元购买下了该书电影改编权。

2005年,托马斯·谢林,因广涉运筹学、外交学、国家安全、核战略、军备控制理论,以其博弈理论(game theory)增加了我们对于冲突与合作的理解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当年在《原子科学家通讯》的那篇评论,指《红色警戒》是一篇绝好的偶然核大战案例,核威慑的逻辑是建立在“对等摧毁保证”上的非逻辑思维上,令任何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但问题出在启动核大战的按纽掌握在人手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不受情感逻辑或者意外事件干涉,从而让核战争意外启动,基于此原因,核威胁理论又开始向分散下放指挥权发展,这让诸如战区的空军司令都有机会发动核战争。

遭受攻击的一方,为避免被先发制人打击失去还手能力,就有必要启动一套自动还击系统,也就是说如果本方受到核攻击,一组电脑程序自动发出攻击指令,启动毁灭性核攻击。

这套系统,就是影片《奇爱博士》里苏联使用的DOOMSDAY MACHINE,当系统检测到相当剂量的核辐射判定己方被攻击时,就指令发射全部核弹头饱和攻击,摧毁整个世界。

而《红色警戒》的原作者彼得乔治,从此深陷核战恐惧症中不能自拔,终于在1966年6月1日饮弹自杀。

三,中导条约

你别以为这些都只是电影和书中的情节,政治和军事哪有这么荒诞不经?

举个栗子,特朗普,就问你服是不服!

继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山姆大叔在全球各地大肆布置反导系统后,2019年8月3日,美国又在非典型政客鸡冠头大统领带领下,撕毁了1987年由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的《中导条约》,从而让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远程导弹研制和生产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世界将再一次陷入军备竞赛,上一次是海军的航母潜艇竞赛,这一次,除了核力量的装备竞赛,还有中子武器,激光武器,基因武器,太空武器。

人类向自我毁灭又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武器装备的竞赛上,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世界各国就一直深陷囚徒困境,事实上,没有哪一个时代人类曾走出过这个困境。

四,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并不是以导演职业出道,他初期的职业是记者,但对于电影的热爱让他成为了著名的地下电影创作者,并扬名好莱坞。

他的作品不多,加一起大概也不超过20部,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却都禁得起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这一点连光影国师老谋子也是做不到的。

不重复自己,这是观众看库布里克的电影第一感受。他的电影样式不一,风格多变,有史诗商业片《斯巴达克斯》,人物志《巴里林登》,问题青年族群《发条橙》,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越战片《全金属外壳》,黑色荒诞剧《奇爱博士》。但所有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充满了哲学遐思。

如果说库布里克的电影,有什么一直在遵循的个人风格,那就是哲理化。

他深深地关注人类的命运,在对人类的过去和现在观察中,还预测着未来。虽然他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的发明者,但他却绝对是最有力的鼓吹者。

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是《AI》,可惜他并未能亲自完成就因病去逝。斯皮伯尔格接手了他的遗愿,拍出了一部惊世骇俗的机器人消灭人类的电影。相信这也正是库布里克的初衷,人类社会迟早被人工智能颠覆。

在他拍的电影中,《奇爱博士》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他对人类未来关切得最深的一部作品,对人类的未来比他创作的史上最佳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揭示得更深。在特朗普撕毁《中导条约》后,他在《奇爱博士》里讲的故事,正在一步一步向现实演变。

五,奇爱博士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部只有三个场景七个主要人物的黑白电影,空军基地和基地指挥官瑞皮将军,B53战略轰炸机和机长昆少将,总统作战室里的总统,参联会主席,苏联大使和核科学家。

但是这部场景和人物都不多的黑白影片却不简单,"关于核战略的所有东西,你都可以从《奇爱博士》中学到",美国科学家联盟的太空战略、国际安全及军情分析大腕约翰·派克(John Pike)如是说 。

整个西方世界的领导人都相信苏联人已造出了能毁灭世界的终极武器并布置在北极某处,为了不被苏联先发制人使用核武摧毁己方,美国通过遍布全球的空军基地保持了24小时不间断有一个支队的轰炸机携带着上亿吨当量的核弹头在距离苏联境内目标两小时航程的空域飞翔,一旦美国被攻击,这些飞在天上的每架轰炸机就会向苏联倾泻相当于16倍二战炸弹总和的核弹头。

而为了防止苏联的斩首行动令总统无法下达命令导致的指挥中断,空军基地司令被授权可以向飞在空中的轰炸机群下达启动Plan R的命令打击报复苏联。

换句话说,就是全球任意一个美军战略轰炸机基地司令都有权启动与苏联toe to toe的核大战。

而保证基地司令不会滥用这种职权的机制,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对他们的忠诚度测试。

这个机制的漏洞就是万一有人发神经呢?

所以全人类的命运可能只是系于某个基地司令的裤腰带上。

这不就还真有人会发神经!

皮森基地司令瑞皮将军因为性无能,怀疑是苏联特工在水里投毒而迁怒于共产主义,下令所辖轰炸机支队执行plan R。

为了让他的命令得到有效执行,他在确定go code后,关闭了基地并切断了基地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并在总统派遣的部队攻进基地时举枪自尽,把只有自己知道的轰炸机群召回代码一同带进了地狱。

当他的攻击行动被通报到参联会主席巴克将军时,这位军方首脑不得不中断了与女秘书行鱼水之欢而回到总统作战室汇报情况,临走他告诉女秘书等我很快回来。

作战室的会议,总统以下的三巨头均缺席了,他的国务卿正在越南,国防部长在老挝,副总统在墨西哥,来参会的,是他们的秘书。

决定世界生存的,并不是台面上的人。

我们来看这个密室政治是如何进行的。

参联会主席压下声调通知总统他的下属越权行为时,压抑不住心里的兴奋,既然结果已无法逆转,他进一步建议起飞更多的飞机攻击苏联所有的核基地,一击致命,彻底解决苏联威胁,但是他只能保证这样的饱和攻击也只可以解决苏联90%的核力量。

他说,美苏导弹比是5:1,我们向他们的每个导弹基地发射3枚导弹,剩余的导弹打败他们还绰绰有余。他一句话道出了各国疯狂的军备竞赛是多么的必要,伊朗,朝鲜为何砸锅卖铁也要研制核武的逻辑就正在这里了。

在军方好战鹰派眼里,美国的代价只是2000万平民可能被苏联漏网的10%核力量消灭,这是一个可接受的平民伤亡。而如果不先发制人,这个损失可能是1亿5千万人口。

幸好总统是鸽派,他声明他的国家不会是首先使用核武的一方。可是现实中加州牛仔小布什就公开宣布美国采取的是先发制人战略,到目前为止,人类史上唯一使用过核武的一方也正是美国。

为了将人类从核战边缘拉回,敌对方的苏联大使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个绝密会议。

这大概是史上仅有的一次交战国双方一起参加一方的作战会议了。

大使给总统和作战室的政要带来了两个信息。

一是苏联的终极武器是doomsday,这是一套机器控制的系统,当检测到相当剂量的核辐射系统判定苏联正在遭受核攻击时,这套系统会自动发出攻击指令,能够毁灭地球的核装置会自动启动,氯化钴G炸弹,它爆炸后的核辐射半衰期是93年。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一切生物消失后,93年内不会再产生任何新的生物。

二是苏联总书记正在喝酒,而且他已经喝醉了。

这第一个信息令在场所有人都慌了,刚刚滔滔不绝大讲一击致命的参联会主席也无法保持淡定,他的可接受牺牲2000万平民来打赢战争的理论,说到底是别人的生命,当轮到自己也得赔上性命时,他表现出的求生欲却是最强烈的。

首先他是不相信有这样的骚操作,然后奇爱博士证实了这个骚操作不但可以有,还相当简单容易制作。这个末日机器的遏制理论是让对方产生害怕进攻心理的艺术,所以必须排除人的因素,因此该装置的启动完全交于机器,并且是不可逆的。

但是奇爱博士也提出了置疑,末日机器的设计思想是必须让对方知道这个机器的存在,苏联怎么可能对此保密,除非是根本就还未造出这样的机器。

大使给了他可信的回答:总理希望在下周一党代会上宣布,他是一个喜欢制造意外惊喜的人。

惊喜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这一下轮到作战室的政要们惊慌了,政客和将军们再也没有了鸽派鹰派之分,所有的人都在焦虑如何避免末日机器被触发。

轰炸机群联系不上,撤回命令无法传达。现在敌对的两方首脑必须合作了,美国总统请求苏联总理在轰炸机群进入对方雷达时悉落击落。

他提供了自家轰炸机的数量,航线,一国首脑向敌国首脑出卖自家军事情报以协作打掉自家轰炸机群,这大概又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了。

千钧一发之际,基地司令的副官解出了死鬼司令设置的通讯代码OPE,向机群发出了撤回指令。

看见大屏幕上回撤的机群,作战室的高官们都长吁了一口气,相互拥抱庆祝。“死神刚刚从我们头顶掠过”,眼含热泪的鹰派巴克将军抑制不住的激动,“我提议大家一起向主祷告”。

然并卵,有一架由昆少将指挥的轰炸机,由于被苏联导弹击伤,无线电失灵没收到指令,继续向苏联境内飞去。

这是一个由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员组成的机组,但他们却都有最好的飞行素养,在他们的高超技术和无间协作下,受损的轰炸机通过低空飞行躲过了苏联雷达搜寻,成功抵达目标上空。

看起来上帝还是不忍就这样灭了人类,投弹时核弹头卡壳了。

but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尽职尽责的昆少将,手工修复了投射系统,骑着核弹头冲向了大地。

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全球各地相继腾起了一模一样的云层。那是一层半衰期为93年的氯化钴G辐射云。

作战室现在的主角已变成了奇爱博士,主持美国核武研发的布兰德公司武器研发主任,他现在提议在深矿井保存人类精英。

为保存人类,井下生活将是一个男人配十个女人,这令在场的男人全都双眼发光。

而半身不遂乘坐轮椅的核武专家,奇爱博士,也奇迹般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他情不自禁地喊了声:mein Führer. I can walk.

召回机群的代码,OPE, of purity essence. 精华之液!就是基地司令挑起核战争的原因。

影片对此进行了无数次暗示,片头的空中加油,瑞皮向上翘起的雪茄,昆少将骑在胯下的核弹头,甚至是相关人物的姓名,Jack Ripper, Major Kong, Buck, 都全充满雄性气息或性暗示。

原来对交配权的争夺,才是人类一切争斗的起源。

库布里克把题材如此凝重的电影拍成了黑色幽默,很多地方看似荒诞不经,而世界恰恰就是这样荒诞不经地在运行。

神经病和酒鬼抓住人类未来的睾丸,明天和意外,谁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7 )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

    电影课的老师让我认识了库布里克。于是找来了他的几部片来看。如果说《洛丽塔》出彩的地方还是在演员的话,那么这部《奇爱博士》真的是展现了库布里克的天才之处。

    同样是反冷战题材,如果让我拍,根据小学作文中学到的以小见大的方法,我可能会选取一两个平凡人,描写冷战对他们生活的冲击。我看过一些反映一个大时代背景(战争,文革等)的片子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或者我们也可以干脆来个大场面,描写一下美苏有多少新式武器,国内有多少反战游行示威……

    我等终究还是凡人,看看大师是怎么拍的吧。谁都没想到的是库布里克把这一题材拍成了一部黑色幽默剧。几十架载着核弹的B52、靠蒙就能猜出来的绝密密码、会议室里将军轻松调侃的语气、美国总统在电话里不停的叫着苏联总理的小名……这些看上去有些荒谬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期间再穿插一些类似生存箱那样的小幽默。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部喜剧。但就是这样的方法,像一连串的冷笑话将冷战大大的鄙视了一番。冷战是什么?不过是政客们在会议室玩的过家家游戏罢了。

    影片里有三个细节让我难忘,一个是在基地的将军决定将错就错不发出撤回B52的命令时给他的那个稍微仰视的镜头,那个镜头给人的感觉不是伟岸,而是一种征服的狰狞和满足。人类中的一些人总是希望能够征服别人并从中获得快感,只要这种人还在,冷战,或者类似的竞赛就不会结束。第二个细节是Dr.strangelove时时扬起右臂作出的那个手势。他的残疾,代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畸形:一方面是极度聪明的头脑,另一方面确是对纳粹的信仰。在人类走投无路的时候需要仰仗自己智慧的头脑,然而最终也是智慧毁掉了人类自己。第三个是在核弹终于爆炸,苏联启动了毁面世界的程序之后,美国政要们关心的居然是幸存者们冷战的继续。同时,苏联大使也在忙着偷拍会议室中的机密。死到临头之际,人们还在忙着这种事,啼笑皆非之余不免会感到悲哀……

 8 ) 性、纳粹化、种族、宗教及其他——奇爱博士多元主题点滴

昨晚又温习了一遍此片(我的硬盘长期保留此片),再次证明了我的猜想。
片子的主体基本是主题政治荒诞剧,有反战因素,但又不可否认它的主题多元性,否则有很多场景、情节就难以解释。

主题多元性点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雄性暗示
  片头介绍了末日装置的传言,就是轰炸飞机空中加油的特写,音乐是柔情的缠绵绵的,这里是个性行为暗示,看了片子画面你就懂了。
机长姓KONG,英语不好的不要怪我,这个姓在英语世界里只有大猩猩用过,还是雄性的象征。
  机长骑着2000万吨级核弹兴奋的落向苏联的导弹工厂,胯下的2000万吨级核弹也是一个勃起象征。
  还有很多,比如狂人瑞披的关于性的“精华”谈论,巴克将军对奇爱的1:10男女婚姻比例的向往和遐想……
  雄性=暴力毁坏力+性欲求
  这类暗示很多,自己去看吧

2、国家的军事化和最终纳粹化
  奇爱原是德国人(他的原型里可能有德裔物理学家奥托·汉因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的因素),如果你不知道这两个家伙是谁,自己就别自以为自己能很懂这个片子,想理解影片内涵的人要需要大致和导演相似的知识背景,这是必须的嘛。
    现在他已经从纳粹科学家,经肮脏的“洗白”归化程序,而成为美国核战争的技术总负责人,鉴于核武器的特殊用途,他同时也是总统的冷战战略顾问,出席最高军事会议。而且,最后核战危机不可收拾的时刻,全体官僚、将军都要问计于他!这里的暗示已经很清楚。
    注意片子对博士身体上设置的几个暗喻。
    1. 他的那个假肢右臂,力量强大但又难以自制,时时忍不住行纳粹军礼,时时想扼死自己。(这是一个暗喻,手臂指什么?)
    2. 在提出核战末日应对预案时,博士的兴奋胜于恐惧,甚至兴奋得忘乎所以,语无伦次,声音高吭而颤抖,竟几次错误地把总统称为“我的元首!”(这是一个暗喻,元首指什么?)
    3. 这个依靠轮椅行动的瘫子,竟然神迹般的站了起来,(这里很可能反用了圣经),见马太福音第9章经文:9: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此经常规的解释见 http://www.hislambs.net/axr/luguang/jdj1-26.htm
注意,片子最后一句对白也是博士以兴奋、扭曲甚至有些许恐怖声音说:“我的元首,我,我站起来了!”这是一个暗喻,瘫子和站立指什么?)

  奇爱博士这个人物的设定,实际是说:冷战下的美国不仅要依靠纳粹军事科技,还必须依靠纳粹政治思维才能生存下去。如同片中,奇爱博士不只提供核威慑的技术性咨询,最后还为总统及全体官僚提出了一个核战后“矿井社会”荒谬的整体社会规划!换句话说,纳粹主义已经在冷战阴影下慢慢复活了——瘫子最终神迹般的站了起来就是一种象征。(个人观点,未经导演本人确认呵呵)

3、口是心非的冷战式“和平”
片子里有个诙谐戏剧因素,口口声声标榜倾向和平的人们实际上都是大战争贩子,这些情节另片子长生了很不错的幽默效果。比如,
  满嘴外交辞令、装的一本三正经的的苏联大使阁下,实际上是个兼职窃照特务,而且窃照职业病还控制不住,偷拍成癖;
  战略值班轰炸机基地是保证美国毁灭红色世界(当然地球也会全毁)的最后保证,基地的宣传栏却大书:我们的职业是和平;
  属于人民的苏共总理,命令设计了被动式引爆的末日装置,敌人的任何核攻击会启动这个地球的毁灭,且污染物持续100年。值得玩味的,美国人听到这消息几乎没有人恐惧,而是把它归为讹诈伎俩。
  总统的电话,为了解释误会,大说“扫瑞”那段,几乎成了中国相声。
  巴克将军是口是心非冷战式“和平”的集中表演者,他给总统汇报瑞皮发了疯擅自发动R计划时,大家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是兴奋得不能自制,但在总统面前还要板着脸悔过这次指挥“失误”。说了没一会儿,就转到了怂恿总统将计就计、全面进攻苏联的新话题了。当全部飞机召回,可怜的巴克选入了深深的失望,但苏共总理抗议有一架漏网时,他几乎高兴得手舞足蹈:太妙了,又可以毁灭苏联——全部公产主义——以及整个地球了!!!

 (P.S.鸟笼山的傻大木台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等我把地球毁灭了,我给你们发奖金!” 真可媲美了。) 
  

4.敌意+封闭+疯狂=冷战式隔阂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主要有三处:
一是美国国防部作战室;高不见顶的巨大黑暗空间,只有聚光灯下巨大的会议圆桌前一张张政要的面孔,以及那幅大板苏联地图;
二是KONG机长的B-52轰炸机座舱、控制室和炸弹舱,一派性质盎然的节日气氛;
三是空军基地的外景和办公室内景。
片子一开始。三者之间据不再有沟通关系,各行其是,因为打冷战、怕窃听、反间谍、被敌人干扰一系列专业味道十足的理由,封闭了几乎所有的沟通渠道。
即使在每一个场景内,人与人之间也难以沟通。驰援机场的小队被守军无情的伏击,是为了防止俄军冒充偷袭;面对英国副手,瑞皮语言时而大谈其“体液哲学”,时而不着边际,时而疯人疯语;作战室里的热线电话打嘴架,军事官僚们对总统的战争诱惑、话题转移,与苏联大使的斗嘴和扭打。

库布里克运用“隔阂”来叙事,在讲不清道理的困境中,将道理讲清了,呵呵,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5。角色七人谈

彼得在片子里一人演三角

第一个是美国空军基地司令副官曼德里克,典型文职英国空军,娘娘腔,有些雌化,总把绅士文雅字眼挂嘴上,这一副手也恰恰符合了冷战形势中“英国是美国的跟班"的说法。曼德里克再美国老大面前很胆小,软弱,温顺,显得有些,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点小倔强、责任感的,这个小人物似乎比那些大人物们要更人性一些。

第二个是戴眼镜、大秃顶的美国总统,思维有些乱,说话有点飘,片中给他个人的头部特写镜头几乎没有,总都是把他“淹没”在一群政客幕僚的簇拥之中,大厅的黑暗更显得他渺小、不重要。也许是表现,他不过是一个职业政客身份特征,刻画出了他毫无主见。

第三个是奇爱博士,核心人物,一个笑容略带智慧、轻蔑与滑稽的核战策划家。虽然是坐着轮椅残疾人(暗喻遭到重创的纳粹主义),但是他和伟大的纳粹元首一样,长于演说鼓动、感情丰富、易激动、动作幅度特别大、时不时地习惯性抽动僵硬的躯体,满天吐沫星子的大谈其末日设想,给人的印象绝对的深刻。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显得非常突兀抢眼,他究竟代表着什么呢,也许他并不代表着某个人,应该是代表冷战、核战的精神源头。

这三个人,你看得出来都是一个演员演得么?向老库致敬吧各位

第四个是空军基地司令瑞皮,意识形态中毒深重的战争狂人,注意,导演多次用仰角镜头拍摄他的脸部特色,那根大雪茄不正代表着他的雄型勃起么。

第五个,轰炸机指挥官“刚”少校,又是个意识形态中毒深重的战争狂人,他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开始兴奋,发表激进的演说来激励下属,最后骑着核弹头兴奋呼叫着,掉下去实现了他的核战英雄梦

第六个,巴克将军似乎对和平不关心,还是个意识形态中毒深重的战争狂人,当然对女人除外,他对性感的女秘书竟然说着儿语调情。但是一旦得知事态的严重,他慌神得比谁都厉害,在作战室内的滑稽举动,他不是不安,而是内心兴奋与激动,和“刚”少校不相上下。


第七个,巴克的女秘书兼情人,这是片中唯一的女人,所以不得不提,出现的场景极其有限,基本就是个花瓶。政治与女人无关,但是与性有关。看看不多的几个镜头的色情味,难道还不够性暗示么?

2010.5.31再次修改

 短评

Dr. Strangelove比Dr. Strange更懂爱。

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Gentlemen, you can't fight in here! This is the War Room!

9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7.0 最好的政治讽刺剧没有之一。库布里克用这部氟化水一般的电影玷污了战争机器们最纯洁的体液。

11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关注冷战史必看

1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黑色战争片,战争与男人,战争与性,导演描述得太隐晦太有魅力了。最后昆少将骑着导弹轰炸敌人阵地,实在太酷了,那是每个男 性的梦想。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彼得塞勒斯和乔治斯科特都逗不过那个德州口音的机长 

17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给库爷跪了,不仅仅是起源的设想者,还是末日的预言者啊,他大概不是地球人。演博士的哥分饰三个角色,不仅让观众来劲,他自己也一定爽得要命吧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虽然是冷战的时代背景,但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的事实远没有改变。在漫长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中,展现官僚的无能、人性的罪恶、和某种奇异的幽默感,在世界还未毁灭时他们已经想着在新世界瓜分利益了(以人类之名),对俄国、英国、德国人都采取了典型化处理。极端的戏剧冲突展示深刻的当代现实。

2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第一次接触库布里克的片子,倍受打击~~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这个译名太囧了,看的好累中间还睡了,大脑都空白了。哦天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想想也是理所當然,如果一場核爆為男人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破處似的快感,他們當然會從此開始大幹特幹呀……

32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库布里克从来不让人失望

3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三大场景:机舱、作战室、基地。过半场登场龙套男奇爱博士。骑氢弹的牛仔。向可口可乐公司要硬币的英国绅士。

3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94/100 你知道把整个时代的恐惧和幻想如此直观的拍出来有多难吗?

41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正经的喜剧,通篇的讽刺,疯子的忧伤,好看得丧心病狂。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当年此片竟然全面败给窈窕淑女,奥斯卡这哪是中庸保守,根本就是脑残。

46分钟前
  • 37°2
  • 力荐

没看懂,好像有黑色幽默的地方在嘛就是觉得不好笑...科幻控可能会看懂?

47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Mein Führer, I can walk!

50分钟前
  • jazzkitty
  • 力荐

你可以毁灭世界,但不许在作战室打架!这里是作战室!

54分钟前
  • 范克里夫大尉
  • 力荐

液体的纯洁

58分钟前
  • ca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