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

泰国剧泰国2004

主演:安妮·彤帕拉松  Andy Watchara Tangkaprasert  

导演:内详

 剧照

折翼天使 剧照 NO.1折翼天使 剧照 NO.2折翼天使 剧照 NO.3折翼天使 剧照 NO.4折翼天使 剧照 NO.5折翼天使 剧照 NO.6折翼天使 剧照 NO.13折翼天使 剧照 NO.14折翼天使 剧照 NO.15折翼天使 剧照 NO.16折翼天使 剧照 NO.17折翼天使 剧照 NO.18折翼天使 剧照 NO.19折翼天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26

详细剧情

西庞(安妮·彤帕拉松 Anne Thongprasom 饰)是一名在航空公司上班的空姐,一次偶然中,她邂逅了名为普帕(Andy Watchara Tangkaprasert 饰)的男子。普帕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因此他紧紧地闭锁了心门,不让任何的感情靠近。命运的红线将这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西庞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之中,然而,一个又一个的意外让西庞的家族最终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西庞作为家族的继承人,亦背负上了觉得债务。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普帕一直守候在她的身旁。与此同时,普帕的竞争对手阿桑也爱上了美丽的西庞。阿桑以巨额的金钱作为诱饵勾引西庞就范,在利益和真爱面前,西庞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长篇影评

 1 ) 不醒。

<图片1>
       ——近期看到的最美片头。

       “裙摆有风吹过才能飘起来,花朵无法选择它的颜色,我们也无需对我们长成何样负责。”
       借用电影《斯托克》中的这句独白,《处女之死》同样给我这样的感受。比如生命都是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成长,无限多的不可抗力阻挠我们,最后我们所呈现的模样多半不是我们自己愿意看到的模样。
       同样是对“压抑”与“自由”的诠释,《斯托克》中的少女斯托克不声不响,拿起武器与邪恶的现实对抗,即便是万般无奈,但当腥红的血液扬洒在风中,她也得到了一阵凉快的自由。《处女之死》则不然,五位金发碧眼的美妙少女一再囚禁和退缩,无奈于现状却无力挣脱缠身的枷锁。
       讲述青春与成长的哀伤和少男少女孤独心事的电影不少,风格不定,形式各异,诸如《超脱》《余生的第一天》《少女日记》《幽灵世界》《早餐俱乐部》等等。表达冲破现实渴望自由的经典同样很多,例如《飞越疯人院》《楚门的世界》等。但像《处女之死》这样把束缚表现得并不黑暗,又将死亡演绎得如此唯美的电影倒不多见。
       
       从最初Cecilia的死开始,她坠入自家院子,身穿白色长裙仰视天空,父亲托住她。男孩们纷纷躲开了,但这一幕场景其实挺美的。甚至Cecilia第一次在浴室自杀,少女的金发和脸庞浸湿在一缸清透的温水里,画面同样好看。
       Lisbon夫妇无从知晓她自杀的原因,之后便对剩下的四个女儿加倍管控。电影里很多的场景皆是四个女孩窝在同一个房间里,身着好看的裙子,相互依偎。与外界的接触是唯一让她们觉得快乐的事情,比如上课,比如派对。吹夜晚的风,勾起男孩们的手,一同前往舞会的路途更是让她们兴奋不已。而当Lux一次彻夜不归后,一切美好便终结。她们在强迫下辍学,Lisbon夫人又逼着Lux烧去她的唱片,女孩们被禁闭在家中,听着男孩们从电话那头传来的音乐,翻阅旅行与时尚杂志,一个原本拥有五个美丽女孩充满生气的家庭变得死气沉沉。父亲Lisbon先生在电影中的角色很讨喜,他有开明的一面,与Lisbon夫人不同,但他一人的力量总是不敌强悍的牢笼。
       电影一直在用男孩的视角诉说女孩的故事。直到最后一个夜晚,四个男孩目睹了四个少女不同方式的死亡,镜头不让我们看到放大的瞳孔,也没有血液的腥红。Lux死在车里,修长的手指夹着一支烟,烟头还未熄灭。

       ——“最终我们拼凑出了谜团的答案,但裂痕仍在。徘徊在她们身后的并非生命,而是现实生活中最琐碎的物件,墙上滴答作响的钟摆,正午昏暗的房间,人类自私的暴行、自行其道。”
       如同男孩所说,他们没有料想到故事会这样进展。电影也同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不动声色却步步紧逼,就像现实中我们所受到的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约束,都在浑然不觉中紧扣住锁链,不是来自于某一个重大事件,而是无数细小琐碎的叠加。这些因果相加,最终都将沉重得无法自拔。
       属于女孩们的派对之夜,却被母亲牢牢监管,鸡尾酒里不含酒精,参加舞会需要征得同意……这样的教育方式通常只会适得其反,然而Lisbon夫人并不明白。失去一个女儿时,幸好她还有剩下四个,但当五个女儿都死去,她的脸上没有神情,没有痛彻心扉的伤心,也许只是感到震惊,但自私的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电影主题依旧沉重,但不是什么正面教材。例如一开始Cecilia死去以后,我以为Lux,Bonnie,Mary,Therese会加倍珍惜彼此珍惜生命,如同电影里的光线和色彩所营造的那种明媚,她们也该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如此多彩。只可惜她们有这样的母亲,她们脆弱得不堪一击,对待死亡又如此轻易。年轻的少女并不晓得,当一个人极度渴望自由时,他一定能出逃。
       当然除开对“约束”这类主题的探讨以外,透过五位少女不尽相同的自杀方式以及时间上的差异还能获取其他线索。比如最先结束生命的Cecilia,倒不见得是有多么渴望自由,从她的日记里读得出她对姐姐们有诸多不满,在饭桌上和派对上她也是最沉默的那一个。因为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无法热爱她们,也无法与除了她们以外的人对话,故而她的死亡由不得和任何人商量。最后四个女孩的死亡,当然也不是同时发生的。三个女孩在家中死去,而Lux流泪离开屋子,躲进车子里。她曾被花团簇拥,含苞待放,拥有爱情和一切触手可及的美好事物。她向往自由,留恋生命,惋惜身后那栋屋子里女孩们年轻的身体。
       少女已死梦不醒,明亮的色彩,黑暗的主题。是成长的环境将她们染色,所以对于死亡,她们都无需负责。
       
       窗台上铺满雾气,凄白花瓣散落一地。禁锢的空气让人窒息,少女的梦境死在一片晦暗的榆树林里。 所有的细节都在暗示结局,但镜头将这些铺垫淡化铺开,尽可能多的留下一些美好的色彩和想象的空间。与其迷惘不如死亡,电影就是在看似云淡风轻的表象下,讲述了对压抑的极端释放。就像所有的疼痛都不该是撕心裂肺,所有的压抑都还有喘息的余地,只是苟延残喘还是叫人无法生存。
       没有哀乐只有唏嘘,少女美丽而悲伤,男孩说:“她们对我们了如指掌,但我们却对她们一无所知。”

 2 ) 一无所知

如果没有记错,我第一次看奥斯卡颁奖晚会的转播是在04年,那年我初三,早上去补了化学课然后跑到电影院一个人看指环王三。指环王三很强大,于是在晚上它拿了11个大奖。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索菲亚科波拉和她的父亲,斯嘉丽约翰逊穿着长长的丝绸绿色长裙,索菲亚科波拉很低调的接受了采访,她的父亲瞬间就不见了。强尼戴普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最后肖恩潘很别扭的上台领了最佳男主角。斯嘉丽约翰逊提名最佳女主角的电影是《迷失东京》,而索菲亚科波拉的眼神和走远的身段,还有沉着的语调让我感到了无限强大的小宇宙。
对于索菲亚科波拉的介绍,除了她强大的父亲,就是她的那部《处女之死》,我只是一直记得它的主演是克里斯滕邓斯特,我高中的同桌很喜欢她,而另一个朋友很讨厌她,而她们俩都很迷恋强尼戴普。我对克里斯滕邓斯特的印象除了蜘蛛侠的女友还有就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前女友,她给予的分手的悲痛让吉伦哈尔很完美的诠释了《断背山》里的杰克。
而在今天我才真正的去看了我最喜欢的女导演的处女作。在被《迷失东京》深刻的闷到之后我仍旧不能忘记索菲亚科波拉的沉着语调。而斯嘉丽其实一点也不能诠释那种沉着,她甚至也不适合伍迪艾伦的小心翼翼神经质和碎烦,忽然发现,她最适合《小鬼当家》。
首先的色调震撼到了我。沉着的男声让我怀疑这难不成是英国电影。只不过之前刚看了《历史系男生》和《驾驶课》,于是很敏感的把它迅速从英国电影的印象中排除了。这只是一个强大的女导演的美国电影。男孩们开始回忆里斯本家的五个女孩。她们就像那些涂鸦字体一样鲜活和灵动,而这些只存在在他们的回忆之中。塞西莉亚要自杀,她割断了自己的静脉然后在浴缸中缓缓沉下去,她的父亲是个沉着的数学老师,却很神经质的念念有词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原理。塞西莉亚拥有成为一个文学女青年的所有特质,她敏感而老成,喜欢阅读与书写,穿着文艺兮兮的连衣裙诡异的在窗口观察那棵要被砍掉的树。终于她没有把自己杀死,不过不久之后她还是死了。在和男孩们的第一次舞会上,蕾克斯炫耀着她的完美身段和锁骨长发,其他女孩痴痴的笑着,而塞西莉亚用院子的栅栏戳死了自己,很成功的结束了13年的小小生命。
于是男孩们捡到了她的日记,开始了解这些女孩的奇怪心思。她们知道他们所有的事情,可是他们对她们一无所知。女孩们总是比男孩们想的更多,她们爱上了他们,于是她们用尽心思去炫耀青春和美丽,可是他们一无所知。男孩们爱上了女孩们,她们只会用更美丽的炫耀来回应,而他们依旧一无所知。
蕾克斯在内衣上写上了心爱的男生的名字,直到那个名字变成了特里普,她在特里普获得荣耀的球场上失去了童贞,然后她沉沉睡去,特里普离开了。等到她了解的时候,那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发出沉着声音的男孩们再也见不到里斯本家的女孩们了。
她们一起躺在房间的地板上,多么诱惑人的画面。在塞西莉亚死去之后,牧师来到了女孩的房间,她们也是这样躺着的,牧师是不是有放弃他的主的打算。而数学老师爸爸的麻木和克制,总是很奇特的衬托了这些诱惑,以及那个刻板的母亲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些尤物的,真的有待考证。
那些约定好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男孩们却受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救命的信息,缓解寂寞的信息,爱慕的信息,充满奇怪的语调和时兴的音乐,一叠叠调换的唱片和电话那头小心翼翼的声音,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那些以后会成长成各种各样的男人的男孩们,留下了最奇特的童年记忆。他们用天文望远镜观察雷斯特和不同的男人在屋顶上缠绵,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搜集里斯本家的女孩的一切。
那些男人们还会记得多少,当他们还是少年的时候永远不会意识到的无知和自大带来的奇特心情,女孩们是多么神秘的动物,直到她们死去的那一刻都还是。
雷斯特死去的手臂也是那么的神奇,让我想到了《玛丽皇后》里面邓斯特长大后的那个奢华的背影。邓斯特忽然成为了多美神奇的存在,就像那个特里普所说的,你真是世间尤物。
看完电影我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我觉得我依旧很想睡觉,只不过很强烈的意识到,死去的那五个女孩早就应该在我的生命的前几年里死去了,而如果在两年前,我也不会把头伸进烤箱弄死自己。虽然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并且都是学理科出生,他们却给了我宽松和正常的环境,温暖的家庭,当然不会很自然的认为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爱是没有什么足够和不足够,而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而理解,是家庭最好的载体,在理解这个完美载体的包围下,我没有把自己弄死,这和生命的意义没有关系。
而在我的生命里,到底有多少事情,我是真的一无所知。

 3 ) 《处女自杀》:美丽与残酷半步之遥

(芷宁写于2009年3月17日)
   尚未病退前,曾因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而策划统筹了一期封面故事,借助于“一个生者(记者)对死者(自杀女生)的访问”,来聚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问题,旨在让“家庭不再失去孩子”。不想,该期问世后,本人案头电话几乎被打爆,一个个压抑着哭声的母亲的忧虑从各地传来,向本人寻求帮助她孩子的途径,于是便将北京最专业医院自杀干预中心的联系方式乃至乘车路线打印出来,贴在工位上,以便随时应答,并希望能帮到那些孩子正遭遇心理困境的家庭。
   当初之所以做这样一个选题,除却其必要性外,触发点是因看了索菲亚·科波拉的导演处女作《处女自杀(The Virgin Suicides)》,其切入点之美丽之残酷,影像之动人之诡异,那些仿佛昔日重现的画面、仿佛融入其间的飘忽笑容和带有嘲弄意味的眼神,都令人惊艳,更令人叹惋。这种观感和之后看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一点点相似,两者都似在述说——青春在美好和残酷之间往往只有半步之遥。
   虽然早年作为演员,索菲亚的境况比较囧,但在导演的岗位上,她显得很胜任,其遗传基因显然是优异的。彼时观影常叹服于索菲亚的影像处理方式,如果说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原著令读者的心受到了震撼,那么索菲亚的光影再现则令观众的心与眼都受到了震憾——索菲亚竟用暖意融融的橘黄色营造出了阴冷悲凉的决绝氛围,让美丽青春在花好时节被阻隔被凌迟被打压被粉碎,而后,那些本该生机勃勃的生命体突然消亡,以极其惨烈的方式。
   全片充斥着一种难以摆脱的绝望气息,也让自始至终的心碎在末尾时达到了极点,几乎成粉末状任风带走。那扛不过去的无望,让几个豆蔻就这样告别了世间,请不要责备她们不珍惜生命,她们也有痛苦的人生,法国作家加缪曾在《西西弗神话》里写下这样的句子——“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片中,数学老师李斯本的13岁小女儿塞西莉亚是这家五姐妹中最早选择自杀的,当第一次自杀未果,抢救她的医生以生活如何美好来劝慰时,塞西莉亚眼神澄明,并以冷静的口吻说:“因为你从来没当过13岁的女孩。”而“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同样出自加缪),看来,每个人都有做出这个判断的自由,只是标准不一罢了。
   影片和小说都从邻居男孩们的视角入手,去侧写去表述去描摹李斯本家的女孩儿们,他们关注并热衷于她们的美丽,也追寻着她们的生活印记,而几个女孩的出场画面也仿佛一个永恒的定格——洒满橘黄色光的车库前,5个女孩依次从车上下来,都是那么青春美丽,亮丽的金发因光照而在脑际产生一圈氤氲朦胧之气,那看似柔和淡然的笑容,隐约流露出无奈、矜持和迷茫,色彩清淡款式简洁的衣裙又暗示着来自家庭的约束……倘若结合此后接连发生的悲剧来看这副画面,便不由得产生一丝不寒而栗之感来。
   塞西莉亚的二度自杀进行地十分彻底,且残忍,她从二楼跳下,小小的身体插在楼下铁栅栏上。此后一系列的事件一再刺激着远未从塞西莉亚的死亡中恢复过来的父母和姐姐们,返校舞会后丽丝的晨归,让保守的母亲决意将女儿们看管起来,于是她们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更为严厉的禁锢。女孩们仿佛被囚于隔离岛上,不能去学校,不能与外人接触,唱片被没收,只能看旅游画报或在窗前发呆来打发时间……以致于邻居男孩通过电话让她们听到的久违了的音乐,都曲曲动听成天籁。
   塞西莉亚生前喜欢的大树因枯死而被砍,姐姐们跑出去阻止未果,而那颗树的彻底消亡,似是预示着女孩儿们的命运。活着却不拥有自由,没有色彩的孤寂生命要来何用?而曾经的死亡阴影也不会因被禁锢而消散,就像丽丝没有因被管束而不和男孩在屋顶上幽会一般,于是,在塞西莉亚死后的一年中,男孩们见证了李斯本家的衰落和女孩们的凋落。
   既然青春和内心的修复都已变得不可能,那么,溃败崩塌只需一瞬。当邻居男孩们本着英雄一般“来救你们了”的情怀,夜奔至李斯本家时,却惊诧于眼前的彻底毁灭:邦妮自挂东南枝、玛丽把头伸进了烤箱、黛丽吞下安眠药、而曾经最奔放热情的丽丝死于车库……在此时,法国乐队“Air”的配乐显得那么具有应和性,将悲剧化的气质隆隆推来,在尚未来得及悲叹的时候,它又忽而拔高螺旋上升,继而跌落,一如那橘黄色的悲怆。
   在片中,可以看到年少时的A·J·库克,很多美剧迷十分喜欢她在《犯罪心理》中出演的JJ。至于扮演丽丝的克里斯腾·邓斯特,个人感觉她年少时的演出总是那么出色,而近年来却难见不俗之作,如她11岁时在影片《夜访吸血鬼》里的表演令人无法不喝彩。在《处女自杀》这部她16岁时出演的影片中,她如画龙点睛般的给出了“问题女儿”丽丝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姐妹,丽丝活泼热情,渴望被爱被关注,也很有吸引力,然而,在这个保守且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中产家庭里,她的个性好比“油之于水”,邓斯特在每场戏中的眼神都很具意味,观众仿佛借助这双或憧憬或迷离或诱惑或失意或无所谓的眼睛,窥见了一个少女的内心隐秘。
   如果说最早自杀的塞西莉亚“太关注自我,把未来看得太透彻,以至于对现状成了睁眼瞎”的话,那么,活在当下、欲享乐青春的丽丝则因为现实的束缚而变得迷惘忿懑,她于屋顶的午夜寻欢也仿佛一种脆弱而叛逆的反抗,直至生命的结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679489_d.html

 4 ) 她们徜徉在青春中

      我婉转地做了一个梦,梦见去往远方的列车,下车后身旁有汹涌却又安全的泥石流,辗转一圈又乘车返回,只花费了较短的时间。梦醒后已然忘记了那辆列车到底开往何处,也许何处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去往了远方,趔趄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

    青春,就是一个这样的梦。在来来去去之时,打包梦想和放纵,去往远方。再回顾时,它还是夹带着浓烈的朦胧色彩,透过斑驳的光影浮现出来,充斥着慵懒和无奈。当男孩们回忆起里斯本一家的五个女孩时,导演在镜头前安排了很多温暖的色光,存在过的女孩们,她们给男孩们带来的快乐、憧憬和遗憾,都在色光前变得模糊了。男孩们渐渐长大成人后,在舞会上以成熟的姿态结识新女伴时,都已经渐渐忘却了过往的懵懂时光,那些岁月被远远抛在身后不知何方了。

    导演索菲亚的处女作《处女之死》奠定了她以后影片的基石,包括后来的《绝代艳后》,也颇具她的个人特色。她把五个女孩的自杀摆在了“禁足”的面前示威。所以,当女孩们被禁足在家时,男孩们通过望远镜仍可以窥视勒克斯到在屋顶与各种男人寻欢做爱。这个出众的女孩本以为自己是最幸运的,她得到了全校最帅的男生的青睐,不料在交出了第一次后帅哥莫名地就再也不见了。勒克斯再不会有当初为了深吻帅哥穿着睡衣从屋里偷跑出来的激情了,屋顶上的她,跷着腿,叼着烟,任男生们在她身上恣意妄为。她并不是为了享受性爱,而是为了放荡而放荡。

    只有街上的男孩们,是她们永远的仰慕者。他们收集女孩们的一切东西,日记,影像,和记忆。他们从女孩子那了解到对男生行为和语言的评论,他们看见字里行间的逼仄和落寞,隐隐也看见为女孩们打开门缝的死亡之门。

    太多往事在岁月沉淀后渐渐遗忘,有些人却遗忘不了。他们存在过,是诱发了一点点悸动和情不自禁的人,给了最初最纯真的欲望。然而,青春是少不经事的代名词,是被管束压制的桎梏之锁。那个为小女儿办的派对是自杀瘟疫的开始,她代表着与现实隔离的里斯本女孩们,从楼上一跃而下,飞去了梦想的地方。此后,里斯本夫妇无论是假模假式的开放教育还是软禁在家,都无法阻止这场瘟疫的蔓延。

    我并不赞赏女孩们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示威,她们不知道,那些她们想要的东西,一旦生命不复存在,就再也不存在任何可以得到的机会了。而里斯本夫妇的过于冷静又显得有些薄情,他们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郁郁寡欢地活了大半辈子,换来的是孤老两人。

    最后,男孩们说:“这些年来,有许多关于她们的流言蜚语,但我们从未找到过答案,这与她们的早逝无关。抑或因为她们是女孩,只因为我们爱过她们。她们始终听不见,我们在门外的呐喊。她们始终在那里孤独着,我们永远无法将她们拼贴完整。”

    在门外呐喊的,何止是年少的轻狂,谁也分不清呐喊声中有没有多年后洗去铅华的本我。

 5 ) 只是选择。

我很欣慰的看到大多数的豆友都认为--自杀只是女孩们的一种选择。
实际上 里斯本太太说的没错“我们家里到处都是爱 ”
她的监禁政策也许过分 但绝没严重到会让一个小女孩萌死念的地步 想想我们中国家长的棍棒打骂政策吧!我们不也顽强的活下来了?
在影片里 没有任何一步严重残暴到让小女孩们要放弃如花的生命和肉体去死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选择。就像你或我选择活下来 选择每天早上挤公交或地铁去看老板的脸色 选择与恋人恶言相向 神经质的翻看他的手机
选择吃着外卖的垃圾食物 看脑残的电视节目 选择与某个不讨厌的人结婚 生下忘恩负义的孩子
你看?同样是选择。
生活无非那几种选择 兜兜转转 无法逃脱。
猜火车里的马克选择了不选择 他选择一烂到底
女孩们选择了死去。永远逃开这里。哪怕13岁又怎样?她早已厌倦了。她还太小 不明白生活的真正黑暗 但又如何?她只是累了。
air的配乐像魔音贯耳 一听到 就忘不掉。其下的几个月 我听着air的原声 穿行在大街小巷 感觉整个世界有了迷幻的色彩。亲爱的世界 我选择活下来 你欣慰吗?

 6 ) 一场关于青春的记忆

把Virgin Suicides译成“处女之死”是不准确的。
不仅仅是因为suicide不是单纯的“死亡”,而是“自杀”。更是因为“virgin”在这里并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处女”,照我的理解,它应该是“处女作”意义上的那个“处女”,也就是“第一次”意思。而这恰恰就是其名字的玄机所在——自杀,如果不是未遂,那么就只可能发生一次。第一次的自杀,也就等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最后一次。所以“处女自杀”这种说法在理论意义上是不成立的。但是这也正是作者聪明的地方。因为书中的女孩子们显然已经在她们活着的时候死过了无数次——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死亡与生存的幻觉中穿梭。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很聪明。当然,他的其他显而易见的优点,比如文风,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漂亮自然的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再比如叙事的角度,非常的独特,很能吸引人。但是“聪明”仍然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一个“聪明”的作者的含义在于他们决不会“自作聪明”。他们不会从书里跳出来给你讲“我觉得……”;他们也不会扮演上帝,把每一个事件背后他们想要表达的含义一一罗列。他们做的,通常都是讲述时间,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发现他们的意思。这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至少我是不愿意看大白话。
关于姑娘们自杀的原因,我赞同不要简单的归结为一个特定的原因,什么天主教家庭、青春期萌动一类的。我甚至觉得去追述这样一个问题是无谓的。我更愿意像那群男孩子一般,只是站在她们的闺房对角,偷偷遥望她们的倩影。我更愿意把整个的事件理解成男孩子对青春期的一场记忆。所有猜测、压抑、渴望……混杂在一起的,一场记忆。
只是一场记忆而已。

 短评

无自由吾宁死。No,no,no!You don't understand me.I'm a teenager, I got problems. Jonathan Tucker(Tommy Donnelly in "The Black Donnellys")那时候真是幼齿。

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女孩们自杀的理由不够极端导致这片子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

12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索菲亚克拉波的作品里总是充斥着茫然,空虚,压抑,麻木的痛苦,在迷失东京里面最甚。这部处女作里,有些人觉得自杀的理由不成立,但是我却觉得对于青春期的少女来说,有这种母亲和压抑的家庭,自杀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死是孩子可以反抗大人的唯一方式。

14分钟前
  • 淼淼Gardenia
  • 推荐

青春就是没暴走成的性欲嘛?!

17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还行

天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生命的虚无和荒诞、绝望的黑色森林与毒气(我也终于明白结尾为什么有人戴着防毒面具)、third person limited POV,对自己过去的夸大与滤镜、对别人的揣测与滤镜、又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滤镜的滤镜的影响产生了变质了的语言和行为。中产阶级的矫情和无病呻吟,中产末日,但每个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中产阶级。深刻的内容是父母的拧巴,一方面假意允许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另一方面却坐到男孩女孩中间。人生毫无意义,像是一个魔方碎裂了又以无逻辑方式重组,生死都是随机的,哪怕五姐妹连续自杀也只是巧合,人类却习惯于找寻事物间的连接和逻辑,所以才将无逻辑的两点编上了故事,缩小了来说就跟男孩们给姐妹们的自杀填补细节、进行解释一样。符号意义已超过内容本身了。

21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詹姆斯伍兹的愤世歪嘴不像是信教保守老爹,凯瑟琳特纳中年失控致怪的样貌却更像是恶行后妈,此片选角存在明显问题,导演风格也存在争议,小科波拉的选材视角感觉更像要纪实控诉,可风格上又在违和失度地追求一种玄幻神秘?难怪有评论认为 “……许多层面上都像彼得威尔75经典悬崖野餐的现代版,那片讲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受压抑女学生消失在澳洲荒野的故事,充分利用到失踪之事的神秘特质。而科波拉此片却太过浮躁和严肃,无法从女孩自杀中持续汲力。”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青春期的剧烈的甜蜜和痛苦。Coppola捕捉的感觉非常对。父母为子女们心怀骄傲,然而他们并不理解。音乐用得真好。他们在电话里互相放唱片的戏很美。Dunst和Hartnett都选得超好。这个片按风格归类的话和Rushmore,Moonrise Kingdom应该算一类的。

26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all those stupid selfishness and misunderstandings.there's no way out of those self-centered old lady.kill yourself or get over it

28分钟前
  • Little Punk
  • 力荐

羸弱的剧情,但画面很美。you are like stone fox

33分钟前
  • Aki
  • 推荐

没情节 没动人镜头 流水帐 莫名其妙 我说的是实话 但是---

36分钟前
  • ♣ 9
  • 力荐

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祭奠曾经束缚住我们自由的铁窗,祭奠抛弃我们的爱情。这种细腻意犹未尽,这种阴影与痛楚盘旋不停,这片表达流露的东西太多,每一个镜头,每段剪辑,每片每刻伴随着的配乐,眼神,旁白。。。特里普追蕾克丝的时候,Kirsten Dunst的演技真是传神。。。大爱~

37分钟前
  • ✿莲~
  • 力荐

说什么童年是无忧无虑的,青春期是最美好的,美好个屁,人生最艰难最痛苦的就是这头20年。 然后慢慢的人变麻木变迟钝了,开始只对吃喝拉撒感兴趣的时候就安全了。然后像机器一样过完一生。

40分钟前
  • Mlle.Hein
  • 还行

《悬崖上的野餐》这部澳洲经典无疑在索菲亚科波拉眼中与原著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Lisbon一家的女孩从来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角色,她们是小说和影片主题的投射与物化,索菲亚的改编忠实地选取了原著其中一个主题:将要逝去的完美无瑕的童真,通过死亡的方式被保存。

44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宗教迫害”的现代版

4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科波拉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你拒绝它们,就只能收获一堆死气沉沉。时光过去,遗留下来的是什么。墙角不停走动的大挂钟,晦暗闭塞照不进阳光的房间,以及自然的声息在姑娘们体内的蕴吐,化作笑颦与一抹清脆的咽喉。

48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索菲亚的电影总有一种魅力让我沉湎其中 邓斯特好年轻啊 处女的死亡是社会 家庭 人情 的集体悲剧 你没做过十三岁的女孩 你怎么知道? 父母是你永远绕不过的坎

50分钟前
  • 凤瞳
  • 力荐

几年前还是《夜访吸血鬼》里的瓷娃娃,这会儿美得如此惊心。波拉特很会把玩那些光,简直要让邓斯特迷死人。这样一个角色,介于嫩与熟之间,纯与放之间,特别有味道。但这些青葱美好的皮囊下,染了场瘟疫般的死亡,灿烂阳光照向的,全是那清规戒律以及过了头的专制与错乱。能让人看到白瓷破裂的过程。

5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自杀是个绝对的主动形态动词,只能自己选择,如果你想没人能阻止你。这片子虽然是以男性口吻做旁白,却是彻彻底底的女性角度。敏感细腻的少女们表现出超越同龄男生们的成熟,脆弱而勇敢。那些男性则被挂以肤浅无能笨拙的形容词,他们从来都没有理解过这些姑娘们。你不懂,因为你从未当过十三岁的女孩。

56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推荐

哎,那一顿狂吻。i am your playground lover,原来是这个意思

57分钟前
  • Miss Lo
  • 还行

I am teenage I got problem 我是少年我有烦恼。“最终我们拼凑出了谜团的答案,但裂痕仍在。徘徊在她们身后的并非生命,而是现实生活中最琐碎的物件,墙上滴答作响的钟摆,正午昏暗的房间,人类自私的暴行、自行其道…这些年来有许多关于她们的流言蜚语,但我们从未找到过答案,这与她们的早逝无关,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