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

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3人生七年7 剧照 NO.14人生七年7 剧照 NO.15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2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影像记录的真实

    有的影片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积淀和人生阅历才能看得懂的,《49 UP》就是这样一本系列纪录片。片子选取了12个英国人从7岁到49岁的人生变化和感悟,每7年进行一次记录,主要围绕事业、家庭等方面展开。
    它不是所谓的畅销影片,甚至于片中部分被采访的人物都认为被采访就是一件造作的事情,他们的故事会被放在电视屏幕上播放,这也是一件让人警觉的事情。但是,记录一直在继续,从1964年到2005年,并且,记录还将继续,下一个7年是2012年。
    记录的画面多半是采访时的人物对话,辅以生活的场景,包括当下的生活,或者是7年间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简单重现。画面并不精美,一台普通的摄像机都能够记录和展现,人物的对话也显得有点琐碎,尽管,在剪接的时候,制片方已经有意地将某一个人物的某一个话题从小到大整齐地归到一起,但是,在2小时15分钟的时间内,要展现14个人从7岁到49岁的变化仍然让人觉得有点仓促而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试想,如果能够给每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能够让人物更加灵动起来吧。
    影片的节奏并没有特别的起伏,和采访时记者的声音一样,一直平缓温和,除了年幼时,孩子们讲话时跳跃的语速和并不是非常完整的语句。就如同一个年迈的、坐在摇椅上的老人缓缓地说着什么,他是在倾诉,又仿佛在喃喃自语,太年轻,可能会不耐烦听老人讲完,也听不懂老人到底在讲什么。
    当然,就1964年的拍摄水平来看,有这样一个拍摄的主题和创意已经显得非常难得了。而且,显然这个创意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现当代电影纪录片工作的从业人员,豆瓣上的影评中就不乏有从中得到灵感、并计划拍摄类似记录片的人。更何况,Michael Apted,该片曾经的助手,现在的核心导演,在这样一个电影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坚持拍摄恐怕无法挤进票房排行榜的影片,这本身就足够让人感动了。
    有人说,本片旨在展现英国富人和穷人两个基层的明显分层以及难以交错性,我对英国不甚了解,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理想被现实磨灭、是生命的延续和寄托。
    还记得,读小学时的我们,大概都曾经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就如同本片在7岁的孩子们一样,关于未来,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日益繁重的课业还是父母、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有多少人还会谈及自己的理想,更别说从事自己小时候梦想的职业了。进入大学时,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初入社会时,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谁还管自己适合不适合。
    机遇充满了可遇不可求的神秘,而家庭仿佛是一个人可以掌握和做主的最后领地。亲情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下的,父辈在子辈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回忆自己的童年,又在孙辈的身上看到子辈的影子,以陪伴孙子孙女玩耍和等待他们造访安度自己的晚年。
    有的时候很羡慕片中的主人公,至少在他们年迈的时候可以通过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影像与印象应该存在很大区别吧。

 2 ) (只是一篇字数过长的短评)

看到49UP,Neil是我觉得最不符合大众期待的一个人。从7岁时的天真烂漫到35岁的中年失意,好像他的人生始终在走下坡路,没有一丝起色。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亲密关系,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在42岁与政治结缘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转变,49岁的他在面对镜头时,眼神里少了很多年轻时的迷茫和失落,我无法解释这样的转变,但很愿意去倾听这样一个不得志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看法。他很从容地说:“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人生苦短,你要对那些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激。我要讲一个小故事,我在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我旁边,它有美丽的深红色翅膀和白色花纹。蝴蝶的寿命很短,它离我非常近,它一点也不害怕,它欢快地扇着翅膀,在那一刻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享受着阳光。也许生命不过如此,要做自己,明白生活会一直继续,世上还有无数生命也在寻找自己的路。”我想到了皮克斯新上映的电影《心灵奇旅》,可能人只有在生与死的界限上才能真正明白秋日阳光下从树上飘落了一片叶子的美。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本命运之手乱写的剧本,太在意它的剧情,快乐就会少很多。

 3 ) 碎碎念一下14位被观察者

1,中年危机中的奋斗者

Tony

上一集因为偷腥出轨被当场抓获,出现家庭危机的Tony,妻子并没能离开他,这一集他们卖掉了伦敦的第二套房,在西班牙买了一套度假房。

他和妻子依然在镜头前展现了一个积极勤奋的working class family形象,人生前头永远有目标:赛马、出租车、演戏、高尔夫、西班牙。

这些目标,这些Tony心中的富人生活和梦想,不是说有多不同凡响,结局也没有多成功,但它们引导着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世界上。

PS:Tony总让我想到塔勒布书里那个充满着草根智慧的胖子,巧合的是胖子托尼的名字也是Tony。

另外这一集终于听到了Tony的负能量了,他在抱怨阶层固化,他们在努力工作,但上头有太多在吸他们working class血的精英。

Nick

阶层跳跃模范生渐渐也摸到了人生的天花板。

事业上向节目组投降说,自己本来的理想是职业上成为比节目中更有名的科学家,但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核聚变项目,因为有一个节点的技术上始终无法获得突破,基本被判死刑了。

情感上也同时遭遇滑铁卢,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不过又遇到了年轻漂亮的二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理工高知精英的人生吧。(作为同样学物理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前几天刚听说有一个同学从意大利回北大做博导了,为他们鼓掌加油👏。)

Andrew和John

这俩中上层孩子,都按着儿时的人生规划轨迹,走在中产法律人士的路上,没有太多波澜。

John时隔十四年再次回归拍摄,虽然和Tony、Nick有着阶层和职业的差异,不变的是这个年龄事业上的挫败感,能达到的职业顶点已经很清晰了。John说自己依然像二十年前待在皇家律师圈子里,年轻时迈向政坛的梦想现在来看就只是个梦和想,现在的年龄是回归田园园艺和钢琴的时候了。

同样摸到事业上限的Andrew退出自己作为合伙人的律所,重新加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赛道。

Charles

大概会永远消失在这个纪录片系列了,不过这回我知道了他不再参与这个纪录片的内幕原因哈哈哈哈——

那是因为,人生七年是ITV出的,而他工作的单位是BBC,作为直接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参与对方的节目制作的。

真是蛮让人遗憾却很现实的一个原因。

2,四位女性

14人里只有四名女性,个人觉得导演选角并不平衡。

如果归纳一下这四名女性到这一阶段的人生共同点的话,我想说她们似乎都从小就没什么理想和规划,不像积极勇敢充满草根智慧的Tony对于赛马、从小喜欢物理化学最后成为高校教授的Nick又或者从小到大都拿着剧本成长的私校三剑客。

这一点其实蛮让人遗憾,她们就像在社会随波逐流的浪花一样,很难说自我能动性到底参与了多大程度的人生。我期待看到的一个角色是类似Nick的第一任妻子那样的,年轻时就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然后看她们因为社会传统定位与家庭另一半兴许会有的一些冲突矛盾,然后看她们最后是如何解决和妥协的。

Jacky

十四年前谁也没想到,Jacky会在这一集成为比Neil处境还悲惨的角色。因为风湿关节炎几乎致残的她,靠政府伤残救济金,和前夫母亲的帮助生活、照顾孩子。

导演问到她大儿子的不佳处境,是不是和她自己有点像时,Jacky直接在拍摄中爆发了,觉得导演这样直戳痛点实在太残忍。

个人觉得Jacky应该早关注自己身体,减减肥的。中下层角色一个一个全都在比谁胖得更厉害,在一个基本不可能饿死的小康社会里,肥胖真是个穷人病——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健身和看得更长远。

Sue

Sue是中下层三朵金花里活得最好的一个了,这一集已经在牛津的一个研究生教学项目里做领导干部!

感情生活,再次订婚,未婚夫我觉得是片中仅次于John之外最帅的一个了!

她能走到这一步,感觉要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支持,毕竟在她离婚的那些年里,完全靠父母帮她带娃,她才能继续安心工作。

Lyn

三朵金花的最后一朵,则正经历着事业危机,她所服务的慈善组织目前准备裁员,且并不在乎她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贡献,这让她很受伤。

幸好之前查出的身体问题一直没有爆发,家庭也稳定,有一个一直支持她的丈夫。

Suzy

要我说,Suzy结婚之后的生活太平静了,她的部分简直让人觉得无聊.......总之就是一个生活安稳的富家全职太太呗。

这一集的亮点是,Suzy开始后悔自己年轻时书读少了,大概她感受到了全职太太生活的空虚吧,除了家庭,没有其他的人生赛道。在近50的年龄,幻想自己或许曾经可以有个不一样的人生.......

3,与自我相搏的几位男性

Bruce

首先要来讲一讲我比较喜欢的Bruce,这一集终于揭晓了他的身世之谜,原来他小时候和Suzy、Paul一样,经历了父母离异。父亲没记错的话是个军人,远在非洲,为了给他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于是父母决定干脆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托管。

这就是他从小看起来就一脸忧郁的原因了吧。

此前一直生活在东伦敦和孟加拉国这种穷苦地区,想做的事是帮助困苦中的其他人的Bruce,这一集老来得子之后,完全逆转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搬出了东伦敦,加入了一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校。

理由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此前是一个人,当然怎样都无所谓,但如今有了孩子,特别是这个年龄得来的孩子,肯定会当作宝贝,以孩子的成长作为此后生活的第一要务,所以搬出贫民区去到一个更加安全良好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了。

至于事业,Bruce坦承,此前觉得水滴石穿,总有一天能改变世界,如今来看,被改变的恐怕是他自己。

可以说是又一个很悲凉的中年危机宣言了。

Simon

依然不知道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是怎么从“非她不娶“的美好爱情变成如今的仇人相见刚开始甚至连孩子都不让他看的。

不过这一集有吐露心声,说原因是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太懒惰了,而妻子则很积极。

其实看到这里,更加让我感受到,家庭不是一个孩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个好的家庭,却相当于有一条走向更坦荡道路的捷径。

比较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富人家庭的孩子,从小便有父母给孩子指出一条平坦的人生道路。穷人孩子则没有什么人生规划完全靠自己去摸索着生活。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的经验一定有效,或者说父母说的孩子就肯定会听。其实这和小时候背诵古诗一样,当时可以不理解,但所熟读和生根牢记的那些念叨,或许会有一天,在某一个情境下,立马让你明白它的道理。

很多孩子当然会去尝试父母指出的相悖的道理,但当遇到挫折走不下去时,他会知道,有那么一条安全可选的道路,就在那里,人生无需惊慌和迷茫。

糟糕家庭的孩子则不会有这些额外的经验加成,父母反而可能为他们做着一些不好的示范,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可怕和空虚的一面。

这种情况下,要再完整地看到生活不只有痛苦,还有阳光和快乐的那面,则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经历更多的挫折。

Paul

而Paul是悲惨家庭成长出来的幸运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自己的人生天使——那个不管他如何自我怀疑和厌弃,都始终陪在他身边的妻子。

糟糕家庭和卑微性格的他,能有如今的幸福安稳的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祝他接下来的几集人生依然安稳吧!

Neil

Neil在上一集抓到了自己的人生抓手——政治后,生活状态明显要好了很多。

在不顺的时候,自暴自弃和缺乏机遇是一组恶性循环,越是自暴自弃便越难遇到机会,越没有机会又反过来让人倍加挫折。

顺利的时候其实也一样,成功总能给成功者带来更多的正向激励和自信。

人和人在开始时并没有那么大差距,但正是这些倍增放大的正向和逆向循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也是善于自我激励者往往最后能活得比其他人好的原因吧。

Peter

结尾是从21岁后就退出拍摄的Peter,听说他接下来两集要回归拍摄了哈哈哈哈哈,有点期待看看这位被学校辞退的历史老师后来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4 ) “七岁看老”……不忍再看,不能不看。

    看这部纪录片,就象参加七年一届的同学会,看看大家不可逆转的成长经历。谁通过钻研成为大学老师,谁通过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谁在破旧的社区里生养儿女,谁在慈善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谁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流浪……从孩子到少年,从少年到婚姻,从婚姻到孩子,又从孩子到孙辈……人生的轮回就这样真实地放在面前,当时的1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曾在游乐场里如此无忧无虑地疯玩着的,现在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生活,安心老去——而这些,又都放在英国社会高离婚率、高流动性的大背景下一一呈现,并且隐隐带着每个人生命中的缺憾和挣扎的痕迹。看着这片,仿佛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心头无法不生隐隐发痛的悲悯之情,却又无法不继续把它看下去。
  
  Up Series诞生于1964年,之后每七年拍摄一次,选取了14位主人公,49 Up是迄今为止系列纪录片的综合。导演Michael Apted自己出生于1941年,当这部纪录片在64年首拍时,他还只是个助手,而后来则成为核心导演。七年、又七年,一部部拍下来,他自己也在电影电视圈中不断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作为英国左翼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从英国到美国,从电视到电影,不断探索表达着自己对政治、对伦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不但成为知名导演(曾导《007: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而且在03年被选为美国导演工会的主席。就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图映照英国阶级社会状况的政治动机,演变成一个命运的沉思者(一个“存在主义者”)。而激发这部影片灵感的耶稣会格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和中国格言中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又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看这部片子,正值自己经历了死亡和新生两个阶段,又重新开始努力攻读电影史的过程中。坐在第三世界转型中国的书斋里,怀着佛教情怀看这部片子,我看到政治,看到思想,看到因果,看到情感和自己,看到人的命运。电视选材所限,对人生无常表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可是片子中每个人最真实的表露,和片子本身优秀的剪辑和构思,足够让我落泪好几次了。或许别的观众会有别的想法,但是我的冲动就是:把它推荐给我所有认识的人看。这部片子对于我,真的十分震撼。三年以前,我曾经想过作一个项目就是为那些临终的人们拍摄纪录片,采访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为他们编排一次完美的蒙太奇,但是三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也许有一天,当我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时候,我会来试一试。

 

(附注:据报道,受本片影响,一位名叫Sue Williams的女导演正在拍摄试图反映中国人生变化的纪录片Making It。该项目将于2020年结束。据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该片已经播出一部分。不知能否看到,是什么角度。这一类跨越漫长时空的纪录片现在有个名称,叫“经度纪录片”longitudinal documentaries,也许真的如某些媒体所说,这种拍摄是对电影形式一种最高尚的运用。)

 5 ) 因为真实,所以枯燥

我操,终于看完了,这就是院长趴在电脑前看完BBC系列纪录片“up series”的感受。事实上由于up 7- up 42 没有字幕,片子又充斥着各种特色的英音,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好在目前的最后一部up 49 有字幕并且包含了前6部的精华剪辑,所以基本能明白这个系列主要讲了什么。

Up系列纪录片选择了一批来自社会不同阶层7岁儿童,每隔7年对他们的生活做一次回顾和对比。就这样,从1964年的up 7,一路到2005年的up 49。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非常类似,但实际上导演的初衷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甚至与之相反。具有左派思想倾向的导演Michael Apted想证实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而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


不过拍到现在,我想就像所有人看到的那样,片子给我们呈现的东西恐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政治寓意。就在镜头面前,你会眼睁睁地看着梦想是如何逐渐远离那张脸,那张一开始稚气,然后茫然,继而不屑,再后来麻木,最后无所谓的脸。与人生相比,政治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人生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它根本无关乎阶层、性别、性格,只关乎它的本质——时间。你问我我再这里面看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我操,我能怎么跟你说呢?我可以这样说么?听着,小p孩儿们,你们所有的人,趁早把你们的梦想扔到垃圾桶里去吧。你们的人生都将被时间风干。经过一个又一个的7年,你们男的会变得秃顶,女的会变的肥胖。你们21岁的时候会逃避责任,会愤世嫉俗,并且从来没想过要结婚,更别提要个小孩儿了。可你们28岁的时候会无一例外地结婚了,并且养了若干个孩子,并且误以为这是你们人生的全部。35岁的时候你们的婚姻无一例外地出了问题,有人扛住了凑合着,有人没抗住离掉了。可是到了49岁,你们的孙子坐上了你们的膝盖的时候,你们的脸上已经呈现出了慈祥老头或老太太的雏形,你们会无一例外地说,健康和家庭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死亡就在前方不远处。


可是,这样的人生不是也挺不错么?John的政治理想被时间磨平,转而去司弄花花草草,不也挺好的吗?一个和谐的秃顶男,领着一直和谐的够,走在和谐的小路上,不也挺诗情画意么?离完美就差一个牧归的老牛了。梦想尽管是好的,不也同样自然而然地不合实际么?
 

并不是每一人都可以像克特那样would burn out rather than fade away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尽可能早地快乐。


——————————

49岁的秃顶男在镜头面前说,他躺在草地上,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旁边,阳关打在蝴蝶的翅膀上,他觉得那一刻特别的美好。好吧好啊,有些矫情是可以接受的。他都49了,他都秃顶了。是吧。就下面这男的。

 6 )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展现出来可见的只是冰山一角,沉在水面下的往往是核心。

《人生七年》中最让人牵肠挂肚唏嘘不已的尼尔,直到56岁这集才说出自己其实从16岁起就罹患精神疾病,也因此退学并在其后就业上饱受困扰。年轻时自尊心极强的他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精神有问题的事实,却因此而痛苦一生,真心希望他越来越好。幸而年过40后,BRUCE的友谊和基督教信仰帮助了他,看到他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越来越稳定,到56岁终于基本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了,真心欣慰,希望通过节目他一直不懈地写作的文字能够受到关注,那是出自一颗饱尝痛苦的敏感心灵。

几位主人公中在仕途上最成功的JOHN,从小就显得高傲,容易让人觉得他因为含着金汤匙长大享有特权,所以人生顺遂。然而在56岁他坦承自己虽然从小都是接受的最好的教育,但其实他父亲早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靠母亲出去辛苦工作才付得起他的学费。所以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努力,并且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尽管他现在已经在法律界身居高位,然而他也还是有遗憾,坦承他的幼年伙伴两位都已经是部长了,他会担心自己年龄太大无法再参选。我其实蛮欣赏JOHN的,骄傲然而真实坦率,原则极为明确,具有社会责任感,从小就主人翁意识极强。只有他是从小到大时刻对英国社会整体特别关心、虽见解犀利却理性客观。

科学家尼古拉斯人生看起来顺风顺水,顺利地似乎不真实,最励志的代表了。从农村出来,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从小热爱科学,上了牛津,毕业就去美国大学任教,没走过弯路,科研事业一路上升,35岁副教授,42岁正教授,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腔科技造福人类的理想。然而他的一生一样会遇到挫折,婚姻从开始就暗藏危机,儿子10岁时离婚,对小孩影响很大,几乎同时,倾注全部热情的科研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不得不从科研转而教学。在节目中,他自己苦笑道,他更希望自己作为科学家而知名而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而知名。人生似乎总是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7 ) 小马过河——《49UP》

1964年,Michael Apted为BBC拍摄了一部记录片《7 UP》。之后,他每隔七年重访这些孩子,14岁,21岁,28岁……2005年,他们迈入他们生命的第四十九个年头。

因为事先看过评论,我并没有期待会发生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高潮。一个作品往往是全息的,三百字可以把握一本小说的基调,三分钟可以感受一部电影的风格,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走到半途的人生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我们和导演一起,走在一条不知道要把我们领到哪里去的路上。片子看起来平淡而茫然,就像每个人面对他自己难以把握的人生时,所感到的那样。当一口气看完他们四十九年的人生,以及在一个又一个七年中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对当时以及对这种观察的讲述,我记起那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梦想真的不能实现吗?也不是。说要当骑师的Tony,二十一岁时骑着马头一个冲过终点线;说要去非洲做教育的Bruce,35岁去了孟加拉北部的学校教书;说“长大以后,我想寻求月亮的奥秘”的Nick,42岁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正教授。即使只是十多个孩子中的几人,这种实现也足以使许多至今还懵懵懂懂的人动容。然而,如果只提这些却也有失偏颇。Tony二十八岁时放弃了骑手生涯:“我想……我还是少一些天分。”Bruce回到伦敦继续在东区的学校教书,尽管他喜欢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的感觉,有时却也觉得“……被磨平的是我”;Nick的项目因为某个技术环节无法突破而失败,“一直想走的路却走不通,这是个很大的打击。”

有些人生有一个格外美好的开始,却不像会被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John,出身古老家族,名校毕业,风度翩翩,35岁时已经是驻外大使,按照家族传统继续对保加利亚的援助。四十九岁时,他在国内做一名质检员,而十四岁时开始踌躇满志的从政却一直没有实现,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就算我已经四十九岁了,没准我还很有政治天分呢。”Lynn,24岁开始在流动图书馆负责儿童图书,此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这类她热爱的工作,她结了婚,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看起来极其完美,但是图书馆也许面临着裁员。“他们说我的工作谁都可以做,”她说,“我现在为这事非常心烦。”她在图书馆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其中有个孩子有着很重的残疾,坐在轮椅上,歪着头,鼻子里插着管子。“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连发出声音都难,现在已经会讲话了。”“我很喜欢这工作,很有成就感,被人相信……但是他们不在乎。”“你觉得值得吗?”采访者问。“值得。”她回答,“你不要再问了,我会哭的。”

其实这片子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有些人在七岁时设想的人生,长大后竟真的会大致实现。可是,这实现又从来不能用“美梦成真”来描述。当人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的手可以抓住一部分,却无计可施地看着抓不住的另一部分,怎样把我们已经到手的那部分都变得似是而非。人生不仅是一部书,而且即使盖棺也不能定论。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主题明确、格调鲜明的人生,不过是作家提纲挈领后制成的艺术品,甚至连历史也未必不是如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人物的生平构成一段条理清楚因果分明的简介,可对于那在人生的激流中奋力前进的主人公,他看到的茫茫世界难道是我们眼中这般一目了然吗?就像《49UP》中一路走来的十几个孩子,静下心来听着他们从童稚、青春到天命之年的只言片语,谁敢说自己已经抓住了一个人生的要领呢?

有人认为,对比七岁十四岁时的童言无忌或年轻气盛,他们后来的人生太过平淡无趣,平淡得让人失去眼见的所有希望,我虽不否定这种看法之合理,却也不觉得有那么泄气和伤感。是,Burce毕竟因为“跑得不够快”而不再梦想加入国家板球队,可他终究还是开开心心地继续打球;14岁的Simon时想要很多钱,21岁时他说“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和谁一起生活。”后来他娶了“除了她谁都不想娶”的伊芙,生了五个孩子,“我们会一辈子在一起,有孩子有工作。”人生有许许多多看起来不够精彩的事情,可是人生终究不是电影,我们争取的不是一个痛哭流涕或慷慨激昂的高潮,而是许多年之后,可以平和地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幸福。”——这是很多人在四十九岁时找到的答案。如果奥德修斯十二年的冒险能化作一个凡人二十四小时的人生,那么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四十九年——以及之后“不够精彩”的人生难道不够格称为一部史诗?“日子不容易啊。”伦敦东区长大的Sue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却都是人人自己竭心尽力经营所得。有过希望,有过失望,有过无穷的可能性,也有过不得不做的事。被动或主动,争取或放弃,无论多么简单的一小步,莫不是由我们的整个生命所完成。河水并不浅到轻而易举,也不深到艰难无望,偏是怎么形容也难以令人注目的不深不浅——可是,我们毕竟是从河中涉过去了。

 8 ) 人生轨迹的启示

电影里,那些小孩从7岁到49岁每隔7年的人生片段。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历程:学习,成家,工作。

1.惊叹于有些孩子从7岁就对人生有个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甚至一生的轨迹,并为这个方向努力。人生竟如此的契合于规划。

7,14,21,28,35,42,49

7岁时童言无忌,天真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
14岁时中学,思考和警觉性提高。
21岁时大学,为完成学习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石。
28时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家庭生活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35岁很多人离婚,很多人父母去世。很多人这个时候结婚,这时候的婚姻虽然人顾虑更多,但是结局是圆满的。
42岁时,很多人表示也曾有冲突,但两个人关系还是努力的维持下去。孩子逐渐长大,更多担忧孩子的发展。
49岁时,很多人表示其实他们现在活得开心。

给我的启示:
1. 人生不管出身如何,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清晰的目标至关重要。家庭出身好的人,往往很早就领悟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2.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决定过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贫穷的可能性越远。
3.有目标,按部就班,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4.等到自己心智成熟时再结婚,婚姻的稳定性要高很多。
5.一个人要有一个贯穿一生的职业,否则只能换零工做苦力一辈子,这是很不幸的。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婚姻和下一代。事业需要有恒久性。事业和职业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阶层的关键,因为学业是为了给事业打基础,而事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婚姻。

 短评

最真实的最惊人

5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10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13分钟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14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18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23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2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26分钟前
  • 枇杷精
  • 力荐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29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33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34分钟前
  • Hauu
  • 推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36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41分钟前
  • 笼之吻
  • 推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42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43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45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50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52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54分钟前
  • kolin
  • 推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57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