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2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长篇影评

 1 ) 谈谈Bruce

我作了弊。整个系列纪录片,只完整看了7岁、14岁、21岁、56岁,只有布鲁斯的部分是每隔7年都看过的。一开始我就很关注布鲁斯,自然其他人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但布鲁斯是特别不同的,恐怕也是这14个人中,最令观众佩服和尊敬的人。

我关注布鲁斯的点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在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我写这篇文的立场。我同意尼古拉斯在56岁的时候讲到的,这系列纪录片镜头下的形象,并非是他们真实的每一个人,而仅仅是浓缩过的几天并经过有意识地展现的部分,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中的“somebody”,而并不完全是真实的他们。

真实的人生或许是无解的。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记得某些时刻,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受到真实的存在。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人生仍然一无所知。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留白”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我想通过探讨纪录片所展示的那部分布鲁斯的片段,以及希望在这呈现出的形象中,找到一些影响其一生的轨迹的蛛丝马迹。

【7岁】

布鲁斯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他的父亲在津巴布韦当差(设想一下1964年的世界),父母离异,5岁的时候他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在这里他受尽欺负,他说所有人都不欢迎他,令我想起奥威尔小时候也曾经在寄宿学校度过不幸童年。布鲁斯面对镜头,小小面孔忧郁哀伤,“我希望当一名传教士,我想去非洲,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使他们多多少少变得更好”,“我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上帝”,“我有一个女朋友,但她去了非洲,我想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见到她了”。

我是震惊的,同许多人一样。这小天使一样的脸庞下,藏着一颗极富灵性的灵魂。于一个7岁的普通小孩来说,他所关注的可能大多是他自己的欲望,或者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反射。布鲁斯对于非洲的概念显然来自于他的父亲,而他的小小女朋友也许是他父亲的同事的女儿,他的基督教的认识应该来源于自小的教育或母亲、长辈的影响。然而,布鲁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7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探讨“meaning”,他不是希望从外界获得什么,而是希望给予什么。这也是他同约翰在政治思想上的最大区别,对于在改变社会的理想上的最大区别。

导演对比了各个小孩的娱乐时间,7岁的布鲁斯拿着指挥棒组建了自己的儿童乐队。

【14岁】

小学毕业以后布鲁斯在萨里读寄宿制预备学校,关注政治,保持着对宗教的虔诚,认为科学家关于太空中没有上帝的说法是不对的,也开始对他自身有了很大的认识,不变的是帮助别人的心。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传教士,因为不擅长也不乐于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他认为没有哪个政党观念同他一致,但比较而言支持工党,并认为社会有很大的阶级隔阂,反对当时的种族政策反对歧视黑人(60-7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法国五月风暴、中国XX、反战、摇滚、迷惘的一代…)。

仔细观察,会发现布鲁斯的关注点一直在他自身之外,他关注整个社会,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内省能力。但我也不得不考虑到,也许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并长期远离他,居住于同龄人所在的寄宿学校,他可能反而没有其他人受到家庭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那么大。

【21岁】

布鲁斯21岁时成了一名牛津大四学生,他承认自从大学之后便少于去教堂,仿佛有些羞愧。他学习数学,我曾以为他会念哲学,但数学也很好。数学是一切学科的根源,哲学、物理学、音乐、造型艺术,也是关于这个宇宙最高度抽象的提炼。

布鲁斯重新提到家庭,关于他母亲、继父、同母异父的妹妹。尽管他说到他们相处很好,尽管他自认为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么说来其实我有家庭生活”已经很明晰了,长期在寄宿学校,布鲁斯在潜意识里仍会认为同这个家庭关联不大,毕竟家庭里的另外3个人似乎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辛苦工作供他读书,他努力告诫自己不要让母亲失望。

不要低估这种家庭影响,布鲁斯这样内敛的人,没有家庭的归属感会让他长时间思考家庭的意义,除非想通透了,否则很难成立新的家庭。此外,我认为布鲁斯是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人,他远比理智的约翰、托尼更加感性,也更容易沉浸在内心世界,他对外界的观察,除了理性的思考,还包含了心灵感受。

提到政治,布鲁斯成了一名社会主义者,这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甚至导演也忍不住笑了。我不知道这是否影响到了他去教堂的频率。关于社会主义,我所了解的不多,19世纪初法国的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以及他的新协和村,直至马恩的共产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共产主义思潮。

但我想说的是,似乎可以嗅到社会主义同基督教义在布鲁斯身上的冲突的痕迹,尽管这并不明显。布鲁斯似乎也陷入一种迷茫之中,他已很久不去教堂,又表示快要放弃社会主义,此外他怀疑“自由主义”。“‘自由’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正在抬头。”他说。布鲁斯在旧的精神世界无法找到答案,而新的方向又尚未生成。

导演的提问紧扣着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两性方面布鲁斯的观点倾向于保守的、传统的,他表示他尚未想清楚这个问题。我只能猜测基督教、家庭带给他的影响很大。

21岁的布鲁斯身上呈现出一些相对立的特质,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尽管他将噪音拒之门外(他在一个学期内只见了6人)。他与同龄人一样进入一段迷茫期中,而我相信,这迷茫期的时间恐怕将超过其他人。

也因为如此,我毫不意外他在毕业之后进入一家保险公司3年后,便辞职去了伦敦东区的一所普通小学教书。进入保险公司,可见布鲁斯有多迷茫,而之后的离职,却是符合布鲁斯本性的。我想,这个时候布鲁斯开始逐渐寻找他的方向。即使尚不能完全确定,却是重要的尝试。

【28岁】

伦敦东区是著名的工业区,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英国也成为最早开始进行现代大城市规划的国家。纪录片中的托尼、杰奎琳和她的两个朋友,都是居住于著名的伦敦大工业区。布鲁斯舍弃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住到平民的公租房中,小小的一间简陋屋子。透过屏幕,可以感受到布鲁斯的满足和愉悦。我相信,这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帮助别人、教育工人家的小孩、背离他从小接受的精英教育,这是他乐于做的,甚至还有一丝反叛意味在里面。他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他很满意,他找到了他的价值。

谈到移民、谈到种族,他希望政府能够诚实呈现移民所带来的好处。他含蓄地批评了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政策。对于阶级,他坦承他处在优势的一面(抱歉这里我要再黑一下约翰),对于权威保持警惕。

28岁的布鲁斯开始改变对家庭的看法,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庭。在当时,这个年龄仍然单身是一件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我不知道是什么令他发生改变,年龄?社会?或者他所教育的那些小孩?不过,要什么样的女孩他才会有同她结合的念头呢?他又自省道,“我也许太严肃、太古板了,脱离现代社会”。这时候的布鲁斯,开始想要融入社会中,希望成为一个家庭角色。

有一个细节十分有趣,他对那群小孩说艺术课结束之后请立即“赶走”艺术课老师,他会迅速赶回来。

宗教仍然是他所重视的,对于不信仰上帝的人,他表示遗憾。“如果你在一个人7岁的时候观察他,你会发现一些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特质,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人们可能会认为我无知又天真,我以前会担心这些,然后觉得也许我不应当被欺骗,但转念又想人们若能信任一个人,也不失为一种优点,这样的人应该受到鼓励。”可见,此前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影响到他的生活,然而深思熟虑之后,他坚持了自己。他的优秀品质一如既往。

【35岁】

此后的人生,沿着教育的足迹,35岁的他在孟加拉。即使不是非洲,同样贫穷,同样需要教化和帮助。这里,7岁时候的想法成了真。与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宗教和语言,历史和文化,布鲁斯显然更加开朗和乐观。我能感受到,某一些他心里曾经执着的东西,可能已经消逝。他仍在寻找命中的姑娘,导演询问他的理想对象时,他忍不住自嘲“怎么变成征婚广告了”。对于生活,“Meaning”仍是他的主导,事实上,他不仅一直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这一集,我仿佛看到一个绽放的生命,他朝着自己的方向,笃定、温和地走下去,无论外界的诱惑又多大,无论曾经有多少迷惘,他完成了儿时的愿望,也完善了自己的性格,他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只是,我不知道改变来得这么迅速。

【42岁-56岁】

41岁的时候,布鲁斯结婚了,对象是同校的一名教师。我唯一能感受到的,是这名教师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与温和的布鲁斯形成互补。然而这却不是我以为的姑娘。结婚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我看着余下的三集里面,谈论的生活本身,家庭事务、婚姻、工作、孩子。为了孩子,他换了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搬到了中产区的花园洋房,闲暇之余带着孩子嬉闹,打板球,谈论教职与行政事务。仿佛一颗久经沧桑的珍珠,岁月风尘之下,光芒逐渐黯淡。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坏事,我无法评价。

在布鲁斯的前半生,追寻精神上的意义占据他整个人生轨迹的最重要地位。小时候未尝到家庭温馨的布鲁斯,中年之后却拥有一个家。也许不再谈论理想,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温暖,也许历经时光雕琢,他对于生活的理解却更深更包容,也更不能轻易用言语去定义。我无法得知。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也仅仅是个人的体验罢了。

我无法评价,因为我对人生的理解仍然不够。我无法体会到一个人背负起家庭的责任,经历了生命的创造之后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许,那是彼时的他所重新寻到的“meaning”。

人生,就是一个历时数十年的大混沌系统,也许你清楚地知道影响这条轨迹的所有因素,但是你仍然不知道你会沿着怎样蜿蜒曲折的轨迹,从这头,走到那头。外界和社会所获得的一切,取决于我们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以及运用手里的资源,而精神上的快乐、满足与否,只关乎心性。如同每一局开头,我们手里拿着不同的牌,而怎样打,怎样放,却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曾经在观看的途中,我想到黑塞的《玻璃球游戏》。在书中黑塞描绘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卡斯塔里,我们的主角克乃西特被选中于此学习数学和音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曾在基督教世界中,在印度宗教中,中国的道中…所有人类文明的最深处寻找真理,直至成为伟大的玻璃球游戏大师。然而,克乃西特最后却选择辞去玻璃球游戏大师的职位,离开卡斯塔里,回归世俗,成为一名基础教育家庭教师,很快在一个湖中溺亡。

我不知道是否对理想精神世界的探寻无果之后,人们只能重新回到世俗世界。也许在未来,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统一,当四种不同的力融入一个系统,也许我们能够重新得到启发。只是,我也同时相信,一定会有新的疑惑,对于人生,始终是没有最终解的。

 2 ) 50岁基本只能认命

我觉得用50岁知天命来描述这个影片不是很恰当,看着影片里一些56岁人的眼神,觉得很多人是已经认命了。导演其实是想求证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即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为更上层的人。
看了有几点想法:
一、56岁时采访这群人,问他们对现状的是否满意,出租车司机和妻子面对镜头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当保安的儿子非常满意,面对镜头也只能这样说吧。另外一个大律师却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没能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满意不满意在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人满足于现状,也有人想要不断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为贫穷所以早婚早育,还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贫穷。很多贫穷的人,不到20岁就结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几个,还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摄35-42岁那两集时很多人都离婚一次。而中产阶级大都是28岁左右结婚,有两个孩子,情感稳定的。
三、我认为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摆脱命运束缚,最重要的是有见识,其次是自己的决心和行动。驯马师的孩子没当成驯马师最后成了出租司机,因为他只能看到这样的路。有些见识从父母亲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其他人(尤其是优秀的人)和读书来开阔眼界,获得见识。

 3 ) 有变化,不大

一共14个小孩,家世排名: 1.苏西:大地主 2.安德鲁:中产 3.约翰:贵族之后 4.查尔斯:中产 5.布鲁斯:军人,单亲 6.尼尔:老师 7.彼得:警察 8.尼克:农场主 9.琳恩:工人 10.苏: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较幸福 13.保罗:单亲 14.西蒙:单亲 7: 富小孩:有见识,聪明自信,阶级意识相对也很完善 穷小孩:比较善良,相对率性 关于乐观:不分贫富,跟家庭亲密度有关 关于特别:富人太小大人,很无趣。Bruce从小就特别善良与众不同,果然长大也和他人路线不一样。 托尼,从小就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感觉。 14: 富小孩:有见识,目标清晰,阶级意识分明 关于钱:越穷越没欲望,可能是觉得离自己太远了 特别:搞物理的很干净,表达清晰,并不觉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钱确实能过得更轻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异越大,各异,比如沙发组的查尔斯。越穷,性格差异越小,趋同,比如衰得一样的塞门和保罗 怪:尼尔怪的很明显了,性格大转变到底是因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是外界压力过大?应该还是内因吧。两怪的尼尔和布鲁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乐观&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约翰,4安德鲁。基本和他们的干劲和现状满意度有关。猴子托尼已经进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爱笑,居然主动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约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间,和导演侃侃而谈,已然生成了以前没有的长袖善舞功能,情商满格 28: 这集其实很无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变,观点经常变。 漂泊的尼尔这集的状态其实比14和21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岁时候的巅峰状态。想想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年年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巅峰状态。 另外一个重点,基本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这叫失了天真,还是断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觉得小孩是幸福,没生的,仍然怕小孩成为自己的障碍,其实这点钱能解决,可见钱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点放在阶级上,不仅无趣,还很无聊。人生和人性,比阶级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尔痛苦的重点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恋世俗标准。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却相反。 剧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乐表演绘画这类艺术梦,是不是说明英国的艺术氛围真的很浓? 外形论:比晚年身材没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阶段来说,男的除了布鲁斯,都没发福,只是秃顶的多。女的底层全体发福,无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所有阶层都发福。 伴侣:除了安德鲁,所有夫妻都是门当户对,并无跨界级婚姻。安德鲁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帅,娶到苏西那种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这种类型的正常之举,并不少见。一二梯队的男人娶的老婆,无论颜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无发福。 42: 英国再差,它的救济金也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英国再好,大多数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阶层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儿园,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爱,以及补充家长见识不足的学校教育(并不单是应试教育) 底层sue,是唯一一个每集化妆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来,他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物理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和梦想,居然有中国人猜测他是为了更便捷的挤入中产才选择的道路。。。能说什么呢?屁股决定立场,在哪都不缺这样的人。 看到现在,虽然觉得确实写实,但为了中心论点,很多细节处理得比较僵化和片面,很像为背书而拍 49: 修正,加上体育,片中90%的人都有艺体梦。再加上政治的话,就是百分百了。 底层:父母不严,小孩偷懒,不念书提前走入社会,早婚多子,复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对同样的困难,基本印证了此片的命题。 尼尔那个蝴蝶的故事,所谓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国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从此多了内心的平静,少了人生的变化。 约翰:此贵公子从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换的保守党,从未变过。 56: 伴侣:也不是完全门当户对,那两个可怜的小男孩其实就算高攀,都找了个阳光强大的另一半。如果无法从小在爱中茁壮成长,也无宗教之类的信仰,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和青少年时期的对比:梦想远去。除了混得特别差的,无论贫富,所有家庭比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从容,自信。富人少了轻狂,穷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变化不大,第二集团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团了,同集团尼尔跌入第三集团垫底,陪他垫底的两位底层女,和他的共同点都为身患隐疾。因病低谷,对普通人来说太普通了。第三集团的托尼窜上了第二集团,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业基本在复制第三集团的命运,不太看好。苏西命太好,同样高中后辍学,从没上过班,什么都不用做,继续稳坐第一。 不喜欢用阶级一说,毕竟第一集团大多数人也只算中产。唯一好奇的是英国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团继续显现,一二集团啃老迹象不明显,貌似家庭亲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团。 1.苏西:嫁高富帅律师,继承苏格兰庄园,继续大地主,一直全职主妇。 2.约翰:法官,娶大使女儿 3.安德鲁:律师 4.查尔斯:BBC 5.尼克:美国教授,二婚 6.彼得:公务员+知名乐队,二婚 7.托尼:出租,置业西班牙 8.布鲁斯:老师,最后在贵族学校 9.苏:大学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罗:老年中心杂工 11.西蒙:叉车工,二婚 12.琳恩:儿童公益图书馆职员,失业,患病 13.杰姬:银行职员,失业。患病,领救济,离了三次 14.尼尔:患病,低薪乡村议员,无家无亲,所以把他垫底

 4 ) (原创)五十六已然知天命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5 ) 成就一个人

===不是影评的影评==后面离题太远T_T===
如果这部纪录片是在中国拍的,那我一定会更加有感触,但是从这十几个英国人的大半生里,也能窥见许多属于每个人的人生悲欢。
据说这部真人秀开拍的时候,剧组的目的是证明人所处的阶级对他们一生的决定性作用。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目的合情合理。而50年过去了,当初的命题也确实得到了证明。只是,被证明的并不止于此。
阶级对人的命运确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当同是眉目清秀可爱的七岁男孩,一个以一个大人的姿态发表着关于学校该不该收学费的见解,另一个却黯然诉说他的愿望是不再被人欺负时,没人能否认他们之间已然存在的天差地别。事实证明,他们的人生确实和他们七岁时心中所想相吻合。
可仅仅是如此吗?也有社会底层的孩子成为核物理科学家;也有中产阶级男孩沦为流浪汉,而他小时的好友却生活美满;还有本可以就此过上出入高档场所的牛津毕业生选择去当一名公立校老师。而且有些东西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有个私立学校的公子哥虽然社会地位高,家庭却根本不富裕,是他的母亲挣钱供他读私立学校。
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有多少东西是我们一生下就已无法改变的,可人生永远无定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跌荡起伏无可复制。
我父亲就出生于这部纪录片开拍的那一年,1964年。他说他半辈子过的没有什么起伏,但是细说来,其实并不平淡。他出生于饥荒之后,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小镇的孩子,十九岁时到北京读大学,后来差点就成为某个现在不好说出来的大事件的一员。结婚生子,负债失业,春风得意时却突然身体抱恙……而如今我也远赴他乡读大学了。前几天他五十大寿,就像片中的人49-56岁时一样,一切都妥当了,不管好事坏事,也都接受了,不管有没有成功,也都幸福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
大部分人,就像片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沿着自己人生的既定轨迹生活;小部分人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或好或坏地改变了自己地人生轨迹。多数人都是缺少勇气的,就像这部片子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他们既有的生活轨迹。可也有一些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一切,比如成为科学家的Nick, 他在片子里说了,他不打算子承父业做一个农民,纵使他一定会在那些上层社会的从小就想着上牛津的同学中格格不入,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只并不能阻挡他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拥有一个聪明头脑的很多,但是极少有人能跨越鸿沟一跃而上,这在中国也是一样,毕竟社会阶层决定着人的思想。Nick能做到,这即使他的勇气,也是他的运气。还有一个叫Bruce的男人,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温文尔雅的。他是所有人里我最羡慕、最佩服的一个。小时候的孩子们有那么多理想,他的是这些奇怪的理想中最奇怪的之一,可结果却是,他真的做到了,是律师团之外唯一做到的。他一直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顺水推船。到最后,他仍然只是一个平和的中学数学老师,但是他笑容言语里散发出来的温暖却可以让人深深的信服他的幸福。然而很多其他人说着他们儿女未婚先孕,或是找到一个保安、邮递员的工作的时候的那种幸福却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悲哀和怜悯。
如果你的孩子是Bruce的学生,你一定猜不出他是如何当上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的,也一定看不出他平常的外表下的不平凡。这让我想到有一次我随手点开一位不怎么出名的小明星的资料。那位演员今年三十岁了,在百老汇表演多年,才终于有了在荧屏上饰演主要角色的机会。本以为他只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凭借英俊的外表,多年默默无闻的打拼,终于上位。可是却发现,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热爱体育,差点以此为职业,后来被球队拒绝后生活顺风顺水,学生会骨干,康奈尔商学院奖学金……然后他选择去学了戏剧。学业没有完成,他又退学去了百老汇。这听起来就像是成功学的陈词滥调,我却不知为何为之一震。故事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目前在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还是不会联想到他的全名,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后年会不会。其实像他这样做的人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没有盖茨那么出名罢了。他们有的可能小有成就,有的可能仍在全力打拼,有的可能已经被现实打败。但是我想,早在他们鼓起勇气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各样结果的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毕竟,他们做到了大部分人不足以做到的事。
也许一切都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有多大勇气做了什么,可同样的时机同样的勇气做的同样的事情,带来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是也许天差地别。所以,是做,还是不做?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不管怎样,结果都是未知数,只是有些风险较高,有些收益较低。要刺激,还是要保障?这是每个人不断面临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所给出的答案,终会早就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6 )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只是笔记而已

片子最初目的似乎是要证明阶级对人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的阶级固化,从社会观察的角度看,导演很幸运,几个孩子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孩子后来有领救济的,有工厂纷纷关门后最常见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教育改变人生成为教授的,有撒切尔时代推崇的不依靠工会集体而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成功个体户的,连中产这么稳定的阶级都出了一个流浪汉。但片中每个孩子的人生都被抽象为阶级、学校、职业、家庭结构,成为一张干巴巴的表格,而表格画到28岁时已经基本没有了悬念,结果来得太早太容易太明显,以至于这个社会观察看起来失去了分析研究甚至展示的意义,导演也无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只是锲而不舍地更新展示着表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在旁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可能对个体来说,这些喜怒哀乐、这些幸福和不堪才是人生,虽然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他们只是标签和数据,中产/工人阶级平均结婚年龄、结婚次数、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等等。孩子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所谓阶级性的载体,14岁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不满。十几二十几岁时,上层三男孩和东区三女孩都对自己的阶级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我一度怀疑他们性格有问题。后来才慢慢知道,导演的采访方式带有很大的激怒因素,那些孩子们当时并不在正常状态。激怒可能是采访的一种必要手段,促使采访对象思考平时不太(愿意)思考的东西,打破他们在舒适状态下的一些伪装或者说自我展示上的选择性,但这里导演只是每隔七年坚持追问大家对贫富差距、结婚年龄之类的看法,好像迫切地要填好那张表格。每个采访对象作为一个人,都并不喜欢自己变成“姓名/年龄/阶级/职业/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对贫富差距看法/对教育看法/对婚姻看法…”表格中的一行数据,对这样看待自己的采访者,可能也会加深不信任感。同时,一般人生活中并不会经常琢磨贫富差距,以及这种社会问题对自己的人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又因为不真正关注也没有足够的学习(了解更多视角就可能发现,某些曾经以为绝对正确的东西换个视角看就没有那么绝对了),被迫当场作出的回答就很可能是人云亦云甚至只是情绪表达,并不真正反映他们的态度,于是这张用半个世纪填出来的完整表格也就显得缺乏意义。

除了一个走偏了的孩子之外,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平常,或者说从导演的观察角度展现出来很平常甚至乏味,简直给我一种人生无趣众生皆苦生无可恋的感觉,而孩子们每七年来参加一次拍摄,可能就像是枯燥日常中的一点令人稍有兴奋的小波澜,自我总结的一次机会,也试图借这一部来修正大家对之前几部中的自己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带着一点走出那张干巴巴表格的渺茫希望,却每次都只是重复一遍毫无意义的审问和自我辩护,成为表格中更新后的一行数据。如果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是社会研究,这些数据样本太小,称不上多么科学,如果主题是人,这些人又被抽象为数据,并没有多少机会展示他们自己眼里的人生。我就不由得困惑,大家以这么大的毅力投入这么多精力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片里难得有兴趣的点是,觉得儿童时期大家口音都比较接近普通话,后来东区就越来越东区(特别是那个去了苏格兰的姑娘,一直保持着东区口音,而她的儿子讲苏格兰口音),中产阶级应该没什么变化,但那个有外国血统后来又娶了外国老婆的律师居然让我感觉有了外国口音,当然也可能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觉。

 7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 28up
1 杰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2 尼古拉斯:核物理学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助理 结婚四年
3 尼尔·休斯:三年没有工作 经常旅行 靠领社会保障金生活
4 托尼:出租车司机
5 彼得·戴维斯:四年前结婚 现在在莱斯特市的一所综合学校教书
6 约翰:一个成功的律师
7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
8 安德鲁:在一家大公司当律师 结婚一年
9 保罗:和22已结婚 住在墨尔本 四年前曾和妻子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 旅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 走了一万五千英里 用时七个月 直到妻子在珀斯怀孕结束
10 西蒙:已结婚 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父亲 在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室工作 住在伦敦南部的一所公租房里
11 霍顿·布鲁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后决定教书 4的母校聘请了他 让其教授数学
12 苏西:和25在五年前结婚 跟随丈夫来到巴斯市附近的村庄生活
13 苏珊:结婚四年 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 丈夫是煤气装修工 现在在东伦敦的一所公租房里居住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现在在肯特郡生活 有两个女儿 丈夫在邮局工作
18 密克:油漆匠
22 苏珊:两个孩子的母亲 也兼职理发师
23 尼克:4的儿子 六岁半
24 乔蒂:4的女儿 两岁半
25 鲁珀特:巴斯市一家律师所合伙人 12的丈夫
26 托马斯:12的大儿子
27 奥利弗:12的二儿子
28 杰姬:2的妻子 和2在牛津大学相识 正在修商业的研究生课程
29 雷切尔:5的妻子 也是老师 在一所进修教育大学教书
30 布鲁斯:9的墨尔本朋友 和9在旅行中相识
31 凯蒂:9的女儿
32 罗伯特:9的儿子 先天有读写障碍
33 简:8的妻子 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全职秘书
34 伊冯娜:10的妻子


人生七年 35up
1 杰基:和18离婚前生下44 为了照顾孩子 一年没有工作 现在是酒吧招待
2 尼古拉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副教授 和28已离婚
3 尼尔·休斯:住在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政府救济房里 靠政府救济生活 一九九零年参演了村里的话剧《美女与野兽》后导演过话剧 现在在筹划成立专业巡演公司
4 托尼:晚上七点到凌晨一点开出租车赚钱 有时做临时演员 在马场养了两匹马驹 周末会带孩子们去练习骑马 五口之家现在住在伦敦北区
6 约翰: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分部出庭律师 专攻经济案件 已结婚 结婚后开始为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做贡献(约翰的母亲是保加利亚人 其曾曾祖父在1879年成为保加利亚的第一任首相)
7 查尔斯:放弃BBC工作 去年结婚
8 安德鲁: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在事务所企业部工作 主要负责企业并购、合资等咨询服务 现在在伦敦西南部小镇温布尔顿居住
9 保罗:有一段时间保罗夫妇争吵激烈 于是两人商量好不要留隔夜仇 22说这个节目帮助了他们 因为它能提醒他们曾经拥有过什么 现在两人结婚已十三年 关系很好
11 霍顿·布鲁斯:三十五岁时来到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市的一所学校教学一年 其父亲去世
12 苏西:生了37
13 苏珊:在40一岁那一年和38分手 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兼职
14 林西·珍妮特:三十五岁时 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 现在以家庭为重
25 鲁珀特:创业 成立了一家主要做改造旧楼成办公室的公司
35 黛比:4的妻子 其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驾驶出租车课程 现在在白天驾驶丈夫的出租车赚钱 直到下午四点接孩子们放学
36 佩里:4的小女儿
37 劳拉:12的女儿
38 比利:13的前夫
39 威廉:13的儿子
40 凯瑟琳:13的女儿
41 罗斯:14的丈夫
42 莎拉:14的女儿
43 艾玛:14的女儿
44 查理:1的儿子
45 亚当:2的儿子 一岁
46 安德鲁:2的二弟
47 克里斯多夫:2的小弟 失聪
48 亚历山大:8的大儿子
49 蒂莫西:8的二儿子
50 克莱尔:6的妻子 保加利亚退休外交官的女儿


人生七年 42up
1 杰基:再婚后搬到丈夫的故乡居住 不过定居不久 两人就分手了 现在在1的朋友和55母亲的帮助下定居苏格兰马瑟韦尔 育子成人(杰基这一段时间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前不久不得不暂停了工作)
2 尼古拉斯:除了教书 还在电气工程系做一些管理工作 另外出版了《半导体设备》等学术书籍
3 尼尔·休斯:两年前加入自由民主党 现在他是大伦敦区哈克尼市议会议员 并且干劲十足 休息的时间也为自己的政党做宣传(尼尔从设得兰群岛回到伦敦的头两个月在11的家中暂住)
4 托尼:一家搬到埃塞克斯郡伍德福德居住 出过轨
7 查尔斯:某电视频道的科学纪录片编辑
8 安德鲁:正为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而努力
9 保罗:三年前考取木工证书 现在在一家塑料公司做工业标识
10 西蒙:三十五岁离婚 四十二岁时和51结婚 其和34生的五个孩子和继母关系不佳(一九九零年西蒙母亲因癌症过逝 前年西蒙以高分成绩拿到了中学文凭)
11 霍顿·布鲁斯:五年前返回英国 在伦敦东区的查洛纳天主教女子学院教书至今 去年结婚
12 苏西:四年前母亲去世时 曾接受过几个月的心理治疗 直到生活重回正轨
13 苏珊:在伦敦大学法学系办公室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在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的流动图书馆取消后放弃陶尔哈姆莱茨学校的管理职位来到东伦敦贝思纳尔格林区的儿童图书馆工作
23 尼克:抛光工人
46 安德鲁:在约克市工作的一名新闻记者
47 克里斯多夫:在斯基普顿 一边学习电脑课程一边工作
51 维纳塔:10的妻子
52 米莉安:51结婚时带过来的女儿
53 丹尼尔:51给10生的儿子
54 佩妮洛普·莎拉·简:11的同事 妻子
55 伊恩:1的前夫 苏格兰人
56 詹姆斯:1和55生的儿子
57 李:1和55生的第二个儿子


人生七年 49up
1 杰基:因风湿性关节炎现在依靠残疾金和61等人的帮助下生活
2 尼古拉斯:参加他的学生的毕业典礼时遇见了他现在的妻子
3 尼尔·休斯: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郡议会议员 父亲五年前去世后 其和母亲的关系亲近了一些
4 托尼:其在西班牙买了一栋度假屋后 因长时间待在那边 于是夫妻决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卖掉了出租车 现在工作时就租车开
6 约翰:王室律师
8 安德鲁:离开待了二十多年的律师事务所 跳槽到一家工业用气公司工作
9 保罗:为了减少开支 于是将自己不再那么心爱的马送给了别人 周末时间开始跑步 曾参加过城市马拉松
10 西蒙:工作数十年的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公司停业后 西蒙为了接送方便现在在离儿子学校很近的希思罗机场工作(做搬运工作)
11 霍顿·布鲁斯:在公元九百四十八年建校 校龄已有一千多年的圣奥尔本男校教书
12 苏西:”每七年就会翻开一些事情 这些事是我们想埋在心底的 但总是不断给摊开来 很不好受 我不是开朗自信的人 喜欢保有隐私……谁知道七年后会不会再拍呢? 但我这么跟你说 明年我就满半百了 真希望不再拍了“
13 苏珊:伦敦大学负责法学系研究生课程的行政主管 62的未婚妻
14 林西·珍妮特:为了削减经费 政府可能去除林西的工作职位
22 苏珊:在养老院工作
24 乔蒂:和初恋生下一个女儿 现单身
26 托马斯:在伦敦工作
31 凯蒂:学习很好 现在在大学学考古
32 罗伯特:汽车修理工 同时也是两个男孩的父亲
36 佩里:在邮局工作
42 莎拉:饰品采购员
43 艾玛:一家公司的安装协调员
53 丹尼尔:在文法学校读书
58 托尼:24的女儿 五岁了
59 娜丽:4的母亲 在4三十五岁时去世
60 罗斯:35的母亲 24和她的父亲为他们的西班牙新居起名”娜丽·罗斯“
61 丽兹:55的母亲
62 格兰:13的未婚夫
63 海莉:13的工作助理
64 亨利:11的儿子
65 乔治:11的儿子
66 斯泰西:32的妻子
67 克丽丝:2的妻子 教育系副教授 住在明尼阿波利斯 夫妻两人周末轮流从明尼阿波利斯到麦迪逊之间折返
68 考特尼:67的女儿
69 格雷姆:68的儿子
70 康纳:43的儿子
71 杰西卡:10和34生的女儿 现在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72 乔纳森:10和34生的儿子 正在换工作 其和71有时会回来看看父亲


人生七年 56up
1 杰基:杰基领取残障救济金已十四年 其近期领取的残障救济金因政府决定缩减补助而有了一定幅度的缩水
2 尼古拉斯:导演安排通信十六年的2和12共同接受访问 两人共同回顾了之前的经历 并且一致认同影片当时出现时是试图反映某些想法的(苏西:“如果现在是六十年代 他们会说因为我的出身背景比较好 我本来就应该飞黄腾达 而你【指尼古拉斯】因为来自…… 我认为这种论调非常荒唐)
3 尼尔·休斯:继续在坎布里亚郡担任议会议员 业余时间经过培训 被授权执行主持仪式、讲道、读经、分发圣物等等教会职责
4 托尼:“前一阵子 很多阿拉伯人过斋戒月 没有他们带进来的钱 计程车业大概就完蛋了……最近景气实在有够差 从前是十辆车有七辆在载客人 阿拉伯人来的话 十辆车有九辆有客人 他们走了以后 加上现在不景气 十辆车只有两辆有客人”
5 彼得·戴维斯:大概二十八岁左右时 彼得从教师岗位上辞职 之后他选择了上学读法律 现在在英国政府就业与退休金部门工作 和29已离婚(业余的时间他和79共同写歌 现在他们和另外一个弹吉他的组建了一支颇受好评的乐队)
6 约翰:在伦敦筹资为保加利亚身障儿童复建中心开设美术课、陶艺课和舞蹈课 试图为他们的生活带耒新的色彩和影响
8 安德鲁:几年前 安德鲁工作的公司被一家德国企业并购 然后经过一番人事清理 安德鲁保住了工作 现在一切都很顺利
9 保罗:因22工作的养老院有一个负责维修的职务空缺 所以经过妻子说服 现在夫妻二人在一起上班
10 西蒙:据不完全统计 西蒙夫妇资助并抚养过六十五个以上的失亲儿童
11 霍顿·布鲁斯:曾被朋友误会过是保守党、共济会分子
13 苏珊: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法学系学程统筹
14 林西·珍妮特:五十一岁时林西的岗位被裁撤 裁撤后 因满五十周岁 林西开始领取退休金 现任圣救主教堂理事长
31 凯蒂:在英国约克夏郡北部的一家温室农场里工作
42 莎拉:和82结婚
44 查理: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旅馆做助理厨师
48 亚历山大:在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上班
51 维纳塔:除了当寄养妈妈外 维纳塔还在一家照顾流落街头的年轻人的机构里担任义工(维纳塔的生母在生维纳塔时因难产去世 她的继母是一个善良的人 她总是教导维纳塔不要嫉妒 因为她还有妈妈的爱 他们却没有人爱)
54 佩妮洛普·莎拉·简:在当地一所贵格会学校教书
55 伊恩:不幸患上很严重的癌症 44在照顾他
56 詹姆斯:十九岁 在离家不远的一家超市兼职当警卫 自己的孩子将在年底出生
57 李:入伍 现在是一名医护兵
61 丽兹:罹患癌症
64 亨利:11的儿子
65 乔治:11的儿子 其和64在妈妈工作的共济会学校里念书
73 东尼:13的邻居 某业余剧团的管理人员 13通过其的面试后 加入了小时梦寐以求的剧团开始学习表演
74 卢卡:九岁 32的儿子
75 莱恩:七岁 32的儿子
76 海莉:五岁 32的女儿
77 夏恩:三岁 32的儿子
78 特洛伊:出生满十二个星期 32的儿子
79 嘉比:5的妻子 和丈夫在公务员岗位上相识
80 蜜亚:56的女儿 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蜜亚的太爷爷没能见上他曾孙女一面 他于十一月十八日遭遇车祸不治身亡)
81 莱利:43的儿子 70的弟弟
82 亚当:42的丈夫
83 哈利:42的儿子

 短评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3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6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9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11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16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19分钟前
  • LU
  • 力荐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24分钟前
  • S/Z
  • 推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2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28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33分钟前
  • HL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34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39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41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45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46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53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57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59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1小时前
  • bir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