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黄树立

导演:黄树立

播放地址

 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6:37

详细剧情

  从纽约重返故乡温州,以摄影机的距离,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那个母亲眼中「不正常」的儿子。镜头捕捉之外,就与母亲来一趟搁在心头已久的对话,是责备、是抗拒、是失望;在她回望之时,试图寻找接纳与爱的可能。

 长篇影评

 1 ) 你会看向我吗?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带着秘密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

极其私人的出柜vlog,有《晒后假日》相似的胶片质感和舒缓氛围,故事记录同样在夏日发生,娓娓道来同样是后劲十足,一个通过女儿回忆的视角重新感受曾经未察觉的父亲的阴郁与伤痛;一个通过儿子旁白的叙述指向传统中国家庭中母亲永恒的“自我归责”。

个人化的城市光影抓拍和家庭琐事捕捉,最终编辑成这部反映中国年轻人亲情困境的影像。还有对着镜头挥手招呼的调皮,将老照片突然插入的怀旧,顿感忧伤与惆怅,母亲可以欣赏街边野花,儿子却不能爱上男人菊花,至亲的爱本不纯粹,孩子自出生便背负起光宗耀祖的艰巨任务,追求自我是不孝自私,过得快乐是施加伤害,而母亲拒绝破口大骂却是在崩溃大哭中谴责自己,暗讽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我改,未曾想这更是往我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扎入,因为我不可能改,也没办法改,于你于我都是噩耗,注定两败俱伤的矛盾争吵,却无能扭转。

主创真诚地展示家丑,近乎赤裸地把自己推向世界,不直面伤口何以疗愈疼痛。所以片名“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被翻译成了“will you look at me”,是对父母的卑微发问,在沉默中得到应答。

“如果和你说,我是同性恋,请一定要盯着我的眼睛,我没有撒谎,我过得很好,希望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不要伤感。”

 2 ) 我想讲讲我的经历

看完这部电影,我久久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在回忆,回忆我的出柜经历。

我发现我的性取向大概也是在初中。同班男同学激烈的讨论他们看的本子,可我似乎对他们的讨论并不感兴趣,在这激烈的青春躁动下我似乎无动于衷。这一切一直到我一个女性朋友的一句话——你好受啊。当时的我身材偏瘦,我并没有多想,可她补充了一句——攻受的受。我好奇的向她追问,她却不愿意多说,只是神秘的告诉我,你去搜搜就知道了。我搜过了,我也大概明白了什么。那年是15年,刚好是贴吧火热的时候。在贴吧里,你什么都能看到,那大概就是我的性启蒙教育。我把它当做一个秘密留在心里,因为我明白我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不知道这样的我他们是否能够接纳。这个秘密我在心里藏了三年,初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会用网络偷偷的看,悄悄的了解,把观看记录删掉,我没有告诉任何人。

等我走进高中校园的那一刻,我有了一些改变,这个秘密我在心里保存了太久,我觉得很累很累,我有一种冲动,我想告诉别人。在文理分班前,我班上有一个和我玩的好的男生,我有一种感觉,他是我的同类,我告诉他了,而他也大方告诉我他也是,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轻松。后来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科,班上大部分都是女生,我感觉我更轻松了,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女生,她是个直女,甚至有些崆峒的那种,可我还是选择告诉了她,因为对于我来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瞒着她。她知道了后很惊讶,她没有在说话,我也不敢开口,一直到放学她走到我的身边,和平常一样跟我一起放学,走在半路上她突然跟我说:“我一直很讨厌死gay,可是你除外”。我楞了一下,嗯了一声,一直克制着我的眼泪。

我算是比较晚熟的,初中一直以来没有对谁有过心动。但到了高中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男生,我知道他是直男,我也从来没有奢望过。我只是把他作为我的一个奋斗的目标,他成绩很好,长相英俊,我只会把这份喜欢藏在心里,等待淡去的那一天。我有写日记的习惯,里面会记录我的一些秘密,写完一本就扔掉,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日记我一直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我把他也写进了日记里,把一张书签留在那一页。有一天,我妈突然说她要把我的书包拿去洗掉,要把我的书拿出来,我随口应到。可我突然想到了那本日记,我就说还是我自己来整理吧,结果我刚走出来,发现我妈刚好打开那本日记,开着的刚好是书签那页,我突然就慌了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知道我妈不是故意的,她如果真的这是我的日记就一定不会翻开。她肯定只是把它当做我的笔记,想要检查一下我的学习,可是她还是看到了。我的记录很明显,我一直在上面称他为那个男生。我有向我妈主动坦白主动承认的冲动,可我有不敢。我的内心或许还存在侥幸心理,我不知道她看见了多少,或许只是刚刚打开呢。

自那以后,我妈也没有提起日记,可她似乎全知道了,她会有时突然在我的面前提起txl相关的话题。有一天我坐在我爸车上,我妈正在指责我爸晚上回家太晚,她突然对我爸说:一群人天天在一块鬼混,这日子还不如你和你那些朋友过得了,搞txl又不是不行。我在旁边听愣住了。我爸在哪说:在孩子面前乱说啥呢。还有一次,她和我谈到她一个单身的男性朋友,她说:跟他介绍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象他都不要,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又不是纯粹的独身主义,下次实在不行跟他介绍男的算了。她是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跟我说的。其实我明白了,我了解她,她说这些不是接受,而是希望我主动告诉她。

我没有这个勇气,可我想到了小学时候我和她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在我的记忆里尘封了很久,但它给了我勇气。当时丁克族热度很高,许多人在讨论,我妈妈有一次和我爸提起这个话题,我问我妈妈丁克是什么,我妈告诉我丁克就是结婚不要小孩,我妈还开玩笑说,早知道当丁克算了,养小孩这么累。然后她很严肃告诉我,以后结婚一定要慎重考虑,就算不要小孩也行,又不是非要传宗接代。当我想起这段话时,我便下定决心告诉她。

告诉她是在一个下午,我很寻常的和她在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就觉得该告诉她了。我突然说,我是gay。我妈突然就安静了,沉默了一下说:这可不是乱说的。我很认真的告诉她,我不是在乱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说的。在我和妈妈说着话的时候,我爸正在隔壁床上玩手机,可我明显感觉到他安静了。我妈妈听完我的话后,大概是突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真正的承认这一切,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说现在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这些应该等你大学了再考虑。说着说着又谈到了如今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不会接受这个群体,会有许多人会议论我。她又说你需要变得很优秀,只有你足够优秀别人才不会对你议论纷纷了。谈到最后我妈妈几乎要哭出来央求我说:现在不要考虑这些好吗,你现在应该没有男朋友吧。我说没有,目前也不会谈。她明显松了一口气,说:如果到大学你还是想谈男朋友,那就随你吧。我知道她其实还在希望着我能喜欢一个女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无论她对别人如何开明,可确定自己儿子是的时候,她还是会接受不了。

后来我食言了,我在高三谈过一个男朋友,然后几个月后就分手了。再后来我读大学了,她会在各种时候提起结婚生子的事,每次她提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我只能沉默。有一次家庭聚餐,谈到了哥哥张国荣,我叔叔突然说:他不是个txl吗。我小姨生气的回复到:txl怎么了,txl就不是人吗?我叔叔不敢再说话,在他们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正在偷偷看我。我知道我妈妈记得那段出柜谈话,可她从内心还是希望我能结婚生子,她所谓的接受是虚幻的,是为了安慰我顾及我的情绪说的,作为妈妈,她终究还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是个txl。我不忍心打破她的希望,可我知道我终究是无法按她希望的去做。我突然觉得第一次出柜反而不难,告诉她和说服她是两回事,我真的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谢谢能看完的朋友,我叨叨了一大堆废话,虽然我妈妈目前还没有接受,但我会继续坚持,我知道她足够爱我,她一定会妥协。虽然我知道我在利用她的爱,但我只能如此。

 3 ) 从8mm说开去

离开了8mm胶片,换任何一种介质,本片的成功都会大打折扣。8mm充满了瑕疵,它的成像宽度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因为是胶片,它的厚度是数字摄影机记录下来的0和1的信号无可比拟的,这种厚度给予了本片一种回忆的质感,而回忆的特征,本身又和8mm的偏色、划痕、欠曝、虚焦、与晃动这些特质极其吻合。

8mm摄影机通常都是是没有录音轨的,但本片的声音中同样充满了厚度,灵动的配乐、导演的独白、被放大的环境音、还有同母亲的对谈,不单调也不繁杂,都是点睛之笔。

在片中,镜头几乎都顶到了最长焦端,这种超长焦会把三维世界压缩得特别平面,有几个镜头甚至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城市的街景好像玩具搭建一般。同时,长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将次要元素卡在画框之外,直视人和物本体,这种特性在单个镜头中也许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后,上下镜头的联系,镜头与画外音的互文,让这些看似随手拍的生活一瞥,串联出了流淌的诗意。

长焦镜头另外的一个特质就是窥视感,这种特质和本片的题眼不谋而合——被长焦镜头反复凝视的对象是母亲,但母亲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他同性恋的身份。我相信,许多不是同性恋,但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观众,一定也会明白那样的感受,就算穿行在星球的另一端,偶尔我们脑中也会划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我的父母看到我这样,会不会很骄傲/失望。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搭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第一次成功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那里,欣慰地看着我。在本片的结尾,母亲在走过斑马线前左右四顾,终于看到了躲得远远的,玩弄着8mm相机的孩子,妈妈被孩子的恶作剧逗笑了那一刻,两人好像都回到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抛开了所有社会、父亲、爷爷奶奶、舅舅姨妈、同事好友的目光,这一刻,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我。

 4 ) 短评字数不够用了

第一次写长评。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5 ) 观后感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什么?”着实令人动容。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6 ) 我不理解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7 )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虽然那部电影,有被贬异为中学作文PPT,但也有声音说,个体记忆,珍贵难得。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毕竟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看似朦胧摇曳的镜头,似乎一直在寻找和瞄准的焦点,最终戳中现实的位置,更个人,更私密,也更准。

再以20min不到的短片体量,它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那可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回头有《再见,乐园》看的时候,大家可以再回来看以上判断。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无疑是一套私影像私电影。只需再做个简单比较,就能发现短片的议题与议题之间,差异可以有多大。去年,同样争议颇多的《天下乌鸦》,显然就是一个和女性生存危机有关的公共议题。一个更大,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而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换言之,由于声画分离,观众可以溯着声音,去猜想母子对话,也可以随着儿子在父母身后泅泳的影像,去感受美好乐园被成长秘密所打破的锥心之痛。

如果有人觉得,它不够电影,或处理得太过简单。事实上,拍这样的短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对大陆这样的“田园意识”社会,我简单想了下,坦白出柜的压力(或许也不能说压力),对于一名异性恋,堪比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性瘾,或相亲时脑门上贴着没车没房。

当然,有性瘾或没房子本身,并不构成对一个人的否定或评判。我只是想说,它和出柜一样,是过于私人的一个事情,既不值得一定要宣扬,也不应该被嘲讽,它是属于隐私,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一个创作者,愿意选择袒露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这已经胜过大陆95%的主流电影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95%)。至于电影不电影,它的声画分离,本身就是很电影的技巧处理。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当他袒露自己性取向,彼此间的距离,是多出来了一个既定事实。如今,彼此间的距离,又多出来了一部电影(好在它会保持小规模流传,但不至于公开放映)。

对于观众,观众既可以充当作者的眼睛,母亲的眼睛,还有摄像机的眼睛,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角,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三人餐桌的对话。换言之,观众通过观看,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温州家庭的内部,似乎正与作者挨着肩膀,或低头沉默然,或想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起来哭泣者。

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粗暴或温柔之杀戮,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与技术处理,进而成为作品。“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我在前文的分析,其实正是艺术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正向作用),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哪怕具体于2022年,当下此刻,同样值得一再强调,一个人要留下个人记录,不应该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那是多么的重要。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的指摘。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值得说道。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自由并不是一个可以拿起,又可以丢弃的附着物,它会一直驻扎在我们心里。对《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里的“我”,自由就是他的取向,他的选择。不想伤害人,也不应该有人被伤害——尤其是彼此相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在那部电影里,女儿不理解作为风流同性恋的母亲,她们需要坐下来谈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我们无从判断,这部电影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许,如同许多面临类似认同困惑与亲情维基的LGBT群体,这对母子间的心结,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二十分钟。好在,时间这个东西,我们都还有着。而短片的影像——持摄像机的儿子,爱花的母亲,夏日水中的一家人,会永远流动,鲜活和年轻。

资料补充: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年轻导演黄树立执导的一部短片作品,它参与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一个酷儿棕榈奖。

黄树立是影片《再见,乐园》的摄影师,也是顾晓刚新片《草木人间》和蔡杰新片《人海同游》的摄影师。相信大家很快会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短评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5分钟前
  • yuan
  • 推荐

💔😭💔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10分钟前
  • 勾狗够
  • 力荐

八分半钟,出租屋里的网突然卡了,妈妈那句直扎人心的话还没说完,字幕已经全部打出来了。我看着那个缓冲的圈圈一直转一直转,就像是一句说不出口但终究还是要脱口而出的话一样,突然一下就哭了。今天我29了,不是小孩子了,但好像也不是大人。时常佩服别人的勇气,也恨自己为何没有成为其他人。总会分开的,无根的,飘零的,笑着告别的,哭喊着逃离的,人和人,无一幸免。是吧?是吧。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1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16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中国人过得开心是一种罪

17分钟前
  • 名侦探兔美
  • 推荐

有些评论真的令人作呕。那么多差评没有一个在评价电影本身,全都在批评导演作为一个个体的出发点。私影的出现意味着电影不应该只是社会的枪炮,她也有着承载一个普通人情感的能力。大家都上了那么多年学,谁不知道你那点狗屁阶级理论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些人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口吻真的让人怀疑到底谁才是真的自恋。这部片子不属于电影节,不属于观众,更他妈的不属于你。

22分钟前
  • Ed L.
  • 力荐

勇敢和真诚,是做一个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24分钟前
  • 狗牙
  • 力荐

……好沉重的话题。一直在流泪。影片里妈妈的每句话我都从我妈妈嘴里听到过。我说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妈妈说“你以为你是独立体吗?你脱离的了社会吗?”妈妈说“我花那么多钱,就把你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吗?”妈妈说“我都不知道跟你爷爷奶奶,舅舅怎么说。”妈妈说“我怎么生出个怪物来。”妈妈说“为什么你小时候那么乖,现在这么对我,是我做错了吗?”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过。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跟我说。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在流泪。可是怎么办。我不想让妈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29分钟前
  • 明天就吃大煎饼
  • 力荐

好多自己也很想拍的画面。有几个剪辑点特别好。不过还是有些时刻的声画配合显得过于符号化,好在超八的影像质感和绵延的讲述总是能把有些干瘪的元素拢起来丰满起来。很难不哭,但是人物开始哭的时候我确实就停下来了。感觉上倒也并不是什么窥探的打断,更像是意识到那种平静的讲述和这些簸荡的嚎啕声并不在窄窄的屏幕之内,它穿透了出来——或许这就是片子里的那句“我也变成了他”。

3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说到底,“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岂止是泛lgbtq+的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两代人的集体创伤 一万个不一样的同代家庭 同一个对话 将问题放在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是一样 是我代跳不出的创伤 也是我们父母辈的困局

39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如果说不好可能会被骂。。。叙事不行,剪得不好(尤其开头),影像太多直接的模仿,最后一部分影像有创新。。。镜头入水那一幕有点惊艳,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缺席和沉默的父亲,文案是「沸腾的沉默」。然后文本的话也也不及绝大多数微博小作文。。。作为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故事的叙述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者时,才能证明你的创作才华;但由于是叙述自己,又无法第三人称般冷静和深入探讨,又抑制不住陷入自恋。勇气可嘉,但为何要成为另一个人?没说清楚,所以落脚有鸡汤的倾向。港真大部分东亚儒家同性恋的故事讲出来都比这个恐怖吧,导演已经很幸运了,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结局。

44分钟前
  • 宋不吃
  • 还行

有几个段落处理很漂亮,独白稍微有点多了。中国母亲总是善于把自己放在行刑架上,一边沉默一边背负。隔代的痛哭也是无解的吧。

4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长大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不同的孩子共尝同源的痛苦,不同的母亲拥有相似的哭腔。

53分钟前
  • 五加皮
  • 还行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5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58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其实它的珍贵之处并不是在今天对中式家庭关系、传统与个体自由的撕裂,同性平权等这类话题的探讨,绝对不是,它的诗意也不是随便一个超8摄像机或者所谓“私影像”这类词所能概括(你就是买了也拍不出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它究竟为何如此动人、如此独一无二,为什么就是没有其他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看不到?戛纳乃至全世界也看不到?为什么今天的电影都是些一眼望穿的假把式?这绝不是人们放弃了胶片那么简单。要知道其实它的语法那么简单,是会让你感到近在眼前跃跃欲试而非远在天际的好作品。它打动我们也不是因为那些议题,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书写中国,书写我们眼中的世界。他用诗人之眼望向我们所有人望过的焦土的现实,让眼泪和叹息有尊严、丰荣地坠落。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遥遥相望,这目光就汇成一片孤独者的汪洋。

59分钟前
  • 叶隐
  • 推荐

过于坦诚和亲密的语气与触感。超8mm质地太棒 是最契合记忆的模样。20min的影像切片即可轻盈带出大陆家庭的一个完整切面。再次证明了一点 有时候 私人的 即是世界的。创作是要绝对忠于自己才能打动人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妈妈 为什么不能直视我的眼睛?在那里 你一定可以看见我最澄澈的快乐与笃定。羡慕如此勇敢诚挚的叙述,难能可贵。

1小时前
  • Zan.
  • 推荐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