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上帝

剧情片匈牙利0

主演:莉莉·莫罗利  奥丝·图思  凯内尔·穆德卢佐  Zsófia  Psotta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

播放地址

 剧照

白色上帝 剧照 NO.1白色上帝 剧照 NO.2白色上帝 剧照 NO.3白色上帝 剧照 NO.4白色上帝 剧照 NO.5白色上帝 剧照 NO.6白色上帝 剧照 NO.13白色上帝 剧照 NO.14白色上帝 剧照 NO.15白色上帝 剧照 NO.16白色上帝 剧照 NO.17白色上帝 剧照 NO.18白色上帝 剧照 NO.19白色上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9

详细剧情

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放生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r  《白色上帝WhiteGod》片名致敬了《白狗WhiteDog》,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创纪录的274只狗,这些狗大多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白色上帝》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该单元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

 长篇影评

 1 ) 白色上帝

《白色上帝》
一部超乎想象的电影,来自匈牙利导演的自编自导,这是聪明人的作品,所以本片获得坎城影展的“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电影。电影讲述了十几岁的小女孩,带着一条杂种狗,来到父亲的家里,与他待上三个月的时间,小女孩与狗的感情很好,父亲反对这条狗,政府也要求给狗上税,因此父亲遗弃了这条狗。接下来,开始了狗在社会上流浪的命运,遭到流浪狗收容中心的追捕,逃出生天以后,又遭到流浪汉的贱卖,被人训练,打针,下药,参加了斗狗大赛,咬死了同类,它逃跑了出来,经过重重折磨,又被抓进了收容中心,这时候,狗的狂野张显出来了,咬死了收容所看门人,释放出了成百上千只流浪狗,成了领导者,攻陷城市,与人类为敌,肆意报仇。最后,狗带上它的团队,去找小女孩及她父亲报仇,恐怕一切要以血腥收场,但小女孩吹起了悦耳的小号,音乐感化了所有的狗,它们俯首蹲下,瞬间成了最有灵性的人。白色上帝是什么意思,导演也未点明,故事的一切带着反讽的政治意味,带着浓浓的挑衅人类自身的辛辣。当然,最终仍旧需要爱,来化解这个相互伤害的人类世界。

 2 ) 上帝的良知

这真是一部内容独特,难以归类的电影,想了半天暂且把他归入魔幻现实主义的阵营吧。拿了2014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大奖,倒是符合这个品味。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女孩和她养的一条叫哈根的狗,但却绝非以往温情或搞笑的动物片。故事情节难以描绘,因为包含的东西太多,先谈一下喜欢的细节和片段。

第一幕便引发了我极大的观影兴趣,仿佛上帝在注视人间般的俯角镜头下,本该繁忙的城市立交桥上只有一辆渺小的单车匆匆划过。镜头转下,骑着单车的女孩孤独的穿过空旷的大桥,她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掠过的风声和黑鞋白袜踩着单车的链条声,突然背景音乐切换成一首气势宏伟的交响乐,转角的街道杀出一群奔跑呼啸的疯狗,如波涛汹涌的洪水一样向女孩涌去。踏过钢琴键一般的斑马线,音乐戛然而止。

此外还有屠宰场鲜血淋漓的屠牛现场,女孩吹着小号哄哈根睡觉清晨在浴缸中醒来,被抛弃在公路上的哈根茫然无措的在城市之间流浪,被流浪汉贱卖给狗贩子辗转落到斗狗人手中训练以及斗狗场,小女孩跟着暗恋的男孩子进入夜店迷茫的狂欢,逃跑的哈根被抓进流浪狗营地后反抗并最终撕裂管理员喉咙带领流浪狗冲出的营地,学生交响乐团在室内表演,外面是疯狗军团洗劫城市,突破人类封锁,复仇。

还有最后一幕屠宰场里,女孩吹着小号与哈根带领的狗军团对持,小号曲终了,狗和人都安静下来,女孩五体伏地与狗对视,镜头切回上帝视角俯瞰这一切,清晨的空气中满是宁静的味道和悦耳的鸟鸣。

全片披着动物片的外衣,夹杂青春期迷茫女孩对离异父母的反叛和若即若离的爱情,人生失败的父亲终于放下权威和女儿平等相处的情亲回归,冷酷无情的流浪汉和斗狗人的人性奸诈,狗撕破管理员喉咙的惊悚,血洗狗贩店的恐怖,群狗洗劫城市如战争般的宏大史诗,对峙后静谧空间意味深长的寓言性。

不过诸多掺杂不免乱了阵脚,关于女孩和哈根的感情刻画不深(女孩演技不怎么样啊),对父亲遗弃哈根后的态度可有可无也导致后面寻狗没什么说服力,傻乎乎的哈根突然爆发的智力仅靠流浪和斗狗经历的铺垫是不够的,人狗大战的刻意与用力过猛,还有最后一幕上帝视角中父亲跑过去和女孩并排伏地,虽然寓意更多但总感觉破坏了画面。

优点也很多,宏伟又不失温情的交响乐堪称一流,手持摄影的晃动不安却不失视角调度的精妙与美感,精致耐看的细节刻画,残酷与怪诞并存的情节推进。导演用大量元素和新奇的角度以及一种反人类的气质批判了种族之间不平等的歧视。片中的狗可以替换成任何种族,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敌视,而导演重点刻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节。

对于片子里的狗,所有的人类都是上帝视角,对于片外的观影的我们,观众就是上帝视角。不平等的视角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角度,虽然这种视角可能永远无法消失,因为任何人都有批判的权利,但是只要不放弃心中微小的善念,如同电影里小女孩手中的那把小号一样,这个残酷世界才会少些杀戮。

 3 ) 复仇的孩子

Bob Dylan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莎翁笔下的王子们要经历过多少的磨难才能拿起复仇之剑?白色上帝,大概是近几个月来,所看到的电影里最难被归类的一部电影。成长类,亲情类,黑帮类,恐怖类,史诗类,甚至武侠片?但无论哪一种,最其次都不能简单将它归类成动物类电影。

GOD和DOG, 两个在英文里的单词,几乎镜像地存在,从左边看它,是属于仰视,而从右边看它,只剩下俯视。于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评价这部电影,White God,是一部关于'视角'的电影。

有多少人试着跟孩子谈话的时候,蹲下去,顺着她的高度,平等地望着她的眼睛,再去交谈?又或者,有多少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和家里的狗狗们对视?即便,我们嘴上总是挂着多么爱孩子,或者,那些自我张扬的狂热狗粉们;但一个成年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占据高地,去俯视,那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或物。而,这时候,人难免不会觉查到自已化身成“上帝”。

故事的开头,屠宰场的剥牛场景,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男人们,将放过血的牛,进行剥肚割心,以便检验肉品的合格程度。在工作结束后,这个被工友唤作教授的男人,在工厂外等着前妻把女儿送来,寄住三个月。跟着女儿一起同来的,还有女儿养的那条叫Hagen的狗。这位父亲很显然不喜欢这条狗,很显然这种不喜欢,倒不是因为对于狗这个物种的讨厌,而更多是不知如何和它相处。这种无措也体现在这对父女间的关系里。“内忧外患”才能让故事矛盾足以“合法地”过度到下个结点。本身对狗的不满,女儿的抵抗,邻居的投诉和管理员的威胁,外加狗的因素让女儿被迫离开音乐团,种种矛盾,让父亲在盛怒下,将狗抛弃在高架路下。

自此故事开始双线发展,女孩的部分,就如所有的青春或成长题材电影,既刻画父女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不忘添几笔未成年人对成人世界的疑问,向往,迷惑,以及最终双方情感的和解与回归。而那条叫Hagen的狗,在被“上帝”遗弃后,则渐渐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往往这种“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在我们观赏习惯里,无非两种,一是,被迫被遗弃的狗们,会努力很乖地在桥下等个十年“大限”,等着女孩长大了回来,死在“爱人的怀里”,这是日本“苦情” 电影常用的技俩;二是,小鬼当家式的美国喜剧,狗狗们在打败野狗老大,从动物收养所里逃出,历经重重苦难,终于在某天小主人打开门的时候,它在门口冲她汪了声。

穆德卢佐的这部白色上帝,俨然是让狗狗们从电影工业的“弱势群体”里解放出,走上一条“性感”的复仇王子之路。这几乎是让狗界接了金刚或者人猿星球里的“凯撒”的“衣钵”。高架桥下的Hagen,和所有无辜的孩子一样,有双清澈的眼睛,以及面对城市丛林的无措与无知。他颤颤巍巍地走在桥上,远处河上的汽艇的呜呜呜声,让他惊吓不已。在电影里,迎接无知者的,从来都不会是“美丽的新世界”。他第一次看到暴尸荒野的同类。作为一条被遗弃的家狗,他不知道如何在这座钢筋丛林里觅食。躲过了肉铺屠夫的追杀,逃过了收养所得围捕,一个不留神被看似友善的流浪汉给抓了,顺带便宜卖给了狗贩子。

这就是处事不深的代价。

于是,故事又迎来新篇章,如何成为搏斗场上的硬汉。被下药,被打,被虐,被逼成为另外一种狗,丢弃心与灵魂,只有仇恨和凶狠的野兽。而那位赌狗贩子选择他的原因,居然是看到他还有心。多么讽刺。当一个魔鬼看上你的时候,倒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多少恶的存在,而是有多少善的空间可以被替换。在丛林世界,善良等同于软弱,而它被取代的空间越大,那便表示所能激发出恨的潜力会有多大,而恨等同于力量。Hagen已死,取代他的,是一条叫Maxi的恶兽。搏斗场上的Maxi第一次杀了同类,没有人会知道,在获胜那刻,它有没有想起,曾经看过的那条死在荒野上的狗。尔后,它像所有黑帮电影里,起死回生的死士般,趁着跳闸片刻的黑寂,逃出升天。而这只是复仇之路的开始。

所有的苦难都可以成为复仇时的借口么?当一个生命手握别的生命的生杀权时,它变化成了’上帝’。DOG被翻转成了GOD, 弱者到强者的转换,而疑问也随之而来。所谓的普世的道德价值的疑问。当观者在同情作为弱者Hagen的经历,反感加害他的人类们,但在看到被称为Maxi的野兽,它的血腥复仇之路与滥杀无辜,是否也有种抵触情绪在心底滋生?我们习惯同情弱者,但也无法为强者的血腥复仇去叫好。

电影选择了一种折衷的,开放式的回归。小女孩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去寻回Hagen的念头,而她终于遇到了它,带着怨气的Maxi或Hagen。剑拔弩张间,带着回忆讯息的小号声,拯救了一切。他们趴在地上,互相平视着双方,夜渐渐发白。

白色上帝,这部电影获得今年Cannes电影节一种关注的大奖,可谓实至名归。镜头对准狗,这种出现在日常生活里的动物,摒弃了“摄影机”惯常的俯视思维,用一种主观视角,将它不断地拟人化,以达到与人“平视”的地步。电影大胆地用交响乐 --这种只能被用于史诗电影或者大型英雄or科幻题材电影的音乐,用在非魔幻类的动物题材电影上,很难不称赞这种突破性。并且巧妙地利用音乐的双关,把女孩的故事和狗的故事相互交联。而女孩学习小号这个设定,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在最后那场戏上,可以被看成战场上停战的军号。还有,Maxi带着群狗们,冲出收容所的戏,嘴角血腥,一吼而上,群狗踏浪,几乎拍出了武侠片的感觉。

 4 )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说不是狗狗电影我不会看完,虽然我是爱狗人士,看到最后也会觉得处决是那些狗最好的结果了,影片意图适得其反。

镜头很慢,舒缓的电影

前半段铺垫,自私的母亲,固执别扭的父亲,无措懵懂的少女。

能看出父亲很不适应女儿的到来,想要和女儿交流又不得其法,对哈根他可能是嫉妒的。

父亲胜利了,成功的把哈根丢掉,女儿开始寻找,叛逆,觉醒,父女感情开始修复。

前半段还可以,稍显拖拉,但可以理解为影片格调,刻意为之。

后半段荒诞,哈根被虐待,开始反击。在大街上狂奔,一个个的找到杀死报仇。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前面后面分开看我会觉得是两个电影,两种风格场景衔接突兀,没有美感。

情节的不合理性就不说了,就算是纯荒诞电影也是有逻辑在里面的,感觉狗狗一下就有超能力似得。

结局匆忙,感觉像是应付观众的玻璃心吧,能去看这部电影的也是柔软的人【就比如被骗来的我😭】

其实我想说,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善待。闲家里太安静,家里的大院子被闲置,以前在城里住楼不敢养狗,怕溜得少委屈狗狗,所以央求老妈带回家里两只小可爱。

狗狗是土狗,我们家从来就不执着狗狗的血统,两条狗狗很懂事,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感情,也不能高估他的智慧,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理解。

 5 ) 万物之灵也不要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城市里的狗还好些,我老家在农村,农村养狗简直是恨,养来看家护院,一转眼就被那些开着面包的偷狗的畜生给偷了。特别是冬天,因为狗肉冬天特别好销,夏天没那么厉害 也很严重。养了这么久有感情的,结果一下去就没了的感觉,每次都是这样的感觉你懂么。。。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村的一家人晚上吃完晚饭出来喂狗,发现有人偷狗,结果人家拿着猎枪指着脑袋把狗牵走了。报案警察也不管,只说你们不要和这些人冲突,还说他们也不会拿命去冒险。后来我还去市政府官网反应,我说已经非法持有枪支抢劫了,这还不能定性为刑事案件么?然后官网给我的答复是:如果你家狗没偷了,你也可以报警。。。直接无视我提的非法持枪。。。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做主人的都无法保护它们,其实某种情况下我还真希望它们会如同影片那般给世界一个提醒,万物之灵也不要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6 ) 《白色上帝》:人狗情未了,和平诚可贵

      虽然叙事有着那套《猩球崛起》的好莱坞模版,题材和主题也不新鲜, 这部电影仍然满怀着一种对生命大大的怜悯和慈悲,狗狗们所犯下的一切的暴力和凶残都源于人类翻下的罪,就这一点,这部电影从一种现实主义的角度直面人类是虐待动物的真相,从给牛开肠破肚,再到将狗狗们训练成斗狗,让它们自相残杀,再到动物收容所给无辜的小生命执行死刑。整个影片控诉着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其他生命在我们看来仿佛只是最后会化为一坨粪的一盘肉食。导演是个不折不扣的犬儒主义者,嘲讽着人类。
     说起这部电影的片名,完全是借鉴了富勒经典名作《白狗》,只是DOG变成了GOD,从“狗东西”升华为“神”,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爱狗的叛逆小女孩如何寻找她的狗,在这个过程中,她曾逃避家庭,逃避学校,在酒精和吵闹的音乐中寻找成熟,寻找自我,但是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老爸是最爱他的。这个主线就是传统上关于迷失青春的少年少女的家庭伦理剧,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不过戏剧冲突足够,叙事清晰流畅,年轻人与宠物的珍贵友情仍然被歌颂被纪念。而另外一条线索,就是狗狗血雨腥风的经历了,先是被丢弃,之后被卖,逃跑,被驱赶,被抓,最后被在笼子里准备杀掉,最后,它爆发了,它用人类为了斗狗给它装上的犬牙,带领一群小伙伴咬死一个又一个曾经蔑视他们的人类。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高潮部分,摄影机保持与狗狗们水平的高度,伴随着激昂的《匈牙利狂想曲》,全片使用的274只狗,一同冲向摄影机,足够让人震撼。
      本片之所以能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大奖,除了这种跨种族和平主义的主题,整部电影的摄影剪辑也足够精彩。在拍人物时,本片大部分镜头忠于纪实性,变焦突然,镜头摇晃,在这种"道格玛95"化的个人风格下,人物摇曳的关系得以自由随意德体现。再到拍狗时,全片主要以狗的主观视角来进行拍摄,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虽然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不过“狗眼看世界”这个角度还是让观众玩了一次有趣的角色扮演。本片确实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地方,导演希望添加一些政治隐喻,不过像“学生们吹起国际歌“这样的情节也不能深刻地反映匈牙利发生过的政治巨变。
      最终,人类和动物的暴力都化归于小女孩的小号曲,狗们安静了下来,人类也安静下来。一种和平和祥和最终让影片在和平主义的静谧和诗意中落下帷幕。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仅是说被人类虐待之后反扑的狗,还有在危难之下展现大爱的人,不同的生命殊途同归。

 7 ) 人逼狗反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发表时略有删改。

---------------

看过《白色上帝》的预告片,和片头小女孩被群狗追赶的场面,我们知道这是一部人逼狗反的戏,心理预期就是看这条名叫哈根的狗在层层压迫下几时造反,同时我们和它一起承受被排挤、被诬陷咬人、被遗弃、被车流夹击、流浪、被收容所围追堵截、被贱卖给商贩又被卖去训练成斗犬、在收容所目睹被安乐死的狗、最终愤怒反抗人类以免被杀的几乎所有流浪狗都可能会经历的屈辱史——不用单独说被食用,因为主角之一在屠宰场工作,暗示明显。反抗史,就是从命运末端一路往回杀到遗弃的源头,最终与小主人莉莉及其父亲以平等的趴地姿势宣告停战。

屈辱又多现实、逼真,最后三十分钟反抗就有多酣畅淋漓,虽说情节会让人想到《猩球崛起》(2011),然而《白色上帝》的手法更现实主义,也不乏精彩的追捕戏,尤其还戏仿各种商业片里人跑进居民床铺的喜剧桥段。《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的演奏现场,毫无悬念地与群狗造反的镜头在音乐中交叉剪辑,制造出符合预期的视听美感。

正片开始,我们就感受到十三岁的单亲家庭女孩莉莉和哈根的心理联系:多余的存在者,外表柔顺,内心丰富而叛逆。多余,不等于没人爱。尽管细节告诉我们,性情暴躁的父亲已很久未见她且与她相处生分,也难以管控她的青春期躁动,但顺着莉莉的一系列青春片常见“轻罪”体验,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她无条件的爱,正如她对哈根无条件的爱。

哈根是杂种狗,影片一边强调养杂种狗需要交额外的税,狗承受种种不公待遇,一边以不同形式播放《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似谈论欧洲移民这一最让欧洲本土人头疼的疑难杂症,这支曲既有民族感,起头调子又雄浑悲怆,既能让狗战斗,又能让狗安宁,也似欧洲文明对移民的吸引力,导演当然记得提醒观众,此曲以《猫和老鼠》配乐闻名,后者同样是隐喻大城市底层生灵状态的黑童话。哈根是棕色狗,片名却致敬有更明显反种族歧视内容的《白狗》(1982),“DOG”反写是“GOD”。导演还嫌隐喻不够,把成为斗士后的哈根命名为马克思(麦克斯)。狗与人的最终平等,是导演渴望实现的人与人的平等。片中有只先知般的白色杂毛狗,总在关键时出现,立场中立,或许代表他作为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位置,“猩球”系列亦有这种角色存在。

封城、停航、禁旅游之后,《白色上帝》从超现实故事转入真现实主义的范畴,目前动物造反最狠的恐怕是泰国,人类几时才能从猴群手中收回失地,人类何时能恢复正常生活?

 8 ) 一些想法

我看过的动物类电影不多,大部分都是治愈系或者是温情系的,例如《忠犬八公》,小八对主人感情深厚,主人死后仍坚持在车站等待,最终在大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还有近几年很火的《一条狗的使命》,剧情也很感人,但是,对于在现实中生活、又不能逃避现实的我来说,过于煽情了。还有许许多多奇幻电影、动画电影,例如《精灵鼠小弟》、《爱宠大机密》等等,在这儿也就不多提了。

忘了是谁给我推荐的《白色上帝》,不过我记得把它放进片单里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WHITE GOD》,白色上帝。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代表着神圣、典雅、纯洁,而上帝本身就是西方文化里重要的崇拜形象,“白色”又给上帝叠了层BUFF,用这个做片名,导演似乎是相信世界上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并向他祈祷。

这是我看片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去查了些资料,结合影片,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WHITE GOD,GOD反过来就是DOG,也就是白色的狗。本片致敬了1982年塞缪尔·富勒导演的《WHITE DOG》(白狗),借“白狗”形象,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种种问题。《白色上帝》受到了《白狗》的影响,但是它想要讲述地更多。

影片的主人公莉莉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里,家庭环境令她无法得到足够的爱,只有狗狗哈根能一直陪着她。母亲要出差三个月,把她和她的狗都托付给父亲照顾。父亲生活不顺心,虽然很爱莉莉,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她相处。他们居住的公寓明确规定,养哈根这样的杂种狗需要缴纳高额费用,父亲不愿意缴费,想把哈根送到收容所,莉莉不同意,两人因为哈根产生了矛盾。莉莉害怕父亲把哈根送到收容所,所以带着哈根去音乐学校上课,引起课堂混乱。父亲与莉莉爆发争吵,一怒之下把哈根丢在了半路经过的工地上。

至此,影片分为双线。。

——被抛弃的哈根四处寻找莉莉,在湍急的车流中走失,成为一只流浪狗。他去了市场,并没有偷肉吃,却被愤怒的屠夫追逐,幸亏另一只小白狗突然出现,他才免死于屠夫刀下。他跟着小白狗去了流浪狗聚集的废弃工地,遇到收容所成员来捕狗。他好不容易逃走,被流浪汉抓住,卖给了狗场,之后又被狗场卖给了职业斗狗人。冷漠的斗狗人残忍地把它训练成凶残的斗狗,让他在在斗狗场上跟同类厮杀。哈根咬死了同类,趁着停电跑了出去,找到小白狗,回到了曾经的工地,然而没几天的功夫就被收容所的捕狗队找到了,被抓到了收容所。在这里,哈根看着同类被安乐死。领养人来审视它的时候,做出了令他误解的手势,哈根攻击了她。哈根因此被宣判了死刑。管理员将他拉到同样被宣判死刑的狗群之中,对人类彻底失望的哈根咬死了管理员,带着几百只流浪狗冲出了收容所。

——莉莉四处寻找哈根。她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去了收容所,也没有得到哈根的消息。当她失望的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起学音乐的男同学开解了她,莉莉看着同学们在酒吧中肆意的样子,想用别的方式排解痛苦。她想要抽烟,求着男同学带她去聚会喝酒,在闪烁的灯光下,在人群里,她却格格不入的睡着了。聚会场所被举报,她作为疑似吸毒的参与者被带到了警局,父亲很内疚,以“我们去宠物收容所领养一只狗吧”向女儿寻求和解,莉莉看到了父亲的脆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两人和解。学校的音乐会要开始了,父亲去看莉莉的表演。

双线交汇。

哈根带领狗群在城市肆虐,来到了莉莉的音乐会。

莉莉跑出去寻找哈根,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她看到了被狗群破坏的城市,以及被哈根杀死的屠夫和门房。她无法理解哈根做出的事情,加快了寻找哈根的脚步。一人一狗在屠宰场相遇。哈根带领着庞大的狗群向曾经的主人逼近。莉莉想用丢木棍和哈根互动,哈根无动于衷,最终,莉莉吹响了自己的小号,在熟悉的号声中,哈根得到了安抚,缓慢趴在了地上。莉莉也趴在地上,镜头拉远,狗群安静的趴着,莉莉也安静的趴着,父亲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等待黎明的到来。

影片涵盖了太多的元素:动物、家庭、剧情、惊悚、恐怖、复仇……现实中还带着点魔幻,很难定义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很多人称它为流浪狗版的《猩球崛起》。以难以想象的“狗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人类因此感受到自己制造的危机。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合适。《白色上帝》故事说起来很魔幻,但是拍摄手法很写实,冷郁的色调,微微晃动的镜头,向观众们直接展示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冷肃。另外,《白色上帝》故事的根本不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生命产生的矛盾,落点也不是复仇。虽然我很不理解哈根为什么能率领整个狗群向所有人完成复仇(很明显是为了达到故事的叙述目的而加工的情节),但是也还可以接受。毕竟这不是故事的重点。电影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单分析下。

1.匈牙利。

故事的表层矛盾,是因为养狗产生的矛盾。匈牙利政府规定,养非本土纯血犬都要缴纳高额税金。影片表现出来的匈牙利是阴郁的,冷森森的。匈牙利拥有很复杂的历史,上个世界的二战,他是德国的帮凶。我欧洲近代史学得一般,深层的分析不出来。但是我知道战争会给大部分人带来的痛苦,且这种痛苦会绵延很多年。每个国家在战争中的位置不同,痛苦的方式也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各个国家的气质氛围。影片的风格和匈牙利的气质就非常契合,影片的最后,狗群在城市里狂奔时配得音乐就是充满激情和悲怆感的《匈牙利狂想曲》,观看的时候,瞧着狗群在匈牙利狂想曲的音调里狂奔,在有种凝视命运滚动的感觉。导演兼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出生于匈牙利,他在拍摄的时候,应该也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悟融入其中了吧。

2.唐怀瑟。

十三岁的莉莉,青春期的莉莉,正经历世界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与父母失和,又失去了哈根,偏偏人生还在向前走。找了好几天却一无所获的莉莉,在酒吧外面贴海报,遇上了班上的男同学,在得到对方的温柔安慰之后,她把哈根的海报撕了下来,又展开了,十分纠结。在这个片段,莉莉与男同学讨论了老师让他们去看的歌剧《唐怀瑟》。

(13世纪初叶的杜林加,唐怀瑟离开爱情女神维纳斯的虚幻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华特堡山谷,与圣洁的伊莉莎白重逢。两个世界的冲突在以爱情本质为主题的歌唱竞赛中达到高潮,唐怀瑟因为讴歌肉体的享乐与维纳斯,而不容于他所属的团体。是伊莉莎让他领悟自己的罪过,并前往罗马朝圣。教皇拒绝他的悔过,但上帝本身却愿意宽恕:意味着绝不改变的光滑木杖突然再次发芽,象征唐怀瑟的获救。——摘自音乐学习网)

莉莉和同学们很多都没去看,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们轰出了教室。

在此之前,他们也对唐怀瑟进行了猜测和解读,认为是讲述爱情故事的。此时,13岁的莉莉无法从生活中得到足够的爱,又失去了哈根,孤独、空虚、茫然,她开始把感情寄托放在别的事情上,跟着男同学去参加所谓“成人”的party,想要喝酒抽烟,可是当她真正身处到这个环境里,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心灵的东西。第二天被抓去警局,看到父亲对她流露出的感情,她才被治愈了一部分,乖乖的在家,乖乖的去参加音乐会。其实没必要牵强的说莉莉和唐怀瑟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唐怀瑟的故事里,唐怀瑟悔过之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莉莉看到父亲的爱,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这是白色上帝亲情线舒展的地方。

爱是存在的,爱需要表达。

3.小白狗。

小白狗救了哈根两次。一次是在肉场,小白狗帮他从屠夫的屠刀底下逃离。另一次是在废弃工厂,小白狗带着他逃离收容所人员的追捕。在哈根流浪的时间里,对他最好的就是小白狗。哈根从斗狗人手里逃出来后,再度遇到小白狗,和小白狗一起被抓紧了收容所,哈根带着狗群袭击城市的时候,小白狗也跟着,它去找了莉莉,想把她带到哈根面前,最终死在特警的枪下。有种解读说,哈根代表的是底层阶级,白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则是上层阶级。一个白狗成为流浪狗,并救助流浪的哈根,最终死在特警枪下,联想一下小白狗和电影名字,以及各种引申的含义,会出现各种解读。我不喜欢过度解读。总结起来,简单的说,这世界上是有善意的。善意是很美好的。但是善意的效果有限。善意也终将走向死亡。

4.屠宰场。

莉莉的父亲在屠宰场工作。接莉莉回家的那天,他们开车回家,背景是几头被牵进了屠宰场的牛。影片的最后,哈根报复完所有伤害他的人之后也来到了屠宰场,莉莉和父亲都在这里,面对着庞大的狗群,父亲准备与之对抗,莉莉吹响了往日用来安抚哈根的小号,成功安抚了狗群,展现了电影最经典的一幕。庞大的狗群俯卧在地,人类少女也俯卧在地,人与狗平视,镜头拉远,露出令人震撼的和谐。

但是,此时的城市已经封锁,黎明到来以后,狗狗们依旧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他们就像片子开头被牵进厂子的牛一样,在美好的沉眠之后,即将迎来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影片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举报哈根咬人的房客、抓狗的工作者、抓狗的流浪汉、斗狗人等等,都可以分析解读。尤其是斗狗人和哈根的情节,但是我有点累了,就先写这么多吧。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狗狗演员,并出了符合规定的声明。这个没办法证实,哈根的剧情作为主线,本来应该是自然天性的释放,但其实还是人类操控表演出来的东西,我知道这个剧情可以做到表达创作者的某些思想,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总而言之,《白色上帝》这部影片想表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哈根”代表着弱者,“莉莉”代表着善良的优越种族。在现在这个世界,不同物种、甚至是不同阶级、团体、立场的人,如果不能互相理解,矛盾只会日益加剧,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创作者给影片取名叫做《白色上帝》,是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对其抱有信心,但也明白悲剧才是人生的内核。纯洁无瑕的“白色上帝”是不存在的。悲观的说,“救赎”本身是输出行为,得不到结果才是正常的。大概是导演塞了太多的东西,最终导致后半段节奏崩坏,剧情可以理解,但是与现实感的画风又有冲突,有点遗憾。

 短评

【欧盟电影展百老汇展映】差强人意之作。在每一个狗演员表演镜头的背后,似乎都可以看到导演和训练员指挥的痕迹。小女孩的青春期叛逆设定和对狗的感情也是莫名其妙,结尾直接把电影从“狗球崛起”变成了“无脑狗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整体工整而套路,有几个镜头很震撼,整体一般。

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伴随第2号匈牙利狂想曲奔涌而出的生命旋律,直指人性优越感的革命寓言,广场形同号角,斑马线似琴键,整部电影犹如一气呵成的乐章,汹猛而壮美。最终实现的救赎并不是人犬重逢,阶级依旧,而是在天翻地覆之后从零建立的信任,生灵平等。

7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非常佩服导演对动物的调配能力,以及漂亮的运动镜头。人和狗的两线故事交杂,看的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好在格局是很好的稳住了。以及五星都无法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和崇敬。

17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父亲终于理解了女儿,愿意跟女儿一样趴在地上,用平视的目光注视狗狗们,黎明前的平静,多么和谐的画面,可是黎明之后呢?这些狗狗的命运会如何?不敢想象!

22分钟前
  • 蔡文淼
  • 推荐

用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拍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故事没什么说服力,情节也不怎么震撼,虽然挺血腥,但是从概念到执行都幼稚得如同小学生。

2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人类残酷又愚蠢。

2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昨天来个《猩球崛起》,今天来个《狗球崛起》,明天就会有《猪球崛起》,这样有劲么?神经病!

32分钟前
  • 坍塌
  • 较差

好难拍的片子啊)主角狗我怀疑已经traumatized 3.5

37分钟前
  • Nin
  • 推荐

匈国狗在匈国电影里听匈国最伟大作曲家的匈国狂想曲。视觉上很有问题,镜头速度过快,连续性差。你用这么多小幅度推拉的晃动镜头,在冲击力上还是没法代替一个近景。动物戏的前期素材乱,只能大举依靠剪辑。不过后半程剧情比较精彩,遮掩了镜头上的不足。

4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完全类型片的拍法,赞!

4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细小却又深厚的感情,生命中没有过狗的人大概很难体会。叙事很有耐心,循序渐进,平行剪辑也好。fierce and beautiful是好的评价,但尽管有许多残酷,仍然从电影中感受到导演是一个温柔的人。最后的最后,一切生命都找回原本的样子,平等相待。结尾镜头可真美。

44分钟前
  • Line
  • 力荐

我同意善待生命,我不同意善待傻逼电影……@hkiff2015@百老汇moma

47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以驚悚片類型包裝流浪狗問題,女主角/剪接/動物訓練好評,愛狗人士大推!

50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拍的很燃,还真是狗狗版的【猿族崛起】,就是那种纯好莱坞类型片式的拍法,只是没能找能解决狗狗最后的智商问题,结果故事越燃,人为的痕迹就越重,越让人觉得是编剧们在强奸这个故事,故事倒是把当年那个“【白狗】养成记”的前传给填不上了。狗狗的行为动机倒是可以理解,就算刻意倒也解恨。★★★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疯狗哪怕崛起了还是疯狗。

58分钟前
  • 南赫
  • 还行

爱狗人士必看,吃狗捕狗斗狗屠狗人士就不用看了,反正看了也不能理解,反而还会嘴贱几句,浪费了电影。杂种狗也是生命,混血人就吃香,混血狗就命贱,这我是不认同的。杂种狗也很忠心,也有可爱的一面,不善待起码也不用歧视。我很反感那些自认爱狗,其实只是喜欢弄只宠物玩玩的家伙们(讨厌某一类狗还是很正常的)。电影拍得还行,但主题的确拍进了我心里,很多人不喜欢最后流浪狗们的暴动,其实这只是编剧希望看到的情况,狗狗们被人物化了,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发生,就算一条狗被虐得再惨,内心再恨,再想复仇,最后也不过只能忍,这拍出来又何必呢?从某些角度来看,一部分人类也和片中的流浪狗们一样在社会上受尽压迫和歧视,最终爆发,比如最近看的《小丑》。

59分钟前
  • 欢场华佗
  • 推荐

上帝的良知

1小时前
  • 西决
  • 推荐

西班牙奔牛節換成匈牙利奔狗節,有仇報仇,點到點,一對一,頭腦簡單到教人五體投地。欠說服力。欠逼力。醜化狗,也醜化人類。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较差

(7/10)这片儿作为一种关注的大奖片也太TMD商业了吧,商业到都不忍直视了。还是说评委看中了致敬[鸟]?(肯定不是因为[狗星球崛起])。有趣的联想点是屠狗作为屠犹或者其他少数人的隐喻。但是故事还是概念先行,转折生硬;好莱坞明星狗领衔,好在欧洲导演保住了些许不那么顺滑甜腻的点,否则真没法看了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