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情片西班牙1999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玛丽萨·帕雷德斯,坎德拉·佩尼亚,安东尼亚·圣胡安,佩内洛普·克鲁兹,罗莎·玛丽亚·萨尔达,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托尼·坎托,埃罗·阿索林,卡洛斯·洛萨诺,费尔南多·古林,曼努埃尔·莫龙,乔斯·路易斯·托里霍,胡安·乔斯·奥特圭,卡门·巴拉格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20:23

详细剧情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长篇影评

 1 ) 错就错在“一切”,一切都浮在表面

这部电影是戛纳获奖影片,但是它的确只是一部平庸到无可救药的披着艺术外衣的商业片。

之所以是无可救药,是因为不论是从内涵,镜头,剧情还是人物安排都毫无亮点,甚至是非常的失败。导演试图将他感知到的社会问题融入一部电影,最后每一个问题都只能点到为止,使得问题仍然是问题,电影只如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提醒观众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过,哪怕是一条新闻,可供解读的空间都要比本片更大。影片探讨了死亡,器官捐助,出走,变性,艾滋。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话题最终都达成了妥协和宽恕。当妥协和宽恕成为了影片的主题,这些实际存在在社会当中,影响着无数出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问题,就轻描淡写的在女主角和最后出现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之间的眼泪中和谐的结束了。

一. 内涵

出走:女主角因为怀孕出走,又因为儿子的死亡再次回到原地。但是这种出走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女主角对生活的绝望和逃避,还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和去在电影中仅仅是连接故事发展的地点,而这种出走带来的地点改变对剧情,对人物的塑造毫无帮助。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甚至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在影片中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的差异,这种出走与回归在表面上是女主角为了远离和重新寻找变性的丈夫,但是两个地点之间,行动之间在影片中看不出有任何具体的体现,成为了仅仅是串联剧情的工具。

死亡:死亡是片中的重要话题,在其中还参杂着艾滋和器官捐助这两个死亡的两端。头一次女主角儿子的死亡突如其来,但这次死亡只是一个引子,影片中既没有探讨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在几个镜头中通过用最简单的母亲的失声痛哭来展现女主角的丧子之痛。女主角在片头作为护士为器官捐助所做的预演仿佛成了预言,但是女主角在得知儿子无法施救后迅速的签下了同意协定,尽管本身的预演仿佛有一种提前的适应,但仅仅只是这样的适应无法使得器官捐助成为片中被人关注的问题。第二次死亡是一次预知的死亡,是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因为艾滋病的死亡。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尽管算是片中的主角之一,但是关于艾滋的讨论只有在因为怀孕后的检测,以及女主角为她在怀孕中擦拭身体这样寥寥无几的几个镜头。我无法想象这种程度的着墨可以使得艾滋真正成为影片中的主旨。如此,义工的死亡就成了为了填充影片的素材,并且仅仅是为了她的死亡名正言顺,并且看起来引人眼球,即没有对影片的主线有所影响,又无法使得义工的危险获得应有的重视(克鲁兹并非在危险环境下致病,而是她自愿进行的危险性行为)。

变性:我看到有人赞扬圣.璜的演技,她在片中对变性人的饰演的确可以说精彩。但是恰恰是这种精彩最终消解了变性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真实。如果做一个冒然的猜测,导演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快乐的,可以在被强暴时一笑而过,在剧场中可以使大家发笑,可以通过几句玩笑化解其他男性的骚扰的变性人来摒弃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导演实际上忽略影片并不是在叙述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这么一个乐观愉悦的个体,而是单纯的将这个个体抛给了观众。除了那个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断选择逃避,最终以几滴眼泪和对孩子的拥抱软化形象的另一个变性人。这是片中唯一出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乐观,甚至是她在舞台上的游刃有余以及紧接着的观众席上所有人的欢呼都是对真实问题的遮蔽。最终,观众即不知道这些变性人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又会到哪里去,留给观众的就是快乐和直爽。任何缺乏眼泪的笑容都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

二. 镜头,剧情,人物

如果有人试图说,这部影片就是一部商业片,同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必须具有深刻的内涵,这种观点我完全可以同意。而成功商业片的要素便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良好的叙事逻辑,以及为剧情服务的片中人物。这部片子在镜头,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是否有足够的亮点呢?没有。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影片具有浓重的西班牙特色,乐于使极度艳丽的颜色充满整个镜头。红色作为主基调,在女主角儿子死亡的雨夜一再出现。而“红烟"一头艳丽的红发,女主角租住的布满花纹的房间,这些都显示着当代西班牙电影在色彩上的大胆和独特理解。(题外话:作为阿莫多瓦的代表作之一,《对她说》继承了这种颜色上的大胆,同时也继承了叙事上的软弱和无病呻吟)。

全片最值得赞赏的镜头是女主角奔向被车撞到的儿子时的片段。摄像机化身为儿子弥留前的视角,记录了女主角的绝望和悲痛。除此之外,再无真正独出机杼的镜头语言。甚至在上文提到,将圣.璜的演讲和观众的欢呼作为两个比较视角的切换,是一种实在的遮蔽而非揭示。更不用提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出现了长达数分钟的运送器官的描写,多余,冗长,从任意角度来说都毫无意义。

如果说电影剧情往往是靠影片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前进,那么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似乎都代表了导演希望展现的社会的一个侧面,但却无法真正对剧情有任何的帮助。每一个剧中人物与女主角的关系都是一种线性和平行的关系,因相识而出现在影片当中,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干。就如同一张照片中凌乱的桌子,桌子本身貌似是被拍摄的主体,凌乱的杂物只不过因为在物理上停留在桌子之上而进入了镜头,这种随意的摆放不对照片产生影响,哪怕任意的挪动位置,或者变换具体的物体都不会对照片拍摄桌子的目的产生影响。这部片子的其他角色们就是如此。

儿子是最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他的死亡推动了她母亲的回归。但是接下来的所有人物都成了导演的工具,为了存在而存在。每一个剧中人物都仅仅是和女主角平行的存在在同一个地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对女主角寻找儿子的父亲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圣.璜作为女主角曾经的姐妹告诉她那个寻找中的男人偷了钱跑了。这是唯一的关联。至于接下来接替女主角的工作,成为救场的功臣,则成为了一个分支的剧情完全独立于主线之外。义工是第二个角色,她莫名其妙的在得了艾滋之后成为女主角收留的对象,仅仅是因为她也怀了女主角寻找的那个男人的孩子。且不论故事这样安排的合理的程度,义工的自私的母亲和阿兹海默的父亲都成为了导演意欲展示自己的工具,将某一个问题捡出来,贴在影片中作为标签。红烟和红烟的恋人同样如此,莫名其妙的友情的发展,莫名其妙的人物态度的转变,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没有合理的解释,没有合理的安排,没有合理的作用。

三. 结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是一个标签盒。每一张标签上写着一个话题:死亡,艾滋,变性,等等等等。分别贴在导演的身上,用以告诉他的观众:我来了,我关注了,我走了。实际上,不论从内涵,剧情还是人物来说,导演阿莫多瓦都只是制造了一个新式的”要你命3000“,将诸多的元素平行的用一部影片串联了起来,互相之间毫无关联,同时也因为有限的时间,每一个元素都只能是一个标签,只有写下名字的空间,再也没有办法能够有任何的开展的余地。

这是一部罕见的不断在做加法的电影。导演用尽一切办法,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一个侧面,但这恰恰是最大的失败。


 2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台词

台词:

“我会为了你做任何事情”

“十七年前,我走过同一个路线,但是方向相反,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当时我也在寻求逃避,但我不是一个人,我怀着埃斯特万,我要逃离他的父亲,而今,我要去找他”

“你会买真的香奈儿包包吗?不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饿肚子,我怎么可能话五十万买个真的香奈儿”

“你在要求我做你的母亲,但是你没有这个权利,你有母亲,即使你不喜欢她,父母是用来选的,是谁的就是谁的”

“看我这一身,都是量身订做的。一双杏仁眼,8万 ,高鼻梁20万,可惜刚整完一年,就让人一棒子打趴了,虽然趴的挺有个性吧……乳房一对,7万乘以2,可我不得不说,实在是物超所值。硅胶在……指出来……嘴唇、额头、脸颊、胯还有臀,一升几十万,……削下巴,7万5,激光脱毛全套,毕竟女人也是从猴子来的嘛,毛说不定比男人还多,6万一次,看个人毛多毛少,基本要个2到4次吧,但是搞’艺术’的女孩子,多脱几次准没错……总之我跟你们讲,做女人难,做真女人更难……”

“他想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的随笔本,他走到哪里都带着”

“照片缺了一半,她(母亲)不想说是什么,但我知道,那就是我生活中缺少的部分”

“总有人觉得养儿育女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当中的苦难数不胜数啊,看到自己的亲骨肉横死街头实在是太要命了,那么多年的含辛茹苦,一瞬间就化为乌有,而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那么躺在马路中间,鲜血沾满了我的手,我就那么傻傻的舔,因为那也是我的血啊,万物皆有舐犊之情,我才不会排斥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明白的”

 3 ) 什么是我们最后坚守的力量

  有这么一个女人,她早婚,丈夫是和她出演舞台剧时配戏的男演员,一个对老婆咆哮,又做手术变性当了"妓女"的男人.这个女人怀着孩子离开伤心地,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了16年,直到儿子出车祸撞死.她为了告诉丈夫死讯,回到当初的那个城市,一边谋生一边寻找丈夫.却碰到了导致儿子车祸的女演员,也碰到了丈夫再次风流后的女人,她怀了孕,还感染了艾滋.
  我不敢问"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这种句子,因为她太过不幸的遭遇,套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显得匪夷所思.所以我继续说下去.
  这个女人原谅了那个女演员,成为她的助手,诚恳工作,直到被迫说出真相.
  这个女人接受了丈夫欠下的孽债,照顾怀孕的艾滋女人,直到其分娩,死亡.然后接着照顾婴儿.
  这个女人看到了变得不男不女的丈夫,原谅了他,抱给他看新生的宝宝,和死去儿子的照片.
  如果你要认为这是一个着力塑造类似于<渴望>中的苦女人形象的影片,那你就错了.这的确是可以渲染得灰暗的片子,不仅灰暗,还可以淫乱,因为这片子里变成女人的男人众多,且描写力度不弱.除此之外,这片子还可以升华主题,反映那时混乱的西班牙夜生活,或者说说阿根廷的独裁统治.
  可是这些都一字未提.当影片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只会意识到:这是母亲.正如这部片子的中文译名一样,<关于母亲的一切>.这个遭遇悲惨的女主角身边还有女配角们,她们也是母亲,并且同样不幸.正因为母亲这个共同点,她可以去原谅和承受,可以让笑容漂浮在生活中,纵然下面是泪水冲刷成的悲伤深渊.因为懂得,所以包容.
  聪明的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用了明亮的色调和欢快的节奏,我们只有看到那些女人眼眶蕴涵的泪水,才会意识到些许苦涩.而这样的反面烘托,让本身杂糅的情感更显得曲折.于是,有些明朗,有些黯淡,有些欢快,有些悲伤.而不管怎样,我们终于被感动.
  不要说这些堆积的悲惨,即使把它们中的一个分离出来,加在那些整天写弱柳扶风无病呻吟青春剧的编剧身上,已经够拍40集,赚足无聊主妇们的廉价眼泪.可是生活不比青春偶像剧,它的真实残酷往往另人生畏.什么力量能够让我们不断前行,对抗生活令人窒息的无趣,对抗人生令人胆寒的噩耗,阿莫多瓦的片子告诉你:痛哭之后,微笑着去原谅.善良,永远象那阳光一样.总有些母亲,总有些女人,让你看到人性的鲜花,绽放.

 4 ) 生命的缺失

    “在西班牙电影中,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永远是最可爱的。”今年的一期《书城》上,我看到这句话。虽然评价针对的是另一部西班牙电影,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玛尼拉——《有关我母亲的一切》的主角。

    生命对于玛尼拉是不完整的,电影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儿子艾提芬向她索要她过去时演出《欲望号街车》的剧照。略有迟疑,玛尼拉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她还年轻,灰色的帽子下一张带着女孩子特有的矜持的脸。只是儿子的手指划过照片的边缘,那不平整的撕痕的另一半遗失了什么?
  
    我们无法得知,玛尼拉的儿子也猜不出全部,他希望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母亲告诉他父亲的故事。可是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17岁生日的那天,母亲站在巨大的海报前向他招手,海报上是《欲望号街车》女主角修子的头像,她冷冷的注视着街上的人群,注视着母亲和儿子,而他们正要去看她的演出。雨中,艾提芬焦急的敲击修子的车窗,为母亲索要签名,他所得到的,不过修子一个疑惑的眼神。他不顾一切的向远去汽车追去,然后,另一辆车……

    镜头从很奇怪的角度拍摄着玛尼拉被惊恐和绝望扭曲的脸,好象是躺在地上的儿子在观察母亲。这一夜,玛尼拉丧失了全部,一声声“mi hijo , mi hijo (我的孩子)”的呼喊渐渐归于平静后,她辞去原先医院的工作,跟随儿子的心脏(已经捐献给他人),来到马德里。

    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对于玛尼拉来说,不仅仅是两个城市路程的差异,更意味着两种生活。当初离开马德里的时候,儿子还在腹中,于是巴塞罗那代表着和儿子相濡以沫的日子。而回到马德里,就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的缺失却让她的回归其实成为一种再生。

    影片的中译名叫《有关我母亲的一切》或者《论尽我阿妈》。我一直没有搞懂“我”究竟是谁。是死去的儿子以超时空的视角在讲述?还是玛尼拉最后收养的儿子多年以后长大成人回忆养母的一切?抑或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导演的寄托?不管怎么样,这是部有太多内容的电影,而母爱把所有的情节碎片,情感碎片串连在一道。阿莫多瓦电影里的情总是浓烈的,近乎变态的,让人逃脱不得,几乎要窒息。这也许和西班牙人自然,率性,浪漫的性格有关,像他们的足球,斗牛表演,弗拉明戈舞。所以就有了《捆着我,绑着我》里由绳子、胶布、手铐生出的爱情,就有了《活色生香》里冲破犯罪、遗忘、报恩和压抑的爱情。相比较而言,《有关我母亲的一切》里的情感只是缓缓流淌的温水,少有惊心动魄,以至于我离开电影就很难准确的回忆起情节的发展。

    玛尼拉来到马德里后,意外和一个做了变性手术的旧友阿格莱重逢,又由阿格莱引出重要人物,修女罗莎。罗莎初出场时像一束光亮照着观众的眼睛,她是那种一见就另人想起拉斐尔画中圣母的人物,无论是外貌还是行动。她想帮玛尼拉找份工作,就把她介绍给自己的母亲,希望母亲可以留下玛尼拉照顾痴呆的父亲。但是罗莎的母亲却生硬的对待玛尼拉。罗莎匆匆告别母亲,到楼下找玛尼拉。街上的阳光清亮亮的,孩子们玩着游戏,可这平静的空气里似乎有些悲伤的东西潜伏着。
是的,不久罗莎发现自己怀孕了,还查出感染了爱滋病。与父母的生疏,使她在这个世界上可信任,可依赖的人只有玛尼拉。她终于哭着伏在玛尼拉的肩头。玛尼拉也终于答应她搬过来一起住,她像母亲照顾女儿一样照顾她。

    罗莎告诉玛尼拉孩子的父亲是谁,玛尼拉的儿子叫艾提芬,罗莎说自己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是第三个艾提芬。

    每个人都知道谁是第一个艾提芬了。

    然后,罗莎死了,在第三个艾提芬降生之后。亲友们围在她的墓旁哀悼,没有人注意到城墙上走下的人,除了玛尼拉。

    他缓缓地走下,沉重而又谨慎,摘去墨镜,露出美艳无比的脸,却是一张男性的脸。

    玛尼拉满脸泪痕,金色的头发在风中无助的摆动。眼前就是第一个艾提芬,自己孩子的父亲,照片缺失的另一半,也是罗莎孩子的父亲,造成罗莎死亡的那个“男人”。面对昔日的丈夫,今天的另一个女人,玛尼拉连恨都找不到一个着力点,何况艾提芬也已经病入膏肓。他甚至不知道玛尼拉有自己的孩子。而当他知道时,这个不负责任的人留下了他最后的真挚的眼泪。

    这就是玛尼拉的命运,她曾经有过丈夫,而丈夫某一天却突然变成了女人,于是她带着腹中的孩子远离丈夫,儿子却在17岁生日的那天死于一场车祸,原因就是《欲望号街车》——她年轻时和丈夫同台演出的话剧。影片涉及到变性,毒品,同性恋,爱滋病等各种现代社会中的阴暗面,却没有给我们看《低俗小说》等电影时的煎熬感,因为,如前所说,母爱把所有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母爱的光辉把阴暗净化。玛尼拉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和失衡抚养儿子17年,儿子死后,她失去了支撑,就去照顾《欲望号街车》演员修子和尼娜的生活,像母亲一样照看年轻不更事的罗莎。当罗莎也丝后,她抱起被外祖母遗弃的罗莎的孩子,让他从一出生就带有的爱滋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难怪“西班牙电影中的中年妇女是最可爱的。”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并不是玛尼拉。她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给的一系列伤害,总是用自己博大的胸怀,超人的慈爱化解一切,她是最值得尊敬的。而修女罗莎,更具有悲剧的美感。

    罗莎有父母,但是也许父母不满意女儿一心投向社会福利工作,他们的关系十分生疏。这个美丽的女孩一生唯一的爱情却让她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她一个人去医院领取了化验报告,不能依靠父母,只好求助于刚刚认识的玛尼拉。去医院生孩子的路上经过广场,她让司机把车停下来,脸凑到窗前,静静的看着外面的景色,仿佛已经知道这一次是和美好人生的诀别了。这时候,她看到了父亲的狗,兴奋的喊了声:“沙皮。”狗顺从的爬到她身上,可是父亲却不认得她了。父亲走到她面前说这狗不怕生,说小姐你今年多大了,说你身高多少,就是不说你就是我的女儿呀。罗莎微笑着回答父亲的每一个问题,她再也不会哭了,拿到化验报告的那一刻,已经宣告了她的死亡。从那时候到现在,罗莎如果要哭也已经哭完了,只是平静的等待最后的到来。对着转身而去的父亲,她终于叫了声爸爸。“爸爸,再见。”父亲并没有听到。

    罗莎没有哭,我们却都哭了。

 5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6 ) 女人的故事,女人的电影

   阿莫多瓦的电影永远是与女性有关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不例外。

  从叙事角度来谈,阿莫多瓦的影片几乎都是顺叙的。从《捆着我绑着我》,到《活色生香》,再到《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还有后面的《对她说》及最近的《回归》,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影片中永远有一条清晰分明的时间线。比如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影片中的女主角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交待过去的,不同的女人提到同样一个男人,各自回忆不同的伤心事,但故事的主线却保持着顺序的结构,背景的交代经常利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述,使得影片内容丰富饱满且不拖沓冗长。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女性观众的思维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的了解故事内容。

那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又是一部怎样与女性有关的电影呢?

首先,主角是女人。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阿莫多瓦只拍女人的故事。在影片中,男性角色完全被淡化了。看影片中的几个角色:Cecilia Roth 扮演的曼纽拉,是一个单亲妈妈;Penelope Cruz 扮演的露莎,是一个与父母关系淡漠的女青年;而Marisa Pardes 扮演的“妈咪”,则是女演员兼同性恋。而影片中出现的男性:首先是曼纽拉的儿子,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阳刚有朝气的男孩,却早早的被导演安排车祸的惨剧;变性人尼娜,她尽管还保留男性的生殖器官,但却是花了大价钱把自己改造成了女人并且以女人的身份面对公众,她在舞台上的演说是她女性心理的真实写照;另外还有让女主角和女配角怀孕的罗拉,但罗拉显然已经有了假的胸部,已然向往成为女子;此外还有露莎的父亲,却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对人事的识别率还不如养的狗。在惯常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作用的男性角色诸如父亲、丈夫、儿子、男友、上司在影片中已完全处在一个次要角色了。


    其次,情感的处理方式是女性的。
    既然以女性视角来说故事,那么情感的处理势必要融合女性的角度。在阿莫多瓦的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是异乎寻常的坚强却非铁石心肠。每当她们遇到问题时,出于本能,她们会有脆弱的一面,但她们却是可以快速冷静。这似乎有古希腊日神精神的影子,尽管遭遇的一切会让感情沉迷其中,但却不会过分的沉溺,到了该做些什么的时候立刻惊觉并且从容,永远能保持一份理智。这样的情绪不仅是体现在本片中的曼纽拉身上,在《回归》中,女儿误杀了继父后,佩内洛普从容的埋藏丈夫的尸体。

    再次,这部影片中潜藏着女性本能的归属感。
    尽管影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被忽略了,当她们遇到问题时,能立刻开始独当一面。曼纽拉是单亲母亲,却可以在丧子之痛后完成儿子的心愿;露莎得了艾滋病并且怀孕,却可以坚强的离开家庭找寻援助;露莎的母亲要养家,还要照顾弱智的丈夫,全片中,除了在对母女关系表现困惑外,完全没有丝毫的柔弱,在电影刚开始甚至很强应得拒绝曼纽拉到家里帮佣,也是一个有自己的精神和坚持的女人。这个群体在影片中却居于主导地位,她们遇到问题时并没有退缩和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问题并解决之。

    当她们以女性的角色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被支配的弱者地位时,她们就开始觉醒。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强烈,她们开始探索,抗争,甚至畸形(比如说Cecila Roth在《激情迷宫》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地提醒着女性们的独立,她们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坚强和独当一面。

    但是,这一切的坚强和独当一面,根源却是女性本能的归属感:曼纽拉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露沙所做的一切是因为对一个男人的爱;露莎的母亲的生活重心则完全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影片中她为了让丈夫保持心情的满足,甚至告诉他自己的外孙是曼纽拉的孩子,曼纽拉是家里的厨师。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的恋人(姑且说罗拉是露莎的恋人)是个变性人时,她的反应是激烈的。她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个男人如何做自己女儿生活的重心。


    那么,罗拉对她们造成了伤害了吗?
   我想,伤害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是把伤害感放到 了次要的位置。曼纽拉追随罗拉,哪怕看到他有了义乳也无所畏惧,但却在怀孕后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我想,一方面,她又有了新的支柱,另一方面,罗拉对她的伤害,在那一刻可以因为生活重心的转变而变得次要了吧。黑格尔曾经说过:精神的创伤完全愈合了。这种行为不是持久的;当精神不再有这种行动时,其中包含的特殊性(个体性)也就立即消失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儿子的出现,罗拉对曼纽拉的伤害已经被她逐渐的埋藏在记忆中,直到儿子的死,才有唤醒她还有这份未了的缘分。

    曼纽拉决定去寻找罗拉,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她不是唯一一个因为罗拉而改变生活的人,她们相互理解包容。最后见到罗拉时,她并没有责备他,责备已经毫无意义,她只是陈述事实。罗拉是一个想按照自己方式活的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与现世的格格不入。但终究曼纽拉还是和他和解的。黑格尔说过,和解的保证就是客观地生存的精神,它在其对立物中把握了对作为普遍本质的自身的纯粹知识……这种互相认可就是绝对精神。

    在最后,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曼纽拉又有了一个孩子,生活依然要继续。



影片本身又是如何表现这么多内容的呢?


    首先,《欲望号接车》在影片中是思想的主线。

    说《欲望号街车》是故事的导火索,是成立的。曼纽拉因为扮演《欲望号街车》结识的罗拉,也因为《欲望号街车》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因为它和妈咪及尼娜结识。可以说这台戏串联了她的一生。

    导演为什么选择《欲望号街车呢》?《欲望号街车》的作者是Tennessee Williams,他是一个同性恋者,深爱着法兰克·梅格,法兰克去世时,Tennessee说法兰克死了,他也就死了。而介绍他们认识的却是却是著名的作家卡波特。而影片中,儿子生日的那天曼纽拉送给他的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卡波特。

    曼纽拉因为罗拉扮演史丹尼而和他相识。在剧中史丹尼是暴虐的,而女主角布朗许则更是幽怨,她在剧中说过:“不管你是谁,我总相信陌生人的好心。”卡波特更是喻为:“满腔情欲,满腔悲哀。”片中,曼纽拉曾经扮演的是配角,也就是妈咪的同性恋对象所扮演的角色;妈咪扮演了布朗许。在她的伴侣尼娜只顾自己吸毒弃她不顾时,她选择信任萍水相逢的曼纽拉,曼纽拉在舞台上替代过尼娜的角色。尼娜最后还是离去了,如同法兰克·梅格离开Tennessee一样。

    而影片中同样和罗拉有关系的露莎在落魄时,宁可向素昧平生的曼纽拉请求的帮助,也不愿意去找自己的母亲。她和家庭疏离,却信任着一个陌生人。她发现自己的父亲认不出来她时,她没有解释,只是说了一句:“爸爸,再见!”却把身后事交待给了曼纽拉。这不也正是《欲望号街车》的写照吗?

    阿莫多瓦以《欲望号街车》作为道具,把影片中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交待了一遍。。曼纽拉两次看《欲望号街车》,一为曼纽拉在儿子生日那天和儿子一起看,另一个则为她独自看,同样的演员,同样的剧情,甚至旁边还有一个同样的作为,但天人以隔。这样的手法在他的其他影片中也多有运用,比如说《对她说》中的先锋芭蕾


    其次,三个拉斯班德讲清楚了故事。

    罗拉叫拉斯班德,曼纽拉的儿子也叫拉斯班德,露莎的儿子依旧叫做拉斯班德。这三个拉斯班德,一个是变性的瘾君子,一个是车祸身亡的儿子,一个是襁褓中的婴孩。他们三个是影片中最重要的男主角,但却是极其弱势的。唯一一个能够给人安慰和支柱的儿子拉斯班德,却被导演安排了车祸。也正是因为车祸,故事才得以进行,也更能体现出曼纽拉的独立精神。曼纽拉怀孕后,选择独自抚养孩子;丧子后,完成儿子的心愿;露莎死后,毅然决然的带着小拉斯班德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男人成为了弱势,但生活的重心依旧是因他们而起。

   第三,与女人的关系,体现曼纽拉的性格特点

   曼纽拉是刚柔并济的,这体现在她与女人的关系上。

   片中的女性角色在于曼纽拉相遇时都是处于危难之中的:阿悦和她再次遇到时正在受伤;露莎则怀孕并且得了艾滋病;演员妈咪则深陷感情的泥沼。在这样的情境下,曼纽拉的出现适时地给了她们帮助并获得她们的信任。。

    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从她与周围女人的关系看到曼纽拉坚韧的一面。她的情感方式注定了影片充满寻找的意味。这种寻找的意味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得到,比如贾木许的《破碎之花》,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但却没有哪一部像本片,能让人看到如此坚强的一股力量,难能可贵。

 

 短评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6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11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14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20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2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2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38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4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46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49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51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52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5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