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奥兰纳斯

战争片英国2011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杰拉德·巴特勒,杰西卡·查斯坦

导演:拉尔夫·费因斯

 剧照

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2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3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4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5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6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3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4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5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6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7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8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19科里奥兰纳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42

详细剧情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伏地魔”也变身成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  拉尔夫-费因斯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选作自己首部导演长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首次出演了科里奥兰纳斯,自那以后,“我对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着了魔,我一直有种强烈的直觉,觉得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背景,拍成一部电影。”  影片在巴格达取景,但台词则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费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总是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战争的画面,从车臣的兵变、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乱,经济也陷入动荡,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戏剧里的情节。”莎翁笔下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由一场...

 长篇影评

 1 ) 一体两面

因为看了抖森的剧场版,才找来看拉叔的电影版。电影版很新奇地设定在了现代,但人物说的还是莎翁的台词。但这并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以为,两个版本一体两面,强调了这个故事的不同侧面。
抖森的Coriolanus实在太惹人喜爱,观影时完全沉浸在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中,因此特别反感那群被私心熏天的护民官三言两语就撩拨得群情激荡的普通民众。这也是因为详细刻画了Coriolanus被流放出城时遭受的侮辱,以及对几个民众头头的特写。想说莎翁400年前就反思了全民民主容易被操纵也是rio牛……
拉叔版的Coriolanus因为太过凶狠,无限放大了寇流兰本身性格的缺点:刚愎自用,情商为负又骄傲到飞起。出城受辱的部分全部删没了,相对应的重点也不再是剧场版的“民主是狗屁”。此外,Aufidius没有剧场版演得好,撑不起Coriolanus死敌的地位。

两个版本相同的地方是,Coriolanus的母亲都是超级超级惹人厌啊,说他死在了母亲手里真是一点也不夸张!两个版本的Coriolanus妻子都毫无存在感,剧场版的略胜一筹完全是因为和抖森的n个吻……

 2 ) 费因斯的野心和情怀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以现代为背景的莎士比亚悲剧,就像哈姆雷特一样,费因斯饰演的Coriolanus也可以有各种解读,抛开政治斗争尔虞我诈,我看到的是费因斯的野心和情怀,他既把影片变成自己的舞台肆意的张扬,又把Coriolanus变成神祗劝喻世界,他让Coriolanus承受战火、荣耀、侮辱、叛逆、孤独与死亡,似乎要让Coriolanus为世界的不公不平一力承担,作为献祭,我在为费因斯表演叫好的时候,却又为其刻画的隐喻揪心,而现实悲剧的英雄故事也还在上演……

 3 ) 被放逐的孤魂:科里纳兰纳斯

    看完拉尔夫•费因斯执导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感觉古希腊悲剧又复活了,上豆瓣后才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难怪里面台词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铺陈。借机拜读了莎翁的《科里奥兰纳斯》,剧中要告诉人们的是:

    最致命的打击,是信仰变成欺骗;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最大的敌人;
    最高贵的灵魂,众人须把它毁灭。

   影片弥漫着尼采哲学气质,不知是不是我的审美与我的知识背景有关。看到马歇斯作战时我想到了巴顿,这分明是尼采对战争的热切赞美;我不知道尼采有没有读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份上,卡厄斯•马歇斯都是天生的贵族,他确实是整个精英文化的纯粹代表,他拥有一切高贵人的品格,他是那么桀骜不驯同时忠诚耿直;他对群氓的蔑视,是在站在宗教圣徒式道德批判上的,同时也站在贵族精英政治立场上的发自内心的鄙视乌合之众。他对神灵的敬畏、对统治秩序的守护以及对战争的疯狂,侵染着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古希腊人渴望战斗、鄙视群众、呼唤理性的精神,在马歇斯身上得到完美体现,马歇斯似乎就是尼采所热情呼唤的“超人”,他的精力如大海般充沛,他鄙视大众,对真正的强大的敌人反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人牵制,按照自我的判断来实现自己。

  卡厄斯•马歇斯也许历史上的“反动分子”,因为他与当今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对于获得“多数人”同意的民主制度不过是要控制选民情绪,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事实上,一旦攫取权势就会“弃群众于不顾”,因为从一开始就只需要利用群众高亢情绪,而不是利用正义来实现权力,马歇斯或许深知这一点,他坚定的选择贵族保守统治,不愿意同流合污。这其中充满了对现代政治的嘲讽和揭露,一群摇摆不定、是非不分的人群会不会把“民主政治”变成无恶不作的“暴民政治”?打着“人民”旗号的革命,实际上只是几个野心家的无耻勾当,这在无论哪一国历史不是一幕幕的上演吗?

  因而影片充满着无可救药的“文化伤感主义”,洁身自好的人们注定要受到污垢,一心为国效忠的军人理所当然不容于世,坚守高贵的操守会被认为是“骄傲的,不合群的”,是人群必须要铲除的“毒瘤”。

   一个清高的英雄史诗还不足以构成我喜欢的理由,我之所以说本片是“希腊悲剧精神的复活”,是因为《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抓住了希腊语境里非常重要的两个私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二者在希腊文化中代表世界上最高贵、最纯净的情感,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无欲的,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莎剧中这两种古老的情结已经变得异常微妙,变成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追思。马歇斯爱他的妻子,但是妻子只是“静默的好人儿”,儿女柔情不过是他男人世界里的小小点缀,也不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他的母亲则有这种能力,马歇斯违心的竞选执政官,并最终放弃怨恨,都是对母亲意志的屈服,骨子里深刻“俄底浦斯情结”让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性。而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平视马歇斯的只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惺惺相惜,他们战斗时,充满仇恨和杀戮,绝不手下留情;他们合作时,彼此欣赏和接纳;他们都是世间罕有的一流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争斗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斗争,而变成两个英雄光明磊落的斗争。影片的最后,奥菲狄乌斯将马歇斯揽在怀里,温柔的像情人拥抱一样,而这阻止不了他愤怒的匕首捅向马歇斯的胸口,在他死在自己的怀里的一刹那,奥菲狄乌斯无比沉痛的亲吻马歇斯的面颊•••••••。

    马歇斯悲剧在于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的死是自我选择的,他不会死在罗马而死在了安息城,因为罗马遗弃了他,他也背叛了罗马,安息城却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不屑于死在一场琐小的战争中,他要死于他佩服的奥菲狄乌斯之手。

    他用他的死证明他的战斗和不屈•••••••

 4 ) Egregious

Adapting a plaly as complex as Coriolanus requires wise counsel, apparently something Fiennes lacked. 本作release时即有人点出一些问题,核心问题是缺乏对于剧本的解读,链接如下。

//www.nytimes.com/2012/01/22/magazine/revisiting-shakespeares-coriolanus.html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较严重的consequences.

1. The irreconcilible conflict between city-state political logic and the modern day perception of politics

Gone are the days when a military man is seen fit to reign. Aye, yes, Caesar fought and Caesar reigned, but the modern politics no longer accomodates a warrior king. Gone are the days of the city-state political logic. Today we view war as increasingly unnecessary because our political reality is better aided wi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negotiation, as oppose to the ancient Rome reality, which still required a militarist approach to its rule. To convince an audience that a man be nominated consul based on his military achievement - in a modern setting - at best elicits confusion (no, throwing a black dude into the scene does not assuage the mild discomfort that this state reminds one of a militarist Italy, whose most recent manifestation occurred a little over 70 years ago when it was headed by an army man - ave maria).

2. Against the Volsci

这场仗打得跟反恐精英一样。To be fair, at the beginning the Volsci mainly raided the Roman commoners and did not engage in proper warfare with Rome. But one's perception of the war Coriolanus leads, in this picture, is at best an anti-terrorist gig, which is a conscious choice made by Fiennes, which is doubly confusing as in where he wishes this all might go, especially if we ponder the complex facts of anti-terrorism. Bottom line: this perception is not something we as an audienc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lay (indeed distracting).

3. What maketh Coriolanus

Hiddleston did a far better job than Fiennes in that he knows what it is about. Coriolanus is noble, and Shakespeare did not allow us to sympathize with Coriolanus for no good reason. Unfortuately Fiennes only managed to deliver a garden-variety-military-manish (read: raging simple-headedly) Coriolanus without convincing us his deserved nobility. Notably, pride is not necessarily rage, and to that extent Hiddleston’s interpretation of Coriolanus allows for much room for Coriolanus’ many great qualities to play out. Why, one amuses herself to think it, of course Coriolanus is human and has his fair share of flaws, but without bringing forth his goodness in proper manner the story is immediately dead.

Not Putin, no. That man isn't Coriolanus. Big mistake, big.

4. Poor coiffure (if any)

Men have less choices when it comes to straight-guy fashion, far less when it comes to hairdo. But of course one can avoide the simple mistake of bringing back an Italian militaristic bald guy.

"Democracy is beautiful in theory; in practice it is a fallacy. You in America will see that some day." - Mussolini

But perhaps, after reading a quote or two from Mussolini, one might as well say that Fiennes has outdone us all by capturing what Coriolanus is really about!

 5 ) 清高者眼中的世界

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是用一种清高者的视角,来审视命运。当然,主角马修斯被当做了体验这一切的替身。
在清高的人眼中,世界上超过九成的人都是愚民,他们的意见对自己毫无价值,这和中二病以及真文艺很类似。而这中思维并非是对其本身带来最大伤害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会毫无忌惮地说出“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这样一句实话,毫无争议地使他将自己置于大部分人的对立面。
清高的人还有另一项特征,不屑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为了别人伤痕累累,也会在心底将其描述为是自己的个人喜好而已。所以,清高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清高者一般拥有很强的能力,至少是一种潜力。然而,对应的,通常他们都是EQ很低的动物。与其说EQ很低,不如说是在逃避,避免人与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在其中把自己变得流俗,乃至放大自己的弱点。
这一切的特质,给了政客们机会,也注定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这里所说的政客,其实生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教室,每间公司,他们以生存为信仰,缺乏高尚的坚守,但善于斗争,机智过人。正因为如此,自古清高的人,都很难位居高位,即使得到这样的机会,也会重重摔落。
然而,站到原来立场的对立面,却是不易发生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往往已然被摁死,或者心灰意冷。这种情节,可能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意淫。而之后发生的事,他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得出结论:不是痛苦的复仇,就是半途而废后被原先的敌人捏死。总之,是一条不归路,清高的人少不了这样的虐心历程。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是要在时间长河下,留下自己独有的标记,哪怕经历种种,还是要流俗于世。也许,选择后者只能说明,你本不是这样的人。其实,世间非净土,能力越大痛苦也往往越大。
这样的人,若是想换一种思维去理解命运,去快乐地生存,得出的结论通常也只是江边钓鱼罢了。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对于高尚的他们来说,太过微妙,无法和自己的信仰兼得。

 6 ) 你们究竟要什么,你们这些恶狗?你们既不喜欢和平,又不喜欢战争;

让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马修斯对那群愚民的训斥。

谁要是对你们温语相加,他也会恭维他心里所痛恨的人了。你们究竟要什么,你们这些恶狗?你们既不喜欢和平,又不喜欢战争;战争会使你们害怕,和平又使你们妄自尊大。谁要是信任你们,他将会发现他所寻找的狮子不过是一群野兔,他所寻找的狐狸不过是一群鹅;你们比冰上的炭火、阳光中的雹点更不可靠。你们的美德是尊敬那犯罪的囚徒,咒诅那执法的刑官。谁立下了功德,就应该受你们的憎恨;你们的欢心就像病人的口味,只爱吃那些足以加重他的病症的食物。谁要是信赖着你们的欢心,就等于用铅造的鳍游泳,用灯心草去斩伐橡树。该死的东西!相信你们?你们每一分钟都要变换一个心,你们会称颂你们刚才所痛恨的人,唾骂你们刚才所赞美的人。你们在城里到处鼓噪,攻击尊贵的元老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倘使没有他们帮助神明把你们约束住了,使你们有一点畏惧,你们早就彼此相食了。他们究竟是什么目的?

 7 ) Movie Night 2016.11.08 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上课要求看的片子,老师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英国演员的基本素养。看后的感觉是,嗯嗯,感受到了……

       先从形式上来讲吧,这是一部戏剧感很强的电影。马歇斯的战前动员,对暴民的讲话,母亲对马歇斯的劝导,都用了大段精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比喻(大多是莎翁的原著);马歇斯和男二最初的搏斗,也用了极具古罗马仪式感的表达。我个人对话剧没有强烈的好恶分别,但大量戏剧元素在这部片子中的运用,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整个片子力图达到的不是真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此时,戏剧性的表达特有的渲染力无疑会加强对观众情绪煽动的力度。当然,有人吐槽古英语的运用,就我能听懂的部分来看,我觉得英英还是苏到爆的。
       接着,来看看导演对故事的重构方式。每一次改变,甚至是每一次解读,都是加入个人经验的重构。拉尔夫选择保留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甚至细节表达,却简单粗暴地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年代。有人诟病这是其导演功力不足的表现,但我个人来看,还是蛮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我们不缺少将古旧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的外壳进行讲述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每个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又一次印证。而这部片子,却通过现代的造型、武器、建筑、技术和时空硬生生地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罗马故事:古罗马的名字、古罗马的语言、古罗马的仪式、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古罗马的价值观。但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法融入,相反的,更熟悉的场景让我更好地带入进了整个的情节。同时,片子有个小小的设计,新闻报道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推动情节的作用,如果之前的情节让你觉得好像回到了罗马,那么,各种电视新闻的出现应该会让你会心一笑吧。
       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依旧值得我们关注。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政治化的电影,可能由于发生在罗马时期,这种政治性的表达甚至还带有一些哲学性的味道。电影中有明显的三组政治性矛盾,罗马与付尔斯、执政官与暴民、马歇斯与护民官们,因而故事的重点也可以看做对不同选择的解读。护民官们为了保全自身政治利益选择了煽动与挑唆,被煽动的民众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了无谓的情绪地表达和放逐,马歇斯选择了战场、刚毅、对抗、离开、背叛和死亡。这是故事描述的部分,而没有描述的选择还有,人们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对英雄的选择、母亲对儿子意志的选择、历史无差别的选择……
       电影只完成了讲述的工作,却没有留下问题的答案。也许政客和英雄真的无法兼得吧;也许暴民政治比精英政治更为残暴吧;也许在与政治家的博弈中,平民永远都只是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呢……谁知道呢,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戴老师常说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上真是得到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不论是莎士比亚、拉尔夫还是其他的讲述者,选择讲述这个故事,一定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观众们选择一遍遍地看这些改编,也一定不是为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如果你还沉迷于故事情节,那么不妨想想那些你似曾相识的新闻报道的处理,或是想想最近大选的结果?反正,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8 ) 《科利奥兰纳斯》:古籍旧貌换新颜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一出可与四大悲剧相媲美的古罗马历史悲剧。影片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原作讲述罗马贵族马修斯因为在“科里奥里”城立下军功而获得了“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的封号,并且成为罗马执政官候选人,但是他拒绝当众展示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以获取罗马平民的支持,于是两个护民官宣称他为“叛徒”,并将其放逐。马修斯一怒之下投奔伏尔斯人,并且与自己的宿敌奥菲迪阿斯合攻罗马。他在罗马的朋友和战友无法阻止他。最后,他的母亲说服了他放弃进攻,但他自己却被奥菲迪阿斯杀害。本片由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莎翁笔下的古罗马悲剧故事搬到现代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演绎。

莎翁笔下的《科利奥兰纳斯》引据史实记载1579年译出的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之《希腊罗马名人并置列传》,描述的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的一段传奇故事。莎翁将其原型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按时代精神,予以改造,寄托腹心。这是一部反映人性弱点的悲剧,将军卡厄斯·马歇斯因刚愎自用自尊心过强被民众所弃,投靠敌营又被母亲所难,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电影将莎翁笔下关于心理和人性的描写放大,并以今托古,将故事设定在现在的贝尔格莱德。电影包裹着现代的虚壳,内里却仍是莎士比亚的核心,人物的对白皆为古英语。可以解读的几点如下:


1:孤胆英雄的刚烈心性。

电影开场即用媒体和民众的言辞让我们以为卡厄斯·马歇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敌,他暴戾成性、傲气十足。事实上,卡厄斯·马歇斯的确是一个英雄,他带兵有方,骁勇善战,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将军。然而正是他刚直的性格,被玩弄政治手腕的他人利用,媒体和舆论则变本加厉,愚弄民众对其恨之入骨。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莎翁从《亨利六世》到《科利奥兰纳斯》,对民众有一个渐趋理性同情的发展过程,对于民众“可以覆舟”的力量也开始有所认识。卡厄斯·马歇斯未得民心,电影的开场即点出。民众因食物危机,发动各种骚乱。有一场民众和警察对峙的骚乱镇压场面,卡厄斯·马歇斯出来试图化解矛盾,却被群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英雄失去了立足的土壤,便毫无价值可言。正因为此,卡厄斯·马歇斯才走上了叛变的道路,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3:母亲如罗马的化身。

母亲伏伦妮娅更多的是罗马的化身,她有着古希腊斯巴达式的信念(斯巴达系古希腊城邦名,其民风以简朴、刻苦、苛严、黩武等特点传诸后世)早年驱遣儿子上战场,嗜军功如命,训喻空房怨妇似的子媳,电影中的那幕:“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说明马歇斯的母亲对儿子的军人式的教育,如罗马和祖国一样让马歇斯重负在身。电影其后的绶军礼以及母亲给儿子包扎伤口的一幕,更是点明了母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学的崛起一度使科利奥兰纳斯成为继汉姆雷特之后的又一个“恋母情结”主人公。此外,莎氏本人的母亲死于1608或1609年,这或许也是导致剧作家戮力以艺术形式表达母子关系的因素之一。

4:现代政治图景的隐喻。

电影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并引入了现代的意义。西装革履罗马护民官,吐口水的女群众代表,老谋深算捭阖纵横的执政官,都在现代戏码中有了新的意义,科里奥兰纳斯被母亲鼓动参与竞选,可他不愿玩政治游戏,亦不愿投身于那些为赢得席位而必须的社交应酬和宣传事物当中。他的竞选行动几乎立刻被他的政敌所破坏,选举以失败告终,科利奥兰纳斯也惨遭放逐。电影无疑是对现代政治图景一个很好的隐喻,从占领华尔街运动不确定的结局到伊拉克战争。“科里奥兰纳斯”不仅是个伟大的悲剧,也意味着政治中不断的妥协。政治家们一直面临着一种困境,有时候要博得民众支持,无法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美国乔治敦大学的B. R. Smith断言:“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那就是《科利奥兰纳斯》了”。

5: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马歇斯对自己的对手,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奥菲狄乌斯尊敬有加,颇有一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惺惺相惜之感。罗马的战争会议上马歇斯对奥菲狄乌斯曾说:“我妒忌他高贵的人格”,看似是一种讽刺,其实却是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奥菲狄乌斯一角较有意思。他虽屡败于科利奥兰纳斯手下,当科氏前去投奔时却忘其前愆,取其后效,欣然接纳,更显出夸张的热情(拥抱时奥氏称自己心脏剧跳,比娶新娘、进新房还要激动。这曾引得一些评家解读出性爱的涵义);电影中的确也有数幕两人的近距离对垒。对科利奥兰纳斯说来,奥菲狄乌斯不仅是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可说是“另一个自我”,然人不遭妒是庸才,当马歇斯功高震主时,奥菲狄乌斯便不再英雄惜英雄了,而是毫不留情斩他下马。

6:人性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

回顾卡厄斯·马歇斯的命运,与他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他被母亲以军队式教育养大,之后被罗马共和国派去迎战敌人伏尔斯人,英勇攻下科利奥里城,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可他头脑简单,脾气暴躁,不肯低声下气,得罪了群众和群众的代言人护民官,结果从一个人民英雄变成了一个被放逐的敌人,他无路可走,便投奔伏尔斯人,为奥菲狄乌斯效劳。却不久他就因他逐渐崛起的地位被奥菲狄乌斯所妒,终于在之后合攻罗马之时,被母亲劝服(也源于他和他母亲的微妙关系),最终被奥菲狄乌斯所杀。纵观他的悲剧命运,都是人性的角力导致的必然结果。



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然而莎翁对于科利奥兰纳斯始终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导演兼主演拉尔夫·费因斯说,“我有些喜欢他的不受欢迎。”事实上,他改编《科里奥兰纳斯》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0年参演《科里奥兰纳斯》舞台剧。“我觉得我和这个角色之间还有一些没完成的故事。”正是因为费因斯对莎翁这个故事的热爱,我们才得以见到这个现代版本的诠释。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还是很成功的,“这是最具有男人味的一部作品。”另一个制片Gabrielle Tana笑着说。费因斯把他的“罗马”描绘成一个权力国家,而沃尔斯奇则是一个试图保持自治的古老族群。两族之间的战争戏码精彩过瘾,也符合原著中的大量战争戏设定,政治戏码被喻以现代意义,更使电影拔高了一个层次。费恩斯的表演依旧是那种内敛的张狂,不羁时让人不忍叫好。此外几位配角譬如其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也极有力量。电影区区1千万成本,独立又不乏普世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同样是处女导的作品,反观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血与蜜之地》,口碑则是高下立判,看来演而优则导没那么容易,需要的更多是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



参考

百度百科:科利奥兰纳斯
莎剧《科利奥兰纳斯》及其现代意义——文/陆谷孙
《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列入“名家专题精讲”第五辑出版)
科里奥兰纳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政治隐喻

 短评

My name...is Caius Martius Colour-your-anus

4分钟前
  • 金懋叔相公
  • 还行

典型的悲剧英雄 有时候新瓶装老酒的意思是新奇美观且历久弥香

6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这也算故事新编吧,架空的东西真心不喜欢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这种套用莎翁的形式接受起来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会有架空的感觉,特别是关键段落那些字正腔圆的台词、过度舞台化的表演,和叙事部分常规化的表现形式,出现一定的落差感。还好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在其中找到了某种联系,不会过于失控。

12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莎翁好好看,改编也有想法

14分钟前
  • 庄常飞
  • 力荐

边做字幕边撸。。这片子简直就是二二的个人秀啊!而且各种卖腐桥段,我完全正经不起来。。

15分钟前
  • 阿尔
  • 力荐

台词和主题照搬莎士比亚,演员的舞台范也很讨人欢喜,但现代战争背景的设置仿佛架空了真实感,使这个故事变成了空中楼阁,仿佛一件遥远的事情。资金的限制也不见了莎士比亚原著中大量的动作戏份,我们只看到了角色身上的伤疤和内心挣扎,好在演员的功力经得起镜头大特写的考验。★★★☆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太不愧对莎剧改编这几个字了。。。只是RF满头血嘶吼着的时候总会穿越到伏地魔 = =

20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电影本身四星。莎士比亚增色,再添一星。Ralph Fiennes is a better director than I had imagined him to be. 而且他来Q&A时多么诚恳谦逊可爱啊,加分加分。

22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一个高人生活在屁民中的悲剧。至于表现的形式(莎翁作品剧场形式搬上银幕),也许可称为是创新,但至少本人感到水土不服。

24分钟前
  • wakandawula
  • 还行

不懂古罗马体制和历史的人肯定没法理解本片的神髓。费恩斯竟然可以将莎翁的金句和古罗马的传奇无缝移植到当今的年代,除了将忠贞背叛、英雄相惜的耳熟故事娓娓道来,更探求着千百年来政治体制里民主与专制的两难抉择。可是最打动我的,是那天生高贵藐视万物的姿态与神情。麻雀怎会懂得鹰隼的心扉?

27分钟前
  • Anakin
  • 力荐

伏地魔与斯巴达的战争,结尾还真是有点基情啊...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台词采用莎翁原对白,虽然新奇,但还是有点别扭~

2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想知道伏地魔为啥那样恨霍格沃兹么?快去看本片吧!想跟人说你英语很牛掰么?看了本片再说吧!

34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这样都能改的出来,有点意思。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大脑在歌剧式的台词和真实的环境中来回切换,纵有完美的演员阵容,也甚感遗憾,若能设定回罗马时代,本片勘称男人电影中的精品.

39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较差

两族之间的战争戏码精彩过瘾,也符合原著中的大量战争戏设定,政治戏码被喻以现代意义,更使电影拔高了一个层次。费恩斯的表演依旧是那种内敛的张狂,不羁时让人不忍叫好。此外几位配角譬如其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也极有力量。电影区区1千万成本,独立又不乏普世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特地看了下原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现代背景配上原著台词还是很别扭啊,观众频频笑场...过于追求舞台戏剧张力,有点弄巧反拙了,毕竟不是每个观众都是莎士比亚迷...不过作为导演处女作,运镜和演绎还是很惊艳的

45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还行

改编和表演不错,Logan的剧本也靠谱,可惜在两点:背景放在现代反而略显突兀,这本身是个太罗马的故事;Gerard Butler。多少好演员,劳德您为啥就偏选了个他……根本带不起戏来啊,演技和范叔也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严重削弱了Coriolanus/Aufidius之间的气场,太遗憾。

50分钟前
  • FF
  • 还行

能有此般对白演绎,你们还在乎个屁的剧情和穿越?

54分钟前
  • 王提姆
  • 力荐

有点虚

56分钟前
  • 谷玄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