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情片英国2008

主演:安迪·瑟金斯  大卫·田纳特  丽贝卡·豪尔  

导演:菲利普·马丁

播放地址

 剧照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2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4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5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6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4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5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6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7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8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19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1:19

详细剧情

本片主要回顾了爱因斯坦当初发明相对论的过程,以及他与英国著名学者阿瑟爱丁顿之间的友情,后者是第一个理解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家。爱丁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广者。1919年,他通过观测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相对论。故事发生在德英两国互为敌视的历史背景中。

 长篇影评

 1 ) 一声叹息

有时候我们会说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有时候我们会说历史是胜利者写就,有时候我们会说历史不过是观念的产物……但是有时候我们仍旧忍不住捡起那些被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所丢在轨道两遍的东西,望着那列一往无前的火车,发出一声叹息。

如果不是因为主演是David Tennant的缘故,大概我无沦如何也不可能看到这部片子的,但是居然因为是他的新片,所以就顺便下了看了。说不上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片子,挖掘了所谓人性但是点到为止的恰到好处不愧是英国电影的分寸,还有……加入的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而无疾而终的同性相爱元素,倘若是美国片不知道要煽到什么程度,而这里面,不过是在面对着同事质问说“在这场战争中我失去了儿子,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说这样的话”之际,怎么也说不出那句“这场荒谬的战争让我失去了心爱的人,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比战争或者国家都重要得多”,默然良久。

这里有战争期间国家之间的冲突,有科学研究和政治站队的冲突,有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情的看法的冲突,更有着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的冲突。挖掘下去的话大约可以渲染很多东西。尤其是Eddington这边,写他的悲悯和毅力,写他那阴差阳错未能出口的感情被报纸上的讣告所击碎。他并没有 Einstein那么强大到无谓,那是专属于天才的那种强大,(或许除了女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影响到的强大。Einstein藐视礼法和权威的态度或许大半是为了故弄玄虚做出一副愤世嫉俗科学家的模样,但他能够更容易地做到愤然离席甩手而去,他可以发火,可以做任何奇怪的事情,因为他是天才,因为他就该做奇怪的事情。没有人会奇怪于他只吃煮鸡蛋,或者过了一会儿又把鸡蛋一个个扔下去来给孩子们演示万有引力,任何观众都只会会心一笑,说我们心里的古怪科学家就应该如此——最多,最多,给他增添上一点人性说他也会恋爱,尽管那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音乐通感大讨论。但是他不会犹豫,不会彷徨,不会小心翼翼地守着禁忌的感情无法出口,更不会在面对吐到脸上的唾沫的时候掏出手帕来轻轻擦拭……这样的淡定太英国了,太学院了,太让人心疼了……

显然我并不能完全把Eddington和Doctor的角色分开,不必说他们是同一个演员,一战时期的学院派装束,贴身传统剪裁条纹西装,金丝边眼镜,与 Human Nature那一集里面几乎是完全重合。我尝试着不把Doctor的角色代入到这个电影里面来,尽管这很难。(尤其是当他说“我很爱英格兰”的时候,同一张面孔说出来的“Only Britain is Great”很难不浮现出来。)我理解了DT为什么要在09年之后不再出演Doctor,因为即便是他给第十任Doctor注入了生命,在那之后他很快就只能有这一个角色了。这对于一个舞台剧出身的演员而言简直是梦魇。

总体而言整部电影我更关注的,并且也更偏爱的都是英国部分。正如电影的名字所表现的那样,这两个人在故事里直到最后一幕才第一次见面并且握手,所以几乎可以很容易把故事分成英国和德国两个部分两条线。德国部分对我的审美而言太歇斯底里,太爱憎分明,立场的选择太容易(总而言之就是不够暗黑优雅深沉)!我更偏爱隐忍、克制和眼神的倾诉,而不是直白的宣泄和质问。我爱蕴含着无限潜台词的“我爱英国,但这是比此更高的事情”,而不是无所谓的“我从前是德国人,现在是瑞士人”的洒脱态度。只有天才才配得上那样的洒脱,那不是普通人可以拿来做的借口。

为了简短给朋友概括这个片子,我用了下面一句话:本片就是讲Eddington如何顶着世俗的偏见,叛国的威胁,恋人战死的悲痛证明了相对论,——然后被世界给忘了的。如果不是DT粉丝或者英伦学院风大好,或许并不建议看这样主题似乎并不明确,冲突似乎并不激烈,也不知道最后说出来了什么没有的片子。当然,我本人非常非常喜欢这片子……那是另一回事。

 2 ) 爱因斯坦的日食缘

科学松鼠会地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776
(本文已发表于新民网)

没有哪个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震"了,以至于霍金写《时间简史》的时候拼着销量减少一半的风险也要写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跟三五朋友吹吹爱因斯坦,一定让众人仰慕一把。这不,谈资来了,今年是爱丁顿用日全食观测验证广义相对论90周年,以拍摄科学纪录片著称的BBC(英国广播公司)为此而拍摄了《爱因斯坦与爱丁顿》,足以满足我们在舒适的享受中了解科学的小小心愿。

 

影片从风景秀丽的非洲海岸开始,爱丁顿亲自帮助工人一起将望远镜吊到山顶上,另一位科学家、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戴森(Sir Frank Waston Dyson)则以标准的绅士精神"帮忙"喊加油。

1919年发生在非洲的这次日全食,是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次"巅峰对决"。 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从苹果落地到发现新行星,从杠杆到蒸汽机,牛顿力学"一统江山"。科学家们一度以为,到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终结。牛顿理论的基础是平直空间,空间是没有边界,处处均匀的,时间就在这个"绝对空间"框架中均匀地流淌,很少有科学家会怀疑这个基础,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

爱因斯坦直接挑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在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中,将运动、空间和时间整合为一体,由此得到了德国学术泰斗普朗克的赞赏,将他延请到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柏林大学任教。爱因斯坦又花了十年时间,才将引力整合到相对论中,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不是平直的,而是弯曲的,质量(比如太阳)的存在,如同床单上的重球一样将空间弯曲,行星就是沿着弯曲空间中的"直线"进行运动。可惜此时的爱因斯坦才不过36岁,只是科学圈的"新兵",在实验未曾证实以前,难以得到"言必称牛顿"的科学家们的认同,但英吉利海峡对岸一位更年轻的科学家却与他产生了共鸣。

剑桥大学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788-1944)是一位贵格会派(Quaker,又称教友派)教徒,这个教派主张宗教自由,奉行和平主义,并拒绝服任何形式的兵役。爱丁顿是个颇有意思的人,比如他很喜欢大数,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用到几十亿这样的大数字,他一定要把所有的零都写出来;他甚至过于相信整数,比如当时物理学中的精细结构常数大约是1/136,他认为分母应该取整数136,后来实验结果发现其实更接近1/137,他又坚持应该取整数137(实际精确测量的结果分母上必须要挂上一串小数)--因此学生们给他取了绰号"Adding One(整数先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双方的科学家也被高涨的民族主义所感染,几乎断绝了学术往来,但爱丁顿却一直关注着爱因斯坦的学术进展,深刻地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价值。巧合的是,这两位科学家都反对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荒谬的,科学家对战争的支持,人们对于杀戮的狂热是不可理喻的。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已经打响,他的论文通过当时中立国荷兰的科学家德西特(de Sitter,后来在宇宙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送到了爱丁顿手中,他深知只有爱丁顿才能够理解这理论。爱因斯坦预言经过太阳附近的星光路径会被弯曲,从而看上去(与夜晚看到的)位置有所移动。按照牛顿理论,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弯曲角度约0.87角秒(1角秒是1度的3600分之一),而广义相对论给出的结果则是1.75角秒,比牛顿理论的预言要大一倍。

爱丁顿敏锐地认识到,在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太阳光完全被遮挡,观测太阳附近星光偏折就可以用来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于是积极为此事而奔走,向同事们宣讲对广义相对论进行验证的重要性,他所撰写的《相对论的数学原理》被爱因斯坦称为这一领域的最佳作品。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戴森爵士发现,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符合进行这个检验的理想条件,不仅全食阶段持续长达6分钟,而且此时太阳正好位于七姐妹星团前面,这个星团的恒星相当明亮。非常适合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在戴森的游说之下,英国政府决定,作为对爱丁顿拒绝服兵役的 "惩罚"(其他拒绝服役的贵格会派教徒已经被送到了苦役营削土豆了),如果战争在1919年结束,责成爱丁顿带领一支探险队前往非洲观测日全食,检验星光的弯曲。

 

1919年5月29日的这次日全食本影从南美西岸开始,经过巴西北部,跨越大西洋,抵达非洲中部东海岸。为了保险起见,英国派出了两支探险队,一支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Andrew Crommelin带队,前往巴西Sobral,一支由爱丁顿带领,前往非洲西岸几内亚湾的Principe岛。6月的皇家天文学会杂志上刊登了两支观测队来回来的电报,Crommelin说:"日食精彩。"而爱丁顿的电报则多少一些沮丧:"有云,但仍有希望。"

因为星光偏折的程度随恒星距离太阳边缘远近而有所变化。爱丁顿与戴森多次讨论后,对观测结果的重要性给出评判,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给出偏离1.64角秒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很接近,这个结果于11月6日皇家天文学会的特别会议上宣布。

英国《泰晤士报》立刻报道了这个消息,11月7日的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是《科学革命:宇宙新理论!牛顿学说被推翻!》(Revolution in Science / New Theory of the Universe / Newtonian Ideas Overthrows),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教授立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

 

当时报纸的插图

爱丁顿公布的结果,虽然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并成为广义相对论早期的支持证据之一。但也并非没有怀疑,毕竟相对于爱因斯坦预言来说,观测结果误差高达20%,更别说爱丁顿舍弃了明显"不正确"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拒绝承认爱丁顿公布的结果。

随后的日全食观测中,测量星光偏折,验证广义相对论成为一项重要的观测内容。由于干扰因素比较多,总精度提高并不大。

1960年代,随着类星体3C 273和3C 279的发现,提供了非日食观测方法,每年10月8日,太阳就会遮蔽这两颗相距很近的类星体,射电天文学用观测两者间隔变化代替观测单课类星体方向变化的方法将误差降低到1.5%。上个世纪末,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专门用于测量恒星位置的喜帕恰斯卫星,勿须日全食就可以测定太阳附近的恒星星光偏折,用跟爱丁顿同样的比较手段,卫星给出的数据与爱因斯坦的预言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一。

影片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做了相当真切的刻画,尤其是在战争氛围中,爱因斯坦和爱丁顿仍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当时泛滥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动,正如爱因斯坦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假如政治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的品质,那么欧洲就不会遭受战争的疯狂破坏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代表了人类思想的洞察力所能够达到的高度,由此也成为一战后彷徨的人们所需要的偶像,直到今天,爱因斯坦的公众影响力还无人能够超越,但是为此做出重要贡献的爱丁顿却很少为大众所知,由BBC拍摄的这部电影算是90年后对爱丁顿的一种迟到的补偿吧。

不过影片里面,存在一些小的科学偏差,比如必须要精确测量的统计结果被简化为只要比较两张底片上星光位置存在移动,就证明爱因斯坦正确,假如历史上确实如此,牛顿老先生想必要气得爬起来抗议这样的"技术性击倒"吧。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如果你以为这两位科学家是"圣人"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你会发现,爱因斯坦不仅仅如传说中擅长拉小提琴,还是个花心大萝卜,在还没有离婚的时候就带着情人表姐四处招摇,最终抛弃了曾经共患难的妻子。而另爱丁顿则与一位同性朋友有一段当时无法公开的"恋情"。这些"八卦",并非是导演故作惊人的虚构,而是确有其事。再伟大的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普通人。

 3 ) 电影的德国部分之我见

   强烈建议学物理的同学们看一下。
    我只说一下的德国部分,主要的德国人物有Albert Einstein,Max Plank,Fritz Haber,以及老爱的妻子Mileva Maric和他的表妹Elsa。
     Einstein很色众所周知,但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过了,让人觉得甚至他有点weisuo,他疏远Mileva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想一个人研究,一个人享受成果,所以需要的是一个不懂物理的人Elsa来照顾他,这一点影片中也强调过。他的数学不好,他的朋友Marcel Grossman 帮了他很大忙,但即使是这样亲密的关系,据说当时他写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也是分为物理部分和数学部分,分别属上各自的名字。
   至于Max Plank,他也是个极度不幸的人。他早年研究统计力学,辛辛苦苦研究了几年,好不容易做出成果,才发现美国的吉布斯早已经将论文发表了,他当然极度郁闷,但科学就是这样,看的是原创,白白浪费了很多年时光。他的妻子很早离他而去,他自己把四个儿女抚养成人,但是,他的几个儿女却相继因各种原因过早地离他而去,我知道的他有个女儿因难产而死,而电影中也提到他的儿子也在战争中死去,所以此时的Plank也是处于极度绝望中和对英国的仇恨中。但是,他在最后能帮Einstein寄信,让我真的很感动。而且他也是发现Einstein的伯乐啊。
   至于Fritz Haber,当然毒气是他造的,那么多人都是因他而死,后来英国科学家也诟病他的诺贝尔奖,但从大气中固氮的新工艺也是他发明的,才可能大量生产化肥,世上才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但是据说他后来改过自新,仍又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总之,我觉得如果能对那一段科学史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会对这部电影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前读历史时只是知道交战中两国的科学家不过艰难险阻相互交流,看了电影才知道有多难...

 4 ) 大人物的小八卦

尚未开拍的电影《孔子》因情节涉及“三角恋”的传闻,遭到中国儒教网联同海内外孔氏宗亲、儒教社团、儒学研究机构等40多个组织的抵制,他们发出《公开函》,呼吁“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强调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可亵渎。 何为亵渎?得知有人说自己“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何其豁达!“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卫灵公夫人南子以美貌、风流著称)该如何演绎,艺术家能否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08年,BBC拍摄的影片《爱因斯坦与爱丁顿》,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905年6月30日,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否定了牛顿关于“绝对空间”的假设,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的手稿呈交给普鲁士科学院,并于12月2 日公开发表。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理论基础的变革,预言时空在大质量面前会发生弯曲,更是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宇宙观,堪称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将爱因斯坦喻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无疑就是卞和;《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忠实地记录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在1919年被爱丁顿用实验证明后,瞬间从一个平凡的教授成为蜚声世界的大科学家的过程,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再现。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爱因斯坦当年在地球上引发的轰动效应。1921年4月,在较为闭塞的中国,诗人徐志摩于《改造》杂志“相对论号”专刊发表《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希望爱因斯坦能够“引起非自然科学家的注意”;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后请爱因斯坦吃饭,足足排了3个月的队;1922年11月中旬,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岛国为之沸腾,万人空巷,只为一睹这个知识英雄的风采。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及1965年获诺贝尔奖的朝永振一郎当时还是15、6岁的中学生,他们无疑受到了“相对论”热潮的影响。与其说人们理解并热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如说人们是在表达对科学、理性的崇敬之情。 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终生鼓吹和平及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的人格魅力,令人们把他当成了圣人,而爱因斯坦厌恶个人崇拜、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圣贤,反倒使其谦虚的美德愈为彰显。 1914年8月1日“一战”爆发,爱因斯坦参与组织了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10月,包括伦琴、普朗克在内的93个德国知识精英发表《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爱因斯坦拒绝在这个宣言上签名,转而发起签署反战的《告欧洲人书》。 1915年4月22日,在伊普雷战役中,德军第35工兵联队打开近6000只钢瓶(英法联军一度以为里面装的是啤酒),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5分钟内施放了180吨氯气,英法联军1.6万人中毒,至少5千人死亡。令爱因斯坦尤为愤怒的是,他在柏林大学的同事、犹太科学家F.Haber领导了毒气弹的研制。 时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的爱丁顿,由大卫•田纳特扮演,后者将爱丁顿温柔、成熟而又青涩的气质,以及坚持科学真理的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为“同志”的爱丁顿,错过了表露心迹的机会,至爱后来战死沙场,令爱丁顿痛苦不堪。 相对论能够成立,意味着部分否定英国的骄傲----牛顿的力学定律,在英德两国交战期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爱丁顿认为科学关心的只是真理,坚持要用实验来检验相对论。 一战结束之后,爱丁顿终于可以率领科学考察团到西非普林西比岛拍摄1919年5月29日发生的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的预言;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在伦敦举行,爱丁顿在会议上公布了观测结果;7日,《光线确实弯曲,牛顿神话破灭》的消息上了《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纽约时报》也在头版报道了“爱因斯坦的胜利”。 “藏在深闺人未知”的爱因斯坦,顿时变得“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人类理性革命的英雄。坚决反战、同情弱者的他,在一战灾难性后果的衬托下,亦发成了科学、良知、勇气的象征,闻名遐迩。 因此,看到爱因斯坦玩婚外情居然玩到了德意志最负盛名的柏林大学的办公室,与拖着两个女儿的离婚表姐Elsa Einstein Loewenthal上演惊世骇俗的一幕,观众无不目瞪口呆。爱因斯坦在给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塞尔维亚数学家Mileva Maricd的一封信里写道:“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充满了大人物的小八卦,却毫无低俗之感。如爱因斯坦所言,他并非完人,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的他,对战争及科学被用来制造毒气深恶痛绝,而爱丁顿挺身保护德国科学家,被本国愤青唾弃的场景,也深深地感染着观众。或私德有亏,或性取向异于众人,都无损于他们的伟大。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与过,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淡泊名利的他赢得地球人的普遍爱戴,不仅是其伟大而艰深的理论。为纪念这位平凡的巨人,2005年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物理年”;15个工人在36米高的德国总理府北墙上安装了57个1.4米高的字母,汇聚成爱因斯坦振聋发聩的一句名言: “国家为人而建立,而非人为国家而存在。”

 5 ) 对不起 我是科学家

我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爱人 对不起孩子
对不起上帝 对不起一切 因为我是科学家

                            -----无间道

 6 ) 几个不妥之处

    片中时间开始是1914年,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即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关于光电效应的研究成果应该也已经发表,在影片就已经开始名满天下,而且不仅仅是在科学界。但在影片里怎么搞得好像很不为人知似的。末尾的字幕,说是爱丁顿发布了他的观测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爱因斯坦才从默默无闻变得。。。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另外,爱因斯坦在片中不止一次和普通人提到光速(扔袜子,面对投资人等等)不变的问题,按说这个问题已经得到确证了(迈克尔孙的光速测量实验),他没必要总为这个问题纠结,其时他思考更多的是引力(gravity,片中翻译为重力,也不妥)问题,应该不会总提到自己9年以前的成就。
    关于爱丁顿,末尾字幕提到了他的的其他工作,包括之后为信仰之类的工作,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段纯属画蛇添足。爱丁顿自己在片中也说到(大致意思,原话记不清),作为一名测量家,验证广义相对论这样划时代理论的正确或者错误,是他毕生的理想和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提到广义相对论,很快就会有人想起爱丁顿那次着名的日蚀观测,爱丁顿已经借此在物理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总之,爱丁顿在片中,除去那一点隐晦的同性恋之外几乎处处正面而光辉,爱因斯坦只是一个疯子式的自私的科学家,和爱因斯坦传记中所描写的相差甚远,印象中不至于痴狂到如此程度,他对自己妻子和家庭不负责任确是事实,但似乎没必要在这部包容这许多内容的影片中过于渲染。据说是英国BBC拍摄,呵呵,也没必要这样吧。

 7 ) 永远不知道的未来

When we mention about Albert Einstein, we will probably think of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but the name Eddington might never reach our mind. This is where the movie starts its narration of the legend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earliest time when Einstein is nobody and his theory is rarely known or believed by most of the scientists at that time, Eddington, a lecture in Oxford University held a strong belief towards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Einstein after an accidental spot of Einstein’s work during an assigned work, and tried his best in proving the rightness of Einstein heretical-believed and contra-Newton theory of general gravity. Though they had never really seen each other in real life during that “world in flame” war time, both of them unremittingly kept in touch by correspondence, exchanging thoughts of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theory.

Being originally a German, and later appointed to research in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Einstein is bearing great pressure of being opposed or deni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First World War. Eddington, a great believer in his motherland Great Britain, breaking free from the stereotypes against Einstein and merely starting form the standpoint of the equity of science, headed for South Africa for the photographs of eclipse, finally proved that Einstein’s theory of gravity is right other than the long believed undoubtable Newton’s. It marks a great step forward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since it’s really the first time in man’s history,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church. Moreover, Einstein and Eddington together, shows the truth that there is no boundary in science, and all scientists of all countries are born equal and they should, unexceptional be treated equally. Truth flows forward generations after just like the solid relationship built between Einstein and Eddington, glorious and memorable.

Who said life has in store for us? We can only expect the unexpected.

 短评

2009.05.04虽然不喜欢这一任Doctor Who,但David Tennant在本片中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好:抚摸着亡友怀表的颤抖的手,在妹妹怀里哭喊“我爱他”都令人非常动容。此外,我非常喜欢他在本片中的发型,嘻嘻~~奇怪的是,看完此片,我对爱因斯坦的好感度显著下降。

2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我们活得太没性格了,艹,生活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也是我们的,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书写历史,我们敌不过影片中的两个技术宅,我们缺乏勇气,但是我们还有时间,那就去做吧。两位演员朴实无华的演绎了不朽的故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就从这开始吧

4分钟前
  • 修得胡言
  • 力荐

竟然是自然辩证法课上看的,喜欢英国的腔调。醉啦!2018年10月23日博士课上又看了一遍 爱因斯坦是个渣男啊!配渣女挺合适的

9分钟前
  • raincie
  • 还行

爱丁顿居然暴露了基情,爱因斯坦跟他表妹恋爱,哈哈。还有一战,德国使用毒气。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选的演员跟他本人不像啊。后来证明了当时爱丁顿的测量有误差,属于歪打正着,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实在越来越喜欢爱因斯坦啦~

11分钟前
  • 约翰柠檬
  • 推荐

爱丁顿是隐忍的、克制的。DT的眼神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悲悯,欲语还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英伦绅士的故事,爱因斯坦在这里只不过是个配角,在我看来。

13分钟前
  • 阿柠在烦恼什么
  • 力荐

对于这部电影,我已经没有办法客观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演员的演技等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影响到我看完后的激动,因为是一个这样的主题呀,相信每一个物理人,都会为此感动。Idealist,But beautiful.

16分钟前
  • RimeC
  • 推荐

安迪•瑟金斯演人真奇怪,然而沉浸在我DTT的美貌中不可自拔,其实重点是爱丁顿啦。科学没有国界以及追求真理的惺惺相惜虽然片中呈现得太直白,但那一握手还蛮动人。

1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早就烂熟的故事,不喜欢这个爱因斯坦

20分钟前
  • Millo
  • 还行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女人怎么能那样呢...人家一出名她就回来了,切

21分钟前
  • 金豌豆
  • 推荐

"The Space is shaped. Starlight will bend. Time is not the same for all of us, but different for each one of us. Such a relative way of seeing, harder, less certain, and more lonely." Einstein himself is lonely too, and marriage made his loneliness deeper.

25分钟前
  • 景页再也不会
  • 力荐

其实也就三星半吧,惺惺相惜表现得不够力,且爱因斯坦完全是噱头,不如好好发展爱丁顿,但是飞机上坐我旁边的芝大小哥长得实在太像David Tennant了,私人多醒半颗星

30分钟前
  • willow
  • 推荐

我是这么称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诸神的年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远隔千里...却超越国界与战争达成合作...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从那一刻起苍穹移位物转星移...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这是多么浪漫与自由的年代啊...

32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爱丁顿的日食照片对比发现日食前后星光位置不同,由此证明了光线扭曲,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爱因斯坦从默默无闻变成广为人知的科学家。英国与德国,一战背景,科学跨越国籍。其实这片名让我以为它是基情片。

35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推荐

讲了广义相对论是如何形成,太有意思了。英德交战的背景下一位英国科学家去证明一位德国科学家的理论,从而推翻了牛顿的定律,这位英国科学家还要顶着叛国、偏见和基友战死在德国毒气下的压力,爱因斯坦成名后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科学无国界,历史会给出公证的评价。

39分钟前
  • 力荐

1、英国人拍这片是想说伟大的爱因斯坦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英国男人吧;2、基本上不相信科学研究会像片中表现的这么浪漫和戏剧化;3、挺喜欢爱丁顿那一丝不苟的英伦派头;4、演爱丁顿好友的演员应该是《剑桥风云》中演朱利安·贝尔的那位,看来被同志暗恋且死于战场的角色是他看家本领。

43分钟前
  • feeling
  • 还行

Genius can't predict, unless an extraordinary guy start to follows.

44分钟前
  • heng
  • 推荐

苹果扔进桌布中,宇宙的真相从此渐渐清晰起来。

48分钟前
  • Kulty
  • 力荐

DT你拍什么我都买账

49分钟前
  • Rocinante
  • 推荐

爱丁顿的基情与爱因斯坦和表妹的婚外情!好吧,此外还有相对论、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一战、德军第一次使用毒气、普朗克.........

52分钟前
  • 曹小操
  • 推荐

"Adding One"

54分钟前
  • d'oo'dle |思罢喜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