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2007

爱情片法国2007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杰拉尔·德帕迪约,西尔薇·泰斯图德,克洛蒂尔·蔻洛,艾玛纽尔·塞尼耶

导演:奥利维耶·达昂

播放地址

 剧照

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2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3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4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5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6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3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4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5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6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7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8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19玫瑰人生200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11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描写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传记片。琵雅芙,出生于1915年,本名为埃迪特·嘉斯森,她是一名杂技演员和一名街道歌手的女儿,童年家境贫寒,由街头卖唱起家,最终登上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成为一代香颂女王——法国最著名的流行歌手。夜总会老板从道街角落里发现了这名音乐奇才,并为其改名为拉·莫姆·琵雅芙(意为小云雀),琵雅芙是将多愁善感、幽默和严酷的现实主义极好地结合起来,她是法国传统歌曲的化身。影片再现昔日巴黎对手风琴的痴迷和当时杯盘狼藉的夜总会情景。但是,琵雅芙自身故事的力量占主导地位。她的生活中充满浪漫和悲情,既有巴黎和纽约火爆狂欢的音乐会,也有一系列喧嚣骚动的感情故事。

 长篇影评

 1 ) 请赐予我力量,让我回魂再生!

圣特丽萨,上主耶稣,请不要抛弃我,请赐予我力量,我还要继续活下去,让我回魂再生。

再看《玫瑰人生》,心底里被压抑的无数感情如岩浆一样迸发。

Piaf,小云雀,初次亮相,便以一首“乡下姑娘”赢得满场掌声雷动。就是这个刚上台时还有些怯场的姑娘,在往后的日子里一跃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被广为追捧推崇的歌唱家,她光辉的人生华章如镶满珍珠钻石的皇冠在万众瞩目下熠熠生辉。

然而同样是这个姑娘,她照例拥有惨败的童年,照例有支离破碎的回忆,照例到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安。

她在又一次盛大成功的演唱会之后曾隆重举杯向她的作曲家致敬,说当她还是个乞丐的时候,那名作曲家就像看待一个公主一样看待她。她就是一个公主,无论她有怎样不堪回首的往事,无论她是否曾像个乞丐一般靠卖艺为生,无论她是否曾在妓院里生活,无论她是否有过一个夭折的孩子,她一定是公主,她的眼睛湛蓝清澈,她的嗓音浑厚有力,她对爱执迷不悔,她一生都在歌唱,一生都站在光芒万丈的舞台上,她是所有人的公主,是被赐予力量的伟大的歌唱家。

这部电影和其他浮华奢靡的法国电影相同,它浪漫、曲调轻松快乐、对穷人嘲弄,在垃圾堆上插腰狂笑,歌词真实有力,充满斥责的、饱含痛苦的,却又是光辉明亮的。

Piaf,如云雀一样明亮的嗓音,站在云端高歌不休;Piaf,这个佝背耸肩的姑娘,站在街角放声歌唱;Piaf,曾深深爱上一个不能相伴一生的人,在失去之后还是坚信爱的永恒;Piaf,有药物依赖,出过车祸的歌唱家,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仍然如日月星辉般光芒万丈;Piaf,像涓涓细流一样,温柔似水;像钢铁金石一样,坚不可摧;像如风细雨,滋润心田;像洪涛骇浪,迅猛无敌。

毋庸置疑,Edith Piaf是法国的一个符号。她的歌仿佛一个时代的印迹,深深打动着每个法国人的心。两小时二十分,便可翻完一个人的一生,以她的经典歌曲做线索,一路走下去,每当旋律响起,牵动所有人的心都跟着颤动。回望那个时代,展望一个伟大的歌唱家,重温一场华丽的旧梦。

影片看到最后,我已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被这个坚强的女人感动,还是被导演杰出的表现方法感动,又或是被那一场如梦如风的往事牵绊。故事越残忍,电影越优美。

日本人的表现方法总是让人望而却步,表现方式堪称变态;法国导演则用浓烈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给我们展现了更残酷的故事画面:当得知深爱的情人Marcel死于坠机后,悲痛欲绝的Piaf穿梭于公寓每个房间,眼神茫然,她的背更弯了,脚步凌乱,嚎啕大哭,然后继续走向更深的走廊,走到尽头,竟然是灯火辉煌的舞台,Piaf张开双臂,深情歌唱。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当我们失去一生的挚爱,所有成功,所有喧闹,所有鲜花,所有掌声,所有祝福,所有希望,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没有那个你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人,拥有再多也如长夜一叹,开场后重新来过。所以Piaf任性妄为肆无忌惮,她会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她会喝酒到烂醉;会涂嗜血一般的口红;会在台上歌唱到昏倒;会开玩笑说自己的演唱会绝不是巡回自杀演唱会……这样的歌唱家,如果她如天边的明星陨落,我们又怎么能奢望再有其他!
圣特丽萨,上主耶稣,请不要抛弃我,请赐予我力量,我还要继续活下去,让我回魂再生。

是不是注定了所有有天赋的人一定要比常人提前衰老,或者必须受到病痛的折磨,这个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歌唱家年纪轻轻就得上肝癌,繁忙的工作和失败的感情经历让她对病魔应接不暇,刚刚四十多岁已显出老态龙钟的模样,即使这样,Piaf,小云雀歌声仍然铿锵有力。

不,没有遗憾;不,我将无怨无悔。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往事一切随风。不,没有遗憾;不,我将无怨无悔。爱主宰每一天,一扫而光,抛之脑后,让往事见鬼去吧。所有的回忆不再拥有,我不再期盼,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通通扔进火堆。往日情爱,连同压抑在心底的痛,一扫而光,永远一扫而光,就像从默默无名重新来过。不,没有遗憾;不,我将无怨无悔。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往事一切如风;不,没有遗憾;不,我将无怨无悔。因为我的生命,因为我的喜悦,今天因为你再次点燃。

Piaf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睁大双眼,纵声放歌,那声音气贯长虹,如飞流瀑布,如白浪翻腾,雄浑有力!这是,一个歌唱家为歌唱生涯做最后的奉献;这是一个时代终结的丰碑;这是一次对生命最崇高的礼赞;这是一场听觉最豪华的盛宴。

爱,主宰着每一天,就像从默默无名重新来过,请赐予我力量,让我回魂再生!

 2 ) 皮雅芙的一生

♪ 皮雅芙的一生 ♪ (文章轉自熊貓音樂網,文grandfumer)

EDITH PIAF,原名EDITH GASSION,1915年12月19日出生於巴黎。父親Louis-Alphonse Gassion是一位街頭雜耍藝人,母親Anita Maillard是一個賣唱的歌女,藝名叫Line Marsa。ANITA是有卡比利亞血統的後裔(北非阿爾及利亞地區民族,也稱柏柏爾人,在依比利斯半島活動、流浪者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從軍,母親在街頭賣藝討生活,根本無暇照顧女兒,EDITH在幼年時,只得與在諾曼第的奶奶Aïcha相依爲命,在鄉間,她度過了快樂的幾年幸福時光,-- -她少時唯一快樂的時光!。戰爭結束後,父親把她接回身邊,她的童年並沒什麽幸福可言,爲了生活,他們的草台班子在全法國流浪表演(大家可以讀讀都德的《小東西》就可以一想流浪藝人的艱辛),可憐的EDITH,早早領略了生活的艱難,在戲班子裏是不會有閒人的,父親登臺前,小EDITH就要把他的禮帽準備好。。。
可能是家庭的遺傳,她天生一副好嗓子,隨著年歲稍長,她也會客串上幾隻小曲,漸漸的,她正式成了戲班子裏的一員。15歲的時候,她決心離開父親,獨自去巴黎闖蕩。 1932年,她與同爲流浪藝人的Louis Dupon(藝名P'tit Louis)同居,並在一年後育有一女,Marcelle,可憐的是兩年後,這個女孩因腦膜炎而夭折。 Edith繼續在Belleville、Pigalle等街區賣唱,直到有一天,Louis Leplée,巴黎最優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坐落在Champs-Elysées上!)的老闆無意間聽到這個年輕姑娘的演唱,立刻被這個嬌小的姑娘的嗓音迷住了,他立刻簽下了她,並爲她改了藝名Môme Piaf(在巴黎的切口,黑話中,這是小鳥的意思)。這個藝名,配合她1M47的身高,確有種楚楚可憐的感覺。就是這麼個來自苦難家庭的小鳥,以她曼妙的歌喉,在兩次大戰間征服了整個巴黎和法國,幾乎立即登上了榮譽的頂峰。。。
她與Louis Leplée過了幾天幸福的日子,Louis對她寵愛有加,並在36年爲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Les Mômes de la cloche(土語“鄉下姑娘”的意思),遺憾的是,苦命的Piaf總是那麽不幸:同年4月,Leplée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謀殺!由於她與他的密切關係, PIAF被警方傳訊,媒體大報小報大肆渲染這段“傳奇”,不過,在她的一個仰慕者Raymond Asso,知名的冒險家,榮譽勳位獲得者,的幫助下,她很快擺脫了關係,離開了le Gerny's。Raymond Asso對她非常體貼,應該說是在Raymond Asso的引導下,PIAF才慢慢脫去鄉下女孩子的土氣和在市井階層沾染上的俗氣,最終成爲我們今天熟悉的EDITH PIAF。在女作曲家Marguerite Monnot的協助下,Raymond Asso爲PIAF獻上了一隻歌Mon légionnaire(日後SERGE GAINSBOURG也爲PIAF改編過一次這只歌),這只歌後來成爲PIAF第一隻保留歌曲。 37年,Raymond Asso成功的說服當時巴黎最有名的CLUB,l'ABC與PIAF簽約,於是23歲的Môme Piaf重新改了藝名爲Edith Piaf。她在強光的照射下,一副迷茫的神情,似乎困苦無助的樣子,頭髮淒淒,嘴唇腥紅,雙臂沿著起奏的黑色毛衣下垂。這個以前的鄉下小妞,曾經滿城風雨的小鳥能成功麼?而當她開口一唱,巴黎便醉倒了。。。
這一年,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Jean Limur導演的La garçonne,幾個月後,第二部Bobino. 40年,她與戲劇演員Paul Meurisse同居(大約2年),後者優雅而不失謙謙君子的風度,他教會PIAF很多東西,特別是如何得體的處理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劇作家Jean Cocteau爲他們兩度身編寫了一部話劇Le bel indifférent,在夫婿及Jean Cocteau的幫助下,PIAF的表演獲得極大成功,這部戲也激發了她對戲劇的興趣,展現了她表演的天分。隨後,兩夫妻一起出演了Georges Lacombe的電影Montmartre sur scène,在這次拍攝過程中,PIAF與電影音樂作者Henri Contet結下特殊的友情,後者後來成爲她最主要的詞曲作者。二戰期間,PIAF以其自己的方式反抗佔領者: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並演出。此時的她已經很成熟了,不單指其性格,而且她的藝術表現形式,她與社會方方面面協調的能力,都已駕禦自如。她巧妙周旋在各種勢力間,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成就,實現自己的意願。一切都如她的願,甚至還有愛情。 44年,初到巴黎的毛頭小子YVES MONTAND闖入了她的生活。年過30的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他,成了這個鄉下孩子的保護女神,引路人。可能與YVES類似的幼年生活經歷,使她對 YVES既有情人的熱愛,也有一種近乎母愛的情感。她爲把自己的製作團隊介紹給YVES,她的禦用作曲家Henri Contet爲後者寫出了YVES最早的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她一步步將小夥子引入社交界,指導他閱讀,交遊,使他很快與巴黎融入一體。45年,她與Montand合演了電影Etoile sans lumière(Marcel Blistène導演)。 45年以前,PIAF只有一首有影響力的歌曲是由她自己填詞的,那就是La vie en rose,(Louiguy作曲),起初這首歌被她周圍的人認爲意識太超前了,不會受歡迎,但結果呢,今天這只歌已經幾乎成了CHANSON的代名詞。遺憾的是,由於SACEM(詞作家及曲作家協會)不認可PIAF的寫作才能,這首歌的作者最初是以PIAF與Louiguy聯合署名的---當然在PIAF 一生中,先後創作了80餘首自己的歌曲,那是後話了。 46年,PIAF注意到年輕的創作歌手組合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非常欣賞他們的才幹,爲了自己與YVES著想,她設法將他們網羅到門下,專爲她和YVES寫歌作曲,在她的促成下,發行了一張專輯Les trois cloches,YVES借此獲得1000000張的銷量,贏得極爲輝煌的成就。但不知什麽樣的原因,這一年,她與YVES莫名地分開了,也許她預見了 YVES不可限量的未來,所以選擇了悄悄的離開。。。
也許是爲了散心,她在47年第一次赴美國開演唱會,將COMPAGNONS DE LA CHANSON一併帶了過去。這次新大陸之行對PIAF,這個Belleville街邊長大的賣唱女孩實在是一次挑戰:在紐約Playhouse最初的幾場演出只能算失敗,美國佬並不瞭解這個女人,當然,語言也是理解的障礙,在讀完紐約最大的一份日報對她演出極富益意的批評後,她決定繼續留下來,不過,她把演出場地搬到了Manhattan,在最有名的酒館--- Versailles。這下,大獲成功。一周後,她決定將演出延長到了4個月,並在以後的歲月裏,定期地到這兒演出。紐約之行除了打開了新大陸的市場,還有兩個收穫:與演員、歌手Marlène Dietrich成爲終生的好朋友,同時,與著名的拳擊手Marcel Cerdan墮入情網,這段拳王與歌后的愛情故事成爲47年代大小報紙津津樂道的話題。Piaf 與Cerdan的幸福是充實的,他們從事的不同領域使他們之間的關係一點也不用擔心爭吵,她與Marguerite Monnot合作爲愛人寫下了著名的CHANSON:L'hymne à l'amour,她的又一首不朽的經典。厄運似乎總不願遠離這個不幸而成功的女人,49年10月28日Marcel Cerdan突然因空難而故去,使這段傳奇變成了悲劇,巨大的打擊使PIAF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真正地解脫出來。。。
PIAF由此,徹底的變成了一個神秘主義信徒(mysticisme),甚至宿命論者(spiritisme),她愛的男人,總是被神秘的意外從她身邊被奪走。。。 不過,這個堅強的女人並沒有停止工作,50年她返回巴黎,在Pleyel繼續演出,這一時期,年輕的詞曲作家CHARLES AZNAVOUR成了她身邊的“全能人”(homme-à-tout-faire),他的秘書,司機、知心人(confident),事實上,自45年起,她就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在幫助CHARLES,只不過,她沒有象幫助YVES或Les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那樣提攜CHARLES罷了。可是,忠實的Aznavour依然對她念念不忘,爲她寫下Jézébel、Plus bleu que tes yeux等優秀的歌曲。 1951年,PIAF再次找到了新的保護人,年輕的美國舞蹈演員,歌手Eddie Constantine,這段故事僅僅維持了7個月而已,神秘的事件再次發生了:這回是她自己,她連續遇上兩起交通意外,其中第二次差點要了她的命,治療過程中,她染上了毒癮,自此再也未能從這個可怕的嗜好中掙扎出來。。。
連續的打擊,使她沈迷於毒品與酒精,嚴重損害了她的身體。。。 她似乎想借助婚姻改變命運,1952 年7月 ,她與歌手Jacques Pills舉行了她一直夢想的第一次正式的婚禮,婚後,雙雙赴美國演出,在new-yorkais酒館演唱時,她演出了Jacques Pills爲她寫的幾首作品,那是她第5次赴美演出,當然,讓她打開新大陸之門的Le Versailles依然是必去的,在那兒,她演出了夫君及樂壇新人GIBERT BECAUD爲她而寫的新歌Je t'ai dans la peau,另一首日後她的經典。這一年她經歷了幾次毒品不良反應,她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但也在這年,她達到了她個人藝術事業的最高峰,演唱會、電臺 SHOW都給人們極大的驚喜,但隨著她在各處巡演,她糟糕的身體幾乎拖垮了她,53-54年,她不得不閉門修養。但是,當55年接到在奧林匹亞劇場(所有歌手的聖地)的邀請後,PIAF再次煥發出令人驚奇的激情和能量,不顧衰弱的身體,投入了演出的籌備工作。這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鼓舞了她繼續演藝事業的信心,她決定再來一次跨越全美的巡演,這次演出的起點,是巴黎音樂人的聖殿;奧林匹亞,終點,是在紐約的古典音樂聖殿--卡乃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她的聲譽到了頂點,一個無可爭議的國際巨星。回到巴黎後,她連續在奧林匹亞演出了2個月,曲目包括翻唱自英文的L'Homme à la moto,Les Amants d'un jour。她在大西洋上來回穿梭,在紐約、巴黎、南美間不停的演出,全然忘記了飽受毒品、醺酒對身體的摧殘。。。
58年再次在奧林匹亞演唱會上,她演出了她另一首最重要的作品Mon manège à moi。之後,她認識了歌手,曲作家GEORGES MOUSTAKI,,後者與Marguerite Monnot爲她獻上了歌曲Milord,結果,她與GEORGES竟然也發生了事故,58年的9月她與GEORGES,竟然又一次遇上了嚴重的交通事故。。。隨後,在紐約的演唱會上,PIAF糟糕的狀況,使她倒在了舞臺上。似乎預見來日無多,她拒絕了朋友們、醫生的建議,堅持60年的奧林匹亞演唱會照舊進行,這次,她推出了新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Charles Dumont所寫),演出給她帶了持續的光榮,但對身體的損害,已經無法挽回了。。。
61年的夏天,PIAF結識了她生命中最後一個男人,Theophanis Lamboukas,她叫他Sarapo(希臘語 我愛你的意思),這個希臘歌手陪她走完她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這年7月,她接受了'Académie Charles Cros頒發給她的終身成就大獎。 62年的9月,最後一次在奧林匹亞獻演,9月25日,在巴黎鐵塔,她爲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她的光耀無與倫比。 10月9日,她按照東正教的教規,嫁給了Theophanis Lamboukas,她的Theo Sarapo。 63年1月,他們夫妻推出了她最後一首名曲,A quoi ça sert l'amour ?(一個不祥的名字---「愛情有何用?」) 4月,這個不屈的女人終於倒下了,最後的歲月是在南部的噶納附近的海岸度過的。63年10月11日,與她的好友劇作家Jean Cocteau同一日離開人世。喪禮於10月14日在巴黎舉行,數萬名歌迷步行跟隨至拉雪茲公墓(Père Lachaise),直至今日,她的目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鮮花綴滿。。。
1996年,一場名爲Piaf je t'aime的演唱會在巴黎舉行,她的許多歌曲已經深深融於法國人的生活。。。
1997年,Charles Aznavour利用當代科技,製作了他與已逝去的她的聲音的經典Plus bleu que tes yeux,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事實上,自她離開我們,無數的國際巨星翻唱過她的作品,比如Louis Armstrong,比如Joséphine Baker,比如Marlene Dietrich,比如Liza Minnell,比如SERGE GAINSBOURG,比如JOHNNY HALLYDAY。。。 2003年10月11日,在她逝世40周年之際,巴黎市長Bertrand Delanoë爲她的一尊雕像舉行了揭幕式,雕像的位置,就坐落在Tenon醫院邊幾米的地方,在那兒,1915年,EDITH出生的地方。。。

 3 ) 玫瑰人生

并不能说,Edith Piaf是我最欣赏的女性形象。这位法国最著名的歌唱家早年命运多舛: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生活,再之后Edith跟随父亲在街头卖艺,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演唱生涯,直到成为二战后代表法国形象的代言人。尽管Edith热爱歌唱如同生命,但她并不爱惜生命。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她本人严重酗酒,毫无节制的注射吗啡,在47岁就香消玉殒,死于肝癌。

这样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性,电影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刻画。由法国导演Olivier Dahan指导2007年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的《玫瑰人生》就选择了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太一样的角度来演绎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从内容上说,尽管音乐是Edith Piaf一生最大的主题,但影片并未把全部重心放在音乐上。在描述Edith于街头被巴黎某上层夜总会的主人Louis Leplée发掘后正式开始演唱生涯的时候,影片着重强调了Edith初次登台前极度紧张恐惧的心理和惊恐的表情,包括Louis Leplée不断的鼓励甚至威胁都面面俱到;但当Edith终于客服舞台恐惧华彩万丈开声演唱之时,影片又突然静音了,我们只看得到Edith的表情,口型与动作,一切都慢慢归于沉寂。Edith成名后,一意孤行让乐队苦等三个钟头,为了一首自己喜欢的新歌把原定的排练计划说改就改。这里,Marion Cotillard扮演的盛年Edith意气风发,涂着明艳的血红唇膏,双手叉腰下颌高抬,趾高气扬的说:“要是不能为所欲为,当Edith Piaf还有什么意思!”类似于这样充分体现Edith Piaf充满棱角飞扬跋扈个性的片段细节还有很多,这里,一个明确的信息从这些细节中被准确无误的表现了出来:音乐是Edith Piaf的生命,但Edith的生命中除了音乐,还有更多更多她要追求的东西。

电影所采取的跳出音乐,全方位多角度的来描述这位法国最著名音乐家的叙事手段在我看来是非常令人赞叹的。不管是Edith Piaf与法国的重量级拳手,享有世界拳王称号的Marcel Cerdan的短暂而浓烈的爱情,还是Edith与一生好友Simone Berteaut之间摇摆进退的友谊,这些细节着重刻画的都是Edith像烈酒一样芬芳又苦涩的,充满起伏的人生际遇,以及在这些变故更改之中Edith被激发的棱角犀利毫不妥协的执拗个性。Edith Piaf之所以被当作法国形象的象征,不仅仅是因为她超凡出众的音乐才华,更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正是她这种飞扬跋扈永不后退的性格。她任性,偏执,疯狂,她不在乎健康,她甚至不怎么太在意观众和媒体的评论,她只要自己的那颗心保持自由,她要为所欲为,她要整个世界。这就是Edith Piaf,这个骨子里自由飞扬的灵魂,用她的歌声抚慰、激发了法国的一个时代。她的歌声被称作“巴黎的灵魂”,果然当之无愧。

尽管对Edith Piaf一生有重大影响事件和对Edith突出性格的刻画是全片的重点,可电影并没有忽视作为歌唱家的Edith一面。全片重点表现的两首歌,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和 Non, je ne regrette rien(我心无憾)分别出现在她与Cerdan的热恋阶段及生命接近终点一刻最后一次在著名的巴黎奥林匹亚音乐厅演出之时。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展示了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著名歌曲,另一方面,它们是Edith Piaf当时心声的写照,与电影故事的进程完美得结合在了一起。

从结构安排与摄影技巧上来说,导演兼剧本作者的Olivier Dahan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全片并未按正常时间进程推进,而是分成儿童/少女、盛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彼此穿插。每当展现完Edith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成功时刻,随后电影总是立即剪切到生命火花将息,Edith所处的静默,幽暗、脆弱的空间。一前一后,前一秒钟繁华,后一秒就是黯淡。这样技巧纯熟几乎到花哨的剪切手法与Edith Piaf本来就混乱与充满自我矛盾的人生过程结合在了一起,彼此相呼应,对照。

电影另一处将时间顺序打碎重新粘连的精彩细节是体现Edith痛失所爱在空荡的大屋中掩面而泣不停奔走的镜头,声音再一次被关掉,痛苦得表情都变形了的Edith从明亮奔走到日光照不到的阴影里。镜头从她背后逐步移转到正面后,Edith已经站到了舞台之上,聚光灯下,她苍白的脸已恢复平静,目光深邃而忧伤,只有血色的口红依旧浓烈。

尽管这些时间前后跳跃的片段自身每个都制作精良,几条线索也都清晰饱满,但对于对Edith Piaf生平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这种突出重要细节而忽略前后时间关联与次要人物的手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情节上的困惑。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法国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应该更为顺畅吧。



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4 ) “我更怕寂寞。”

    今天刚好在报纸上看了Edith Piaf个人专题,让我想起我一直忘了看的《玫瑰人生》。
    我只能说Piaf是一个很怕寂寞的孩子。
    孩子时清澈的眼睛却隐含着对一切的恐惧。缺失家庭的爱,哪怕当她爸爸某天拿来一个很像她的布娃娃给她时,她的双眼也是迷惑,这是爸爸的礼物吗?嘴角缓缓勾起似是而非的微笑,双眼流露的却依旧不是普遍儿童应有的天真。
    长大后,依旧是一双胆怯的眼神。练习时备受打击的她,恐惧出场躲在洗手间里哭泣的她,演唱完依旧胆怯羞涩的她……她是一个缺乏爱的人,因此我觉得她一直深埋着深深的自卑,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害怕一切得失。
    只有爱,才能让她双眼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观众的欢呼与掌声、马塞尔的爱让她拥有了玫瑰一样的光彩,迷人、诱人。
    但爱让玫瑰绽放,也让玫瑰凋零。失去马塞尔的爱的皮雅芙只能在舞台上唱着«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当记者采访她时问道:“你希望给女人一些什么建议?”
   “爱”
   “少女呢?”
   “爱”
   “儿童呢?”
   “爱”

    这是皮雅芙的一生,一直缺爱的一生。

   “你害怕死亡么?”
   “我更怕寂寞。”

    漆黑中的恐惧,喝酒后的疯狂,吸毒后的佝偻,死前那双瞪得大大的、不想孤独离去的双眼……她一直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众人的玫瑰,自己的罂粟。

 5 ) 《玫瑰人生》:传奇人生里的不老歌声

如果不晓得艾迪特・皮雅芙(Edith Piaf)是谁,那或许知道《玫瑰人生》(LaVie En Rose);即便记不得歌名,对不上号,肯定也在哪听过这歌―――在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里,在《天使爱美丽》、《两小无猜》里,甚至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里―――片头那首歌,正是小野丽莎翻唱的《玫瑰人生》。

传记电影《玫瑰人生》讲述的,正是歌曲原唱者、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的传奇一生。她的艺名“Piaf”是巴黎人称呼“麻雀”的俚语,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她性格爽朗,有副好嗓子,更是因为她身高仅有146厘米。在本片导演奥利维埃・达昂(Olivier Dahan)之前,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在1983年就拍过关于皮雅芙的电影,名为《莫忘今生》(Edith and Marcel),讲的是皮雅芙和拳击手马塞尔的爱情际遇。在《玫瑰人生》里,这段情殇也成为影片关键章节。

《玫瑰人生》长达140分钟,完整地再现了皮雅芙颠沛流离的童年,从街头初啼、酒吧卖唱的少女到正式登台、歌喉迷人的明星,到情感受挫、每况愈下的晚年,再到弥留之际。达昂成功地打乱皮雅芙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会还在懵懂困惑的孩时,一会就跳到肢体僵硬的老年,营造转瞬即逝的人生悲喜。为了不至于让观众觉得含糊不清,导演用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只要细心留意,前后故事还是能串在一起,看出皮雅芙从法国到美国的人生轨迹。作为线索的,自然是皮雅芙不同时期的歌曲,有特殊意义的、偶然抓住的,皆成就了舞台上的皮雅芙。

皮雅芙仅在人世间驻留48个年头,这一大半可能由于她无节制地注射吗啡、醉酒纵情,挥霍健康导致生命透支。但皮雅芙之所以为皮雅芙,就在于她不可复制的偏执,或者如评论家所言,是一种“法国的基因”。幸运的是,在《玫瑰人生》外,她还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这部电影里,你还将听到《爱的礼赞》、《我无怨无悔》等名曲。

片中,皮雅芙遇见传奇女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激动得有些失措。事实上她和电影的交集还有不少,比如法兰西奇才让・考克托(Jean Cocteau)是她的好朋友,为她编过戏剧。更叫人感慨的是,在听闻好友去世消息后,考克托在同一天离去。

作为2007年柏林电影节开幕电影,《玫瑰人生》在法国上映后取得惊人票房。这也许是在1963年皮雅芙的国葬―――成千上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她送行―――之后,人们再一次用行动怀念这位“小麻雀”,还有她不老的歌声。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87208/

 6 ) 看不懂的玫瑰人生

    冲着法国大片和奥斯卡影后的名声,还有各种媒体上对这部片子的赞赏,我看了《玫瑰人生》。结果,不得不说,我对这部获得众人赞美的电影不怎么感冒。

    传记式的电影,最大的资本就是这个人物的一生。所以,与其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如说我不喜欢这个法国的香颂天后。这样说的话,可能会被很多人砸砖头了。但我从电影上看到的这个法国的国宝级人物,却是一个专横、傲慢、任性的形象,甚至她的样子,也不是好看的:叉腰驼背,发线后移。整个电影里,最漂亮的,莫过于是描写她和拳击手马赛相恋的时候那个容颜和那套蓝色的衣裙。但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造型,就整一个小老太婆。成名之前的她,所唱的歌曲,跟优雅一点也扯不上边,倒不如说是一些俗套的小调罢了,感觉是类似于韦小宝唱“十八摸”之类的。成名之后,当然是有名士为她作曲,但由她自己挑选的某些歌曲,仍然逃不出那种烟花风尘的套路。她的一生,似乎就离不开酒精和毒品。要说她是因为恋人马赛的飞机失事而用上止痛药,但在那之前,她的人生似乎早有可卡因的存在。而酒,更是少不了。至于她的情史,一萝萝,其中包括为了她的演艺事业付出的两个,一个是在街头发现了她那美丽的嗓子的夜总会老板,一个是对她作出手把手的特训把她的歌唱生命从低级的夜总会提升到高雅的音乐厅的音乐人。即便如此,也不过落下了一死一解雇的下场。无数的离合中,她最爱的就是拳击手马赛,但这也是一段不能见光的情缘,因为他早已有家室。

    无疑,这样的人,有像我这样不喜欢的,但喜欢她的人也大有人在。那样的性格,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是出彩的、吸引的。而她的歌喉,即使是唱着低俗的小调的时候,也是好听的,厚气的。娇小的身躯所爆发的力量,完全的呈现在她的呐喊中。这是她的武器,她的天赋,她一生为之骄傲的能力。那首传唱多时的《玫瑰人生》,也实在是优美。不然的话,其他种种,以我之见,实在不能使她成功。

    目前来说,对于这位法国的象征,我们能够了解的,也不过就这么一部电影。偏巧这部电影又太过于蒙太奇,像我这样本来就对她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基本上对于了解她的人生没有什么帮助。至于其他的资料,网上流传的也不多,反而是我在电骡上的找到的一篇在这部电影之前就写下的对她的简介,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的一生。

    或许,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滥情等于浪漫,酗酒等于调剂,皮雅芙性格的缺陷也不过是被形容为“个性独特”,反而更突出了她一生命运的跌宕,衬托出一个悲情的人生。看来,不同文化之间还是难以调和。从以上种种看来,我身上实在找不出一个法国因子,对那个时候那个层次的法国说喜爱,恐怕我是做不到的。所以,请原谅我以上言论有一种过于卫道之士的感觉。或许,将皮雅芙换成梅艳芳的话,我的认同感会多一点。

    至于电影,哦,这可爱的法国电影,实在不是我这种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看的。虽然导演已经在各处闪回插入的地方提示了时间和地点,但我仍然是看得头昏转向的,理不清各个事件的时间顺序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人物,由于皮雅芙太过于强大了,其他各个配角、打杂、跑龙套的,全都一闪而过,什么名字面貌还没看清楚记住就这样消失了。主角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的确是好的,因为可以使观众对一个人物有这样的强烈感觉的,即使是一种不喜欢的感觉,也说明了她对这个人物的表演是贴切的,灵动的。据说,皮雅芙生前的密友看了玛丽昂的演出之后,也不由得感叹:“天啊……”。不然,奥斯卡影后怎会无由来的得到呢?但我仍然最喜欢她在《两小无猜》中的那个爱得放肆的姑娘。

 7 ) 致所有灿烂的和受苦的时光

致所有灿烂的和受苦的时光

看《玫瑰人生》的时候,我感到这个银幕上的PIAF,
几乎是一个会唱歌的我的耶稣。
因为她能感受的痛苦,正是我所感受的,
她所能承受的破碎,正是我所承受的,
她能唱出的一切美妙的痛苦的声音,
正是我想唱然而无法唱出的。
她是一个圣徒,我想,是一个和我一样信奉着爱的圣徒。

当多年无法唱歌的PIAF听了一半《无怨无悔》,
就忍不住打断,惊喜而凄凉的说:“这是我的歌!这就是我!”时,
我也忍不住想站起来,打断所有电影院里正在看电影的人,这样大声说:
“你们看!这几乎就是我的人生!这是我的歌!”
没错,就像《在地图消失的地方》里的威利,
坚信午夜电视直销节目里出现的圣诞老人是对他一个人训诫教诲一般,
那个时刻,我也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感受:
我深信那个又矮,又丑,又不幸的女人,此时此刻,正在为我一个人歌唱,
就为了我们心里那种几乎愚蠢的信念:
爱,是我们唯一的道路。

所以,她死了,死于失去爱,死于孤独,死于无法唱,
但是电影并不以她的垂死而结束:
电影无限放大了她最后一曲演唱,那简直是对黯淡无光的人生的战歌,
那就是在对所有挫折扇过去的响亮耳光,
碾碎了她,曾经把她碾成碎片的压路机,在歌声里轰然倒塌,
她借由歌声,就像耶稣一样,重生,复活,光芒万丈,
因为,她唱歌。

我想我们爱电影,就像我们爱耶稣:
我们爱一个人替我们受难,我们爱一个人比我们更不幸,
我们爱一个人饱受摧残但是无法磨损的灿烂。
我们的人生太长,
我们感受得太多,而且太平淡,
尽管我们的房间就是我们的受难地,
尽管我们爱过无数个人(但是失去任何一个人的痛苦都不亚于电影里浓缩的痛苦),
我们仍旧需要一个人站在十字架上,展示我们的痛苦,因我们的痛苦而升华,
并且让我们知道:活着,仅仅是怀有信念的活着,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

在考学面试的时候,我们同学里流传着一个段子,
一个高年级的男生,在被老师们问到:“电影,对你意味着什么?”时,
冷冷的回答说:“电影是我的宗教。”
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这句话。

致所有灿烂的和受苦的时光。



人生是回旋往复的声部


写完了感性的文字,我想为《玫瑰人生》写一点理性的文字。

一个伟大传奇人生的传记片,我见过三种:
一种是展开这个人物的人生数轴,将每一个重大事件作为一个坐标点,一一展示,比如《吴清源》,
一种是截取了其中一段最精彩的旅程,告诉我们为什么伟人会成为一个伟人,比如《摩托日记》,
一种是不讲重大事件,只讲人生的状态,虚掉历史背景,沉浸的是人的内心,比如《玛丽 安东瓦内特》。

《玫瑰人生》呈现给我的是第四种:
电影总的来说仍旧是从年幼到死去的流程在走一趟她的人生,
但是并不清晰明确的按照时间顺序来讲故事。
电影遵循的不是时间的节奏,而是音乐的节奏。
PIAF的人生,以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主题,就像好几个声部一般,回旋往复的出现。
不是一个人在客观冷静的读着她的传记,整理她的人生大事要事考,
而是像一个人垂死的时候,人生各种碎片纷至沓来,聚合成一个万花筒,
从那个小小的孔里看出去,有事件,有感觉,有色彩,有情感。
各种东西看似杂乱无章的来了,就像我们的人生况味,
多少东西并置,重叠,放大,倒回,省略,混乱,模糊,无法重现。

请注意“看似”两个字,好的电影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杂乱无章的,
一切种种当然是精心设计的,我倾向于是编剧设计的。
电影不是各种偶然造就的神赐之物,就像魔术师变出的是魔术而不是魔法一样。
《玫瑰人生》的各个关节都很好:表演超级棒,音乐也棒,剪辑很棒,导演不用说了,
但是作为一个编剧,我感受最深的是:剧本真棒啊!

就像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基本上是这样几个部分组成的:
PIAF最后一次登台的各种筹备工作,
PIAF即将死去,身边只有一个护士,她向她倾诉自己的孤独和痛苦,
(从属在这个部分下的一次往事追忆:PIAF曾经有一个女儿,死去了)
PIAF的零碎童年回忆,
PIAF在海滩上接受最后一次访问,安详而智慧,
PIAF最后一次登台献唱。
这几个部分,不是以“12345”的顺序出现的,
而是每个部分都打碎了,揉合在一起,灵光一闪的,即兴的,恍惚的,
渐渐向最后的时刻滚动而去。
有的传记片重故事,有的传记片重感受,
但是《玫瑰人生》两者兼有,
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物,一个旅程,而是一整个人生。
你们知道,人生不是一个渐渐清晰的画像,
而是回旋往复,神奇多变的声部。

 短评

SIFF@天山电影院 我不懂,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两张电影票还在抽屉里,为什么那么多唱片爱中她的眉,又为什么PADAM PADAM曾让我心碎。只有爱着这女人,看这片子更失去大脑。ANYWAY 化妆,表演,剪辑,摄影,都有特色,音乐更不必说,为什么不给五星,是最后一段煽得太厉害 了。。这是我怀恨么?

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不论在人生的什么阶段,最需要的都是爱。比较琐碎的传记片,配角比较多,但其实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她身上就好。中间一个长镜头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真是让人心痛。那么多好听的歌原来都是“小麻雀”的原唱啊,包括盗梦的洗脑神曲...玛丽昂歌迪亚,完美的演出,女神!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苦难再多也是人生啊,活得有滋有味吧

5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演的没话说,就是拍的太乱

8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玛丽昂演得真好,难怪要得影后。电影很足味,情节紧凑。

12分钟前
  • 结球
  • 力荐

她老去时的那张脸像天真的小狗的一样。。这样的传记片,牛逼的主角一撑,肯定就差不了,更何况有几个镜头真的增色太多!无声还有幻觉两段绝赞,剪辑我也爱!还有那么多的场景,都是我喜欢的。

14分钟前
  • shu
  • 力荐

重看。她的声音即是生命本身,拒绝悔恨,拒绝沉默,拒绝死亡。aimer! aimer! aimer!

1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女主角演绎角色的方式相当的有趣...不过配角有点多...看的有点混乱...

19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4分多钟的超强控制调度长镜头,美妙的歌声,传奇的人生,和了不起的女演员。

20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令人颤抖的演技,令人迷糊的剪辑,优缺点都是如此明显。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sans amour, on n`est rien.——Edith Piaf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2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白痴天才歌女。1小时46分末至1小时51钟初一个首尾超现实幻觉始终的四分多钟长镜头,展现Edith Piaf得知恋人坠机前后的情绪变化,堪称经典。

2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那个完美的长镜头真的令人心碎

3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一直都不太喜欢这种混剪……传记片有时候就完全是看演技嘛

36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借用评论一句话,玫瑰开在废墟上

37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非常棒,女主角非常到位,哭了。对于所有女人的建议是,爱。

4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今晚法国文化中心放映了这部电影,玛丽昂·歌迪亚的演绎真是炉火纯青,几次都忍不住落泪。她在电影中的这个扮相,让我想起了杜拉斯。

45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说不出来的好,女主最后的采访超级感动

47分钟前
  • 卡卡卡卡卡卡卡
  • 力荐

如果哪一天我不再喜欢音乐,那说明我已经死了。

4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全片回荡着艾迪·皮雅芙歌唱生涯中最经典的一首首歌曲,故事则以非线性方式推进,零碎展现出皮雅芙这个生性桀骜好强的女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她娇艳性感的嘴唇,湛蓝色的眼睛,每一个兴奋与心碎的瞬间,都在随性摇摆的镜头,生动呈现开来。

5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