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

剧情片香港1998

主演:王宏伟,郝鸿建,左夏初

导演:贾樟柯

 剧照

小武 剧照 NO.1小武 剧照 NO.2小武 剧照 NO.3小武 剧照 NO.4小武 剧照 NO.5小武 剧照 NO.6小武 剧照 NO.13小武 剧照 NO.14小武 剧照 NO.15小武 剧照 NO.16小武 剧照 NO.17小武 剧照 NO.18小武 剧照 NO.19小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54

详细剧情

  小武(王宏伟)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左百韬),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长篇影评

 1 ) 贾樟柯:小偷也有一种尊严

“我在拍《小武》之前,看了无数的中国电影。我有非常不满足的地方。从这些影像里面,我们看不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看不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都回避这个问题。我想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当人们再看中国电影的时候,他们看不到这个时代真实的面貌。影像在九十年代的缺失是令人非常焦灼的。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这种时代的变数,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我从普通的感情出发,希望能拍这样的东西。”(贾樟柯)

据说《小武》在意大利放映时,坐在贾樟柯后面的一个长相粗鲁的男人哭了,他说他就像电影中的小武,这部片子使他想到了自己;而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说,看《小武》的时候觉得他自己其实也是小武……
《小武》讲述的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这个小偷并不是《纵横四海》或《偷天陷阱》中的那类通天大盗。他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偷,他可能和另一个偷过你钱包的小偷没有任何区别,为了能有下一顿饱饭,为了能给他喜欢的女人买些小东西,你的钱包便成了他的猎物。不过他是那种“盗亦有道”的小偷,他取出你钱包里的钱之后会将你的证件寄还给你。
小武就是这样一个小偷,他出没于中国内地一个由县改市的县城。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那里街道肮脏,店铺凌乱。那是1997年山西汾阳——汾阳也是贾樟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在影片的开始,小武坐着公共汽车进城,他家是汾阳附近的农村。他自称是干手艺活的,他带着一副与他的脸盘相比大一号的黑框眼睛,穿着和他的身材相比大两号的西服。他就这样在汾阳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逛着,电视里出现了昔日同他一起做小偷的小勇,他现在已经是汾阳城里的名人,身为暴发户的他正大肆筹办着自己的婚礼。而他没有把自己的结婚的消息告诉小武,这让小武很是生气。小武准备了一份礼钱给小勇,但钱又被小勇的跟班给送了回来……
小武去了一家歌舞厅,认识了一位叫梅梅的小姐,他陪她逛街,做头发,听她给家里打电话。梅梅在电话中骗家里人说自己在北京,刚刚认识了一位可以让她演电影的大导演。
小武显然是爱上了梅梅,他在澡堂里独自一人唱起梅梅喜欢的歌《心雨》。这场澡堂中的戏还是一场国内电影不多见的“裸戏”,我们可以看到小武的身体是那样的虚弱而惨白,而浴室的天花板也是异常肮脏且破败……
小武用偷来的钱买了一枚金戒指,准备送给梅梅,可到了歌舞厅,却被告知梅梅被一辆小车一去不回地接走了。
这时他回了趟家,把戒指给了母亲。而后他被父亲又一次骂出家门。
当小武回到汾阳准备再次偷窃时,当初为了方便梅梅联系他而购置的呼机忽然响了,他也因此当场被抓。
老警察在将小武押送到别处的途中,因为临时有事便将小武随手铐到街边电线竿上,被铐着的小武蹲在那里,这时街上的人群开始围观,他们看着小武的目光有的漠然,有的鄙夷,有的麻木……
“在结尾,我想把观众转换成‘被观察的观察者’。人们最终发现自己处于小武的位置上了,与他的处境相同,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想使观众受到触动,以便每一个人都能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使观众审视自己,反观自己作为看客的心态,并以这种方式干扰观众。”对于影片的结尾,贾樟柯这样解释道。

“小偷也有一种尊严,不管他的行业是什么,不管他道德上背负着怎样的枷锁,他仍然在思考。这就是他的尊严。”
贾樟柯这样评价着他片中的主人公小武。他说小武是那种不太会适应社会的人,他所相信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情谊、忠诚、义气等等,都在商品化社会被冲击掉了,“我觉得原先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种东西没有了,崩塌了”,这让小武这样的小人物无比惶惑。而其认识上的局限,使得他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在时代大潮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
《小武》在海外共获得了八个奖,分别是: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1999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关于这些奖项,贾樟柯说:“它获得的奖越多,我心里失落的东西也越多,因为我拍的是一个很当下性、很现代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这种快乐和话题,需要和中国人一同分享,和中国人来讨论,可我没有,我觉得很痛苦……”
(N年前写的,修改一下贴这里当备份了)

●“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曾有一段话让我深感触动,他在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之后突然说:在我看来,摄影机越接近现实越有可能接近虚假。由纪实技术生产出来的所谓真实,很可能遮蔽隐藏在现实秩序中的真实。而方言、非职业演员、实景、同期录音直至长镜头并不代表真实本身,有人完全有可能用以上元素按方配制一副迷幻药,让你迷失于鬼话世界。事实上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对我来说,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经验到的真实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接近真实本身,电影的意义也不是仅仅为了到达真实的层面。我追求电影中的真实感甚于追求真实,因为我觉得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就像在我的电影中,穿过社会问题的是个人的存在危机,因为终究你是一个导演而非一个社会学家。”(贾樟柯)

●“我中学时的很多朋友都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纠纷,尤其是亲友关系方面发纠纷。他们与父母发生着冲突,或经受着夫妻之间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像从前。我发现,经济改革浪潮确实冲击到了社会的基层。这种危机普遍存在,不少人感到失落,同时又在期盼着什么,相信会有某些事情使他们摆脱困境,我也处在同样的精神状态中。我拍摄此片的初衷是想表明,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中国人失去了太多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编写了电影剧本,在征得那家香港公司的同意之后,我就开始拍摄了。”(贾樟柯)

 2 ) 那个忧伤的年轻人

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贾樟柯

1997年,山西汾阳。一个忧伤的年轻人在街头游荡。

他沉默、隐忍,经常抽烟、独行,望着人来人往,一言不发。

他在这破旧的小城里寻找金钱,寻找爱情,寻找希望,最终一无所有。

他的名字,叫小武。

回望与观察:从小山到小武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武》并不是贾樟柯的处女作。

创作于1995年的《小山回家》时长58分钟,在某些划分类型的定义中已经可以被称为长片。该片的男主角是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王宏伟,贾樟柯认为他“有一种朴素的魅力,形体语言特别的生动”。两人随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合作,王宏伟成为贾樟柯的御用男主角。

《小山回家》中一头长发的王宏伟

《小山回家》荣获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并参赛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影展上,崭露头角的贾樟柯结识了他的投资人以及摄影师余力为,后者成为他日后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确定了主创团队,小贾想做一部讲两性关系的实验性短片。但那年春节回到老家汾阳以后,眼前的一切让他改变了计划。县城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让他突然发现了社会转型对基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深度思考与写作之下,《小武》应运而生。

贾樟柯在指导《小武》演员

它成为贾樟柯纪实美学风格第一次完整而有力的表述,并开启他此后关于故乡、关于青春、关于社会一系列的影像书写,也让年轻的小贾蜚声国际影坛。小武,这个非典型的县城青年,这个少见于主流叙事的小偷形象,也以独具个性的方式印入了中国电影史。

镜头与声音:“我们有力量看下去,我不回避”

贾樟柯毫不讳言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的喜爱与推崇,更坦言布列松的《扒手》是他读书期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小武》显然受到了两者的滋养。不仅因为共同表现了“偷窃的人”,更在于美学倾向的一致。

《小武》在开头拍了公路边等车的少年和他的家人——

“这是某一天收工途中,在公路边即兴捕捉到的一幕。初春的田野边,一家人在送年轻的女儿远行。他们彼此沉默,面对同样沉默的大山遥望公路的尽头。我深为别离感动,将它拍下来放在电影的开始。”

在《片段的决定》一文中,贾樟柯这样写道。

本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

从开头场景的选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即兴的、开放的、半纪录式的”工作方法。在这部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电影里,你很难辨认出任何表演痕迹。演员与群众、剧情与纪实,毫无边界地交织在一起。

缺乏观影经验的观众很可能会被贾樟柯的手法“欺骗”,以为这种在形式上追求的粗糙是主创受制于资金的力所不逮。但事实上,为了反映“现实的焦灼”并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贾樟柯坚定地选择毫无保留地呈现现实。这种方式简单、有效,却又带着创作上的风险——只有深刻地认识故事的本质,才能在充满突发事件的拍摄现场把握叙事方向。

《小武》中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露点的远景镜头。空荡荡的澡堂里,压抑的小武第一次唱起了歌。镜头没有抬高一寸,它逼着观众审视这个一丝不挂的男人,审视他的彷徨和无助。 “我们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悲哀”, 年轻的贾樟柯学着朦胧诗人的口吻写道,“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小武在澡堂的镜头是一次性拍成的

在视觉之外,《小武》在声音上也做了复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流行歌曲和街上的各种噪音。噪音是贾樟柯电影里不可缺少的“毛边”,也是他强调的电影应具有的“文献性”。各种播报政策的广播,作为时代背景存在。而流行歌曲的介入则强调了时代感,《天空》《霸王别姬》《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人评价,贾樟柯其实是中国最好的DJ。《心雨》多次出现在影片的不同段落,承担了不同的叙事功能;而《浅醉一生》连同《喋血双雄》的音轨既反映出录像厅文化,也提供了一种间离效果

汾阳街头的环境音相当丰富

沉默与爱情:“有个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事如意”

娄烨在《苏州河》里说,“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电影第31分钟时,梅梅出现在小武的生命里,而爱情这个词语从来没被提起,更不用说承诺

小武喜欢她,就天天去歌厅听她唱歌;对她好,就在她肚子疼的时候二话不说去买热水袋。他以这种沉默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情。他享受她的依靠和陪伴,但恐怕从来没有奢望过这段感情能有结果

梅梅在病中为小武唱《天空》,两个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相互取暖

梅梅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纪录片导演张内咸在一条长微博里提到的“重庆梅梅”。两个梅梅都在歌厅工作,也都有与歌女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不相称的追求。

“重庆梅梅”

电影中的梅梅,追求的是一些遥远且实际的东西,那些东西最终表现为物质与情感的抉择。为了回避不必要的伤感,梅梅悄无声息地做了决定。

小武自称“手艺人”,但却是一个小偷,是无业游民,是社会的蛀虫。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粗暴地使用标签——在小武身上体现为:木讷、愚蠢、不可救药。人们看不见也不关心他的内在品质,不关心他的朋友和家庭给他带来的伤害,也不关心社会前进的车辙在他身上碾过的痕迹。可贾樟柯歌颂这个县城青年的“动人天性”,他把小武的表现总结为“自尊、冲动以及深藏内心的教养”。

小武身上闪耀着县城青年的动人天性

小武终于被捕,这个沉默的男人着急了。但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呼机上的消息。最后,他等来的是一句“有个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事如意”。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在某些时刻它会表现为生活的全部。也因此,爱情的破灭会嫁接为生活的破灭。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所能面临的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失去爱情,但是小武连失去爱情的权利也没有。人失去了感情,也失去了良心。社会失去了美好,也失去了准则。

被一群看客围观的小武,全片令人震撼的结尾。具有鲁迅小说的冷酷味道

欲哭无泪的他被拷在街头,围观的人群越聚越多,好像在看一条狗。

但是贾樟柯在导演阐述里写,“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陈丹青把贾樟柯和第五代导演做比较,称他是“不同的一种动物”。他讲起在中央美院看贾樟柯亲自播放《小武》的观看经验:“当时的拷贝只有16毫米版本,在国内做不了字幕,全片杂糅着山西话、东北话,所以每一场贾樟柯自己在旁边同声传译。有个小小的灯打在他身上。”后来《小武》被禁,唯一的拷贝被没收。十周年在北大百年讲堂放映时,屏幕上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次放映仅供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

贾樟柯后来也讲过一束灯光,那束光在戛纳,是“在卢米埃尔大厅结束放映后,一束从黑暗中投射而来,打在主创身上的灯光”。为了那束光,有人可以去死,因为“那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注目和尊敬”。

我想,当年中央美院的那束光,和戛纳的那束光,对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

小贾后来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贾科长变成贾老板,开了公司,办了电影节,甚至当上了人大代表,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忧伤的年轻人。不管人生境遇如何变换,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束光。这束光是《站台》《任逍遥》《世界》,也是《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

有人说他是精明的山西商人,用穷陋的中国图景和新闻速写迎合外国影展的口味。但我却觉得这束光是纯净的,它试图照亮千千万万和小武一样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也照亮曲曲折折在飞速发展中丢失了许多美好事物的乡村与都市。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II : 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本文系“FIRST青年电影展志愿者”公众号专稿:处女泉 | 那个忧伤的年轻人

 3 ) 谁来为90年代作注



“来!
点就有呀六六六呀 哥跟小妹的感情厚呀
五魁手呀莫松扣呀 孤独寂寞多难受呀
四喜四喜两将就呀 让我一次爱个够呀
哥俩好啊,八路通啊,革命的小酒整三盅啊
天天醉啊,顿顿蒙啊 喝出一个亚洲雄风呀
高高山上一头牛啊 跳舞干摩我胯骨轴啊
两眼王八瞅绿豆啊 我大手弄你的腚后头啊
……”
——片首作为画外音的赵本山二人转



无论是屠洪纲唱“我——站在猎猎风中”,还是杨钰莹和毛宁对唱“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或是叶倩文和林子祥唱“希望你能爱我、到地老、到天荒”,都迫使我一万分地确定——这就是我的90年代。是村政府院子里的大喇叭广播,是电视上千篇一律的女声重复着单调的广告词,是爷爷一水儿靛色的中山装和军工帽,是爸爸的藏蓝西服里面套的鸡心领毛衣,是男人们后脑勺永远不能老实趴下的一撮头发,是女人们的“烫头热”,是巷子里女孩们跳“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是稚气未脱的男孩双手插兜敞胸露怀,带着面目乖巧穿粉色条绒衣的女孩走街串巷……胡同里的劣质音响让“卡拉ok”声音传出来有点扭曲,“暴发户”新买的家庭VCD,全家人手一只话筒,跟着电视上逐字变色的歌词,不惮指摘地从早唱到晚。
        这是我们并不遥远的集体记忆。是流行歌曲第一次成为大众主旋律并齐头转向爱情主题,甚而不避俚俗地唱“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是汾阳县的梁老汉在老二即将把城里媳妇娶进门时在聘礼上感到的自卑——“不能让老二结了婚,啊,在这事儿上低人一等”,是胡梅梅被太原客人接走前后,歌厅老鸨对小武的前恭后倨。是“普法活动”中一个法官模样的干部接受地方电视台记者街头采访,很不熟练地对着话筒回答:“这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普及新刑法,这个新刑法……” 十六年并不长,然而这对中国来说就是沧海桑田。
在公共澡堂里游泳,扯着脖子唱跑调的歌——享受天然的回音效果。大黑框眼镜后乜斜的眼,黑西服里的大红鸡心领毛衣,插进裤兜里两只手,走路一歪一歪的西服垫肩下的肩膀,以及那痞子式的狡黠的笑和睥睨众生的高傲,今天看来,这是“酷”,是“嬉皮士”,是拒绝主流的先锋。然而它们之于90年代却代表着一种 “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模式。梁小武不懂得城乡差距、特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制,却以这种行为模式将他们逐一解构,破除种种伪饰。这其中不夹带任何英雄主义,却本身成就了一种英雄主义。
他是一个“多余人”。他对歌厅小姐胡梅梅倾诉衷肠时,他似乎已意识到自己作为另类“手艺人”的尴尬:“大家贩烟的贩烟,开歌厅的开歌厅,我是个笨人。”
亦如小勇派人给小武带的话,“卖烟不是走私,那叫贸易。开歌厅不是挣歌女的钱,那叫娱乐业。”一起闯荡北京一起进局子的哥们儿今日成了“企业家”,娶了比倪萍还漂亮的老婆,花钱上电视宣传自己的婚礼。
那个时代的可怕在于“讳”盗不“讳”淫。以及,对金钱无以复加的崇拜。
他笨拙地搂着胡梅梅,在她生病的时候送去暖水袋,让她靠在自己的怀里。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一夜风流——然而这并未发生。未成长的小武似乎并未产生对女性肉体的渴望,而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抚慰。而这是对梅梅的一个吻的报答,第一次分别时那不经意的一吻完成了对小武在人格尊严上的启蒙,而不是性。然而小武永远也不会明白,他们表面同病相怜,但终究不一样。
丛林法则教人们回归兽性,而小武却着意走向更完整的人性。他经历了比其他人更长的青春期,作为逆反的形象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却因此免于堕落。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写:“向日那些旧朋友都还道是昔日的晁大舍,苦绷苦拽,或当借了银钱,或损折了器服,买了礼,都来与晁大舍接风,希图沾他些资补。谁知晁大舍道这班人肩膀不齐了,虽然也还勉强接待,相见时,大模大样,冷冷落落,全不是向日洽浃的模样……后来这伙人再有上门的,也就不得其门而入了……这些故友不得上门,这还是贵易交的常情,又寻思富易妻起来。”
靳小勇发财办事儿,连当年逮捕了自己派出所“郝老师”都没忘送去张请柬,唯独把小武忘了。小武找上门去,屋里的卡拉OK走调地唱着“我一定会爱你到地久、到天长……”
春药店老板更胜边帮小武包礼钱边问小武:“那你也犯不上冒这个险,靳小勇又不缺你这几个钱。 ”
 “那年我俩身上带着四毛一分钱,从汾阳一直逃到北京。我俩晚上瞎聊,我说等他结婚,我要送给他两斤十块一张的钱。那时候没有一百的大票,大团结就是最大的了。 ”
 “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我俩不一样。”
天真的小武不知道人心的易变,他不理解小勇的反目,也不理解答应做他“傍家”的胡梅梅为何不辞而别只留下BP机上一个“万事如意”。而那枚买给她的金戒指,也最终成了老母给新过门的老二媳妇的聘礼。
当然,给小勇的红包和给梅梅的戒指,都是他做“手艺活”、冒着再次进局子的风险换来的。
小武是一个小偷。
很少有电影如此细致的笔墨去塑造一个小偷,让观众不由自主对他产生同情,而让旁观者清的围观者如此丑陋。贾樟柯一个汾阳县城浓缩了一个90年代的中国。
        就像后来廖亦武写《中国边缘人采访录》,徐童拍《算命》——这是种独立的姿态。

十六年,杨钰莹经历了一次在歌坛长久的沉寂重又复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再一次掀起一阵不小的骚动,被新一代歌迷和猎奇者消费。唱黄段子哗众取宠的赵本山被主流媒体收编,与央视合而又分,搭戏台子、带徒弟、拍电视剧,成为中国综艺界最成功的演员和企业家。
我们离90年代越来越远。
越来越多 “不法分子”在新闻里落入法网,他们的“手艺”比“小武”高强太多,但得到的是和“小武”别无二致的媒体修辞。
我们仍未走出。
------------------------------------------------------------------------------------------------------------------
另,胡梅梅的饰演者左百韬大概是迄今为止北师大影视系出产的最成功的演员了。
祝北影北师友谊地久天长。

 4 ) 小武的问题

我跟朋友讲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我自己)喜爱《小武》的时候,对方回答说是不是有点象新现实主义。我愣了下,马上想起德.西卡也是贾樟柯热爱的一位导演。拿新现实电影对照《小武》,恰好可以看出后者的好与不好来。

实际上,与其说《小武》象新现实电影,不如说宁瀛的《找乐》(继续鼓吹《找乐》)更象继承了新现实风格的完整之作,她本身就是在意大利学的电影。

《90年代的“第五代”》里采访宁瀛,她谈到新现实电影的特点,说《偷自行车的人》没有被人说透的一部分,就是它“把社会问题凌驾于人的问题之上了”。我自己也是坚持反对那种“凌驾...之上”论调的人,现在重读这篇访谈,发现其中对新现实电影的议论都正好可以拿来对照《小武》的不足,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包括她强调的那句巴赞的话:“在一个已经经受过,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惑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拥护...”。这完全就可以拿来讲贾樟柯了。

《小武》的好处大家已经说了很多,我们都知道了,不过它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贾樟柯对小武充满感情,但同时他又太过“袒护”这个角色,使他完全是位落难的、被转型社会抛弃和牺牲的人物,小县城版的周润发(碟血双雄里那个角色)。这些都没有错,但他把小武表现的太完美,从一开始小武被靳小勇“抛弃”,观众心目中的天平就强烈地倒向小武了。新现实电影不是这样的,没有这么强烈的主观色彩(或者往大一点,严格来说,真正好电影不是这样的),而更多的让事件本身说话,一个冲突接一个冲突,人物和环境的外在内在互动都更复杂些。

《小武》本来的标题叫《靳小勇的哥们、胡梅梅的靠山、梁长有的儿子:小武》,整部电影就是讲尚情义的小武先被昔日同为小偷,今天变成大佬的哥们背叛,然后与歌厅小姐胡梅梅的爱情又无疾而终,最后被父亲打出家门的故事。我们眼看着小武一步步被社会与家庭疏离、抛弃,但我事后老想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太道德判断了,我想说的是过分主观的视角和三段式故事的设计都使电影显得不够自然。社会写实是贾的强项,《小武》里到处都是象征国家机器高速运转的高音喇叭,但他其实不必那么袒护小武,真实生活中小武与环境的冲突一定比这要更丰富完整。

这问题在《站台》得到了一些改善,不过《站台》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5 ) 贼的人生亦如歌

人生如歌,对衔着金匙一路顺风顺水的幸运儿而言,是一首浪漫得过于轻俏的BOSSA NOVA;对草根若小武者,则是一首粗制滥造人人能唱,跑腔走调得有些荒唐的卡拉OK吧。有多少人,一生在麻木地唱这歌,却浑然不知歌名曰《生之悲歌》。

投胎是个技术活,你若失手投到那样一个整日煤烟笼罩暮气沉沉的乡村,有一个动辄操家伙揍人的爹,一个几句话不对就叫你滚蛋的娘,你也许会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为人中龙凤,百分之一的机会沦落成小武甚至更糟,最有可能的是在小县城或大地的某个旮旯庸常囫囵地度过一生。是这哪一种经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不到幸福在哪里。

但有几个人会同情这个穿着邋遢西服,身子永远站不直,拧着脖子看人,说话霸道表情茫然的命运弃儿呢。人们会帮助山区留守儿童上学,却无法同情一个一次次向路人出手、自甘堕落的贼。因为他是贼,被朋友唾弃,被撵出家门,被女人欺骗,被铐在大街电线杆子上都是活该吧?听上去像个笑话,却是恶性循环生出的莫大悲剧。

小武令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一块面包最终坐了19年牢,雨果是这样说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绝境的时刻。”比起法律,道德的绝境更令人寒心吧。

同样是贼,《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爸爸就博人同情得多,因为贾樟柯的片子不拔高,也不煽情,只是拿一段“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你看,个中感受观者自便。

P.S.不管影评家们如何上纲上线,于我倒觉得贾的作品更像是老《东方时空》里《生活空间》那样的小栏目,当然“摆拍”的成份更多些,加上“浪奔浪流”、《选择》那样的黑色幽默笑点设置若干。贾是极有敏锐洞察力和狡诘民间智慧的。

 6 ) 老实的《小武》

2006年,贾樟柯在四川大学宣传《山峡好人》

当我第一次看完影片《小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些话需要说出来,可是一时之间众多的情绪和表达的欲望都在体内蠢蠢欲动,我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我决定去看看别人对《小武》的评价。结果一看吓一跳,网络上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论吓得我一愣一愣的。什么社会断层,什么底层生活,什么城市剖面。一位外国朋友(著名的法国的夏尔·戴松)对影片的镜头和技术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甚至有人把影片结尾牵扯到了“看”与“被看”的问题上,与鲁迅先生比较了起来。 看过那些评论我便再也不敢写什么了。可是,那个嘈杂、破败却受到新文化侵袭的小县城,那个穿着旧西装和鸡心领毛衣的男人一次次闯入我的脑海中。而每当看到那些场景,耳边想起那些歌声,我的心中总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堵塞着,我因此而伤感起来。于是我再次看起这部电影来。当我第五遍看完这部模糊的影片之后,我终于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抛开那些技术理论和象征意义,发现两个字便可以概括我的真实感受,那就是“熟悉”。 熟悉,是的。作为一个在小县城里度过少年时光的人来说,电影里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实,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谋而合。那些站在公路边等车的人们,脸上浮现出漠然的表情;那个穿着旧西装,把衣袖挽起来的男人;闹哄哄的街道和不断宣传政策的广播;街边的台球桌和传来的枪战片声音;土洋结合的电视台和给亲友的点歌。这些事物贯穿于我的少年时光,他们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让我重新回到了小县城里读书,让我重新坐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看着港台片。这种真实让我迷恋,它们是小城镇少年的集体回忆,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武说他“只是个手艺人”,说他自己老实,笨。《小武》的画面同样显得粗糙和模糊,我相信这部片子是老实的。我相信导演只是在用画面展示他的回忆和故事,那其中并不含有更多的隐喻、暗示和象征。夏尔·戴松并不能理解中国的卡拉ok厅里用50元便可与小姐共度一段时光。可是对于我们,这太容易理解了。《小武》并没暗示什么,但导演是如此的熟悉我们的生活,他随意的选择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便表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 在《小武》里,我们几乎不会有一个场景觉得牵强,没有一个情节觉得突兀。里面的人物是如此等同于我们在现实中接触的人。改行后卖烟开舞厅,在电视上衣冠楚楚的讲话的小勇不正是那些“农民企业家”的一员么?舞厅老板娘圆滑的处事和说翻脸就翻脸的作风和江湖上的风尘女子有什么两样?而每每小武的出场,总是让我想起当年我那在街上走过的五叔,他拥有和小武相同的发型和表情,他穿着不合身的旧西装,卷起衣袖,沿着墙根,斜仰着头,摇摇晃晃的走向台球桌或者录像厅。 不仅是人物,影片中的人际关系、相处方式同样真实可信。小武给小勇送礼时两个人的沉默和尴尬;小武和胡梅梅在街道上的暗暗较劲以及他们的爱情;小武的父亲要小武和大哥一人出五千以资助贫穷的家,保护二哥的亲事;还有那位年长的警察和小武,他对小武如同长辈一般的温情;还有小武的朋友对小武的劝告与帮助。这些从没出现在其他中国电影中,但它们却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它们随时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社会生活中,扎根于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一旦把它们搬上电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在上面表演,便只能受到感染,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和体会。 熟悉而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沉浸其中的我跟随着导演达到了情节的高潮。这样的高潮来自于《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一段。外国朋友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可是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这一个时刻弥足珍贵。我们如同小武一样沉默压抑的生活,只有在那些特定的时机,我们的压抑才会瓦解,我们的心中充满豪气,我们要在卑微的生活、平凡的身份中维持着这份豪气。《爱江山更爱美人》这首歌本身便是江山美人的豪情潇洒,这首歌体现着孤单的个体能够获得的虚幻的幸福。小武得到了这种幸福,他拿着舞厅的假花献给胡梅梅,接受着胡梅梅把他当大款来傍的要求,举起酒杯很豪迈的喝酒。在音乐的烘托中卑微的人终于获得了男人的尊严。 而我是如此熟悉这样的时刻,那种虚幻的英雄梦想充盈在每个男人心中,可是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低贱的生活,受尽打击,沉默而脆弱。我见过很多个男人在喝醉后狂乱的放纵,我见过他们炫耀着他们值得或不值得炫耀的经历、才能、家产、事业、人际。小武,这个被朋友背叛,处于社会转型期内动荡不安的平凡人,这个在小县城的夹缝中维持着生存与尊严的小偷,终于在这一时刻获得了虚幻的自尊和满足,获得了左手江山右手美人,获得了豪情大丈夫的假象,他举起酒杯大口喝酒,他搂着他的女人风流倜傥,他拥有他的兄弟酣畅淋漓。他在这一刻获得了释放。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感动于导演终于拍出了我们的真实。屏幕上已充斥太多功成名就的正面形象,太多令人生厌的和平景象。看到这样真实的自我满足,平凡人能够获得的短暂的幸福,我们不能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便是真实的贾樟柯,这便是他带给我们的真实和感动,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拥有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虽然学习了众多理论,但他保持着诚恳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在阅读了他的一些访谈之后,我发现了他对生活的迷恋。他用老实的、坦诚的、物质的画面给了我们回忆中熟悉的场景,然后让我们穿越这些物质性的场景,看到他真正要表达的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动荡社会的不安,以及平凡人虚幻的感动。 而正是这种生活态度,使他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生活的剖面,才能对生活中各种人、各种人际关系了如指掌,才能明白生存中的压抑和放纵。他才能拍出《小武》,让这个不被政府允许却让我们同情的小偷如此的鲜活,如此的贴近生活。这便是老实的《小武》所具有的力量。 这种老实不属于戴着墨镜营造情调的王家卫,不属于被色彩和票房迷住眼睛的张艺谋,不属于擅长在宏大背景中进行叙述的陈凯歌。这种老实的特质,它只属于真实生活着的贾樟柯。

 7 ) 转载导演贾樟柯的一篇旧文

有酒方能意识流 贾樟柯 拍完《小武》后,约我出来见面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自不敢怠慢,也不想错过任何一个人。江湖上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象我这种拎一只箱子来北京找活路的人,突然得到别人的注意,总是心生感激。阅人胜于阅景,况且那时穷有时间,即使只是扯淡闲聊也乐于奉陪。 见面就要有地方,这对我是一个难题。那时我还没有办公室,家小,杂乱也不可待客。每次约会我都让对方定地方。客人又都客气,说要将就我。于是沉默一下,动一番脑筋,说出来的还是三个字:黄亭子。 直到今天我的活动范围还都在新马泰一带,新是新街口,马是马甸,泰是北太平庄。这些地方离电影学院近,上四年学习惯了,腿便自己往这边跑。黄亭子在电影学院北边一百米,是家酒吧,全称叫黄亭子五十号,因为隔街可见儿童电影制片厂,好找。下午客稀,也便于说话。 那时,不远处的北航大排挡正是黄金时代。入夜时分,三教九流蜂拥而至。烟熏火燎中有孜然的香味,就着红焖羊肉可以看见械斗。那边新疆大叔用维汉双语招徕四川小姐,一低头身边这桌大学生不知为什么已经哭成一团。这里混乱,迷茫但充满生机,对我的口味。但黄亭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每次从北航回学校路过这里,透过窗口看见里面灯光昏暗,便觉无味。山西家穷,从小父母就节约用电,15瓦的灯泡暗淡太久,让我日后酷爱光明。也是青春不解风情,那时心中充满宏大叙事,自觉很难融入烛光灯影。 第一次进黄亭子是97年初,我在香港碰见摄影师余力为,两人打算日后合力拍戏。我剧本还没写,他已经来了北京。接他电话时,他在黄亭子里等。进了黄亭子,他的桌上已经有了几个空酒瓶。我点上一支都宝,这烟别名点儿背。但一切如此幸运,这次见面让我们决定一起去山西看看,这便有了日后的《小武》。 小余能喝,成了黄亭子的常客,我便常来,与老板成了好友,时间长了有人戏称黄亭子是我的办公室。老板简宁是诗人,开酒吧也开诗会,常在午夜时分强迫小陈和他下象棋。小陈是调酒师,见我进来总喊贾哥,并让莉莉倒茶。莉莉是服务员,简宁的远亲,爱看电视,常梳一头小辫,把自己打扮成民国戏中的女子。这样我在北京又多了一个去处,即使无人相随,来了黄亭子也总能找到人聊天儿。象我这样的人不少,有一个英国人叫戴维,在化工学院作外教,他总是准时晚上十二点来酒吧,要一杯扎啤,仰着脖子一边看足球一边和小陈聊他伦敦乡下的事。这些思乡的面孔在午夜时交错,彼此没有太多交情,所以能讲一些真实的话题。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的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爬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象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回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陪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亦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over 电影看多了以后,开始有一个判断电影好坏自己的标准。 我喜欢动机很纯的导演 世道艰难

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短评

1997,导演:贾樟柯(中),27岁。《小武》是贾樟柯的首部长片,制作简陋、画面粗糙,但影片真实,直接,沉痛,温柔,有力,导演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在片中有完整而深入的表达。本片在第48届柏林电影节等7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认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8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地下影片,为什么地下?

10分钟前
  • 白羽
  • 还行

送不出去的礼金,是找不回来的情分,就算天天去看喋血双雄,也抓不住纯真。唱不出口的心雨,是说不清楚的孤独,就算天天守着呼机发呆,也留不住旧人。谁说盗贼不讲仁义,谁说欢场没有真情,只是这天色变得太快,小武还来不及驻足,却已经到了黄昏。贾樟柯用粗粝的影像,却清晰的勾勒出一个被遗忘的人。

13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行了,我低级,我就是欣赏不来这种小众电影,看不下去啊

18分钟前
  • 毛利
  • 较差

旧的已经拆了,新的在哪里呢?时代转型变革时期的困窘,有人搭上了顺风车,有人追不上步伐显得很狼狈,亦有人无所适从眷恋过去。小武的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这是深情的一桩悲剧。结尾的群众围观长镜头十分震撼,几乎让我都感受到了被窥视和围观的困窘和不适。影片里屡见的“烟雾”意象也十分动人。

23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摄影的粗糙弄拙成巧,呈现了绝佳的记录风格,贾樟柯的编剧能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出色把握更在这部简单直接的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年代记忆的运用有些泛滥,却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时代,至于“迎合西方审美”一说,我只想问,到底是电影工作者选择了崇洋媚外,还是某些国人选择了醉生梦死的粉饰太平?

25分钟前
  • 楚翰彻
  • 推荐

王小波说“尊严就是,你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贾导用最真实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尊严。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动荡社会的不安,以及平凡人的感动。虽然电影已经过去14年,小武还是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那个没有理想,没有出路,被社会抛弃的闲杂人等,现在唤作屌丝

26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浙江台1818黄金眼节目。采访一个小偷,问他为什么干这行,本以为他会说生活所迫之类的。结果小偷说——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有的人演警察,有的人演小偷。总要有人演小偷

2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贾导果然是悲天悯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讲堂】

2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小勇、小武1982+1987刻在墙上的身高记录。结婚时要给他六斤钱。《心雨》献给亡者还真贴切哈哈。

3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血淋淋的现实里,有个贫穷的理想主义者。

35分钟前
  • Enjoy_時光機。
  • 力荐

贾樟柯绝对是最会省钱的

38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无言以对!这部电影太好了。。他在社会的边缘存活,纯情,道义,无奈,都交织在这一个人身上。歌我首首会唱,可是看完电影觉得这几首歌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意思了……

4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有位姓胡的小姐呼你,祝你万07.01.13观影…………事如意。……困境中的人,是否真的没有出口?……村口那条路很长,走起来很累。又一部看完无言,想骂人的片子,MD

44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太棒了。一个看似病态幽默的故事,但是如果你是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45分钟前
  • ms.鳄鱼
  • 力荐

贾樟柯那一流的所谓艺术片全是这个德行,尽力还原了生活常态与社会真实,却让真正属于这个群体的人根本看不下去,这种一帮文艺青年的”感同身受“是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伪命题,根本作不了数的。

49分钟前
  • 砚小朵™
  • 较差

第一部贾樟柯。为贼不够理想,为人不够现实,所谓有情无志,最可怜不过如此。

5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小武小武 情深不寿

54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可能在当年出来这么一部片的确能震住一批人,现在看来实在不足为奇。

5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无力感,彻头彻尾

1小时前
  • 路人X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