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爱情片俄罗斯1998

主演:朱莉娅·奥蒙德,欧列格·米契柯夫,Aleksey,Petrenko,理查德·哈里斯,安娜·达尼洛娃,

导演:Nikita,Mikhalkov,

播放地址

 剧照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4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5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6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7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8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19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15:24

详细剧情

在一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军事学院的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偶遇了风情万种的美国女人珍,两人暗生情愫。珍谎称自己是个寡妇,来俄罗斯看望疯狂的机械师父亲,但实际上是被请来骗取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将军信任的交际花,好让机械师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伐木机能够顺利驶进西柏林亚。但是没想到将军对珍动了真感情,并想向她求婚,而安德烈对珍的感情愈演愈烈,珍一方面想接受安德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想完成任务,于是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一次演出中安德烈因为嫉妒和误会,抽伤了院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安德烈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十年后,珍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安德烈的住所,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改变……若干年后珍回到了美国,把这段往事在信中讲述给了军事学院的儿子。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心中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部电影不止看了一遍,却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在教室里看。一直觉得,电影这样东西,应该是一个人、几个人一起看而不是一群人挤在一起为看清屏幕上的字幕绞尽脑汁。电影中的喜怒哀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亦不会懂自己心中的波澜,面对凝聚着心血的每一帧画面又怎么能在一嘈杂的、人多的环境中细细品呢?可这部电影却有这样的魔力,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人期待着下课,但期许着珍和托尔斯泰有个美好的结局。
       剧终,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安静,没有人移动,直至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大家才动了起来,依然无人说话,我看到了每个人脸上不约而同的沉重。同样的,我和朋友一言不发地下了楼,出电梯的那刹那,她说,我心里不好受。对了,她破天荒的没在课上玩手机。我说,我懂。那是一种心里堵得慌的感觉。
       因为,我们都期待了理想主义的爱情,世事却过于苍茫冷峻。这就是现实。
       所以,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有个西伯利亚的。
       十九世纪的后期,一个美丽的美国女人只身离开了故土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她就是珍。她肩负着一个秘密,背负着让那个俄国将军拉德洛夫资助格拉翰姆研发的、那个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机器的任务。珍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了年轻的军校学员的托尔斯泰,或许是珍身上迥异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托尔斯泰被她吸引,珍也被这个单纯的少年吸引,他们一起堕入了爱河。有了爱情就会有悲伤有误解。在军校学生们演出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托尔斯泰饰演了理发师。在一场戏间歇的休息时间里,他无意中听到了珍和将军的对话,他觉得爱情受到了侮辱,仓皇而逃。珍赶忙追了上去想和心爱的人解释道歉,然而隔着一道上锁的门,珍不知他已走,托尔斯泰不知她的心。这个令人心碎的误会,终成为了他们分开的导火索。即使最后在朋友们的劝阻下,托尔斯泰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他带着骄傲和不妥协,在看见将军和珍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时,拿起了琴弓从舞台上一跃而下,用它狠狠地抽向了将军。因此,因为爱,因为不屈,托尔斯泰终还是被将军报复,只得被发配服役。那最后一眼即是永恒。
       多年以后,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终于可以轰鸣着驶在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中时,珍也终于可以踏上这片有着托尔斯泰的土地。可并没有心爱的人的久别重逢、相拥而泣,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珍在看到小屋中的照片后,她带着遗憾、愤怒、悔恨等等一系列情绪,驾着马车怅然离去。有一个秘密,托尔斯泰再也不会知道了。
         珍以为她来晚了,时间消磨完了所有他心中的爱,所以她走了。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有一双眼睛始终带着想念、带着痴恋,一如从前般凝视着她离去的背影。谁说托尔斯泰不爱了呢?时间的流逝,只是让这爱更加的刻骨铭心而已。在山野里打猎的托尔斯泰一定感受到了珍,所以他向着珍的方向,像个野人一样拼命的奔跑。他穿过了树林,越过了溪流,最后,他站在了最接近珍的山顶,点上了一支烟,然后痴望着昔日的爱人消失在原野的尽头。从前英俊的少年,此时早已如同野人一般。过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部电影抛去镜头画面,吸引我的只有托尔斯泰和珍之间的爱情,托尔斯泰对爱的忠贞和不屈。他付出了自己的前途和一切来捍卫这段感情的纯洁和高贵,甚至他可以为此和同学私下里决斗,凭他并不擅长的剑术,以至于差点为此丢掉性命。托尔斯泰是多么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他对待爱情的表现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的统一,他像捍卫人格一般,坚定不移地捍卫着他的爱情。他的冲动注定着很多东西和水晶一样易碎,但同时,这也使他永远在人群中熠熠生辉。这种光芒蕴含的骄傲、勇气,是可以让我们敬畏的一种气质。
       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所在的狭小圈子的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同化或淹没,渐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既定的价值观装在了一个无形的盒子里。许多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感,便懦弱的接受了世俗给他们设计好的人生道路,背着人生的十字架踽踽独行。我们无法彻底放下脚下熟悉的土地去翱翔,却又日复一日的渴望那飞上天空的感觉,甚至我们都做不到去远方流浪。很多人的一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有离奇的际遇,现实生活的平淡会让人逐渐地忘记哭忘记笑。
        然而,所幸,我们会遇见爱情。
        可是,爱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爱呢?
        前段时间又重温了《断背山》,第一次看完了整本剧本。李安导演旨在描绘那段纯洁无暇的,超脱于性别的爱情。可是,那真的是爱吗?Jake和Ennis那十多年真的是因为爱吗?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段衍生于情欲寂寞,终结于爱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这段情的开始,只是因为有了相似的经历,然后在那样一个夜晚、那样一个地点,在寂寞驱使下的理所当然。人是孤独的群居动物,他们渴望温暖,些许的光和热就足以让他们为此奋不顾身。Jake和Ennis的昔日经历和现在的处境给了他们巨大的孤独感,而对方是这山上除了羊群以外和自己最相似的生物,他们产生信任、产生同情,他们不愿再独自漂泊独自承受。于是,他们在断背山上,在那片最接近生命底色的蓝天下,他们,在一起了。
       我觉得,他们是不懂爱的。他们在离开断背山后的十几年里的藕断丝连,不过是因为习惯、因为相惜,他们始终相信彼此是最理解自己的,可以在见面中不需要掩饰的发泄出他们自己对于世俗的不满。如果说他们一定会爱人,那个人就是他们自己。Jake和Ennis的在一起本就是为了消除自身的孤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许也正是这种依赖,这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在年复一年对彼此的期待中悄然变质,最终演变成了超越于寻常爱情的爱。在Jake死后,依循着蛛丝马迹,我发现他们的爱是深刻的热烈的。他们因爱而生,因爱而亡,彼此汲取着温暖和希望。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曾经。那么,也应该是有一个西伯利亚的,那里承载着所有的期许所有的爱所有你从前想象过的美好未来。爱从来不会是无理由的,Jake和Ennis因为相似因为依赖而爱,托尔斯泰和珍就是因为不同而爱。珍身上的神秘气质、有别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身上的单纯、纯粹、勇气吸引了珍,彼此身上那吸引对方的那一个特质都是对方恰好没有的,他们的相爱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托尔斯泰和珍的爱情里,有个不得不提的姑娘,托尔斯泰家里的女佣,那个年轻的俄罗斯女孩。她对托尔斯泰的爱我不能说一定比珍的多,但起码是差不多的。整部电影里,她的出场也就是三四幕戏却刻画了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敢的姑娘的形象。当她借给托尔斯泰修扇子的三块钱时,我们都能发现她是深深爱着托尔斯泰的,那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带着爱意的眼神,不过那时托尔斯泰的一颗心早就系在了珍的身上。当珍来找托尔斯泰的时候,女佣依着女人的直觉藏在眼里的防备,在听到房内传出的情欲声时默默放下的茶具托盘,她的爱纯粹不强求,包含祝福,遗憾深藏。然而,当托尔斯泰被流放时,她在站台上的声嘶力竭又告诉了我们,其实她从来没有放下,依然爱着托尔斯泰。珍在托尔斯泰西伯利亚的家里参观时,有镜头扫到了女佣和她的三个孩子以及女佣和托尔斯泰的结婚照。这才惊叹,原来她如此地爱着托尔斯泰,能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西伯利亚并为他生儿育女。这其中的那份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出了。可她的心里应该还是有恨的,不然她怎么会躲在门背后悄悄举起了丰收用的镰刀…十多年过去了,珍依然是那个威胁啊。
        本片的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一是因为那台伐木机作为了全片的线索,贯穿全片;二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扮演了理发师并且他现在身处西伯利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会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托尔斯泰;没有那台机器,倘若他们相识了也不会产生误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能踏上西伯利亚的土地,去寻找她昔日的爱人..即使青春不再,这个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当时那个会唱《费加罗的婚礼》的帅气小伙那时也与心爱的姑娘相爱…
        在俄罗斯这片广袤、寒冷的土地上,散发着一种无比浓烈的忠贞和深沉的味道。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近乎不近人情的俄罗斯。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深刻。因为这是所有俄罗斯人民骨子里的一直存在着的特质,冲动、勇气、热情。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的时候,珍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小托尔斯泰是代替老托尔斯泰在爱着珍啊!
        爱从不曾消失。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珍似乎很久以前就对她和托尔斯泰的这段感情做了预言。他们之间缺乏信任,缺乏信心,然而最终都迷失了自己遗忘了初心。
         爱,是蜜糖也是毒药,是勇气也是懦弱。即使最终结局是曲终人散,我们还是有整片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用来安放心中那无处搁置的情。
         亲爱的朋友,你我虽也不能幸免,所幸,我们心中有属于自己的西伯利亚。

       

 2 ) 西伯利亚传奇

我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故事,抑或,这只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传奇。10年以后,西伯利亚茫茫的大地上,珍妮驾着马车在针叶林间狂奔。她以为,这次的造访将是属于她内心里永远的秘密。珍妮不知道的是,托尔斯泰如有神启般的在远方注视着她。多年又多年以后,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应该将这段故事在内心里酿成了甜蜜的忧愁,伴随着岁月悠悠而消逝罢?

无法重来一次的生命无法承担后知后觉的后果。无力摆脱宿命的人们注定要忍受冲动带来的惩罚。托尔斯泰不知道,在他举起琴弓向将军抽去之前,他和珍妮即将得到永远的厮守——珍妮将完成任务,将军也答应要原谅他,他们很快就可以长相守。

或许,这就是命,就像他们两个人在火车上的相识一样,没有人说得清。

我们注定要吞下性格的弱点与现实的矛盾之间的苦果。

我无法描述我心里的震撼。从来我都喜欢悲剧,因为它可以让我更深的体味人性与现实。可是,我又害怕悲剧,只因天生的不能对悲剧免疫。

珍妮对事情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只是这一切在她明白对托尔斯泰的爱之后开始慢慢崩溃。托尔斯泰的任性执着,在这一场爱恋中更加得明显。我无法说清在这场爱中,谁为谁做出的牺牲更多。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爱,又要承担这样多的伤害?

珍妮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是我们背叛了我们自己。10年后,当托尔斯泰静静的注视着远去的珍妮,他终于只是静静的看着。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儿,他终于懂得了责任的意义。

这一切,足足耗费掉了10年的光阴和世纪末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3 )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记得最初她揭开幕布,一群年轻的士兵坐在地上嘻嘻哈哈吃着甜甜圈;
 记得失去与爱人共舞机会、气得和小狗龇牙咧嘴的安德烈;
 记得她染回了发去找他,把一个成熟的、颇具风韵的女人所可以给予的一切给予他,她唤他,my boy,我的少年。
 记得他被送上流放的火车,朋友们唱起费加罗的婚礼,追逐着渐行渐远的火车,他在火车里高声应和,那一刻,世间一切风景都缄默。
  
  
 当然,还有最后的最后,苍老的安德烈与年少的安德烈一起为了他们的爱和梦朝前奔跑……他终于还是平静地看着她离去,那一刻,他尘满面,鬓如霜。

      如果我们相逢
      在多年之后
      我将如何向你致意?
      以沉默,以眼泪。

  
 我被深深地震撼。为了那怦然心动的爱情、为了白雪中的俄罗斯、为了那曾经火一样炽热的少年……更为了,那轻狂的、放肆的、如莫扎特的乐曲一般曼妙、如少年的笑容一般美丽的,青春。他们的。我们的。
  
 或许,真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才能这样不顾一切地面对世界。



Что в имени тебе моем?
A.C. Пушкин
1830

Что в имени тебе моем?
Оно умрет, как шум печальный
Волны, плеснувшей в берег дальный.
Как звук ночной в лесу глухом.
Оно на памятном листке
Оставит мертвый след, подобный
Узору надписи надгробной
На непонятном языке.
Что в нем? Забытое давно
В волненьях новых и мятежных,
Твоей душе не даст оно
Воспоминаний чистых, нежных.
Но в день печали, в тишине,
Произнеси его тоскуя;
Скажи: есть память обо мне,
Есть в мире сердце, где живу я...


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
它会死去,
象大海拍击海堤,
发出的忧郁的汩汩涛声,
象密林中幽幽的夜声。

它会在纪念册的黄页上
留下暗淡的印痕,
就像用无人能懂的语言
在墓碑上刻下的花纹。

它有什么意义?
它早已被忘记
在新的激烈的风浪里,
它不会给你的心灵
带来纯洁、温柔的回忆。

但是在你孤独、悲伤的日子,
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
并且说:有人在思念我,
在世间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这部片子让我爱上爱情。俄式作品了解进行时。

 4 ) 任是稚拙也动人

将近夜半,带着些睡意,在老公推荐下看碟。the Barber of Siberia?看到片头古典的红色幕布,我忍不住问,不是Siviglia?老公对着幕布拉开后的那一大片亚寒带森林说,不,就是西伯利亚。
影片开头珍给儿子写信,这个倒叙结构给我一个明白的信号,本片是个悲剧。其实就故事主线来讲,不过是个不大新鲜的爱情故事罢了。邂逅,迷恋,误会+三角,错过,追忆,无非这些。就是男女主人公的搭配――年轻冲动的俄国士官生和风情万种的美国寡妇,也不是什么出奇的组合。
但是,竟然还是被打动了。回想原因,大约一是氛围,二是细节,噢,还有角色。
所谓氛围,嗯,那种冰凉清冷干脆的空气,人们脸上带着点儿傻劲儿的傲气,贵族舞会和平民狂欢中相近的疯狂,交织成一种集体白日梦似的景象。这就是所谓不是西方人,也不是东方人的俄罗斯民族吗?
有人说男主角安德寄托了导演对俄罗斯人的理想。我所记得的是他总是傲然昂起的下巴,执著的眼神,开始的时候挺好笑,后来越看越可爱,最后则让人心痛,最后的最后还加了一分敬意。如果说他有什么让我吃惊的举动,就是随雷诺上将去向珍求婚的那段。我大约是受中国闷骚人士毒害太深,以为会是这样的场景:安德替上将念着英文情诗,用别人指定的台词倾诉自己的心声,眼神深情而幽怨……但我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对结局――念了一半,安德愤然脱稿,清晰坚定地说自己的心里话:自从在火车车厢见到你,我就一见钟情;我刚毕业薪水不高,还没有能力结婚,但是未来我愿意努力……旁边的将军愕然停下了演奏,珍和冒牌老爸也尴尬无言,小伙子却自顾自地把要说的说完,昂着下巴一个立正出去了。是啊,他就是这么不留余地,不搞黯然自伤那一套。他还是个孩子呢,才这么任性地不顾后果不看对象地要求纯粹的感情吧?真傻,真可爱。
女主角一开始明显是逢场作戏,到后来才被她本来蔑视的孩子气的安德所震撼,发现世上真的有交易之外的东西。Julia Ormond把珍演得很有魅力,妩媚伶俐,但偶尔一阵粗野的大笑不免揭示出她并非一个标准的淑女。估计就是这点让人意外的野性对血管中涌动着疯狂的俄罗斯人有致命吸引力。
其他的,喝醉了酒的上将好玩极了,突然成了超人,像酱爆一样burning了。去求婚,郑重地从大公事包里拿出父母的画像展示给冒牌父女看,认真劲儿让我对他有点同情。
有个细节不知为何印象很深。沙皇阅兵那段,致辞之后沙皇离开,士官生们干了杯摔杯子扔帽子欢呼拥抱,一片杂乱喧闹场景中,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立在桌角,无限沉静。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个象征:这些热血沸腾的宣誓效忠的士官生们不过是些易碎的玻璃杯,面目相似、层出不穷,而沙皇则像那只金银高脚杯,独一无二,冷眼睥睨。但他皇位面临的已经是盛世的余晖,像独立于桌角一般,孤傲中透着不安。
西伯利亚那场木屋搜寻的戏,镜头很有心计,稍显刻意,不过还是很好地配合了珍心境的一步一步变化。最后一扇门打开后,紧张的寂静中,一个青苹果滚落。珍捡起果子,眼泪挂下来,而此时门后的母子数人屏息拥立,母亲手中的镰刀光亮闪闪,大人孩子脸上早已泪痕斑斑,――真不知谁更委屈难过。而男主角一直不出现。直到最后,当女主角终于说出了她的我早就明白了的秘密之后,才回放了当年的一幕:安德似有所感地冲出森林,看到珍驾着马车横穿过荒野,他没有一丝青春剩余的面孔毫无表情,点着一根烟沉默着。而此时,镜头叠加至因得到胜利而欢快奔跑的阴阳头美国大兵安德罗•麦加勒处,在他的俄国生父沧桑的脸衬托下,摘下防毒面具的正是个重生的安德。老实说,俗套,但看着解气。
安德的人生沉寂于西伯利亚,但他的青春却照亮了珍的生命,是这个白日梦中最灿烂的梦境。稚拙的执著,原来最动人。

 5 ) 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什么是西伯利亚理发师?那是一种大型伐木机的名字,它在西伯利亚广袤的大地上出现,高大的树木应声而倒,大工业时代的先行官进入了俄罗斯大地,纯朴的俄罗斯人们四散惊逃。

    西伯利亚,寒冷,荒凉,流放之地。美国女子珍妮驾着马车寻找她的爱人,那个年轻英俊的俄罗斯军官,她找到了他简陋的房子,茶还是热的,可是却没有人,在储藏室,她发现了托尔斯泰以前的女仆露娅,她的旁边是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都很惊恐,露娅的手里还拿着一把镰刀。珍妮是威胁,正是珍妮葬送了安德烈·托尔斯泰的远大前程,屋子里都是陌生的味道,他被一个真正的俄罗斯女人照顾的很好,珍妮只好离开,十年的等待和想念都失去了意义,她来晚了,她没有见到安德烈,就等于她没有来过。

    但是安德烈见到了她,远远的看见了心爱的女人驾着马车飞奔,十年过去了,安德烈不再是那个英俊而热烈的军官,他满脸胡子,贫穷,成了一位猎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太多沧桑的痕迹,只是,他还活着,并且学会了点燃一支烟,慢慢抽。

    影片的名字或许是来自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吧,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衍化来的片名,《费加罗的婚礼》是安德烈排练的剧目,当珍妮给儿子讲述往事时,她是《有罪的母亲》。

    俄罗斯,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东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中。珍妮,来自西方世界的女人,她可以征服一个俄罗斯男人,可是却不理解他,最后也得不到他。

    安德烈执着的像是挺拔的白桦,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对珍妮萌发的是古典主义的爱情,宁可为了爱情去决斗,去自寻死路,也不容许任何杂质玷污了爱情的纯洁。

    片子讲的不是爱情,而是俄罗斯的民族。伏特加、英俊的军官为了爱情挥剑决斗,华丽的舞会、热闹的集市、跳舞的吉普赛人、精壮的男人们赤裸上身在雪地上殴斗,然后擦干血迹互相庆祝,这都是“俄罗斯民族古老的习俗”。

    这段爱情因为发生在那个遥远的寒冷的国度才显得与众不同。我想,珍妮离去的那天,安德烈回到家里,他和塞娅都不会提到珍妮,他们会吃一点蘑菇拌小牛肉,喝一点酒,然后平静的过完这一天。

 6 ) 俄罗斯寂寞了

偶然在移动硬盘里发现了写于一年半前的这篇文章,这是俄罗斯文学课的作业。忆往昔峥嵘岁月,我唏嘘不已。或许 拖拖斯基老师已经评上教授了吧,或许他还在给学生们放那些不知所云的电影。我开始怀念他的光头了。

——————————————————————————————
东方西方——米哈尔科夫的寂寞俄罗斯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是俄罗斯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上世纪末的作品,导演通过史诗般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美国少妇与沙俄士官的伤感爱情故事。令人捧腹的诙谐桥段伴着催人泪下的忧伤结局,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坚毅和魅力。据说电影上映后,俄国人难以自持地将这部大制作看了一遍又一遍。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首关于俄罗斯的赞曲,一篇向俄罗斯人致敬的颂词。然而它又不仅是一部关于俄罗斯的宣传片,更是上世纪末俄罗斯最成功的一部商业片。
沙皇、士官、阅兵、科隆姆大教堂庄严凝重的水中倒影;贵妇、将军、巷战、西伯利亚一望无垠的寒带针叶林。观者无不为这样的美景所叹服,无不为这样的爱情而感伤,然而,这样一部充满了噱头的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电影,与其说它俄罗斯电影,毋宁说是一部取景于俄罗斯的好莱坞作品。
然而,电影里展示的是真正的俄罗斯吗?有评论写道:“米尔科夫影片中的俄罗斯不是曾经有过的和现实存在的俄罗斯,而是作者幻想中的俄罗斯,是由皇帝加白马、饮料加鱼子酱、糖果加面包圈、谢肉节加焰火构成的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丝毫不否认这一点。他公开坦言:他表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美丽好看的俄罗斯。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米哈尔科夫调用了一切资源,采用了一切手段,建构了一个关于俄罗斯的梦。而这场梦不仅仅属于米哈尔科夫,更属于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民族。在梦里,男人、女人的缠绵爱恋,东方、西方的文化碰撞,相互交织,融于一炉。让人甘愿沉醉梦中,不复苏醒。

一、 圣洁的女神

这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从美国来为发明家搞公关的少妇简,编剧给她如下定位:气质高雅,风韵动人,身世沧桑而老于世故,温情是当然不可或缺的,而商业利益却永远占居生活的首位。而这个风月场上的老手却不可思议的爱上了年轻的俄罗斯士官安德烈•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为了简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多次顶撞同样倾心于简的将军,甚至拿小提琴弓鞭打将军,当他知道简不寻常的身世背景后,依旧不改初衷,最终落得发配西伯利亚的命运。而简,十年后辗转到达西伯利亚,得知托尔斯泰已结婚,她选择不见托尔斯泰,独自离开。托尔斯泰望着简消失在西伯利亚的林海中。
简,屈服于命运,过着看似风光的生活,却干着另人不耻的营生(诈骗),而当她想摆脱命运的安排,真正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却以悲剧收场。简的经历似乎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恰恰相反,苔丝不屈服于命运,生活异常困苦,最终她屈服于命运,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亚雷,然而苔丝获得的是比简更悲苦的人生。简这个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苔丝的戏拟,简的人生轨迹处处与苔丝相反,而她得到了什么呢?嫁了一个疯子般的老发明家、生了一个情人的私生子,在对情人的怀念中了此残生。这是一个向哈代悲剧宿命论致敬的人物。然而正如同哈代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一样,导演米哈尔科夫并没有将简塑造成一个可鄙的妓女,而是将她塑造成一个能演巧辩的交际高手,某种程度上,她还是个知所进退的善良女子。她没有打破托尔斯泰在西伯利亚的平静生活,而是默默离开,独自养大她与托尔斯泰的私生子,却将自己对托尔斯泰的强烈爱恋深锁心中。只留给情人一个远去的背影。
简的选择昭示:爱,即给予所爱的人幸福。
另一个是杜妮雅莎,托尔斯泰的女仆,她一直默默的爱着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发配后,她毅然放弃了莫斯科的生活,陪托尔斯泰到西伯利亚过清苦的日子。杜妮雅莎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的一种典型性格:以圣母般的爱心容纳苦难、坚韧地支撑。从杜妮雅莎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许多女性人物的身影:驿站长的女儿冬妮娅、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索尼娅、保尔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影片中这个面色红润,身躯结实的俄罗斯下层姑娘,,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那个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影片中有句台词说:“俄罗斯的勇气不仅仅在于争胜,而更在于坚韧与耐心,坚韧加耐心,这就意味着胜利。”这正是杜妮雅莎的写照,她没有因为简的出现而醋意大发,也没有因为托尔斯泰对她的忽视而消沉落寞,无论托尔斯泰的身份士官还是囚徒,她始终不离不弃守护在爱人的身边,她或许没有优雅的谈吐,出众的容颜。但她却以坚韧与耐心陪着托尔斯泰共度苦难。常言道:娶妻取德。或许正是“杜妮雅莎”们的勤劳、忠贞、特别是吃苦耐劳的品德,才维系和传承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也正是她们的这种坚韧和耐心,才使得俄罗斯不断从困境中崛起。
杜妮雅莎的品德是导演和所有俄罗斯人所希望和倡导的俄罗斯精神。
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人,凭借着杜妮雅莎式的坚韧,经过了十年的修养生聚,又看到了民族崛起的曙光。正如爱丽丝是但丁一生创作的源泉,“杜妮雅莎”是俄罗斯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所在。杜妮雅莎是灯塔、是俄罗斯人心中永恒的圣洁女神。

二、 东方西方

导演米哈尔科夫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俄罗斯,无论的景色还是风俗,甚至是酒鬼都那么的可爱。这样的一个俄罗斯,面对自己,有过去的骄傲,也有现在的迷惘。面对西方,心态异常复杂。
电影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似乎取自博马舍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所不同的是《塞》剧喜剧色彩更浓郁些。男主角托尔斯泰热爱歌剧,而他所擅长的正式《塞》剧的姊妹篇《费加罗的婚礼》,电影中,托尔斯泰一共三次演唱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唱段《你不要在做情郎》,让人感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应当和托尔斯泰演绎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有些许联系,然而,影片的最后,人们得知,所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是怪兽一般的伐木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导演的意图:俄罗斯人应当也已经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不然,托尔斯泰何以能够如此精彩地演绎费加罗?但与此同是也应该时刻保持对西方工业主义侵袭的警惕,不能让“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样的怪兽任意肆虐俄罗斯的土地。
俄罗斯向来不缺世界级大师,无论文学巨匠普希金、托尔斯泰,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还是比肩亚当斯密、凯恩斯而不差分毫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都足以让俄罗斯人自豪。然而二战胜利以来,俄罗斯似乎除了AK-47之父卡拉尼什科夫,也就没有可以值得拿出来炫耀的人物了,这是专制集权之祸,还是经济滞后之果,没人能说清楚。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米哈尔科夫用一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把俄罗斯人带回到曾今的辉煌年代,借沙皇之口提出了坚韧忍耐以致胜利的口号。不得不让人联想,这部电影是否有其他什么政治意图。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表现出俄罗斯一头盯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的特点。然而,这样的特点给俄罗斯带来的只能是尴尬:很明显,东方的中、日、印不会将俄罗斯视为同类;而西方诸国也对俄罗斯心态异常复杂。这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告诉人们,俄罗斯人还是倾向于西方文明的,比如:沙俄大公喜爱《费加罗的婚礼》,军校的将军会说法语、德语,军校聘任的地理老师用英语授课,讲欧洲地理……那么,西方人又是怎么对待俄罗斯人的呢?从电影中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疯子一般的美国发明家为了得到大公的赞助,从美国请来专业的诈骗高手,用美人记欺骗可爱得有些弱智的军校将军。最终,发明家得到了钱和砍伐西伯利亚森林的权利,而将军人财两空。发明家开动着他的怪兽般的伐木机,放声大笑,横冲直撞,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只得抱头鼠窜。这一情节只得深思,这里的发明家是否意在隐射西方诸国:在需要俄罗斯的时候,他们可以赔笑送礼,如同奴才;在攫取俄罗斯利益的时候,他们可以耀武扬威,好比怪兽。
电影中处处充满了对比,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属于西方,而西方人却只是贪图俄罗斯的金钱和资源。美国少妇华贵动人,确是个诈骗犯;俄罗斯姑娘粗犷圆润,确能陪主人公共度苦难……
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一直思考着自身与西方的关系,一方面,俄罗斯自认为是西方世界的一份子;另一方面,西方诸国认为“尔乃蛮夷”;俄罗斯欲加入西方而不得,只能“独善其身”。这部电影展现了俄罗斯的这种矛盾状态。
 
尾声

米哈尔科夫是可敬的。在某些导演还在用红棉袄加村姑的大辫子,妄图博取西方人的欢心之时;在他们用大制作加无聊的台词,奢望显示自己的所谓哲学思辨之际。米哈尔科夫却以娴熟的导演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活泼生动、美丽光荣的俄罗斯民族,这个民族或许有酗酒、斗狠的缺点,确是充满希望的。或许米哈尔科夫美化了俄罗斯,但是,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并不恶心、肉麻,而是自然流畅,清新自然。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旋律”

 短评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4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你闪亮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5分钟前
  • 宸伊
  • 推荐

这部片子非常大气,俄罗斯电影就是不一样啊

7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推荐

和妈妈早晨起来一起看的好片子~多么美妙的星期天呀~我喜欢大雨把我们都关在家里~09.5.10

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我用全部生命爱过你,用荒凉的残生感应到你,却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在余生都错过你。

11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即便是在向好莱坞靠近的俄罗斯复兴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电影”的美学传统。

15分钟前
  • Nakedself
  • 推荐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19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笑着开始,沉默结束…

24分钟前
  • sherrylee
  • 力荐

她说:“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28分钟前
  • 卡帕
  • 力荐

悲剧不是一副活不下去的苦逼相,喜剧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呵你痒。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才是大手笔。让你笑到抽筋,痛彻肺腑!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为了爱你,我情愿餐风宿露,不可一世

36分钟前
  • 绿音儿&外星兔
  • 还行

以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引出俄国人灼热的浪漫情怀,他们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矛盾性。他们向往西方的自由,却又热爱着自己的土地。面对伐木机颤抖的树林,在悬崖上弹奏莫扎特,那些画面极富生命力。反衬着爱情的苍白,和西方女人在这个故事中的格格不入。引出这一切华彩的东西却最缺乏说服力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最后一个镜头,我缓缓吐出七个字:“针叶阔叶混合林”

44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48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篇幅冗长也就罢了,关键还处理的如此喧闹、浮夸、肉麻、煽情,让人看的有些尴尬。而且主要人物也都很不讨喜,男主甚至比女主更令人厌恶。一个大小伙子动辄就妒火中烧、任性胡为,这与小人何异?总之,不管结尾再怎么渲染怎么悲情,都没法打动我分毫。

53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好假的高分。

54分钟前
  • 大 象
  • 还行

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有意义吗?十年的苦苦追寻有意义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背叛了我们,其实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即便一切都化为远望时吐出的那口香烟,如果能像<下一站天国>那样,在离世时选择生前的一段记忆留下,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在车厢里喝香槟,这就是意义。

5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爱情还是太迷人 只要你肯等

1小时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那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少年军官,变成了目光呆滞十指黢黑的中年猎人,一次无意的嘲讽,换来的是此生永诀。他的爱太认真也太沉重了。最打动我的是士兵们齐声高唱满含热泪送别他们的兄弟,比爱情还要凄绝。

1小时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⒈一直以为这是讲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结果「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然-是-台-伐-木-机-器-,瞬间有点囧到了;⒉前面是滑稽浪漫的青春爱情喜剧,后面则是相爱的人却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悲剧;⒊看着临近结尾的那些风景空镜,突然好想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人在那片秋季的落叶阔叶林漫步。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