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

剧情片德国2007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帕特里克·德姆西,斯科特·格伦,艾美达·斯丹顿

导演: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剧照

自由作家 剧照 NO.1自由作家 剧照 NO.2自由作家 剧照 NO.3自由作家 剧照 NO.4自由作家 剧照 NO.5自由作家 剧照 NO.6自由作家 剧照 NO.13自由作家 剧照 NO.14自由作家 剧照 NO.15自由作家 剧照 NO.16自由作家 剧照 NO.17自由作家 剧照 NO.18自由作家 剧照 NO.19自由作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8

详细剧情

爱林(希拉里·斯万克HilarySwank饰)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担任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r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r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

 长篇影评

 1 ) Freedom Writers

What is the picture of America in your mind? Tall buildings, high-tech, and fantastic movies in Hollywood…America is a dreamland for most people. It is a country which is filled with exciting adventures, top fashion, romantic love, and modern life. Actually, it is the world of America.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nother world hided in the shadow of these fantastic things. The Freedom Writers unveils the cover of the hided world. It is the world which is filled with gang violence and racial tension. It is still America. But it is not the America in your dream.
Maybe you will be confused by the title of the movie. It is not a story of the real writers. It is a story of some rebellious students. Freedom Writers is a 2007 American drama film starring Hilary Swank, Scott Glenn, Imelda Staunton and Patrick Dempsey. It is adapted from the book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by teacher Erin Gruwell who wrote the story based on Woodrow Wilson Classical high School in Long Beach, California. It is a story about transformation. A group of people was abandoned by the world and saved by the brief. It is not just a story on the screen. It can be anyone’s story. Maybe it is yours.
The movie is real but out of the common. It shows a hard journey that some students who are labeled as “at-risk” and “unteachable” get rid of the past shadow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eacher, Erin Gruwell. Maybe you don’t know the history of segregation and the multiracial problems in America. You still can understand how badly the students who are labeled as “backward student” are treated. You still can understand how hard for these kinds of students to own a bright life. The movie calls up something my inner self. The hided world in America, which is neglected by us for a long time, harms some peopl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have the courage to choose their own life. They light the lamp for themselves. They stand up in the bad situation.
Your life is what you choose. I am impressed by Eva in the movie. She is a Hispanic girl and narrator for much of the film. She was surrounded by the racial hatred and gang wars since she was a child. She was affected by the kind of life. But a murder changed her life. One night, Eva’s boyfriend accidentally killed Sindy’s boyfriend. Eva became a witness. She must testify in court.
Formerly she must protect her own people in her testimony. But she learned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her teacher Eric. She hesitated to make the choice. For the benefit of her, she should against the law to lie. For the fair, she should tell the truth to the judge. “To be or not to be” is not one person’s problem. How to choose?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for her? It is a kind of torture for her. Finally she chose to tell the truth, much to some of her family members’ dismay. The gang members caught her. It was the breathtaking moment. I was so afraid. Fortunately, for the respected for Eva’s father, the former gang members decided not to kill her. But she was abandoned by her father and her family. It is a turning point for her. She got a chance to change and went far away from gang life. I am happy for her and think a lot. How to control our own destiny? People make history; unusual people make history interesting; unlucky people can make their own history. The answer is answered.
The past evil thing is still a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We don’t understand the segregation. We think it belongs to the past and is pulverized by the history. We don’t understand the gang war. We think it only exist on the screen. Now we know the cruel life is still alive, even in America. How hard it is for these students in that situation. How shocking for us to know it. The movie widens our horizon. We know more and think more. If I were a girl in such situation, what should I have done? I don’t know. No accurate answers. Everyone makes the choice by themselves. It is not only the fight in outside world, but also the fight inside world. You need to win yourself. In the movie Eva shows us how to fight in her heart.
Besides her, in the movie all students make their choice fighting against original themselves. They are lucky and brave. Maybe you can learn to evoke yourself from them. The woman teacher, Eric Gruwell, is the angel for the students. She is responsible, warm-hearted, and tenacious—she is an admiring teacher. She makes her students become the new people. It is the best rewarding thing for her. Her father said: “What you’ve done with those kids…I don’t even have words for it. But one thing for sure, you are an amazing teacher. Special. You have been blessed with a burden, my daughter. And I envy you that. And I admire you.” She is 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a doctor—save those whose spirit is crushed.
All in all, it is an unmissable movie. You will be touched and inspired. The movie is a teacher for us. The plot is attractive and compact. The soundtracks touch your heart deeply. You will know more about the America. The movie deserves your appreciation. Don’t miss it.

 2 ) 《街头日记》:仇视源于生活中的真实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韩兮
2007-5-31于通州

 3 ) 好老师能激发学生最好的一面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4 ) 自由作家日记

  没有深刻的着重的叙述某件事情,可深处却让人懂得一种理念,存在或不存在,只是本身需要被重视的那种情绪,当某日,有人和你说,你行,在这样觉得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有人对你产生兴趣,对你微笑,你很温暖,你希望能朝他的方向努力,再多的推脱,再多的说辞也无力,我没有想表示什么,只是觉得,人真的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一种可亲近的温暖

 5 ) 民权运动之后的漫漫长路——从电影《自由作家》看教育在种族融合中的作用

[公选课《英美电影思想解读》课程的课程论文,感觉切入口较小,篇幅适当,写得还不错。基本表达了本人对美国自由派种族平权政策的认识和反思。] 好莱坞拍摄过很多关于学校教育的电影,也有很多描写种族问题的电影,但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的则并不多见,而能够像《自由作家》这样进行深入探讨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从政治立场上看,《自由作家》提倡多元文化,宣扬种族平等与种族和解——并没有脱离美国正统自由派 思想的框架,但以教育为切入口的做法,以及对洛杉矶少数族裔社区帮派现象毫不避讳的直白展示,令此片极具现实意义。影片所揭露的事实,表明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开始的种族融合进程,至今仍然步履维艰,少数族裔的生存环境仍然恶劣,族裔间偏见导致的仇杀普遍存在。那末,原因何在?解决之途何在?《自由作家》的剧情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一、从“参加过民权运动”的“父亲”说起 影片有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主角Erin Gruwell在初次和女部长谈话时提到,她的的父亲是一个“参加过民权运动”的人。这个“父亲”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喻了当代美国人看待种族问题的出发点:经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黑人民权运动,自由派民主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种族平权措施强行保障少数族裔的受教育权和平等地参与国家公共生活、获得各种福利的权利,当年那个具有严重种族歧视倾向和制度化的种族隔离政策的美国如今已不复存在。相应的,曾在美国南方地区猖獗多年的3K党等种族主义团体已经被边缘化,散布任何种族主义的言论都会使一个人名誉严重受损并丧失担任国家公职的机会。可以说,经过民权运动,在当今的美国,种族平等已经基本成为一种主流社会的共识,甚至内化为判断一个人“政治正确”与否的刚性的标准,针对少数族裔的制度性和政策性歧视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但在法律条文和政府公文中的歧视消失了,并不意味着现实中歧视的消失。虽然少数黑人能够通过保障性的教育通道获得社会阶层的提升,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黑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程度依然远超白人,政治不平等之外的经济不平等是被相对固化的,而且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改善的途径。诚如片中黑人少年所讲,他认识的黑人都是一贫如洗,除非会唱歌或者打球。同时,以“生物学种族主义”为基础的老种族主义消失了,但以文化偏见为基础的“新种族主义”依旧方兴未艾 。但部分白人同时认为自己已经给少数族裔足够的经济补偿,少数族裔若再有进一步要求就是得寸进尺,部分人甚至觉得白人族群受到了逆向歧视 ;少数族裔则依然囿于经济阶层无法提高,并持续忍受着白人始终存在的文化偏见。民权运动二三十年后,洛杉矶1992黑人暴动就昭示着一度拉近的民族鸿沟再一次的扩大。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后半的移民潮流使得非洲裔以外的少数族裔人数大大增多,使美国的种族结构发生变化,也让不同族裔的帮派冲突成为美国社会的新问题。所以,在当下,民权运动的精神和政治遗产尚存,但已不足以解决各种新生的种族问题了,而新问题的解决亟待主流白人社会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几十年来种族平权措施的收获和教训。 影片所述的故事发生在1994-1995年,正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代表——洛杉矶,在暴动后重新反思以往种族融合政策的年代。 二、谁的美国?——种族融合的困境 《自由作家》的开头是一段关于1992年洛杉矶暴动的录像,以及一段Eva日记的摘选,短短三分钟时间里就把两对贯穿全片的矛盾呈现在观众面前:白人与少数族裔间的矛盾,和不同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前者的现实反映是经济不平等与警察暴力,洛杉矶暴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警察打死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却被判无罪而引发的;后者的现实反映则是帮派横行的洛杉矶下层街区。 Eva的几段自白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段中她在控诉白人警察时说“他们称我们的人为黑帮,因为我们为了我们的美国而战”。生活在单一制而且汉族占绝对人数优势的中国,我们可能不会去思考“谁的中国”的问题,但在种族结构错综复杂的美国,“谁的美国”无疑是一记有力的拷问。建国之初,《独立宣言》上的“We American People”多半仅指美国白人——即便包括黑人,也是按3/5折算后的黑人。后来经过南北战争、民权运动,黑人基本上算进入这个“我们”里面了,但后来的拉丁裔、亚裔、中东裔等少数族裔,其获得的种族优惠权利不仅远少于黑人,而且也同样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此,在Eva描述学校的长独白中,她又很自然而然地提到学校里的“小柬埔寨”、“犹太团体”、墨西哥裔群体和白人的圈子。以白人为主的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享受整个社会充裕的物质和现代化带来的便捷,而由其他族群组成的庞大下层社会则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美国”在互相搏杀,末了继续受着白人居高临下的歧视。结果,虽然有种族融合政策,但白人根深蒂固的偏见排斥少数族裔的认同,也未能有效将少数族裔吸收进白人的认同中来,多元文化共存却无法融合,种族歧视和纷争的苗头就这样重新萌发了。 白人依然是歧视少数族裔的。虽然民权运动之后,主流社会不能再容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行为或言论,但有意无意的偏见始终在流露着。片中的女部长对女主角说:“你只要让他们学习纪律和服从就行了”,以及女主角的丈夫无意间谈及203班学生时颇有一副“他们不是正常学生”的感觉,都表现出白人骨子里的种族优越感。联想到另一部探讨洛杉矶种族问题的著名影片《撞车》,里面的白人警察小伙虽然嘴上满口种族平等,但在面临黑人青年掏口袋时依然下意识拔出了自己手枪杀了人——这些行为虽然在影片中显得荒诞,但的确是白人社会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正是这种无意间的戒备心理,筑起了白人与少数族裔间的新屏障。加上政治和经济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白人无意间的歧视就能造成对少数族裔的巨大伤害。所以非常能够理解Eva在含泪怒斥Erin Gruwell时说的那句“我知道你能做什么”——正如国家权力需要分权一样,当巨大的权力集中在一个族裔手中时,单纯的“能力”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危险性。 少数族裔之间的仇恨,更像是前者的衍生。因为占有社会支配地位的白人的歧视和相互的仇恨,少数族裔的青少年无法得到高质量教育。而教育是公认的在现代社会完成阶层提升的不二途径。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没有一个基本的历史和思维训练,青年也不会正确地反思自己的处境。对于从小置身于“战争”环境的他们而言,死亡是获得荣耀的唯一方式——这在白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导演在203班里放置了一个处处唯唯诺诺,整天担惊受怕的白人角色,那种极强的不协调感正表现了美国主流白人社会与底层少数族裔之间的巨大隔膜。而对于旁观者的我们来说,白人的偏见造成了少数族裔青少年的这种“蒙昧”状态,也只有白人的觉悟才能激发少数族裔的觉悟。 所以说,这部影片从给定的时代背景中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种族融合的困境:一方面,种族共存的确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很多改变,不同族群听着同样的嘻哈和说唱音乐,吃着各国风味的食品,穿着类似的服饰。但另一方面,歧视和冲突从未走远,各种名目繁多的平权法律、计划和基金会,无法消弭固有的偏见和障壁,真正的融合必须激发不同族裔主动参与融合的意愿和行动——而提供这种意愿最佳的方式,就是教育。但在教育系统被偏见围绕之时,还要冲破这种族的壁垒,就需要一个冒失的闯入者,Erin Gruwell 恰好担任了这个闯入者的角色。 三、教育的作用与“自由”的含义 Erin Gruwell是一名教师,教师的职责是教授知识。但她眼前的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她最初的困惑就是如何让她的学生“对这些书感兴趣”。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单纯的初衷和母爱般的天性,能够支撑她做了如此之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么Erin是如何行动的呢?首先,她在发现学校只是一个缩小版城市的残酷现实后,从一张嘲讽漫画开始,将学校试图用纪律和秩序掩盖的种族歧视问题摆上了台面。虽然她对学生的说教以及关于死亡意义的质问,让学生恨上了自己,但这番演讲的震慑力失她的话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耳旁风。在后来她与Cohn博士的对话中,Erin提到“他们除了相互憎恨外,最憎恨的就是我了”,Cohn也半开玩笑地回答“你团结了他们,这也是一种进步”。这虽然是玩笑,但也不妨看作一种是一个事实:仇恨白人的确是少数族裔最大的共同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老师,努力取得学生的信任。 在第二阶段,Erin用白人自身的惨痛教训——纳粹大屠杀,来向学生警示种族歧视的危害,鼓励学生走出长滩,到外面的世界参观大屠杀博物馆,用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在多次筹款请来荷兰的Miep Gies来为同学做演讲后,Erin终于完全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也让203班凝结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Erin第三阶段的行动是与隐藏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官僚主义和种族偏见的斗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03班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了教育并实现了小团体内的融合后,终于有了一致的意愿对外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一内涵就使这种抗争不仅让Erin和学生们获得了现实的权利,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犹如当年的民权志士Freedom Riders不分种族驱车从北到南横越美国一样。 Erin给学生的日记集所取的名称其实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个概念。“自由”(freedom或liberty)一词在西方政治学语境中有很多层次的含义 ,其内涵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一般认为可以概略地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的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这是一个“被赋予”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过后,少数族裔事实上已经处于这种“自由”之中了。然而他们依旧生活在真正的“自由”之外,这种自由是积极的自由。对这种“积极自由”,笔者认为,首要的条件不是外界的状态,而最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意愿(will),这种意愿驱使人不断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奋发向上。其次,积极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自由,而应当与集体的自由相协调。达到了这种自由的状态,对洛杉矶社会而言,就是多种族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完满状态。而这种“意愿”的产生,就离不开像Erin这样的教育者的存在。所以,像Erin这种真正反种族歧视的教育,才是当代美国社会克服种族矛盾,实现种族融合的必经之路。仅仅依靠民权运动的遗产,依靠僵化的政策和无所适从的大笔资金,是不可能最终打破各族群之间的藩篱的。 但无论如何,对种族主义的斗争不是靠几代人的奋斗就能取得胜利的,美国民权运动至今没有结束,在未来也不会很快就结束。但前路漫漫,只要有正确的方向,总有到达终点的一天。 四、余论 前文叙述了很多《自由作家》这部影片的优点,但若根据笔者上述的分析,该片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似乎成为全片最大的遗憾:Erin的最终留任,实际上使她自己留在了作为学生的“保姆”的位置上。诚如大反派女部长所言,如果Erin自信她的教学是成功的,那就不用担心203班这个集体在有了新的老师后会崩解。虽然可能是因为导演考虑到影片的传记片性质,需要忠实于现实事件,但在这个关键剧情上过于遵循现实,可能导致影片思想高度的降低。这时对现实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艺术加工,反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忠于现实”。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最终让Erin离开并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参考电影: Freedom Writers, 2007 Crash, 2004 参考书目: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 ) 种族歧视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种族歧视离我们真的很远吗?不远,因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偏见。 偏见是什么?偏见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偷懒,对某个群体总结出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对群体中的个人做出判断,仇富心理、地域歧视、强者有罪弱者有理等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非理性言论。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降低我们试错成本。但偏见源于经验,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决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尽量减少偏见呢?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偏见,到一个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再到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它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可控制的态势。因为如同乌合之众里写道的,人一旦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于那些狂热的褒奖和狂热的贬低,都容易产生纳粹。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变成了固化思维,甚至形成了狂热的信仰,那么,离种族大屠杀只差一个煽动者。

人性的可怕就在于此,偏见能够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我们离纳粹其实并不遥远。

曾经我以为,偏见源于狭隘和无知,但它还有更可怕的一层意义,偏见很可能代表着我们正在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偏见是人性里自带的东西,它没办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却有办法选择放下。

说服你的大脑不要偷懒,学会用你的大脑对这世界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用耳朵和眼睛。

 7 ) 好老师能激发学生最好的一面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艾琳老师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影片中的Freedom Writers 计划至今仍在美国延续,并成立了基金会用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短评

一个好的老师带你走出自己和环境里布下的迷魂阵 让你找到人生的意义 尽管如此你也需要敞开心胸接受别人的引导 从而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这电影深深的激励了我 本以为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美好的小故事 但没想到竟然是真人真事 世界上要是多一点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 尤其是中国

7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非常理想化的情节,既然是真實故事,那就是個美好的真實故事。

8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推荐

如果记忆没有差池,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问过我:为什么想当老师?我也多是实话实说:喜欢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倾泄”出来,我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柯景腾所说: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有一点点不同。在考量过自己的能力之后,也只有老师,能让我实现。

1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正义并不意味把坏人关进监狱,只是意味着必须有人为犯罪买单。”

12分钟前
  • 拼命三郎丶
  • 力荐

很不错的片子

13分钟前
  • Adrian
  • 力荐

没有想象中好,过于理想化了,学生的转变有点突兀。不过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片子还是蛮好的。

14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很感人,真正的教育是超出种族的

19分钟前
  • No Open
  • 力荐

#资料馆#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故事,在种族敌对气息浓重的后进班里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很感人了;从老师方面讲,把工作视为使命,即使遇挫也依旧保持责任感和激情非常难得;以兼职养主业自掏腰包简直到了圣母的地步,经济学里有“利他互惠”的说法可以解释;被不上进还拉后腿的老公气到不行。

23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终于 我们不用重复死亡诗社蒙娜丽莎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尾了

26分钟前
  • Nico
  • 力荐

有教育才有希望。

30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以1990年洛杉矶暴乱为背景,黑人学生因贫困而造成越轨,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好题材。

32分钟前
  • 冬木
  • 推荐

一个好老师可以拯救灵魂、改变灵魂,但是这个灵魂也是要值得拯救的,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改变一切,要相信改变的力量!

35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新任美女教师带领少数族裔不良学生走入正轨走向成功…没什么特牛逼特震撼的桥段,所有的剧情都很俗很中规中矩。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不能简单抨击它的俗套、大团圆和伟光正。P.S.老师在教室放这部电影时经常有哄堂大笑的场面,但我在电脑上看的时候却感觉分外严肃和沉重。这就是集体观影的不同?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也是老师,假如我在这所中学,我会坚定的站在 Imelda Staunton扮演的教导主任一边,我会选择对我而言容易的,也是"正确"和"常规"的教学方式.Erin Gruwell没有,因为她有大智大勇.

4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拯救迷失孩子的心灵

47分钟前
  • zumaqiong
  • 力荐

過分理想化,因關注學生導致家庭矛盾橋段太老。。但還是不錯的

49分钟前
  • LisaLeung
  • 推荐

太感人了!!

54分钟前
  • 一黑到底
  • 力荐

感同身受

56分钟前
  • 淘金汉
  • 推荐

true story..

60分钟前
  • juni
  • 力荐

3.5 和《超脱》完全是两个极端,美式煽情也挺可怕的,影片后半段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转变也缺少过度,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导演却在拼命削弱这种真实感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