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特盛宴

爱情片丹麦1987

主演:斯蒂芬妮·奥德安  吉尔·库尔    

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播放地址

 剧照

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2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3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4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5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6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3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4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5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6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7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8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19巴贝特盛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2:08

详细剧情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和菲丽帕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

 长篇影评

 1 ) FIFF7 | DAY2《巴贝特之宴》一餐饕餮里的心灵洗涤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巴贝特之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宴会宾客的有滋有味的评价了!

夕颜:

古典美的一种,作品本身其中的食物一样精致,但稍稍无趣。

子夜无人:

最后的晚餐不一定要是圣餐,围坐虔诚的篝火不如尘世的快乐。

曲有误:

一味遵守清规不如拥抱烟火气的俗世,克制对食物的欲念不如纵情享受最初的感觉。

法罗岛岛主:

对宗教的偏见-1,对法国料理好感+1,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琳琅的珍馐一样美味。

零星无名:

海天一色,人们会吟唱诗歌,老人低语,食物会闪耀灯光,可你要问我什么,我不知道的。

麻雀:

姐妹俩以半辈子的清寡而证宗教意味的信仰诉求,而隐士女厨则倡以口食享受满足生活清贫,在风轻云淡中上演了一场经生活滋润而被给予的美食盛宴。

Her Majesty:

和同为丹麦电影的《征服者佩尔》一前一后的拿走了两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们中国人老是夸耀自己吃着饭说着话就把问题解决了,外国人不也是吗?

晓风与你残月:

非常暖心的影片,美好的食物或许和宗教一样都具有疗伤治愈的作用,也许还效果好很多。尽管下面仍有情愫在涌动,但说到底更像是一个美食电影。

果树:

正因为世界上有诸如美食等美好的存在,让人格外有生活下去的欲望。意外的是,看电影过程中一点也不嫉妒片中人能享有这等美食,而是和他们一起分享般,感叹活着的美好。

Pincent:

暖流与感恩。美食带给了我们,电影也带给了我们。为了信仰的家园,世俗的享乐就应该完全放弃吗?物质享乐与精神享乐就应该是完全分离开的吗?叙事出人意料的极简,最终盛宴已经成了一次艺术的展示,却带来很大的回味,仿佛上帝带来的一般。同时烹饪艺术的欣赏是伴随着人心结的打开,人物的心境变化与观众对等。

我略知她一二:

仁慈与真理同在,正义与和平将惠泽我们彼此,人因为软弱而短视相信在生活里必须有所选择,他为承担的艰险感到恐惧,我们都知道恐惧的滋味,但是我们的选择毫无意义。有天当你张开双眼,终将认识到仁慈是无限的,我们只要怀着信心等待,心怀感恩接受,仁慈是无条件的,我们选择的所有已经到来,我们抗拒的所有也已经到来。我们会坦然接纳曾经抗拒的一切,仁慈与真理同在,正义和平将会惠泽我们彼此。 "时钟敲击,时光流逝,来世就在不远处,让我们努力在这时刻用我们的心和思想侍奉上帝,我们真正的家园终将被发现。"星星更近了,也许每晚都如此。

了却烟硝:

与《八月的鲸鱼》同样属于没有太多情节波澜的电影,这部《巴贝特之宴》明显好于前者。

影片的情节很充实,前后情节之间都有因可寻,是非常扎实完整的剧本。当然,其中想反应的过多东西混杂在一起: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对待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故土的坚守和放弃等等,使得影片略显混乱,不过不影响整体的呈现。

影片的视听也颇抓人心,尤其是后半部分女主角烹制法式菜肴的全过程,更是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来窥探正宗的法国菜是如何制作的。而结尾处原本矛盾尖锐的众人互相和解,这不仅仅是这一次聚餐的功劳,更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都是善良淳朴的,多么干净纯粹的电影啊!

#FIFF7#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巴贝特之宴:爱与盛宴与慈悲

前段时间欧盟影展,去看了部老片子,巴贝特之宴。

这是部收藏了快三年的片子,当时刷到了一篇公众号推送,大约是就着春节的热点发出来的,所以名字是“一桌150年前的法国年夜饭”(这篇文章现在豆瓣影评里面也有)。当时没仔细看电影内容,就当是部“朱莉与朱莉亚式的美食电影。又懒着不愿意找资源,一直也就这么耽搁着了。

看欧盟影展剧单的时候一眼就瞄到它,迅速买了票,也算是了偿个心思。

(哇~这两个小姐姐真的是美呆,从年轻到年迈美了一辈子)

这次,让我们从爱情说起。

看见甲女的第一眼,军官就沦陷了,他像一切坠入爱河的人一样迷醉,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后依然与她相守的样子。

同样,也像所有不甘平庸的人一样,他选择放弃遗留在村落里的珍珠,去尘世间闯荡,去追名逐利。他聪明机敏,知道权贵需要什么自己有什么,也懂得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于是军官成功了,他变成了“成功人士”。可是,他也丢了自己。

在赴宴之前,导演安排了个有趣的片段,让他把自己从自己手上讨了回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宴席中,他以自己的经历牵引着一众“迷途的羔羊”重新从“舌头这块小肌肉”开始,认识食物,认识欲望,认识自己的内心。

我们看两段有意思的台词,是甲女和军官两次临别时的对话

甲女爱军官吗?我想是的,从不经意提到军官时她眼中的旖旎就可见一斑。

可是如果军官真的留下,她们会在一起么?我想大概不会~她还是神父的左膀右臂,还是那个虔诚的修女,她爱军官,也爱所有人。

只有在宴席之后,放在欲望上的那把锁悄悄打开,她才能正视自己滴着露水的心。

爱情和宗教并不矛盾,欲望与信仰也可以共存,可是她的信仰让这段关系注定不同寻常。

即使没有朝夕相对,他们也是永远在一起的,不同于俗世任何一种“实体”爱情,他们的灵魂相契,缠若丝缕。

当这份爱情不为世俗的琐事羁绊之后,大概也能就永存了吧。

在法国著名演唱家的眼里,乙女是一枚她悉心雕琢的绝世璞玉,她的歌声将获得富人的青睐,成为穷人的慰藉,整个法国都会为她倾倒。

可是很遗憾,他并没有能带走乙女,而在成为了一个通透的小老头之后,他自己也承认,留在原地,也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艺术家。

也正是因为他的通透,这部电影的女主巴贝特才正式登场。

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女厨师”她离开带给她伤痛的巴黎来到丹麦海边的小村庄,帮助姐妹两照顾老人,施粥散药,她用自己灵巧的心思和技艺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叹。

而在意外获得一万法郎的奖金后,她选择为神父的诞辰筹备一顿正宗法式晚宴。

缘由?我猜一是感恩,一是技痒,一是告别。

感恩神父的教义对自己的滋养,感恩姐妹两和全村人的接纳。

作为昔日巴黎最有名餐厅的主厨,对于自己熟悉的食材和独创的做法大概是无比怀念的吧~单纯技术层面的怀念,如果你也熟悉一门技术,可以类比。

而告别的,是那个带给自己荣耀也带来无尽伤痛的巴黎,用一顿“盛宴”切断自己和巴黎的所有联系。

这次,她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食客”呢?

也就是村里的居民,神父的信徒们。时光流逝,这些虔诚的信徒多少有些懈怠了,他们有些装聋作哑,有些互相猜忌,有些恶意揣测,不愿面对自己。他们口里念着神父的教义,身体却在做着相悖的事,emmmm~~大概是欠敲打吧!

有些的是,因为巴贝特准备的食材和他们平时吃的”清水煮鱼干”和“啤酒面包糊”相差太多(大海龟和拔毛鹌鹑确实是怪瘆人的),他们罕见的结成了“同盟”,想要封闭味蕾不讨论食物来拒绝“盛宴”,拒绝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拒绝他们害怕的欲望。

可惜啊~神旨并非如此。

在绿海龟汤和阿芒提拉多雪利酒之后,神派来的指引者军官已经苏醒。

德米多夫比利尼饼吃完和凯哥香槟饮尽,军官已经开始履行自己的“神职”,而灵性颇高的姐妹也有了些许动摇。

千层面烤鹌鹑配伏旧园勃艮第红酒结束,军官痛饮,赞歌声声,信徒的味觉开始复苏,烤鹌鹑和松露汁的味道上抵天灵,红酒更如醍醐,浇了个浑身通透。

接下来蔬菜沙拉、奶酪盘、朗姆巴巴(蛋糕)一一呈上,军官享受的通体舒泰,信徒们嘴上说不要身体则很诚实。

到了水果拼盘和餐后咖啡+酒的时候,大家终于看起来像是个吃饭的样子了。

就如神父在世一般,或者更甚,大家互相谅解,互相调侃,互相爱着,一起唱圣歌怀念过去,也享受现在。

如军官所说,“慈悲和真心交汇在一起,正直和福运相吻。男人,有他的弱点及短浅,相信他必须在一生中作选择,他在危险中颤抖,我们一定知道害怕,但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不需要,当你们双眼睁开时,有一刻来临,我们认识到,慈悲无限。我们只能用自信心去等待,用态度去接受它。慈悲不用附加条件。我们已经选择的一切,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一切,我们拒绝的,也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是的,我们甚至退步到抗拒的东西,因为慈悲和真心交汇,正直和福气,彼此相吻。”

慈悲和真心从来都有,欲望和恐惧也是,在食物的温情之后,他们又重新去面对,因而获得感知的能力,才有力量在神父的教义中反省自身,盛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一颗颗枯锁又渴望的心。

再回到我们的女主角巴贝特。

繁华散尽,巴贝特向姐妹两道出实情,从此,也把自己深根在这个丹麦的渔村,这个简单宁静的世外之地。

她的灵魂不会贫瘠,因为她是懂得生活的艺术家,姐妹两也不会,因为她们有深深的慈悲,比起物质享受,内心的丰富和大慈悲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说实话,全剧里我最喜欢也最羡慕的反而是那个小帮厨,他在身体努力成长的年纪感受到了当时几乎是最顶级的盛宴,或许能在他心里埋下和这个精彩世界碰触的因子,以后也会生活的很灿烂呢~

以上。

 3 ) 一个吓人的开头和简单的故事

它的主题便是说,因为宗教或者任何意识形态的要求而禁欲,放弃俗世的快乐(earthy happiness)是不好的,食物的美,光线变换的美(the changes of lights show our way to heaven)都是上帝的恩赐。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很大原因,在于它映射了XX主义运动。当教士还活着的时候,小镇的居民因为宗教热情而看似团结,教士的两个女儿也为了上帝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教士死后便分崩离析,巴贝特通过美食这种艺术解放了小镇的人,最后大家围着井唱歌,唱的自然是抒情的俗世歌曲。

这岂不是在说,苏俄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因为某种热情而看似幸福,这种意识形态轰然倒塌之后,他们陷入了问题,而西方的文学电影音乐消费品来拯救他们,让他们正视了人的欲望,从而走向了幸福吗?

这样一个文艺复兴的老旧主题,脸谱化的人物构建,如果不是因为符合了意识形态要求,放在今天怎么会值得注意呢?恐怕拍成动画短片更合适吧。

不过让我愤怒是它一开头用了许多不和谐音,摆开了架势让人以为要讲什么塔可夫斯基一般的事情,可实际上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

 4 ) 爱情、信仰与美食的“圣三位一体”:《巴贝特之宴》

蔡澜是电影人,也是美食家,由他来推荐“美食电影”,最合适不过了。《巴贝特之宴》便是他心中排名第一的“美食电影”。《巴贝特之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法式大餐”的最佳展示者——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将爱情、信仰、美食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美食电影”。

1、爱情

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首先,它由始至终都是一部爱情片,食物是用爱准备的,为别人提供爱的感觉,而且也被公认充满了爱。”
影片正面表现玛蒂娜和菲丽帕的戏不多,不过寥寥几场,但爱情一直是在场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巴贝特来到姐妹之家,是歌唱家帕潘“推荐”她来的。帕潘因其歌唱事业,交游必定非常广阔,他要帮助巴贝特逃避战祸,应该是有很多选择的,但他却让她来到这个丹麦的偏远村庄,让她用她的无与伦比的厨艺改善了姐妹俩以及她们所接济的信徒们的伙食——匆匆而来,抱憾而去,但三十五年之后,他仍然念念不忘菲丽帕,可以说,这是比柏拉图之爱更纯更深的爱。
巴贝特的法式大餐,需要一位引领者,带着信徒们渐入佳境。这位引领者正是姐姐玛蒂娜当年的追求者,一位已经建功立业的将军。将军告别玛蒂娜之后,发奋图强,成就斐然,但再见玛蒂娜,完成一次不忘初心的表白,仍然是他未了的心愿,所以,他来了。
可以说,是帕潘和将军促成并成就了“巴贝特之宴”,数十年来,他们各自一直在内心深处守护着这份实际上从未发生的爱情。

2、信仰

玛蒂娜和菲丽帕的父亲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牧师,但他去世之后,他的“教派”日渐式微,没有新的信徒,而当年的追随者都已老去,平时参加祈祷会的不过数人。姐妹俩仍然在勉力维持,而信徒们的相互龃龉,也让她们心力交瘁。她们的父亲当年带领这个“教派”的时候,信徒们之间是友善而祥和的,恰逢父亲的百年诞辰,她们希望通过来组织一次“圣餐”来纪念父亲并弥合信徒间的嫌隙。此时,持之以恒N年之后,巴贝特终于在中了彩票大奖,她主动提出要自主打理这顿“圣餐”。
当巴贝特把海龟、鹌鹑等村民闻所未闻的食材运回来的时候,姐妹俩和信徒们都愕然了,他们觉得这顿“圣餐”将亵渎他们的信仰,他们决定以漠然的态度来抵抗诱惑。
“圣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是坚定的,但随着将军的引领,他们再也无法忽视自己的味蕾,而味蕾又不断地向心灵渗透,最终,他们被征服了。但是,他们被“圣餐”俘虏之后,看到的并不是撒旦,反而,他们的龃龉在口福中融化,他们的信仰在享受中升华。宴会之后,信徒们在室外,在雪中,手牵着手围成圈唱起歌来,美妙而神圣,是美食“润物细无声”的善果,也是信仰的灵光闪现,还是影片的神来之笔。
美食是诱惑,但绝不是信仰的敌人。用宗教话语来说,这是“奇异的恩典”。

3、美食

将军在晚宴中回忆起当年在英国咖啡馆参加宴会时说:“加利将军是我们当晚的主人,他说这位妇人,这位主厨,具备了将宴会变成一场风花雪月的能力,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
巴贝特之宴,是正宗的、完美的法式大餐,松露鹅肝酱配烤鹌鹑、海龟汤等菜式,特定年份特定酒庄的红酒和香槟,精致的点心,精挑细选的时令鲜果,带给了观众视觉冲击与美味遐想。在繁华奢靡之都巴黎,这顿大餐是风花雪月,而在偏远的丹麦乡村,这顿大餐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巴贝特用一顿饭化解了“教派”崩解的危机,同时让信徒们释放了身心,享受了上帝的“恩典”。
据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介绍,巴贝特之宴的“制作过程”和演员们的“享受之旅”,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做了一顿法式大餐,而演员们也是真的吃了一顿法式大餐,当然,真正的主厨并不是斯特凡·奥德朗(巴贝特的饰演者)。演员们在“宴会”上吃东西的表情,并不全是表演,也可能是真实的表情。
这种“真实”赋予了“巴贝特之宴”可见的“美味”,让观众在观影时有了口腹之欲(好饿!)和精神享受(真的好饿啊!)。其实,抛开爱情与信仰,美食本身也是可以很神圣的(露出了吃货的本色)。

4、巴贝特和斯特凡·奥德朗

宴会结束后,姐妹俩以为“有钱人”巴贝特将离她们而去,巴贝特却告诉她们,她中奖所得的一万法郎,已经为宴会全部花掉。巴贝特再次成为“穷人”,但她却说:“真正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贫穷的。”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巴贝特在革命中失去了至亲,她来到这个偏远的丹麦村庄时,她已经了无牵挂。她是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是为上流社会(出入英国咖啡馆的食客非富即贵)服务,还是为这群贫苦的信徒服务,她的“艺术价值”并无本质差别。在这个村庄里,除了满足信徒们的口腹之欲,她还改善了他们对食物的感受(巴贝特请假筹备宴会的时候,信徒们面对姐妹俩烹饪的食物,顿时有难以下咽之感),她同样实践了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的“美食精神”。

巴贝特的扮演者斯特凡·奥德朗是法国著名的女演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她淡出银幕已经将近10年。她是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的第二任妻子,他们的婚姻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友好分手之后,他们在电影上继续合作,他们合作的电影超过20部,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的合作如此之多,在电影史是也是不多见的。斯特凡·奥德朗虽非大明星,但在我心中,她也是女神级的存在,因为她主演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女鹿》(1968)、《表兄弟》(1959)等经典之作。当然,巴贝特这个角色,也是她表演生涯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5、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克劳德·夏布洛尔曾经是《巴贝特之宴》的导演人选,但制片方最终选择了声望、履历均远不如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是丹麦人,但他生命中的时光大约有一半是在法国度过的。这个选择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加布里埃尔·阿克谢之前从未拍摄过如此暖心的影片,他之前的履历是以拍情色片著称的,而且,拍摄此片时,他已经将近70岁了。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而对于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来说,他也遇到了改写他的电影生涯的一部影片。《巴贝特之宴》之外,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再无重量级的作品——他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名留影史的导演。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的艺术修养非常好,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参考了不少经典绘画,最终赋予影片“纳米尔色调”,冷中有暖,既呼应丹麦乡村的萧索、寒冷,又不失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平和。影片的构图也比较接近传统绘画,有着某种古典的素雅。以拍情色片见长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完全可以比较大胆地表现这个故事,加入更多的情与欲,但他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拍法,以适应这个故事的底色。

6、伊萨克·迪纳森或凯伦·布里克森

《巴贝特之宴》改编自丹麦国宝级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短篇小说。
凯伦·布里克森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笔名叫伊萨克·迪纳森,她用这个名字出版了《走出非洲》等经典小说。而根据《走出非洲》(1985)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更获得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凯伦·布里克森敏感、自恋、坚强,所以她才能够写出《走出非洲》这样的“女性史诗”,而《巴贝特之宴》不管是故事还是内涵,都与《走出非洲》相去甚远,它的优雅与美好,让我们看到了凯伦·布里克森的另一面——跳出自我的她,是一个富有智慧与想象力的说故事的人。

7、英国咖啡馆

我们已经知道,巴贝特来自英国咖啡馆,她曾是这家巴黎首屈一指的餐馆的主厨。
我们不知道的是,英国咖啡馆是真的存在的,它诞生于1815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关门大吉。它当年也确实是巴黎鼎鼎大名的餐馆,以法式大餐著称。巴贝特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而且不可考,在英国咖啡馆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位女主厨。
从门面看,英国咖啡馆在当年算得上富丽堂皇,一顿饭要花10000法郎,应该是“正常价格”。
明明是以法式大餐著称,为何叫“英国咖啡馆”?抱歉,我也不知道。

8、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遗产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无疑是迄今为止丹麦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留下了《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复仇之日》(1943)、《词语》(1955)、《葛楚》(1966)等影史经典。
同为丹麦导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对这位前辈也是无比尊敬的,他在《巴贝特之宴》中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向这位伟大导演致敬了。影片中的老信徒们,戏里戏外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他们大都是德莱叶当年的御用演员!老戏骨们在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脸上细微表情的变化,都精妙绝伦——这就是伟大的德莱叶的珍贵的遗产。

9、反转一切

如果要选影史上最美好的电影,《巴贝特之宴》必定入选,但美好之下、美食面前,我们也是可以质疑的。
玛蒂娜和菲丽帕对将军和帕潘的拒绝,其实不近人情的,甚至可以说,她们是顽固的、封闭的、禁欲的。姐妹俩对爱情的拒绝,老牧师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蜜汁般的笑容,可以理解为友善,但也可以理解为笑里藏刀——这是一把切断女儿姻缘的刀。
如果将上面的一段作为立论基础,那么,巴贝特之宴也是可以颠覆的——这顿饭,是口腹之欲和人之常情对宗教禁欲和自我禁锢的胜利。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完成之后,它是属于观众的,你可以正向理解,也可以反向理解。也许,凯伦·布里克森和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正躲在银幕的后面,狡黠地看着我们。

 5 ) 物质的匮乏未必不是一种耻辱

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快乐的空洞无法只靠虔诚、赞美和想象来填充。一场盛宴使那些丑陋不悦的人变得美丽而和谐,这是芭比特的艺术,她花掉中彩票的巨额奖金制造一顿丰盛的晚餐,不是为了炫耀她曾是巴黎的名厨,而是为了使这些每天只能吃到啤酒煮霉面包的清教徒明白:物质享乐与精神享乐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联系……

丹麦导演卡柏瑞尔亚斯里 (Gabriel Axel)1987年的作品,根据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叙事非常冷静,剧中人物不做任何夸张的表演,一些不露声色的幽默及讽刺却掩藏其中。显得了一种近乎圣徒式的、极为难得的自我克制。本片荣获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摘录几句对白——

“舌头这奇怪的小肌肉,已经完成了一个人的伟大光荣的事迹。但它也是放纵鬼魂及病毒的源泉,在那一天当我们庄严地向神父致敬,我们将用我们的舌头致敬。用他教我们的所有态度去致敬。”

“慈悲和真心交汇在一起,正直和福运相吻。男人,有他的弱点及短浅,相信他必须在一生中作选择,他在危险中颤抖,我们一定知道害怕,但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不需要,当你们双眼睁开时,有一刻来临,我们认识到,慈悲无限。我们只能用自信心去等待,用态度去接受它。慈悲不用附加条件。我们已经选择的一切,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一切,我们拒绝的,也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是的,我们甚至退步到抗拒的东西,因为慈悲和真心交汇,正直和福气,彼此相吻。”

当两个老太婆得知她们吃掉了芭比特中彩票的巨额奖金后,尴尬地说:但现在,你的后半生将很穷。
芭比特上前一步,微微一笑道: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6 ) “美与享受”

北欧海岛村庄封闭环境下宗教长期压制的苦行生活,最后用象征着人类灵与肉欲望的法式盛宴,对几十年来饮食男女禁锢和精神追求束缚的解脱,也拯救了牧师父亲去世多年后岌岌可危的信仰。—“将宴会变成似爱欲的能力,一种结合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的快感”,“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瘠”;(同《乡村牧师日记》里牧师自我禁欲修行,《圣经》里的红酒干面包隐喻。)

老姐妹和信徒们终将认识到上帝的仁慈是无限的,心怀感恩期待坦然接受曾经拒绝的一切,还有矛盾的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在屋内暖和明亮与室外清冷肃穆之间转换,这种外部环境和强调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父女姐妹俩、邻居信徒间)的对碰潜移默化地在视觉上构建冲突和情感表达,尤其最后剧情达高潮的烛火宴会上玻璃银器、美食佳肴画面也将气氛烘托至温暖之境;

构图、静物的特写似古典油画美学,克制极简的叙事剪辑联想到同来自丹麦德莱叶的黑白影像,而对宗教和信徒的戏谑轻讽想起布努埃尔的《维莉蒂安娜》,有趣的是饰演其中一位老姐妹和巴贝特的女演员,分别主演过德莱叶的《词语》和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通俗的故事,以小见大,结局高光时刻我愿称之为在宗教电影中的“神迹”,CC收录的海报非常美丽。“追求美与享受”,目前最爱的宗教电影。

 7 ) 魂穿一次味觉盛宴

4.5星,剩下半星是画面的精致度,当然这个见仁见智,简陋不代表就是不好。很温暖平静的一部电影,前面进入比较困难因为太过平缓,从Babette中奖开始越来越有趣。她看起来就是那种懂很多的人欸,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有的人可能学识不多,但他会生活,会与人打交道,这些都是学问,而且是书本中学不来的,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的确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知识,但之后到了社会,依然是有许多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扯得有点远,主要是想表达Babette就是那种很有内秀的人,在一个领域钻研极深。看人烹饪,尤其是大餐真的好治愈,简陋如此到了做饭的环节依旧是很吸引人,我也好想尝尝正宗的海龟汤啊,阿提拉多雪利酒啊,德米多夫薄饼啊,1870年份的凯歌香槟啊,伏旧园的红酒啊,新鲜瓜果啊……还想去Café Anglais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总之看完真的很想去尝试一次真正的法餐。

美食真的有治愈人心的作用,原本产生嫌隙的大家后来因为这顿大餐又重新变得友好起来,最后手牵着手围成一圈祈祷。

其中特别有趣的环节,本来两姐妹以为这顿餐搞砸了,结果因为将军的点评,纷纷效仿将军的吃法,尤其是品到伏旧园的红酒时咂巴了好几下嘴,特别可爱hhhh

“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

“艺术家的回声响彻整个世界”

 8 ) 芭比特的盛宴

    有时候, 电影看的多了一点, 会发现越是精彩的故事, 就越像拼图. 开始的时候, 总有些摸不着门道找不着线索, 越往后就越清楚. 等到你把最后一快拼上去的的时候, 抬起头来, 一幅或是壮美或是悲切或是什么别的样子的画面就豁然眼前了. 这样的场景不可能不让人动容.

  看一部<巴比特的盛宴>这样的电影, 就像是如此这般拼了一次图.

  故事发生在丹麦一个鸟不生蛋的海边小村. 全村的人在老牧师的领导下过着清教徒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虽略显乏味, 但远离欧洲的战事和大都市的纷扰, 在神的感召下, 村民们无不感到一种朴素而安全的惬意. 当然, 麻烦是有的. 牧师的两个女儿天生丽质, 又成长在权威家庭, 气质超俗, 在当地的年轻人眼里免不了会成为梦中情人. 他们之中胆子大一点的, 会想尽办法寻找和她们接触的机会; 胆子再大一点的, 就索性上门求亲. 但是, 作为父亲的牧师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 "我的女儿就好象是我的左手和右手. 你们怎么可能把她们带走呢?" 事实上, 牧师也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 两个女儿从小家教严格, 早已把自己的青春和前程交给父亲安排. 平日里, 她们是连舞会都不去的, 更何况约会?

  日子年复一年的过下去, 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法国女人巴比特的到来. 在这之前, 看似平静的生活还是有过漪涟. 曾经有一位城里的军官Lorens, 因为玩物丧志被遣送到这个偏僻的村子里"自省". 不可避免的, 他爱上了牧师的一个女儿. 这样的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 在他走的时候, 是痛苦的告别:"我将永远离开这里, 我将要和你永别. 在这里的几天, 我认识到生活是多么的残酷和艰难. 同时我也意识到,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几年过后, 他娶了一位瑞典公主的侍女为妻. 除此以外, 另一个给牧师带来过更大麻烦的, 是来自巴黎的歌唱家Papin. 在友人的建议下, "想听听海的声音"的Papin来到这里散心. 偶然间, 牧师另一个女儿的歌声迷倒了他. "这竟有个女伶. 她注定会征服巴黎." 不能不说, 艺术家都是执着的, 或是有些偏执. 他不切实际的开始给牧师的女儿上课, 一心想把她带到巴黎去. 结果可想而知. 又是一个痛苦的离别, 心满意足的只有牧师.

  不得不承认, Lorens和Papin这样两个人, 足以把宗教的严酷, 父亲的刻板和女儿的衷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但是, 随着情节的发展, 我们发现写故事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 可以说, 没有Lorens和Papin, 也就少了两个至为关键的纽带, 这张图也就永远拼不起来.

  那个在风雨之夜到来的巴比特, 正是Papin的安排. 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其时的牧师已经作古多年, 村民们虽然仍延续着作祈的传统, 但大家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 有的时候, 祷告会甚至成了吵架大会. 两个业已年迈的女儿唱着圣歌, 下面的人却在恶狠狠的相互控诉对方的不满. 巴比特的到来并不能给小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个来自巴黎的法国女人丈夫和孩子死于内战, 被Papin介绍到穷乡僻壤只求能活下去. 这样可怜的女人被两姐妹收留了下来, 当做自己的仆人, 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让主人感到欣慰的是, 正如Papin的信中所言, 巴比特确实是个能干的女人. 一段时间下来, 家里的存款不但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成员而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了. 那些被牧师家救济的穷人也发现, 即使是咸鱼粥, 巴比特做的也格外好吃.

  当然, 一个女人背井离乡, 又是从大都市来到世界的一隅, 日子不可能好过. 但在村子人的眼里, 巴比特始终都那么坚强和乐观. 别人问她, 难道你不想念法国么? 她会开玩笑似的回答:"现在我和法国的唯一联系, 就只剩下一张彩票了."

  谁也没有想到, 14年后, 正是这张彩票打破了小村的平静.

  我想, 谁都做过这样的梦, 如果有一天中了大奖, 会怎么打发掉白来的钱. 这样的梦总是诱人的, 在我们畅想于自己五花八门的计划的同时, 似乎很难意识到, 如果梦真的变成了现实, 我们心脏的承受力究竟能否坚持到实现计划的那一天.

  因此, 不难想象当一封来自法国的信告诉巴比特她的奖卷赢得了一万法郎, 我是怎样的替她兴奋. 好人终于等来了好报, 苦日子终于熬出来了. 我有时甚至想钻到电影里, 帮她收拾行李, 告诉她, 回法国去, 回到你的巴黎, 那里有美酒, 也有音乐. 回去后嫁个贵族. 有了一万法郎, 还愁嫁不出去么, 何况你长了这样一张标致的脸. 年纪大了一点, 没什么. 一万法郎能做多少次头发, 买多少高档时装和化妆品. 不回巴黎也行啊, 去美国, 那里富有, 并且没有战乱; 或是来中国吧, 来上海, 那里正是洋人吃香的年代....

  好的故事总不会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把电影看下去, 巴比特让我有些失望. 她没有选择马上走. 其实, 这个时候的姐妹俩已经料到巴比特呆不下去了:"该来的总会来的. 这都是神的安排." 出乎意料的是, 巴比特丝毫也没有提离开的事, 反而请求她们要在牧师百年诞辰的时候, 自己掏腰包给村里人做一顿饭, 一顿"真正的法式大餐". 主人犹豫了. 这样的请求确实有些难为人, 毕竟这是清教徒的家庭, 而且哪有主人请客厨子掏钱的道理? 不过两姐妹的心肠一向很软, 既然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 两个人都像菩萨一样有求必应, 那么这样一次决定故事命运的请求也自然不会被拒绝.

  接下来就是大餐的准备. 简言之, 巴比特回了一趟法国; 一周后回来的时候, 跟来了一整船的动物, 植物, 各式各样的酒, 和一大块冰. 无疑, 这都是巴比特经过千挑万选用来做这顿饭的原材料. 现在只等开饭了. 这段时间里, 又有一个小插曲. 巴比特带来的鹌鹑和海龟着实把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姐妹俩给吓到了. 她们晚上做梦, 梦见了被火烤的猛兽, 以前哪梦到过如此可怕的东西. 随后, 她们去村子里偷偷的哭诉, "我们真的不想拒绝巴比特, 可我们真不知道她会给大伙做出一顿什么样的饭..."; 大家最终统一意见, "为了姐妹俩的健康和爱, 谁也不准再提和吃有关的事." 随着故事的进行, 我们可以看到村民们这句好心的誓言最终是如何在巴比特的美味面前一点一点瓦解掉的.

  说实话, 看巴比特准备这顿大餐的过程真是赏心悦目, 甚至连桌布她都要仔细的熨烫一遍. 在一个生活习惯比巴黎要"粗糙"的多的村子里, 这样的讲究未免有点太奢侈了, 但也就是这种奢侈才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味觉上的快感. 现如今, 关于饮食的电影太多了, 但真正能让我食欲大开的, 除了李安的<饮食男女>和西科塞斯的<纯真年代>之外, 就是这部<巴比特的盛宴>, 无不都是在"吃"的细节上讲究的不能再讲究的电影. 而这部<巴>, 因着这顿发生在偏僻小村的法式盛宴, 而尤其令人馋涎 -- 似乎这样的奢侈离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并不遥远.

  故事的剩下三分之一, 就全在餐桌上展开了.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彩的一场餐桌上的戏, 没有大开大阖, 一切都似乎悄无声息的展开, 却是那么扣人心弦. 更有意思的是, 讲故事的人在开饭前特意把Lorens叫回来了. 此时的Lorens已经成了将军, 并且带来了一位瑞典皇室的老太太, 这给这顿大餐究竟平添了怎样的色彩? 另外, 巴比特最后有没有离开这里? 她以前是做什么的, 究竟是谁? 而巴比特的这顿饭给小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等等这些就只有让看者自己去揭晓了. 毕竟, 每个人拼完的那幅图画, 在每个人的心里, 滋味都是不一样的.

  <巴比特的盛宴>曾经是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当然不光是因为里面的大餐.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间交流与互动的电影, 而宗教的因素也会让西方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此同时, 电影中的台词也在一次次叩击人的心灵. 在那封被巴比特带去的信中, Papin感人至深的说出了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感到震慑的自白:"想想现在的自己 -- 一个孤独, 丑陋, 早已被当年那些崇拜我的人遗忘的老家伙, 我在想, 你们(那对姐妹)选择了一条更好的人生之路... 什么是名誉? 最终我们不是全都要进那坟墓..."

  诚然, 对没有宗教情怀, 也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的我们来说, 光是里面的这顿法国大餐就足够让我们大嚼特嚼一阵子了.

 短评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不少,灵与肉、爱情、宗教信仰,可惜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至少让观众细致地了解到一顿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讲究。

3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苦行僧不一定上天堂,饕餮客并非纵欲犯。

7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来了,好吃的东西真是启民智呐。将美食的极致与心灵的醒悟对应,很好的体验。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铺垫,于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观众的情绪变化和享受与片中人物是等同的。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疯掉了,这是哪位清教徒投资的电影吗,清教徒的生活真恐怖,有个让女儿过这种生活的牧师父亲更是恐怖中的恐怖。巴贝特第一次见识她们晚餐的时候,我笑死了,仿佛感受到了一位广东名厨来到北京后的愤怒。

12分钟前
  • 芜城
  • 还行

我相信在故事之下的真相更为残酷,结合洛伦斯的回忆和歌唱家的来信,杀害巴贝特丈夫孩子的将军,和迷恋英格兰咖啡馆主厨的将军是同一人,不难猜出将军是出于倾慕巴贝特而杀害了他的家人,她的厨艺,是艺术也更是一种诅咒,这可能就是在村中多年,巴贝特从未施展她手艺的原因。另一方面看,晚宴令村民之间产生爱,也让巴贝特与其自身和解。

15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在宗教光芒之外开辟出人性的暧昧地带,同时也是关于人生遗憾美学的。两姐妹年轻之际回避世俗诱惑,服膺神性,如此深居简出三十年。巴贝特以法式大餐歆享列位基督徒,主祷文所言“赐给我们今日的饮食”弥合着罅隙,引导着他们感恩向上,伴随口腹饕餮之欲,也捎来久远的青春往事,让那颗肃穆冷寂的心如旌旗般摇曳着。结尾寒夜的星空下,聚会散场,如同张枣诗“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得之意境。

20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陆老师说,这是他一直藏在心底的、最喜欢的电影。他想要的东西,这里面都有了。【无须拒绝享受,只是不要为享受所支配;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21分钟前
  • Grey灰
  • 推荐

A / 在北欧电影里看出日本电影的韵致(或许更接近法国与意大利的杂合体?),从日常中缓缓展开神性与世俗的跨文化交融,妙不可言。摆脱了任何一个可以被归纳的类型,而以一种坚韧丰实的生活感贯穿始终。以行为、距离、事件勾勒人物关系,拒绝执着于聚焦式叙事的立体感,仿佛画卷般平摊而开。用一个无“言”的仪式消解万千禁忌,却也不多做评判,让影像中人物的状态互相挑逗甚至产生骚动。某种程度上比《饮食男女》还要好。

2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EUFF. 设定在19世纪中后叶,《巴》探讨的实际上是后达尔文时代的宗教如何寻找其现代性。既然恩典与真理相遇,那么公义也应与极乐互吻。宗教得以抛弃表面的经文而揭露其本质,它实际上是那种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信仰的东西:不怕做出选择,接受别人的付出,大胆地去感觉这个世界。结尾的处理又将我们的这种思考延伸,将艺术放置于神的宝座之上未免过于抒情,但当那个姐妹拥抱巴贝特重复当年自己收到的期许,还是不禁泪目——我最终没有成为上帝的模样,可是我庆幸,你成为了。

29分钟前
  • Navetek
  • 力荐

可贵就在于它没有把精美的晚宴借助色彩与光线拍摄表达出来,片子整幅下来,都是人物语言创造美丽,包括对食物的赞美,对家族的信仰,对命终的慷慨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口腹之欲和精神之欲相交融,把一顿晚宴做成一场恋爱…艺术家是不会贫穷的” 视角切入之小,甚至担心电影故事讲不完整,但实属想多了。剧情抽丝剥茧、以小见大,超简单的故事线看的引人入胜。生活里存在一切可能,美食让情绪和误会得以化解。“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最渴求独处…我害怕我的愉悦”

3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新教倡导禁欲苦行,信奉于此的人必须将身体与精神的欲望二分,警惕感官欲望,比如,小女儿和来自天主教的音乐家练习歌曲,因为会联想到情爱而必须拒斥。电影也花了较多笔墨描绘包括两姐妹在内的信徒们是如何克制感官愉悦(清炖干鱼加酒面包为标配)继而内部生出嫌隙的。巴贝特,作为来自天主教法国的隐世大厨,用一顿法式大餐便弥合了中间的缝隙。她更是一位通过烹饪为所有人(信徒或将军)制造感官愉悦的艺术家,其之所以不会贫困,是因为推崇味蕾享受消解苦闷、解放心灵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了。电影对她制作大餐过程、购买食材、在外漫步的描写,就像是对海德格尔解读农鞋文字部分的再现。巴贝特之宴是巴贝特的世界,是在世存有,所有人带着曾在,通过品尝食物和饮品让世界的真理不断敞开、澄明。

38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还是看了影评才看懂。无欲无求并不是神的旨意,之所以存在着爱和欲,就是让人去享受并感悟生活的美好。影片中清贫的地方,饮食也是单调乏味,人们无法将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就只好互相指责;在最后一顿盛宴里,由于美食,人们却开始感恩。

41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推荐

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应该还是得益于其宗教性,很好的表现了它的两面,既能让小镇居民安心一辈子都过着那样朴素的生活,也能压抑禁锢掉人类对精神和物质的欲望,还能看出丹麦的拉斯冯提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变成那样的。平常吃惯了啤酒煮面包食物的老人面对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戏剧冲突的高潮群戏,从音乐到美食感官到触觉的巨大文化冲击,最后还能如此的平静甚至收留从发达国家逃离之人的心灵,还是夸的信仰吧。百老汇欧盟影展修复版。

4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仁者见仁,虔诚者见神。我,一坚信人性兽性不可分、灭人欲等于反人类的功利主义者,看到的,通篇皆是讽刺。我不信写《走出非洲》的凯瑞布里克森会虔诚相信上帝。专门找出小说,一对比踏实了,果然。不是美食的“黄金锁骨菩萨”,是褒奖美(贬低人的意识形态毫无意义),剧本身100分,改编极佳

48分钟前
  • is4dog
  • 力荐

真正的古典之作,人物与情节看似极其简单的,而所有的情感与嗟叹都蕴含在这简单中。本作关于虔诚与欲望,丹麦小城的的居民们看似都是一群死脑筋的禁欲主义者,需要隐居的大厨和将军来发现尘世的乐趣。然而这两位选择把一生都耗费在这流放之地的大厨和将军,岂非是更极端的禁欲的圣徒?

51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Hallelujah,感谢祢付出一切来先爱我。从此令我懂得爱是那么美好,我永远不必畏惧它。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故事隐含的复线不错,把角色和盛宴铺垫的更加丰富,也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各种纯正的法式大餐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深夜看这个,好饿。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清教徒禁欲那一套还真是彻底的反人性,巴贝特这样坚定善良热爱生活的人确实连天使都要被迷倒。电影是温馨有趣的好电影,就是观影体验很奇幻,左边的妹妹全程狂笑到让我不得不怀疑我和她看的究竟是不是一部电影,且每到类似拔鹌鹑毛的镜头都要伴随着一声极响的嘤咛声扑进男朋友怀里,仿佛在用全身演绎兔兔这么可爱怎么能吃兔兔;右边的姐们虽然我不知道她是何职业,但从她为大部分有眼睛都能看懂的镜头配上的直白复述来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解说。

58分钟前
  • 黑猫白猫
  • 力荐

非常美丽的一部电影,通过三个女性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来表现出人性特别是女性精神的博爱与伟大,同时电影也通过美味的法国大餐来对人性对于自由与美的追求进行了讴歌,一部看过之后倍感温暖的电影。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