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第四季

欧美剧美国,爱尔兰,加拿大2010

主演:Jonathan Rhys Meyers  Henry Cavill  Tamzin Merchant  

导演:Dearbhla  Walsh  

 剧照

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2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3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4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5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6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3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4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5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6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7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8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19都铎王朝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4

详细剧情

本季作为该剧的最终季,主要讲述乔纳森·里斯·迈耶斯扮演的亨利八世与其最后三任妻子的纠葛。华服与精美宫廷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奢靡,风格上以性爱和尺度大胆而引人瞩目,步入而立之年的亨利八世愈加散发成熟沧桑魅力,他没有停下寻欢作乐,声色犬马的脚步,在第四季中为我们呈现了阴谋与欲望的矛盾巅峰。

 长篇影评

 1 ) 【剧评】亨利八世的六朵花——美剧《都铎王朝》

以答主对历史上的都铎王朝有限的认知来看,《都铎王朝》连续剧对历史的还原度是相当之高的。很多剧情都生动再现了亨利八世时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历史真相以及被采用的论述。因此在历史爱好者眼中,《都铎王朝》连续剧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那段血腥肥皂剧般的宫廷历史以及阴暗的政治权谋。《都铎王朝》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他们在演绎历史人物时都展现了自己的精湛演技。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台词,一颦一笑甚至轻微的眉毛耸动,都能带出一连串的好戏来。《都铎王朝》非常精致,连小伊丽莎白公主也一样。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乔纳森·莱斯·梅耶斯饰演):

乔纳森扮演的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帝王之一,亨利最广为人知的造型就是他是一个拖着伤腿的超级胖子。曾经热爱运动、精力旺盛的亨利八世中年以后源于一场摔伤使得性情大变,脾气坏地令人吃惊。而从此以后亨利八世飞速发福,他的饮食量严重过度。亨利最后胖到他最肥大的盔甲里可以塞得下同时期皇宫中最强壮的三名侍卫。而此时都铎王朝的御膳房仍旧热衷于源源不断的提供食品,丝毫没有为国王的健康着想。

而饰演亨利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本人都承认自己和亨利的体型差距太大。乔纳森身材瘦削健美、英俊漂亮,扮演年轻的亨利国王还说得过去,但后来相对于他的角色,他就显得过于帅了。当然考虑到观众并不愿意看倒胃口的胖子,保持雄性性感的乔纳森自然一口气演到最后。不得不说乔纳森的演绎非常出色,他把早期亨利暴躁乖戾、喜怒无常、声色犬马、唯我独尊、对王后情妇和朝臣近乎无情无义等种种令人厌恶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等到亨利在杀死第五个妻子后的那种对人生、对国家政务的疲惫,对亲情的更多渴望,其性格开始变得成熟凝重等转变处理得十分自然,十分打动观众的心

乔纳森的亨利在临终前不断看到自己已经死去的头三位王后,一个人快到人生终点时,那些爱与恨、伤与痛重新回到他的躯体灵魂内做出最后的总结。乔纳森晚年的亨利甚至比年轻时更能突显他卓越的演艺才华。

乔纳森显然也很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记得很清楚的是仆从暗示性地问他是否要介绍亨利认识某个宫廷贵妇(这时候安妮王后还在怀孕),亨利不便明说愿意结识,而是朝仆从眨眼来表示认可。不用一句台词就把深刻的意思展示了出来,可谓举手投足皆是戏。他在演绎暴怒的亨利时(不得不说这样的镜头非常多),乔纳森会非常入戏,把自己气得脸红脖子粗,让朝臣们都本能地退避三舍。

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玛丽亚·肯尼迪饰演)

玛丽亚的精彩演出把这位历史上多灾多难的王后展现地形神兼备。其实凯瑟琳王后最重要的特质不是弃妇或受气包,她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作为的王后。凯瑟琳的父母都是君主,侄子是皇帝。她自己有着十分威严的女王风范。尽管她被渣男史上的帝王亨利八世休弃,但是她的坚强勇敢被世人所传颂。

玛丽亚饰演的凯瑟琳是骄傲的,正如角色本身至死也自称英格兰王后,没有向任何威胁她的各种势力低头。玛丽亚的年纪也不小,足足比扮演丈夫亨利的乔纳森大十三岁(历史上的凯瑟琳只比亨利大六岁)但是演员巨大的年龄差异突出了凯瑟琳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色衰而爱弛的宿命悲剧,但是她无疑是最为高贵、最有女王气质的一个。

相对于玛丽亚饰演的凯瑟琳王后,后来的安妮·博林等王后都没有这种威严女王气质。某些尊贵是独属于这位英格兰历史上最受人同情和爱戴的王后的。玛丽亚的凯瑟琳也有脆弱的时候,当她被亨利本人告知要与其离婚后,这位骄傲的西班牙公主一直等到亨利离开才伏地痛哭。她的惨叫声痛彻肺腑,直击观众的心田,让观众的整个灵魂都随之椎心泣血。

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娜塔莉·多默尔饰演)

娜塔丽·多墨尔算得上是《都铎王朝》的压轴巨星。正是由于她对安妮·博林这个饱受争议的女性角色的精彩演绎,她和《都铎王朝》被世界上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娜塔丽的安妮·博林突出了她的宿命悲剧以及留在史书上的那些浓墨重彩的痕迹,将安妮·博林的整个灵魂都展现地极为成功。

历史上的安妮·博林据说不是美艳绝伦的女人,娜塔丽本人也不算是非常漂亮。但是她的每一个眼神、一举一动在服饰搭配的帮助下都展现了狂野危险的魅力,这正是安妮·博林的突出特点。娜塔丽将安妮·博林的智惊宫廷、引起轰动的传奇演绎得入木三分,是所有扮演安妮·博林的演员中伟大的丰碑与标杆!

娜塔丽的安妮在看到因莫须有的通奸罪被斩首的兄弟乔治·博林时,发自肺腑的痛哭很容易联想到她的存在也曾带给凯瑟琳王后的痛哭哀叫,这个时候不是完全不同情她,而是同情地非常有限。娜塔丽在演绎这个场景时十分融入角色的内心,效果十分逼真。再次为娜塔丽的经典角色点赞。

第三任王后:简·西摩

简·西摩王后在历史上就是惊鸿一瞥的存在,而《都铎王朝》中她也是一朵刹那芳华的百合。知性温婉、年轻美丽等形容淑女的词汇尽可以放在这位王后以及她的扮演者身上。

第四任王后:克利维斯的安妮

安妮公主即克利维斯的安妮王后算得上历史上亨八老婆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亨利八世不喜欢她的长相,但是安妮公主在《都铎王朝》中算得上相当有气质的一位。

她非常爱笑,尤其是安妮离开宫廷后她笑得非常开心,而她做王后的时候显然总是愁眉不展。

或许正应了心情好人也会变美,被废的安妮王后以国王妹妹身份重返宫廷过节,显然得到了在场人士的尊重和欢迎,而亨利八世也开始觉得这位被休的妻子的好来。初来乍到的时候安妮连打牌都不会,反而是被废之后学会了,居然还能和前夫玩牌玩得非常痛快。

世界上还真就是有这样的奇闻,一对没有同房的离异夫妻,反而是离异后产生了好感与爱情。不知是距离产生美,还是因为亨利八世的心态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沉淀,过度的刺激已经吸引不了他,反而是岁月静好的温柔打动了他的心。

第五任王后: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的凯瑟琳·霍华德可谓是六位王后中的一个亮点。相对于其他比较稳重、高贵且充满淑女礼仪的王后们,凯瑟琳·霍华德正如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很不像王后之尊。凯瑟琳的演员显然非常擅长扮演这类轻浮的女孩子,她在王后的婚礼上都像下流酒馆的妓女一样咯咯直笑,完全没有母仪天下的威严感,连她的女官都看不起她。

这也是历史上的凯瑟琳·霍华德的状态,相比其他五位王后,她最年轻也最没头脑。这个十七岁女孩的见识里除了两性、裙子、珠宝以及王后这个头衔外,对国家大事、宫廷斗争一无所知。甚至在她临死前都拒绝了和神父告解,因为她很少祷告,觉得上帝并不认识自己。

这位女演员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她把一个极度轻浮、虚荣且没有头脑,完全不知宫廷险恶的傻丫头刻画得入木三分。凯瑟琳的性感在于年轻野性,但她的野性美和安妮·博林的又完全不同。安妮·博林是狡猾的,而凯瑟琳·霍华德只是个空有皮囊的傻瓜,而且她过度的纵欲和放荡令人厌恶,使观众巴不得她的通奸罪行赶紧被亨利八世知道。

《都铎王朝》每一季都有大量的情爱镜头,而凯瑟琳·霍华德无疑是相当有创意的。她甚至能想到用木偶灯影来模仿情爱,这个细节也能看出剧组构思的巧妙以及《都铎王朝》镜头的华丽和艺术美感。

第六任王后:凯瑟琳·帕尔

凯瑟琳算得上亨利六位王后中最没存在感的。但是她的外形很像简·西摩王后,气质也是一流。

生动的配角:

《都铎王朝》中很多扮演功能性历史角色的配角们都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演技。

1、安妮的宫廷乐师马克·斯米顿

安妮·博林热衷于和艺术家相交,擅长拉小提琴的乐师马克·斯米顿自然是她的座上宾。安妮被诬陷通奸的时候,马克被克伦威尔提审,马克不承认自己和王后通奸。在严刑拷打下,马克被迫招供。《都铎王朝》中的马克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尽管是个小配角却表现地非常突出。尤其是马克在断头台上临死时的微微一笑令人动容,饱经磨难的他终于可以摆脱一切痛苦了。

2.乔治·博林的妻子珍·帕克以及著名政治家托马斯·克伦威尔

珍·帕克也算是个都铎王朝的风云人物了。她痛恨丈夫乔治·博林的不检点,因此在克伦威尔提审她的时候诬告了乔治与安妮王后乱伦。珍·帕克后来在宫廷政治斗争中被处死,死前承认了自己诬告丈夫的事实。《都铎王朝》中,克伦威尔和珍·帕克的对峙堪称精彩,他俩之间并没有多少对话,但是彼此的眼神交流就已经让双方心中了然,他们要联手诬告乔治·博林。

3.托马斯·博林

在整个《都铎王朝》中如果只能挑出一个人说他该死,那就是有安妮的父亲托马斯·博林了。这是一个无情无义、彻头彻尾的野心家,他的女儿们只能是用来高攀皇室的阶梯。当大女儿玛丽逐渐失去亨利的宠爱后,托马斯·博林就觉得这女儿没什么用处了。玛丽后来因为爱情与无权无势的斯塔福德结婚后,托马斯毫不留情的断绝了玛丽的补贴,因为她的丈夫不配做英格兰王后的姐夫,不能给博林家带来什么好处。乔治·博林所谓的通奸罪曝光后,托马斯只想着和儿女脱离关系免得牵连自己。他经过安妮牢房的床下时,看着女儿朝自己招手,却没有做出任何安慰她的表示。这样绝情的父亲实在是令人吃惊,甚至连安妮的敌人都表示愤慨。托马斯·博林的演员把这个混蛋演绎的活灵活现,最精彩的是他儿子死了、女儿也即将被斩首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被赦免了。他完全没有子女即将离开人世的痛苦,反而是自己还能保留伯爵头衔而压抑不住的狂喜。

《都铎王朝》的所有角色从扮相到演技都非常精彩,出色的配角还包括教皇教宗们、托马斯·沃尔西、托马斯·沃尔、玛丽·都铎等风云人物。整体来讲相当贴近历史真相,有种半纪实性的色彩。当然在服饰年代上有些错误和穿越,部分角色的历史结局根据影视剧的惯例进行了改动,不过这都是瑕不掩瑜的。

个人觉得《都铎王朝》的整体故事发展稍微有些过快,历史人物的出场和落幕功能性较为突出,但是我相信这已经是剧组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相关链接:雲绯【影评】

 2 ) 《都译王朝》中的戏说与真相

最近刚追完《都译王朝》这部7年前的老片。感慨良多,总觉得要写些什么才能释放下心里翻腾的情绪。

这部历史剧上映于2007年至2010年间。正是我刚踏出大学校门走上社会的时候。那时的我急着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不怕加班也有扛得起通宵的体力,卯着一股劲以为自己能干出些什么。无心娱乐与八卦,唯一有追的一部漫画叫《夫妻成长日记》。

如今整日坐在办公室混日子的我,前段时间追了以血腥玛丽为模型的历史剧《风中的女王》,掀起了对欧洲历史剧的狂热。于是闲得慌的我从第一季开始下载,一集不落的看了讲述玛丽老爸的《都译王朝》。

都译王朝剧照


这部制作颇为华丽的电视剧,就是现在看起来也丝毫没有过时。无论是演员的服装、道具还是各种城堡的华丽背景,都淋漓尽致得呈现了大英王朝的万般风情。

第一季是各种人物的逐一登场,红衣主教沃尔西、有勇无谋第二集就被干掉的白金汉公爵、还有他美丽的女儿惊鸿一瞥之后再也没登场过。(一开始误以为会在她身上发生点什么,但是自她爸爸被砍头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而且公爵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拥有继承王位的血统,这样的身份走得略显草率。)

铲除掉足以撼动自己王位隐患之后,便是安妮的父亲托马斯 博林与沃尔西的宫斗戏。影片中并未讲述博林一定要绊倒沃尔西的原因,从剧情上来看沃尔西与博林家未有直接冲突,只是沃尔西深得亨利的重用,权倾朝野惹人红眼。

至于托马斯 博林也是我非常看不懂的一个人物,作为父亲先是把自己的大女儿献给皇上,大女儿被玩腻后立马又献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安妮,冷酷到不夹杂丝毫情绪,仿佛她们只是他的棋子,而不是父女。也或许是身在那个时代,不甘落寞贵族的一种生存之道。

百度百科中叙述的安博林聪明果断、自信强势,但是剧中娜塔莉·多默尔饰演安妮,更多的是乖乖听命于父亲的傀儡。还说她婚后变得多疑残忍、刁钻刻薄,以至于亨利认为她言辞尖锐、个性泼辣、野心勃勃,并不适合担任一国之母。站在观看者的角度,这些莫须有的性格缺陷不过是身为国王的丈夫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或者说她没有适应从情妇到皇后的身份转变,以及一段炽热感情的急速冷却。这也造就了安妮第二季中被送上断头台的最终命运。

安妮博林


至于与亨利头婚的凯瑟琳,电视剧中的笔墨不多,从一登场即是皇后并孕有一女玛丽。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位西班牙公主嫁到英国的政治联姻。阿拉贡的凯瑟琳先是嫁给了亨利七世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婚后几个月,亚瑟病逝,老国王强迫自己的二儿子取了嫂嫂凯瑟琳,造就了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在诞下玛丽之前,凯瑟琳与亨利共有六个孩子,除了玛丽之外的其余五个孩子全部不幸夭折。补了这段之后逐渐理解亨利想要废掉凯瑟琳,为自己某得子嗣的急迫心里。

最动情的一段是凯瑟琳在教堂中为自己辩护时,下跪在亨利面前说的那段话。她道出了一位在婚姻中万般隐忍,一心讨好丈夫,以丈夫的喜而喜,以丈夫的厌而厌,一切以丈夫至上的可怜妻子的心声,看的坐在沙发上的我颇为哽咽。

阿拉贡的凯瑟琳

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的第三段婚姻与安妮博林被送上断头台的部分情节是相互交错的,这与历史上安妮被斩首后的第二天亨利即与珍·西摩订婚也不尽吻合。这位新皇后在影片中的笔墨较少,像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存在,但是历史上亨利八世最终是选择珍作为入土后唯一的陪伴。也因为这点当珍逝世后,编剧肆意描写亨利不思朝政,混沌度日。似乎深情的同时回想一下他对安妮博林以及凯瑟琳的冷酷,又有些不可思议。太多矛盾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让人物的个性反而有些模糊。

与严谨的安妮公主的政治联姻是亨利的第四段婚姻,其实我有些不解,身为国王他并没有吸取自己第一段失败政治联姻的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取了一位并不喜欢的小国公主——安妮。而且他的第四任妻子与第二任妻子同名,叫起来不会联想到一块吗?不过,站在全剧的角度,安妮不失为亨利妻子中结局不错的一个。历史上也是,这段婚姻仅维持了6个月,安妮就拿了一大笔钱和“国王的姐妹”的头衔隐居英国。有钱有房还有头衔,同样是政治联姻,她的结局却与凯瑟琳迥然不同,这算是命运的造化还是个性的使然,又或许是中国人说的“命”。

凯瑟琳·霍华德


凯瑟琳霍华德,亨利的第五人妻子也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任。剧中的她是作为大臣献给国王的玩物登场。这样的角色又缺心眼居然转眼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该说是皇恩浩荡呢,还是颜值至上?历史上的凯瑟琳其实是安博林的表妹,据说她的第一个男人是其音乐老师。随后才是公爵夫人的秘书弗兰西斯·迪勒姆。凯瑟琳真实的入宫方式和她表姐安博林一样,是作为亨利第四任妻子宫女身份入宫的,因其美貌(及床上功夫)被亨利看上后,逐提拔为皇后。

她的那句“我虽以皇后的身份赴死,但我更希望能作为卡尔佩珀的妻子而死。”是历史上凯瑟琳的真实遗言。但是由于剧中的凯瑟琳是塑造一个不懂世事、单纯又贪图享乐的角色,从这样的人物嘴里硬生生的吐出这句显得有些矛盾。

在第五任妻子被处死的同一年里,亨利取了他的第六任妻子凯瑟琳·帕尔。写到这里真的想说这个男人就是个渣渣!凯瑟琳是个寡妇,除了在宗教上的有些激进思想之外,她可以说是个贤妻良母。但是身在宗教信仰大于一切的欧洲,一丝丝信仰上的分歧都是要惹杀身之祸的。这点作为中国人也有点不懂,至少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我信儒家,你信道家,我就要干掉你的意图。总之,年迈的亨利也有些折腾不动了,所以幸运的凯瑟琳几次从杀身之祸的险境逃脱。

最后的结局我是比较喜欢的,亨利分别遇到了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妻子的魂灵,并且互相对话。不知在他的心里是否感受过一丝悔恨。如果我是他死去的妻子,这时候出现一定把他咒个半死,最少最少也要让他的精神不得安宁。但是她们的出现更像是活着时候对国王未说完的遗言,不带任何诅咒。亨利把自己关在宫内,不让任何家眷看到他面对死亡衰老无助的神情。这也是身为国王最后的骄傲吧。枯黄的落叶扫过他年迈的脸孔,象征死神骷髅前来取走了他的魂魄。一个既意料之中,又颇感落寞的句号。

 3 ) 什么是明君?国家至上

纵观全剧,有意着墨宫廷之香艳野史(HBO的限制级特色),然则细细想来,这位君王一生以来所心心念念的,只有国家社稷,祖宗江山。

皇后更迭是为了延续血脉,宗教改革是为了摆脱教皇的控制,又避免染上路德教所带来的混乱动荡,从修道院收集来的财富充实了国库,为后来的征战,海军的发展奠定基础。

皇后一号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始终置教皇的认可为最高真理,背后的是西班牙势力的不断渗透;皇后二号以及其所扶植的克伦威尔代表了新教势力,但北方的叛乱证明了全面新教化会带来动荡。重要的是,这两位皇后都未能诞下健康的皇子,正如亨利所说,也许他自己被上帝所诅咒。

皇后三号,简西摩是如此的完美,她善良纯洁,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在她的努力下,玛丽和伊丽莎白才得以回归。可惜完美的事物往往刹那湮灭,她用自己的死去换来了皇子的降生。

皇后四号,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荡妇,但也是真性情的女子,皇宫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还是太过危机四伏,正是西摩家族对于权力的欲望让她的有迹可循变为水落石出,最后落得一死。

皇后五号,同样充满智慧,甚至超越任何一人,作为新教徒却懂得宗教宽容,面对主教的迫害居然能反将一军,她的心胸和能力都值得这个王座。也正是她和简影响伊丽莎白的成长最深,使她没有成为第二个血腥玛丽。

阿……亨利一生与太多女人打过交道,但他难道是为了肉欲?非也。全然是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在西班牙强盛时与法国结盟,在法国嚣张时与西班牙联合,外交内政,日日夜夜,是为了王朝的发展,都铎亨利,明君不过如此。

 4 ) 第一代Suffolk公爵Charles Brandon,以及Henry Howard的一首诗(Showtime,S4E4,37:32)

找到一本书《History, Fiction, and The Tudors —— Sex, Politics, Power, and Artistic License in the Showtime Television Series》,基本上是谈一谈历史事实和这部剧中演绎的人物事件的关系的。其中第九章介绍了Henry VIII的几位朋友,包括William Compton(死于sweating disease汗热病,剧中和Tallis有一腿)、Henry Norris(和Boleyn们一起被砍头)、Thomas Wyatt(剧中和Boleyn有一腿的诗人,真实经历还算挺复杂)、Francis Bryan(剧中和Thomas Seymour跑去欧洲抓Regenald Pole那个)、和Charles Brandon。Charles应该算是Henry的朋友中最显赫的(被提升为公爵时他是全英格兰仅有的三个公爵之一),和Henry的关系应该也是最好的(一声不吭娶了亨利的妹妹,居然没有像Henry Norris一样被性格暴躁的亨利给弄死,简直就是不可想象;而且最后只是罚了钱就啥事没有了,啧啧)。他(1484生)比亨利(1491生)大七岁,比亨利早两年死(1545和1547);如同他在剧中每集出现一般,真实历史中的他基本上也陪伴了亨利一生;不论嫁娶、结盟、对外战争、剿灭叛乱、或者宫廷斗争,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以下为该书第九章中关于Charles Brandon的部分,括号内为笔记。

Of all Henry’s close friends depicted in The Tudors , Henry Cavill’s portrayal of Charles Brandon, Duke of Suffolk, figures most prominently. Cavill appears in every episode of the series, and his performance is often crucial to the story. The Tudors’ Brandon is shaped and manipulated by the demands of drama, though his real history is hardly less fascinating than the fictional one in the series. Like nearly all of Henry’s closest friends, Brandon came from a gentry family with close connections to the court. His father died at Bosworth in August 1485, serving as Henry Tudor’s standard-bearer—killed in the final moments by Richard III himself. Fatherless as an infant and losing his mother by his tenth birthday, Brandon was probably raised by his uncle, Sir Thomas Brandon, a prominent figure at the first Tudor’s court. He began modestly, serving Henry VII at table, but by 1507 was an esquire of the body. More importantly for his relationship with Prince Henry, Brandon was an acknowledged master of the joust. His first known appearance in the lists was in the tournament held to celebrate Prince Arthur’s wedding to Catherine of Aragon in 1501. Prince Henry would have witnessed Brandon’s performance, and we must assume that he was impressed. Martial skill was important to Henry, and Brandon was possibly the best jouster at court—though he was shrewd enough to know that when engaged against the king, winning was not necessarily everything.

(Charles出身士绅家庭,父亲1485年在玫瑰战争期间战死,被理查三世所杀。十岁失去母亲,之后应该是被叔叔Thomas抚养;Thomas当时在都铎的宫廷也很显赫。Charles非常擅长马上枪术joust,就是剧中两个人骑着马拿着棍子互戳。他第一次有记载的出现在1501年Henry的哥哥Arthur娶Catherine of Aragon的婚礼上;应该在当时他的枪术被亨利所欣赏;他的joust很可能是宫廷中最好的。)

By the time the action of The Tudors begins in 1518, Brandon was well established as the king’s most intimate friend. He and Henry participated in many tournaments as a team, dressed in identical suits of armor, challenging all comers. At the same time, Brandon began accumulating ever-increasing marks of Henry’s favor: marshal of the royal household in 1511, a knighthood in 1512, master of the horse in October of the same year, and the Order of the Garter in 1513. Henry elevated Charles to the peerage as Viscount Lisle in 1514, an exceptional honor—very few of the king’s friends ever received a noble title. His good fortune continued when in February 1514 he became Duke of Suffolk—one of only three dukes in the kingdom. Proof of the strength of Henry’s regard for Brandon came in the aftermath of his impetuous marriage to the king’s sister Mary in February 1515. In depicting these scenes, The Tudors sacrifices accuracy for drama. Perhaps in an effort to simplify the complex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series combines the king’s two sisters, Margaret and Mary, into one. The real Princess Margaret married to James IV of Scotland in 1503. Her younger sister Mary was betrothed to Louis XII of France rather than the Portuguese monarch, as Showtime would have it. Louis died after only a few weeks of marriage, and Henry sent Suffolk to Paris to bring the widow home. But before they returned—and less than a month after her first husband’s death—Suffolk and Mary wed without Henry’s permission. Many were shocked, although Henry had promised Mary free choice of a second husband, and she and Brandon had been acquainted for years. The king was certainly angry about the marriage, but his forgiveness was ensured by the newlywed’s promise to surrender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money in plate, jewels, and cash. From this point forward Suffolk was assured a lasting place in Henry’s circle—as both friend and in-law.

(Charles在亨利1509即位后就获得很多职位,其中最重要也最特别的是1514年成为Lisle子爵;国王的朋友中也少有可以得到贵族头衔的。同年他更进一步成为萨福克公爵,是当时王国内的第三个公爵。按照wiki的话,他是1513年5月15日成为子爵的;同年参与了Battle of the Spurs,被尼德兰统治者 Margaret of Savoy 的代表在书信中称作second king;1514年3月14日成为公爵。他偷偷娶的是国王的妹妹Mary(而非剧中的Margaret);Mary本来是嫁给法王路易十二,结果婚后几个星期就死了,然后Charles就去法国把她接回来;但是回来前——当时法王死了不到一个月,Charles就和Mary在国王没有许可的情况下结婚了。当时Mary和Charles相熟好几年了,而国王先前也同意Mary自己自由选择第二任丈夫,不过国王还是恼了,最后两人交了一大笔钱才平息了国王的怒火。Charles作为国王的朋友和妹夫地位实际上更稳固了。 )

Suffolk’s position as brother-in-law to a king brought both substantial rewards and risks. His landed property was relatively modest at his marriage, and his rank required much more. Henry endowed him with substantial estates, many of which had been salvaged from the wreck of another part of the Tudor family—Henry’s cousins, the de la Poles. Brandon also benefitted from a considerable stream of income from his wife’s French property, though this money came irregularly, often subject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Anglo-French relations. The duke also had to endure living uncomfortably in the shadow of his wife, who as a royalborn queen dowager outranked him socially. Mary’s seal was twice the size of his, and when the couple traveled, it was the duchess who tended to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He also had to manage his wife’s prejudices, for example, her dislike of Anne Boleyn. He was active in Henry’s service in the 1520s, leading English troops on campaign in France in 1523, 1524, and 1528, and heading an embassy to Francis I in 1529, but his relations with the Boleyns were ambivalent at best. Brandon dutifully carried out Henry’s orders to bully Princess Mary into accepting the end of her parent’s marriage, but without relish. For these reasons, he and his wife preferred to avoid the court in these years, although Suffolk remained a significant figure. Obviously, with no Mary in the series, none of this appears in The Tudors.

(这里主要说和Mary婚后的情况,尤其是财产和地位上的不对等。他的财产主要来自Henry的表亲家族de la Poles。 Edmund de la Poles,第三代萨福克公爵(和Charles同个封号)有金雀花/约克家族血统(母亲是理查三世的姐姐),当初支持都铎,后来觊觎皇位而反叛,被褫夺封号,在被关在伦敦塔里七年后于1513年被处死。Charles的财富还来自他妻子在法国的财产,不过数量随英法关系而变动。Mary的印章是他的两倍大,在外也比他更受欢迎。Mary不喜欢Anne Boleyn。Charles领导了多次英国对法的军事行动,也曾在1529年作为使节去法国;和Boleyn家关系不定;在亨利的命令下逼Princess Mary接受她父母婚姻的结束。)

The difficulties of being a royal in-law ended unexpectedly in June 1533, when Mary Tudor died, aged 37. Suffolk was no stranger to the benefits of marriage—he had married twice before Mary—and lost no time finding a new bride. His choice was his son’s 14-year-old fiancé, Catherine Willoughby, whose great advantage was her status as an heiress who stood to inherit very large estates in Lincolnshire—with the end of his French income, Suffolk badly needed new sources of revenue. His marriage into a family at the top of Lincolnshire society was a boon to Henry, who badly needed loyal supporters there. The great rebellion known as the Pilgrimage of Grace broke out there in October 1536, and Henry relied upon Suffolk to put it down. In the end, the rebellion largely collapsed before Suffolk arrived with troops, but the threat of fire and sword at his hands certainly dampened the pilgrims’ enthusiasm. However, historical reality and the drama of The Tudors are here again at odds. Though the series has Suffolk suppress the entire Pilgrimage, it was the Duke of Norfolk (missing after Season One) who took the lead against the main rebellion in Yorkshire and farther north. Although the show portrays Suffolk as reluctant and conscience-stricken,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Suffolk had much sympathy for the rebels or their cause.

(1533年随着Mary的死(37岁)这些困难都消失了。作为接过三次婚的人,再找一个当然是不难;这回瞄准的是儿子的14岁未婚妻Catherine Willoughby;1533年Charles应该49岁了。作为女继承人的Catherine有众多财富;而Charles在失去从Mary处获得的法国收入后非常需要新财源。所以说电视剧终归是剧,哪有那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想太多😂 而且Henry也需要来自Catherine家所在地Lincolnshire的地方支持。由Robert Aske所领导的反叛行动Pilgrimage of Grace,针对的是解散修道院运动,就是发生在Lincolnshire,而亨利则要依靠萨福克公爵去扑灭叛乱。在公爵率军到达平叛前事实上叛乱已经基本平息,不过火焰和刀剑的威胁重新点燃了叛火。历史上并无公爵同情叛乱者的证据,虽然在我看来,按照他信仰上偏传统的观点,抱有同情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按照wiki的记载,1536年当时Aske成功聚集三四万人,逼迫王室方领袖,第三任诺福克公爵Thomas Howard和第四任Shrewsbury伯爵George Talbot和叛军谈判,诺福克在没有国王充分授权之下承诺大赦并在一年内在约克举行议会;谈判是因为实力不足——诺福克5000人、Shrewsbury7000人——下的权宜之计而已。)

Through the years of factional struggle that followed the king’s marriage to Jane Seymour, Suffolk trod a fine line, never wholly committing himself to any group. It was clear that in religious terms he was more traditional in his outlook, but he avoided any serious entanglement with the likes of Stephen Gardiner, champion of the conservative cause. Suffolk maintained good relations with Cromwell and the other reformers at court, and his young wife was linked to them.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was the king to whom Suffolk owed his allegiance, loyally supporting him in every situation, vindicating Henry’s confidence in him.

(公爵很少全身投入某个政治阵营。信仰上他看起来偏保守,但也避免和保守派中领导人物,像是主教Stephen Gardiner有过密关系;他和Cromwell以及其它改革派关系良好,而改革派和他妻子相关联。基本上公爵就是忠实的听从国王命令。)

In his later years, Suffolk continued to labor in Henry’s behalf, as Lord President of the Privy Council and as a commander at the siege of Boulogne in 1544. But as early as 1538, observers commented on his ill health and lack of energy. By the time he arrived in France on his last campaign, he was hardly less obese than his master and suffering from a variety of ailments. He certainly was in no condition to begin a passionate affair with the daughter of a French offi cer, a development chronicled in the final season of The Tudors. Henry granted him a place of honor in the occupation of Boulogne, and granted him significant estates in Lincolnshire as a reward. But the acquisition of Tattershall College was not the last honor Henry bestowed upon his oldest friend. Suffolk died on August 22, 1545 and, at the king’s command, was buried in St. George’s Chapel, Windsor, where Henry himself would be interred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Tragically, Suffolk’s surviving sons, Henry and Charles, both died within half an hour of each other in an epidemic of the sweating sickness in 1551. The Dukes of Suffolk, monuments to the power of royal friendship, endowed with thousands of acres, numerous offices and titles, and a vast income, vanished from history like a morning dew.

(此后他继续忠实的为国王服务,包括作为枢密院议长,以及1544年领军攻占Boulogne。不过早在1538年,他的健康状况就不太好;领军攻打法国时,他和亨利一样超重,并有其它小毛病。亨利还赐予他若干Lincolnshire的地产。1545年死后葬于温莎的圣乔治教堂;亨利在两年不到之后也葬于此。1551年他的两个儿子都死于汗热病流行,公爵爵位绝嗣。最后,正如最后一句话所说,萨福克公爵,作为王室友谊所带来权力的经典范例,获授千亩良田、诸多官衔、和无数财富,终觉如朝露般,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他的最后一任老婆Katherine倒是一直活到1580年,坚定支持新教,在玛丽一世统治时期为了避免被迫害跑欧洲去了。而且按照wiki里Katherine的条目(Katherine Brandon, Duchess of Suffolk),Charles死后居然有流言说Henry想让Katherine当他的第七任老婆,真真是无语子🤣不过Charles1484生,Katherine1519生,年龄差距够大的。)

后记:其实历史真的很多有趣东西(参考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比如说,第五任王后Katherine Howard的母亲,就是一个Culpepper,和被处死的Thomas Culpepper算是同宗;Edward Seymour有12个小孩,1552年在爱德华(自己亲外甥)在位时被处死,1660年公爵位恢复给了他的曾孙,传到现在,算是第三古老的公爵爵位(仅次于诺福克和通常仅授予王位继承人的康沃尔);第六任王后Katherine Parr的弟弟威廉(Parr, William, marquess of Northampton)11岁的时候(1525)就和Henry Fitzroy(第一季提到的亨利八世私生子)一起学习。

Showtime版本第四季第四集37:32分处,Henry Howard以十四行诗的形式翻译了一首来自古罗马的诗,讨论何为快乐生活。萨福克公爵念了一部分。全诗摘自 //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5263/the-things-that-cause-a-quiet-life

The Things That Cause a Quiet Life

BY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Written by Martial)

My friend, the things that do attain The happy life be these, I find: The riches left, not got with pain, The fruitful ground; the quiet mind; The equal friend; no grudge, no strife; No charge of rule nor governance; Without disease the healthy life; The household of continuance; The mean diet, no dainty fare; True wisdom joined with simpleness; The night discharged of all care, Where wine the wit may not oppress; The faithful wife, without debate; Such sleeps as may beguile the night: Content thyself with thine estate, Neither wish death, nor fear his might.

 5 ) 国王爱荡妇

四季的都铎王朝看过后如过春、夏、秋、冬四季。六位王后中死了的四位也如四季那般,如夏天一样绚烂张扬的安妮·博林,若春天一般单纯放荡的凯瑟琳·霍华德,如秋日一样高雅睿智的简·西摩,若冬日一般冷静隐忍的阿拉贡的凯瑟琳。如四季轮替一样也昭示了她们命运的必然。

当然她们的命运都离不开这位贪婪、善变、疑心猜忌的国王亨利·都铎。其实国王只爱荡妇,但是他的虚伪让他不得不在适当的时候与荡妇说再见。他爱简·西摩吗,不——只能说简·西摩比较幸运地早逝而且还幸得一子;当然他肯定不爱阿拉贡的凯瑟琳,这个可怜的女人虽然没有死在国王的斧头下,但是高贵的王室血统与荣耀让她生不如死;他爱安妮·博林吗,是的——因为她是聪明的荡妇,吊足了国王的胃口,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挡住这近水楼台之月——她够聪明可以参政,但是他忘了国王不缺女人缺的是儿子;他爱凯瑟琳·霍华德吗,答案是肯定的,凯瑟琳·霍华德是个十足的荡妇,但是她太愚蠢了,是国王的荡妇可以但是不可以是个愚蠢的荡妇。爱荡妇的国王只能把所爱的荡妇送上断头台,用她们的鲜血祭奠他的虚伪。如果亨利不是在娶了凯瑟琳·帕尔之后死掉了,不出意外他还会有下一位荡妇王后。所以凯瑟琳·帕尔也是幸运的。还有一个无辜的安妮王后她纯属是政治的牺牲品,如果能躲过国王的斧头算是幸运的,那么她还算幸运。

如夏天一样的安妮·博林她虽然死了,但是命运还算公平给了她一个无比伟大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她这个夏天过后是那个真正收获的秋天。伊丽莎白继承了母亲的智慧,而且收敛了张扬。第二季是属于安妮·博林的,它也是整个四幕剧的高潮。安妮·博林的头颅被如风一样的斧头掠过后,都铎王朝的精彩不在了。历史总是发人深醒,亨利八世不停的立后与废后经历六次婚姻,可是她的女儿却因为嫁给了帝国而无婚姻也无子嗣。他费劲心思得来一子还是没有完成都铎王朝的延续。人算不如天算啊!

三位凯瑟琳,两位安妮,一位简她们在后冠的传递中成为了贪婪国王与政治的牺牲品。无论亨利八世爱谁,那都只能是一声哀叹!

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演技不错,帅气的让我忘了实际的亨利八世是个胖子,把他的贪婪进行到底的胖子。当然这是历史学家说的。我个人认为亨利八世独爱荡妇,信奉贪婪。婚姻与宗教改革都是他爱荡妇贪婪信条下的借口。对女人的贪婪、对王权的贪婪以及对食物的贪婪。

 6 ) 都铎王朝,回忆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回忆凯瑟琳霍华德

《都铎王朝》让我认识英国,认识一个伟大的君主和他的帝国。亨利八世,伟大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父亲。他一生拥立六位皇后,交媾无数情妇,诞下无数私生子,一生盼望皇后为他诞下儿子,继临帝位,却只有简·西摩(第三位皇后)产下一子,而皇后因产褥热而死。

这个男人,这一生拥有无数传奇,却在婚姻上有太多伤痛。先后以通奸罪处死两位皇后,任第一任皇后在孤苦无助中离世,唯有第三位皇后因病而亡,铭刻了他一生所有的爱。他这样忏悔道:请求上帝,不要将我的皇后带走,不要将我儿子的母亲带走。说罢,手触额头,啜泣无声。帝位,也会在生死抉择中无所适从,或许他可以掌握所有人的命运,唯独他自己和他爱的人。

简,西摩是贤良的爱人。他用爱和宽容,接受亨利的情妇,临终前嘱托她:我走后,请带我照顾国王。有人说,女人或许什么都可以和别人分享,唯独自己的爱人。亨利梦想着怀抱期盼已久的儿子,却迟迟不能在手术前做下“保住皇后还是保住儿子”的抉择。

但是,在我脑海里凝固的背影不是她,而是凯瑟琳·霍华德,亨利八世的第五位皇后。美丽的17岁的女人。或许,不该称她做女人,但她确实温婉动人。她的死是因为她太年轻了,太容易爱上别人。

亨利毕竟老了,他大腿上由于年轻时打猎受伤,而留下的脓包时常会崩裂。这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生活。尽管他试图去满足,但他终不能满足一个17岁少女,只能赏赐给她所有让她高兴的东西。她渐渐疏远了他,和国王的男仆卡尔佩博夜夜偷欢。如果说,当初卡尔只是觊觎她的美色,而冒着生命危险和她在一起的话,她对卡尔萌生了强烈的、少女般的渴望。她用拙劣的笔迹给卡尔书信,每一句话都积满了相思般的焦灼和热望。她渴望和他在一起,每时每刻地在一起。事实上,他们真的每晚都在一起。

或许命运只会眷顾一个人一次,她婚前的男友德勒姆来到宫中求她谋一个职位,成为了她的门童,这却引来了匿名人的来信,亨利知道了她以前荒淫的历史,命重臣彻查到底。

凯瑟琳的年轻终究害了她。德勒姆被酷刑折磨吐露了一切,甚至卡尔也暴露了。卡尔被处以斩首、德勒姆被绞刑后,五马分尸。这便是一个君王报复的手段。

凯瑟琳被没收了所有的财产,孤零零地蜷缩在阴暗的城堡里。她的容颜不再是往昔那可人的娇美,她苍白的面容、黑陷的双眸、憔悴的面庞和弱小的身躯,映出一片晚景的凄凉。亨利没有念在旧日的鱼水之欢、云雨之情,处决了这位年仅18岁的皇后。

在最后的日子里,在她交代了所有的事情后,她似乎不再那样地悲伤了。窗外照进来的阳光暖暖的,一地灰尘在阳光中舞蹈,往日华美的宫殿、舒美的温床已一去不复返。她轻盈地跳起舞,依旧穿着她那件纯白的长裙,她轻盈地跳着,好像是昨天那样。她想起,没进宫之前,德勒姆和她曾以夫妻相称,他外出,去集市上为她买来鲜花,她为他织衣服;她想起,卡尔曾深情凝望她的眼神,她愿意为卡尔付出一切的热盼。这一切,恰如往昔,在她的轻歌曼舞中,散落。让人心碎,像揉碎的花瓣,飘零满地。

她终究被送进了伦敦塔,那里滋生着几世纪前的阴魂、徒增悲伤。她看见卡尔和德勒姆的头颅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再也忍不住了。她往昔的爱情,早已化作虚无,似乎什么也都没发生过。

临刑前的夜晚,牧师问她:你有什么最后的忏悔吗。她说:我很少和上帝交流,或许,他甚至记不起我的名字。转念,她说:牧师,你能把刑具借给我么,我想看看头是怎样放的。

她裸露着身体,把细弱的脖颈轻轻放在刑堆上,闭上了眼睛。她就要追随爱人走了,抑或,她还有对人间的留念。终于,她梳起了长发,临了断头台。她最后的话,便是对爱和自由的追求,Today, I die a queen, but I die the wife of Colepepper(卡尔). Life, is very beautiful.

她终究死于年轻,死于她稍纵即逝、却又美丽的爱情。她和她的爱情让我心碎。她终于成了帝王和封建统治的牺牲者。

忆凯瑟琳,霍华德

 7 ) 都铎男人时尚

在莎士比亚作品中,codpiece这个词把爱神丘比特称为"king of codpieces",乃是说他风流成性的意思。再比如《李尔王》中傻子有一段著名的台词:

He that has a house to put's head in has a good head-piece.

The cod-piece that will house

Before the head has any,

The head and he shall louse;

So beggars marry many.

而亨八则是这衣服的最佳代言人,还有铁制的

 8 ) 戏论亨利八世众老婆与金瓶梅中众女角之对应

最近在读金瓶梅。读着读着,不禁联想到之前看的连续剧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前前后后讨了六个老婆,中间情人无数;西门庆大小老婆若干兼主要情人几枚,外加收用的丫头,嫖过的妓女,也属情人无数。都铎王朝发生在16世纪的英国,金瓶梅作于明末,讲的虽是宋朝的事情,实则表现的是明末的市井生活,也大约是16世纪之时的中国,两者时代也相距不远。亨利八世贵为一国之王,西门庆虽是小小一个清河县的买卖人,却也算是富甲一方的地头蛇了。

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允许一夫多妻的存在,所以西门庆艳福齐天,众妻妾共同生活,和平共处----即使表面上如此,互相尽最大努力容忍对方的存在。英国早在那时就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地下情人?可以,想要名分,那可不能!那时的英国女人即使贵为皇后,也必须要时刻和小三做斗争,保着自己的位子。前者虽然使每个女性都能在家庭中保有自己的地位,却免不了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争宠吃醋;后者中的大奶,一旦被弃,或赶或杀,毫不留情。

同样的时代,男孩却无一例外的更受重视。亨利八世想儿子想疯了,两次废后的背后都有“没生儿子”的深深怨恨;西门庆倒是没发什么愁就有了儿子,而母凭子贵,生了儿子的李瓶儿自然也更受宠些。只是在英国,即使没有儿子,女儿照样有继承的权利,只是在亨利八世心中,女儿不如儿子罢了;在中国恐怕这就不行了吧,女儿终究还是嫁出去的主。伊丽莎白终身未嫁,女王照样当的好好的,要在中国,这样的女人早被打倒了,结局很凄惨。

闲话少说,亨利八世一干老婆和西门庆一众女人中,还颇能发现些对应之处,比较一下也挺有趣的:

吴月娘vs. Catherine of Aragon:

明媒正娶的大老婆,都是出身好的,却也受了不少冷落。都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她们两心地都不坏,吴月娘属于老实人,Catherine也仁厚,人们挺爱她的。只是吴月娘始终是最有地位的老大,家中的事情她还是有权威的,而Catherine一旦失宠失势,沦为了下堂妇,就比较凄惨了。

潘金莲vs. Anne Boleyn

把这两位放在一起估计很有争议,我只是觉得她们个性相似,都属于聪明伶俐而又锋芒毕露之人。只是Anne Boleyn还是要幸运很多,出身教养比潘金莲高了很多等级,父兄也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潘金莲身世可怜许多,没有一个强大的娘家做后台,凡事都只能自己争取。她们俩人都属于口齿伶俐,善于煽风点火,寸步不让,面对男人的变心,妒恨的感情也都会表露出来,不会隐忍不言的。

李瓶儿vs. Jane Seymour

同样,这两人的性格也颇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属于温柔婉约会做人的女人,如果说和潘金莲这样的女人在一起,男人更有激情,那和李瓶儿这样的在一起恐怕就是柔情多一些。不过,虽然温柔婉约,Jane在嫁给亨利八世之前也是做的小三,她当时还是Anne的女侍;李瓶儿未嫁成西门庆之前,还和蒋竹山结婚,后又把他赶走,可见虽然温柔婉约,也是不安分的人。

孟玉楼vs. Anne of Cleves

西门庆娶孟玉楼是因为她有钱,为他带来不少财富,对她本人却未必见得有什么热情,也没见他和孟玉楼有什么亲热地时候;亨利八世和Anne of Cleves联姻也更多是政治考虑吧。

王六儿vs. Catherine Howard

总觉得亨利和这个Catherine在一起,完全就是为了肉体的快乐,而Catherine所图的无非是亨利带给她的地位和财富,在感情上未必接受这个老男人。同样西门庆和王六儿的关系,也充满了这种意味。我最佩服王六儿老公韩道国,非常知趣的把老婆让出来,非常明白通过这种关系两人可以骗来不少钱,全然不顾头上这顶绿帽----这也算少有的了。

 短评

单就这一季的内容而言其实最为平淡,Katherine Howard这个人物写得不够通顺,后期的宫廷斗争也不如前期笔墨犀利精湛;但作为收官季,对都铎王朝的回顾颇动人,尤其迟暮遥望少年愁的唏嘘,令人十分感慨。作为历史剧这四季整体具有相当高水准及观赏性,娱乐、深度兼顾,值得收藏。

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小妖精……其实蛮可怜的 >_< 整体情节一般了

4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推荐

我有种把它当黄片看的感觉。。。一个很有剧情的黄片。。。

9分钟前
  • Miss Shallot
  • 还行

最后一集回顾的蒙太奇段落还是萌到我了,乔纳森演的真好!但总的来说,对历史剧的把握,美国还是不如英国。

13分钟前
  • 七宝
  • 推荐

有其父必有其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伊莉莎白女王的聪明睿智来自安博林,我个人认为是亨利八。女王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全剧终了,哎。。。

14分钟前
  • Joey
  • 推荐

终于结束了。折腾,折腾别人折腾自己。受不了闪回。战线拉得太长,要重温第一季

18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我居然。。居然。。刷完了,呜呜呜!!!!滚去写论文

19分钟前
  • daisy
  • 推荐

最后一集是全剧的精华

22分钟前
  • 无敌的我 @ 头发快点长
  • 推荐

引用豆办达人对乔纳森演技的点评:“影片裡,喬納森•瑞斯•邁爾斯,時而一個蘋果,時而一個梨子,再加上葡萄、楊桃諸多瓜果,新鮮燦爛一大堆,啃的、嚼的,惱怒時分,還得扔幾個,水果相伴了整整三季二十八集,真是的,把一個亨利八世活脫脫演成了一个果子狸。"

25分钟前
  • 念小鲁
  • 还行

最后一集安 再次出场 继续惊艳 我爱她!!!

30分钟前
  • 童熙
  • 还行

I LOVE Charles Brandon.

35分钟前
  • 挂拉
  • 推荐

在细节之外,大的历史事件并不虚构。

36分钟前
  • 吃坚果的松鼠
  • 推荐

华丽丽嘀服饰吖……不舍,我感觉我最美好嘅印象都留系1/2季了……

39分钟前
  • ㊣June
  • 推荐

anne boleyn死掉以后这剧也没啥戏了。。好无聊啊

41分钟前
  • woodyallen
  • 还行

尘归尘,土归土。繁华终落幕,一切皆虚无。

43分钟前
  • cola
  • 力荐

我觉得演Lady Mary的那个演员很美演得很好,我喜欢

45分钟前
  • 后端开发鸭先知
  • 推荐

The Tudors

49分钟前
  • 半知天命少女
  • 推荐

四年了,最后一集看的人想哭

54分钟前
  • Wolf
  • 力荐

两个青葱的少年 一去不返。再见,都铎~

58分钟前
  • 西风
  • 力荐

六个女人中还是安博林最美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