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2

主演:马新春,汤龙,王思怡,张敏

导演:李睿珺

播放地址

 剧照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8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9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3

详细剧情

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长篇影评

 1 ) 告诉他们,骡子我不要了

看的时候数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影片,又能够整合在如此生活化的场景中。而且影片的昼夜几乎没有转场,使得整个影片陷入了一种静止的时间状态,只有结局是唯一的出口。
尽管场面调度不能再假,尽管村民的表演时常让人出戏,还有渣调色……但是很明显导演已经知道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并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
主题与第五代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第五代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第五代的死亡说的是对于对于在世的影响。第五代也没有对形而上的意向有过大范围的讨论。而这两点李睿珺都做到了。他并没有拘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地、亲伦的问题上而是把它们作为素材放入到他对形而上的讨论上来了。就凭这一点,李睿珺比郝杰的电影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也就使得本片没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土葬火葬之争也可以是埋葬与不埋葬之争,宗教葬礼非宗教葬礼之争,仙鹤可以换成奥迪。当然意境上差了点= =
另外本片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爷爷”一直牵着一匹骡子,形影不离,尤其是每次他站前景发呆的时候骡子总会出现在后景,而两个小孩骑的则是木马。后来小孩子捉到了鸭子(请注意鸭子在最后一场非常抢镜),爷爷也驾鹤西去了。再比如对于埋葬这个动作的反复预演,让最后的结局顺理成章。“爷爷”真正的转变(开始发呆)是在割草之后,难道暴露出湿地和前半段挖坟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么?现代是一个不断揭示的过程,如果说“爷爷”是反其道而行,他的活埋理所应当。
死亡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决定,还谈什么生活。

 2 ) 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我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想法很好,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导致两者格格不入。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就成历史了。 历史是由后人回忆的。 而主角的老人的对土葬的执着是对自己与他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上的坚守,当然也是一种固执、迂腐。 而影片里面有人强制已经土葬的死人,再挖出来,不顾其亲人的反对,送去火葬场。

象征着新时代观念对旧时代观念的不择手段的摧残。

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代替的过程要潜移默化而不是如影片一样不择手段。

而影片中的仙鹤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主角对虚无缥缈的仙鹤的追求与坚守,和结尾荒诞的结局向呼应。

另人深思,仙鹤的传说在如何美丽神秘,终究是虚构的,追求虚无得到的终究是荒诞的,可笑的。

这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黄粱一梦罢了。

但是影片的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主角情感变换的表达太少,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作品表达的内容。

造成有想法,没手法。

 3 ) 寻不着可埋之土

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以下简称《白鹤》),不由想起李睿珺前作《老驴头》。两部电影不仅有技巧上的相似,故事上也有相通关联。《老驴头》里,一名西北老汉不为周围人所理解,他与恶劣的大自然斗,试图守住最后的一块土地,上面有快要被沙漠湮没的祖坟。 《白鹤》重复了《老驴头》的主题,主人公同样是一名不被周围人所理解的老汉,好在这一次他不用沉默寡言,至少还有孙子可以说话。重要在于,电影再一次展现了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尤其是“失去土地”的现实尴尬。中国曾是传统农耕社会,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历史都跟土地农民有斩不断的联系。岂不料,今天的人们似乎不再拥有土地,或以各种离奇形式,慢慢失去属于自己的土地。 与《老驴头》的全片写实不同,《白鹤》的主题在深刻之余,多少还有些讽刺。古人常说入土为安,经过一系列殡葬改革和平坟政策,老人反而找不到容身的一方土。对年轻一辈来说,这好像是要不得的农村习俗和封建迷信,但对老人来说,他对“入土为安”是深信不疑,到时候,会有白鹤带他而去。在我看来,《白鹤》的高明不在于我们要去相信什么,是土葬还是火葬,是包容还是批判。它只是讲解了祖辈曾深信不疑的一件事,一件放在今时今日又显得离奇荒谬的事情。 从故事上看,《白鹤》并没有所谓的悬念,无论有没有看过故事简介,看过开场,基本能猜到结局。你越是怀疑导演敢不敢那样拍,结果,他就工整老实、近乎白描地搬演了刨坑埋土的全过程,确实震惊。众所周知,在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里,古老的村子里有弃老的传统,老人也知道这一点,明白而坦然接受。《白鹤》的老人向死而生,只是,他极力追求的“理想死法”却不可得。于是,他千方百计去寻找那种解脱方式,最后迫不得已,上演了一场颠覆伦理的送终戏,这也是《白鹤》的情感力量所在。 不过,我所理解的《白鹤》应该片如其名,至少是带有一种空灵和轻盈感,随时能去,实际上又不知去向何方。它越是轻飘飘,不见飞过的痕迹,爆发出来的能量会更大,更能一击即中。结果,我所看到的《白鹤》还是反复强调了结尾的“游戏”,中间还多次提示预演,用力用错了地方。及至摄影方面,我想象的《白鹤》应该是湖边割水草等几段的影像风格,是基于现实乡土又超脱一切的美化再现,那就有如老人对于死亡的向往,远离尘世,了无牵挂。 即便电视机里的《西游记》等细节安排得很好,但在其他地方,《白鹤》多少显得过于沉重——以至于有些故意为之的笨重,而且不知何故,影片有些段落的后期调色处理得很好,但在另外一些地方,画面简直有些惨不忍睹。在黄土色调与泥土气息的混杂中,电影的景深背景时常高亮,以至于前景的人物显得突兀、不协调甚至是逆光的一脸黑。 再是演员方面的指导失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开场老人给小孩吃冰糖时出戏了,反正,我当时就冒出一念头:有这样逗小孩的爷爷么。我当然相信,有人能接受这样的非职业演员表演风格(就像接受有些跳脱的音乐风格),允许长时间的静默,然而对于我个人,当真是从头到尾感觉别扭,这也直接导致我无法入戏,一边在想,他肯定演得很痛苦。在我看来,这也是李睿珺尝试放开,但又没能完全放开的表现,进而作用在了演员身上。 然而,无论说再多的缺点,我都会在结尾完成评价逆转,那只是因为《白鹤》的精神可嘉。它选择了主流观众厌恶的农民题材上,却挖掘了一个沉重的悲剧主题。老人等死,乡村凋敝,人们失去充满象征意味的最后一块土地。跟不少人一样,我也对结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充满怀疑。一个小孩如何挖得了那么一个坑,一个老人如何能偏执到这般程度……后来,我则明白,谁来完成以及怎么完成这个仪式并不重要,毕竟,它只是一个向死而去的仪式。借助于孩子的天真,拧巴的老者成功获得了死亡的尊严。好事者不免也会想到国内独立电影,这一年,它就多次面对“是死是生,是去是留”的两难问题。悲观的说,也许它正在不断失去土壤,萎缩并且老去。【北京青年报】

 4 ) 看叙述是欧洲电影风格,带着伊朗电影的朴实

还没看过小说,但从叙述倒想起了伊朗电影《白气球》,一个讲老人,一个讲孩子,一个是解脱之鹤,一个是希望之鱼。有机会会看。

 5 ) 昔人已乘白鶴去

懷著Death wish的馬新春在老搭檔老曹的棺材上最後一次畫了仙鶴。紅底兒,黑白兩色的仙鶴展翅,正是馱著人走的意象。在偏遠的甘西北農村,老曹後人沒能保住的棺材,給馬新春預示了被毀滅的死亡。這是電影里唯一一幕來自外界的粗暴。
馬新春不喜歡火化,害怕隨煙而逝,所以見著煙囪就要堵,所以要處心積慮地尋找自己的死亡之路。仙鶴不僅是他一生的縮寫,更是他期望的歸宿。
孫子的純良,正好是執行者的最佳人選。拋開女兒、兒子這些成年人,馬新春在天真的兒童那裡找到寄託。回應沙地上意外的“埋”,孫兒完成了爺爺的託付。
節奏穩當,色彩飽滿,音樂恰當、不擾、隱忍。演員群體加分,導演值得期待。

 6 ) 将苏童意象扩大为记忆

(知道拿电影去跟文学原作比较,既合理又不合适,不过因为先看了小说,总不可避免的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想象,或多或少影响观影感受)

  电影放映完毕后,有观众问导演:“你是双鱼座吗?”

  李睿珺纳闷:“你怎么知道的?”

  观众回答:“我也是双鱼,只有我们能在小时候看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要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才会哭。”

  我们知道双鱼座盛产艺术家,这或许反证了这个星座人的敏感本性。不管星座是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扯淡,总之,从甘肃小村庄走出来的八零后李睿珺又是一个佐证这“趣味迷信学说”的好例子。他把作家苏童又一番关于生与死的灵性思考(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成功改变成独属自己的故事;他让那些在亘古不变实践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亲戚朋友,还原为围绕自己成长经验的可爱精灵;他年纪轻轻就试图将那么一些只可意会的深邃意境,用精雕细琢的影像进行传达和抒情。

  而这种试图,从观影感受上是愉悦而接近于成功的。为什么说只是接近呢?因为我个人相信苏童的意象始终是专属文字的。因为是灵巧的短篇,观影前,不少中国观众都简单扫了一眼,大家带着几乎同样的疑问,“就一个老头和两个小孩,这可怎么改成电影啊?”

  莫非是像《樱桃的滋味》那般同样指向意味悠长的生死?可李睿珺实在没必要成为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感悟的阿巴斯。他选择并挖掘出小说打动自己后引发的少时记忆,从故事情节到电影时空都将苏童原作的物理格局扩大数倍。记忆里,浮现出导演最初可感知的伤心,为大闹天宫罪行的孙悟空被判刑而哭。“没事,第二天他又会从电视里跳出来的”,大人开导道。“可是他要被压在山下500年!”孩子继续嚎哭。电影里,小伙伴们会去到河边的建筑沙堆上,比赛谁能将头闷进沙里的时间最长;会看着邻居小孩跟着父母与上来宣传火葬并挖祖坟的村干部拼命;会让大人为自己在河里抓来鸭子,却看着鸭子被煮熟后翻脸不认人。而所有的这些记忆,都是最简单和直接的,绝不会像成年后、文艺后,将记忆彼此相关联,并过度解读为死亡体验的隐喻。

  而苏童的原作内容,几乎只留在了电影最后的十多分钟里。一直坚称在水田边看到仙鹤的爷爷,与孙子孙女进行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对话,老人不愿进火葬场,而期望在地里画个圈躲起来,等着远方来的仙物,驾鹤西去。

  “老人摸了摸孙子的头发,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老人揪着自己的喉部,一边咳嗽着一边说,我让他们……长成……人……他们……要……把我变成……烟。”这是小说中最直接最不含蓄的部分,从阅读感受上颇入心灵,可一旦成为电影对白,就有可能不像说人话。所幸,李睿珺不但放弃了小说中全部可能的“画外音思考”,还聪明的加上自己最熟悉的乡音——并非大众所熟悉的普通话——解决了中国电影中最老大难的对白设计问题。

  可是,关于生死的苏童式意象,始终难以真正通过影像来表达。爷爷表达了土葬心愿后,眼瞅着可爱的孙子真就拿来铲子动手,虽说并非恐惧,却也对行将就木的生命有着一番疼痛感悟,“可是你怎么能把爷爷活埋了呢?我是你爷爷,没有我就没有你爹,没有我也就没有你,你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老人捂着胸又咳嗽了一通,他卷起衣角抹了抹眼睛,说,那不行,你爹知道了非揍死你不可。”通过小说看来,这样的思绪和随之而来的挖坑掩埋行为被赋予了禅意,没人会追问其现实可能性。可到了电影中,感觉还是有那么点走样了,“怎么能把你亲爷爷活埋了呢?”苏童角色的这句话,自然而然的过度成了观众对电影角色行为的纳闷和疑问。

  因此,李睿珺这部改编电影的突破与不足,反而更加印证着,电影与文学,始终是两门不同的艺术。

 7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剑南春梦游记】之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观后随感

电影很不错,应该说相当不错。

电影蕴含有一种深沉的诗意,导演是个很聪明的人,或者说很有悟性,有智慧。在此之前我听别人跟我说,是个女导演拍的,我看的时候就想,这不会是个女导演吧,不太可能。我就猜是个男的,口齿比较笨拙或者略显傻气,不太能说会道那种。看到人也觉得差不多,他还是不算太能说,呵呵,他如果太能说会道,非常有条理有语言感染力的话,那就似乎有点太显聪明了,就有点与他的悟性不太符。再或者他是既有慧根又伶俐那种,那就又太晶莹透剔,太厉害了,似乎就不太会拍出这样的片子。

因为他太冷静了,也可以说是隐忍,在他的这个电影里,处处透露着算计,每个细节都非常精心安排,电影看似节奏缓慢,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多余冗余的地方,每一处都有讲究,有往后的铺垫。比如说,他拍前面的孩子们的童趣,天真可爱的嬉戏村景;拍那个女孩子捉蜜蜂被蛰了手,暗示这个女孩非常童真(她甚至不知道蜜蜂会蜇人);拍那个老人家的子女如何处理上一代人关系,如何处理下一代人关系;拍老人家如何与他们无法沟通,以及与同岁数的其他老大爷都无法沟通……包括他说的,堵烟囱,用以表现老人的一个潜意识的心理;包括那个骑棍子的小男孩,智娃(这个名字也起得很好),其实这两个段子多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呵呵,骑棍子的傻子,古伦木欧巴。当然,导演不一定是参照或COPY了这些段子,但是无意中体现了类似的隐喻。

可以说,导演是个非常细致的人,每一处的段落都承上启下,往后铺垫,但是很奇怪,你不能说他是细腻,只能用细致,非常精心设计的细致。他这个电影,悟性高,精心,但是却总有一些东西让你觉得不太对,差点什么。如果说的话,也可以说出一二三四五来。

比如,第一个地方,他拍到老人家和小男孩看见仙鹤的时候。我们知道,仙鹤这种东西的意象,那是非常形而上的,在中国文化的意境里,那是有仙寿恒昌的意思(不是福寿永昌,不好意思,记忆力有时会靠不住,连百度有时都会骗人—_—#)。在西方人那边,可能会是上帝的天使,终极价值,这一类东西;在中国人这里,那是生死,那是芳龄永继,那是仙寿恒昌,是非常有神秘色彩的,甚至玄而又玄的东西。所以,这个电影里其实最好是不要出现有仙鹤,它不露面那是最好。比如说白鹿原里面的那只白鹿,那也是差不多同一个意象的东西,它神秘、美好、吉祥,令人向往,但是它从头到尾在书中都没有确切地出现过。它代表了某种形而上的终极,在中国人眼中或许就是宿命,是仙境一般的极乐世界。苏童的小说里也没有出现仙鹤,他也没有说那个仙鹤确切的存在。所以,如果非要出现仙鹤不可——毕竟电影与小说不同,可以有一些视听体验——那么,这个场景也一定是虚幻的,感觉虚无缥缈,似幻似真,有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意思。当然,这个虚化场景的处理,要与具体的叙事时空(乡村)相结合。但是导演处理这个场景的时候,就太写实了,几乎可以认为是他们亲眼见到了仙鹤,尽管这个镜头也拍得比较有美感,但是却把这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的意象给削弱了,甚至破坏掉了。这是一。

第二,他这个电影,虽然富含了诗意,但是却从头到尾感觉不到太多的抒情。当然不是说没有情趣,他是相当诚恳的,有深沉之爱的,但是很奇怪这些情感在电影中并没有赋予太多的表现,表面上看起来是隐忍,但是我们知道,隐忍、克制,不代表没有情感,没有抒情,只是蕴化于其中,不煽情而已。然而,他在电影中的这种情感,最多只能说是情趣,有乡村生活和乡土气息的真挚,但是并无太多让你觉得情感流露的地方,而相反,都是细致的冷静的表现。于是乎,这些因素铺垫下来,到了第三,也就是最末尾,也应该是这个电影的高潮阶段,按照苏童小说再现场景的地方。

应该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个蛮沉重的故事,甚至是蛮让人心悸的一个故事。

导演说到,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李玉(还是尹丽川?我记不太清了)等跟他说其实是很有美感的,很浪漫的感觉。这个我是不太同意的。我甚至觉得这种浪漫色彩的思想,其实很危险。

中间漏了两段没说,仙鹤,宗教情怀、天人合一、终极价值、形而上学……,这种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进入这些里面,往往在一个人遭受到许多生活的打击,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磨难,比如说,我有个朋友以前失恋了,于是就开始不知不觉间沉迷于传统文化,着迷中医、佛道……等等这些东西了。或者是在生活的巨浪中被打翻了,不知不觉间开始追问所谓生命的意义,所谓天命,所谓信仰,也可能就是去了西方的基督教。在这个片子中,是一位老人家,他忽然有一天不知不觉间开始专注于仙鹤了,开始想着乘白鹤去了,他的子女们不理解他,固然是无法沟通,而包括他的同岁人之间,其实也没有人能真正明了他的心思,只觉得这老头傻掉了。其实,这时候,在这位老人家体内,已经产生了某种诗性,和神性,岁月的流逝让他逐渐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荒凉感。这种感受具体来说就是荒凉,甚至连苍凉都不是,荒凉,荒唐,荒诞。

我以前去我老丈人家里,和他喝酒,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似乎是我想让他跟我讲许多他年轻时候的事情,我老丈人是练功夫的,很能打,据说年轻时一个人打十几个没有问题。他其实或许不太想讲这些,至少也不想对我讲,但是好像是为了满足我一点点,就跟我扯乎了半天,他们的方言说到快了我也不太听得懂,只能听明白一些大概意思,他如何拿枪守镖,如何跟别人干仗,怎么样把对方打败。总之都是一些很威风的事情,的确也是我想听的,蛮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但是末了,老丈人长叹一声,唉,现在老了,不搞那些了,女儿们也都出去了,你看,有什么意思呢?年轻时威风再多,再厉害,但是老了啊,人这辈子真是没意思啊。(大致意思吧,非原话)

那声叹息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沉入我的心底,不过说实话,那时我并不能太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些年也慢慢有了一点点体会,不能说有很多,但确实比以前能略微体尝了,后来想起来,那就是一种人生的荒凉感啊。千言万语,说不出口,就是一句:唉,这人活着这一辈子真是没意思啊;老了,更是没意思啊……

还是说回到电影吧,片中这个老人家就是感受到了这种荒凉,所以他想超越它,想追寻更高更远的价值,同时也有对传统和土地的眷恋。这些眷恋,似乡情,乡愁,也似绑缚,似锁链。这种双重的冰与火的考验在不断地灼烧着他。所以,最后他做了个决定,要乘上白鹤,回到土地里——从形而下的现实境况来看也是非常成立的,城市里的孩子不太明白,乡下人老了,怕出门,怕死在外面,怕不能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怕被一把火烧了。

然后,小孩子把老爷爷给活埋了……

这是个多么沉重,多么让人心悸的故事啊。

之所以说,觉得这种东西是一种浪漫色彩的思想,是很危险的,其实我蛮明白那些有这样想法的人,小文艺青年,或者小文艺导演,大概都会有一些这种浪漫化的诗化的或神化的念想。这种念想,倘若是真到了毛时代的话,其实是很容易被感染,被同化,甚至从精神深处被征服的,还有什么浪漫/诗化/神化比那种崇高的宏伟的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更加有魔力呢?

大致上,这个导演有点像他拍的那个小男孩啊,智娃。

继续说他最后这一段电影吧。这段电影,也是再现原小说的场景,其实是蛮需要勇气来拍的。应该是要体现巨大的张力,并且这种张力形成某种压力,沉沉的死死的压在观众的身上,在看这段的时候,我的确也感觉到了隐约的一些压力,沉重,但是或许是我太重口味了吧,基本上我觉得导演还是没真正发到力啊,你看他让老人家轻飘飘的就坐到那个坑里去了。所谓震撼的效果,就应该是这种张力和压力,在观众内心深处形成某种爆破性的力量,一下子感到被扼住喉咙一般说不出话来。如果说哪怕前边有千样万样的不足,只要这一处高潮处理好了,这种震撼性的力量,触及人魂魄的力量,应该会大大的掩盖前边的瑕疵。我看到这一幕戏先是坐进去,然后突然就到土已经填完了的镜头,猜到可能是公映被剪了。不过,我个人感觉,即便是没有被剪,我就看前边这一点点的处理,可能还是不太能达到我说这个效果吧……这一段,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大的力量,很大的悲悯。说实话,我一开始看见小男孩挖坑,就有点感觉不太敢看后边的镜头,结果他处理得有点太轻飘飘了。

应该说,整体来看,这个电影还是相当有功力的,相当不错,导演在前面的各种处理,包括他的态度——你看他其实没有对这个电影中的任何人有明显的批判态度——这种视角暗蕴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怀。儿子媳妇对老人不理解,有时候难免生气,不过脾气归脾气,叫他来吃饭半天不来,还是要叫小孩子夹肉盛碗里去给他端去的。自己就生气,懒得去端,呵呵。

总的来说,导演有情怀,有智慧,悟性,但是他心中的深沉情感,却似乎被什么东西给绑缚住了。这种情感的淡化或者说缺失,其实在原小说中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是小说不一样,小说很短,很短,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只有10%是浮在水面上的,更多的是水面下那90%,甚至1%和99%。对小说来说,这样的处理是成立的,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太短了;但是对于电影就不行了,其实这个小说对于电影来说只能说是一个引子,一个启发,电影是个全新的时空结构。

这种情感的缺失,我个人感觉,或许是这位导演,他还没有遭遇到所谓神迹的体验。他还没有被某种冥冥中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击中自己的全部身体和心灵,有如五雷轰顶。你看他最后会在片子末尾问这些问题,齐天大圣归谁管?归玉皇大帝;那玉皇大帝归谁管呢?归如来佛;那如来佛呢??

——插一句话,电影里加的这两个段子我都非常喜欢,齐天大圣大闹天宫闯阴曹地府被压五指山,和哪吒闹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叛逆和反骨,对男孩子,那就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对女孩子,那就是哪咤闹海,削骨肉以还父母,自此恩断义绝。

导演很有悟性,这些东西既精心设计,又似信手拈来,说明他对这些问题是思考过很久的。但是他最后仍免不了要去发一个天问,问一问苍天:如来佛,你归谁管呢?这位导演,他也很好强啊……

如前所说,我想,他或许是还没有遭遇过类似于五雷轰顶的所谓神迹,于是,他心中真正的悲悯,还没有被启开。他的情感,他的悲悯,被他的理性,被他的智慧,给锁在了里面。

导演最后说到的那个事情,在他拍摄这个电影的过程中,包括每次放映的时候,天都下雨。有很多时候,其实我是个蛮迷信的人,呵呵。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或许这是上天在给他启示阿。

上天在用眼泪来注入他的电影,因为他那么智娃,那么爱浪漫,呵呵。


最后,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这个电影是相当不错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电影是我看过的苏童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除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之外,拍摄得最好的电影。我看完之后,甚至有一些激动,和兴奋。一点不夸张的说,我觉得比台湾那些小清新的青年导演拍的电影,不知道要好多少。

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和这位导演类似的人呀。我虽然经历过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神迹体验,但是这种东西其实是一轮一轮的,我现在也依然免不了,想去问一问天。这个画面,如果按我的描述的话,要么它就是外在的,类似于像少年派漂流那样,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中央,或者是沙漠、草原……总之,是在某种巨大的自然力量的荒无人烟的中央,抬着头对着天空大声喊……

要么它就是内在的,呵呵,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紫霞仙子进到至尊宝的身体里面,钻到人的心上,看到一颗硕大的红彤彤的不停跳动的心,那心上布满了经文和咒语,层层密布,然后对着它用尽全身力气大喊一声:喂!!!!!再或者就是白晶晶,挥舞着宝剑走到心的前面,看见那心上宛如长城,被刻满了各种名字、办证、到此一游……还有某个女人的一滴眼泪……于是大怒,高呼一声,我擦!!!!!然后一剑斩去……

然后,我就死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8 ) 李睿珺:其实导演和农民一样,都在处理时间的问题,讲述生命中的故事

也许你已经忘了去年戛纳电影节网红蹭红毯的新闻,也忘了范冰冰成为主竞赛单元评委之一引发的热烈讨论,但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影迷,你不应该忘记一个导演:

李睿珺。

李睿珺(右一)在戛纳电影节红毯

他的新片《路过未来》入围 “一种关注”单元,成为去年戛纳电影节华语电影的独苗,从而避免了中国电影集体缺席戛纳电影节70华诞的尴尬。

而凭借这次入围,李睿珺也成为第一个集齐欧洲三大电影节(另两个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荣誉的80后中国导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导演,我们对他的了解却少得惊人。因为他实在是太低调了。从极有限的媒体采访稿件当中,我们了解这样几件关于他的“趣闻”:

他曾“逼着”只有90斤的妻子增肥几十斤出演村妇。(这是为了省特效化妆的成本和时间?)

他和妻子很长时间里都租住在北京一个500块钱的出租屋里。(省下钱的都拿去拍电影了)

他曾拒绝了某土豪1000万的诱惑,只因为不是他想拍的电影;而同时,在遇上天画画天和制片人方励之前,一边借钱一边拍片是他的常态。

他的电影一直持续关注老人和农民,有人说他的题材边缘,但他认为这样一个群体的生活不应该被屏蔽。

在这个崇尚娱乐至死的时代,像他这样关注现实,有操守、不媚俗的导演,何其珍贵。

今天大象君给大家推荐一部李睿珺导演第一次扬名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作品: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本片入围了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2013年12月被法国文化部国际汉语司总督学选为全法国初中、高中国际汉语课程中推荐学习的华语电影教材,但一直未在国内公映。

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担心死后被火葬的老人家在他的孙子和外孙女的帮助下得到生命超脱的故事。李睿珺说他读到这个故事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惊喜”,因为这个故事里有一种“农民对土地深切的眷恋”,还有“对乡村老人精神世界的关切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所以他用很快的时间把小说改编成了剧本,并且在亲人、朋友以及同村村民的帮助下,拍摄完成了这部电影。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预告片

在下面这篇写给大象点映用户的文章里,李睿珺导演讲述了电影背后的故事,他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每天有各种事、各种人,也许有人可以做到视而不见,但我做不到。电影是我与这个世界最好的交流工具。”

对于致力于“让好电影遇见对的观众”的大象点映而言,对于《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样的好电影,我们也无法做到视而不见。

现在《白鹤》已经在大象点映平台上线,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发起专场展映,将这部电影带到你的城市。

商业片扎堆的贺岁档,来一部清新脱俗的艺术电影提提神!


李睿珺:其实导演和农民一样,都在处理时间的问题,讲述生命中的故事

文/李睿珺

2010年,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修改《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剧本间歇,看到了苏童老师的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以下简称《白鹤》),我特别意外,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惊喜,原来还有人在关切乡村老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篇小说,但小说的故事却好像已经在我的心里面埋藏了很久很久,有一种一直封存在自己的大脑里却从未被发现的感觉。

小说的故事大致是讲,一个老人每天会带着他的孙子和外孙女到村子里一个池塘边的树下等待白鹤。村里面的人都说这个老人是一个神经病,认为他是老糊涂了。孙子问爷爷为什么非要每天都等白鹤,老人说,如果白鹤来了,它就会带一个人到天上去,我也希望白鹤能把我带到天上去,我不希望在我未来去世的时候,被你的父母或者姑姑们拉到西关的火葬场火化了,然后变成一缕烟从烟囱里飘走。他认为,人一旦变成一股烟,就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小孙子说,我把你藏起来,你就不会被拉到西关的火葬场去了。爷爷说,我死后无论藏在任何地方,他们都可以找到我,而且我死了,我也不能动,我也不能阻止他们。小孙子说,那很简单,我们就在池塘边的这棵树下挖上一个坑,然后你躺进去,睡在里边,我们把你埋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永远睡在这里,也不会有人能找到你,你就可以让白鹤把你带到天上去。最后,他的孙子以及外孙女就挖了一个只能容纳一个人坐进去的坑,帮助爷爷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我的母亲是农民,小时候我也经常下地帮忙种麦子和庄稼,所以我特别理解小说中这个老人的想法。农民对土地有一种眷恋,他出生后一切的滋养是来自于土地的,去世后的一切也要回归土地,它像母体一样,这种眷恋也许是城市里的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后回归土地才是真正意义的完结和超脱。火葬对老人来说,一切就是化为乌有。只有在土地中,生命才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开始。

我觉得小说《白鹤》是在讲述一个老年人晚年的精神世界的部分,并且有一种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而我的前作《老驴头》恰巧是在讲述一个老年人晚年物质生活的部分,我觉得它们冥冥中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老驴头》的结尾恰恰好像是《白鹤》的开始。那时我和我的家人、同村的亲戚朋友们共同完成了我的第二部长片电影《老驴头》,我也想以同样的方式拍摄制作《白鹤》。

于是我把那些每天坐在村子口聊天打牌的老人和村里的孩子们集中起来,帮我去完成这个电影。舅爷爷马兴春成了影片中的老马,远房表弟和邻居家的女儿分别成了片中的孙子和外孙女,其他的村民也大都在影片中有各自的角色。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专业演员,就是扮演老马女儿的张敏,她是我的妻子。她在我上一部电影《老驴头》中就饰演一个农村女性的角色,并且为这个角色增肥了几十斤,皮肤也晒得黝黑,刚好契合《白鹤》中的女儿形象。

因为在筹备拍摄的时候是夏天,正是大家农忙的时候,所以村民们需要在农忙的闲暇之余来参与这个电影的表演。舅爷爷是电影的主角,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配合我们的拍摄。为了让他专心排练和拍摄,我们请人帮他们家收好了番茄。而且因为在前期筹备阶段他就知道夏天可能要和我一起拍这部电影,所以他提前少种了一些番茄。

随着拍摄的进行,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作为一个导演,我跟村子里面的农民干的工作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在处理时间的问题,在讲述生命中的故事。

村民和老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春天去地里面播撒种子,然后经过一个夏天的培育,到秋天去收割粮食,然后他们把地翻一遍,来年重新开始。他们不断地去耕种时间,培育时间,收获时间。其实这个粮食的概念就变成了一个时间和生命的结晶,他们去咀嚼这个时间,去延续他们生命的物理的时间,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天天都在跟生命打交道,并且他们每一年都在重复见证着生命和时间的轮回,生死的概念对于村民来说已经沦为日常了。

这让我想到白鹤里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一个想让灵魂升向天堂,肉身却又不舍土地的老人,在生命陷身之前没有闪避却又逃离,而这一切让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土地是生命起始与结束合一的终点,这一切就是冥冥中的人间游戏,这位对土地深情眷恋的老人,在预感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他的孙子和外孙女用别样的方式让他在纯净的生命之爱中体验到生命的超脱。

对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老人们来说,生死对他们来说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电影的故事也契合很多老人当下的一种心里想象,符合现实的情境,舅爷爷几乎不需要我怎么和他讲述,就理解了这个人物和这个故事,所以他在片中的表演非常自然也非常可信。虽然不是一个职业的演员,但舅爷爷在片场的敬业精神丝毫不输职业演员。片中最后的那场戏难度极大,需要把他埋在坑里几分钟,而且我要求用一个完整的长镜头来表现。拍摄的时候,当孩子们一铁锨一铁锨地把土块扔在他身上时,其实是很疼的,但他都忍着,一次通过了这个长镜头的拍摄。

2014年,《白鹤》入围了第四届“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舅爷爷凭借“老马”这个角色击败了吴彦祖、梁家辉、刘德华和吴秀波等著名男演员,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杯。在上台领奖之前,他说睿珺你去帮我领吧,我怕我说不好。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才上台,然后用高台县方言发表了获奖感言:我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只会看电影,不会演电影,更不会当演员。

台下掌声和笑声一片。

其实《白鹤》早在2012年7月就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苏童老师当时受邀和我们一起参加了《白鹤》在威尼斯的首映。看完电影之后他流泪了,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看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时看哭了。在威尼斯期间,有记者采访电影节主席阿尔伯托·巴巴拉对入选电影的感想,他聊到了《白鹤》,说他特别喜欢片中的音乐。这部电影的配乐由音乐人小河操刀,我自己也很喜欢。

电影虽然拿到了龙标,但一直没有在国内公映。2015年10月,在《白鹤》之后拍摄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在国内公映,成为我在国内公映的第一部电影,但首映的排片只有0.2%,三天之后就几乎没有排片了。那时的电影大环境不太好,但到今天似乎有了明显好转。很多新导演的处女作,一些比较作者化、实验性强的电影也能有一个不错的排片,甚至可以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大象点映正在探索的精准点映的模式给了观众更多选择的可能,让更多不一样的电影有机会和观众在电影院见面,这对于整个电影生态的完善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问我说你怎么老是拍《老驴头》和《白鹤》这样的边缘题材,我特别不能认同这种说法。中国的老人已经接近两亿了,中国现在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我拍了一个这么大群体的故事,你说是边缘?如果他们不是主流,谁是主流?我知道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别人的生活,但这么大一个群体的生活不应该被屏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每天有各种事、各种人,也许有人可以做到视而不见,但我做不到。电影是我与这个世界最好的交流工具。

李睿珺

2017年12月15日


本片的故事有着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它在不经意间也成了一则现实的寓言——就在本片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2012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河南“平坟运动”,将农村的土葬传统和政府的火葬政策之间的冲突推到了台前。

但因为市场的忽视,这样一部好电影被尘封了整整5年时间。它只在少数场合做过有限的展映,没有赢得公映的机会。现在《白鹤》已经在大象点映平台上线,关注微信服务号“大象点映“(微信:elemeet),即可发起点映,将这部电影带到你的城市。

@E.MLTR:这是第一次遭遇全场观众不约而同等演职员名单放完才起身离开,也是第一部我过程中平静地看完、走出剧院眼泪才哗哗不断的影片。 @汪金卫:最后有些荒诞有些伤感有些悲哀有些美好又让人错愕的长镜头结局真是太震撼了。 @不长叶儿的树:到结尾想起了爷爷奶奶,哭肿了眼睛。
  • 如果你年纪尚轻,只是单纯想看一部好电影的影迷,你将看到一个充满诗意、又带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也许还能在老人与小孩的温馨互动中找到某些童年的影子,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 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你更重视和父母的沟通与情感交流,更关注他们在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世界,并引发你对于“叶落归根”等传统观念和生命的终极思考;
  • 如果你是小河的粉丝,或者民谣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本片的配乐由小河操刀,空灵中又有宗教的神秘气息;
  • 如果你喜欢苏童老师的小说,那就赶紧行动起来!

发起专场展映,把这部电影带到你所在的城市。

点映咨询:九月

13916240749(微信)

片源、影院合作:李国栋

guodong20161314(微信)

媒体、平台合作:肖副球

18620602605(微信)

 短评

这是一部你可以睡觉,醒来之后仍有惊喜的片子。农村的故事就像电影的某部分一样索然无味,但农村的故事也像电影的某部分一样让人欣喜与起敬。

6分钟前
  • 小V
  • 推荐

拍得相当有意思,台词有趣(小结巴姑娘特别好玩)推进有效,摄影构图都很有想法。后三分之一节奏有点慢,加上完全粗暴地切掉掩埋过程使得结尾有点乏力,非常可惜。大鸟那段震到我了,好棒的地方,可惜身在其中的人并没有珍惜。调色饱和度高,导演说是为了有八月份的感觉特地做出的色彩。

1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没有人相信仙鹤会降临,没有人听见土地的叹息。大量固定镜头令空间的流动变得迟缓,小河的配乐堪称画龙点睛,素人演员的表现非常松弛。李睿珺一直关注乡村居民的生存情况和精神状态。电影没有上演《喜丧》般的残酷戏码,而是以一种空灵的方式正视人的尊严。生命的去处在哪里,我们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

11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siff2中国版的《火葬大海》(Rocket Gibraltar),同样都是不懂事的孩子成就爷爷的完美葬礼,却更黑暗,对比出成人世界的残酷和新旧传统的交替,但对祖孙情刻画不够。隐喻多多,填烟囱、活埋游戏、哪吒闹海的仙鹤、西游记的地府。结尾“谁管如来佛”和《赞美聪慧》的“大海有多大”一样无穷。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中国人的土地情节

16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无法理解也消化不了的一部片子。浅一点说,是土葬不合法化和人物命运的变迁。深一点说,是对“人生而自由,又无法担当”的悲悯。

21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最后的“爷爷死后谁管他?阎王。阎王归谁管?玉帝。玉帝归谁管?孙悟空……”,层层的追问回到人本身,规则限制生存的选择。

24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还行

外景好,色彩舒服,非职业演员自然真切,孩子们和杨瑾的片子一样可爱;前半段平、慢,后半段不错,配乐略显随意粗糙,四星推荐鼓励。在技术上小成本独立电影怎么拍出风格,值得思考。电影不同于电视剧在于摄影、节奏、剪辑、调度等方面,很多独立电影还没摆脱电视电影面貌。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三星半。如整体风格能像海报般云淡风轻,或许老马乘白鹤去时会更具张力,但如同片中被过度言说的白鹤,通篇过于直白用力,加上太多刻意的长镜头,从而难免有滞重之感。但在细节刻画和真实还原上仍是极好的,尤其小河的音乐,令人多少次情不知所起。

28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长镜头为主的电影。传统入土为安思想与火葬政策的对抗。此片演员比《有人赞美聪慧》自然。老人和孩子们演得都很好!中间部分沉闷枯燥了些。但也包含对结局的种种铺垫。最后那有些荒诞有些伤感有些悲哀有些美好又让人错愕的长镜头结局真是太震撼了。很喜欢此片。我也拒绝火葬,希望我死后能留个全尸

3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冷暖交織的改編。低成本限制了鏡頭的發揮,但沒有抑制住來自原生風景尋常人家的攝影美感。

36分钟前
  • 貓頭一
  • 推荐

尘归尘,土归土,灵魂归白鹤。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老人的残酷是任由蜜蜂蜇了孙女,然后把蜜蜂放进烟袋;孩子的残忍是死命给鸭子喂食鸭肉,然后把鸭子当成宠物。不懂生死的孩子送看透生死的老人离开,不谙世事的孩子为压五百年的大圣嚎啕不止,以老为羞的老人藏入泥土等待白鹤的驾临。沙枣扎根泥土,庄稼是生命的舍利,老人看透生死让身体轻盈驾鹤西去。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老与少,土与火,生与死,幻与真,人之将死,执念深重。

47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7分

50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人对土地莫名的依恋和执拗的热爱。儿童“埋”的游戏和老人“入土”的追求相结合,人与土地之间也有哲学关系,阎罗王到如来佛推不出一个完整的循环。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儿童,为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五百年而哭泣,为爷爷入土而满足。(为完美的声音处理加一星)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作为西北人,全程看地津津有味(那地方太像新疆的团场了),但估计一般观众会打瞌睡,尤其前半段。结局作为一个核心命题,荒诞中透着惊悚、诡异,隐隐还有些不满足,却又想不出更恰当的结尾。全体非职业演员可以颁发集体表演奖,孩子们尤其灵。

57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虽然是个大闷片但是我看着挺惊喜的。编剧那一栏没看到苏童的名字反倒是在监制那一栏看到了苏童的名字,回来把小说找出来看了。很沉重的故事,几处笑点都是由对生死没太大观念的小孩引发。整体节奏上挺好的,看原小说后发现改编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真心很不容易啊。

58分钟前
  • 阿卜
  • 力荐

摄影鲜艳得过分,完全没有苏童惯有的阴郁,不知作何考虑;配乐虽好却和影片不搭调,甚至有不伦不类之感;最好的两组镜头要数村头老人聚众来回三次镜头、水中割草平移;不少所谓隐喻,用意过于明显;中国农村完全可以拍出魔幻荒诞中诞生的诗意,但我们仍要继续等待。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文艺片确实都这么拍,渲染意境的铺垫留白和固定长镜头都很够水准,就是故事背景的单薄和太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路子让它本该有的诗意、荒诞和讽刺大打折扣。片中一些细节铺垫和传统文化里大家熟悉的民间文化及传说都成了隐喻符号,赋予了故事新的意境和解读,这点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