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记录片法国,卢森堡,荷兰2023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播放地址

 剧照

青春 剧照 NO.1青春 剧照 NO.2青春 剧照 NO.3青春 剧照 NO.4青春 剧照 NO.5青春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5

详细剧情

中国最大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织里镇,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纪录片主要拍摄了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年轻工人。长江沿岸的农村青年来这里打工,青春在这个风雨飘摇、极度努力的社会,希望依然存在。

 长篇影评

 1 ) 中文青春

MC416课程作业是拍摄一个三分钟和immigrant有关的documentary clip,我们在一起讨论断断续续讨论了有几十个小时,一开口我问人家——Do u think this brand design some kind of a stereotype?

太困难了,之前读她身之欲后记里作者自己反思“带着玫瑰色的滤镜”,是啊,会读这些书的人大多都会不必去做妓女,因此有了安全距离想象美化那个世界,看到妓女原来在日记本里抄歌德的诗歌然后自我感动一番——说的是我自己。可是不浪漫就不由得要裹上福柯戴上阿伦特披挂上阵半瓶子晃荡的苦大仇深,在这两个方向摇摆不定的我挣扎不定,究竟怎样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他者”。

王兵的镜头没有结构,他不限定某个具体的人,也不限定某个具体的矛盾,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劳工关系,同事关系……他的拍摄剪辑当然要经过设计,但他弱化frame的技巧相当高明。这里选择高明而不是真诚是因为我依然希望在伦理方面保持质疑真诚的空间,我没办法看到拍摄者的位置(position),甚至连被拍摄者与镜头的互动也只有在电影后半部分几处灵星的片段中出现。因而我无法得知最终的拍摄中存在怎样的power dynamic,以及这种dynamic究竟是如何达到的。民族志/田野要求研究者决定自己的位置,蓝盈盈做劳工田野的时候第一步是“成为朋友”,这一部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我拒绝在此使用特定的语言(agency)讲述镜头中的人,在我还没找到正确的approach靠近不虚伪的、自我感动的interpretation之前。也因为自己无端端从电影开头就一直哭,先是下意识的自我感动,又再次为自我感动的伪善而羞愧。唯有一个镜头是我落泪最真诚的时刻,年轻的父亲打电话给孩子,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听筒这端不断追问父亲“什么时候回家”的童年。我想祛除矫饰后的自我观照,所以我其实更在意那贴满小广告的楼道,花花绿绿的保温水壶,终日噪音的工厂车间,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含蓄说话艺术”外与我的个人经验不同的地方,但在这里,还是允许我喷泉流泪几秒钟。

整个场几乎全是中国人,也大多还处在青春。(恐怕来了白人也会被这种劳动camp吓到惊呼omg吧。这幕中幕外的对照与呼应也是电影院“在场”的魅力所在吧。

 2 ) 平行宇宙的我

看了王兵导演纪录片《青春》的预告,仿佛看到了平行宇宙中的自己。

爷爷是一个裁缝,父母以及很多和他们同辈的亲戚八九十年代都在广州、珠海、东莞那边做过制衣。父母从广东回来后开了一家小小的制衣厂,童年的记忆里很大一部分就是缝纫机和各种布料,小时候的很多衣服都是爷爷做给我们的。后来父亲生病,为了治病到处借债,但最后还是去世了,生活真的很艰难。

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是最难的几年,爷爷奶奶和亲戚们都说如果我学习不好就想让我早早不要上学跟着亲戚去广东做衣服,早一点打工挣钱。上小学的我不太懂,但也知道这应该不是好出路,杂乱的狭小的制衣车间和我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光鲜的白领生活不一样,我不想做衣服,我想要去大城市。于是努力读书,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看到这个纪录片中的那些年轻人,原来我也可能和他们走上同一条路,我也可能像里面那个躺在男朋友怀里的女孩子,找一个同厂的小伙子恋爱、结婚、生子,然后在不到三十岁就生三个孩子,就同我另外一个同龄的亲戚一样。

现在的我也许逃离了制衣车间,可是也没有融入大城市,我们成为了新一代的高学历厂妹,在格子间里打工,变成社畜,工作时长一点也没有变短。而面对越来越难的上升空间和经济发展,好像还不如八九十年代父母在广东打工,至少他们是满怀希望的。

 3 ) 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王兵导演的纪录片《青春》是一部以年轻人为题材的影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和生动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年轻人生活中的挫折、困惑和希望。 这部纪录片以深入的视角,展现了一群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影片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了年轻人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努力,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之路。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出色,通过细致入微的记录和生动的场景呈现,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展开非常自然,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 影片中的主角形象非常鲜明,他们通过真实的表演和情感表达,将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和鲜活。观众仿佛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青春的痛苦与快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之路。 总的来说,《青春》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纪录片。它以深入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通过主角的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展开,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如果您喜欢真实而感人的纪录片,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不容错过!

 4 ) 我们警醒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提问:“硕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了”,让人感叹即使在信息如此畅通的时代,每个人依然裹挟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硕士的同学会基于“身边统计学”想当然的认为硕士烂大街,仿佛初中之后至少一半分流的职高人间蒸发了一样,彼此活在了互不打扰的平行宇宙。

可是当这部纪录片毫不避讳的将这群与你一样同血脉共肤色的普通人、以如此生活化的视角拉进你的视野里、让你仿佛置身其中之时,你才突然猛烈的意识到,原来这些人一直都在。他们并没有消失。他们一毛两毛一块两块和老板就工钱讨价还价,他们在远方的作坊或工厂角落里以计件的方式机械性劳作,为你的生活、为城市的光鲜亮丽无声地贡献力量。

也许,你可能会争论,你不比他们多赚多少。勤快些的伢子,他们加班多踩几次缝纫机、多打几个螺丝比你所谓的城市白领赚的还多。可是铭心自问:上下铺农民房、土嗨DJ震天响,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你真的愿意和他们互换吗?更不用说职业生涯与未来,一秒钟都不敢多想。

想起自己高考后去上海打暑假工,在面馆里端盘子。店里的员工们和我年纪相仿,却给我起了个“大学生”的外号。我那时不解,觉得这个身份实在平平无奇,考了个不高的分数,上了个垃圾大学,却成了他们眼中一种别样的象征。后来才慢慢明白,在一群小学初中就扎堆出来闯社会的人眼里,“准大学生”的身份确实也算得上耀眼了。

但自此以后,他们仿佛无声的消失了一样。就像水消失在水中。身边的同学都是硕士,大家都干着白领打底的工作,聊的都是车房乃至人生理想。但当这部制作略显粗糙(非贬义)、却真实地让人屏住呼吸的纪录片映入眼帘,我才重新意识到,他们一直都在。只是游离到了社会边缘。

我们观察底层。

我们理解底层。

我们警醒自己。

 5 ) 探访上海嘉定黎明村(不是《青春》第一部分拍摄地)

王兵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这部只是《青春》中的第一部分《春》,拍摄于2014-2019年,在浙江湖州织里镇,这里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本片主要拍摄的是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工人。(转自小婉)

不过最开始传闻的片名是《上海青年》,主角是一群在上海打工的云南人,然后再查询下去发现,简介里透露的拍摄地居然是距离自己不远的黎明村。但是本部《春》并不是发生在上海,和之前曝光的信息也不太吻合,我不知那些信息是否属实,但是从王兵入围主竞赛后一系列国内国外媒体曝光的信息来看,或许也透露出了《青年》另外两部分的内容,希望早日看到上海拍摄的部分。

实际上上海有多个黎明村,浦东,闵行区都有,但是我认为最大可能是嘉定的黎明村,因为周围是有名的嘉定工业区,和片中剧情有些相似。

骑单车过去,差不多有6公里,用时25分钟。一路上都是各种工厂,汽车零件生产厂,能源材料生产厂,等等。但是问到工厂的保安,并不得知附近有纺织类方面的工厂,也就是海报中的样子。

刚进到黎明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唯独就感觉人很少,偶有几个村民在农耕。整体面貌看起来是有扶持改造过的,当然我依然不得知此片拍摄的时间是何时开始,但起码现在村子翻新的感觉比较明显,

深入到村子里,可惜居委会没有人,无法探访到具体的信息。往村民居住的区域走,大量的住宅还是非常传统原始的,没有丝毫上海的感觉。问过一位上海的爷叔,说这个村子除了本地人,还有其他外地人也在这里住,但是人已经不多了,向外流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家中小儿哭声非常大,老人忙前忙后的,我没有再问下去。

后来,我走到一个比较破旧的住宅附近,楼上都是晾着的衣服和鞋子,看得出是外地务工人员的住所。偶然间遇到一位来自安徽的打工人回到家,没有什么抵触,很乐意和我交流,非常友好。无奈兜里无烟,不然高低多聊一会儿。了解到他和老婆住在一个房间里,大概也就17平方米,里面昏暗。听他说也要550一个月,但实际看起来也就是整租的工人公寓,只不过周围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当然附近的房间都是外地人,来自东北的,河南的,但是并不得知有云南的,而且年轻人也不会住在黎明村,因为都不愿意在这里吃苦。片中写到的是大批从云南来的年轻人来此闯荡,但并没有打听到这个信息。

黎明村并不算大,骑车二十分钟就转悠的差不多了,除了大片的农田和复古的庭院,没有什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而附近的工地倒是非常热闹,到了下午五点左右,工人们都会出来吃路边摊,有卖四川猪头肉的,炸鸡柳的,现做的韭菜盒子,现包的饺子,还有工人自己带大铁锅自己煮饭的。到了远一点的建筑工地,人来人往地更多,有卖水果和吃的,很多工人纷纷凑上前,不一会儿就一扫而空。同时,这里也有不少交警和城管在附近游荡,为了保证安全。

因为下午两点才到达目的地,并没有百分百走遍,而且黎明村周围各种工厂占地面积都非常大,连接的距离非常广,的的确确是形成了一个工业区。

至于这里和片中的联系是否密切,没有看到作品之前都不能得知。希望早日能看到作品,看完之后,再去探访,或者会更能体会它的故事 以下来自电影手册对王兵《青春》专访

与我现在剪辑的电影正相反,2014年到2019年,我在中国的浙江拍摄了另一部电影。湖州距离上海有150公里,2016年我拍摄《苦钱》也是在这个城市。电影的主题是一样的 —— 在纺织厂工作的年轻工人,但选取的人物是不同的。

我们当时有6个人一起拍摄,3个人一组,用三架摄影机,因为城市很大,而且电影中包含了许多的人物。因此我在临近的一个城市生活了三年。拍摄的前三个月有些困难,但我认识一些当地的老板:他们忙于日常生意,只要不影响到生意顺利运转,他们并不是很在意电影的拍摄,或者他们雇佣工人的工作环境是否会被放到电影中。

这些工人大多二十出头,也有三十多岁的,他们在宿舍里睡上下铺,因为他们基本来自很远的地方,有时候他们的家乡在2000公里开外,上海逐步扩大它的经济辐射圈,吸引了很多外来打工人。这些工人也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他们会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回到家乡,因为这份工作太耗费体力,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而且是计件付工资。

我拍摄了他们在工作时的状态,但也不仅于此。例如,我有跟随其中的一些人在中国新年的时候回到他们的老家。(王兵把鼠标拖到更远的时间轴上,我们看到一帧外景画面,在一栋房子前。)在这个场景里,老父亲为了庆祝儿子回来放了烟花。

你得知道,在这个城市两万多家工厂作坊,每年都会有将近四百个老板欠下外债后拿着钱跑路。由于工人们是大概每六个月领一次工资,有的人就这样失去了好几个月的工资,然后不得不离开。

在这儿,我拍摄了一个老板跑路后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的画面,—— 他么并不担心被追责,之前的事并不会有下文。另一个包工头(王兵在时间轴上找到了另一帧画面),同样欠了外债,但他留在了这里,开始为别人打工。

我们大概还有一个月能够剪完这部电影。我估计电影的总时长要到九个小时四十分钟;或者让我们更严谨一点,把十个小时作为一个界限… 在眼前,我们有大概不到三个小时已经剪好。大概同样的时长我们把《铁西区》分成了三部,但这一次所有会合成一部。

 6 ) 《青春》:一个新的、伟大的王兵三部曲的序幕

《青春:春》(以下简称《青春》)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或者说,王兵几乎难以令人失望。我们在卢米埃尔厅中共同静坐近4个小时,望着银幕上一群工作和生活在浙江省织里镇的成衣加工厂中的缝纫青年。他们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出头不等,在缝纫机震耳欲聋的轰鸣里,他们重复地对辑线、骑缝、包边,他们听音乐、吃饭、谈恋爱、掐来掐去、打情骂俏。大多数时候他们看来无忧无虑,偶尔他们试着解决劳资纠纷,但未必总能如愿。

这就是《青春》,一个全新的王兵三部曲的序幕。电影拍摄于2014至2019年间,它已经高调呈现了打造宏大结构的野心,既让人想起《铁西区》(特别是《艳粉街》),也令人想起《苦钱》。漫长的时间里,王兵又一次运用“直接电影”的手法,成功隐身于他的拍摄对象之中,织里镇自在与自发,生产出无穷的生活的片段和支线情节。尽管偶尔有瞬间让我们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但在那些可爱的时刻里,摄影机像一个朋友般被年轻人对待,这几乎更加证明了他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的魔法,也证明了本片在视角校准上的高贵之处:选择融入和平视,放弃故作姿态的同情和悲悯。《铁西区》未被直接呈现的姓名,在《青春》中以字幕标签的形式被寻回。我们于是看到了每个具体的人:小伟、胜男、香香(皆为音译)……

做到了这些,王兵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片尾的字幕中写道:“谢谢这群年轻人的精彩的生活。”

在王兵的忠诚记录里,随处可撷取饱含深情的细节。“我不想了解你的过去,只想参与你的未来。”说着土味情话的青年男女,终日在缝纫机两侧为邻,他们的生活看似封锁在工作台上,浪漫却肆意丛生。在一个片段中,男孩女孩在屋内打闹,女生嬉笑着从屋内跑了出去,男生在后面追逐,安静地摄影机也旋即启动,尾随男孩来到室外,画面却瞬间过曝,只剩下明晃晃的一片,像极了他们盛放的爱情和青春。

然而,这绝不是说《青春》只带来了乐观或者愉悦的体验,相反,它更是带领我们体验刻骨铭心的异化之苦。无人不会对着银幕哀叹,这是多么艰难的生活:花样年华,工作于肮脏嘈杂的环境里,栖身在条件恶劣的集体宿舍中,缺乏娱乐,要为了一分一角的计件工资同蛮横的管理层拉锯沟通。212分钟浓缩不尽五年的辛劳,却成全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与人物/对象在时间与生命经验上的某种同步与重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春》中出现了大量音乐。它们不是配乐,而是工人在工作中聆听的背景音乐(以环境声的方式出现),又或者是他们随口哼出的调调,既有港台流行歌,又有DJ舞曲和土味民谣。在今天稍早前流出的预告中,李玖哲的《想太多》便是其中一首,而恰是这首歌令人感慨深刻。镜头前,年轻人疯狂地踩着缝纫机钉袖子,动作迅猛仿似降格镜头,他忘情地跟着音乐大声合唱:“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纵览全片,这些生活空间被极致剥削压迫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我们可谓一无所知,因为王兵从未有意打探,也并不会刻意倾听。但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终于同人物一起陷入了凝滞和沉默之中。

《铁西区:工厂》中,濒临下岗的女工在工人俱乐部的卡啦OK机前高吭一曲《走进新时代》,这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伟大实验狼狈落幕的妙笔嘲讽。而《青春》中这些歌曲的运用,则说明了市场经济起步后的困窘:它将昔日不可触及的幸福生活画卷和丰饶文化图景呈现在所有人面前,却永不可能承诺分配过程的平等。

如果说《铁西区:工厂》描绘了国有资本大厦将倾的末世景观,那么《青春》的“末世感”则更令人毛骨悚然:这是《让娜·迪尔曼》式的无间地狱,是一阵不得摆脱、无药可解的现代性癌痛。它掏空了青春,剥夺了梦想,榨干了血汗。从雪花飘飘的北国,到烟雨濛濛的江南;从国营重工业野兽般庞大的厂房,到私有轻工业鸽笼般密集的小作坊;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从上个二十年,到下个二十年……这个末世感循环且彼此呼应,镶嵌在王兵作品的基因中,成为了我们无法绕开的关注点。

王兵的影像素来质朴,却也因此更接近电影的纯粹性,它捕捉日常生活,其艺术性源于它被制作成电影并被放映出来时所产生的天然的陌生感——这些活生生的普通人,忽然直接放大成为被我们凝视、思索和研究的对象,我们自动地将画面中的信息重新编码解码,并由此创造新的意义。但不论他如何试图抹去自己的意识形态与阶级性,在世界性的语境下、多文化交织的观影环境中,他镜头中的中国就是如此的富有争议:当我们坐在戛纳的电影宫中,同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共同观看《青春》时,它残酷的落后性和陌异的奇观感,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

《青春》不惧分享这些困境,也带我们窥探了征讨剥削者的可能。影片后半程,工人们逐渐集合起来,试图和管理层谈判涨工资,这一过程并非像好莱坞与欧洲的政治题材叙事电影中那样充满组织性与战斗力,相反,这群年轻人的无为与软弱从想象中的革命中挣脱出来,鲜血淋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有产者,在锱铢必较的讨论中,他们毫无气焰和怒火,只剩萎靡的协商与期待,甚至还有狗血的内部消耗。在复杂的底层人情社会中,犬儒是保持自我声誉的态度和方法,也成为了他们画地为牢的诅咒。王兵在戛纳的发布会上开诚布公:“中国人的命运就是对强权的屈服。”于是,剥削自动地在织里发生,反抗却是明灭的星火,根本难以燎原。

《青春》的批判性便由此而来。王兵说:“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当一个劳动者要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去劳动时,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不太希望变成别人的工具,但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工具。”由此我们发现,尽管他一再表态他的中立、客观甚至冷漠,基于人性的良善和同情,依然难以被忽视和掩盖。

作为可以载入影史的纪录片大师,王兵发掘了是如此稳定而奏效的形式,形成了如此强烈可而不动摇的风格,《青春》似乎天然就是成功的,但我们必须要规划更长远的期待——毕竟只有等三部曲终结,我们才能洞悉到它宏伟的结构观。无论青春何去何从,这部史诗已经亮出了它绚烂的序章。若说还剩下什么期冀,那就是祝它好运,最终在本届戛纳上能有所收获。

 7 ) 打工者,或我们底层逃不出的「多重宇宙」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王兵曾被「严阵以待」的纪录片《青春》,偏偏很轻简,很松弛。

我们很多人会预设外出打工、密集劳动、底层生活的题材,一定充满血泪或苦难,也必然有情绪的调动。

但《青春》不是。倒不是说这部电影就没有通过地底蔓延开去的思索,而是说,电影表现的形式、路径,不会单一地迎合刻板想象,也不用硬碰硬来体现硬实的现状。

相反,它很顺应「青春」的气色,活泼躁动,有憧憬有血气地以点带面。

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王兵从2014年到2019年,拍了同一群人,或者说,同一类人。

工业小镇织里号称中国的「童装之都」,拥有一万八千多家私人服装加工作坊,成品可以内销甚至出口。四十多万人聚集的小镇,有三十多万是外地务工者,这数据在前三年有所下滑,一如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地,但在当时,安徽、江西、河南、江苏乃至更远的贵州、云南,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许多打工族。

他们选择来到织里,当然不存在要把童装之都的前缀「中国」改成「世界」的宏愿。童装、女装、男装,又或者牛仔裤、皮鞋、扑克,在这三十来年的经济浪潮中,成为众多城镇本质上并无二致的标签。

工厂里的人,不过因缘巧合,比如因为家人、朋友的牵线,或者村里得到的招聘信息,使得他们在划定的成品面前,拥有了同事的缘分。

这些人年纪往往在四十以下,主体则是二十来岁的一批,共同点正是青春。青春就要有青春的发泄,需要玩闹,需要情爱,需要一些规矩之外的冲撞,需要存在感,所以镜头里,他们不乏表演式的嬉闹。

这里说的表演,与剧本、设计无关。当他们像习惯「苍蝇」一样习惯了镜头的存在,就展现出一种舒展与轻快来。很多时候,所有人固然是在真实、自如地生活,但就像中小学那样,有时候一些打闹、扰攘,是需要观众的,于是行动就具有了自发的表演属性,即他们想要你关注到,并被吸引住。

像是大家一起吃蛋糕,沾着奶油就往对方脸上抹,尖叫声越大,作弄的一方就越起劲。都是一群成年人了,很多时候又会从这些幼稚的快乐里,看到他们一方面延续了青春,另一方面又在现实里提前终结了青春。

又比如小伟(音译)与工友起了口角之争,进而双方冲动地干起架来,他母亲也加入了维护儿子的阵列。其实纷争很快就烟消云散,与其说给纪录片一些燃点,不如说是给工厂生活一些提色。

而在不间断的机器轰鸣声中,更日常的是嘴炮。除了一些带有比拼性质的游戏,更突出的是年轻男女之间的调情。

说是调情,其实也难免有点年轻的笨拙。从网络或是流行歌曲里学来的一些方式,或者就是辞藻,被他们拿来互诉衷情,成了,就多了个工作、生活的搭子,不成也没关系,没空忧伤,也没必要忧伤,同侪之间笑闹一番,也还会有下一个目标。

他们的恋情也很通俗,一起腻歪,说些有的没的。有时女孩子嫌厌了对方,站起来就走,留下男孩子在后头,空落落地想不明白。

《青春》的好看,在于能够关联这些想来让人会心一笑的轻快。但大篇幅的嬉闹玩笑,不代表没有现实的困苦。

工作时长是很久的,往往从早上八点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午餐、晚餐则各有一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高强度、高重复度的工作对人的体力、精神都是极大考验,他们会在厂房大声放歌,林俊杰的《背对背拥抱》、蔡旻佑的《我可以》等等流行音乐成了工作与恋爱的某种吗啡。

镜头再随他们下班,从轰鸣的杂乱的工厂出去,宿舍区也是遍地垃圾、采光极差的场所,男男女女挤在促狭空间里,完成所谓青春的试炼。

年轻人夜里可能会去网吧,或者排档,但更多人选择及时补充体力,好应付休息奇缺的漫长工作。

何伟早就在《寻路中国》里,写过浙江的工厂。里面有个王老板,说理想的工人,应该是年轻的、没有经验的、能够吃得起苦的人,他不大爱聘用「太复杂的」那些,因为他们有想法,喜欢惹是生非,或者需要更多工资。

这想法非常典型。但事实上,在务工者的「青春」当口,网络资讯蜂拥,从众心态流淌,上下矛盾并不太可能通过对员工的筛选来完全消解,而且本身并不负责保险的招工体制,从一开始就容易给没有紧密羁绊的双方,埋下争执的隐患。

《青春》里也有集体讨薪的境况,但是呈现的方式是相对温和的。打工者会选出代表去跟老板商谈,一毛两毛的涨幅固然对双方而言,都是难以说服的关键,彼此就也有吵闹,最后却一定让位于人力资源的逻辑,即几百万人需要工作,大小工厂也需要他们卖命,可以东家不打打西家,但是相似的聘用关系不会终结。

与此同时,婚恋问题也在左右生活质量。年轻人火急火燎地走到一起,少不免会有意外怀孕的风险,要还是不要,赔还是不赔,又牵涉到婚姻,继而是两个家庭的争夺与妥协,背后还有户口、教育制度等等的牵扯,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是比爱情更加迫在眉睫的考量。

或者可以这么说,在这些青春的故事里,他们是要更早消化青春的一个群体。

贯穿始终的小伟在电影最后,从工厂回到家乡宣城,有了一栋房子,正正成了青春散尽并迅疾步入下段历程的代表,而他不知不觉撇下的所谓青春,早已火速交托给相似轨迹上无数的后来者。

王兵把那五六年的时间,压缩到三个多小时里。那么多工厂,那么多人物,看下来,就会看到极为突出的相似性,不管是当下的生活模式、姿态,抑或是对未来的设想、对生活的张罗,几乎是如出一辙的,甚至婚恋的形式,员工讨薪与老板周旋的话术,也都是大差不差的。

这么说,《青春》重复了,啰嗦了。但通过不同人的重复和啰嗦,又形成了巨大的悲凉。

它强调出几十年里无数人约定俗成的生存模式。村镇里的人,尤其是并未能通过相对匮缺的教育资源走出去、走上去的人,除了少数还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务农,更多是要成群结队地去那所谓的花花世界挣钱,先不管辛苦与否,厂房四面墙的视野也至少是更大世界里的视野。

然后才是现实的残酷,这不一定是薪资、情爱上的困顿,还有尚未意识到的代际重复,即很难真正摆脱那种生活模式或者说命运轨迹的约束,有时候甚至很难精准辨析,回流的美好生活,是因为本身的美好,还是因为吻合了所谓的期待。

「青春」难免要跟「反叛」产生一定的关联。镜头下的他们,有我们在青春时自以为的那种锐利,即反叛是要体现在自己离乡背井、抽烟喝酒、去网吧、去纹身、去打架,体现在与异性相处的落落大方甚至有所进犯,体现在敢跟老板讨薪、离职,然后一切封存在那几年的工厂岁月里。

不像是周浩的《厚街》,孙翠英会觉得就打一辈子工,老了,走不动了,那就再说,因为世道就是一个有钱才被看得起的世道。「要是我长得标致的话,我一定不会白白浪费我一生。」

《厚街》

这是与「青春」命题相切的情状。《青春》整体上是不锐利的,但是会跟许多务工题材的纪录片一样,真真实实地摆在面前,那雷同性、重复性就会让旁观者陡然唏嘘,而这唏嘘还未必是当事人能够,或者需要生发出来的。

可以说,它体现的依然是中国人的苦难,但又没有那么凸显凄苦,契合的是这帮人从年龄到心态的限时青春。很多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哪怕暂时苦恼,也还是会向着这样的目标进发,并相信能够实现。

这时候外界,包括西方视角加在他们身上的惋惜、怜悯,形成了电影本身对生活、体制、规矩的针砭与控诉,但另一方面,也在传递究竟所谓梦想、幸福等等概念存在的可能性和差异性,反思将心比心某种程度上的失效,以及跳出这一框架后的某种虚妄。

王兵《青春》的「人海战术」,就体现出这样一种特殊性。它不像是《归途列车》等同类纪录片,更灼热地聚焦兼具代表性与群体性的个体,来引动悲悯慨叹,一如十来岁的张琴说有自由才有快乐,所以要去飘泊,去流浪,她跟孙翠英不同年纪的「反叛」,是别于巨大人流的常规趋势的。

观众会被张琴她们尖锐地刺痛,但是会被小伟们温和地淹没。又或者,在看过那么多故事后,会被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所有同类人的遭遇所共同刺激。

《青春》就举重若轻地衔接了这种情绪和命运。而王兵对底层不失温慈的记录,放在三部曲里,放在他的电影里,甚至中国纪录片语境里,也都有这样的分量。

 8 ) 青年之春

王兵的纪录片一如既往的秉持着监控的风格,忠实的记录角落里的故事,在六月八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迎来了本片的资源,让我感触很深。

在片中我能看到很多曾经的朋友的影子,他们的神态、熟悉的服装款式、做工的音乐都能让我联想到几个曾经的同学,我不知道曾坐在一间教室的他们现在到了哪里,又在做什么。

所谓的青春正是青年之春,有人在这个春天里积蓄能量更好的茁壮成长,有人在这个时间段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压力却又不自知地麻痹着自己。看到言语羞涩的非主流式的小青年之间的暧昧,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做着夜班网管的工作等,无不在我自己的青春中引发阵阵回音。

飞速前进的时代没有错,那些被撞倒的人们错了吗?

我清晰的记着史铁生的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四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短评

无语凝噎,足以比肩《铁西区》的巨作。王兵深爱着镜头里的每一个人,但又为何会爱得如此冷静?仅看到苦难是对王兵最大的误解,他的批判从未具体指向某处,人的形象被放大缩小、切割叠化、定格抽象,并对所有观众发出温柔又严苛的拷问:你究竟以何种目光观看他们?而这也是他与大多数纪录片导演最大的不同。在《青春》中,他/她们的盛放与衰落同时发生,亲情、友情、爱情亦处于发生与消逝的混沌状态。时间被击碎溶解,保持线性的只剩空间,杂乱的宿舍、狭窄的操作台、闪光的手机屏幕、黯淡的小镇街道。影片结尾,我们猛然发现小伟老了,和开场时的他判若两人,像是快速拖动了进度条,紧接着电影结束了,原来此前的三个半小时,竟是如此短暂。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来吧!金棕榈!青春你值得!

9分钟前
  • sear
  • 力荐

在这个所谓一片美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时代里,不要忘了那些游离于社会底层,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灵魂!

12分钟前
  • 看电影的奇客
  • 力荐

前途一片光明

13分钟前
  • 时间岛的风筝
  • 力荐

不是适合大众观看的纪录片 很多观众中途离场 我也在观影过程中几度感受到困意 但同时确实也能从电影中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那种从没有被刻意强调的被剥削感和底层工人的挣扎与生存危机从日常对话和生活的稀碎平常中若有似无地贯穿在整个电影中 推荐给纪录片发烧友观看

17分钟前
  • MonikaInBERLIN
  • 还行

工厂 杂乱的工位 机器的轰鸣声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 流行音乐声覆盖下的欢笑. 年龄相仿 甚至与我长相也相似的男孩或女孩 从影片开场十分钟连续哭泣到结尾想把所有的赞美都献给 青春 和片中的一切正值青春的人们我会永远与你们一样赤贫和愚昧我会永远与你们一样年轻与美好20/05/2023 青春

19分钟前
  • Blue toy
  • 力荐

我不知道在场的西方人会不会被trigger white guilty,但想想看,这就是中国为世界的廉价物质极大丰富所献上的青春。

20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纪录片在一片fiction里的优势非常明显,《青春》初看会让人觉得结构单调,但每一场戏里又都蕴含着剧情片无法复刻的鲜活,最终拼凑成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精神面貌。片中所有的嬉闹,笨拙的调情,斗智斗勇的讨薪在卢米埃尔大厅的银幕上显得熟悉又陌生,《青春》书写的就是你和我,是我们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24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媽媽,我會在夏天開放嗎?像你曾經的容顏那樣。

28分钟前
  • 心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