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喜剧片法国2008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阿尔贝·杜邦泰尔  罗曼·杜里斯  法布莱斯·鲁奇尼  

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巴黎 剧照 NO.1巴黎 剧照 NO.2巴黎 剧照 NO.3巴黎 剧照 NO.4巴黎 剧照 NO.5巴黎 剧照 NO.6巴黎 剧照 NO.13巴黎 剧照 NO.14巴黎 剧照 NO.15巴黎 剧照 NO.16巴黎 剧照 NO.17巴黎 剧照 NO.18巴黎 剧照 NO.19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23:53

详细剧情

突发的心脏病让舞蹈演员皮埃尔(罗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饰)不得不离开了热爱的舞台,除了失业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外,他的生命安全还时时受到病魔的威胁。爱丽丝(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是皮埃尔的姐姐,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单身母亲,她不惜屡屡拒绝来自他人的求爱,即使对方是令她动心的好男人。 巴黎,一座繁华而又落寞的城市,除了皮埃尔和爱丽丝,每分每秒,还有无数的人们在那里找到和遗失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苦苦暗恋自己学生的教授,突然陷入中年危机的建筑师,甚至是整天絮絮叨叨的老板娘,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一段五味俱全的传奇故事。当这些故事在这座城市里发生交汇的时候,他们开始相信,幸福终将在某一天敲响自己的房门。©豆瓣

 长篇影评

 1 ) 边角料

好久不写玩意儿了

说点边角料,这片子对我来说好玩的在于插入的老电影。最好看的是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去跑卢浮宫。

跑完之后那段台词模仿的是畸形人Freaks

出现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不罗嗦

霍克斯的疤面人,不罗嗦either

出现了筋疲力竭、无垠的反抗。

嘉宝那段,是她的瑞典女王,那个小胡子男人就是默片时期大名鼎鼎的John Gilbert,他是嘉宝专配。此君39年就死于心脏病了。

还有阿斯泰尔跳舞那段,那是高礼帽top hat

最开始他们看的电影是恐怖走廊,塞缪尔·富勒大人的名作。

基顿那段是《摄影师》

女孩模仿过斯登堡的金发维纳斯和怀尔德的日落大道

最后打开煤气那段是少女穆谢特,老实说这片子在1968年来说算新片了,因为是1967年拍的。

还有一些,记不太准了。

 2 ) 乌托邦的革命别总盯着革命,要盯着女人

夜半,挂掉一通电话,觉得莞尔,真是靠谱的朋友呢。

于是想起上个月看的贝托鲁奇《追梦人》,又叫《戏梦巴黎》,其实就是《dreamers》,所以也可以叫做《梦中人》,那么这又是小红莓的《Dream》,也是王菲的《梦中人》。

我喜欢这样的联想,从此到彼,从过去到未来,从我到你,因为我注定会认识你,在巴黎,在电影馆的门外,你像一个吉普赛女郎,浑身狂放不羁,这是你的人生?还是只是你的戏?总之我一眼看到你,我竟然觉得羞涩,我会低下头,我又会抬起头,我想让你知道我是有思想的,我可以沉默,也可以喋喋不休。我拿掉你嘴唇里的半截烟,然后你笑了。

这是一个向电影致敬的电影,所有看过的人都知道兄妹二人就是一对梦中人,他们在理念中歌颂革命,在红酒里讨论未来,当街头运动起来之时,他们能想起来的不是为着真实的理想去谈判,去思考,而是按耐不住荷尔蒙的冲动把点着的酒瓶向警察扔去。正如他们整日裸身而眠,却从不做爱,所以他们的革命更像自慰而没有结局。

这些众所周知我不想多说,我想说的是,我看了很多年电影,电影也是乌托邦,是我的,也是贝托鲁奇的。但不是你的。因为你的卧室从不让别人进去,那里有你干净的泰迪熊,你排列整齐的书本,你把一家人的相片放在案头。你竟然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姑娘,单纯到一霎那我甚至想哭出来。可我一直以为,你一准跟你的哥哥乱伦;我还以为,你总是模仿电影里的桥段,这是否意味着你会跟每一个角色做爱?总之我什么都想过,却没有想过你还有一间卧室,装着一个小女孩的天真梦想。

你在期许什么?自由,还是束缚?快乐,还是死亡?你貌似反叛,却因为被父亲无意中窥见与哥哥在一起的裸体而羞愧的甚至想自杀。贝托鲁奇在你身上究竟想寄予什么呢?他的爱,还是他的爱而不得?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想让你知道我。知道我不是你想的那样子,我不远万里从美利坚来巴黎,不是只为了看电影,不是只为了我们三个人拉手从卢浮宫跑过。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出现,因为这是你一生注定的。

在贝托鲁奇的另一部五个半小时长片《1900新世纪》中,我看到了你长大的样子。你是高贵的多米尼克桑达,德尼罗的妻子。你们如此相似,都是放荡不羁,貌似荡妇,实则是天使。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吉普赛女郎也都是貌似淫荡,其实一生只爱一次,只爱一人;而同时代的贵族女子则常常在出嫁前就已经和自己的表兄弟淫乱,却在结婚时在圣殿前照样发下纯洁的誓言而毫不脸红。贝托鲁奇喜欢把女主角设定为貌似淫荡其实自爱的女子,可能是他对女子的期许。但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也是乌托邦么?

不论是《戏梦巴黎》还是《1900新世纪》,你们不要总是盯着里面的革命,那都是假的。你们要盯着里面的女人,她们才是真实的。你是真实的,我相信我也是,如果真的有乌托邦,那也是我为你而造。

 3 ) 【ost影视原声 所有!】

"Third Stone from the Sun"
(1967)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Jimi Hendrix
Published by Experience Hendrix LLC
(p) 1967 Experience Hendrix LLC/MCA Records
Courtesy of Experience Hendrix LLC
Under license from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Music from Sam Fuller's 'Shock Corridor'"
(1963)
Written by Paul Dunlap
Published by Amphion Music
Courtesy of Ben Barry & Associates, Inc/Betafilm (Kirch Group)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1959)
taken from the OST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Written by Martial Solal
(c) 1959, 1990 Editions Sidomusic
(p) 1959 Sidomusic-Hortensia
Courtesy of Universal Music Jazz France &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Les Quatre cent coups"
from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by François Truffaut
Composed by Jean Constantin
(c) 1966 - Les Films Du Carrosse
Courtesy of MK2



"Song for Our Ancestors"
(1968)
Written by Steve Miller
Published by Sailor Music, Administered in the UK by Windswept Music (London) Ltd
Performed by Steve Miller Band
Licensed Courtesy of EMI Recorded Music Ltd



"I Need a Man to Love"
(1968)
Written by Janis Joplin and Sam Andrew
Published by Cheap Thrills & Strong Arm Music
Performed by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Courtesy of Columbia Records
By Arrangement with Sony Music Licensing



"Night in the Throne Room"
(1933)
taken from the OST of "Queen Christina"
Written by Herbert Stothart
Published 1933 by EMI Catalogue Partnership/EMI Robbins Catalogue Inc.
Courtesy of EMI Music Publishing France S.A.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tesy of Turner Entertainment Co.



"Ball and Chain"
(1967)
Written by Willie Mae Thornton
Published by Bro 'N Sis Music, Inc.
(All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rolled by Bro 'N Sis Music, Inc. c/o Carlin America,
Inc.) & Cristeval Music (All Rights for the World, Exclusive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trolled by Bronx Flash Music,
, Inc.)
Performed by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Courtesy of Columbia Records
By Arrangement with Sony Music Licensing



"No Strings (I'm Fancy Free)"
(1935)
from "Top Hat"
Written by Irving Berlin
Published by Irving Berlin Music Company
Performed by Fred Astaire
Courtesy of Turner Entertainment Co.



"Queen Jane Approximately"
(1965)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Bob Dylan
Published by Special Rider Music
Courtesy of Columbia Records
By Arrangement with Sony Music Licensing



"Let's Face the Music and Dance"
(1936)
Written by Irving Berlin
Published by Irving Berlin Music Company
Performed by Roy Fox and His Band
Living Era Records Licensed Courtesy of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Hot Voodoo"
(1932)
taken from the OST of "Blonde Venus"
Music by Sam Coslow
Lyrics by Ralph Rainger
Published by Famous Music Corporation/BMG Music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Ltd.
Courtesy of Universal Pictures, A division of Universal City Studio, LLP



"Love Me Please Love Me"
(1966)
Music by Michel Polnareff
Lyrics by Michel Polnareff & Franck Gérald (as Frank Gerald)
Published by Ma Music & Semi
Performed by Michel Polnareff
(p) Semi-Meridian Under License to Universal Music (UK) Limited
Special Thanks to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La mer"
(1945)
Written by Albert Lasry and Charles Trenet
Published by France Music Corp.
Performed by Charles Trenet
Licensed Courtesy of EMI Recorded Music



"C'est irreperable"
(1966)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Nino Ferrer
Published by Editions Paul Beuscher
Performed by Nino Ferrer
(p) 1966 Barclay France
Courtesy of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1968)
Written by Sam Andrew
Published by Cheap Thrills
Performed by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Courtesy of Columbia Records
By Arrangement with Sony Music Licensing



"Maggie M'Gill"
Written by The Doors
Published by Doors Music Co.
Performed by The Doors
Courtesy of Elektra Entertainment Group
By Arrangement with Warner Strategic Marketing UK



"El paso del Ebro"
(1808)
Harmonised by Rodolfo Halffter
Published by Le Chant du Monde
Performed by Choeur et Orchestre
Directed by Rodolfo Halffter
Courtesy of Le Chant du Monde



"Hey Joe"
(1962)
Written by Billy Roberts
Performed by Michael Pitt and The Twins of Evil featuring Ben Coleman (Electric Violin)
Produced and Arranged by Nick Laird-Clowes
Engineered and Mixed by Stephen McLaughlin (as Steve MacLaughlin)
Published by Third Palm Music
(c) 1962, 1990 Third Palm Music
By Arrangement with Media Creature Music



"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1962)
Written by Françoise Hardy and Roger Samyn
Published by Editions Musicales Alpha
Performed by Françoise Hardy
(p) 1962 Disques Vogue S.A. France
Licensed courtesy of BMG France



"You'll Never Never Know"
(1956)
taken from the OST of "The Girl Can't Help It"
Written by Jean Miles, Paul Robi and Tony Williams
Published by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on behalf of Songs of Universal Inc.
Performed by The Platters
(p) 1956 Mercury Records USA
Courtesy of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Ferdinand"
(1965)
taken from the OST "Pierrot le fou"
Written by Antoine Duhamel
(c) 1965, 1990 Editions Sidomusic
(p) 1965 Sidomusic-Hortensia
Courtesy of Universal Music Jazz France & Universal Music Special Projects France



"The Spy"
(1970)
Written by The Doors
Published by Doors Music Co.
Performed by The Doors
Courtesy of Elektra Entertainment Group
By arrangment with Warner Strategic Marketing UK



"Dark Star"
(1968)
Written by Jerry Garcia, Mickey Hart (as Michael Hart), Robert Hunter,
Bill Kreutzmann (as William Kreutzmann), Phil Lesh, Ron McKernan (as Ronald McKernan),
, Bob Weir
Published by Ice Nine Publishing Co. Inc.
Performed by The Grateful Dead
Courtesy of Grateful Dead Productions



"Non, je ne regrette rien"(最后一首 也是盗梦空间的穿越曲!)
(1956)
Written by Charles Dumont and Michel Vaucaire
(c) S.E.M.I. Paris
Performed by Édith Piaf
Licensed Courtesy of EMI Recorded Music

 4 ) 曾经也年轻愤怒过

{图文}:http://www.bighead.cn/?p=15

  我的一些朋友似乎不大喜欢法国电影。他们总是在醒来之后擦掉口水,问我片子结束了么,可以去吃饭了么。我尊重并且热爱他们的真实。任何企图背叛自己的内心,竭力表演自己具有某种叫做“品位”的东西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我必须悲伤地承认,一年当中我只有极少数时候能平静地坐下来目睹那些特别而伟大的声光变幻。

  它们总是由无数叫人痴迷的细节和小情绪构成,还常常有许多奇怪而聪明的对话,以至我常常忘记追问发生了什么。其实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庸常生活总是由无数微妙的情事构成,相比结果,享受这些小情绪似乎更加有趣。比如天使艾米丽。艾米丽扶着那个盲老头走过马路和天桥和无数商店,飞快地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像天使一样离开。这还不够美好得让你忘记发出愚蠢的疑问么。

  前几日看了《The Dreamers》。Bertolucci说:“这是一个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胆而有趣的故事。我们找来了三位年轻演员主演影片,他们都拥有着这个年龄阶段的纯真、神秘与狂妄自傲之美。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将如何把自身对于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寻求带给那些1968年的人物。”
  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

  孪生兄妹Isabelle和Theo生活在1968年的巴黎。他们的父亲是个诗人。留学此地的美国学生Matthew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影社结识了他们,并因为在诗人家餐桌上一番关于宇宙中长度的和谐问题的言论——我得说,这段话确实说得很精彩和意外——而得到大家另眼相看,留宿了下来。
  夜里如厕的时候,到处乱跑的Matthew赫然发现Isabelle和Theo竟然同床共枕,睡得无比香甜。他们赤身裸体,纯洁地纠缠在一起,仿佛若干年前他们一起在母亲子宫里的模样。

  第二天诗人和妻子一块离家度假,而Matthew并没有走。他们都是狂热影迷。在Isabelle的提议下,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跑过卢浮宫的场景,打破了电影里的纪录,并从此真正接纳了Matthew。“We accept him,one of us!We accept him,one of us!”,三人躲在那幢庞大的老房子里,一起度过了奇特而美妙的几个月——这奇特而美妙的青春。

  谁没有年青愤怒过呢。

  他们是叛逆而排他的。Theo瞧不起父亲没有在反越战请愿书上签名——
  “当初只有你拒绝在反对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
  “诗人不会去什么请愿书上签字,诗人只会去写诗。”
  “请愿书就是诗。”
  “是,可诗歌也是一份请愿书。”
  “好吧,请愿书就是诗,诗就是请愿书。这该是你写过的最漂亮的诗句了。”

  他们还处在永远跟父母作对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仇人一样。
  “虽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Matthew总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哲学。
  “别人的父母总是比自己的好。但是,话说回来,自己的祖父母似乎总是比别人的好。”

  几乎所有人都在年青时候怀有崇高的理想,向往自己也不知道将是怎样的民主和自由。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频仍。他们所以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也正是因为学运。他们对民主和政治拥有当然的热情,他们严肃而傻逼地讨论战争、民主和自由。他们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上面的汉字你一定很熟悉——“毛主席万岁!”
  他们把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头像换成了玛丽莲·梦露。整个片子更是以他们跑上街头参加学生与警察的冲突而结束,符合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年青的愤怒,还包括对事物几近偏执的狂热。三个文艺青年的对话中充斥了经典电影,他们也常常拿其中的对话或者桥段或者动作来考对方。当对出台词或者猜出影名时,那种心意相通的知己情感真教人羡慕。
  这同样是Bertolucci对那些经典的致敬。正如我们向Bertolucci致敬,向他的《末代皇帝》致敬,向他的《巴黎最后的探戈》致敬。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六十三岁的Bertolucci宝刀未老,他肆无忌惮的描绘肆无忌惮的青春,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无数偷窥狂饥渴的眼神。
  向青春致敬。

  回想起来,与那些教人爱不释手的对白和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Bertolucci所着重的这种暧昧而荒诞的“关系”却是我无法喜欢的。尽管我明白,这样迷乱的青春和人生,却是(而且必将是)真实存在,无论是在1968,抑或2046。
  向曾经愤怒过的理想主义者们致敬,向已经没有梦想的人们致敬。

 5 ) 连体婴,天使梦

这里,再次出现了“敢不敢”的游戏。第一次在《两小无猜》里看到这游戏时,不懂游戏的真意;日后就总是不其然地从记忆中蹦出来,走路时,坐车时,上网时,睡觉时……然后今天再看到一个关于“敢不敢”的游戏。或者准确来说是一个“输不输得起”的游戏。
雷奥输了——伊莎贝拉说:“我要你在我们面前自慰。”伊莎贝拉输了——雷奥说:我要你与马休在我面前做爱。
最后大家遵守承诺,接受惩罚,上演激情。虽然雷奥自慰表演完后甩门而出,伊莎贝拉做完爱后颤抖痛哭,但他们都不恨对方,这就是真诚了。他们都爱对方,他们都知道这只是游戏,他们都知道这游戏该对什么人才能玩的。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真诚,那么就会像马休一样猜测,怀疑。真羡慕他们能找到一个懂得玩游戏的人。我相信不坦诚的人,根本不会懂得这游戏的趣味,根本不会玩这个游戏。旁观者只会不屑,只会用理智去猜测、抗拒。

孪生姐弟,雷奥说:“我与伊莎贝拉是连体婴,但连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
如果是连体婴,他们就是“上帝创造了男人后,又从男人的一根肋骨里拿出一根,又创造了女人”的两个人。尽管是分开的两个人,但他们总是相连着。
如果是天使,他们确实具备了“美丽”、“梦想”、“爱”等特质,以及不懂世事、不理道德的纯真。
相对之下,马休是一个凡人,凡人永远当不了天使。他只会在见到伊莎贝拉和雷奥赤裸相拥而睡的时候,猜测他们在乱伦;他只会教唆伊莎贝拉离开雷奥单独和他约会,强迫他们两姐弟在脱离对方的情况下成长;他不会明白当伊莎贝拉听见雷奥与其他女人做爱时疯狂捶着门,像身体被活生生地剥离一部分时的疼痛;他不会明白最后雷奥拉着伊莎贝拉的手,冲向革命最前线时的无畏心情与心灵合一,其实那也是一个敢不敢的游戏。所以马休最后只能转身离开,淹没在人群中,从此消失。
雷奥、伊莎贝拉,多么美丽的一对天使!那么纯洁的梦想,那么坦诚地相爱,脱离了道德与世俗,不是爱情,不是亲情,就单单一个“爱”字,没有修饰词;是原始的,是两个人同时一生下来就具备了的天性。虽然我不是孪生的孩子,但我相信孪生孩子是真的具备一种别人无法感知,而只有孪生的对方才会感知的气场。生活中有不少案例,但科学家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
最后,我们离开《The Dreamers》的Dream了,回归现实。社会的动荡;生活的迷茫;大街上的游行、暴乱;雷奥与父亲格格不入,像仇人;伊莎贝拉知道父母发现她与弟弟裸睡之后真的选择了自杀(1、不想他们伤心,2、社会道德上的不容,3、只有死,才永不分开);马休要拆散雷奥与伊莎贝拉,强迫他们分开,成长;原本以为可以三人为一体地结伴前行,结果还是只有连体婴没有分开,马休还是那个转身离去的第三者。梦想啊!!什么是梦想?!就是无畏无惧地向前,是真诚的,是盲目的,是革命的,是激情的。有思考就不算梦想,有犹豫就不成梦想!
可惜梦想还只能是梦想,现实还是现实的残酷。看了《The Dreamers》,就当做了一场梦吧,堕落凡间的天使梦。我们是人,人总要回归现实的。

PS:当他们三人赤裸相睡在帐篷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油画。

 6 ) 《戏梦巴黎》: 贝托鲁奇的绮梦醒来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一、高歌猛进或迷离妖艳的时代

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性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

这场影响了一代法国人的“五月风暴”,构成了依莎贝尔和提奥和马修的故事的背景。至于“五月风暴”本身,也和电影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作为当时法国电影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新浪潮电影运动启蒙人的亨利·朗格卢瓦,在二月被法国文化部长解聘,从而引起了电影界的轩然大波,很多导演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朗格卢瓦,戈达尔、特吕福等新浪潮大导演还在与警察的对抗中受了伤。许多影迷和大学生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学运,就这样因为电影而产生而壮大。今天看来,那个理想主义光辉闪耀的年代宛如梦幻。

二、做一个幸福的影迷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

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Jimi Hendrix的作品。

三、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

回到电影,回到贝托鲁奇。我们不能不提一下影片的尺度。贝托鲁奇的电影从来不缺乏情色、裸体,到了这部电影似乎是到达了极致。然而贝托鲁奇的情色却几乎不能引起观者应有的生理反应,那是因为他把情感,有时是很极致的、混乱而苦难的情感融入到性爱当中,弄的我们根本回不过神来。

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

而这部似乎是贝托鲁奇为老不尊、肆意张扬情色的《戏梦巴黎》,我们同样理不清情绪的脉络。但这部混杂着乱伦、同性恋、虐恋,但又都适可而止的电影,让我们在深深的怀疑和不认可中轻易就陷入了一种迷恋和无知的快感中。贝托鲁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从中疏离,因为,政治明显弱化为背景,性也不再是决定什么的因素,依莎贝尔的试着自杀,兄妹俩与马修分道扬镳投入街头战斗,这种看似显性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相反,这更像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悲悯和反讽。贝托鲁奇在总结他的电影生涯时,给了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

伊娃·格林的表现无与伦比,很难想像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她如此坦荡地表现着自己身体的青涩,只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带我们走进了依莎贝尔所处的那个诗意而混乱年代,让我们无限向往之,但正是他们的失落造就了我们的成长。也许,这就是年过六十的贝托鲁奇对我们的回应,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

 短评

本片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学运街头、迷影情怀、尺度大胆、和巴黎美景,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给文化自负我思故我在的法国高知一家四口上了堂有关寰宇和谐的哲学课!“打火机的长度刚好等于桌布方格的对角线。”……

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我觉得电影拍得没有书有韵味...虽然作者本人说这是两样又相干又无干的事物,有点象泰奥和伊萨,呵呵.但是把两个男孩的关系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那种暧昧的张力了.

7分钟前
  • 王小能
  • 推荐

幸好我不是文艺青年,他们的基因太可怕了。除了“断臂维纳斯”的那一幕彻底惊艳到我之外,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为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而倍感自豪。

9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重看#献给影迷与摇滚乐迷(原声满分)的血色浪漫情书。相似的社会背景可同步联想到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且男主亦有几分神似路易·加瑞尔)及路易马勒之《五月傻瓜》——“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1968年真是独特的年份,巴黎飘荡着左翼迷醉的风,伟大舵手与梦露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城市相逢,越战正如火如荼,新浪潮诸将声援朗格鲁瓦,翌年Woodstock就要扇起“make love not war”的风潮,而这三位在精神和肉体上从联结到分离的年轻人,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对抗着虚无青春的流逝,逃离父权的掌控指挥,欧洲和美洲对自由的不同定义,最终成为属于自己阶层的梦想家。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世界上最邪恶的一种生物叫双胞胎。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两个长得非常好看的神经病

18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处处都是向新浪潮致敬的音乐和画面,开篇就是《400击》的ost。恩,是否过度沉溺于电影(或是梦境),就会不知道外面纷扰的世界呢?那一抹鲜血,涂在脸上,青春之于他们,果真就是暴走的性欲啊。伊娃格林好美!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其实我每次去看电影看画展,都是想在途中经逢一两个传说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躲雨,一起分食同一块三明治。但始终失败。青春澎湃的性欲退散之后,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跟着变得清凉,或者荒凉。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28分钟前
  • 郁程
  • 推荐

披着政治外衣的伪3P。在如此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份不安分的心,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畸恋。黑白老片与影片如此自然的融合,虽各演员都全裸出镜,但同时也表现的十分自然。很多镜头定格下来依然觉得很美。★★★☆

31分钟前
  • Q。
  • 推荐

他们三个想破《不法之徒》里面的跑步记录那里我喜欢死了

32分钟前
  • Paktin
  • 力荐

断臂维纳斯那一幕简直惊呆了。。。

33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女主角的乳房形状好奇怪。

37分钟前
  • 蔡粘粘
  • 还行

青春跟政治、文艺的3P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

43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处女开红的鲜血,残忍地涂抹在青春的躁动上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45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她说我们不用做爱 因为他就在我身体里

49分钟前
  • 小殘花♫半熟
  • 力荐

假3P,真乱伦。

5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68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53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