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剧情片德国2008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导演:菲利普·施特尔茨尔

 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4

详细剧情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

 长篇影评

 1 ) 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一个登山者应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抛开用意明显的对Nationalsozialismus政治宣传的批判,和其中断续穿插的感情线,单就登山的部分而言,真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Eiger 峰被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再现在荧幕上,对于70年前登山装备的还原,也是细致入微。真的很难想象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时如何拍摄的,震撼力比及 touching the void 有过之而无不及。ps. 里面瑞士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口音也很有趣。

 2 ) 十种攀登,十种传奇——来自八千米以上的巅声风语

有一种电影最为不按常理出牌,丝毫不考虑观影群众心脏之脆弱,也不理会观影人群的生活态度和自身期许,观影过程不是手心冒汗就是手脚冰凉,时不时心脏还要做几个微型蹦极。问该类型是何许电影,直教人在极限运动中不可自拔。呔,你这折磨人的小妖精。想当初看《盗墓笔记》时,一行人翻山越岭最后常常一句“也没受多大的伤”了事,以致于本来构想的险恶场景简而了之,而在真正的探险中,除了绝世风景和精疲力尽,实则被充满的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死亡危险。被猪一样的队友连累是死神最喜闻乐见的死法,与此相比恶劣的气候和残酷的地理环境简直就是玫瑰上的尖刺。
    由于笔者对山的偏爱,所以特意选取的电影都与山峰有关。巍峨的雪山,刀削的峭壁,抬头看是苍茫无边的天际,俯下首是邈邈眩晕的深渊,身前是不动沉稳的高山怀抱,身后是空相凡间视无一物。目前为止我唯一类似于户外攀岩式的运动便是在华山的鹞子翻身,以笨重的身躯孤身一人前进,仿佛是去赴穿越时空的赌棋之约。攀爬的时候过程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惊喜,仔细想来那个时候唯一的念头只有对脚下下一个落脚点的找寻。人在观棋亭,竟看不见来时的路,群峰似一群仙人乘风轻聊,我突兀的闯进来,却立刻知道自己还要离开。而坐在长空栈道上时,脑子里有了很奇怪的想法,就此长眠此山的话,兴许几千年后还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也算是值了。
    自然壮阔与巍峨的真相岂能轻易被舒坦地或坐或立的游客堪破,孤山嘲讽或愤怒的情绪也并非个体的坚强能轻易战胜,唯有与山体性情最为相似的人才有资格登上绝顶返回人世,他们既要有遗世独立的淡泊、也能有放手一搏的胆魄,在攀登过程中慢慢学会包容与品味万象,而最终到底是人类的不屈不饶征服了又一座险峰,还是又一座险峰允许自己的一部分回归尘土已然不再重要。
    大概所有的攀登,最后都会演化为救人与自救的原始爆发力。我们期待世间再无其二的绝美风景,期待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内心可以始终保持一片清澄,期待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他人眼中的认可,而是自己认可的意义所在。
    背上一只背包,来一场说变野人就变野人的旅行。站在山脚下,你会怀疑,谁才有可能登上山顶;当你登上山顶,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


《垂直极限》(2000)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
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拍摄地点:新西兰库克山脉
救命技巧:用对讲机敲出摩斯密码
精彩看点:背着轻微震动就会爆的硝化甘油爬雪山是何其酸爽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科技帮助下,攀登这座号称难度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更为现代也更为流水线,人们更多的依靠机械和药物维持勇气和意志,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依然用精彩异常的视效打开了观众的眼界,看似岿然不动的雪山实则极多雪层存在崩塌和断裂的危险,坠落的危机时刻考验着登山者的胆量,而人在雪崩的愤怒中彻底回归婴孩式的祈祷。

    这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头尾相连的剧情设置,危机下人性善恶的合理冲突,人们在互相帮助中获得宽容和友情,总要有个女主闪耀着牛逼哄哄的主角光环杀到目的地,配合着六十年代慢摇的曲目,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在周末看着它爽一把。片中为了救人而选择自杀性的行动其实太理想化,所以割断绳索的两个男人身份设定都极为特殊。

    这是说好一起去看的绝世雪景。


《北壁》(2008)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
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拍摄地点:瑞士里维拉,部分内容在事件发生地点拍摄
救命技巧:切勿自断来路
精彩看点:救援队来了,绳子却不够长

    影片背景发生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两名德国德国登山好手和两名奥地利登山好手同时攀登艾格峰北壁,由于该坡的陡峭崎岖之险令众多登山爱好者命丧于此,自古以来便被传说成了“食人坡”,而本片则是改编自北壁最著名的悲剧,Toni Kurz 与其同伴攀登时,同伴先后坠崖,而他悬在峭壁上一夜之久,最终在次日救援队到达之际力竭而死。

    艰苦的环境和技巧性的Z型攀登已然让人目瞪口呆,而最精彩的则是大量山上攀登者与山下观望者生活环境的对比、登顶梦想与救助人命相悖时的抉择、以及攀登者获救无望等死的痛苦。本片用冷酷的冰雪和漆黑的岩石还原了绝壁的残酷,呼啸的风声和敲击岩钉的单调叮叮声取而代之成为令人抓狂的BGM。这是有关失败者的挽歌,是对所有试图超越人类极限为自己而战的勇者们的哀悼。上个世纪的登山设备如今看来极为朴素,化妆也是极尽皮肤在严寒中的紫黑恐怖,这一次,人类的善没能战胜大自然的恶。

    Don’t be sorry, You’re home。


《八千米死亡线(K2)》(1991)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
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拍摄地点:情节背景在新西兰库克山脉
救命技巧:选择你最信任的人做同伴
精彩看点:等死的人发现朋友又返回来救自己,简直就是言情小说的套路

    影片前半段较详细的描述了登山者决定攀登K2前的准备和生活,干着自己热爱或憎恶的工作,像每一个我们熟悉的普通人那样有着同样的烦恼,也像多数人一样心中燃烧着一簇不灭的小火苗,不同的是他们愿意扑火。教授摔断腿后说的话真的令人感慨,有的人天生就是幸运家,而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必须放弃一切才能得到。胜利者的光环不会如我们想象般耀眼,上面也会有污垢,和破损。

    在山脚下雇佣当地人当脚夫搬行李时发生的摩擦深刻让人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区别:前者已经可以给国民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渠道,而后者还要为了一家几口的生计耍奸冒险;然则雪山上多埋葬的是前者的尸骨,而后者还在妻子的余香中希冀着明日。

    我也想,在卑微的生活中找到一点高尚的感觉。


《冰峰168小时》(2003)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Siula Grande,迄今只有本片两位主角成功登顶
隶属山脉:安第斯山脉
拍摄地点:Siula Grande及阿尔卑斯山
救命技巧:定下一个个20分钟能完成的目标并去完成
精彩看点:绝望的黑暗中那一声声嘶哑的“Simon”

    根据真实登山事件改编的电影以精彩绝伦的剪辑和令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完成了登山纪录片的一次壮举,将乔·辛普森和西蒙的访谈穿插在严酷的登山活动中,我们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却依然震撼于乔断腿后独自爬下三千英尺的顽强与冷静。影片使用大量远景反映出个人的渺小与山体的宏伟,使人在陶醉在绝美风景中也不敢忘一分敬畏。而乔忍耐断腿的剧痛、缺水缺粮的危机、冰河坍塌的困境以及致命的疲惫后居然还能凭借一丝清明爬回营地呼唤队友,绝对是登山者当之无愧的自救模范。

    被抛弃的孤独和恐惧以及在黑暗中爆发出的求生意志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述的,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乔丝毫没有怨怪西蒙割断绳子自救的行为,甚至东奔西走为之辩解帮助他重返社会。残酷的雪山给了他最残忍的教训却丰富了一颗宽厚勇敢的心灵,电影中给出的结局是他还能继续爬山,而网上资料称他已永远不能爬山。无论哪个是真相,他都是不变的登山史上的传奇。

    “我要用20分钟爬到那里,如果只用18分钟就太棒了。”


《127小时》(2010)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蓝约翰峡谷
隶属位置:科罗拉多大峡谷
拍摄地点:摄影棚
救命技巧:必要时自断肢体
精彩看点:电影节公映因自行截肢一幕吓晕两名观众

    曾经攀登过58座山峰的阿伦·罗斯顿可以说是登山爱好者自救史上的典范,手臂卡在石头间被困峡谷缺水断粮5天后自断一臂、攀下65英尺谷底、暴走8公里后获救。第二年一名美国登山男子不幸摔断腿,靠着本片的励志精神在犹他州沙漠爬行四天后获救。本片没有花样登山的刺激,也没有下山崎岖的惊险,有的只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会遭遇的困境——极度危险下如何自救。

    孤独、自私、任性、茫然、价值观等等其实时刻在我们内心深处上演一出血腥的《致命ID》,只不过我们无法看穿彼此,只有在危机到来之时自省。痛苦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和坚强的面对,而非懦弱的逃避。同样,试图走遍天下不是梦,学好文化知识是关键,不然危机到来,你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为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更添一分神秘,那些疯狂却活得有声有色的登山爱好者在127小时里度过的一生要长过许多人的百年,男主角真实刻画了一个濒死之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镜头之外也能感受到这股对生命浓浓的敬畏之情。用生命探索自然的人不是不成熟的人,也不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只是选择了先对自己负责。

    被生于世上,即便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在靠近命中注定的苦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


《险峰》(2007)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雪山
隶属位置:阿拉斯加
拍摄方式:直升机拍摄
救命技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精彩看点:滑降等等极限滑雪技巧

    高山滑雪曾经被认为是自杀式的运动,在美国一度被禁止,而法国却大力推荐,因为人们觉得“只有傻瓜才会让自己摔倒”,对自然和自我的征服欲以及从极限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人们前仆后继去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壮举,从35°,到45°,到55°的挑战桩桩书写着死的严峻,而滑雪者提出的问题才是让人心动的所在:因登山而死和出车祸死去相比,你是愿意哪种死法?

    数名滑降好手在本片中叙述了他们刺激疯狂的人生,并且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也曾有过的过普通人生活的想法,然而人们一旦激发了自己身体的极限本能,便很难再视之于无物。人们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只有他们的姿势最为像在飞翔。

    壮峦的雪山,因一点人类触碰的痕迹而更熠熠生辉。


《孤身绝壁》(2010)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锡安国家公园“月光拱壁”(370米)以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半穹顶“西北壁常规线路”
隶属位置:美国犹他州
拍摄地点:现场追踪
救命技巧:足够的自信
精彩看点:徒手攀岩

    亚历克斯·霍诺德,一个有着萌萌大眼睛和腼腆笑容的男孩子,谁能想到他是这世界上玩最致命极限运动Free solo的顶尖高手,在无绳索、无保险扣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靠着一袋镁粉徒手半天攀岩制造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兴许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制造传奇,他们也会有着普通人的疑问和恐惧,但强大的意志力总是可以让他们轻松夺冠。

    他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开明的父母,尽管他们不开心儿子的抉择,但依然为他找到了人生目标而感到欣慰。悬崖上的每一秒于他们都会是一年的煎熬,而他们只有做到最大限度的微笑才能让儿子毫无压力的幸运归来,这样的父母要比攀岩大师还令人敬佩。

    有什么电影可以让人在二十分钟内脚掌不停感到酥软,唯有极限攀岩。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1997)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
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拍摄地点:不详
救命技巧:下午两点必须掉头返程
精彩看点:在雪地里冻僵的活死人突然狠吸一口气清醒过来走回营地

    影片原著乃是登山者心中的圣经,根据随行记者亲身经历书写了珠峰攀登上极为惨烈的历史,证明了高山之巅的残酷不是一片雄心壮志、一次性付清的65000美元、专业的向导就可以征服的,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我们人人平等,所有人被笼罩在冷峻的死神帔下任其鱼肉。登上珠峰的死亡率是九分之一,而下珠峰的死亡率却是四分之一。要么安安静静永远坐在世界屋脊做个美男子,要么咬紧牙关坚定意志带个传奇故事回去。

    影片没有关于攀登的技巧或险恶地势的拍摄,更是将重点放在了登山者一路身心痛苦的展现中,由此更加佩服敢于无氧攀登八千米以上雪山的壮士。巍峨的雪山不允许人们的一点点轻视,不老不灭的它是一个人无法永远征服的,人类只能永远当个孩子。

    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完全自顾不暇,早忘了团队本身。


《触摸世界之巅》(2006)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
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拍摄地点:不详
救命技巧:团队合作是关键
精彩看点:世界上唯一一个盲人登顶珠峰

    影片本身并未有多大出彩的地方,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记录了全世界唯一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美国盲人埃里克的登顶神话,将攀登珠峰的艰难和埃里克生平的故事穿插倒叙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是一碗浓香四溢又甜又腻的鸡汤。这个由19个人组成的登顶团队无一人伤亡,并成功保护了盲人队友登顶,不能不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型相助。美国的确是一个造梦的国家,国民敢作最大的梦。

    当一个人要去完成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时,来自亲人的鼓励就是最好的安慰。在这平凡的一生想要找到一点生活的意义并非是吃饱了撑的闲事,而是去发掘更为完整的自我。这位盲人缔造的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传奇,更是整个人类顽强不屈意志的传奇。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忠实可靠的团队,我们不得不说幸运之神的确笼罩了他。

    “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说你能行你就能行。”


《阿尔卑斯山:自然的巨人》(2007)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
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拍摄地点:IMAX电影公司现场拍摄
救命技巧:团队良好的默契和共通的心性
精彩看点:儿子四十年后从父亲坠崖的地方勇攀高峰

    美国登山家、作家约翰的父亲在四十年前创建攀登艾格峰北壁新路线时不幸坠崖身亡,四十年后儿子为了纪念父亲重攀当年老路,和一对夫妻队友共同协作最终登顶。童年的阴影和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阿尔卑斯山脉的辽阔壮丽更让他的心与妻女接近。他在攀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释放自我,也在攀登的过程中体味到家人与爱的可贵。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由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峰,随着外因不断改变,但也由此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谅解。自己的进步同时改变着家人的见识,人生这么长,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登顶,但有毅力的人总是可以看到最为不一样的风景。因为是纪录片,所以片中穿插了大量有关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的常识。镜头慢慢推远,让正在艰难攀登的人逐渐消失在山峦之中,更让人心生敬畏。

    只缘身在此山中。

 3 )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峰北壁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攀登。当时的真实照片,年轻的Toni Kurz僵硬的身体无助地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喊出人生最后一句:“我不行了~”,随后死去。

电影和真实故事还是有所差距,真实的救援比电影中更要复杂,悲壮。 Toni Kurz 在眼睁睁看着2名同伴坠落,上面的同伴生死不明,救援因天黑天气恶劣被迫撤离后,独自在暴风雪中被悬挂在北壁整整一夜。第二天居然奇迹般的醒来过来,但是一只胳膊已经冻僵,无法活动。 救援队在下方无法够到他,只好喊话,让他想办法凑绳子放下来再带绳子上去。他被迫割断下方的绳索,再努力爬上十几米高,到达生死不明的同伴处,再割断他们之间的绳子,再拆开绳子,分成小股,连接起来才能达到足够的长度。而当他爬到同伴处时候,发现同伴早已因绳索勒紧窒息而死了。 就是这样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Toni花了整整5个小时,用仅剩下的一只手完成了。当救援接到垂下来的绳索,接上粗绳索的时候,才发现携带绳索长度不够,只好又接了一根。绳索接好后,再让Toni拉上去栓好,再自己慢慢爬下来。 这几乎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ni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滑落到离救援队伍头顶只有几米的高度,在这里,他遇到了两根绳子的绳结,绳结却无法通过他的下降器。他绝望地努力挣扎了几分钟后,喊出人生最后一句话,彻底放弃了。

 4 ) 悲剧的诞生

他被悬挂在半空中,绳索死死紧绷。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无垠的雪白是布景,他微微摇晃的身躯显得更加刺眼。他看了一眼爱人无望地伸出的手,说道,我好冷。然后断了气。 这本是行山的好天气,但灼眼的阳光纯粹得过头,反倒成了不详的兆头,预示着生命的休止符。 其实不应该这样诗意地来写述《残酷冰雪》,风和日丽下的阿尔卑斯美人,再心旷神怡,巍峨秀丽,都无法用诗意来形容。 Maggie 间中对我说,文艺作品中人所受的折磨,不外乎两种,或者是身体折磨,或者是心灵折磨。我想心灵折磨或许往往可以是独立出来的描写对象,但身体若是受折磨,总是会伴随着一些心灵上的痛苦吧——人总觉得自己的意志多么伟大,肉体多么卑微,束手束脚,但最后往往都还是听命于肉体的。 但《残酷冰雪》中,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则彻底是两码事。带着一只坏死的左手,暴露在狂风暴雪中整整站了一天,人的濒死体验漫长得毛骨悚然。发觉返路被自己切断,看着伙伴于自己眼前割断绳索坠入深渊;四人同行却天旋地转一瞬间只剩自己孤独一人;困在进退不得的绝壁,登山工具与御寒睡袋一具遗失;眼睁睁地看着救援队被暴风雪阻碍折返,将他抛弃在悬崖上任其死活;终于获救,救援队竟然没带够绳索,离地只差那么数米,就这一口气,他半悬在空中,无奈地闭上双眼。任下边的人怎样呼喊,他再也没有力气了,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么多磨难与绝望,完完全全明白,在此刻,不管心中是否还有求生的渴望,不仅已经无从判断,也毫无意义了。 人生被逼到了怎样的绝境才至于此,而Toni此时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许什么都没有吧,只是本能地觉得冷而已了。 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残酷冰雪》本身留有了足够多值得反省与启示的话题,比如意志的胜利与自然的愤怒,比如精神的高贵与自救的最优原则,比如爱情,比如政治……然而导演似乎执意不想分散观众有限的思维触觉,单刀直入,切除了一切枝节。 一部好看的影片所能囊括的关系与冲突,《残酷冰雪》几乎全都具备,并且足以演绎得跌宕起伏。好比掌握话语权的统治者的神话建构;好比丑陋的新闻记者与乌合之众;好比贪容易的奥地利人,却自掘坟墓;好比究竟该撇弃一条生命,还是该最后赔上四条性命;好比最缠绵最无私最勇敢的爱情。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却仅仅是点缀,或者连这都算不上,在风霜寒冻的面前,再伟大的举动与再激烈的思想碰撞,都是无声电影,软弱而无力,只有呼啸的风雪掩埋了一切印象。 唯独两个声音鲜明地浮现,一个是折断腿的奥地利人,卡在岩石缝隙中那嘶声力竭痛苦不堪的惨叫,一个是Toni在绝壁上的呼救,沙哑的嗓音哀恸而绝望地呼求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它们的声喊充斥整个山谷久不断绝,饱含的恐惧与绝望连暴风雪的遮盖不住,清晰可闻。能够穿透狂风的怒吼,撕裂我们的耳膜与心肺,只是肉体的痛楚,与求生的欲望,发出的本能的呼喊。 《残酷风雪》忽略一切人类依靠智识与理性所产生的美好德性或者能量,连伟大或脆弱都不值一谈,只有本能。正如Toni所依靠的也不过是本能,没有多余的思考和心灵挣扎,他代表着冷静,谨慎,强壮,果断,坚毅,爱与牺牲,而这些,统统出自本能。在这个巴伐利亚登山家的身上,超人哲学近乎实现。 但最终,当他奄奄一息濒临死亡,意志并不能带来生的奇迹,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意志的神话。当我们在兴致勃勃谈论希腊悲剧的时候,往往忘记人性的光辉背后,必须笼罩着命运的巨大阴影。这终究不是一场角力或抗争,天平的两端,无论是人的肉体或者精神几乎轻如鸿毛,而这并不妨碍死亡的身后,一具体无完肤的尸体所散发出的慑人的能量。 而我们没有那样的能量,没有攀沿走壁之间肌肉与骨骼的力量,没有出自本能的精神力量,更没有在死亡之后,在丑陋和虚弱之后仍光芒四射。 观看这样一场电影,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一颗强韧的心脏。观影,已经很久没有给我带来这样触目惊心的经历,回想上一次大脑中某根弦被电醒是什么时候,都已经忘却了。我们连仰望那些勇者都几乎崩溃,不仅仅出于震慑,更是恐惧,这种恐惧是莫名的,却无比真实。 我们自始至终只配当芸芸众生,那些在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日子,站在观景台上看热闹的芸芸众生,那些在暴风雪来临时躲在温暖的火炉前,在优渥中困顿无聊的芸芸众生,当登山者们嵌在山崖的缝隙中睡觉,喝着大麦汤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品味红酒夜宴笙歌的芸芸众生……然后抹抹干净惊吓与恐惧的眼泪,喃喃说上一句互相抚慰:德意志,一个多么不靠谱的民族。

 5 ) 意志和良心

喜歡看登山的影片,喜歡看人家冒險,其實因為我畏懼山脈,這很諷刺。只有在電影中幻想山的偉大和雄壯,也只有在這類影片中旁觀別人的勇氣和膽量。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容易看見人類的意志和殘忍,所有登山者原本想要得到的或許只是超越自我,證明存在的意義。但在此過程中,也窺見人性的光輝。 很少影片像《北壁》這樣讓我心驚膽顫,又欲罷不能。菲利普·斯托茨對整個影片的手法實在是樸實、內斂的:一方面描寫兩位登山者的冒險精神,當然,到後來更為了競爭對手而放棄登頂,最後至全部罹難。這無疑是謳歌一種普世價值,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寫那些主流社會的冷漠和不仁。對比強烈的兩條陳述線,暴風雪中命懸一線的那方,總是更牽動人的心魄。尤其當安迪割斷了自己的生路,而試圖保全兄弟性命的那幕,看得人淚流滿面。還有托尼的死,更使人身臨其境一樣,體會到極度的絕望和無助。 鏡頭敘事多次用遠景去拍攝登山者的孤獨,特別是托尼一個人被困在峭壁上,以及最後的營救失敗,被吊在空中。這兩組鏡頭猶如雕塑一樣,去表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還有,人的偉大,這種矛盾的陳述,便是一種悲壯。德國人的冷靜和激情在整部影片中不斷起伏著,這就是它的衝擊力。

 6 ) 电影对真实事件的再加工部分简直是灾难

1.电影里奥地利登山队简直是猪队友,抄路线拖后腿,神经质一样的虚荣无知,这样脸谱化的“反派”设定反而抹杀了电影的严肃性,真实事件里登山前这两名奥地利队友就已经和ToniAndy商量好四人一组,Willy是被自然掉落的岩石砸到头部。

2.真实事件里国家的行政人员并没有鼓励Toni和Andy去登山,他们在军中的指挥官还曾阻止过,但他们假装没收到禁令。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收到政府资助的装备,还得自己骑车,搭帐篷。

3.电影里Willy先被砸头又断腿两名德国登山员像英雄一样对其施救,看上去这是导致他们被迫放弃攀登的首要原因。 好莱坞式的表现人性的处理没法唤起更深层的感情。真实事件的悲剧性已经足够,并不需要这些把戏,在第二冰原的迟缓攀登进程以及举步维艰才是他们被迫下山的主要原因。Willy头部受伤后也并未遭遇断腿。

4.另外值得诟病的是Louise和男主的感情线,在本应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的下山情节开始后,Louise盼郎归的小情调频频打断Toni他们生死边缘的情境连贯性。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频繁的切豪华旅馆的人物百态,时刻提醒着观众对照,随之而来的也减损观众对Toni几个登山人物的专注度。

5.Louise这个人物甚至比男主还更性格清晰,所占篇幅过大。然而大段的独白实在没什么亮点。

本片内核还是一个俗套的好莱坞模板。也就是结局是不团圆而已。

 7 )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是我看德国电影《北壁》的最大感触。

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极限运动电影,关于两个德国小伙挑战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面失败并丧生的故事。从剧情看,其实就算登山失败,他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正算下来,导致他们死亡的是这3个细节:

1)刚登山时,另一组人中的一个被掉下的石头砸破了头,他后来的伤情恶化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回撤,并因为照顾他而极耗体力。

2)有一段40米需横渡才能过的峭壁,上去后,安迪没听托尼留下绳子的建议而收取了绳子;结果在回撤时已无力横渡,困死当场。

3)最后救援队的绳子不够长,导致托尼最终悬死在离救援队几米远的高处。

虽说因为混沌理论,事情总有很多不可测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这几个因素,还是有一些高纬度的收获的。抛开上述3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因为这是主角完全无力影响的),其实前2个因素的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过于乐观了:被砸伤的哥们觉得自己能带伤攀顶,安迪觉得不需要回来或回来时仍能横渡过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这样的言语在各种总结中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的--很多事情的出错都是因为预判出错。

小的暂且不论(总是有各种不同原因),但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来考虑,可能就有一些规律了。比如影片中的登艾格峰北壁这件事,从大概率来讲,是件极其冒险的事,这是前提和背景,所以后面的细节执行中都应当考虑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战略上说的“未言胜,先言败”,也是我感悟文初“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句话的由来。

反应到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种战略上冒险的,比如创业、比如公司战略上的某些选择,甚至可能包括交友、结婚、生子。这时我们确实需要乐观,但单纯的乐观并非好事(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过于乐观了),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我们必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踏实过好每一步,在保守和乐观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这样才可能走的长远。

 8 ) 很早之前写的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女人祸水
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短评

有句台词说对了,这俩家伙不关心政治,用国家激励他们没用,所以这故事其实和国家主义没什么关系.有俗套的情节(三角恋)和脸谱化的人物,但还是拍得很好看的.

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以国家和荣誉为由,以新闻热点为由被绑架的运动员都是类似的,连那句“祝所有人平安归来”都是惊人的雷同。我看过满月夜晚的雪山,也在后半夜登过山,看到电影最后岩壁上的夜晚更加感同身受,真正寒毛直竖,后背发凉,是彻底的恐惧。

12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17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力荐

1. 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望;2. 永远不要为所谓国家主义做任何的事,因为“国家”中的好多人不会感激甚至同情你;3. 当觉得一件事不应该做时,就不要做;4. 关键时刻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5. 愿他们的灵魂已安息。

22分钟前
  • Soda兰
  • 力荐

「我不想回到柏林,那里有太多像您一样的人」——德国人拍的登山片都这么深刻……

27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1.我终究觉得人性在面对最恶劣的大自然时,应该懂得取舍。至于爱情,你随意泛滥,开心就好;2.最后的悬吊段落有点作,结果却又让人唏嘘不已,人与希望,往往这副模样。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揪心的登山片。如果去年电影节看成这部片子就好了。人物性格塑造略入俗套,扣一星。

34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德国人不畏冰雪。

37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女主角太不招人待见了。

40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这是一部根据发生在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片子情节紧凑,镜头感足、场景壮观。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人与大自然的搏斗,看着人类一步一步被大自然吞噬,实觉惨烈。最后那幕Toni拼尽全身力气自救,半挂空中说出生命最后一句“我太冷了”,触动内心.

45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真是矫枉过正

48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

50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不错!背后的阶级差异和政治背景值得深思。

52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看过的最好的登山片,生死关头,一切都抛开,只有求生的本能,冰雪无情,意志也解决不了问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脆弱了,看得时候忐忑不安,唯有恐惧,此刻阿尔卑斯山已经不能用诗意的句子来形容它,尽管还是很美,当Toni最后说“I'm so cold”时,悬挂在空中,深深的震撼了我。

53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論留後路的重要性。。。。。。

54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这是献给二战德军山地猎兵的电影。来点政治不正确的便是,几年后在纳尔维克、克里特岛、高加索和巴尔干等地,他们的英勇遍地花开,从来没有给前进帽和制服上的火绒草丢脸。即便被夺去生命,他们也永不言败。

5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没有思想。

1小时前
  • 枫桥夜泊
  • 较差

精彩的镜头运用。看过最好的登山和极限运动电影。道德和荣誉,生和死的距离如此近。

1小时前
  • 宅拾叁
  • 推荐

登山者的道德与宿命,山无所谓什么征服与被征服,它一直都在那儿...

1小时前
  • 都德大白
  • 力荐

“打从六岁起,我就老盯着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看,央求父亲带我到那儿去。”终于,有一天葛瑞格得偿所愿。“我走到喘不过气,一路呕吐着爬上山。我恨死了当时的感觉,但当我在晨曦中站上山顶,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1小时前
  • 囍弗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