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情片法国2005

主演:罗曼·杜里斯  艾曼纽·德芙  奥雷·阿蒂卡  尼尔斯·阿贺斯图普  乔纳森·扎凯  范林丹  安东·雅科夫列夫  梅拉尼·罗兰  艾玛努艾尔·芬奇  艾玛努艾尔·芬奇 Emmanuel Finkiel  

导演:雅克·欧迪亚

 剧照

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2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3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4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5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6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3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4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5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6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7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8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9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32

详细剧情

  汤姆(罗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饰)继承了父亲的地下的房地产事业,为了驱赶钉子户,他想出了各种变态的点子:放老鼠闹鼠灾、断水断电赶人、用球棒捣毁房屋设备,打伤毫不相干的人……,同时他还需要出面帮助父亲摆平各种麻烦。当他耍这些流氓手段时,心中丝毫没有怜悯。一个晚上,汤姆突然发现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方向。他偶遇了去世的钢琴家母亲的经纪人,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练习钢琴的美丽时光,那是一段被现实毁掉的美好。汤姆想起优雅的母亲,试图重新拾回心中遗忘的节奏。他遇到一位教钢琴的华人女孩,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他还是跟她学起了钢琴。音乐让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汤姆沉迷练琴而耽误了房地产的工作,父亲与朋友对他越来越不满意。是跟随心中的节奏继续前行,还是被父亲的枷锁捆绑永远生活在暗无天日中,汤姆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吗?  本片获得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乐。

 长篇影评

 1 ) 我心遗忘的节奏

早几个礼拜就看完了这部电影,老实说,和最近看过的众多电影相比它实在算不上起眼:慢悠悠的节奏,平淡无奇的情节,杂乱无章的拍摄,还有根本谈不上帅哥美女的主角。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在家里电视上无意瞥到的电影令我念念不忘,比起许多所谓的大片,这样一部法国电影更让我心有戚戚然。

故事很简单:一个做生意不光明磊落的蹩脚房地产商,靠偷偷放老鼠发家致富,无意间遇见了自己母亲从前的经济人,被邀请参加钢琴比赛,于是拭去了家中钢琴上蒙的那层厚厚的灰,开始重新练起了钢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动作渐渐变得轻快,对于过去习以为常的商业伎俩开始心生厌倦。当他最后来到音乐厅,观看妻子的演奏,在台下用沾满仇人血迹的手轻轻在空中跟随音符弹奏的时候,我的眼睛居然微微有些发酸。

我就这样在电影里找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共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感同身受。作为曾经的琴童,我也有一段被音乐包围着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伙伴,没有书本,没有自由。我曾经对这种生活那么深恶痛绝,在每天的练琴间隙,总是一个人趴在阳台的扶栏上望着楼下嬉戏的小朋友羡慕不已。还记得在小学的那篇作文《童年》中,我仅仅写下了一行字:拉琴的孩子没有童年。那句话足足令我的语文老师回味了好几年。

和Thomas一样,后来我也放下了手中的琴,那几年,我连音乐都不敢听,我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一切可能接触提琴的机会:看电视时一见提琴就快速换台,匆匆走过琴行,再也不去听任何音乐会……我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忘记所有烂熟于心的旋律,可以逃离提琴带给我的所有不幸。可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感到不安。即使手上的琴茧换上新皮,即使肩上的烙印渐渐退去,即使偶尔听见音乐脑中不再反映出指法,我还是无法忘却提琴,无法停止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所有关于练琴的场景……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逃不掉了,一辈子都逃不掉了。提琴带给我的,早在拿起它的那一秒,就已经在我的灵魂中深深打下了烙印。那近十年的音乐生涯带给我的绝不只是提琴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对音乐的依赖。原来音乐就像鸦片,令人欲罢不能。但当我重新拾起琴时,那种心情正如同面对钢琴无能为力的Thomas一样不甘,我们一样拥有音乐家般的姿势,也一样再也找不回乐曲的节奏。

当他又一次投入音乐怀抱时正值人生的低潮:父亲的再婚,对好友妻子的迷恋,商场的世俗……所有的一切令他厌恶,曾几何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也追求单纯的生活。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对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是时间?还是那被我们遗忘了的音符?

也许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音乐的纯净让我们将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
但还是要谢谢音乐,至少我们有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是它让一切还原到本来的模样。

 2 ) 我心遗忘的节奏

     生命中很多的人或事,都只是擦肩而过,抑或是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无奈的错过。像是爱、像是理想、像是我们有能力而放弃的一切。
      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东西,会渐渐的褪色,淡然,遗忘,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
      直到有天,我们的指尖在此处碰到她的温度,这些被深埋在记忆最底部的情感,会铺天盖地的翻滚而来,让我们惊愕不止,措手不及……

    
    生活对于Thomas来讲,想种摆脱不了也割舍不掉的毒瘾,紧紧包裹着他的生活的每个环节。
     赖以为生的龌龊肮脏的父亲,伴随着的“诈贫穷住民、炒地皮、不劳而获、与同事的老婆上床,与债主的情人发生关系……”。男主角空转内耗的消极人生环境,一切都像法国雨季的空气,粘湿烦闷,像沼泽一样一点点吞噬着人们人格的亮光面,令人不自然的绝望。就是在如此污秽的泥潭之中,某个机遇下Thomas再度坐在钢琴前,以某种未知的勇气支撑自己辛勤练习,只希望再度能成为一名钢琴乐手

    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又像一个孩子一样脆弱。导演极其准确的把握住了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节。暴徒的颓败与绝望,面对理想的尊敬与自卑,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令观影者为之动容。电影的配乐优美且真实,在一片晦涩泥泞的冷色调中,始终像一个倾诉者一样伴随着主人公的生活,与电影冷蓝色的氛围相得益彰。

    男主角Romain Duris动情细腻地表演,令人过目难忘。他像一株混合着泥土气味的带着些许污泥的鲜花,平静潮湿的枝叶下包裹着极其浓郁的芬芳与按捺不住的生命力。

    脏旧的皮夹克、发黄的白衬衫,总是有些褶皱的细条纹领带,修长的冷冷的手指,毫无生气伏在额头上卷曲的深褐色头发,满面胡渣的颓废的面庞以及那冷漠忧伤满满的眼神……绝望的优雅气息,像雨后弥漫的泥土气息一样,粗糙却清新。

    同样是励志,相对于好莱坞那些令人振奋的自我救赎类影片,这部电影显得谦卑平和的多。没有像圣经一样的教条,没有虚假的西方极乐,没有感动,没有煽情,没有讴歌,就是这么平静的低沉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察觉的平静后才发现,一种感动的力量已经慢慢的注入心中。
     
    这样的韧性与手段的婉转,像极了故事中的女人,谦卑、平静、持之以恒、娓娓道来,却刻骨铭心。
    法国人,总是喜欢玩点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似乎总要在一句不愠不火的C'est la Vie后,在你心头轻轻点下一颗朱砂痣,细腻流转。。。

 3 ) 不会被遗忘的杰作

[一篇旧文,去年发表在短命的《影响》杂志上]


2006年2月,第31届恺撒奖在巴黎Châtelet剧院揭晓,一贯特立独行又吝啬小气的恺撒奖评委会把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颁给了同一部影片——《我心遗忘的节奏》(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八尊奖座归于一部电影,实属恺撒奖历史上罕见的一幕。而在此前,该片已经获得包括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音乐银熊奖、英国电视电影学院奖(英国电影最高奖)最佳外语片等十多项电影奖项,此外还入选了《纽约时报》评出的2005年世界电影十佳。
和众多拒绝“类型化”的法国影片一样,《我心遗忘的节奏》也是一部无法简单归类的电影。主人公托玛斯(汤姆)是一个年轻的房地产商人,但他却并非好莱坞式的那种忙碌而体面的办公室白领,而是迹近于地痞流氓,以在深夜里骚扰、乃至暴力驱赶侵占户,从而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地产(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违规行为)为业。他和他的同事暴戾鲁莽,热衷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泡夜店时总免不了和人大打出手。
汤姆听着狂躁的电子音乐,重复着激烈凶暴的工作。而汤姆的父亲,肥胖而粗鲁,也是一个不法的房地产商人。汤姆和父亲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且这位父亲也不是一个值得敬爱的长者,但汤姆还是在不耐烦中一次一次地借助暴力替老父出马解决棘手问题。
一次,汤姆偶遇一位年长的音乐经纪人,原来汤姆的亡母曾经是一个钢琴师,这位长者正是她生前的经纪人。而且汤姆幼年时颇有音乐天分,小具钢琴造诣。整部电影的故事和电影的主人公汤姆在此刻分岔为两线:汤姆在母亲经纪人的鼓励下(他给了汤姆一个试奏的机会),打算重拾钢琴之梦。汤姆开始认真地练琴,聆听尘封已久的母亲的演奏磁带,同时还聘请了一位毕业自北京音乐学院的越南女钢琴师苗玲作指导。
恢复了练琴,汤姆依然继续他的“打手”生涯,然后时不时地,汤姆就会不自禁地弹动起双手,重温并练习钢琴的旋律。另一方面,汤姆多次替其圆谎猎艳的同事终于被妻子识破,汤姆却和这位愤怒的妻子擦出了爱的火花。最终,汤姆试奏失败,随后汤姆的父亲因为暗线交易的问题,被黑社会杀死。
剧情在这里停顿,然后跳进到两年之后。汤姆成了苗玲的经纪人,后者此刻已经是举办独奏音乐会的明星。就在一场演出的前夕,汤姆遇上了杀父仇人,一阵厮打之后,汤姆在杀人前的一刻悬崖勒马,翩然步入剧场欣赏演出。
影片片名“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是法国著名歌手兼演员Jacques Dutronc歌曲《La fille du Père Noël》中的一句歌词,字面直译是“我的心停止了跳动”,在歌曲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则是“因为狂喜,心脏兴奋得停跳”。汤姆的心脏,实际因他的双亲停跳。
汤姆的母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影片一直以线性时间叙事,没有任何的闪回或插叙,因此母亲的形象完全建立在角色间的对白上,她曾是个钢琴师,但显然并不成功,并因此抑郁而终(还被丈夫抛弃),所以汤姆系统学习钢琴的阶段在少年时代即告终结。然而,汤姆的钢琴天赋和对音乐、对演奏的热爱,为音乐沉醉而心跳停止无疑出自她的赋予。
汤姆的激烈性格、暴力倾向,显然来自于父亲的遗传。而和父亲从事一样的灰暗职业,让汤姆的个人性格和职业性格愈发地恶性循环。父亲的劣行,汤姆看不惯,但自己也并不高尚,而且还每每被父亲拖下水,惹得一身腥。最终父亲的惨死,让汤姆悲恸不已,心跳停顿。
人性上的分裂与冲突,融合与妥协,在汤姆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狂暴躁动,又纤细敏感,既是打手恶棍,又是风雅佳士。同样是那一双手,一分钟前在行凶作恶,把别人打得皮开肉绽,一分钟后则在轻叩琴键,优美的旋律出乎其下。甚至于他钟爱电子音乐和演奏巴赫钢琴曲之间,也成了通俗与高雅、现代与古典、暴躁与温和的汤姆两重性格的象征。最终,汤姆选择了一种更加健康、更加光明的生活,而当仇人见面时,压抑已久的暴力因子虽然再次发作,但关键时刻放弃手刃敌人的行为却昭示了心灵的觉醒。
《我心遗忘的节奏》实为1978年由詹姆斯•托拜克(James Toback)执导、哈维•凯托(Harvey Keitel)主演的美国影片《手指》(Fingers)的翻拍之作,然而包括众多美国媒体在内的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完全超越了原作的翻拍电影,从主题到演出都取得了升华。
本片导演雅克•奥蒂亚(Jacques Audiard)电影产量不多,然而每部作品都相当成功,《我心遗忘的节奏》之前的《唇语惊魂》(Sur mes lèvres)也名动一时。他擅长糅杂各种电影元素,影片兼具悬疑、爱情、惊悚、幽默、动作等特点,充满原创性和新鲜感,很好地继承了法国艺术电影“永远让观众猜不到下一步”的特性,并且又能把电影拍得“好看”而不沉闷,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两重属性上左右逢源。
《我心遗忘的节奏》着眼于个人的挣扎和选择,但导演在不经意间也添加上诸多更“大”的命题:汤姆驱赶的公寓侵占户,都是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他们被法国人呼来喝去、推推搡搡甚至被饱以老拳。而汤姆替父亲暴力讨债的对象则是北非移民。顷刻间黑非洲移民非法入境和北非原法国殖民地移民的生存问题悄然浮上水面;汤姆的钢琴老师及后来的服务对象苗玲,来自于越南,毕业于北京。在教学的初期,苗玲不懂法语,汤姆和她各说各话,分别用越南语和法语互相抱怨喊叫,然而语言不通无法阻碍在音乐上达成共识,也无法阻碍心灵的沟通——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殖民地和宗主国问题、中国元素(苗玲的介绍人是一位操着正宗京片子的中国留学生)……巧妙地汇集在一起。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导演的深厚功力。
出演汤姆的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在1996年偶然进入电影圈,但出道不到十年,却一口气出演了20多部影片,无论是商业制作还是艺术电影,他的表现都被一致称赞。尤其是《我心遗忘的节奏》中这个生命力旺盛、像黑豹一样危险而诱人的汤姆,更是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现,《纽约时报》影评人Manohla Dargis也不禁赞叹其为“dirty-sexy guy”。虽然只获得了本次恺撒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而未折桂,但众多业内人士都相当肯定他的成就,指出其赢得恺撒奖必将指日可待。
(07年三月二十三号补记:去年又看了罗曼•杜里斯的《西班牙公寓》和《俄罗斯玩偶》,也都不错,可惜小伙子到现在还是没到恺撒奖)

 4 ) 《我心遗忘的节奏》——黑暗呜咽中的迷失青春

  *纷纭世事中的纯净世界

  1991年,前苏联内部正面临巨变,局势动荡不安。8月19日下午,叶利钦和他来自各界名流的盟友登上被坦克包围的议会大厦,在阳台上相继发表演讲,他们慷慨陈词,鼓舞聚集在广场上的数万名支持者。当流亡近二十年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出现在人们面前,喧嚣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期待这位为伟大的音乐家精彩的讲演。罗斯特罗波维奇只是缓缓地举起双臂,简单的说了一句“我爱你们”,人群立时欢声雷动。这欢呼在这一刻不是因为什么政治目的或是什么其它的个人原因,人们怀着对音乐的深深热爱,用如潮涌般的欢呼把大提琴家淹没,而他在这声音中成了一种光芒,一种无形的净化力量。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精神对于人们的影响。澳大利亚钢琴家大卫•赫夫高特,为了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而陷入疯狂的异世界,他因为永远仰望着不可能攀登的巅峰而精神崩溃,被才能所限而疯癫半生。李斯特评论贝多芬的时候曾经说过,“在美的领域里,唯有天才才是权威,没有二重性”。大卫就是那种只能匍匐在天才脚下的人,触不到美的极致。但是,以大卫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闪亮的风采” (Shine)却仍旧感动了无数观众。他也曾来到中国演出,人们争相去欣赏他并算不上精彩的演奏。大卫•赫夫高特赋予了音乐在其艺术造诣以外的含义,即音乐如何摧毁一个灵魂之后再给予他满怀深情的救赎。他的一生正如加缪的那句话,“没有对生活的绝望便不会有对生活的挚爱”,只是要将句子中的生活改成音乐,因为他把生命都奉献给音乐,让情绪跟着音乐符号的变化而变调起伏,这就是他的日升和日落。当他再次恢复正常可以登台演出时,人们看到的不是更加精湛的琴技,而是一颗为音乐而笃笃跳动的心。

  意大利小提琴家朱塞佩•塔尔蒂尼生性顽劣,生活放荡不羁,同时他也极富天才,十七岁时就已经是意大利最好的小提琴家。这样的脾性早晚会给他惹来灾祸,果然在塔尔蒂尼十八岁的时候,他因为和红衣主教的侄女秘密结婚而遭到通缉,躲进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在这与世隔绝的五年中,他修身养性,投入到作曲和声乐的学习中,在1714年写下震惊世界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故事相传塔尔蒂尼在那晚梦见了一个奇怪的老人,在阴暗中佝偻着身躯献上谄媚的笑容,诉说自己愿意满足塔尔蒂尼的一切要求。塔尔蒂尼自信满满的把自己的小提琴交给他,要试试这个夸下海口的人能拉出何等美妙的乐曲。结果塔尔蒂尼听到了世间绝无仅有的乐曲,每一次琴弦的颤动都勾勒出一片人间仙境,地狱美景,由于塔尔蒂尼极力想要记住这巧夺天工的乐曲突然惊醒,也因此逃脱了魔鬼的魔爪。虽然他一直报怨自己无法重现那美妙的音乐,但是“魔鬼的颤音”依旧扣人心弦,小提琴的呜咽如同水滴穿透玻璃般让人们的耳朵在天堂里徜徉,心脏却在这愉悦中难以承受挤压到近乎化为灰烬。自此,塔尔蒂尼仿佛变了一个人,人们说他就像是被音乐驯服了,被音符洗涤了灵魂,把全部身心都放在音乐创作和研究中。

  “我心遗忘的节奏”中的汤姆•塞尔是一个身陷暴力生活的青年,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帮父亲收房租,挥舞拳头,舔舐着唇边的血渍。而实际上他连父亲产业中闲置的一栋房子都保不住,眼睁睁的看着房子被流浪汉霸占。一次和音乐经理人的偶然邂逅让他重拾对弹钢琴的热情,也给了他封闭的生活一个全新的选择。汤姆对音乐没有类型的偏见和夸夸其谈的见解,他只是单纯的沉醉在音乐的世界中,寻找遗失的自己。

  在这喧嚣尘世,音乐为迷失的人们指引了一条路,只要全心投入,总会找到内心中的家园。

  *迷失的青春

  坚纽斯(Janus)是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能瞻前顾后,看到过去和未来。可是,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具有两面性,即善良和邪恶,更多的是面临不同的环境会做出迥异的选择。

  虽然汤姆已经步入社会,但是在内心中,他还未走出迷茫的青春时代,纵然不适应现状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生活,更没有什么前进的目标。导演通过一次次让他投入到舞池的迷幻乐中,展示他的青涩和迷茫,他于欢闹的人群中在吧台上敲打桌面,有些沉迷其中,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弹琴获得快乐。他有时候甚至无法分清自己是思念手把手教自己弹琴的母亲,还是单纯的因为敲响这简单的黑白键而兴奋不已。

  汤姆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惯常塑造的青春人物,性格分裂或者生活在矛盾挣扎中,他只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摸索到底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看到的未来。他暴戾的性格即使是在弹琴的时候也会不时显现出来,常常因为一点错误就会烦躁得暴跳如雷,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向鼓励他的音乐老师大吼大叫。他这样的年纪也难免浮躁,急于求成,在电视中看到钢琴大师霍洛维茨的弹琴手法便要装模作样的模仿他的姿势,完全不想是否适合自己。他孩子气和好胜的一面也在和钢琴老师茂琳的相处中显露出来,课余休息的时候他会教茂琳法语,以求心理和尊严上的平衡,在被茂琳否定的时候,他每次都是愤愤不平,要不是反抗要不就是瘪着嘴直接让茂琳来弹,一副不信她会弹得更好的样子。

  和很多人一样,汤姆也会对世界产生一种异样的恐惧,他对此的做法是封闭自己。导演运用了巧妙的方式来演绎这一点:每当汤姆陷入思考和感到迷茫,他都会戴上耳机。观众只是可以隐约听到汤姆耳边震耳欲聋的电子乐和他从不倾诉的内心。他借此让自己与世隔绝,也拉开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一条横沟。

  对于他这样自幼丧母的孩子来说,和父亲的关系也是成长艰难的一个结症。从一开始,电影就通过喋喋不休的朋友告知大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和父亲颠倒了位置,不再是我们嗷嗷待哺,需要照顾,而是他逐渐变得痴呆,卧床不起,需要人安慰、倾听,渴望温暖。汤姆和父亲的矛盾很多来自他们缺乏沟通的结果,比如父亲不打任何招呼就带来一个女人说要娶她为妻让儿子接受,汤姆又是毫不给面子的当场侮辱那个女人;父亲不顾汤姆的要求执意让他去讨债,继承自己的家业,汤姆的反抗表现就是摔东西,两人每次都闹到不欢而散。他关心父亲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直到最后父亲死于俄罗斯富商的一次报复行动中,他失去了补救挽回的机会。

  这便是青春,蜕变和成长均需要代价,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个代价是多大,是一次噩梦后的豁然开朗还是一次痛失亲人的锥心噬骨。

  由于汤姆母亲的早逝,女性的关爱在他的生命中一直呈现一种缺失状态。母亲是隐藏在他感情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所以他会对女性产生一种对幻像般隐匿的迷恋,就像他对好友法普利斯的妻子阿莱恩的感情,带着一种压抑情感下甜蜜的疯狂。但这样的感情终究只是欲望的满足,对于他这样情感饥渴的人只能是饮鸩止渴。来自中国的钢琴老师茂琳则在很大程度上完满了女性的形象,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她和汤姆在相互争执中获得平等和尊重,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成为了联结他们情感的红线。

  在试演失败后,汤姆走出昏暗的演奏大厅,迎着扑面而来的阳光,再次戴上耳机,和青春挥别。虽然最后他还是无法坐在音乐厅的灯光下为观众演奏,但是他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声音。

  两年后,汤姆再次遇见了当年杀害父亲的凶手,他把对方打翻在地却终究没有下手,他已经拥有了爱情和音乐,不用再迷失在愤怒和仇恨中了。当他满脸红肿的坐在音乐厅的观众席中时,双眼闪亮如明灯,燃烧着不息的光芒,满怀憧憬地望向了未来。

  *无法遗忘的节奏

  对于如何演奏才算得上好,卡尔•菲利浦•艾曼纽埃尔•巴赫说过,“音乐家要感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深受感动。他自己具有这种情感,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因为只有把自己的心情表露出来,才会激发观众的情绪。”

  汤姆将青春体验和自我认知不断融入音乐,最后演绎出一曲入耳难忘的华彩乐章,虽不够完美,时常出错,但是饱含激情,动人心弦。

  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继2001年的“唇语惊魂”(Read My Lips)后又为法国影坛奉献了一部佳作,一举囊括了2006年凯撒奖八项大奖。导演从小就生活在电影圈内,父亲是著名编剧和导演,叔叔也是有名的制片人,他总是笑着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在各种名流的聚会中度过的,他总能见到那些大明星。不过直到他长大之后才萌发了拍电影的念头,在完成几部比较成功的作品后,雅克•欧迪亚发现,“剧本写得完美,反而拍时显得沉重,想做一部中途可以更换情节的作品”,于是就有了“我心遗忘的节奏”。之所以翻拍一部没有名气的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品,完全是因为那是属于导演童年美好的记忆,挤在电影院看那些老套的黑帮片也能高兴很久。

  男主角罗曼•杜利斯出演汤姆这个角色的时候虽然已经三十岁了,但是按导演的话来说他处在一个变革期,能完美演绎这个迷茫中的青年。事实上他也用实际表现,敲响了乐谱上最闪亮的那个音符。

  电影的音乐也是影片节奏的精华所在,具有法国和希腊血统的配乐大师亚历山大•佩雷普希特(Alexandre Desplat)将莫扎特、德彪西、巴赫的古典音乐和现代电子流行音乐很好的融合,塑造了汤姆•塞尔跃动的青春。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31225/

 5 ) 我心遗忘的节奏

我心遗忘的节奏 / 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评介:★★★

这是一部电影没有影片名称好的作品,尤其是中文的译名很富有诗意,可以令人遐想到某些事。可电影的本身并没有像影片介绍中“令人过足戏瘾,欲罢不能的电影”的那么优秀。充期量这是一部思想正确带点某些说教意味的作品,主题依然是救赎。

1、人性的两面

善恶本是人性的两种极端,在Tom的身上就这么融为了一体。也许我理解错了,在Tom的生活中只有惊险刺激的旋律,谈不上善恶的区分,有的只是在江湖上的腥风血雨和托卡塔中的刺激演绎。从跟随Tom的音乐理解,只有激烈的音乐跟着他,海顿的作品只有在母亲生前弹作过,虽然Tom现在回归了本源,从赋格和托卡塔开始,但是我觉得他可以在海顿的最后几首奏鸣曲中可找到些许灵感,可是他并没有弹。而现实中Tom听得最多的只是摇滚乐。性格决定爱好,爱好反映性格。

2、奇怪的中国人、越南人和俄罗斯人

从全球化的语境抑或是追求境外市场的票房来讲,越来越多的国外导演在片中加入了异国的人种。就象当年伟大的Mozart在Sonata那样加上了土耳其格式。这部影片中同样如此,中国人、越南人和俄罗斯人就这么突兀的在片子中出现了,分别对应了引荐者、教育(感化)者、国际化的资本大鳄,从影片的介绍中说那个出现几率最多的是越南人,那为什么又要中国人作为引荐呢?这真是令人非解的事。

3、我爱上了朋友的老婆

当那晚送朋友回到家看到朋友老婆的那一瞬,我就觉得有戏。老外拍这些情色的构思真是手到擒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那怕是一通电话都拍的那么情欲十足,但又不暴露,真是叹为观止。反观国人至今还在争论着什么“裸体是否替身”一事,真是贻笑大方的事,那些情色的经典镜头又岂是靠脱获得的。看看那只楼梯上红色的高跟鞋和黑色的丝袜,我们的那些“影星”好好回去琢磨琢磨吧。

 6 ) 我心遗忘的节奏

    一部法国电影,中文名字《我心遗忘的节奏》翻译得很美,是近年来都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影片翻拍自1978年由美国导演James Toback执导的《手指》,却取得了远远大于原作的成功,05年公映后载满盛誉。片子具有浓浓的法国情调,讲述了一个年青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和寻求解脱的故事,没有荡气迴肠的情节和华丽眩目的爱情,也没有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却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像大多数法国电影的风格一样,影片的叙事性不强,去戏剧化而着重描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轨迹,类似于文学创作手法中的白描。影像采用了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所以画面经常带给人一种粗砺的晃动感。通过摄影的角度,刻意放大了主人公的鼻子和下巴,经常以仰的角度拉长细细的脖子,以及一侧总是陷入阴影的头部和邋遢的发型,用技术包装丑化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外化,同时反映了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躁动状态。

  主人公28岁的巴黎青年Thomas是一家地下不动产租赁公司的经济人,终日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租客的房子里偷放老鼠清除侵占户,收讨房租,破坏住宅,殴打并赶走贫苦的租客,翻炒地皮,像一个黑帮份子干着一系列血腥、龌龊、见不得人的勾当。工作之余,则整天戴着耳机听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出入酒吧和妓女打情骂俏,与同事的妻子上床,替同样身为房产经济人的父亲收拾烂摊子,生活一团乌烟瘴气。

  然而,遗传自作为钢琴家母亲的音乐天赋却在一次偶遇母亲身前的经济人后复苏。经济人曾听过Thomas在孩提时代的演奏,并且极为欣赏。他给了他一张名片,极力推荐他去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为了争取能够成为像母亲一样的职业钢琴师,在停滞练琴多年后的今天,他决定重拾梦想,可是来自生活的困挠和父亲的阻挠却让他在现实与理想中倍受煎熬。

  已去世的母亲,代表着音乐,理想和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正当、光明的生活。这种生活曾存在于Thomas的少年时期,然而随着母亲的去世,这种明亮的光线逐渐危弱边缘。

  而现实中的父亲,代表着金钱,却是肮脏、血腥、危险和丑陋的。不断以感情作为要挟,让儿子从事危险的工作,收拾自己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又在事成后打发走人。除了在豪华的住宅里摆放着一家三口的合影以外,这个脑满肠肥的中年男人身上看不出任何感情色彩。他反对儿子练琴,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把妻子的死归咎于“这该死的艺术”。所以,与其说主人公是在现实与梦想中选择,不如说是在母亲和父亲的亲情中进行选择,这给这部关于钢琴的电影蒙上了一层亲情的色彩。

  反而是儿子,却对父亲饱含爱意与眷恋,这种爱使他更像一个父亲去照顾儿子那样,替他打理种种棘手的问题,摆平事端。虽然讨厌父亲的女友,但分手后,他找到她说,我给你钱,你和他和好,哪怕是演戏也无妨,因为人生就是在演戏。 因为职业积怨,最后父亲被人杀死在家中,房间内一片狼籍,他望着沾满鲜血已经死去的父亲,抽搐的嘴角,强忍的眼泪和痉挛的手指,几近崩溃。

  爱情其实也是影片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Thomas与钢琴教师苗林之间的爱情始终被放在苗林的寓所同时也是练琴房的小小空间里,以一种自然温润、低调含蓄的形式发展着,没有刻意渲染。像苗林神秘的东方情调和背景中的音乐,舒缓而悠扬,渐入佳境。

  他是如此的热爱钢琴。在第一次钢琴课后,在喧嚣的酒吧,对周围嘈杂的一切充耳不闻,沉浸在音乐的奇妙世界里,眼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彩。在家里不断地听母亲生前的演奏带。即使是在械斗的前夕,他坐在车里,手指依然在方向盘上反复练习。他对钢琴所表现出的狂热完全是一个天才,然而却错过了作为一名钢琴家在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个时期。他的手法趋于熟练,然而对艺术的表现力却仍然是初级的,他已经28岁,因为岁月的空白而造成的缺失不是短时间努力能够弥补的。

  关于Thomas去参加钢琴考试的戏有二场。
  第一场,反复练习、烂熟于心的曲子却始终无法弹完,失败了二次后他抱着琴谱仓惶逃离。
  第二场,在已经散场的音乐厅,他不断擦拭琴键,调整坐姿和琴凳,神情紧张,坐立不安。
 
  还好,他的人生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二年后,他们已经是恋人,而他也成了她的经济人。他以新的方式在自己喜欢的艺术领域里抓住了音乐的脉博,生活开始绽放出明亮的光线。某夜,大雨,在陪同苗林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的途中。他看到了那个杀害父亲的凶手,于是跟踪,在楼道内厮打,他按住凶手,夺过枪,顶着对方的脑门,然后又移到口中。满脸愤怒,手不停地颤抖,迟疑良久,放下,重又举起,又放下,终于放弃,离开,浑身湿透地回到演出现场,在洗手间清洗伤口,白色的衬衣上沾满了血迹,受伤的手指在水龙头下格外刺眼。

  然后,他整理好衣服,回到座位上,看着台上正在演出的爱人,脸上露出笑容。

 短评

看到试奏那段几近落泪,大概只有失败才会令他如释重负。雅克·欧迪亚总是在拍窘迫的人,时而愤怒时而惊慌,与世界格格不入,又无暇怨艾,唯有杂草般用力去活。男主角居然是新女友中的异装癖,看完发现整个吓到,对流浪的迪潘更多期待。

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被优美的名字吸引

11分钟前
  • 恰恰好
  • 推荐

猪猪翻译的什么鬼字幕,后面父亲是怎样被杀的没看懂。有消瘦帅哥跟钢琴,看不懂也要打个4星

14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我最中意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论那种翻译都完全忠于原语。可惜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连贯,虎头蛇尾了。

15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榮獲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樂;2006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配樂、最佳男配角(Niels Arestrup)、最佳新進女演員(Linh-Dan Pham)八項大獎。

19分钟前
  • HKC
  • 推荐

感触没有想象的那么深,说是和中国女孩的恋情,结果根本就没有什么表现,两年后自动就在一起了,主要还是探讨亲子关系与家庭的影响吧。男主角表演不错,很细腻。

20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雅克·欧迪亚成名作,获柏林最佳配乐银熊奖。1.罗曼·杜里斯将如同大男孩般天真、急躁、易怒又极富魅力的男主人公演绎得无懈可击,身为无情冷酷混混打手(欧迪亚对犯罪与黑帮题材的痴迷也表露无遗)的他却渐次发掘出了尘封已久的音乐热情和钢琴天赋,于是,乖张暴戾与温柔典雅、耳机中的激狂电子乐与指尖下的宁谧古典乐便如此古怪而动人地叠加、杂糅在一起。2.与男主的矛盾挣扎相契合的是,影片既以手持摄影、特写虚焦等视觉手法尽可能贴近人物,又通过对自白/旁白、闪回、幻梦等叙事方式的拒斥与主角保持了心理距离。3.对移民/难民与跨文化交流(亦是欧迪亚钟爱的母题)也颇具双重性:(男主)难以与非裔底层人共情,残暴地驱逐与殴打他们,却至终能够跨越语言的隔阂,同读过北京音乐学院的越南女音乐人琴瑟和鸣。4.结尾大妙,令人惊异。(8.5/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啊这个片都下了八个凯撒奖……查了查是个翻拍(美国原版: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480/)。罗曼·杜里斯扮演的小混混/钢琴师的气质跟[预言家]里塔哈·拉希姆的主角感觉很像,带一点神经质、执着且不安于现状。虽说影片的故事比较水不过拍得还是很凌厉的,欧迪亚的视听太有效率了。

2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Audiard的创作思路总是会偏离观众最初认为的主线,多部作品的积累使这种特性变成一种,独立于电影水准之外的,独特的魅力。充分满足我的好奇心

28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对于经常看法国片的人来说,Romain Duris不是个陌生的面孔,这部电影里其表现像是有躁动症一样,让人很难有同理心,也可能是角色的定位所致,不断翻涌心头的钢琴梦和打打杀杀的地下生活交织上演,还穿插了很多过场人物,剧情有一丝混乱,让人很难入戏。反倒是梅拉妮罗兰的出场十分惊艳,不愧是我喜欢的法国女神,泳装的身材实在是夺人心魄,钢琴女教师是个中国人,但是片中为什么要用越南语交流?导演是不是对亚洲人有什么误解?凶杀和复仇的情节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如果结尾男主能演奏一曲就能撑起主题了,另外这个ost也没觉得多好听啊,怎么就最佳配乐了?每次配乐刚一响起就戛然而止,也是让人无语。

2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终于看了心仪已久的电影.因为太喜欢,如释重负.看这部电影就如同电影中男主角跟钢琴教师对话一般,对这没有任何英文或中文的翻译,听着压抑的法语,而不至于阻碍交流.而片名的诗意和悲伤也足够吸引我.似乎不是沉浸在剧情而是陶醉在自我的想象和满足中,以及一次次的幻境和美化,到达了理想的程度.男主角的血腥和钢琴的音符,无比刺激着我.这是我所认为的一种不可企及的完美,从而开始嫉妒他.

32分钟前
  • 莫玄斐隐
  • 力荐

不管是情節設置還是表演都充滿衝突拉鋸和張力。Romain Duris看到父親血肉模糊的屍體後,悲傷顫抖,咬著手指抑制嘔吐的衝動,那段演得太好。

34分钟前
  • SSSSSSS
  • 力荐

一流电影,在雅克·欧迪亚作品里,我觉的仅次于《预言者》。法语片名看不懂,但相比中文名,英文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显然更优雅、准确、来劲,求翻译神儿,给翻个真正能击中要害就像目睹浆果从枝头滚落的完美中译名……

39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对这个电影,说不上是特别喜欢,但还是觉得值得一看。Romain Duri 演得很好,也很帅,有点颓的帅。还有出场不多的越南女子,看着也舒服。不过最重要的是音乐,音乐是整个电影的灵魂。

41分钟前
  • cream.cx
  • 推荐

被强迫着以快速度向前奔进后,自然产生一份对节奏感的依赖,不明就里之人往往将其视为生活馈赠,深究下去实为心理惯性(惰性),反之亦然——欧迪亚用两次“遗忘”完成切换,以传者身份揭露生活之“圆滑”,也以受者分生人格对应多种生存可能(却风波难平),进而凸显片名内涵。半部佳片,男主可口。

42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看到最后才明白“被遗忘的节奏”不止一种指涉,夹杂在暴力与柔软间的生存,却能投射出些许浪漫之光。

4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主线不明晰,初看之下以为是被世俗所困的男主角通过演奏寻找自我的故事,后来发现那些不明就里的细节居然是另一条犯罪线。结局又让这个故事变成命运悲剧了。如果不是罗曼•杜里斯根本坚持不下去,手持摄影总让我忍不住出戏,既然女主说越南话就不要介绍她是北京人了好吧!片子不如名字好。

4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2007-01-02 Romain Duris

48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力荐

3.5。要加薪的钢琴手主攻杀人。本片男主角本为房产公司的打手,十年前的音乐梦想忽而被提起,便偶尔会摇摆不定,左手打打杀杀,右手轻抚琴键,逐渐地仇恨不再那么刻骨,仿佛一切都可被音乐消磨感化。男主角28岁时想起错过十年的梦想拼搏,我即将28岁,等待着。

49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还是关于救赎的命题,与处女作一样,声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但细节太繁复就成了冗余,甚至影响了流畅度,分着看了好几次才看完,欧迪亚的片子总是有这个问题。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