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爱情片大陆2010

主演:张艾嘉,范冰冰,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刘洁,鲍振江,沈文,李迪,袁泽,陈宇,史敏芳,王国裕,丁娟,黄公望,段博文,李斯丹妮,谢添,李惠娟,向雪,黄鹰,吴小蓉,朱平康,衡文萱,王婷,胡攀科,关越,印一唯,刘文广,曾剑

导演:李玉

播放地址

 剧照

观音山 剧照 NO.1观音山 剧照 NO.2观音山 剧照 NO.3观音山 剧照 NO.4观音山 剧照 NO.5观音山 剧照 NO.6观音山 剧照 NO.13观音山 剧照 NO.14观音山 剧照 NO.15观音山 剧照 NO.16观音山 剧照 NO.17观音山 剧照 NO.18观音山 剧照 NO.19观音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1:18

详细剧情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范冰冰。韩寒和范晓萱两个重量级人物携手助阵为影人创作主题词曲。

 长篇影评

 1 ) 人人都有个青春期,我的不带入26岁

做为一个经常被辱骂是"文艺女青年"的观众朋友,我深深明白《观音山》被追捧的原因。它二的热情,一如每个人的在青春期都有的情绪化;它放纵的猛烈,像每个文艺青年幻想中的自己;它矫情却善良,忧伤又温暖,漫不经心却又恰好言中一些正在变淡的往事,触动心灵又仍能让人会心微笑,捎带想起一些正在远去的青春期故事,另我等爱伤感的妇女在观影之余不忘对自己也有过的2b呵呵的青春期点评一句“傻逼”。

可惜,纵然电影是成功营造出了伤感的小调调,却仍不敌现实中人心不轨,心态如大便的事实。这人一上了年纪,不但容易缺钙,还容易缺心眼,缺情怀,缺淡定,缺包容心。所以,已经26岁了的姐,在伴随着佩曼的小曲儿和减肥第二天的苦闷回忆了一番往事之后,还是非常坏心眼儿的觉得这片好扯淡,好扯淡,扯淡,淡……

不可否认,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满高级的,范冰冰接连上演砸酒瓶子舌吻小妞儿等各种猛戏,陈柏霖也不负众望的没有带着很严重的台湾腔出现,年轻人在一起热情洋溢的干着年轻人特喜欢干的咸淡事儿,生龙活虎,天真善良,还不失青春期男女的幽默感,让人对影片期望值不禁陡升。无奈,随着剧情的发展,导演仿佛再次陷入了死磕文青的情怀中,电影也逐渐丧失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小风味,大段的配乐风光段落让人不禁以为是在收看电视台每周二下午的“请您欣赏”节目。为啥大家都喜欢对剧情始乱终弃呢,想看到一部情节饱满的国产电影为啥要比想在世界杯上看国足,祖国内地看greenday,北京地区看房价崩盘还难?

然而这片的牛逼之处在于,无论它怎么得瑟,你都没法指责它,因为所有情节上的漏洞都可以用象征、意象等电影表现手法来解释。无论您被那些镜头晃的有多晕,您都不能鄙视他们的摄影,因为,这是人家的风格,那可是得过奖的。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要面对的是“意法系”和“好莱坞系”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事儿他们都争了小一百年了,我实在没法妄加评论,万一一不小心站错队,很容易被指“什么都没见过”。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我只能别有用心的说一句:要是陈凯歌也能沿着这条形而上的影路走下去,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啊!

今天,我以文艺青年恶习未散的家庭妇女姿态看完了此片,我心中没有漠落,也没啥感动,只是对范冰冰的水嫩美白感到羡慕,对陈柏霖永远汗津津的肉体感到向往,对张艾嘉讽刺“肥皂”时脸上挂出的那一抹刻薄又高傲的笑表示无比钦佩,她说:“你要是多跳跳可能会瘦一点哇”,我简直觉得她下一句应该会像豆瓣网友们一样说出“矮油~~~”这个词,这才是影后嘛……同时,我还对片中3人那尚未还完的2万块钱耿耿于怀,对张艾嘉跳崖后3人不下去找她尸体表示不可理喻,对导演那充满象征意味的陈柏霖范冰冰水下交合表示失望。

总之,我无法阻止我那破坏电影氛围的想法一次次涌上心头,我承认自己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这种有激情没剧情的电影报以赞赏的态度,但我并不为自己一副上了年纪的表现而感到遗憾,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的我还像李玉导演一样情绪化,那我妈和我婆婆一定都不能答应。

 2 ) 《观音山》: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杂乱不堪则是反例。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难免显得轻了。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

附上两点:

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3 ) 《观音山》:只有自由的灵魂是不够的




《观音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李玉的个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今年夏天》、《红颜》、《苹果》(迷失北京))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和帮助,《观音山》成功地在导演个人表达和市场商业需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在3月份的电影市场上,本片是值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有人会觉得此片不如《苹果》,但我还是觉得此片比《苹果》要好一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观音山》这部电影在品质上做到了一种质的跨越。这部电影仍然存在着种种遗憾,只是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在一堆争先恐后奔向视觉奇观、故事越讲越飞的国产电影中,《观音山》这部“走心”的电影因为其难得的真诚和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从而成就了它的口碑。

出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青春、成长等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做到了浅尝辄止,留下了诸多遗憾。

《观音山》的故事并不复杂,三个处在青春迷茫期的年轻人,一个正经历丧子之痛的中年京剧演员,四个人因为租房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在共同的经历中相互认同,试图完成对彼此的救赎。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导演李玉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因为对故事层面的放弃,本片的摄影和音乐就显得分外抢眼,尤其是手持摄影的风格,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

但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状态描写,却无法承载导演强烈的个人诉说愿望,以至于本片相对虚弱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塑造更是被导演表达欲望所掩盖,最后影片所想刻画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姿态”,观众本可能从诸多生活细节中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的差异,影片结尾试图传达的情感对部分观众来说就显得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情感积累,从而变成了困惑。

《观音山》作为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它其实更加需要一个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格都相对完整的故事作为载体,这部电影才能承载导演试图表达的情绪。但是《观音山》在故事层面令人困惑地留下了许多空白,有一些属于故事结构中刻意为之的留白(但这一点可能会对部分观影经验并不丰富的观众造成困扰),而有一些则属于明显的拼接针脚。不管这种针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片段式的剧情导致了影片情绪的跳跃和不连贯,以至于这部主打“情绪”的电影到了结尾,因为无法继续靠剧情张力和人物塑造来把电影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导演不得不亲自站出来,借助角色的对话来完成影片主题的表达。“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这句台词作为本片的点睛之笔,因为前面的人物塑造缺乏足够的情绪铺垫,这里的情绪高潮就有点让观众猝不及防,还没等调整情绪跟上导演的步伐,整部影片就结束了。

对于这种以塑造人物为主,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加以提炼,从中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并试图触动观众内心的剧情影片,叙事技巧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帮助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地球重力永远会是羁绊飞翔的因素之一,但只要灵魂还需要肉体,那么自由飞翔的前提就不能无视重力,而是要借助翅膀去战胜种种阻挠。


 4 ) 《观音山》:火柴天堂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自始至终,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南方都市报】

 5 ) 穿过幽暗的岁月

      首先说真的,不是因为范冰冰,我不会看这部电影。这是我为电影加上第五个星的理由。
      其实这不是个影评,只是个剧透。绝对不是评论。

     电影的开始,南风正在利落的为自己“打扮”,不过与其说是打扮,倒不如说是装扮更为合适。一切妥当之后,她拿着扩音器纵情放歌。随意,张狂。二位男主出场。

    很快,或许因为南风的失误,或许是那男人有心找茬。

   “你...那儿没事儿吧?”我很不厚道的笑出声来。男人叫嚣之时陈柏霖挺身而出,很快就被大家拉开。
    
    原谅我真的看完了电影也记不起来陈柏霖在电影里叫什么。OTZ

   第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好的镜头出现了,肥皂的电动车没电,在后面一直艰难的骑着,陈柏霖则载着南风骑着摩托吹着晚风。很生活,又很艺术的一幕。
   
  这是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青春的故事。

  南风是个性格很强烈的人,耍狠真是比不过她。带着肥皂去帮他出头,啤酒瓶一下就给砸头上,血流了下来,抓住那个女生就狠狠的吻下去。好不容易将她俩拉开,南风满脸的血,“你还挺享受啊。”当时欺负肥皂的人都“受到惊吓”。
  另一次就是在病床前,“你不是爱喝吗?我喝!”两瓶白酒灌了又砸了。吓的老人家哭着让她停下来。我相信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解都有用。
  因为这股子狠劲儿,我脑中那一刻居然出现了李米...

  南风在电影里两次哭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得知被伤的人求偿两万。她没办法继续在店里呆。第二次是看见陈柏霖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开始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肥皂不让她看。她出了酒吧,晚上却在常老师的床上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

  我想或许,我再也看不到范冰冰在大荧幕上那如此销魂的酒红色长发了。

  常老师是电影里的另一条主线。房东,总是找南风他们的岔,让人觉得这个中年老女人性格古怪,简直没办法好好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和常老师几个回合的互相整蛊。其实也让我看到她其实也是个可爱的人。比如拿了陈柏霖的牛仔裤做成了置物架,比如看手相一直唱衰肥皂今后的人生。这一段笑点颇多,很轻松。
   对了,陈柏霖拿报纸递给在洗手间的南风让她揉揉再用的那一刻我真的笑了。

  南风他们发现了常老师的秘密,开着那辆事故车出去。

  “穿过那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中间唱片跳针了,南风关掉了它。他们都无法知道,就是在这跳针的一瞬,常老师失去的她的儿子。

  张艾嘉这个角色有很多场哭戏。第一次的爆发就是南风他们开着车回来的时候。她连说了好多个滚字,生气的把南风推倒在地。
  晚上一个人总是坐在事故车里哭泣,抽着烟听着蓝莲花,默默的思念着故去的儿子,她的生活,是没有颜色的。
  这三个孩子,就是这样硬闯进了她的生活。而她自己用力的抗拒,却也是徒然。

  带着蛋糕的独腿女人出现的时候,验证了之前我们一切的猜测。三个孩子识趣的避嫌了。可是接下来就是陈柏霖背着常老师,南风握着她受伤的手臂,三个人慌慌张张的把她送进了医院。

  第二次,血占据了镜头。在陈柏霖打赤膊的身上,南风的手上。

  三个傻孩子穿着肥皂买的“一直掉毛”的羽毛衣cos天使,安慰刚醒的常老师,这一刻,她的世界不同了。
  “你们得赔我床单..."

  "赔!我赔您床被子!”
  “上帝说了,只要你没事。”孩子们这样安慰着她。

  终于看到了这个中年女人,发自内心的笑。

  这之后,电影则有一长段三人乘着火车,穿越各种隧道的镜头。私以为,这一大段是李玉导演专门为范冰冰准备的。这一段所呈现的,就是范冰冰的各种姿态的美。属于青春,属于范冰冰的美。

  观音山,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

  其实我并不懂为什么陈柏霖就这样在酒吧里和别的女人亲热了。他是爱南风的,却这样伤了南风的心。

  只有半夜的一条短信,我走了,不回来了。

  南风回到老家,和爸爸耍狠,和同学聚会。最终却也无法填补内心的遗憾。
  ”城市这么大,我们算什么。“KTV里,南风的同学如此感叹着。
  陈柏霖整天闷闷不乐,肥皂也生他的气,两个人气氛古怪也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这两个人真像小孩子啊。
  直到陈柏霖在换灯泡,低头的一瞬,看见了南风的笑脸。他默默的帮南风把行李放进房里。一切,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他对南风说“我总觉得,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拥有他爱的女人。可是我不知道,很多东西到底是什么。”他说南风不是男人,不懂得他的心情,可是南风反驳说他也不是女人,无法体会女人的心情。两人在铁轨上聊着这个话题,直到火车要碾来的前一刻才跳出铁轨。两个人的都笑了。这或许就是青春吧。“不怕死”的青春。

  512地震终究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在电影插入当时的影像时,我还是无法平静。孩子们为常老师修好了那辆事故车,带着她去灾区。想必她看到废墟的一瞬间,内心一定也是有着很大震撼的。其实,失去家人的人又岂止她一个呢。

  正打算把私房钱捐庙的常老师发现钱变成了假的,一怒之下把钱都烧了,很傲娇,南风她们喊着里面有真钱的时候,这又烧钱戏码顿时喜剧了不少。老人家像妈妈一样捶打着孩子,“要钱不会跟我说啊?!要钱不会跟我说啊?!“然后几个人又把真钱挑出来,收拾残局。

  四个人留在了观音山,帮助修葺了观音庙。常老师也就此永远的留在了观音山,记得她说过,“多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长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了快乐,虽然“早晚”自己都是要离开的。但是最后她选择留在观音山的心情,和之前割腕时候的,完完全全不同了吧。
  “他的那个世界,一定是很快乐的。”所以,最后常老师也在心中保留了三个孩子为她带来的快乐,去到了那个世界,寻她的儿。

  最后三人乘着火车,继续穿越着长长的隧道,在观音山...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青春是自由的,青春是狂乱的,青春也是无奈的...

  但终究,这一切都是美好的...
 

  


 

 6 ) 孤独是永远的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菩萨倒了,碎了。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尤其是死。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她是否找到了信仰?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7 ) 《观音山》的观音山(按照影片分析考试格式写的)

本片讲述5·12震后一个炎热的夏天,四川某城市里三个年轻人南风(范冰冰饰)、丁波(陈柏霖饰)、肥皂(肥龙饰)在燥热与无奈中寻找人生的方向;中年女人常月琴(张艾嘉饰)抱着巨大的丧子之痛孤独地生活着。三个年轻人因为租房来到了常月琴身边,在磕磕碰碰的相处过程中四个人建立起超越年龄的深厚感情。三个年轻人在一次偶然的出游中邂逅了一座隐藏在深山中亟待翻修的破败的观音庙,于是他们带着常月琴一起来到这座观音庙帮助住持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南风和丁波终于袒露心扉,而常月琴在不断的追问之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清晨,山中雾气缭绕,一只白色的飞鸟孤独地飞向了看不见的远方。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观音山》之观
躁动不安的镜头之下是一场躁动不安的旅程。《观音山》犹如一个青春期冲动的少年,开头没有一句废话,直奔主题。南风在镜前梳理妆容,等待上台演出。画面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绿色背景白色字幕的主创人员名单,一部分为正在化妆的南风。从素颜到浓妆,南风只用了一段播放主创人员名单的时间。稍显漂浮的眼神被盖在浓烈的妆容之下,艳粉色的假发配上嵌满亮片的上衣稍显艳俗,但丝毫不能抹杀南风的青春之美——躁动的青春之美。影片中很有意思的是,不上妆的南风反而要比浓妆的南风看上去更美丽。素颜的南风勇敢坚强,浓妆的南风只是舞台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歌手。

整部影片洋溢着浓浓的纪实风格,多次使用到“南风的视角”和“常月琴的视角”,而两位男主演却经常是“被看”的。女导演李玉完全是在用女性的视角在审视世界,既有着女人的敏感脆弱,同时又充满母性的关怀。《观音山》像是处于青春期正当年的高中生,渴望得到关怀,又拒绝着群体的温暖;狂躁的内心与羞涩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这对矛盾体注定了它身上略带分裂意味的痛苦。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情绪。《观音山》中摇移的镜头让银幕前的我们恰似在照镜子,三个年轻人的漂浮状态,常月琴自我分裂的痛苦,都太像此刻或曾经的我们。影片中最大的道具——火车,串联起故事的发展。三个年轻人搬进常月琴的家,是因为铁路沿线改造;三个年轻人发泄对常月琴的不满,是在飞速行驶的火车上尖叫;三个年轻人离开观音山,窝在火车上为常月琴的死亡默默哀悼。但这是一辆老旧的火车,车上载着的是货物,老旧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速度与力量,火车载着三个年轻人从一个山洞穿越到另一个山洞,从黑暗到过曝,中间没有停留和迟疑,刷啦一下黑,刷啦一下白得刺眼,这正是年轻人的世界,除了黑就是亮,没有过渡地带,刺激又决绝,无迟疑,无缓和,无计划,无目的,无将来。年轻人的速度与激情寄托在一辆老旧的火车上,新与旧的交叠,正是影片中震后重建的新城与废旧的老城的写照——新城依托着先前老城的建设基础,人们从老城搬进了新城,但心依旧留在老城带不出来,留在永固的时间里。影片中与火车对应的是在地震中损毁的白色轿车,它是物化了的常月琴破碎的心灵。这辆破车是她儿子生命的终点,也是她“灵魂生命”的终点。她一个人坐在车里,聆听死亡对她的呼唤,微光从破碎的玻璃缝隙中射进来,周围是易碎的空气,一碰,就会碎成满地的玻璃渣子。三个年轻人的到来让常月琴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兴奋点,在发现三个年轻人偷偷把车开出去之后与他们发生了强烈的肢体冲突,随后又主动与年轻人和解,并修好了这辆破车。此时,我们甚至以为,常月琴的人生会就此发生逆转。但是,即便物质上得到修复,散落一地的心灵碎片也再也拼不好。可以说,与年轻人的和解,正是常月琴决定走向死亡的第一步。在离开之前,她还想最后体验一次生命的快感,纵使都是一些浮皮潦草、没有意义的虚无的快感。

影片虽然没有明确的颜色处理,但可以从情绪上划分出两种颜色:蓝色和绿色。蓝色是三个年轻人卑微抗争后的悲伤,是常月琴面对死亡和分离时凝重的决定,是“世界那么大,我们算什么”的哀叹,是震后心灵破碎的无声呐喊;绿色是深山中的平静与神秘,是修复之后内心的安详,是影片结尾时所有情绪汇成的那个绿色的点——火车载着三个年轻人驶离观音山,钻进黑暗的隧道,三个年轻人依偎在一起,看到身后光明的世界渐渐浓缩成一个绿色的点。至此,影片结束。

象征着力量与速度的火车,载着三个年轻的生命返回现实生活,载着他们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他们的心灵,有没有像观音庙一样被修复?影片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常月琴的死让他们懂得: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三个年轻人窝在火车上默默流泪,他们失去的不光是一个爱唠叨的女房东,更是一段矛盾复杂的青春。

《观音山》之音
强烈的节奏与迷幻的旋律,影片开头就用南风的歌交待了全片的基调。强烈,迷幻。现实生活是强烈的刺激的,内心世界是迷幻的空虚的,三个年轻人如是,常月琴亦如是。现实与内心的强烈反差使得《观音山》中每一个人物都狂躁不安,分裂的痛苦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纵使常月琴保持着“良好的作息时间”,但这种规则性的生活也不过是为了抵挡一些孤独带来的消沉感和空虚感。孤独,孤独,孤独。影片反反复复在强调“孤独”,三个年轻人是孤独的,常月琴是孤独的,就连丁波的父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孤独的——无人理解,无人认同,父性责任得不到释放——这是更加悲剧性的孤独。片中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孤独感,经常能听到不符合语法但是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各种倒装语句。孤独被生活化,显得更加惨烈。

因为南风的职业需要,片中出现许多流行歌曲元素,但都无一例外衬托着南风当时当刻的情绪。片头的空虚迷幻,中途的困顿悲伤。常月琴是京剧演员,南风是酒吧歌手,这一老一少恰成鲜明的对比,传统与现代,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似性和包容性。在三个年轻人终于忍受不了常月琴一大早起来吊嗓子之后,一个恶作剧让常月琴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肥皂替换了DVD中每天早上用来吊嗓子的光碟,当常月琴打开DVD准备练嗓时,却发现电视机上显示出的是一个香艳的场面,音响中传来了女人的呻吟声——莫非这里也是一种隐喻,孤独生活的常月琴,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依旧留存,只是因为悲伤,这些情感和欲望被深深藏进了潜意识,在三个年轻人的调动下,她终于敞开了心扉,接受了那个其实有渴望有追求的潜意识层面的自己。电视机中播放的,正是潜意识中的常月琴。表层意识中,她是追求京剧艺术的艺术家,但在潜意识中,她仍是一个有欲望有追求的普通女人。此次恶作剧,形成一种无意的“挑逗”,她再也不能用“正经”的京剧来掩饰内心的冲动。

影片中“艺术”只是对痛苦生活的掩饰,常月琴的京剧艺术,南风的酒吧艺术,都或多或少为她们带来其他人的不理解,也为她们带来些许麻烦。京剧在常月琴心中是一段隐秘的过往,多少辉煌都随着一场地震毁灭,她每天早晨吊嗓子,不过是在提醒自己:你还活着。震后损毁的轿车里留着一张损毁了的CD,放出来的是《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正当歌曲将要抒发强烈情绪时,戛然而止,轿车音响里是杂音。我们连同常月琴突然惊醒:这对自由向往的梦,早已被灾难摧毁。三个年轻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偷偷将这辆破车开出去,加满油,南风跟着CD里的歌曲一起哼唱,他们是快乐的,他们的自由和向往是被祝福的,而常月琴,只有在深夜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回忆着曾经对自由的向往。这两破车见证常月琴灵魂的破碎,载着年轻人发现了破败的观音山,这辆车曾经装载了满满的浪漫是向死亡,而如今则是三个年轻人天马行空的生涯,但谁的心又能了无牵挂。

“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充当喜剧角色的肥皂贡献出这样一句无奈的台词。杰克逊死了,一种时代的精神灭亡了,一个时代的偶像消失了,我们的生活是否还值得继续?这是肥皂的困惑,虽然我们知道答案应该是“值得继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可能没有所谓天马行空的生涯,因为你我都不能了无牵挂。

《观音山》之山
山的形象往往用来描摹父亲,所谓“父爱如山”。但在《观音山》中,却看到一个缺乏父性关怀和父性立场的世界。南风,丁波,肥皂,无一例外缺失家庭的温暖,而首当其冲的南风和丁波,都是因为对父亲的不满离开了家庭。在这里,最沉默的肥皂其实有着更大的悲剧性——当常月琴问他家庭情况时,他一脸无所谓的憨厚的笑容,我们既看不出他对家庭的态度,更难以察觉家庭对他的态度,这是冷漠的暴力,我们自己都常常有这样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认同,只在叙述中描摹一些可能不是事实的“事实”;你问我,我就说我有,你不问我,我就不会去说我有没有。

《观音山》的女性视角其实是一种边缘化的视角。女性作为社会的边缘性角色,本身就或多或少带着被疏离被忽视的意味,男性的主体话语权在《观音山》中体现在丁波父亲这一角色上,当然,丁波父亲的话语权是被忽视的——影片中,这些男性角色倒成了边缘人物,女性的勇敢坚强,灾难过后对痛苦的默默忍耐,都让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望而却步。丁波不能理解父亲的续弦,南风的父亲依靠酒精度日,常月琴家庭里两个重要男性角色都呈灰色状,肥皂的沉默隐忍和滑稽似乎让他成为了一个喜剧角色……可以说,《观音山》是两个女人撑起的世界。“山”的形象在影片中是一片苍茫,云雾缭绕,山里有个破败的观音庙等待修缮——恰似当前父性立场的存在状态。父亲是山,你看得见看不见他都默默存在着,并且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就算我们因为某些原因企图与之分离,最后也要与之相认相见。常月琴最后选择了在山中自杀,将自己交给包容寂静的大山——这是否也说明,挣扎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挣扎,其实是对自身价值与归属的挣扎。这个归属,是她们一直不愿认同的——女性最终的归宿仍然是一个包容她让她感到宁静的男性。这是现代女性分裂状态的来源。她们宁可孤守边缘的阵地,也不肯投降于男性,不肯承认自己的渺小与孤单,不肯认同自己是“一半”的身份,就算是“猎取”(用“猎取”是在强调胜利的姿态)到某个男性,也不愿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一个真正的家庭。

就在常月琴为自己人生困惑时,丁波与南风终于敞开心扉,在深山中向彼此交付了自己的身体。这里与常月琴的“分离”状既形成对比,又形成互补。一边是常月琴与丈夫、儿子的分离,一边是丁波与南风的交融;一边是“觉得自己好够了”,一边是“好得还不够”;一边是决定要跟随死亡,一边是决定要寻找新的生活。新与旧,既是对立,又是一个如太极般相溶的整体,生生不息,质量守恒。或许一个新的家庭又要诞生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保证习惯了勇敢与抗争的南风会不会再次推开丁波走向女性命定的边缘化,我们也不能保证丁波会不会重复自己父亲的道路变成一个沉默的男人,我们更不能保证,南风与丁波的结合,是悲剧的重复,还是真的是一段新路途的开始。

扮演南风的范冰冰一路走来都是被“妖魔化”的对象,整部影片的营销过程都无法避免“范冰冰”这三个字带来的商业化因素。范冰冰是美艳与诱惑的象征,可以说她是边缘的边缘。因为人性的弱点,我们总是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美有好有善,范冰冰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羡慕嫉妒恨,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桂冠非但没有给她带来荣誉,反而得到更多的口水。“范冰冰”这一复杂的品牌形象,虽然有过度营销使人厌倦的成分,但也看到,这样一个女性在社会上的边缘化地位。她就像南风,美艳妖娆,同时又充满力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诱惑男人接近又始终接近不了,于是铺天盖地的非议倒成了人们一种欲进不得的宣泄。我们也看到,如今父性的无力与懦弱。正是因为这种无力与懦弱,使得边缘上行走的女性对主导话语权的男性产生怀疑,进而选择独自上路。

父性力量是光明的来源,是社会中必须的引领,我们也希望它的精神就像观音山中的观音庙那样,得以在灾后重建,哪怕是借助女性之手。

“山”更是社会主体力量的象征,在《观音山》中,更代表震后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心灵家园”。与《唐山大地震》恢宏的气势不同,《观音山》所表现的震后更加生活化具体化残酷化。作为艺术电影,《观音山》更需要传达的是人文关怀,即便有范冰冰陈柏霖张艾嘉作为商业价值保证,影片中对于心灵家园的呼唤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三个年轻人在消遣的旅途中与观音山和观音庙邂逅,他们在观音庙中看到了震后恐怖的破碎与分裂,残缺的肢体与破碎的心灵完全借助与庙内遭到破坏的景象展现,由小见大,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纵使外部(城市建设)可以得到恢复,内心的缺失(被毁的观音庙)还是需要长时间的修补。每一次天灾,就是一次人类心灵连接的断裂,与至亲至爱的断裂,与自我的断裂,与社会关系的断裂,与信念的断裂,与生命的断裂……新的一代能凭借天然的勇气,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老的一代却在无力的挣扎中,慢慢损毁着生命的能量。就像常月琴所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好够了”,是的,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无力继续独自等待下去。观音庙的重建,似乎让常月琴读懂了“离开”的含义,她已经不需要多余的掩饰,听从自己内心的旨意,不再挣扎不再困惑,死是解脱,是重生,一只白色的飞鸟飞进白色的云雾中,不知去向,这是常月琴的灵魂,更是灾后许多人灵魂的走向——飞向未知的明天,期盼重生。灾后女性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家庭的破碎——或者说,是家庭中父性力量的破碎,她们的生命天平不能维持平衡。归于群山,归于父性力量,这是常月琴给自己的回答,可能也是女导演李玉想要给女性观众的回答。男性与女性在纷争中得到和解,得到平衡,互相包容,互相依偎,互相融合,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山依旧是山,且永远都会是山,我们承认不承认,它就那么默默伫立在那里,岿然不动。女性就像那只白色的鸟,渴求天空,又不能放弃山的怀抱。

影片结尾三个年轻人挂着泪离开了观音山。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到这里。观音山,观音庙,太像一个梦,常月琴是这场梦中的主角,轰隆的火车带走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带走一段生命的迷梦。速度与力量才是时代的主题,响亮的汽笛掩盖住一切哭声,眼泪是不重要的,是边缘化的,伫立在云雾中的群山目送三个年轻人的远去,就像父亲一样站在家门口,默默无语,眼睛里是沉默的期许,是隐忍的等待。沉默,是父亲的武器更是弱点,沉默,也是时代更迭的真实标志,热闹是别人的,我们什么都没有。

雄性的轰鸣的火车带走了雌性的眼泪和悲伤,世界最终浓缩成从山洞中望出去的一个小小的绿色的点。不禁想起那三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山还在那里,灵魂依傍着山,成了永恒。

 8 )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影片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那种恍惚其实挺动人的。只是好多地方不懂留白,过于直接。感觉是范冰冰演技最好的表现了,李玉是真的懂她的美。只是一张脸无妆也艳绝,这高级的隔离感,哪里像个混迹人海混混沌沌的小镇摇滚少女,天生丽质也是瓶颈。

一部电影,很多人看到了半熟的残酷青春,坍塌的信仰和重建,甚至还有关于生死得失的禅理。然而看到最后觉得它讲的始终还是人的孤独感。虽然范冰冰在结尾很文艺的拗了一句台词“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但事实相反。人生而孤独,谁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陪伴不是永久的,有相聚自有离去,你只能解脱自己。认清本身的孤独,并最终和孤独融为一体,是我们最终都会抵达的方向。

 短评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1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14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17分钟前
  • 不知不知巷
  • 还行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22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27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29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3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36分钟前
  • Q。
  • 还行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40分钟前
  • Sisse
  • 很差

中国诗意现实主义力作……

43分钟前
  • 滕雅望
  • 推荐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45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49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5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1小时前
  • ningbokai
  • 推荐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1小时前
  • 无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