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疯

喜剧片大陆1994

主演:潘虹,刘青云,王汝刚,王华英,郭锦恩

导演:李国立

播放地址

 剧照

股疯 剧照 NO.1股疯 剧照 NO.2股疯 剧照 NO.3股疯 剧照 NO.4股疯 剧照 NO.5股疯 剧照 NO.6股疯 剧照 NO.13股疯 剧照 NO.14股疯 剧照 NO.15股疯 剧照 NO.16股疯 剧照 NO.17股疯 剧照 NO.18股疯 剧照 NO.19股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18:32

详细剧情

  1992年,炒股热悄悄在上海兴起。许多老百姓厌倦了平凡无味的生活,开始纷纷投入这个让人疯狂失常的怪圈中。  香港男人阿伦(刘青云 饰)热衷赚钱,因此忽略了女友安娜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安娜不辞而别来到上海,阿伦于是追来这里。失望的阿伦在上海小青年三宝的介绍下,权且借炒股打发时间,也因此结识了公交车售票员阿莉(潘虹 饰)。阿莉和丈夫、女儿住在底层的弄堂里,邻里间吵架拌嘴不断,生活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凭借阿伦的指点,阿莉终于尝到日进斗金的快感,她的生活逐渐改善,周围人也对她尊敬有加,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她渐渐成为股票和金钱的奴隶,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长篇影评

 1 ) 初见

电影上映的时候还小,其实根本还不懂得什么是股票。但是那个东西真的是真真切切的在我们面前了,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今后的历史长河里会陪伴着我们的生活。今日突然想到这个电影,再回看这个片子的时候,虽然画质已经不好,但是居然发现当时的很多事情现在每天也在发生着,潘虹和刘青云的演技真是出彩,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股票的电影,可以说也是对我股票的启蒙。

 2 ) 牛X的片子

这是什么牛x的片子,完美的预言了近20年中国房地产的现状,也反映出了90年代初人民急需求富的迫切愿望,真的是把疯狂做到了极致,潘红的演技在这一部电影中绝对封神,并且这才是牛叉的合拍片。 厉害的是,本片上映于《大时代》与《暗战》之间,刘青云继续在上海实现股坛奇迹,并且在最后还当一把谈判专家,严重怀疑杜琪峰是看了这部电影才找刘青云去演的《暗战》,通过股票来反映众生相,绝对不失为一部好片。而影片的高潮在于,丈夫为了挽回所谓的男性尊严,用老同学房子装修款全部买进股票,准备搏一记,范莉和他的街坊邻居也在苦等阿伦送来救命金,全部夯进股市,而阿伦在准备送钱路上看见女友和别人暧昧,醋意之下打了一架,似乎心灰意冷放弃炒股。怎奈天意弄人,“孔雀化工”(听名字好有年代感的股票)一路狂跌,将范莉、邻居们、范莉丈夫的钱全部化为泡沫。范莉的丈夫巨大打击之下准备在阿伦居住宾馆楼上跳楼,还指定临死之前要和阿伦谈一下。 此时影片用荒诞手法描绘的人世百态,宾馆楼下有人在撒钱,宾馆楼上有人却因为钱要跳楼。

 3 ) 老片子的记忆

恩啊,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刘青云的片子,看的时候大约也是九几年,这片子刚排没多久,以下几点印象:
1、原来上海的马桶是搁在屋里,而且是床边的
2、演潘虹她老公的那个男人是花季雨季里头白雪爹,貌似是上海人,演这个上海小男人真是活灵活现
3、刘青云真的是让人过目不忘的演员,即使他不帅也不白,整部片子里头就他一个香港演员,毫不突兀,演的不温不火也能让人印象深刻,这么多年来能给我这个印象的除了他就只有让雷诺了,不过看他什么片子,演的什么角色,一定能记住这个演员。
4、刘青云给潘虹买的新衣裳,大花上衣和一步裙,当年我爹去上海的时候也给我娘买了一套,还配了个网眼黑丝袜,看来当时的确是上海流行装束。
5、潘虹和刘青云跳的那个探戈,很有趣;潘虹哄女儿吃鱼翅,女儿说跟粉丝差不多还是没有粉丝好吃,很有趣
6、最后潘虹一家动迁到浦东,貌似是卢浦桥下面?哎,现在老值钱了。
7、潘虹和街坊同事排队买股票的场景和现在大家排队买房的场景何其相似,真他妈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总结的话,是一部现在看起来也很有趣的但是更多的是充满回忆的老片子

 4 ) 电影《股疯》—— 牛市里的众生百态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但是时间最公平也最残酷,公平之处在于她如实的记录过去的种种,以备后来人鉴之。残酷在于,无论历史为我们呈现多少的经验、血泪和教训,在时间面前,也会渐渐趋于平淡,最终泯于众人矣。

有人说过历史在于铭记,然而,在时间的洪流里,历史注定只能被少数人铭记,被大多数人咏叹却抛诸脑后。

今天想谈的这部片子,豆瓣上的评分只有7.6分,在别的一些平台上的评分更低。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步好片子。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大于它的艺术成就。甚至在近20年间,如此具备强烈现实意义的影片也是凤毛麟角了,我们且看且珍惜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股疯》,字面意思,股市里的疯癫百态。最为癫狂的时候不是熊市的最低点,而是牛市的后期。为什么呢?熊市的后期,往往市场一片惨淡,这个时候,广大股民们看着浮亏一片,反而拿出老祖宗教导的阿Q精神:爱咋地咋地吧,老子不管了。所以熊市后期反而是各个练得修身养性,远离股市,一门心思踏实赚钱了。

可牛市后期就不一样了,全线飘红,身边的人啊三口不离股票,你就算是不懂,也在和其他人的唠嗑中恍然觉得自己也是半个专家了。再然后,看着几天50%以上的收益,甚至2-3天翻一番的神鬼操作,说不动心的大概就只有修炼大成的真佛了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时的心理: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所以,利益催生欲望,高额的利益催生贪婪,又快又高额的利益催生什么呢?那就只有疯癫了。

《股疯》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5月,主演是刘青云和潘虹,李国立执导,虽说是香港艺能电影有限公司和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但这部电影可是地地道道的港片底色。

1992年,还有一部香港电视剧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也是和股市有关的,而且之后每次这部电视剧重播的时候,香港的股市就会下跌,似乎掉进了一个奇怪的“丁蟹”怪圈。大家猜到这部电视剧了吗?没错,就是《大时代》,由刘青云和郑少秋主演。1992年的刘青云刚刚拍完了《大时代》,紧接着转场到上海拍了电影《股疯》,用一句电影里的台词特别贴切:“我在香港那么多的钱可以应付,上海这些钱对我来说,用你们的话就是毛毛雨啦。”一句话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也间接说明了上海和香港那时的关系。

而那一年的上海又处于什么样时期呢?我们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才能看到这个电影强烈且宝贵的现实意义。

1978年11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到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同年12月19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时任当时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出席了开业典礼。半小时后前市收市时已成交49笔,面额为5879008元。上海股市真正火起来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当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引导,从21日至23日,股票价格一飞冲天,3天内暴涨570%,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诞生的一天。在很短的时间里,上海股票平均上涨三倍有余,后续的深圳股市的各只股票更是创造了10-20倍的惊人涨幅。可想而知,当时的市场有多火热,人们就有多疯狂。

《股疯》正是讲的这一时期的上海股市。在影片里呈现了几类不同人物在大时代下的表现和结局。

首先是潘虹饰演的范莉,她代表的是有脑子的上海市民。她有强烈的上进心、八面玲珑的泼辣手段和对时代气息的敏锐洞察力。最终在这波股市的疯狂行情里,她从一名月薪只有500多元的公交车售票员一跃成为了股市大户,净赚几十万,成功搬离了局促的上海小弄堂,住上了有抽水马桶的大房子,完成了自己的阶级跃升。

其次范莉的老公是一类,他代表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普通市民。觉得自己有个漂亮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挣的工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单位给分的房子也是楼里位置最好的一间,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他有知识分子的孤傲和清高,他看不上资本家金钱的铜臭味,因此他提前预设了老婆挣来的钱是不会干净的。最终,他被金钱的强烈冲击瓦解掉了自尊,私自挪用朋友的20万元投入股市,血本无归,走上了跳楼的绝路。后来被救下,用老婆的钱填补上了空缺,一家人高高兴兴的乔迁新居,这是后话。

再次影片中范莉的搭档,从香港来的阿伦(刘青云饰演)和他的女朋友是一类。他们代表了那个时期香港的高知分子,精英群体。或者说是那个时期上海对香港的印象。他们西装革领,能够熟练运用粤语和英语,入住5星酒店,在股市中像先知一样预知趋势,随随便便一年之内本金便翻几番。当然影片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对这类人进行了夸张处理,如果真要有人可以像阿伦这样熟练的操作股市,那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股市衍生出的人间喜剧或悲剧了。

最后一类,也是最有意思和最值得回味的一类,范莉周围的市井们。这类人代表了没脑子的普通民众。现在有了个更贴切的词儿,叫作“韭菜”。导演在刻画这类人的时候非常厉害的加入了年近古稀,只有2万元棺材本的老阿婆,做不了什么其他事儿只能帮人倒马桶的哑巴和走街串巷、消息灵通的瞎子。还有前脚为了一点水和阿莉吵翻天,后脚就上赶子帮阿莉打牛奶的女邻居,自家有理发店瞧不起阿莉的个体户,政府单位里利用职权之便帮阿莉保留职位,请阿莉帮忙炒股的上司。这些人涵盖了政府、小职员和经商个体户,甚至涵盖了正常人和残疾人,可以说导演安排的角色贯穿了各个阶级和三教九流。但是这些人面对“股市大户”阿莉时的表现却同出一脉,这一脉就叫做人性的从众和市侩。

影片中的这四类人,无一例外投身到股市,除了刘青云饰演的香港来的股市操盘手之外,其他的人对股市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他们照样敢把棺材本、全部家当投入股市,甚至挪用公款进行炒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背后有几倍的利益驱使,也更因为一句可以说服大多数人的话:别人都在炒。

影片的最后,上海的股市一泻千里,阿莉的50万元包括其他人委托阿莉炒股的钱都赔的一分不剩。于是那些曾经簇拥着阿莉的人,甚至说用关系胁迫着阿莉炒股的人们倒戈了,他们气愤填膺的去找阿莉算账,去搜了阿伦的房子。他们痛心于阿莉把自己的老本都赔光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自己有错。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是而已。

导演终究是善良的,影片的结局是阿伦还留着100万的盈利没有投入股市,每个人的本金不仅保住了,还至少翻了一倍,皆大欢喜。可是艺术嘛,终究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

影片最后,导演借三宝的口在1994年预言了上海滩即将开启的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市场。Mr. market总会找到放钱的地方。

2018年过年后,大盘在短期内震荡上升,目前已经站上了3000点。今年以来,涨幅已近30%。年初刚开始涨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在说只是阶段性反弹,牛市的条件还未具备。而现在这些文章的口径已经转变了。

借用一位大V的话说:“现在这样,已经没法说不是牛市了。”

 5 ) 《股疯》:一部披着“陆皮”的港片

举凡九十年代的大陆电影,尚未有一部电影在展现城市生活方面,像《股疯》这般成功,让人感受到鲜活有力的真实。同一年(即影史赫赫有名的1994年),张艺谋把《活着》拿到戛纳,田壮壮的《蓝风筝》也已完成,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前一年拿到金棕榈……第五代导演集体发力的同时,第六代差不多开始露出苗头:王小帅拍了《冬春的日子》,张元完成《北京杂种》,娄烨正在准备《周末情人》……还有姜文,于同一年拿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去了威尼斯。所有这些电影几乎都没有涉及到都市,在宏大的历史书写和细碎的自溺抒情两个极端上定足。

中国的城市化在九十年代初的迅猛发展,或许吓到这批结束革命不久即拿起导筒的电影人。第五代导演们自然不必说了,无论是否因为革命的“洗礼”使然,他们都无可奈何地丧失了把握当下社会真实的能力,唯一的例外或许是张艺谋在1997年拍的《有话好好说》,但我们已经分析过这部电影的特殊性(见此)。第六代导演虽然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躁动(比如《北京杂种》),但恐怕得等到世纪末才有对城市化进程对人与社会之影响作出客观的观察与记录(贾樟柯)。

《股疯》突然撕开的这道真实“伤口”,由一位香港导演提供,似乎也就不奇怪了。导演李国立不仅是一位外来者,同时也是香港都市化进程浸淫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跑到上海捕捉都市跳动的脉搏,看来不会很苦难。因此《股疯》这部合拍片虽然批着亮丽的“陆皮”,但内核实质上是一部港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但从城市景观和摄制手法上,它仍然是十足的港片味道。无论是摄影机在现代都市建筑外的快速移动,或表现十字路口的堵车状况,还是所使用的极富感染力的配乐,电影都成功捕捉到一座大都市的躁动。

恐怕唯有香港导演才有这样的能力吧,九十年代初的大陆导演很难具有。究其原因,无非是向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与欧美的大都市基本处于同步发展状态,大陆则因为革命的停滞唯有等至改革开放后才有真正的城市化发展,而且是在集短的时间内极速迈进。这在感知上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造成了两种困难:一是发展过于迅速,如同观看奇观;二是捕捉真实的能力在革命阶段磨钝甚至丧失后,需要时间恢复。

李国立只需将上海当成另一个已然过去的香港来拍摄。他曾经亲身处在炒股狂潮中,因而发生在内陆之地的相同事件对他来说如同历史奏响的韵脚,显得既新颖又陈旧。拍出《股疯》两年前,也就是1992年,引发观看热潮的《大时代》诞生,这是一部讲述香港股市风云的电视剧。对于已经成功拍摄过相似题材的香港电影人来说,将其移植到上海,可谓驾轻就熟。

社会发展显出相似的逻辑与进程。我们或许还记得在安东尼奥尼的《蚀》中,作为重点表现的股票交易所作为展开探讨男女情感的现代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安东尼奥尼精准捕捉到了同时代(六十年代初)社会现实与人心之躁动。香港出现类似场景,应该会比欧美国家稍晚(可能在七八十年代)。至少在大陆经历此情景的九十年代初,香港早已经历过了。

当国人尚无法把握股市(以及城市状貌)这一陌异事物,香港电影人无甚困难地做到了。《股疯》像香港电影,显得合情合理。唯有亲身经历过,才把握得更加真切。香港电影人只需将这个故事拍成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故事,好像在拍回忆一样,都不用太去思考如何把握九十年代上海的真实情状,上海这座城市的真实状貌就表现出来了。

当然,上海有其特殊性,导演没有忽视。比如对老上海弄堂市井小民生活的呈现,虽然有些时候准确又深刻——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可见下了不少功夫——但与此同时,角色也表现出一定的脸谱化和夸大(也许为了喜剧效果),结果导致上海都市的独特性只得到片面呈现,不能不说这源自于一种刻板想象。这是可以问责的地方,削落了电影的价值。

 6 ) 我才没有疯

1990年上证上市,1994年这部电影上市,现在距离2020年只剩下十来天,虽然像是闹剧,但是趋利的人性刻画得很直白,也深刻。

2015年我家有亲戚炒股的巅峰资产是9位数,现在是负数的7位数。所以炒股这事并不是什么特别出彩的事,然而当年我们家也曾经眼红羡慕过,这就是人性。


我写东西还是首先以为了多年后自己能够反思自己当下感受和思路为目的,所以不管看到什么主要以联系自己为主,有没人看无所谓,因此难免容易不断在谈论自己。

当然也是为了让我老婆和知己也能够看到我的想法,方便私底下就某一话题可以展开深入的讨论。


有钱是真的容易让一般人幸福的,因为几乎大部分的东西真的可以用钱来满足,即使钱办不到的,可以花钱麻痹不快乐;但贫穷也是真的会让人痛苦,而且会苦得无力翻身,但这时候如果能够体会到贫穷时候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所以为什么常说,不怕穷,就怕由富变穷。

其实2015年的时候我就开户了,只是完全不了解,也就完全没有操作,2019年应该说是P2P逃过一劫后,在基友的引导之下才有了想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心,一点一滴开始学习金融知识。

首先接触的就是指数基金,当然现在还是在学习指数基金。

一开始看了几本初级的投资书《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富爸爸穷爸爸》《理财就是理生活》《不上班,也有钱》,还有油管台湾股市投资的节目,对股票、指数基金有了一个大的认知框架,起码我知道股市不是赌场,是战场,是可通过高明的兵法、雄厚的兵力来提高胜率实现兵强马壮雄霸一方的。所以在一开始我就很明确了第一条原则:不吃败战。也就是巴菲特的一条原则:不要失去本金。

这事说起来难,做起来也难,难不在兵法,在用兵的心态。股市大多是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当然是存在风险收益不对等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我的能力暂时是判断不到,遇到了也是瞎猫了)每一战都盯着利益最大化,意味着风险也是最大化,假设100的本金上涨100%再下跌50%,最后本金是100,收益为0;同样本金100,上涨10%再跌5%,最后本金是104.5,收益率为4.5%。

我一直无脑没策略的买了大概大半年的场外指数基金,甚至没看过大盘每天沉浸在纯粹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结果基金开始盈利了,而且远远超过余额宝和银行定期理财的收益,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重视补充相关的金融知识,特别是这几个月,疯狂充电。

当然前一段进入了低潮,账面开始出现亏损,那时我也开始尝试场内操作,当数字每一秒在眼前跳动的时候趋利的人性被无限放大,我下了第一单场内大概1分钟就赚了几千块,简直不要太爽那种感觉,然而没几天屡创新低亏得话都不敢说,后来为了拯救这支场内基金,通过更多的知识充电和交流,才稳定了下来,现在亏损在1%左右徘徊,也把这支列入网格交易当中,才算是一块石头落下。但是整体的账面也并不乐观,只能说不亏钱。

前一段有位豆友来日本旅行付费让我接待,我忙了一阵,那几天基友给我留言了更多新的知识,接待结束后我几乎不赔老婆不带孩子的时间都泡在书房了,把新知识充上电,周五的时候碰大利好,一下账面全部翻红,一天大概就有1W左右的收益,那晚我真想一口气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去然后等着牛市到来。当然这种念头大概只持续了10秒,我就认真的把全部持有的基金和个股包括理财都做了一份详细的表格,也大致分析了一下新的一周计划投入的方向以及在此确认了一下春节前的资金分配、春节后的资金分配、随机基金分配、特定策略的资金分配、以及日元兑换人民币的触发条件,心里踏实明了。就等着新的一周按计划继续投资并且做一些新的操作练习。

这一年还得益于在看500W字的《德川家康》全集,家康公的隐忍和坚毅伴随着我在股市投资中步步为营。


这部电影好看在把人性在利益面前的面目表现的真是有多土就有多真实。

股市上涨的时候股民就怕错过涨的机会疯狂买进、跌的时候又怕跌跌不休赶紧割肉,所以说中国股民像韭菜是真的很形象,韭菜嘛,本来也不是很贵的菜,割了过一段又能长起来,只要不死可以不断割;普通小投机者,有工作炒炒股,输了就当打游戏充值了,回到工作继续干几年后又有点积蓄了,又回到股市了。

不过我去讽刺韭菜股民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我是不是韭菜我自己还真没法证明,即使今年明年不是,5年10年后呢?谁也不保证谁永远站在同一个位置,关键时候,为了活下去,韭菜也得当。


今年我有几次凭感觉的操作我觉得还真是值得可圈可点。

去年底的钻石坑我还没开始交易,所以这没有办法了,但是从2月一直到现在,在5、8、11月分别出现了3次黄金坑位,5、8月我感觉到了,但是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只是简单的增加定投的次数。而11月的那次因为有了更多一些的知识支持,单周最高投入17w,再换一个角度总结,2-10月,我大概总投入金额在10w不到,一个双十一到12月,目前投入总金额大概在70w+,再进一步说,我的成本就定格在双十一之后半个月的股价了,如果这时候的股价是低的,那么未来我大概率赚钱、反之赔钱。这事其实现在看来觉得自己英明神武,然而双十一后的两周我都在害怕持续下跌,当然有了这一次加仓体验,应该未来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有可能真的敢在再跌10%甚至更多的基础上继续加仓了。

11月刚学习并且开始实际操作网格交易,上周五收了两网,都是持有13个交易日5%+的收益,尝到网格的甜头。同样是上周,补了两网,其中一网-6%的收益现在-1%、另一网-5%收益,现在+0.6%,同时还有一支网还差0.3%就收网了。(明天要起床设置交易单,在日本炒A股最幸福的莫过于北京时间9:30开盘,我可以睡到10:30)


其实有时候会觉得前几个月自己太懒惰和保守了,换言之就是觉得自己买得少了,今年的资金被我分成两份,一份是人民币,一份是日元,几乎是1:1。然而日元因为、、、从情绪的角度是我交友不慎,听信吹牛大王的胡言乱语没有坚持自己原有思路导致在汇率高点持有,很难过;从可观的角度上来说,是我自身对自己的思路不够坚定和信心不足,最终主要原因还是回到了我自己身上。

昨天看新闻,约翰伯格的先锋基金和蚂蚁金服合资在上海开办了基金公司,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定心丸,甚至让我从股市中看到未来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了。


有几个人特别的感谢,无论我最终结果如何我都很感谢你们。

首先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们家基础一开始是她出手帮忙的建设的,不然我不可能有这么多心思计划着「不上班,也赚钱」这事;我们还有一份口头协议,她交给我35w用于投资,我每年承诺5%的保底收益以及保证本金安全。 接着要谢谢老婆,我在日本的签证全靠她上班换永驻,我不喜欢上班所以长期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她没有过分的要求我什么,甚至鼓励我通过感兴趣方式来增加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

感谢高中的同桌,认识了你我才掌握了从书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只不过发展的比较晚,快30岁了才开始认真看书,也没有想到现在又因为学习投资互相联系的更加紧密了。(其实十几年也确实没怎么断过联系,只是越来越频繁了)

也感谢我的宝宝,或许你还没当父母体会不到这种付出的感谢,因为有了你爸爸才有了爸爸这个责任重大的身份。

最后,一家人满足的生活在一起,只要收入勉强吃饱饭其实也是幸福的,更多的收入应当建立在不以牺牲家庭情感为前提,不然钱还有何用处?

 短评

通过香港导演之手,拍出最最沪上风味的时代剧。悲剧搭台,喜剧开唱。其实无关悲喜,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最朴实而难忘的一段记忆。故事细节落实到具体叙事节奏都赞得没话说,演员的表演浮夸而真实。另,那个时代真的没有烂片诶。

4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股票最早启蒙片~话说我昨晚还梦见我买基金几天赚了30%。。。

9分钟前
  • 琉璃不想动脑筋
  • 还行

很多年后,我还记得潘虹在公交车上用钱砸人的片段。当时刘青云应该是才拍完大时代,本片中他和潘虹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这是当时还不满十岁的我最早对上海的感性认识。外滩、南京路、石库门、股票、逐金、小市民……

13分钟前
  • 超越
  • 推荐

还记得那只孔雀化工吗

17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转数版。剧作夸张了股票上涨/下跌带来的一夜暴富/一瞬全亏结果,且两对男女如过山车般的情感关系处理也很狗血。不过角色设定很是鲜活立体,男女主角一冷一热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潘虹刘青云演技极佳,各有风格。粤语配音部分好评,但国语配音太浮夸过火。影片记录了90年代初上海的面貌及国人的精神状态,却无沪语元素,十分遗憾。结尾目光投向浦东,且预言了火箭蹿升的房地产业。三星半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上海热。结尾的卡车,直接穿越到了《万箭穿心》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刘青云, 潘虹,王小毛....有趣的组合...有趣的电影...似乎讲大陆股市的电影很少吧

26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股疯这片子简直是一代神片。论股市,其剧情即使到今天仍然在一次次地重复地上演,今年的状况尤甚。论上海历史,它用电影镜头记录下了90年代那个还未被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吞噬的市井上海及其生活细节。而最牛逼的是,影片最后王小毛站在南浦大桥上指着浦东滨江地块预言了中国房地产的今天。

28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比《爱情神话》还灵! 别说这三宝有点东西的,90年代知道在浦东投资房地产!

32分钟前
  • 五角飞碟
  • 力荐

活着干嘛,跳楼吧。@资料馆

3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是个做社会文化研究的好案例。影片戏剧化的表现了炒股狂潮,这个在上海新兴的令人上瘾的外来物。同时,影片又内在的显现了大众价值观中的盲目趋同,利益扭曲人心的影响,,女性作为第二性被附上的禁锢职能,以及香港-内地关系。但其实这些方面都表现的模模糊糊。

42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载入史册的历史经典。太还原生活的点点滴滴了,作为80后表示,这部电影就是真实生活日常,虽然剧情夸张浪漫了一点,但是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就是酱紫。现在看看,中国简直就是从越南变日本的即视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都是人才都很牛。还有潘虹演技真的太好了,妥妥的大女主即视感,她要是多拍点这种精准对位自己风格的戏那得多好啊。刘青云代表的香港,和她代表的前卫大陆城市的文化价值碰撞,这种先锋电影只有以前的国产片才可以看到,真的很自豪了,这才是代表中国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典范!

45分钟前
  • 外星纪-南庄座.
  • 力荐

资料馆2013.7.24.7pm “你是一个中国人,我算什么,我不过是个香港人”,第一波陆港合拍片高峰。潘虹神演技,凌厉泼辣潇洒,无论在公交车、弄堂里还是大户室都妙不可言。新股发行时排队买认购证那场戏被挤着压倒玻璃上的脸,理发店里的小会议等镜头设计都很棒。看了此片而炒股或在浦东买房的都发了吧。

4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极度切题的经典老片 时值国内改革开放股市刚刚兴起 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确如片中让广大群众疯狂不已 大赞潘虹的搞笑泼辣形象 摆脱悲情苦命女性形象的潘大姐演技更为传神气场 90年代正是改制最明显的时候 于是就有排队买认购券 排队交易 盯着大屏幕看行情的场面 现在虽然有了电脑网络之便利 本质上不会变

51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野火烧不尽,韭菜割又生”。即使是25年后看这个故事,竟然也不觉得突兀和荒唐--原来大家都疯了20多年。“方展博”前脚在《大时代》杀了丁家个片甲不留,后脚在上海深陷小老百姓的患得患失中。结尾阿莉家响应振兴新上海的号召,跨过南浦大桥踏进了新村;吃肯德基的三宝下步又是要来帮巴西来的表叔炒楼,一则关于生活的寓言。

5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三星半。热闹掩盖了不少的瑕疵,本作有明疯的人阿莉,潘虹演得层次分明,除了她觉得疲惫开始担心转折的桥段太粗糙之外,她实实在在的表演出了一个拥有虚妄的热情的人,尤其第一次挣钱回到阁楼面对刚出差回来的丈夫的那场戏,十分华丽,很多场戏她技艺高超,但那场戏简直如神君天奏。其次是两个暗疯的人,一个阿伦一个阿莉的丈夫,他们都是由一个理性被情绪拨弄变得失态,最后有了跳楼戏,这两个角色基本各有各的牵强,刘青云没演明白转变,丈夫的角色又写得太蠢,所以结尾泄了气。香港导演善于处理情绪,几场大戏都渲染得不错,加上潘虹细腻写实的表演,她把那种港式的幽默消化得很好,用自己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这样两全其美的做出了一部不错成色的电影。

54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稍带夸张的真实记录,然后这种生活电影在公开的电影市场就绝种了

56分钟前
  • 时光旧影
  • 推荐

能把一出夸张的讽刺剧演好,有不被指责,需要的可不是优秀的剧本,而是一位优秀演员的勇气。潘虹是上个世纪至今中国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被如今的年轻观众称之为中国的杰西卡·兰格,戏路却比这位美国远亲要宽的很多。《股疯》中她对于复杂琐碎人物关系的处理让人惊叹,不时为她的才华所倾倒。

59分钟前
  • MovieManic
  • 力荐

合拍片。CCTV看过好几次了。潘虹演技就是好。刘青云卖萌。还记得那句点睛的台词,潘虹接受采访的时候“作为一个投机者,不,投资者”。带出的还有香港和上海的奇妙连接,以及今天依然成立的现实意味。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小时候只觉得,这个片子很好玩,昨天又看了,觉得怎么一个香港导演怎么把上海人的心理,上海的所有东西拍得那么好,那么深入,那么贴切。后来我想,可能天下的事情都一样的,

1小时前
  • 夏天yi退瓣大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