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DLLM》、《逃狱三王》、《缺席的人》、《老无所依》、《神枪手致死》、《朗读者》、《大地惊雷》、《天幕杀机》、《囚徒》。毫无疑问,在这其中至少会有一部影片获得过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奖?其实不然。Roger Deakins获得过11次奥斯卡提名,但是迄今为止,他还未曾登台领奖。Roger的无冕之王称号会不会被Angelina Jolie的《坚不可摧》改写?有这个可能。
这一次Deakins尝试了几个美学上的新点子。不过,这仅仅是他第二次拍摄战争题材的电影(上一次是2005年的《锅盖头》),而他在Jolie导的镜头里用上了对比度鲜明的色调。作为一部在本届奥斯卡颁奖舞台上有强烈呼声的影片,这可能是Deakins继七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以》之后拍摄的最好的一部了。
说了那么多,现在让我们谈谈这部影片的摄影吧。在业界,我采访Roger的次数比其他人都多,而且每一次采访都会比之前的给我更多启发。他是一个无死角的艺术家,有创造力,富有激情,还有某种神秘感。不管他参与到任何一部影片的拍摄中,都会对这部影片极大助力,而他至今没拿到奥斯卡奖简直是不可思议。
不过总有一天他会带上皇冠,我深信这一点。现在让我们看看他和Jolie在《坚不可摧》台前幕后的制作过程,他们的想法以及尝试。对于我们去年做的Thelma Schoonmaker系列[2]的粉丝来说,Let's just say there's more Roger Deakins in this space on the horizon.(没懂 :|)
= HitFix:我想人们在谈及《桂河大桥》的时候总会想到该片的导演David Lean。不过让我们谈谈摄影师Freddie Young和Jack Hildyard。他们是否曾经成为你的试金石,尤其是当你接下了《坚不可摧》的工作后?
Roger Deakins:不,其实,Angie提到的并且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是Sidney Lumet的《山丘》,掌镜的是Ossie Morris。虽然不是很熟,但我也认识他。我觉得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最大。
= 怎么影响?
尤其是,那些年他的涉猎的题材。不仅是《山丘》,还有《柏林谍影》,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当然还有他为John Huston掌镜的《白鲸记》。比起其他人,我更欣赏他的作品。
= 为什么Angelina会对《山丘》风格感兴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丘》有点古典主义,也有点形式主义。最早当我们开始讨论《坚不可摧》的风格时,她非常想把它拍成一部古典主义电影,而不是手持摄像的,纪录片式的那种电影,而且她被这个主意深深吸引。Sidney Lumet的风格看上去很简单吗,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是很切合实际的。全部是关于构图,如何调度画面,而这些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再周日的Q&A环节里你提到自己不喜欢拍动作电影?
我不喜欢动作电影,但是我拍了《锅盖头》,那是一部战争片。而且那部影片全用了手持摄影。我觉得把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较很有趣,因为相反,《锅盖头》更直接快速,更有现代感。
= 啊哈,我猜我有点GET你的意思了。你在研究《坚不可摧》的风格时,想到了《锅盖头》,然后是Albert Camus的《局外人》。你的意思是,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实打实的战争片,而是一部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战争片,而你喜欢这样的。
正是这样。
= 话说回来,你到底为什么不喜欢拍动作片?
也许这么说有点无礼,但我更喜欢那些更突出人物的影片。我喜欢拍摄人脸。就那么简单,我喜欢那样。我不太喜欢用太多摄影技术,但是动作片往往要求要多机位拍摄,一个镜头拍好多好多条。我最近拍的一部动作片是007电影,而我们大部分时候只用了一架摄影机。它是动作片,但我们并不拿它当动作片来拍。这在我们开工前就讨论过了,而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拍摄,不用那么多角度无死角覆盖动作,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把那一个镜头拍好。
= 你提起过你的父亲曾在二战中服役。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嗯,当我读《坚不可摧》的原著时,那感觉是“好了,现在我在读Louie Zamperini的故事,而他参战前就是个名人了。”接着我想到了父亲的服役经历,没人会把他的这些经历拍成电影,但对我来说,Louie代表了所有那些在那个时代,在军中度过4、5年时光的人们。我没在参战前就认识我父亲,但是他常常谈起这场战争,可以明显看到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毫无疑问,战争确实改变了他。而他确实在军中度过了那段时光,或好或坏。
= 我刚想谈谈这部影片的风格。有些镜头,我不知道怎么说,有点泛白?而在你之前的影片中没有见过这种风格。
泛白的风格?是不是那些救生艇的场景,似乎其他地方没有。我真的惊讶你会这么说。
= 我想我是在说那些有特殊美学效果的镜头,具体点说开场时在飞机内的场面,"Memphis Belle"的那些。
哦,我知道了。我们想要一种真实的感觉。我想要表现出那种阳光从飞机外面照进来的感觉。当你在机舱内时,其实你在身处一个较暗的空间,但是窗户和机舱外却很明亮,我想要表现出那种感觉。
= 而且画面的饱和度会比以往的那些影片都高,是吗?
没错。我觉得那样更直接,我想要表现那种更自然的色彩。不过那也是因为我们非得拍那么多室外场景。
= 怎么说,有很多镜头的色调和对比度很不一样,比如那些在战俘营里满面炭黑的画面。
我们没想要太统一的色调,每一个场景都有很不一样的感觉。比如B-24轰炸机的场面,想要昏暗的机舱和明亮的天空,就是那些泛白的场面。 在夸贾林环礁,我们想要表现森林暗处的绿色,还有那些黑暗的坑洞,好像是用来关囚犯的。还有救生艇的段落,我不想让海面太蓝,好像画报一样。但我们也想表达一种美感——荒芜,一种荒芜的美感。美感和荒芜并置。所以我们让人物坐在救生艇上,融化在日光里,拍出在海面上无穷无尽的美。所以那些都是很不一样的感觉,忘了说那些救生艇的黄色会随时间慢慢变淡。
还有Omori,就是那个木制的战俘营,用木制栅栏包围着。我们想要一种既温暖,又有一点尘土飞扬的感觉。Bill Brandt的煤矿又不一样。我们有非常不一样的点子,但是你不会想要把这些点子毫无必要地延用到其他场景里去,那样会显得装模作样。就像是闪回,因为那是一段闪回,我的意思是好比整部电影表达了一个时期,但是电影中的闪回不想突然好像说,“注意,现在我们要来一段黑白画面,因为那是闪回!”我有意让室内空间表现出一种泛红的温暖的色调,来突出那种感觉,但希望那样不会显得装模作样。就是举个例子。
= 一点没错。然后还有那段救生艇的段落用视觉表达了一些意象,大概是说世界那么大,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那么小。
是的。我想有些人会认为那整段的救生艇段落都很无聊,千篇一律。但我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千篇一律。你在大洋的中间漂着的时候那场面一定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我知道我拍了整段整段的漂在大洋上的段落,可以说冗长。但我想表达一种幽闭的感觉,好象是无尽的牢狱,而你就在这个牢狱里。
= 你已经使用数字摄影多年了,听说现在你又要用回胶片了……
我在科恩兄弟的下部电影《凯撒万岁》里就要用胶片。
= 是的,我们不久前谈过这个。你觉得它怎么样?
进展顺利。我们遇到过一些技术上的小问题,这些在以前的拍摄中没有遇见过。但是我们现在很顺利,而且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 你不会是个新手吧?(笑)
才不是!我不觉自己是个新手,希望不是。我只是有点搞不懂一些技术问题,纯的胶片摄影上的问题。但其他的都很棒。
= 在《坚不可摧》的摄影里,你和Angelina可曾设想过用胶片摄影?
是的,我们聊过这个话题。她曾经设想要用胶片来拍摄,但随着探讨的深入,我们发现这部影片里无疑会用上大量的特效。比如整段的B-24轰炸机的段落,我们不可能真的坐飞机在天上拍,所以可以预见许多特效工作。而用Alexa摄影机[4]的话,会有更好的解析度,老实说,甚至比在胶片上得到的效果还要好。而且用它来隔离背景会非常容易。所以我们就以白色风景画为背景,拍摄了四个不同角度的飞机模型,然后把窗户抠出。CG艺术家们经常这么干,这样可以把窗户拿出来单独处理。而如果我们用了胶片,就必须用绿幕做背景。另外,我可能之前和你提过,在澳大利亚已经没有处理胶片的工作室了,都关了。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把所有的胶片都穿洋过海地运出去,你知道,心理压力很大。(笑)
= 是的,你不知道你拍的东西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是的。要等两三天才能知道运到了没有。非常担心。
= 上次我们聊的时候,你说还没有机会看今年上映的电影。你现在看过些了吗?
最近看过一些。
= 你喜欢哪部?
《鸟人》给我印象深刻。Chivo[5]的作品总是这样惊艳。对我来说这是今年迄今为止让我印象最深的了。我还没有看我的好朋友Dick Pope拍的《透纳先生》,不过真的很想看看。
注:
[2] Thelma Schoonmaker,马丁西科塞斯御用编剧。2013年HitFix做过一个她的专题
http://www.hitfix.com/categories/thelma-schoonmaker[3] 《局外人》,Luchino Visconti导演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04354/[4] Alexa摄影机,产品首页
http://www.arri.com/camera/alexa/cameras/camera_details/alexa/[5] Emmanuel Lubezki aka 'Chivo',《鸟人》摄影指导
http://www.imdb.com/name/nm0523881/原文链接:
http://www.hitfix.com/in-contention/roger-deakins-on-wwii-the-oceans-endless-prison-and-inspirations-for-unbroken/
排片量很少,但能上映这件事本事还是蛮令人意外的,想必是影片中刻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变态和残暴,深得我国审查人员赞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再妙不过的缘故吧!
我认为凡是看过大岛渚那部《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的人,都会被《坚不可摧》预告片里相似的内容吸引——热带小岛、日本战俘营、可口的美国空军大兵、画着浓重眼影的日本军官、生硬的英文、压迫施暴和虐待——啧啧而且又是由日本帅哥音乐人饰演,简直只缺毁容前的北野武了。可惜看完正片,才意识到虐恋,阿不,虐待内容只占了其中一部分而已。
以下是剧透:
首先是《壮志凌云》部分,二战中,美国一架战斗机上,帅气的大兵们在相互调情,但很他们进入了战斗状态,执行打飞机的任务。战况非常激烈,我军设备似乎有点跟不上,男主路易在激烈的战斗情况下进行危险的舱外作业。
此时插入《阿甘正传》模式,男主从小在美国乡下长大,跟普通少年一样做点教堂里偷瞄漂亮大妞的事儿,但是大约是意大利裔的缘故,经常被小伙伴们欺负,熊孩子的年纪里就患上中二病,又是抽烟又是喝酒的,有时被警察拎回家,让其父母兄弟非常担忧。
有一次,路易在运动场上偷看大姑娘大腿,被人发现,路易撒腿就跑,被他的哥哥发现了他跑步的天赋,从此开始被训练。
在哥哥的鼓励下,少年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渐渐奔跑成为了一名健硕的青年,以犀利的跑步姿势拿到了许多冠军,家人很是为其骄傲。
此时切换回《壮志凌云》场景,在飞机损坏的情况下,飞行员菲尔带领大家成功降落,帅哥们弹冠相庆。在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军军事基地中,男主在夕阳中赤膊奔跑,战友们也有意无意地在背景中打赤膊什么的,画面非常美妙。
很快,大家再度执行打飞机任务,可是飞机很快就被敌军击中,飞机坠海。
男主回想起当年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亲眼看见圣火点燃,然后在5000米的比赛中,原本落后的男主,脑中想起哥哥的呼唤,成功开启极限加速模式,超越所有选手赢得冠军,并且创造了世界纪录。
我想导演在这里想表达一种:这人已经达到了大多数人都不可企及的人生巅峰,尽管如此,对男主来说,“洒家这辈子值了”这种消极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他还将经历更多的考验。
画面切换回坠海场景,男主挣脱了卡住自己的飞机残骸,浮上海面,和另外两名幸存的小伙伴们一同依靠充气救生艇漂流在太平洋中。
此时,本片开启《少年派》模式。男主发现飞机,释放信号弹,但无效。不久后,救生物资不够了,几个美少年恰好抓住一只暂靠在救生艇上的大鸟,可惜大家面对生鸟肉这种东西还是吐在了海里。幸好可以用鸟肉捕鱼,于是大家开始过上了天天吃刺身的日子。有时,男主会还念母亲的手作意大利家乡菜。
18天后,大家变得很苗条,夜晚面对星河,开始进行哲学上的探讨,遇上暴风的时候,小伙们背诵圣经来度过为难——这是本片中对于主角信仰问题为数不多的描写段落——下雨的时候,小伙们才能喝上一点淡水。后来男主练就出徒手捉鱼以及杀鱼的本领。
终于,又有一架飞机飞过上空,男主发射信号弹,飞机却向救生艇扫射。大家跳下水,却又遭遇鲨鱼群,有一只中弹的鲨鱼立即被同类啃噬,小伙伴们爬回救生艇,一边和鲨鱼搏斗一边修补救生艇。若干天后,一名战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逝世,路易和飞行员菲尔将其水葬。
45天后,路易和菲尔瘦得像今年圣罗兰春装发布会的模特一样纤细。终于,他们的救生艇被日军巡航舰发现,他们被关进了战俘营。反复拷问并无效后,他俩被押送到一个大的战俘营中。男主发现自己来到了日本,感叹本应去东京参加奥运会的。
在电影开场一个多小时之后,本片终于进入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模式。
战俘营的长官是一名英俊而邪魅的日本青年,名叫渡边大鸟。而营中的其他战俘也个个帅得惊人,这阵容让人有种打开了奇怪MKV的错觉。
渡边一上来,就因为在初次对视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情绪而去抽打路易,之后又是虐待。嘛……渡边对路易似乎格外感兴趣,总是挑各种理由对其施暴,夜闯宿舍下狠手抽打,一边抽打一边递手帕,还说出“为什么总是让我想教训你!”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话语。
男主后来因为其世界冠军的身份,有机会去东京的广播大厦向全世界通报其还活着的消息,但路易没有受到物质上的诱惑,拒绝按照剧本念台词广播虚假消息,于是又被遣返战俘营。
渡边见到他非常高兴,又将其虐待了一番。“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你会是我很要好的朋友,但却是日本的敌人。”渡边说。
有一天,渡边升职,特地来到路易身边向其道别。态度好像还有几分小娇羞,男主只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致意。不久后,渡边就离开了。
一日,战俘营遭袭,战俘们被转移到煤矿做工。
煤矿的长官一走过来,男主像常年被婆婆欺凌的小媳妇一样差点晕倒在身边的人身上,原来长官正是渡边,诶好巧喔。渡边见到男主似乎非常高兴,又上去将其抽打一番。
之后的某一天,特意让男主双手举起木材罚站。男主不愧是夺得过世界冠军的男人,毅力远超于常人。最终渡边的精神先崩溃了,冲上去将男主又抽又打,之后又独自默默哭泣。
终于有一天,日本宣布投降,大家自由了。
路易默默走到渡边的寝室,进行道别,大约已经被押作战犯的缘故,渡边并不在那里。
路易荣归故里,娶妻生子,皈依上帝。
片尾字幕中写道,路易最终选择宽恕敌人,再次来到日本,并想见渡边,但被拒绝。
啧啧,这段非常傲娇的剧情,如果演出来就好了。
路易赞佩里尼本人算得上是安吉丽娜茱莉的邻居,老爷子一生经历丰富,据说比电影精彩无数倍,可惜在14年去世了。
安吉丽娜茱莉的导演功力还不错,场面精致,演员俊俏,视效美丽,而且隐隐的也表现出一些人性中能共鸣的部分。由于本子是科恩兄弟的,而问题又太多出现在剧情编排上,所以只能说茱莉把她自己那份工作完成得还不错。
但就最终作品来说,一个伟人或者说一部传记片,不能仅仅罗列一个人一系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能甄选出能贯穿起角色一生的细节,展现其最有性格特色,最富个性魅力的特点,这样才能打动观众,并最终实现对主角原型的致敬。
在这点上,这部片子并没有做到太好,信念和信仰对一个运动员出身的军人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单就这两点并没有做足够的铺设,男主坚不可摧的特性,被表达得不够,实在可惜。诚然,这仍然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剧情流畅,制作精美的美国主旋律电影。虽然比不上坂本龙一,但是石原贵雅出演的渡边,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还是推荐一下大卫·鲍伊和坂本龙一主演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搜狐有高清版。
END
≪坚不可摧≫,前有韩国人抗日,这回又来了美国人抗日。这虽然是一部战争片,却没有大场面展现战役。但却用了大量以记叙文的方式描写一位奥运青年忍一时痛苦,赢一世辉煌的坎坷经历。也算是部励志片吧,至少能鼓舞观众。配音,虽然还是老张那样,但居然是彭尧配男主角让我惊喜又意外。总之,值得一看。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用在路易·赞贝里尼身上恰如其分。这位传奇人物是奥林匹克长跑选手,参加二战坠机在海上漂流47天,被俘后经受日军三年的残酷折磨,高龄80之年跑步传递圣火,并在临终前见证了自传电影的完成。然而彪悍的人生放在新手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手里,就有点叫人掌心捏汗。《坚不可摧》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是朱莉的导演处女作,她于2007年拍过纪录片《天涯共此时》,2011年又导出同为战争题材的《血与蜜之地》。她的野心也异常彪悍,第三部作品就要冲击奥斯卡。不过此举显然遇到了困境,赞贝里尼的人生实在太丰富,以至于她不知道该挑哪些作重点展示。
不过朱莉找到了应对之策,在博览了数十部同题材佳片后,她满心认为只需博采众家之长,依样画葫芦,便能拼凑出一部传记佳作。于是在《坚不可摧》中,有经验的观众便能依次看到《珍珠港》,《火的战车》,《少年派》,《重见天日》,《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登陆之日》,《阿甘正传》,《铁路劳工》,《太阳帝国》等片的影子(在我看来,有一个镜头还颇像《雪国列车》)。可是材料虽然充足,杂拌的过程却生硬粗暴,模仿痕迹浓重也就罢了,不同叙事线之间的衔接也大为僵硬,要不是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由始至终光鲜夺目,真要怀疑前后段落出自不同的电影。
似曾相识倒无可厚非,毕竟冲奥电影越来越趋于一个独立的片种,同质化严重。学院派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片尾打出补充字幕和人物简历。然而,字幕本应属于锦上添花,《坚不可摧》战后赞贝里尼对日军军官选择原谅的主题升华,仅用了寥寥数行字幕就交代完毕,主角被信仰拯救也是一笔带过,均显得避重就轻。如果结合原著,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显然比战俘营受虐更有戏剧价值。为何他能心安理得宽恕?考虑到进入被俘后,影片基调有向“虐恋情深”转移的趋势,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
科恩兄弟操刀的剧本,重心选取上令人费解,在朱莉的导筒下,更产生一种迟滞感,尤其体现在场景的转换中。新导演朱莉这回是被老编剧牵着鼻子走,暴露出艺术视野和叙述功底的匮乏。全局失当,好在细节仍足够抓人。片名《坚不可摧》,体现在汪洋漂流和战俘求生。于前者,是颜值登天的小鲜肉们逐渐憔悴虚弱,皮肤斑驳,脸色从蜡黄到枯灰,周身瘦骨嶙峋,被迫吞食生肉,在惊涛骇浪中祈祷,头顶是日本战机,身下是漏气的皮筏和虎视眈眈的鲨鱼,并要忍受同伴的死去。进入47天,生命像是进入了一种静止,白云凝滞不动,海水也成了死水,日舰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像幽灵,对此他们连惶恐的力气也不剩了。
此后作为重头戏的战俘生涯,进一步考验意志。表面来看,虐囚段位并不高,无非殴打、浇凉水、大声呵斥、做苦力、跑到死、掌耳光和举重物,而且变态军官施虐时还受到下级阻力(据说该片遭致日本观众抗议,但影片恰恰表现了禽兽只是日军中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美化”意义)。刑罚仅停留在皮肉伤害,未能动摇战俘团结患难之情,但对求生本能的摧残却是彻底决绝的。战俘没有生的希望——盟军战败,他们将永无天日,盟军胜利,他们又会遭到屠杀,所以此时坚持活着反倒需要真正坚不可摧的勇气。这是影片在励志层面释放的正能量,只是客观来看,战俘营人人向死而生,赞贝里尼一角即便经受加倍虐待,仍多少显得泯然众人。总的来说,这片子像鸡汤,没什么内涵,也没太多营养,但成色光鲜,分量够足,喝下去暖胃挺舒服。寒冬腊月里,不寄经典之望,来上一碗无妨。(文/方聿南)
说良心话本来这部片子我是准备打三星的,但是看了评论区的各种声音,我果断决定给四星了。当然不乏有打五星的人可能还会觉得我给的低,而我对电影的要求是只有绝对经典和几乎没有瑕疵才给五星,所以四星确实可以了。
好了,言归正传。从影片本身来讲,我其实也挺纠结的,思来想去,我的答案是7.9,比综合高出1.1分。
首先还是讲讲不足吧。看到评论中很多人多说影片过于平淡,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一直到结尾,好像也没什么升华。确实,在我看来作为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传奇故事,本来是有很多可以拿得出来的点的,可以像《阿甘正传》一样精彩纷呈,但是结果是不太尽如人意,在手法和技巧上不敢太恭维。估计需要有些耐心的观众才能坚持看完,不过也许导演力求真实,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也说不准。总之,剧情略显乏味,是唯一的不足,也是致命的不足。
接下来,我就要为该片鸣不平了。每个人心中对于好影片的定位都不同,但是本人最讨厌就是恶语中伤的。在评论区看到有人说,“不知道这片子哪好,怎么还这么高的分”。还有说它前面像什么,中间像什么,后面像什么。还有说它没有立意,最恶心的就是说强行黑美国,说什么美国就是打不死,还有上帝保佑。看到这些神评,我几乎要爆发!
第一,关于影片质量的问题。我认为一部影片的成败好坏不是你说我说就能来妄加评判的。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在今天看来一文不值,明天或许它就被万人敬仰。何况,6.8分给的不高。
第二,关于本片涉嫌抄袭其他影片风格的问题。我想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什么错的,抄的好了那叫本事,学不像了那也是勇敢尝试,有什么可嘲笑别人的,至少人家在学习。昆汀塔伦提诺就曾坦言,我的电影都是抄的,可以不妨碍他这样一个鬼才的诞生。
第三,关于美国影片爱美国的问题。原评论讽刺美国拍的电影,什么不可能到美国人那就成可能了。什么子弹打不死,怎么折麽也不死,我好伟大啊,我是美国人,还有上帝啊………我想说这他妈是一部纪实影片,事件本是如此,何必扯些没用的。难道诋毁别人就能抬高自己吗?写此评论的人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沙文主义者!
第四、关于影片立意的问题。它就是个纪实影片,你要它什么立意?纪实纪实,最关键的就是还原事件始末,让更多的人记住它,是对当事人的纪念、缅怀、尊敬!难道不戴高帽子的电影反而让你们不习惯了。什么题材就有这么拍摄手法,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平淡的讲述也未尝不好。
刚开始以为在看二战片,然后看到了少年pi的漂流,后来却是肖申克和辛德勒的即视感是肿么回事?话说路易和渡边相爱相杀的节奏又是神马情况?。。。最后却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原谅的故事,但背后的岁月沉淀也只有字幕来代替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战争真TM太残酷了,活着太不容易了~For peace!
最大问题还是定位太低,把一个真人真事搬上银幕,除了把人生磨难具象化成了一个日本军官外,没对故事作任何挖掘。过于重复的苦难,正能量煽情泛滥,而战后重返日本这最值得挖掘的点竟然用一行字幕就交代完毕,真是浪费了如此豪华的制作,迪金斯的摄影太美了,倒是德斯普拉的配乐有点失望。
颁奖季申奥就是一种类型片,拍的好烂倒无所谓,重点是你要遵守学院派的规则和玩法,安吉丽娜·朱莉再次证明了自己毫无导演才华。一个传记故事,像是拍了4部让人眼熟的电影,复杂的故事反而成了毫无取舍的流水账,苦难就只是日本军官的肉体折磨,肤浅且松散的只能欣赏罗杰·狄金斯的摄影了。★★☆
这片剧情用一句歌词就可以概括,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这位著名女导演不懂励志和纯虐是有区别的... 血条长并不是鸡汤...
15年初在电影院看的 非常喜欢 我都不明白网上为什么评价这么低 冲着主演“cook” 电影前半段少年派 后半段战场上的快乐圣诞 还要什么自行车!
其实啊!豆瓣的评分有时也不一定有代表性。不过最后没有深挖重返日本的事确实可惜!
1.空战英豪+火的战车+少年派奇幻漂流+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2.黑暗里的微光隐隐的,但却能照亮整个天际!说的就是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的配乐;3.石原贵雅演得真棒;4.转场很生硬;5.没听错的话,片尾曲是酷玩的歌;6.注意一下,这片编剧是科恩兄弟、摄影是罗杰•狄金斯、而字幕翻译则是贾秀琰……
坐在电影院好怕被当成日本人啊…
绑架观众情感的混蛋行为。
朱莉从外语片《血与蜜》到这部,都是战争片题材,都以人肉身承受的巨大压力为重点,但很可惜,都没能深入挖掘人物核心抗争力的源头。。想说信仰,或更广义的东西,但两头都没顾上似的,再加上阿甘、少年派、劳伦斯先生三珠玉在前,大概科恩兄弟坐镇剧本也写不出花样吧?可惜啊。男主不错
不能更赞
渡边一定是深爱着路易。
自己合成/国语配音02:17:28/坚不可摧 Unbroken 2014 正版重混中译 国语 DD5.1 48 kHz 448 kbps.ac3
“能忍一时之痛,便能换来一生的希望” 开头空战以为是《珍珠港》,参加田径跑步后变成《阿甘正传》,漂流海上又转为《少年派》,没多久变成《为奴十二载》,战俘营恍如《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最后救赎又成了《辛德勒名单》……OMG
人家罗杰迪金斯都多大年纪了还跟你这上天入海的折腾,又是俯拍又是剪影交足了功课,那两兄弟估计是挂名的这本子半点科恩气质都没有我也不说了,你有钱有名当然可以任性但这么多牛人帮你就拍个超长sm大片好意思么……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为了看miyavi去的 颜值太高了再加一颗星
绝对是今次颁奖季最水的一部片,把大量成功类型片的要素生拉硬扯到一起拼出这么个四不像。也就是刷刷演员的脸能看下来,不知道国内上映时能靠茱丽的人气骗到多少人进电影院。【求她别再导片了,简直是战争苦情界的沙马兰
130分钟【由多部看过的二战影片+少年派拼凑而成】的正片还没有最后1分钟的真人影像感人,还好死不死地一副传教士恶心的悲天悯人嘴脸。为何科恩兄弟+迪金斯+德普拉先生要趟进朱莉导演的片这种浑水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
本来非常好的一个题材被朱莉平庸的才能浪费了,男主奥运冠军、被虐战俘、虔诚基督徒的多重身份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从原著来看,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更值得着墨,本片却将重点放在了战俘营的经历。然而同样是被虐待,本片的冲击力却远逊于《为奴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