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

喜剧片美国2006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  肯·戴维蒂安  路奈尔·坎贝尔  帕米拉·安德森  简·帕雷特  鲍勃·巴尔  

导演:拉里·查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波拉特 剧照 NO.1波拉特 剧照 NO.2波拉特 剧照 NO.3波拉特 剧照 NO.4波拉特 剧照 NO.5波拉特 剧照 NO.6波拉特 剧照 NO.13波拉特 剧照 NO.14波拉特 剧照 NO.15波拉特 剧照 NO.16波拉特 剧照 NO.17波拉特 剧照 NO.18波拉特 剧照 NO.19波拉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6

详细剧情

  电影用讽刺癫狂的手段,展现了哈萨克主播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到美国的一场“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萨克国内是个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长用粗俗搞笑的桥段吸引观众眼球。他的家人也有点儿“怪”,妹妹还获得“风尘小姐”的第四名。  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被派去了美国进行文化学习,并拍回来一部纪录片。波拉特和制片人在人们的欢送下来到了光怪陆离的美国。他开始学习美国的礼仪,接触美国的文化,然而却处处碰壁,处处闹出笑话。这天波拉特在电视上看到心中的美丽女神,心驰神往,甚至忘记了此行任务……能否学成归国,对于乐不思蜀的波拉特还是未知数呢。

 长篇影评

 1 ) 《波拉特》:恶搞纪录片

【影评】《波拉特》:伪纪录片恶搞美国主流伪文化

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据说编导们架构了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便采用了偷拍的手法。 对于偷拍的节目,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在国内大体是新闻类型的,例如卖假货的人如何信誓旦旦之类。而在引进的国外电视栏目中,笔者经常会看到某些恶作剧的设计,然后偷拍下无辜者的表情。大概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偷拍在国内是一种揭露的手段,国外则是一种游戏的态度。而《波拉特》则将国外恶作剧的手法引入到了电影之中。 波拉特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是主演科恩这个无厘头的脱口秀主持人在自己的栏目中创造出来的,然后赋与这个人物一个真实世界的身份,然后让他开始周游美国,没有剧本,所有的拍摄计划都是随机的,只是导演在最终的剪辑中会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拍摄方式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波拉特这个人物的虚构以及这个人物个性的,思想上的虚构,否则我们的确可以看作是一部纪录影片。由于偷拍手法的运用,大量群众以一种最真实的原貌出现在镜头前,所以这种真实性还是极具纪录片风格的。但由于创意上的不同,此片当然还必须归结于电影的名下。 其实,这种拍摄方式是极具创新意识的,几乎可以认为是电视栏目的电影化,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电影化的纪录影片。 以上是关于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证明了此片的特立独行,以及此片的新颖所在,相信以后会出现许多类似的影片,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问题回归到电影本身,恕笔者孤陋,如此恶搞的影片也许是头一次看到。 波拉特是哈萨克的一名节目主持人,闭塞,偏执,为了向世界最文明的国家学习,他踏上了美国的领土,想看一看应该向美国人学些什么,于是,故事便产生了。在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主题,就是影片将带领观众看一看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但很不幸,在所有的眼中,这个波拉特是个异物,他的无知,他的男权色彩以及他的反犹太思想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非现实中的人物,而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观看现在的美国,肯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我们看波拉特的生活,在电影中,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几乎处于严重落后甚至愚昧不合现代文明的状态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没有罪恶,也没有现代文明,只是单纯得甚至违反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意义。笔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波拉特的背景设立在哈萨克斯坦,虽然其前身有独联体的背景,但显然不会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原态中。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表现出与美国现代文明相对应的一种简单来,而运用的手法则是夸张的恶搞。这令笔者想到了《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现代文明的可乐瓶子造成土著人的惊慌,于是开始了还瓶之旅,以一种真实的简单去面对所谓现代文明中的复杂。 很明显,《波拉特》这部影片的对立面设立与《上帝也疯狂》是具有相通性的,只是手法令人的确瞠舌。来到了美国后,简单的波拉特看到了美国所存在的各种主义,有同性恋,有色情行业,有女权主义者,还有背着基督教名义而实行的邪教教会,而他最大的愿望,见到美女并与之结婚在这所有的主义中都显得极为滑稽。一个简单的人运一种极其简单的思维以及极其简单的心理动机或说愿望而追寻着他的美国梦,但他所看到的美国没有梦,所有的梦似乎都不是正常的,而他的简单在这种非正常的主义面前变得滑稽了,于是,一种反讽的意味从影片中体显了出来。正如《上帝也疯狂》一样,文明的好战在简单的土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怕。 当无厘头的恶搞体现在一个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的身上,那么所有的正常人都被这种恶搞游戏在其中了,而自身却无法知晓,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科恩显然将其脱口秀节目中的拿手绝技运用到了影片拍摄的行动中,八个人的摄制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复杂,于是,除了科恩所扮演的波拉特以外,所有剧情其实都是真实的,都是具有纪录性了,只是这纪录性被波拉特恶意地嘲讽了。 由此可见,此片的拍摄机制,拍摄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的确算得上另类,但事实上其内在表达的主题还是极其鲜明的,那种对美国社会各种主义的反思则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被谴返回国的波拉特终于能够以微笑面对镜头了。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简单学习复杂,而复杂却是一种沉重的无理想状态。 韩兮 2007-7-8于通州

 2 ) 转一些这部电影的资料

《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片名原意为“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美国喜剧电影,由英国喜剧演员沙查·巴隆·科恩饰演。该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哈萨克斯坦记者“波拉特”在美国的旅行故事。

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1971年10月13日-),英国喜剧演员、犹太人,以出演一系列成功而充满争议的角色而出名,包括波拉特。科恩出生于英国伦敦哈默史密斯,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历史系。科恩更因在《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中演活波拉特一角而获得多项奖项,包括金球奖(喜剧)最佳男主角。

该片讲述“波拉特”(Borat)离开在哈萨克斯坦的家前往美国,并遵照哈萨克斯坦信息部的吩咐摄制纪录片。他留下自己的母亲、妻子和村子里的强奸犯,与胖子制片人Azamat一起上路。片中表现了波拉特与美国人进行采访及交流的场景。拍摄期间,受访者都以为波拉特真的是一个不懂美国习俗的外国记者。

本片大部分场景没有剧本指导,大部分角色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只有波拉特、Azamat、帕米拉·安德森(科恩的老友)、妓女Luenell、店主Ashwin、波拉特家庭成员、以及告知波拉特妻子去世消息的电报报信员,是专业演员。

片中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描述,与该国真貌几乎毫无联系。片中,波拉特家乡的村庄实际上是在罗马尼亚的歌罗德村(Glod)拍摄的。饰演波拉特妻子的女演员,则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移民到罗马尼亚的哈萨克斯坦人。波拉特邻居叫“努尔苏丹·图亚克拜”,实际上是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和反对党的扎马可汗·图亚克拜两人名字的混合体。片中有被指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大幅照片,其实是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

片中并没有使用哈萨克语,据称是说哈萨克语的对白其实是罗马尼亚语。片中使用的西里尔字母是俄语形式,而非哈萨克语形式,而且片中书写的“哈萨克语”不是拼写错误,就是胡言乱语。例如,宣传海报上写的“BORДT”,就使用了西里尔字母的D代替英文的A。另外,波拉特自己使用的则是拙劣的希伯来语。扮演其拍档Azmat的基尼夫·大卫顿(Ken Davitian)使用的是有东部口音的亚美尼亚语。另外,片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还取自斯拉夫语族,例如波拉特的招牌问候语"jagshemash"(jak się masz)和 "chenquieh"(dzienkuje)则分别是波兰语(或相关语种)的“你好吗”及“谢谢”。波拉特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对自己的牛说 "Tishe",但该词在俄语、南斯拉夫语和捷克斯洛伐克语中表示“安静”(分别拼作тише及tiše)。

据报道,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波拉特的古怪行导致了91次报警。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该片的反应在《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关于推广国家活动的文章中论及。

影片中波拉特的灰色西装在整个摄制过程中都没有清洗过,因为这套西装要有“外国的味道”。

影片中令波拉特出洋相的自动扶梯是在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的机场(片中表现为纽约的JFK机场)。

波拉特在片中想要购买来“杀犹太人”的枪是以色列沙漠之鹰。

当以色列记者采访沙查·巴隆·科恩在片中为什么使用希伯来语时,科恩回答说:“噢,我看你在说哈萨克语!”

金球奖
最佳影片提名(音乐剧及喜剧)。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音乐剧及喜剧):沙查·巴隆·科恩。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广播影评人协会
最佳喜剧电影奖得主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
最佳男演员奖得主:沙查·巴隆·科恩。
英国影评人协会

年度最佳英国男演员提名:沙查·巴隆·科恩。
获选十大影片

美国电影协会2006
时代杂志
滚石杂志
新闻周刊
纽约邮报
Us Weekly

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6%8B%89%E7%89%B9_(%E7%94%B5%E5%BD%B1)&variant=zh-cn

 3 ) Borat:嘲讽美国

今年在欧美掀起狂潮的,竟是由英国喜剧演员萨沙·伯龙·科恩(Sacha Baron Cohen)所饰演的虚构的哈萨克斯坦电视主播Borat。在YouTube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许多电视中的搞笑片段。《时代》周刊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赶在电影上映之前探讨Borat笑声之后的意义,似乎值得深谈。

Borat看似是在嘲笑哈萨克斯坦,一个大多数西方人都从未听说过、更遑论到过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世界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的代表,在这里生活条件落后,汽车不靠引擎而靠牛来做动力,女性不被尊重没有性自主,犹太人还在遭受压迫与歧视;这里的人们有着奇怪的口音,还有不寻常的爱好,例如猎狗和在河边晒太阳。难怪连哈萨克斯坦政府都坐不住了,花钱在纽约时报买下整版广告,宣传自己国家的正面形象。

然而Borat是为了嘲笑哈萨克斯坦吗?Borat的美国之旅,也许更想嘲讽的,正是今天美国的主流文化。这里的人奉行政治正确,虽为自由的国度,说话却要小心谨慎,避免得罪各种少数族群;然而在这种谨慎的外表却只能掩盖而无法消除种族的隔阂,社会的分裂。没有一个美国人敢公开喊出反犹太人的口号,但反犹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一旦一个(装作)不懂社会潜规则的哈萨克斯坦人公开亮出“杀死所有犹太人”的立场,却会有人跟着响应(当然,Cohen自己也有犹太血统)。另一方面,这种害怕刺伤他人的掩饰有时又是如此的可笑,以至于人们都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无论Borat做出如何疯狂的举动,都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切根本就是一场闹剧——这也许部分应归咎于美国大众对不同文化了解的缺乏;正因为不了解哈萨克斯坦,才不敢戳破皇帝新衣的儿戏。

Borat的好笑,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在于他的不自我设限,任何敏感的话题,从女权主义到种族主义到正面评论他人的容貌和穿着,都可以被当作笑料,也让观众在笑声中,尝到一丝无奈的讽刺。

 4 ) 第一次坐在电影院台阶上看完一部电影

当时上映的时候,整个美国都火热了。电影院N场爆满。我坐在走人的楼梯过道上看完了这一步电影。
虽然笑得差点喘不过气来,但回头知道自己笑得不是那个喜欢Anderson的
可爱傻男人,而是我居住了10年的美国。
美国就TMD是一个流氓。活生生把一个纯朴的Borat弱小的心灵一次次蹂躏。他经过被判,他经过挫折,他甚至经过失恋和被嘲笑,但对于一个来自小地方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他最牛X的经历。
就像有人坐在北京后海的酒吧里嘲笑来京务工的人们一样,他们何尝不是
由纯朴变为圆滑,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他的诋毁和侮辱,他们无奈的成为
了人人害怕的年前抢钱党或者飞车抢包党。
唯一觉得的欣慰的是,美国还算是一个幽默的民族,他们把真的,假的,假的真的都拿出来嘲笑一番,当然肯定是笑别人再抽自己。值得敬佩。
Borat是我去年看过最好的一部戏,哥们那一大白屁股我至今还没忘。
当最纯朴的人遇到最发达的社会,注定是一个蜕变的悲剧,当然,导演是按照喜剧来编排的。
人家哈萨克人也有提议说这部片子侮辱他们的民族的,但只是少数。并不像我们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民族自尊拿出来,一会说广告辱华了,一会说谁的话怎么了,就连发哥演一个新加坡海盗都被扣上无耻的“辱华”帽子。网民成千上万的嚷嚷,民族自尊心不是嚷出来的,是把自己最不文明的东西拿出来,还敢展示给别人看,自己却觉特光彩的那种。
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小鞋,男人的长辫子,独生子女制度都是我在国外被问过千万遍的话题,我并不觉得提问的人辱华,是因为他不了解。你说了咱的国情人家不就了解了么。别那么害怕那自己家那点破事儿出来抖,抖一抖没坏处,发霉的虫子都出来了,最怕的就是不抖,藏着,让人给揪出来脸上挂不住还跟人家无理取闹吵架。
电影触及了我们XX总局一碰就炸的同性恋、政治、男女关系、女权主义等等你能想到一切肯定会遭封杀的话题。这不,片子除了PP上马赛克了一下也没怎么处理了。这叫尊重导演,尊重花钱买票看得我!!
我的话讲完了,偏题。
Borat无敌!

 5 ) 重口味,慎入。

用荒诞现实主义的手法调侃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让你抽筋地笑,尴尬地笑,会心一笑。大量的限制级图像对于成人心灵的伤害和儿童一样大。除了少儿不宜,观看本片时请勿进食、谈恋爱……就像在如厕的时候不能做的那些事一样。

 6 ) 听说在美国很火,但是我实在接受不了里面的油墨

波拉特大叔就是个无法理喻的怪胎~

当然,美国人的确是在自嘲~

我相信他也无意丑化哈萨克斯坦~

但是我实在无法看下去~

完全的屎尿屁笑话~

如果能适应这个丝带儿,也许能看出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我道貌岸然惯了,所以还是接受不良。。。

 7 ) 常识是什么

我们总以为有一些东西是常识,但是文化的差异是巨大而有趣的。
片名很有趣: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困难的,很多我们称为陋习。
讲不清楚什么叫人类进步,讲不清楚什么叫尊重。

Sacha是一个没有权威感的人,很棒。
对于自己的文化、环境敢于嘲笑,作为犹太人,却可以不正经的玩笑他。难能可贵。

所以作为个人,我这样的一个个人,learn what from America才是对的、好的、应该的呢?有标准和指导吗?

 8 ) 要赖只能赖上帝

    很久以前看过一套美国电视节目,叫“X”什么,记不住了,节目的形态大致是恶搞+真人秀+偷拍,每期节目都请一大堆现场观众来和主持人一起比X的手势,所以我记住了一个X。而真正的节目主点是播放主持人扮装成各种各样的人去整人然后偷拍的情行,比如有时候主持人会扮演成一个相亲者,去和姑娘们相亲,然后状况百出,或过于粗鲁,或过于紧张,然后姑娘们做出的各种自然反映都被偷拍了下来,再然后拿到节目上播,被偷拍的人们也会被请到现场,与观众们一起尖叫、欢笑、鼓掌……

    美国人好像挺好这口的。

    所以在我看来《波拉特》就是“X”的升级换代,只是这次前因后果叙述得完整些,故事情节连续些,料放得多些,玩得猛些,但是换汤不换药,我一直觉得这位波拉特就是当年那位“X”的主持人,那哥们儿经常幻化成各种形象出来见人,而且老外们又都长得差不多,so...嗯嗯。

    《波拉特》又名:《波拉特:哈萨克斯坦人的美国学习旅程》、《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担而学习美国文化》等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片子在走边缘路线,而且是奔着得奖去的。

    影片确实很边缘,被偷拍的也尽是些边缘人物或团体:犹太人、女权组织、黑人、同性恋、吉普赛人、极端宗教份子、妓女……

    但这部影片其实根本没有立场,既不站在强势一面,也不倾倒于弱势群体,完全中立。所以影片上映之后才会有弱势群体声讨反对,而强势的一面才会一笑置之或者大力追捧,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弱势群体要的是关注,而强势的一面总要表现得宽容,不管实事是不是真宽容。

    一切矛盾、冲突大概都来源于不了解。而不了解可以赖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方面,甚至可以赖到上帝身上去:当初为什么要毁了巴别塔、搅乱人类的语言?可是上帝也会怕啊,如果人类齐心合力建成巴别塔上帝将会被拉下神坛。所以宽容并不是人类甚至是神类的本性,相较之下误解可能来得更重要些,所以波拉特在美国状况百出并不是反映哈萨克斯坦落后无知,美国人并不用沾沾自喜,如果反过来一个美国人去哈萨克斯坦学习依然会状况百出,因为不了解,也不想真正去了解。

    因此波拉特也并没有通过学习了解美国,他根本就没顾得上学习,他在美国完全我行我素,以自我的方式行事,所以他带回过国的不过是iPod和mini iPod、恨犹太人变成恨基督教,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让大家都抢着去说话,可却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些什么,这东西大概是在巴别塔倒下的时候上帝赐予给人类的。

    而《波拉特》获奖大概是给各方面都找到了一个出口,不论是弱势的声讨还是强势的宽容,之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还是甭琢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件事了吧。

 短评

太贱了……肆无忌惮地在“喜剧/闹剧”中呈现偏见,唔,它的畅销说明了这些偏见的根深蒂固。anyway,科恩的演技还真是到位呢。此后的《布鲁诺》更是如此,虽说好莱坞是被Gay和犹太人把持的,却也容得科恩如此嘲弄。当然另一个角度看,科恩调戏的却是所谓“政治正确”,吐槽至此当属极品

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胖朋友不辞而别后Borat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的那番话竟让我觉得有点儿伤心。

13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无法忍受啊,恶搞哪里还有下限啊。。。哈哈哈哈哈哈哈,打码都那么没技术含量。。。哈萨克斯坦怎么没把这剧组暗杀啊哈哈哈哈哈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恶搞的精髓中,还能再增强些力度么?其实此片的深度可以更高些的,电影技法上已经很成功了

1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剧情太搞笑,居然都笑到掉眼泪~

18分钟前
  • taki zhang
  • 还行

萨莎·拜伦·科恩说:我拍电影是因为我想拍些我这类人喜欢看的东西,而我恰好就喜欢看些变态的东西。我想我也是他那类人。

2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窝巢,继续碉堡了!看到两人在床上打架那段实在忍不了了,超我底线啊!不过这种记录形式很有味道, 萨莎·拜伦·科恩太牛逼了!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毫无节操下限可言的伪纪录片式屎尿屁喜剧。让我从头乐到尾。比《独裁者》犀利重口一百倍!拍摄方式近似于偷拍,除主角外大部分被拍摄者并不知道是在拍电影,真把主角当成外国人。剧组甚至接到了90多次报警,并被拍摄者起诉。实在佩服他们的胆量啊!指桑骂槐反讽美国文化真是刀刀见血。不忍直视的神作!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我心中最好的喜剧之一

3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Borat并不疯狂...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36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比独裁者更有风格,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前者

4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尴尬癌患者谨慎食用!!!分分钟让你原地爆炸!!!

45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还行

纯恶搞,就跟小独立导演搞的小B级似的,里面出现流浪者之歌的原声片断,嘿嘿,吉普赛。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拜伦科恩远远不止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政治行动者。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一切,恶搞一切,意淫世界。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说它是喜剧的人,只看懂四分之一,说它是悲剧的人,只看懂二分之一。说它恶搞的,只能说明没看懂。

53分钟前
  • 找钱人
  • 力荐

don't like it. too crude.

56分钟前
  • Jean
  • 还行

太粗俗了

59分钟前
  • dotann
  • 还行

贱过了底线后,竟然无法收拾。用了3天看完,一直没有找到高潮点。即便笑点密集……

1小时前
  • ZeonGin Sou
  • 推荐

好看是好看,很多地方笑的半死,但是太屎尿屁了点,易引发不适……(那段国歌亮了)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其实就置身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

1小时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