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骏马

剧情片香港1995

主演:腾格尔,娜仁花

导演:谢飞

 剧照

黑骏马 剧照 NO.1黑骏马 剧照 NO.2黑骏马 剧照 NO.3黑骏马 剧照 NO.4黑骏马 剧照 NO.5黑骏马 剧照 NO.6黑骏马 剧照 NO.13黑骏马 剧照 NO.14黑骏马 剧照 NO.15黑骏马 剧照 NO.16黑骏马 剧照 NO.17黑骏马 剧照 NO.18黑骏马 剧照 NO.19黑骏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20:23

详细剧情

  在草原上流传了多年的《黑骏马》的旋律中,离家十二年的白音宝力格(腾格尔 饰)重返草原,他要找到当年抚养自己的奶奶和青梅竹马的索米娅(娜仁花 饰)……幼年丧母的白音宝力格被父亲送给善心的奶奶收养,他和一般年纪的奶奶亲孙女索米娅自此开始了四季迁徙的牧民生活。在白音宝力格成长为少年时,一匹小马驹偶然跑到了他们的蒙古包外,这匹被名为钢嗄哈啦——黑骏马的小马陪伴着白音宝力格成长为少年。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来信,要求白音宝力格去城里的学校上学,在分别的前夕,不忍孙子离去的奶奶做主,让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订婚。三年后,学成乐器的白音宝力格归来,却发现索尼娅已怀有别人的孩子,无可奈何的白音宝力格再度离开了草原……  本片根据张承志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牧区皮囊下的普通故事

这难道就是牧区版的《暖》?(不过我还挺喜欢《暖》)这更像是一个套用牧区生活、少数民族、田园牧歌式的外壳,而内里实则是个苦情故事,苦到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爱情故事。看完我都惊了,明明这类故事类型在大陆电影非常常见,为毛叠上少数民族buff就能一跃到8分+,其实事实是这种“青年小有成就回乡下老家看初恋”的故事本来就很容易被打高分。在这样的电影里,我是不可能代入那个青年的,也对这类形象没有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只是在想这些女孩儿,到底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认识什么样的人,才能打心眼儿里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真正完成一定时间的教育。最后女主说出那段话后,我都已经开始愤怒……唉:-(不过像一些网友说的,歌颂女性的苦难这点我没有看出来,以后这种乡土题材会多关注这点。 从台词、拍摄手法和最后演职人员表,我悟出来了,这应该不是给大陆人看的……我这个曾在内蒙古生活过的大陆人反正非常不喜欢。有一个疑问,并没有被汉族文化浸润过多的牧区人民为什么也会这么严重地接受不了甚至排斥未婚先孕、单亲妈妈?是觉得心爱的“女人”被“占有”了所以觉得自己没用?是单纯对那个男人的挑衅只能愤恨却又无计可施?还是这只是男主个人选择? 唯一觉得很棒的就是音乐。

 2 ) 奶奶,那份心境

就我个人而言,黑骏马趴下的那一刻,眼泪狂飙,实在是忍不住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老奶奶,她用她的爱包容了索米亚,她多么爱孩子。最后索米亚也拥有了这份情怀。

 3 ) 糟蹋了史诗般的原著

      张承志的原小说本是通过一对汉族小伙和蒙古女孩的两小无猜的爱情,反应由于民族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上的冲突最终导致爱情悲剧。故事主要是表现蒙古人的淳朴和对婚前性行为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包容,这是汉族人所无法理解而斥之为愚昧陋习的,如此的价值冲突造成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
    而电影虽然编剧是张承志,但影片作为大众电影明显淡化了民族之间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差异而造成的冲突,而主要表现爱情中男女主人公个人性格差异,这可以说是一个避免宏大叙事的好视角,但是人物刻画上略显单薄而造成汉族小伙给人以心胸狭隘之感,而不是价值冲突之惑。此片没有了原著荡气回肠之感,反让人如鲠在喉郁闷憋屈不吐不快。
    影片选角有种错位之感,主演腾格尔和娜仁花都是蒙古族,尤其是腾格尔形象怎么也不像一个汉族小伙,而娜仁花演此片时已三十四岁,演少女怎么看都不像,而其表演的中规中矩反没显出蒙古姑娘的朴质,单薄的面容与蒙古姑娘典型的敦厚长相不相符,她本人汉化严重的气质,给人一种人物关系错位的感觉,让我以为是一个蒙古小伙(腾格尔)与一汉族姑娘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在汉族姑娘受伤害时,蒙古小伙却心胸狭隘弃之而去。或许这种关于文化价值冲突题材的电影,不好找到汉族演员来演,但至少找个有标准汉族长相和气质的演员来演。
    影片汉语配音实在让人感觉到一种装腔作势舞台剧的味道。
影片失败之处很多,演员演得流于表面,汉族小伙白音宝力格这个角色充满了情感和价值上的矛盾,但腾格尔的表演太粗糙。
    片中本色出演的蒙古族老婆婆给我的印象倒是最深刻。
    导演注意到了该影片是个好题材,里面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元素,异域风光风俗,跨种族爱情等,但影片中各元素之间衔接融合不畅,尽管有亮点却没有成为杰作,糟蹋了史诗般的原著。

 4 ) 哭的一塌糊涂

从乌兰布统草原回来,骑马吃肉。想了解一下草原文化。挑了这部片子。先看普通话配音,立即又看了蒙语版。哭了两遍,哭的一塌糊涂。

配角选的都很好。几个小演员表演出彩。看见老奶奶真的好难过。画面都很美。草原四季特色鲜明。

故事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需要有一点人生阅历再来看这部片子。

虽然是蒙古族的故事,但是这样的故事可以打动所有民族。

 5 ) 平遥电影展 | 说说《黑骏马》

在平遥电影节的大屏上看完了《黑骏马》。听的是原汁原味的蒙古语,看的是2K修复版。谢飞导演的镜头每一帧都是一幅画,恰好第一场看的是《气球》,谢飞导演和万玛才旦对于草原完全是不同的诠释。

谢飞导演镜头下的草原有一种田园牧歌之美。电影就像是一首长长的抒情散文诗,有一种哀愁的美感。

先说说景别吧。谢飞导演给的景别都很到位。电影中有不少大全景,得以让观众窥见草原金色的日落,如同置身其中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感到天高地阔中风吹草地现牛羊。而人物的镜头以中景、近景居多,对眼神与神态的捕捉多过言语的明示。全景镜头中多有人物调度,影像缓而美。

关于情感的表达除过蒙古姑娘最后的那句“你有孩子的话,一定把你的孩子抱给我,不然我活不下去了”之外。基本上都是在可克制在隐忍,所有的情感冲突基本都淡化了,以至于最后蒙古姑娘喊出那句的时候,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经年累月的埋积在心里的阵痛。为他们不断错过的无法救赎的爱情而感到深深的难过和同情。

谢飞导演在映后说道事实上很多导演包括咔位很高的大导演们,其实并没有自己独立完成剧本的能力,并告诫青年导演,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只听自己的想法,而要去请专业的编剧来打磨剧本。

谢飞导演亦说,几十年过去了,他仍记得第一次读《黑骏马》的震撼与感动,他建议年轻人找来原作品读,毕竟电影和文学有很大的出入,有很多文字他是没有办法用影像表达出来的,而他依旧认为原作比电影要好。

在大屏上看到上世纪末的影像,仍然被画面的美深深震撼到了。那种美带着历史和岁月的温度,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的胶片的记忆,最最简单的设备,却呈现出了最有生命温度和自然生命力的作品。

 6 ) 那草原上的歌

  第一次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是在13年前,从一本文学刊物上看到这个让人落泪的故事,虽然当时年龄还小,却已经记住了这个叫刚嘎-哈啦的蒙古民歌。

  第二次看到《黑骏马》是在5年后一个午夜,一个人悄悄对着电视机悄无声息的落泪。

  没想到,这许多年后,我又想起了它,一个人在夜里再次感受一次这无边的悔恨。

  人在成长,所以每次看见天空都有所不同。虽然不曾生活在草原,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超过地域和时间的界限。我为《黑骏马》而哭,是哭那时光流逝的留下无边悔恨,草原上的爱情只余袅袅余音。

  关于本片,我不想写影评。当你太喜欢它,你会沉醉其中,你的人生投影在其中。我醉了。

  影片插曲《蒙古人》试听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5/12/blog-post_08.html

 7 ) 深沉的母爱~

  谢飞导演的作品,大学的时候看过,当时我尤其爱看国内的文艺片,讲草原的,小镇上的发生的故事等等.......今天无意搜索到这部片子,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部片子很好看,我想再看遍。
  上世纪的老片子对我来说有种温和沉静的力量,向一个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来以前的故事。片子中也确实有一位可爱的老人,她就是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的奶奶,这位普通的牧民从遥远的地方嫁来,一生带大了很多的孩子,她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把一个活着的生命扔到草堆上过。无论是小羊,小马,还是小孩,奶奶都可以养活。我觉得奶奶的话里头体现出了她观念里头的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很朴素的尊重感。奶奶的这种观念来自人类祖先的基因,也是人类一代一代得以繁衍下来的源头。
  当我看着镜头里内蒙草原辽阔的意境,草原,天空,羊群,蒙古包,牧民......我觉得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仿佛我来自那里,或者那是我将要去的地方。牧民的生活很辛苦,有多少人离开这里后再也没有回来,包括奶奶抚养大的一些孩子。同时,牧民的命运也同样的身不由自,仿佛是个轮回般的一代代生活。
   最近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而误会是常态。所以这个世界中才有这么多错误的相遇,所以我们见到的不幸感情远远比幸福感情来的多。而本片中的故事也同样如此。当白音宝力格遵照奶奶的嘱咐学成归家,打算和索米亚结婚,才发现索米亚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我读过《狼图腾》,所以知道一点牧民的生活习性,游牧民族因为环境,生活形态的关系,性生活倒是比较开放些。索米亚也是没有经住希拉那个男人的诱惑。但是因为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她只能错失和白音宝力格的缘分。我倒是不认为是伪道德让他离开,无论什么男人都比较难接受和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姑娘结婚的吧。白音宝力格的离开,就是和奶奶的永别,多少年后的游子终于回来寻找索米亚,索米亚已经是个形容有些憔悴的中年妇人,生活虽然很艰辛,但是看得出来总算是过得下去。
多少年后见面俩人自然有无限感慨,而索米亚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什么白音宝力格不是齐亚的亲生父亲?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有那一曲凄婉动人的“刚嘎哈啦”在夜的风中回响......
   最后索米亚在白音宝力格的身后大喊一句,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把他送过来给我抱养,我把他养成人再还给你,我自己已经不能再生孩子了,只有奶孩子我才能活下去.......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这是生命的轮回,奶奶的宿命在孙女身上延续,那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深沉博大如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
  

 8 ) 和导演一起看《黑骏马》

学校这几天在组织谢飞导演的电影放映会,同时邀请他在放映结束后做个简短的交流。今晚放的是《黑骏马》,蒙语原声配中英字幕,法译名《Conte Mongole》其实不算传神,会后跟导演交流后才知道钢嘎哈啦(Ganggang Hara)在蒙语中表示漂亮的黑色,电影和小说里被作为收养的小马名,更是电影中那首歌的名字。

“ 歌曲对整部电影而言都很重要,因为全片都在讲述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而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寻找。当白音宝力格(Baiyinbulag)找到索米亚(Somiya)时才发现她已不是记忆里的索米亚。” ——谢飞

故事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青梅竹马,一朝分离,君归之日,白璧微瑕。年少时气盛,不愿接纳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爱人,于是远走他乡,双鬓染白时再次相见,释然了却无法释怀。

我喜欢他们说蒙语的声音,无论是唱歌还是台词都有种酣畅淋漓的直接感,而且因为听不懂,有些画面和情节当中理解不了的地方似乎就能被神秘感盖过。比如奶奶说“至少索米亚能生孩子是件好事(虽然孩子不是你的)”,她从来没有将一个活着的生命扔在过草原上,还有白音宝力格再寻索米亚一拉开帘子床上躺了四个孩子。我说从片子中感受到一种母性,不知道是因为他们长养在自然之中,或纯粹因为人口少对生命更充满热爱,影片中两位女性角色都让我想起土地的意象,沉稳厚实,滋养万物。对苦难的逆来顺受,对孩子无条件地喜爱,而这些似是天性又仿佛会遗传,看进其其格(Qiqig)的眼睛,从这个十几岁亭亭的少女身上也能找到这样无声却巨大的力量。

小说中索米亚不能生育的原因是做了绝育手术,而电影里改为最后一个孩子的难产导致日后再也不能有孩子。难以言明哪一种处理更仁慈一些,索米亚是如此渴望一个又一个需要她喂养的新生儿出现,甚至在分别时要钢嘎哈啦日后有了孩子也交由她带大,因为“少了喝她奶的孩子便无法存活”。叫我再一次想起贫瘠的土地和金色的麦田。

我现在非常想知道女性身体内的母性到底有多少大的能量?还有西方人眼中是否看懂这样质朴却真挚得叫人心发烫的母亲角色?从放映后并没有一个人提及相关问题,我猜测东西方观众对影片的解读角度不太一样吧。被提到的问题有男女平等(从影片中“女孩子想继续上学更难”这句台词说起),藏传佛教和喇嘛佛教、影片取景有无特殊意义、内蒙外蒙和俄罗斯蒙古人的不同、少数民族政策等等。

记一些问答中留下印象比较深比较有趣的点:

主题曲的女声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用蒙语唱的,嗓音之清亮让腾格尔乍听之下不禁叹服。

《湘女萧萧》选了20多岁的娜仁花,这部《黑骏马》是十多年后的她,在英国进修课程后的她。

片中不少景色取自外蒙,演老奶奶的那位老人还曾问过“需要演一个外蒙的老祖母还是内蒙的老祖母”,因为受俄罗斯影响较深,在内蒙人还睡在蒙古包内地上的毯子上时,外蒙人已经有俄式钢丝床了。

光线对影片很重要,草原上的光照中午一段时间太强,为了拍最后一幕腾格尔在阳光中金色的剪影,团队早上四点天不亮就做好准备,只为了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

其实个人原因,我被戳泪点的是奶奶在雪地中喃喃要找回孩子和小马驹到黑骏马最后与奶奶一同死去那一段。因为太真实了,一个老人被风吹乱的银丝,满脸的皱纹,弥留之际的神志也不甚清醒,却还心心念念着儿孙,眼中的慈爱。我只要想起三年前接到的那通越洋电话,和跟着奶奶一同下葬的那只狗,泪水就无法止住。

一部拍过后二十几年依旧把人看哭的影片,很高兴今晚没有错过它。

 短评

PYIFF# 宽广的草原,美妙的音乐,带有强烈的穿透力。奶奶的喃喃自语,藏在心里深沉的感情,没有一下不打在人们的心头。

9分钟前
  • Jason
  • 力荐

娜仁花演的可真好,记住一定要看蒙古语版,国语配音看一会就尬不住了。

12分钟前
  • HarperYug
  • 推荐

草原作为全片贯穿始终不变的环境,昭示的是反现代化的精神归宿,谢飞在这一点上处理还是很有诗意的。但是总有跳出感,情节一直向前走,本该有的宿命情节却越冲越淡,草原山峦间的旷达反而变成了一种淡而无味。

1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中传西配楼220 在所谓“现代化”的观众心里显得较为原始,女性以这样的姿态——做出最后的承诺——存在于现世,是不可理喻的。但这部真实展现“第三世界”人民却以奇观化的姿态被现代化的人们所观看、理解时,批判和改变不是我们唯一的思考道路——这和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从亲人/爱人再到更为混杂的关系,导演想摹尚的恐怕不是现代性的被规范了的一元的关系,而是重返那个混沌,甚至是那个母系氏族社会。

18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

【2019年9月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礼赞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放映活动-全家福主题单元展映」】以黑骏马的成长侧写男主的历程,谢飞老师和老一辈电影人带有古典主义的创作思维搭配苏式的剧作风格、油画风格的摄影以及译制腔的配音别有一番风味。(老奶奶的独角戏太棒了)

19分钟前
  •  
  • 推荐

这种与血缘和爱情无关的母子/母女关系就很微妙。奶奶抚养丧母的白音宝力格,收留丧母的马犊钢嘎哈拉(黑骏马);索米亚放弃爱情,养大希拉的女儿。女性护幼的本能,游牧民族的人情味里,能看到对生命的尊重(书里的白音宝利格最后是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更贴切万物有灵的点)。电影里把他改成腾格尔演的民歌歌手更诗意一些,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爱情的遗憾,也是骑手对母亲的爱和歌颂。观众跟随在城市接受过教育回来的主角视角,看“故乡”是有些割裂的状态。当时正在计划生育中的城市,与草原“落后”的女性生育观的碰撞,也很能引发讨论。被注视着的女性索米亚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步奶奶后尘,一生都在生养小孩,还要帮白音宝力格养他的孩子;一方面又不辞劳苦要送琪琪格去上学,渴求改变,不希望她重复自己的人生。人物都很有意思。

20分钟前
  • coie
  • 推荐

原本八年前就该和基友一起看的,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更没想到除男女主角外演员基本是外蒙的,那么还能不能完全视作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都是个问题了。原著的内容虽记不大清了,但索米娅和奶奶对强X、因X生子的不以为意,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主角与这一野蛮文化产生的隔阂,似乎是被电影淡化了,只剩爱情悲剧。

23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说不清楚为什么,每次看过都跟没看一样,有种感觉始终没有真的看懂的懵懵的感觉。可能对少数民族的不了解让我总有些隔阂?但很享受这种得不到但又不甘心想努力争取的感觉。大多片子给不到我。太容易得到并不是好事。

24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推荐

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

27分钟前
  • jerry
  • 推荐

四星半,观影史的第一部草原之片,第一部腾格尔,配乐超级棒。腾格尔从没这么帅过(歌喉粗狂柔美)索米娅貌美(内外兼修、坚韧独立、温柔理智)一品好女人,最美的是奶奶(勤劳淳朴、真善博爱)至真至善的原住民,美丽教师、好丈夫,极其礼貌的待人接物。原始的大草原人与家畜之和睦,真实的情感世界,

31分钟前
  • 神志
  • 推荐

镜头一个来回,春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镜头再一个来回,孩子长大,孩子结婚了,孩子又生孩子了。一首草原上流传着的悲伤的爱情故事,它如此淳朴,如此可爱,又让人心碎。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必须看蒙语版!蒙古国的演员都好棒,腾格尔演青年太差,演自己嘛还算行,只是听惯了杭盖,再听腾格尔的做作唱腔,真就觉得没法听了。娜仁花真是精湛。大银幕看哭了两回这种事我会随便说吗?

3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后半部分有几处看到飙泪。娜仁花演湘女,让人难以入戏;演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感觉就全对了。

39分钟前
  • 林三郎
  • 推荐

谢飞是个好导演。

42分钟前
  • 非了
  • 推荐

貌似不错,但事后又印象不深,不属于个人醉喜欢的行列,但值得推荐

46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PYIFF#导演隐于无形,充分信任文学的力量,质朴无华又静水流深。通过三次出走串起男主的成长,也让这个故事不再局限在普通的爱情纠缠,而是成了一份对草原人民坚韧生长力的记录。索米娅最后的喊话让人感动,是因为超越了血脉关系的情感力量。同时,她与奶奶也完成了一种传统的继承——草原上的女性是从孕育和繁衍中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的。而男主,她们的子孙,是逃离者,也只是个见证者。

5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十几年前读小说读哭了。没承想今晚看了电影,还是有几处忍不住。前后的情节都印证不起来了。我喜欢我现在能顺利融入一个电影的感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各种分析和批判之类的了。

5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资料馆2014.11.26.7pm 蒙语版。除了结尾的音乐有些问题,整体甚好,在谢飞的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一部。奶奶蒙古包前的初见,男孩女孩的自然喜悦,风雪夜的小马驹,白音宝力格的两次离去,羊群、草原、水流、天空、太阳与蒙古包。“明日隔山岳”和“晚来天欲雪”,再相见也便相见。

5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气态是沉稳的,但是背景底色过于浓厚,搞得内容被稀释得有些主次不明了都。黑骏马甚至马作为主题的存在感非常低,借物喻人?借物喻情?临到片尾,劲儿拱上来了。情啊,“拖家带口的命”啊,梦幻与现实的绞杀放大着失位的痛楚,也让一切变得氤氲,流连在草原之上。

1小时前
  • 妍春
  • 推荐

这个国语配音版总给我一种言非口出的别扭感,这不是配音演员的问题,可能是蒙古语与汉语差别和人物谈吐方式差异所造成的现象;这个故事感觉不是很有意思,过于平淡,节奏缓慢,对蒙古族人生活的状态描述得不错,但其中的情节还有情感却不是很打动我;这个片名不是很好,因为故事和黑骏马没多少关系;…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