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剧情片香港2012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朱慧敏,江美仪,罗兰,谭炳文,梁天,宫雪花,徐克,洪金宝,于冬,宁浩,杜汶泽

导演:许鞍华

 剧照

桃姐 剧照 NO.1桃姐 剧照 NO.2桃姐 剧照 NO.3桃姐 剧照 NO.4桃姐 剧照 NO.5桃姐 剧照 NO.6桃姐 剧照 NO.13桃姐 剧照 NO.14桃姐 剧照 NO.15桃姐 剧照 NO.16桃姐 剧照 NO.17桃姐 剧照 NO.18桃姐 剧照 NO.19桃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2

详细剧情

桃姐(叶德娴 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 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

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自开始《疯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后期《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许鞍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导演依旧用镜头静静记录下柴米油盐方方面面,不动声色地旁观真实生活,正如影片英文名“A Simple Life”所预示的那样,一切都很简单。

本以为是催泪之作,没成想在大部分时间里观影氛围却是轻松愉悦的。刘德华联手徐克、洪金宝向老板于冬骗取投资,宁浩对桃姐的戒烟奉劝回应道“听不懂粤语”,刘德华对自己出演烂片的自嘲,似乎让人难辨真假;各路大牌轮番客串,像是见证一场香港影人的内部联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嬉戏打闹,观众也一同感受小小的温馨。然而也间或有失落之时:看护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逐个喂食,满城烟花下敬老院里的寂静清冷,目睹一位老人离去的麻木与无奈,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冷静下来,像重新回到心酸的生活里去。

导演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我们的目光并不循着剧中人物的眼神望去,大量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桃姐刚来敬老院时,对这里的卫生条件及衰朽氛围产生了些许失落,通过与院友们的往来交谈才渐渐打成一片,而后也开始眼神空洞地目送又一位老人离去。

有一场戏,镜头远远伫立在厕所门外,看着桃姐吃力地一扇扇门打开又神色鄙夷地关上。不得已,她用嘴撕下一张面巾纸的一小半堵住鼻孔,好不容易上完了厕所站在洗手池前舒一口气,却在镜中惊愕地看见一个老头走了过去;又比如桃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由自主地摸一把家具上的灰尘,脸上写着微微的不满。整个过程都没一句言语,却把桃姐爱干净却无能为力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令人产生深刻印象。

桃姐终生未嫁,侍奉了三代主人,与Roger(刘德华饰)情同母子。Roger也男大未娶,担起孝义为其养老送终。Roger是主,但侍奉桃姐超越了本分,病时互相照料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桃姐是仆,但情同亲人不卑不亢,单纯地说出观众离席燕窝难喝。这样朴素真诚的主仆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已经难再见到了。许鞍华说这是监制讲的真实人物与故事,自己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许是那一代人可以共鸣的回忆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还不清的情债,总有难两全的遗憾。Roger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地说笑话,接她离开吃不惯的供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领即使不明就里却仍兴奋异常的她参加自己的首映礼。当桃姐找出Roger还是婴孩时用的东西时,Roger的眼神迷茫又忧伤——面对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记忆。

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到时处理后事。他知桃姐爱利索,便像儿子那般为她整理发型和袜子,完成了提前到来的告别式。坚叔来了,手捧一束白花,径直献给这位支持他纵容至最后的人。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怎么做牛舌好吃,去哪里买菜便宜;她不过问你的事业,不懂鉴赏与品位,只会觉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相伴多年的桃姐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Roger换回一身工人制服,面色平静地走入香港宁谧的夜色里。


附:首映小记

在北大吃完饭赶到百年讲堂时已经过了七点,夜幕中是黑压压挤在厅外有票没票的人群。有一伙人专为华仔而来,举着横幅荧光棒和灯牌,风吹草动不时尖叫连连;另一伙人为许导电影而来,显得冷静而专注,对过往明星毫不关切。两群人都互相鄙视着。

瑶淼上台时已经晚了一个钟点,导演和演员们好像都没什么话说,大家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最嗨的当然还是华仔,回应着台下的磁场强大的秋波。

贾樟柯剃了个寸头,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低着头。偶尔被眼尖的学生认出,站起来被人围观签名合影留念,然后再坐,把头深深埋下。电影放完了,几千人熙熙攘攘起身,字幕起了很久他才悄悄离去。

宁浩来看自己演出,刘老板在片中不忘为他做足广告。依旧到哪都咧着嘴乐呵。道哥刘桦招呼宁浩一起吃点东西,在被学生尾随追问电影能打多少分时说,110分吧。

出讲堂时已然是晚上十点,我又得苦逼地赶八通线末班车。不过这部电影值得远道而来,其一为我钟爱的许鞍华,其二为堪比建国大业的明星汇,其三感到惊喜的是粤语版,其四感谢新浪给我弄了个1号正中间的位置。

以前我看完电影回来总是尽快记下感受,生怕睡过一晚它们便荡然无存。而《桃姐》不需,因为它就在那里,简简单单;因为它就在那里,就是生活。妇女节没事的话就去看看吧,好好呵护身边的每一个桃姐。

【成都商报】有删节

 2 ) 再拾人间情

经历了《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崩坏,《得闲炒饭》的虚浮,《桃姐》成了许鞍华急需的一颗定神丹。很巧合,《桃姐》剧本和故事原型也是出自他人之手,片中的Roger本名李恩霖(Roger Lee),他是电影制片人,掌管财务,接过很多大片(像《赤壁》等等),跟许鞍华也算旧识。许鞍华自己这边,她至今未婚,一心工作,没能有更多时间去陪伴母亲(许鞍华的自传经历改编成了《客途秋恨》)。岁月无情,当彼此年龄渐趋老迈,她为桃姐的故事所感动,那是必然的。很多观众会感动,那也是因为他们无形中对位借入,在Roger和桃姐的关系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情感缺憾。 事实上,在今天的香港,以桃姐为代表的传统女仆早已丧失了存在基础。现在一提仆人佣人,绝大多数会反应到数目众多的菲佣,再不然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事件,又或者有导演早已尝试改编社会新闻,消费菲佣题材。因此,桃姐的特别就在于她的身份,只侍一主,从一而终。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陪在主人家身边,看着少爷Roger都变老了。桃姐也拥有常人可以想象的美德,像尽职尽责,烧得一手好菜,此外也安守本分,不会问主人索取什么。 在不同人眼里,维系《桃姐》人物关系的主仆情也会变得不同。有人觉得进入养老院后,经过探望相处,桃姐和Roger慢慢变得母子。也有人说,当他们以大帅哥和大美女相称,算是抛下了身份差别,有点忘年交的意思。还有人说,无论怎么个转移转换,《桃姐》的核心价值仍是主仆关系。也只有定义在主仆情的基础上,《桃姐》的人物关系才有存在的可能,及至养老院的情节,Roger用行动做出改变。桃姐之所以为桃姐,那是养老院里被人取笑名字,再有Roger的干儿子救场,为她肯定正名。显然,人不应有贵贱高低之别,人与人的感情更不应受影响。如果是Roger妈妈收藏了他成长过程的信物,那是有心难得,但也不至于太过特别。但是,一旦由一个女仆来完成这样的事情,并且他们还有点相依为命的意思,这就是不同寻常了。同样的,主人和仆人没有契约,更没有养老协议,这个时候,Roger主动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些都是《桃姐》的特殊所在。再则,关注老人题材也延续了许鞍华的创作思路,老人院里的众人相,认命的认命,被弃的被弃,多少会让人想起《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阿婆。 某种意义上,桃姐和《夺命金》里的三脚豹是出自同一个传统道德体系。他们秉承着过去的价值观,信奉传统的忠义之道(正如杜琪峰和许鞍华被视为当代香港电影最后的良心)。桃姐生病后,她依然会明白,自己不是这个家的一份子,但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对Roger似乎没有尽完照顾的义务,不忘叮呤嘱咐。反观Roger,他本觉得跟桃姐生活习以为常,不存在什么对错亏欠,到了失去桃姐,他方才明白,自己需要弥补很多东西,尤其是情感上的慰藉。或许,人与人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的,更何况一旦离开对方,桃姐和Roger本就是孤身一人。他们的情感是以长年累月的时间来计算,是以一顿又一顿的家常饭菜为叠加,不需要什么舍命相救或者排忧解难。 只是到了最后,Roger方才意识到,他最欠缺的是时间(尤其是桃姐临终离别之际)。桃姐见证了他生命中大段大段的时光,然而,他只能在工作间隙,抽出几天来陪伴于她。这份情感的起因是身份的不对等,最后也是以不对等作结。Roger努力去做的,就是消除不对等,令自己无憾。《桃姐》带给观众的,也是善待身边人,尤其是老人。时光无多,不要留有遗憾。【北京青年报】

 3 ) 桃姐的十个SIMPLE LIFE

外语片和国产片有个挺明显的差别,就是名字。大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外语片名往往简洁明了,要说个人、说个物、说种感情,一看便知。而国产片名则往往琳琅满目、意味深长,生怕你一眼看个明白便不掏钱买账。《桃姐》是个例外,国语片名简洁明了,翻译成英文则意味深长,叫做"A Simple Life"。

我不懂电影,只好说说这个SIMPLE。

桃姐无论是长相还是行为都太像奶奶,而在轮椅上巍巍颤颤的歪向一边又像极了姥姥,姥姥也在养老院。虽人生百态各不相同,在最后的时刻又不免殊途同归。其实觉得叶德娴和刘德华演绎的痕迹都稍微有点过,如果不是心有戚戚焉,绝不会在MOMA哭成那样一个死去活来。其实好的作品很简单,就是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生命的印证与领悟。此为一SIMPLE。

影片开篇就介绍了桃姐的背景。父亲被日军杀害,母亲无力供养,即送人篱下为仆,先后服侍了梁家四代,六十余年。黑底白字,音乐响起,眼泪就已经要夺眶而出。紧接着便是菜市场,青菜五文六文、讨价还价,喧嚣又市井。一个人在这样年纪的时候,身上记录着所有走过来的沧桑,你会忽然觉得她身上所有的历史记录好像一个雕像。这是许鞍华高明的地方,这个时候,她告诉我们,请你收回你的眼泪,什么苦大仇深、凄凄惨惨,过日子而已。此为二SIMPLE。

养老院也是精心设计的。任何集体生活都是大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的集体还比较梦幻,无非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事儿。而老人院里,你的一切无从躲藏,装不了,演不来。你这一辈子,最后落个什么样的ENDING POSE,也都只能肝胆相照,再无回天之力。床位、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外国陪护,以及吃喝拉撒睡这些简单的事情,会瞬间把你们的过去一刀削平。在时间和生存面前,你什么都不是,人和人并无大分别。此为三SIMPLE。

金婆和女儿演得极为真实。重男轻女的妈、满腹委屈据理力争的女儿,妈不依不饶的带着对儿子的期望往生,最后管到死哭得最伤心的还是女儿。金婆被送上救护车的时候,老人们大概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目送。最后女儿到老人院办手续的时候,他们则搓着麻将各干各的冷眼旁观。其实不是他们冷,是他们冷得太多会保暖了。这样的场景,你无从评判,只能闭嘴过日子。此为四SIMPLE。

文艺女王秦海璐饰演老人院的主任。没什么情节。只在年三十儿的晚上,回到老人院陪伴仅有的老人过除夕。香江两岸烟火冲天,电视面前桃姐问起她的家人。她愣了两秒,还是没说话。银幕面前我都要哭了她还没哭。大抵这样的问题,已经懒得再做回答,也懒得再掀伤疤,人到最后真的是因为懒了,就这么过吧。桃姐识趣没再追问,眼神默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真不是一句废话。原本以为她会和男主发生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生活常常如此,什么都不会发生。此为五SIMPLE。

飞扬跋扈的老校长以及众多路人甲乙丙丁,谁不是带着一世为人的丝丝残余,过完一生。什么时候残余彻底褪尽,什么时候遁入涅槃。话说许导面子真大,各种知名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人间最繁华和人间最不堪,在岁月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平常而已。此为六SIMPLE。

坚叔是个温暖的角色,秦沛演得也到位。养老院几个镜头下来,旁边的姑娘悄悄说:老了真可怕。坚叔的出现真是个亮点,救我等于恐惧之中。他幽默风趣,又是跳舞又是泡妞,在一堆将息之人种显得充满正面能量。隐隐对他满含着期待,那是种总得发生点什么好事的期待。直到他买了蛋挞看望桃姐,又火急火燎丑态百出三番五次的骗钱,心都凉透了。再直到被刘德华撞见嫖妓,这钱总算是有了去处。再后来华仔在桃姐面前阻止他再借钱,总算是心里踏实了,实在忍不得桃姐再继续被骗。结果桃姐一番言语,这温暖直击心底,并在那里扎下根来。“我这有零钱,给他吧。还有多少时间能玩啊。”将息之人有着将息之人的济世观,那是种朴实无华彻悟。而坚叔拿到钱,没有羞赧、没有慌张,他反倒像个孩子,跳舞媚眼,满心欢喜的出门“解决问题”。在那一刻,与一切无关,单纯的又像本初,所有人间戏码、负担、责任、恩怨全都消化在了这一个简单的俏皮里面。桃姐的葬礼,坚叔持花一拜。这是洞悉以后的还原,是最自然的回归,这是大温暖。佛家禅宗讲究不住相,其实坚叔最接近佛。此为七SIMPLE。

刘德华这么多年,浑身写着“演”字。在这样的片子里,倒也不出意外。最是记得一个细节,桃姐中风再犯,已经无法直立坐卧,被缚在轮椅上公园里放风。她用不大能张开的嘴含糊不清的吵着“热”“要吃凉粉”,华仔用纸巾拭去她嘴角的口水,然后转身走去垃圾箱,在那里站定了两秒,背影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回头哄回来。亲人沧桑转变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一旦转变,你也不得不接受。这叹的一口气,瞬间走过了多少心路。这背影让我想起母亲,在她第一次看见姥姥失智失语的那一天,回家的路上突然放声大哭。这样五年过去了,你只能告诉自己,你记忆里那个能干强悍的女人已经走了,你现在爱的,是这个娇小羸弱的女人。这就是现实给我们的意义。此为八SIMPLE。

桃姐本人叶德娴反倒不用多说了。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最能感动人的美,通常都是因为她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极限。而这种极限也只有最简单的信仰才能达到。其实,无论什么信仰,实际上修的都是一种状态,或者说境界。通往这种境界的路无数,不是只有禅宗能到、也不是只有上帝能到。这种修行无可比较,有些人什么都不用修,他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有些人典籍倒背如流、道理一套一套他可能也到不了这种状态。桃姐显然属于前者,她这一辈子都是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为别人而活,能够这样义无反顾、无所挂碍,也是她的福报。此为九SIMPLE。

最近都在说雷锋,可为什么雷锋总感动不了我们?雷锋是那个时代高大全的产物,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没有缺憾的人物。这就像佛像造像,我们走近庙宇或者石窟,这些造像并不是什么纯粹的艺术,也与脱离苦海的目的无关,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敬畏,进而服从。来到这些石头超人面前,信徒们只会强烈的感到自己与佛祖之前的鸿沟无法逾越。在它们面前,会有人敢于设想自己也能成佛吗?信仰是你自己的事,你需要信的不是哪个佛哪个庙,你信的得是自己的心,得是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天昏地暗,一直就在你面前。而所有的艺术、所有最好的文学或电影,都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生命里面一个很复杂的情境讲出来了。美不可旁观,你只能摄入。

最后想起桃姐做手术之前,华仔请牧师来祷告。
牧师言:“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华仔则言:“神啊,求你保佑桃姐平安。在这次手术,免除她所有不必要的痛苦,我更加请求你怜悯,完成我干妈一个小小的心愿,他一直希望见到,我们家第五代的成员,很快,我外甥杰生就会带太太跟小宝宝回香港了,如果上天还不急着要见桃姐的话, 就让桃姐留在我们身边多一点时间,感谢主恩,阿门。”

“免除不必要的痛苦”,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台词,想必也可作为此片乃至人生最至真至诚的警言。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领悟,给这个遗憾的部分更崇高的向往,然后尊重、包容它,反而会把这个遗憾的部分变成一种生命里的圆满。此则十SIMPLE,完。

 4 ) 牛舌的味道

桃姐一生都在烹制食物,芋头糕桂花鱼酱油鸡,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牛舌。牛舌的味道,有嚼劲有汁水,关乎岁月流逝,旨在情深意长。桃姐的出场便是走在菜市场,在商贩热络的招呼声中登场。紧接着回到家,便身手麻利地烹制出葱丝鲈鱼,粉蒸蟹黄,水果沙拉。东方世界的人物在镜头语言上也许无需过多着墨,阶级情感与饮食息息相关。主仆关系就是在一碗一盘的言语之间轻易地完成了信息传递。身为梁家终身仆人,烹调是任务,更像是一种信仰,抑或是一种象征式的标签。罗杰与小学同学在家聚首,个个都功成名就却还对童年时吃到的“桃姐特供”而欣喜若狂。梁家太太返港探病桃姐时,也是几句话不离吃,提及“很多年前住老屋吃冰镇西瓜云云”两人恨不得笑成一团。桃姐想替罗杰招女佣,口口声声念叨的也是哪里的海鲜最好吃。桃姐进老人院,念念不忘白腐乳白米饭。桃姐临终,始终不忘吃凉粉。而烹饪的重头戏即制作牛舌,先下油再搁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葱段,条理仔细,动作娴熟……


许鞍华《桃姐》充满了牛舌般的味道,一种用最朴实无华的烹饪方法烹制出的开胃菜,像母亲的味道,像原乡的味道。食物是最能间接体现真实情感的,因食物本片而全盘皆活。“好久不吃就不吃”充满着朴素的哲学味道,即片名所现“A Simple life”。叶德娴虽“归隐”多年,但她与“桃姐”一样,在港孑然一身,子女旅居海外,即使偶尔出门也是素面素衫。她演活了桃姐,那些隐忍凝重的特写对准她,桃姐孤独地望着窗外,微微眯眼,眼神里仿若幻海浮沉,白驹过隙。枯萎的皮肤,微白的发丝,时间几近停滞。孤独无形,难在描摹;人物有戏,贵在眼神。大特写不止一次对准桃姐,抑或几近绝望,抑或平静悲伤。她是角落里的静观者,见证着家庭的荣耀,香港的命运起伏,生命的离去与降临,他人的悲欢离合。她始终是“他者”,在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不过是细碎沙砾,但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将其化为珍珠。谁的烛光为谁点亮,又有谁为谁的故事而黯然神伤?


人生的烛光不应是独自黯淡,而是相互依偎的烛光映照。许鞍华在老人院设置了多重女性视线:被儿女遗弃在港的孤寡老人,被儿子忽略女儿痛斥的阿婆,肾病严重尚且年轻的梅姐,院主任蔡姑娘。于是当“进棺材有时”成为一种惯例时,死亡变得麻木不仁,孤独变得无法救药。桃姐既是被凝视的客体,也是静观的主体。五湖四海,世间百态,四季轮回,人情冷暖,谁是谁的参照,谁又是谁的过往?这里没有刻板强势的说教,只有克制冷静的“呈现”,镜头摇移,倏忽间便是生命个体之间的勾连。阿婆去世,女儿痛哭,仿若之前的冷言冷语不复存在,唯有追悔莫及。然镜头的另一侧,几位老人却一副悠闲,聚众下棋,悠闲吐着瓜子皮。这种克制的冷静几欲令人垂泪。

这份冷静含蓄贯穿其中,年届六旬的许鞍华早已脱掉新浪潮时的激烈之衣,随着年岁增长愈发温和。想起山田洋次去年春天在讲座中坦然诉说,其实电影究竟为何,也是随着年龄增大而渐渐明白。巧合的是,两者作品所呈现的姿态,也几近相似。资本腐蚀的社会,唯利是图的人们,社会公益如鸡肋般的过眼云烟,在她看来无意多着笔墨说教。连影片的结尾——桃姐的离去也是洗尽铅华呈素姿。“老有所依”在春天里,没有狰狞的最后挣扎,没有狗血的回光返照,罗杰抚摸着桃姐穿白袜的脚底,一时陷入沉默,再回来时人已远去,唯剩老者空叹息。颇有东方神韵的灵性一笔随即出现,此时镜头一转,转向树木花草,转向老者如寺庙老钟般的诵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好久没看电影了”
“那么不如不看”
“如果一定要看呢”
“看桃姐吧”

 5 ) 女人七十


这不是一部普罗大众都会真心欢喜的电影。年轻人,无法感同身受人近黄昏的境遇与况味,他们看完午夜场电影会拍拍屁股继续去夜店挥霍掉本就该被消磨的青春;老年人也是不要看这部影片的好,虽然它不煽情、不悲苦,但总归是他们正身陷其中的人生晚景,叶枯叶落,只怕睹之伤凉。这是一部许鞍华拍给中年人看的自省录,家有老人同时自身也渐添白发与皱纹的人最有共鸣。或者是你我,二三十岁,却已是千疮百孔,心底装点满了各式各样精致的叹息。

许鞍华64岁,叶德娴64岁,两个同龄的香港女人如同岁月洗沥后皎洁冲淡的温润白石,一同画出这人世间最殊途同归的离合。连老天王刘德华都刚过完50岁生日。三位主创都不能算作年轻。但我喜欢这部电影,以至可以在其中找到映照,照见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来路与归途,自己的困顿、泅渡与原来我非不快乐。

一。

我比你们都早爱叶德娴十年,在你们才刚刚发现这个电影里满脸暗淡老人斑、满头蓬松白发的女佣换下戏服之后,雍容华贵、容光焕发地接过影后宝座的样子是这么美的时候。1999年,还在上个世纪,我长大的小城有一个地方台,每晚会神奇地同步播放最新的港剧,有一部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叶德娴在其中演了一个全港最伟大的妈妈。

那时候刚念初一,对剧情的理解都不够通透,每天只知道放课后做完作业和母亲一起看。年轻时候叶德娴就好美,眉眼、嘴角、特别是笑起来的样子,与我的母亲竟有七八成相似,便多添一份亲近。这部剧后来成为我最爱的港剧之一,并在日后每次回想起来时,觉得温柔安宁,好似是叶德娴也曾陪伴着我度过少年时光,长成青年一样。前段日子又找出几集「纵横四海」重温,母亲在身后看见,无意间说“咦,我长得有点像她?”,我会心地笑了。母亲记不得曾看过这部剧,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与温热,永不会褪去。在,无论是叶德娴还是我的母亲,都终究会长成电影里桃姐那般年岁的时候。而影片中,桃姐会把罗杰看过的「南国电影」都悉数整理收藏好,母亲亦给我买过「故事会」这类的“闲书”,当然,给过“福利”之余,也不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之类。

这部「纵横四海」还在那一年打败TVB无线,是香港电视史上难得的几次之一。兄弟情仇也好,儿女情长也罢,剧中最精彩值得回味的还是叶德娴扮演的母亲,因未陪伴长子的成长而心怀愧疚,但最爱的我觉得始终是幼子,甚至为了这个逆子而顶替杀人罪、在狱中自尽。这次叶德娴扮演桃姐,相对要比那一次好命,儿子不再是桀骜不驯的陶大宇或泯灭人性的谭耀文,虽然终生无子嗣,但少爷罗杰早已做到了一个儿子最慰藉的善待。

叶德娴的生命线亦是足够称得上传奇,做过主持,出过几张唱片,因不满当时香港唱片制作不认真而封麦,又演戏,拿过大大小小多个电影奖,人到中年逐渐息影,每天清晨四时多起来行山,生活简约规律,更独自轻装上阵去周游世界。前段时间接受「亚视百人」采访时,她还笑称想去南极数星星,又说想做音乐指挥、学踢踏舞和西班牙舞。传闻里说叶德娴为人严苛、性格跋扈,想来那都是对待工作时高要求的认真态度与处事品格,若不是心境的纯粹与豁朗,又怎能演出桃姐温顺的眉眼与仁厚的一生。即使拿到威尼斯影后奖杯,也是当作寻常物摆在家里用来挂帽子,她说,“这是物尽其用。”这样的人生真是愈年长愈充满老小孩才有的大智若愚与知足常乐。

所以阔别大银幕12年之后,叶德娴出演「桃姐」也是一个好的契机,遇到好的导演、合作对手与投资,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与许鞍华,一个安静内敛,一个活泼生动,两个老女人出席各地首映时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叶德娴有一儿一女但很少往来,与刘德华却多年“母子”成故友,合作多次的谭耀文也是她的“契仔”。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角色的参透和演绎很有裨益,值得时光睽违多年之后,借「桃姐」给叶德娴这一年来多个影后奖杯的深意馈赠。

二。

许鞍华真是香港电影界的一名异类。所谓异类,有三处注脚,一是在男性掌握大多数电影话语权的领地,她能代表华语女性导演占得一席天地,二是她是少数仍未被商业化、坚持拍摄小人物日常生活与社会写实电影佳作的良知导演,三是她有妙手,能让旧枝潋滟多年之后再开花,当年的萧芳芳是这样,后来的鲍起静如是,到今天,叶德娴亦然。

也许是身为85后的缘故,对许鞍华曾任1979年至1983年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的旧闻都是后知后觉。也是因缘喜欢张爱玲,去看「半生缘」的电影版,才知道许鞍华,在看完「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深切喜欢上这个香港女导演,又回过头去找她的「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倾城之恋」「客途秋恨」等等来看,这样一度迷恋的姿态只发生过在对她和王家卫身上。

许鞍华不美,又一贯是利落短发加老式眼镜的中性打扮,连导演本人都调侃自嘲“没有女人味”“到现在都嫁不出去”,但就像苏轼曾写给友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自有悠游安详的气度与不动声色的优雅。身拥文学硕士学位,却不跻身上流社会,在电视台拍过一段时间写实剧和纪录片,累积了对香港大街小巷尤其是底层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后来转战大银幕,自然深入“社会写实电影”这一严肃领域。入行30年拍出一系列佳作良品,不仅获得超过12次最佳导演的奖项,更助萧芳芳与叶德娴先后闻名国际,摘得柏林与威尼斯影后桂冠。

但就是这样一个建树丰盛的大导演,报纸杂志章节里都说,她至今单身,无儿无女,甚至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一隅廉价公寓。传媒的说辞口吻未免太过渲染太悲情化,因为每次现身公众的许鞍华从来都是爽朗的,采访时也总会时不时发出随性乐观的笑声。其实她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她的儿女,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就是她一贯保持的气节。在日渐商业化的华语影坛上,如「桃姐」这样平淡中见深意的香港社会写实电影早已香火渐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许鞍华与她的「桃姐」们走得艰难,她们仍不舍弃的坚持也充满了宿命般的孤独,尽管形单影只,但是格外可贵。

不得不说珠玉在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许鞍华拍这部小成本电影,由于题材有局限,市场小,找投资艰难,多谢嬉笑怒骂不“正经”的王晶仗义掏钱,才没有让一部好电影流失,也让在ATV亚视默默付出多年的鲍起静“大器晚成”地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对鲍起静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对于许鞍华,如果说「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寂静的,没有多少前期宣传,那么「桃姐」是喧嚣的,上映之前早已殊荣无数。“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不同的境遇下,相同的是它们的内核,亦是许鞍华独特个人风格的最终成熟:“去繁求简,返璞归真”。

「桃姐」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是香港嘉禾制片人李恩霖家的女佣。许鞍华秉承「天水围」的这一风格而来,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生老病死,叙述口吻简单、朴实、有节制,对人情冷暖、如何面对人生终别等诸多问题作了最文艺的一次白描,但处处克制的背后却让你看见深蕴“千言万语”的青山碧海,都一并化作水滴,举重若轻又静水流深地隐于这苍茫的人世间。许鞍华拍的是桃姐的晚年,是叶德娴的晚年,是刘德华的晚年,是你我芸芸众生的晚年,也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晚年。无房无子的传言再盛嚣尘上,只要有此笔直行走的姿态,便无惧,便无憾。

三。

因为「桃姐」,我对之前感觉平淡的刘德华倒也喜欢起来。老人院里,热情而多事的邻房来问桃姐,罗杰是不是她的儿子。桃姐不知道说什么好,罗杰说,对,干儿子。那是罗杰第一次主动突破主仆关系。还有两人翻看旧照,两人在小饭馆吃饭,他给她夹鱼。后来他带她参加自己拍的电影首映礼,她此生第一次穿珍藏许久的名贵衣服、精心打扮自己赴会,他挽着她的手开心地互称“大美女”“大帅哥”,电影散场后他牵着她走过夜色下静谧安宁的街道,像极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少年张家安与阿妈鲍起静下班后走过的那一段无声而温柔的香港夜路——罗杰给桃姐的晚年画了一幅花好月圆的良景,尽管前途依旧茫茫,尽管终究会有死别生离,但此刻是人性中最美好知足最现世安稳的时刻——这些,都足够让人对生之甘饴饱怀贪恋。

影片中,罗杰并没有能陪在桃姐床边望着她泯然离世,是不敢直面那样的福祉被无常抽离,也是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种种不圆满与有所缺。刘德华回忆梅艳芳走的时候,他在美国,没有赶得上见故人最后一面。这就是现实的无奈,亲人会过世,爱人会分手,朋友会告别,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当还在身边的时候,努力一点,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地表达自己的爱。某一天无论是谁遁入天国,剩下的那一个抬头与星空对望,知道彼此心里都有不灭的念想,也就够了。

「桃姐」的调子是缓慢而无痕的,许多原本深刻的人类感情与生命感悟如清冽的流水,润物细无声一般溶入观者的发肤、骨骼与血肉。会是近几年最好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各路配角亦是分寸拿捏很好,秦沛骗钱去偷欢也不可恨,秦海璐除夕夜留守老人院藏有伤心事,甚至连我小时候最害怕的香港恐怖片专业老婆婆罗兰,都变得耀目华美起来。期盼将来不久可以看到「桃姐」的粤语版,要知道,香港那边的评论说,叶德娴原声配音的桃姐,连喘气儿都是带着戏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影片最后回光返照,罗杰又一次出差归来,看到楼上明亮的窗台,是桃姐坐在那里为他守灯。桃姐看到少爷回来才熄灭灯火,蹑手蹑脚地在门后听到他进屋的声音后,安心地去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今后少爷回到黑暗的家,再也没有那样一个无声的守灯人了。今生今世都不会再拥有。这一幕在往后回想起来最让我动容。在桃姐的人生告别仪式上,罗杰说,能够有桃姐在我们家服务那么久,是一种恩赐。这样的恩赐值得用余生去缅怀。再后来秦海璐说出了观众的心声: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桃姐。一个也会有七十岁的桃姐。

女人一生如花,七十岁是棉花,松软,柔韧,暖人心。许鞍华与叶德娴早已先你我而领悟那即将到来的七十岁。而桃姐也是我们生命之河必经的彼岸,四五十年后我们都会长成她那样,容颜发肤苍老,满面褶皱佝偻。愿彼时仍有人待你如珍似宝,如桃姐一般,即使韶光不再,也不会觉得时光可憎,在有生之年已然无憾。今时今日于我,母亲就是我生命中的桃姐,她给予我以此生,并指引我如何更好地活。惟愿,在母亲七十岁的时候,我也还能与她执手庭院下,一同看朝霞。


PS:叶德娴与鲍起静早年合作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年轻时候的容颜:http://weibo.com/1345391250/y8NIYhiAP

PSS:文中提到叶德娴早年主演ATV亚视的「纵横四海」大结局剪辑片段:http://weibo.com/1345391250/y8NGwnr6Q

PSSS:对许多选择一生无儿无女的同志爱人而言,许鞍华的「桃姐」也可以看作是同时拍给他们的自省录,如何勇敢地面对孤独终老。

 6 ) 莫要等到子欲养时亲不待

曾记得我的语文老师说过,实际上,有不少老师都这样说过:作文切忌华丽词燥堆砌,同时,贵在真情实感,切不可无病呻吟。当然,最终目的,都是感人才算成功。
 
看了桃姐,才明白电影同样如此。桃姐含蓄微妙,却不造作卖弄;诚恳肃穆,却非曲高和寡;看似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的节奏下,却拥有在最不经意间直入观众心底的共鸣与妙意。是的,桃姐确实很成功,甚至可以说很伟大,真的不可想像,一部长达两个小时之久的电影,竟然毫不煽情,却依然能打动人心,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对于导演许鞍华,曾有一个特别精准的描述:“年轻时,她拼命透过自己的文艺片讨论沉重的宏大命题,年老后,她却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和情感状态。”

影片中桃姐住院做胆囊手术的那一段,是最打动我的,也是我下决心给本片打五星的唯一原因。在第二次观影之后,终于记清了这一段的台词,现予以豆友们分享:

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里了,人的命,天注定。神会给我们安排的吧?

神父:《圣经》上说了,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刘德华:血管手术有时,胆囊手术有时(笑)

刘德华:痛骂?

桃姐:嗯!

刘德华:笑到肚子痛,比哭到心痛好。

桃姐:吃奶嘴有时,进棺材有时。(笑)

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无疑,《桃姐》这部电影,就是导演给自己的回答。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她的电影和电影中的思考,就像一面镜子,少了年轻时候的漂泊与焦灼,即便是对于生死这样沉重的话题,也能举重若轻,用轻松、幽默的手法,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靠中,找到安定、温暖的力量。毕竟死亡是终究难逃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路上,还有人关爱和牵挂,这样就足够了。

本片的英文片名《A Simple Life》其实也已经表达了电影的中心思想。桃姐的一生简单而幸福,行至人生尽头时仍有爱相伴,脑裏是一段段如一卡皮箱内的珍藏,一个装满老旧衣服及杂物的皮箱,载满她对主家的付出与关心。叶德娴的表现完全丰富了桃姐这角色,由盛至衰期间,眼神及肢体语言变化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而刘德华的表演亦恰到好处,那种淡淡然很真实。虽没有一句说出口的我爱你,但全片充满爱,无形的感动总能触动我们最脆弱的神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珍惜眼下,善待亲人吧,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多,看到我们健康,平安,能和他们多说几句话,多吃一顿饭,他们也就满足了。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如果我们连他们的这点要求都满足不了,那还谈什么工作,谈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行尸走肉罢了。
  
古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爱要及时,趁活着。


=====================================


PS:感谢众多豆友对此影评的支持,鄙人才疏学浅,还望各位豆友不吝指教。若认为此影评有用,很感谢你的认可;若认为没用,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若能在影评下给予宝贵意见,鄙人荣幸之至。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短评

许鞍华真是记录常人琐事的一等一高手,再平淡无奇的人物,再波澜微细的小情节都能被挖掘出无限的视觉细节与情感留白。几次配乐点都抓得精到,瞬间激发情感震荡。简单生活的影像,过滤出不简单的人格,不简单的电影。4.5星。

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许鞍华延续了姨妈和天水围叙事节奏感缺失的通病,对老无所依的入微关注却让人动容(可能过于真实,时时让我有出戏的恍惚)。叶德娴对老仆的刻画传神到无可匹敌,相比之下刘德华的角色就更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与叶德娴平稳的分庭抗礼,用徐徐小火炖出相濡以沫的温情,这个金马影帝绝对实至名归。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故事其实挺简单…但来的真切平实…没有刻意夸张的镜头…没有臃肿的包装…那种胜似亲情的感情淡淡的却又让人回味…

10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力荐

今天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全场几乎满座),有笑声也有感动温馨一幕。绝对是本年度华语电影的最佳之一。

13分钟前
  • MR.K.S
  • 力荐

五年之内,应该不会有比「桃姐」更好的华语电影了吧?难忘桃姐的眼神,顺服又硬挣。顺服是对命运,不挑剔,不抱怨,逆来顺受,硬挣是在痛苦窘迫中,保持那份清白尊严。

18分钟前
  • 柏邦妮
  • 力荐

妈呀这我外婆,这实实在在的我外婆

2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人老了后好可怕啊!!!!!我不要中风,不要大小便失禁,不要满脸老人斑,不要生活不能自理,不要住老人院啊!!!

26分钟前
  • 伊豆
  • 还行

叶德娴演的真好,表情动作都融入角色当中,包括她时刻恪守仆人身份,与主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鳏寡孤独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许鞍华自己的颇多生活体会,也更能打动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温情,有人看到孤独及老无所依,一种生活化的体验,五味杂陈。罗杰和同学吃完卤味给桃姐打电话一幕最击中我。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桃姐》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失利,可惜,片子代表了华语电影缺失的人情味,朴素的电影观;导演严守情绪的边界,点到即止,大量留白给观众慢慢体察,镜头保持了纪录片式的细腻平实,真切小笑料冲淡了影片的伤感。叶德娴的精细表演唯有同龄萧芳芳可比。许鞍华像一个得道高人感情内敛到平和冲淡。五星。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都说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最是无奈。其实何止英雄与美人,所有人的晚景都是一样的凄凉,只不过鳏寡孤独者凄凉尤甚;人生最苦老病死,而生是老病死的因,所以不生是对的。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人生短,行路难,日向晚,声声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桃姐》的英文片名叫《A Simple Life》,仿佛回首来路,都不过人间一场,平淡是福。上天保佑让别人吃饱了饭的人民。

41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很多镜头都催泪,不过比起《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要差一点,或许是《天水围》先入为主,再看同类题材和内容新奇劲过去了。

4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溫馨小品,哀而不傷。繼續保持許鞍華一貫輕描淡寫卻笑中有淚的風格,這次把對生命的思索提升到更重要地位,衆明星加盟洗盡鉛華做回自己,水準有保證,值得一看。

44分钟前
  • Philia
  • 力荐

《桃姐》好的地方在于,感人而不煽情,电影将更多镜头留给了温暖亲情的生活细节,桃姐的个性刻画很丰满,有现实感,让我想起……电影对待死别没有去刻意强调,结局没有一个预想中的情感爆发点,这让电影显得很有个性不流俗,甚至有些不够商业的感觉,很平静的一种态度。导演许鞍华对整个故事控制的很好

48分钟前
  • 力荐

生有时,死有时。好片有时,庸片有时,烂片有时。具体于许鞍华,真没必要对这部电影抱有太高期待,可能这样反而还好。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温情的电影,香港选送的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现场的一个韩国老爷爷对制片方代表说,希望所有美国家庭都可以看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亚洲人的亲情~

53分钟前
  • Dude
  • 推荐

国语版,腥,粤语版,嗲

55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典型许鞍华电影,全片来来去去脱不了《天水围》两部的市井生活调调。和囧瑟夫相对应,叶德娴所饰桃姐,作为少爷家佣人的角色代入,整体如影换型、入木三分,因此本片斩获金马男女双佳,也是毫无问题。可惜是许那刻意缓慢、粉饰紧贴的毛病,自岁月神偷起,到现在还没治愈(纠:神偷不是许的 记错导演了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静水深流,与海相若。在刘镇伟、马楚成、陈嘉上等急功近利赛着拍烂片时,许鞍华还能奉上如此诚意佳作更显弥足珍贵,还不算香港影人之幸吗。不是不妥协,只是择善固执。叶德娴浑身都是戏,状态与「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极像。

5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对于老龄化问题很犀利,那些母亲节陪父母进电影院的孩子们难免如坐针毡,没多少温情,只有内心的刀绞。片子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只是这一次许鞍华的情感更加普世,不再止局限于香港本土,对内地观众更有亲切感,更何况还有亲切的华子和干妈。也许这也是许导和老母的未来吧,也是你我或者他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