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因父之名 剧照 NO.1因父之名 剧照 NO.2因父之名 剧照 NO.3因父之名 剧照 NO.4因父之名 剧照 NO.5因父之名 剧照 NO.6因父之名 剧照 NO.13因父之名 剧照 NO.14因父之名 剧照 NO.15因父之名 剧照 NO.16因父之名 剧照 NO.17因父之名 剧照 NO.18因父之名 剧照 NO.19因父之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3

详细剧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盖瑞(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生活于当年战火纷飞的北爱尔兰,那时北爱共和军正致力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年轻的盖瑞整日无所事事,偷鸡摸狗,无意间得罪了北爱共和军。  无奈之下,其父(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饰)只能送他到英国闯天下。孰料,刚到英国的盖瑞就被当地心急立功的警察诬蔑为北爱共和军的恐怖分子,还连累了在英国的姑妈一家一同被当作恐怖分子关进了监狱。  其父四处陈情,最后也被关进了监禁。父子俩在监狱受尽苦头。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极其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最后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长篇影评

 1 ) 《因父之名》:籍由坚毅的灵魂而前行

(芷宁写于2008年12月4日)
   或许很多人会嘲笑那种在现实中遭遇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反而在光影的世界里寻找鼓励和出口,继而获得心灵上的支持和救助,从而继续走下去的人。很不幸,本人就属于这类被嘲笑的一员。对此,不想做太多辩解,只想说一点——只要选对了适合某种心境需求的电影,并静心观之,它便可以起到心理医生的作用,或许正因为那些优秀的光影语汇,才令很多人远离了抑郁症这样的世界流行病。
   之所以选择重看剧情凝重的1993年老片《因父之名》,是因为它能给予人坚毅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而那观影行进中所产生的澎湃感受,也往往令所有适用的词藻都失去了颜色。当个体的伤痛嵌入到群体的苦难中时,沉重的历史感和震慑力便会将观众慑服,独个儿的掏心挖肺在此时已显得极度粗浅与苍白;当沦陷的绝望逐渐展开来时,内心会纠结会阵痛,但依旧会留有一丝希冀,即便在黑暗中手足并用地艰难爬行,也要寻到光亮的出口;当行至痛苦狰狞处时,会悲恸会揪心到无法呼吸,然后在故事的余晖中,已然为自己那现实的伤口做了无麻药手术,又仿佛亲手为自己的坟墓掀了一掊土,然后,凤凰涅槃,艰难重生。
   人总要经历痛苦,才能获得最终的成长,特别是品格上的锤炼,一如片中的盖瑞·康伦(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盖瑞是个注定要成为灵魂勇者的人,在漫长的冤狱生涯中,在陪同坐牢的外表懦弱而内心坚强的父亲朱塞佩(皮特·波斯尔思韦特饰演)的感召下,盖瑞逐渐从一个嬉皮小混混成长为一个坚毅的男人。特别在父亲去世后,在怀念和反思中,盖瑞在眼泪和几近失控的痛彻中,终于意识到父亲那谨小慎微的表相之下所深藏着的大爱和智慧,而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的,正是父亲的坚韧精神,因父之名,盖瑞和黑暗的司法界斗争到底,最后在律师卡蕾丝(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帮助下,找回生命的尊严。
   比之乔的强势反击和在狱中的种种行径(此人乃真正的爆炸事件罪魁祸首),作为同胞的朱塞佩则显得胆小怯懦,起初,在儿子盖瑞眼里,朱塞佩是个只会祷告的人,而当乔又一次成功地在狱中策动了炸弹袭击,并殃及无辜时,盖瑞第一次感到了身为无辜者的无力,而之前的他尚属愤怒多于感悟,于是,他在强势的乔和隐忍的父亲之间,选择了后者。乔把累及无辜当作是作战手段之一,而朱塞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面对绝境,他不怨天尤人,对使自己受到牵连的儿子,始终给予在安稳环境时隐去的鼓励和支持,并以一个父亲的方式守护着他,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塞佩仿佛初级甘地。
   除却两种态度的对比,影片还比对了对峙环境下爱方和英方的仇恨心态,一边是爱方军队无休止的枪战和爆炸袭击,对死伤平民的数字麻木不仁,一边是英警方的全力抓捕,野蛮的逼供以及荒诞的法庭审讯——并不在意谁是真凶,而是急于给民众关注的热点一个交待。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康伦父子的斗争之路就显得格外难得而令人崇敬。于是,到影片后1/3才出场的律师艾玛·汤普森才显得那么动人,在最后的庭审上,她那篇言辞灼灼的辩辞才那样的令人心生激昂。不过,正义有时候不仅来得很晚,而且往往无法绝对实现——虽然经过众人努力,终于在14年后,洗涮了11个人的不白之冤,但始终没有一个警察因渎职而受到应有的惩戒。
   因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散发出了相当的撼动力,影片取材自爱尔兰人盖瑞·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执导过刘易斯主演《我的左脚》的导演吉姆·谢里丹将其现于银幕。在观影时,在为“当代最佳男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那张力十足又出神入化的表演喝彩的同时,也会折服于导演的非凡功力,在一部影片的时长里,不仅完成了多重的思考和解构,故事线条和融于其间的深刻思虑都清晰强劲,还将政治、民族、社会、司法、正义、人性、亲情、尊严等诸多复杂难言的命题有机地融在一起,且每个之间都做到交相互应、骨肉相连、切中要害。
   不论以上世纪70年代英爱之间的历史冲突为背景,还是道破警界偏执黑暗的实情,不论表述狱中发生的种种拷问人性的碰撞,还是两种处事态度的对比,在流畅而有力的叙事中,导演谢里丹始终将各个错杂矛盾的节点清晰示人,而那场被影界冠以特别称谓“fire tear”(火之泪)戏则更令人难忘——父亲朱塞佩没有盼到最后的洗冤时刻,他因病死于狱中,狱友们纷纷点燃了纸张,从窗户里丢出去,刹那间,无数的火花从高墙内的每扇窗户旁静谧飘落,仿佛无声的火之泪,又似在哀悼这个被冤屈的灵魂……在此时观众可以脑中一片空白,也可以想到很多,如果此时你思考了,上帝一定不会发笑。
   影片的配乐十分出色,出自著名爱尔兰乐队U2的Bono、Gavin Friday和Maurice Seezer之手,所有乐曲都与剧情脉络、人物心境配合的恰到好处。由曾经叛逆而后转为良母的爱尔兰个性光头女歌手Sinead O'Connor演绎的片尾主题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具有一种穿透激昂的气质,仿佛坚毅灵魂的不屈奋进和遗世独立,结合影片情节的起落跌宕,越发引人思绪徜徉,欲罢不能。
   导演谢里丹曾说:“这不是一部政治片,这是一个关于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可本人想说,这不是一部政治片,也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它是关乎灵魂斗士的影片,观影时或许有过哀伤、有过感动、有过悲愤、有过刺痛,甚至还有过颠覆、但收获最多是力量,一种给予灵魂深处的坚毅力量。
(若听Sinead O'Connor演唱的片尾曲《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6571206_d.html

 2 ) 司法祭

震撼总是来源于真实,guildford four的故事发生在1974年至1989年间,若以布莱尔道歉的时间为最终结果的话,事件总算在2005年告一段落,尽管当年那些歪曲事实,伪造证据的警察至今仍然吃着英国政府发的面包,享受着英国政府提供的一切福利,有的人,甚至在死时还盖着英国国旗。

70年代的爱尔兰是个混乱的年代,事实上这个几世纪来都寻求独立的地区从未真正有过和平和安宁,然而爱尔兰共和军(IRA)仍然让70年代的英国变得人人自危,那时的英国,或许只有911以后生活在美国人才能完全理解。一系列的恐怖袭击搞得英国军队政府鸡犬不宁,更糟糕的是,数以百计的平民因此而丧生。面对国内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以及怎么防也防不住的恐怖袭击,英国警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权利:无条件扣留疑犯7天。结果,4个无辜的爱尔兰青年遭受了英国自成立君主立宪国家以来最大的冤案。屈打成招,恐吓诱骗,伪造证据,一个个德高望重的警察一边将手放在圣经上信誓旦旦向上帝保证自己的诚实,一边干着亵渎上帝,亵渎灵魂的丑恶勾当。最终,民愤得以平息,舆论得以平息,可正义女神手中的天平早已倾斜,她将用手中的利剑在英国司法史上刻上最深业最耻辱的一笔。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毫无约束的权利才是正义、公平的最大敌人。英国警察拥有这种权利,便诬陷了四个无辜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回忆自己最黄金最美好的时光时,只记得英国牢房里的铜墙铁壁。所幸,大众并未将这种权利交给他们太久,这才让追求正义的律师Gareth Pierce有机会以法律的名义为其正名,才能有无数英国平民走上街头高呼Free the four,才能才能让布莱尔道歉,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部名为《以父之名》的电影。

在杨 + 被执行的这段时间中看到这部电影似乎更加尴尬。司法公正从建国前便开始高呼,如今21世纪都过去十分之一,公正这个词依然只是太和殿上高高悬挂的宝剑---只是个摆设而已。Gareth Pierce联合英国大众,最终为guildford four正名,而艾未未和那些追求真相的中国大众,什么时候才能为杨+正名,为中国司法正名?

 3 ) 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What I remember most about my childhood is holding your hand. My wee hand in your big hand, and the smell of tobacco. I remember, I could smell the tobacco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When I want to feel happy, I try to remember the smell of tobacco. "...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1993

  黑暗淹没北爱尔兰。Giuseppe躺在囚床上,鼻翼弱鼓,张口微吸。死亡在他头顶,俯身给他亲吻,他用老者的呼吸方式与观者告别。Da!全世界语言里都有这个字,Conlon只是拿出娘胎里带来本能全力呼喊,翻身下床,大力捶打Giuseppe,观者替他觉得痛。

  《The Man from Earth》片尾,先离开世界的是儿子。号称活了一万四千年的男人,在短短一小时影片里数次动容,实在是长命大忌。如果片子可以再拍长,他一定会死。杀死他的一定是感情细胞,如癌一样健康发展,蓬勃无止境。

  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之前,我们犹如跑马圈地,傻乎乎地直线出发,妄想在日落前折返一块巨大的自己领土。但原来你是我的起点、终点与全部意义所在,当黑暗来临,如果我没能看见你在地平线上招的手,我一定会心力耗尽而死,一无所得。聪明如编剧,也晓得,大力撞击观者弱点的方式,是昭示那些永远也来不及回到原地的例子。那动力永远在,驱我风雪夜归、竭力靠近,带着不停下发条在世上远离你的地方跋涉数年而不害怕。但聪明如编剧,竟不曾晓得,就算死亡把我们分开,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我们也永不分开。

  Once I want to feel you,I try to remember the smell of tobacco..  

 4 ) 我看《以父之名》——一个法律人的凌乱表述

首先破题,谈点与法律关系不大的问题。以父之名,“父”在我的眼里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父亲。电影里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有足够深。刚开始因为儿子被共和军误会而匆匆赶去营救,手举白手绢从警察一边颤巍巍有些哆嗦地走到另一边,为的是营救他那不成器的儿子,我看到的是亲情。而当他得知儿子偷窃,他甚至都不愿意理睬他的儿子,我看到这是一个正直的父亲。而在被警方逮捕之后,从拘留、审讯一直到法庭判刑的过程中,他都是最镇定最临危不乱的,身处同样的险境但他还在鼓励着每一个人,这是一种坚强。而当他被判入狱,在狱中受尽欺凌却不愿跟共和军合作,依然坚信自己会被平反。他做事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则,面临困境也不妥协,这是操持。而当他最后终于衰老,面对死亡而害怕,流露出最真实的人之常情时,我不由得对这位父亲油然而生一种崇敬。“父”的第二层意思是上帝,至少我这样认为。普通法系国家从中世纪的漫长教会神权统治下发展过来,其人民的法律信仰与其说是对法律,倒不如说是对上帝的信仰与期待。所以,当父亲被判入狱后,受到法律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之后,你可以看到他仍然很虔诚地在祈祷。他相信上帝会睁开眼睛,所以他仍然走了常态的上诉路径而不是跟随激进分子的步伐。我没有资格说哪条道路更有效,甚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们可能会认为后者更为有效(毕竟中国近代史就民众而言更大意义上是一部抗争史),但是我想说,在受到如此不公待遇之后仍然对于法律(或言上帝,因为我认为是上帝赋予了法律神圣性)有如此信服与坚持,这才是一个法治传统根深蒂固的表现。法治传统不在有多漫长的历史,而在于人们面临绝境是采取何种方式救赎自我。法治在于人心。
好了,下面要说的是无聊的话题。
一、人权。从启蒙思想家们提出“天赋人权”的时代起,如果有人统计每个时代最常被提及的字眼,我敢说,人权必然高居前列,即便中间我们经历了太多战争目睹了太多对人权的践踏。但是,我同时也想说,人权从它诞生那天起,注定了它只是社会科学家们思想激荡的玩物、社会活动家们忽悠民众的幌子。不管是“天赋人权”还是“以人为本”,美好憧憬下的现实是人权被蔑视被践踏的现实。即使是常态的宪法秩序下,基本人权也时不时地遭到手握强权者的蔑视(当然他们蔑视的不止人权)。因此,在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动乱这样的紧急状态下,呼吁人权是多么自欺欺人。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当生存受到威胁时,谈论人权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是“涸辙之鲋”的道理,不消细说。所以,别拿人权太当回事,知道有这么个口号也就可以了。
二、群众。群众的眼睛从来不是雪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冤案在群情激昂中发生了。佘祥林案是个例子,不用再作列举。当然,有人会把这归结为我国法制不完善的结果。那么,在这个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法治再发达的国家都会发生同样的冤案。所以,我觉得群众都是瞎子,历史或者说时间才会彰显真相。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跟群众有关的民主制。自从苏格拉底自鸩之后,民主一直备受争议。这是一直讨论的民主的暴政问题,不想多提。所以,我相信那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相也一样。还要说一句,我们同样不可以因噎废食,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的巨轮还是呼啦啦一直向前转着。
三、律师。律师是中性的,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他可以代言正义,也可以为见不得光的阴暗面代言。不要去质疑律师这个行业。我们要唾弃的是某个群体卑微的可鄙的灵魂。但是,你能肯定自己一定会如何一定不会如何吗?我是不敢的。
四、警察。行政权是个强大的东西。而当行政权赋予了手握大棒的警察的时候,它显得格外狰狞。而这个时候,处在它对立面的私权利往往是手无寸铁无法与之相抗的。私权利也很强大,可惜他没有大棒棒。保护私权利的宪法据说是最强大的,可惜它好像也没有大棒的。最好有根链子锁着那些握着大棒的手,不过好像那根链子的另一头是在行政机关自己手里的。说白了,管它合不合法先关你个十年八年的你爱上诉上诉去吧。先想清楚自己有几个十年八年,这叫三思而后行。所以,出头椽子不是人人都当得的。
那么,我看完了这个电影,觉得自己很绝望很弱小很微不足道。

 5 ) 因国家安全之名

20岁,他被作为致使五人死亡、多人受伤的爆炸案主犯,被判终生监禁;35岁,此案重新审理,他当庭无罪释放;60岁,他因癌症去世,匆匆走完一生。

盖瑞·康伦(Gerry Conlon)人生的四分之一在冤狱中度过,此后近半生则反复被这段经历折磨:两次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长期沉湎于酒精与毒品。

他的案子是英国法律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之一。所谓“吉尔福德四人组”(Guildford Four),即他与另三位嬉皮士伙伴(最年轻者当年17岁),被当作爱尔兰共和军(IRA)的危险分子,被控1974年10月5日在伦敦吉尔福德地区的酒吧放置两枚炸弹,实施无预警恐怖袭击。事实上,四人从未加入IRA,与爆炸案毫无关联,甚至,爆炸当晚都有不在场证明。

如此荒唐的冤案是如何发生的?大的背景看,当时伦敦地区恐怖事件连连,均是IRA所为,人们对该组织早就痛恨不已。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随着北爱尔兰民权运动的发展,一度沉寂的IRA重新兴起,要求南北爱尔兰统一并独立。共和军内部分裂为两派,其中临时派坚决主张暴力,不断制造恐怖事件,以此给英政府施加压力。“吉尔福德爆炸案”后一个月,乌尔威奇爆炸案发生,2人死亡;11月21日,伯明翰爆炸案发生,21人死亡,180多人受伤。英伦三岛显然是IRA的主要袭击目标,民众恐慌不已,要求英国警方尽快破案。

从小的环境看,正是由于当时的局势,英国法律更改了有关条例,规定如涉恐怖事件,警察可无理由关押嫌疑人七天,而不是此前的48小时。这为警察刑讯逼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吉尔福德四人”后来都在法庭审讯时声称,自己受到了警方的恐吓与毒打,被迫在假口供上画押。他们甚至抱着嬉皮士的精神,供认自己的亲密朋友为同案,好在法庭上让陪审团看看这多么荒谬,却没想到在庞大的、无限制的国家机器面前,一切荒谬都可以成真。

法庭上,警方刻意隐藏了他们的不在场证明,陪审团毫不犹豫判他们有罪,主审法官则义愤填膺地称:“可惜你们的罪名不是叛国罪,不然我马上判你们死刑。”(1964年英国基本废除死刑,除了叛国罪于1998年废除。)

更不可思议的是,盖瑞·康伦的父亲朱塞佩·康伦(Giuseppe Conlon),次年来伦敦为儿子奔走,与盖瑞的姨妈安妮·马奎尔在家中商议时,被警方一举抓获。当时在场的七人全被定罪,罪名是“负责制造和运输炸药”。他们被称作“马奎尔七人案”(Maguire seven),分别被判4年到15年徒刑,其中包括马奎尔的两个孩子,较小的只有14岁。

1980年,在服刑五年后,朱塞佩·康伦于狱中病逝,也是60岁。这成为盖瑞·康伦终生的痛,他认为是自己害了父亲,尽管他根本什么都没做。

盖瑞·康伦1954年出生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父亲是当地的画家。上世纪60年代起,北爱尔兰问题发端,街头暴力活动不断,英国政府派军直接镇压,社会秩序日趋混乱。1974年8月,康伦决定逃离那种暴力环境,到伦敦寻找工作,不料12月即遭抓捕。在2009年发表于《卫报》的一篇文章中,康伦写道:“到现在我依然很难描述那种感觉:你什么也没做却被判终生监禁。”

1989年出狱后他曾写过一本自传,《证实无罪》(Proved Innocent),1993年被爱尔兰导演吉姆·谢尔丹拍成电影《因父之名》,由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康伦。此片获得当年奥斯卡电影节七项大奖提名,也令此案被全球所知。

康伦因此获得12万英镑版权费,但一个半月就都挥霍光了。当年奥斯卡典礼期间,他飞去好莱坞,却在酒店里闭门不出,与朋友抽了三天可卡因。他也曾从英国政府处获得20万英镑补偿,结果仍是一样。“我还没准备好过一个名人的生活,事实上,我根本没有准备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饱受牢狱生活回忆的折磨,常常从噩梦中惊醒。他谴责英国政府,没有为冤假错案的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创伤咨询与治疗。

他的余生致力于为无辜蒙冤者奔走呼号,为“马奎尔七人案”和“伯明翰六青年案”鸣不平,为被囚于关塔那摩的英国人说话。前者在1991年,即康伦出狱两年后,得以昭雪,此时七人都已服刑完毕。“吉尔福德爆炸案”的真凶始终未被起诉。尽管在康伦四人服刑期间,凶手便已被捕,警方为了维护面子,压下了这一信息。

因国家安全之名,多少人生被牺牲、断送。此前有人问康伦,类似他们这样的遭遇在今天是否还会发生,他毫不犹豫回答:“当然会。”他期待自己的经历可以给人们一个提醒:不管案件性质如何,永远不要着急下结论;不要忽略那些努力想传达自己声音的人。

【for 财新新世纪】

 6 ) 只谈父爱

    当盖瑞不耐烦地打断父亲的叮嘱,在匆忙离去中庆幸挣脱了厌烦的枷锁时,却不由自主地转身轻叹:“再见,老爸。”;当盖瑞在伦敦落魄街头、流离失所时,却在电话中用一句“我很好。”欺骗父亲;当盖瑞在狱中颓废放纵以致和父亲僵持赌气、互不搭话时,却先认了输主动把背身相对的父亲哄得开心;当父亲在死神的凝视下遗恨而去时,一向嘲笑他睡前祈祷的盖瑞却虔诚地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

    为什么?既然对他的条条框框人生道理只存不屑,何必要留恋?既然对他的冷漠胆小感到愤怒悲哀,何必要在乎?既然对他的顽固信仰觉得可笑愚昧,何必要伤感?

    盖瑞不知道,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写到这,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事。我与父亲的关系应该是目前很典型的一种,没有话题,很少求助,尽量逃避。平淡地过了6、7年,直到高中毕业都相安无事,父亲似乎消失在我的人生中,出现,不过叫声“爸。”,不见,我生活依旧。然而当我踏上异乡求学的征程,看着父亲的身影在吵杂的月台上静静消失时,我只觉双眼一阵温热。那是什么?悲伤?不舍?恐慌?失落?我无法分辨。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我想,看不到父爱,只因为自己本就从未失去。这爱早已是你生命中的部分,如一日三餐,如呼吸吐纳,拥有时你不觉幸福,而稍有不得时才知其哀其苦。

    盖瑞定是体会极深,当那纯粹的爱随着窗外一团团火焰地飘摇而下,层层剥落,淋漓尽致地展现给盖瑞。眼前的一切让他重新地思考与抉择,明白了那爱的深远执著,他也得到了生命之所以要延续的理由,毅然抗争了15年,换回了满意的结局。

    父爱,低调得让我们难以察觉,殊不知它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表露得真真切切。

 短评

即使动荡不安,可是父亲的爱却很安稳

7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何处都有黑暗,希望有一点中国电影可以拍政治题材

8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力荐

好歹英国人民还能上街游行示威...

1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父子部分拍得尚且合格,但不算出彩。而司法部分则实在难以感染我等见怪不怪的天朝人...

16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还行

好看 最让我难受的是父子情 艾玛汤普森代表的勇敢善良的知识分子阶级 父亲的被欺压软弱善良的阶级 主人公那一代的血性与自我调侃 交织在一起彼此救助 其实可以拍得更好 不矫情 这种事情还在发生我们却不知道

21分钟前
  • 哭侠
  • 推荐

资料馆2014.5.24.7pm 被命名为恐怖主义的民族独立革命/战争,在当代的三种路线(嬉皮乌托邦的逃避、纵火的暴力、制度内解决),选择性表述后被转化为一个司法问题,以一个父子情感弥合(道德理念继承)的叙事呈现。较成功的把敏感政治问题商业化。三星四星间。

24分钟前
  • xīn
  • 还行

监狱墙上贴满了Sex Pistols的海报,Gerry是个有血有肉的爱尔兰嬉皮男青年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得知艾被取保候审时,我恰巧在看这部电影。盖瑞蒙冤入狱十五年,重获自由后,他说:我是清白的人,我因莫名之罪被囚十五年,我看着父亲冤死在英国监狱,政府仍然说他有罪,我要告诉他们,除非我父亲平反,所有蒙冤的人平反,有罪的人受制裁,否则我要斗争到底,因父之名,因真理之名。

28分钟前
  • 青陌
  • 推荐

历史意义大于艺术价值。DDL的演技此片中并不突出,Emma则着实厉害。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看父子的我肯定掉眼泪

36分钟前
  • 艾芙琳
  • 力荐

在1993年的《因父之名》里,我看到了未来影像的影子:有1994年美国出品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狱友联盟;有2006年印度制作的《芭萨提的颜色》里的放荡不羁青年却被政府无情的陷害,有2013年韩国上映的《辩护人》里的为屈打成招的无辜者申冤终获胜利的场面,……父亲惨死、盖瑞平反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政治与亲情,一个男人的成长

3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动乱年代下的父子情同样温情,剧情冲突很足。

4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除了感人的父子情.那个女律师更不能被我们所遗忘.在一切有冤假的地方.我们要战斗.

49分钟前
  • Ex
  • 力荐

1、作为儿子,永远不能让父亲为你蒙耻;2、有天你做了父亲,永远要保护自己的儿子。片中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5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In the name of father! 经典的电影!伟大的父爱!可恶的英格兰政府!我泣不成声……正义需要勇敢执着的人伸张!

53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极其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最后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5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導演對於情節和線條顯然有極強的駕馭能力。他十分有技巧地把英愛衝突的背景、警方的黑暗腐敗、獄方的慘絕人性,和主人公的經歷際遇編織在一起,清楚地展現了這樣的背景,如何影響了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如何影響了一對普通父子的情感心路。但是,導演也在另一層面上,對於人性,揭示給我們更深層的思考。

1小时前
  • mingjoyce
  • 推荐

当我们无限制脱轨后落入深渊时,已然还是被自己无数次挣脱的父母,在悬崖边上拉住我们。

1小时前
  • Nakedself
  • 力荐

没有想象中感人,不过你如果恰巧也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血色将至,那么就会明白Daniel Day-Lewis的演技有多强大了。Emma Thompson也很强大。

1小时前
  • 盲忙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