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

爱情片法国1959

主演:埃玛妞·丽娃  冈田英次  贝尔纳·弗雷松  斯特拉·达萨斯  皮埃尔·巴尔博  

导演:阿伦·雷乃

 剧照

广岛之恋 剧照 NO.1广岛之恋 剧照 NO.2广岛之恋 剧照 NO.3广岛之恋 剧照 NO.4广岛之恋 剧照 NO.5广岛之恋 剧照 NO.6广岛之恋 剧照 NO.13广岛之恋 剧照 NO.14广岛之恋 剧照 NO.15广岛之恋 剧照 NO.16广岛之恋 剧照 NO.17广岛之恋 剧照 NO.18广岛之恋 剧照 NO.19广岛之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5 02:51

详细剧情

  1957年,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

 长篇影评

 1 ) 广岛之恋

曾经见到过杜拉斯年老时的一张照片。
这个女人由于受到过度的酒精刺激而变得形容枯萎。
但她的眼睛澄澈清亮。像每一个年轻女子一样。令人着迷。
她的文字就像她漂亮的眼睛,没有随着时间的老去而黯淡。
而是成为了永恒。
……
杜拉斯的作品在半个世纪之前,可以说是一种异类。
她仅仅是要将自己内心复杂的世界叙述出来。完整的,不会用多余的话语来解释。
理性。情欲。绝望。
也许她的世界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但她也不需要别人过多的理解与探究。
她一直是自由的。
她的文字,是一朵孤独的花,安静而诡异地绽放着。
比如《广岛之恋》。
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
一个法国女子。为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来到这里。
这里,广岛。她生命中一段过眼云烟的爱。
他,一个日本男人。和她一样没有名字。
他们的相遇没有原因。只是相遇了。
在旅馆里。他们疯狂地彼此需要。
他们也谈论广岛。战争。灾难。
他说,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她说,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性欲、爱情、不幸,这些都在广岛发生。无法抹杀。
他们还在对话着,有关自己,有关广岛,历史和现实相错。
在内韦尔。她的家乡。她告诉他,有一天她曾发疯。
但她没有说明原因……
然后她走了。决定不再见这个日本男人。
但是,宿命并非到此为止。
下午四点,乌云密布的天空下,他们再次相遇。
我觉得,我爱上了你。他说。
然后把她带回家。
他们又开始彼此强烈地需要。
之后,她还是离开了。她必须离开。
打算翌晨搭乘班机离开广岛。
但他一直跟她。他对她的爱无法自拔。
她也一样。
他们去了一家临水而立的咖啡馆来度过最后的时间。
她告诉了他自己曾在内韦尔发疯的原因。
一九四四年,她二十岁。在内韦尔,她被剃成光头。
她初恋的情人是德国人。在法国将解放时被杀死。
她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只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国家的法定敌人。
这样深深的爱恋,结果只是无力挽回。
她没有自杀。但她疯了。
一件可悲的事。
……
她又离开了咖啡馆,想回旅馆稳定一下情绪。
但她无法做到。
再次回到那个日本男人的面前。
她不停地回忆着。爱情。内韦尔。广岛。眼前这个男人。
他们彼此交换着爱的绝望的目光。
但内心都很清楚。
这场短命的爱情就像内韦尔的爱情那样,也会死去。
痛苦地死去。
……
遗忘。
只有遗忘能拯救他们。
但遗忘也是痛苦。
他希望她能留在广岛。
但宿命的大局已定。
他们沉默。良久地沉默。再也没有任何举动。
她最后告诉他,广岛。这是你的名字。
他说,这是我的名字。是的。你的名字是内韦尔。法国的内韦尔。
……
故事就此结束。
或许并未结束。
但那个法国女子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为了他留下来——已经不重要了。
杜拉斯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法国女子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在初恋情人被无情地杀死后,她便不再是她了。
这并没有使她在内韦尔徇情。
但这一切完完全全改变了她的个性。她疯了。开始超脱自我。
只剩下委身于人的想法。
于是遇见了这个刚认识的日本男人,在广岛。
但是,杜拉斯说,那个法国女子把她仅剩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表达激情中蕴涵的内韦尔的爱情夭折后幸存的爱,给了他。
……
第一次看《广岛之恋》的时候,不能明白所发生的一切。
多年后,明白了。却又不想说得太多。
爱,或者失去。以及人世间一切情感。都会在适合的场合出现。
内心所承载的伤痛、沉默、放纵、孤独、分裂和深深的绝望使我们清醒。
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我们不适应爱情,仅此便令人伤感。
想说的就是这些。

 2 ) 观后

人生真是不思议的东西,我竟然能在大讲堂看很喜欢的广岛之恋。

这个片子其实没有名字那么小资,之所以会给人小资的感觉完全是拜某首倒霉口水歌所赐
;名字好听也不好就这么乱用吧?好歹歌也好听一点。。。但总之莫名其妙的,一部文青
电影就这样被小资化了,sigh

说到小资,似乎传说小资都喜欢看艺术电影。那绝对是假的。我就不相信有几个小资能把
广岛之恋完整看下来。人家喜欢的是天使艾米莉那样温情脉脉的艺术电影。小资么,讲究
的是情调,看广岛之恋的开头多恶心啊,又是畸形又是废墟的,所以建议追求生活质量的
众小资们不要看这部片子了。

广岛之恋是有口皆碑的大闷片,电影频道也放了若干次,每次都是大半夜的,也不见得有
多少人会看,估计100%左右的都会看睡着。其实广岛之恋根本没有那么闷,起码和阿伦雷
奈的某天作 去年在马伦堡 比,还是非常有情节,有戏剧性的!而且还有男欢女爱的镜头
附赠,外加帅哥美女跨国恋等等噱头,其实已经非常不算闷了。那些嫌广岛之恋闷的人,
应该统统抓起来送去看 去年在马伦堡。

男女主角相遇了,恋爱了,坐我后面的家伙小声地说:“这不是一夜情么”然后女主角开
始分享她少女时代那段记忆。因为如果不说出来的话,她都快要忘了,即使是那样刻骨铭
心的恋情。人真是可怕的东西,不管受到怎样的打击,都是活下来了;为了获得更好,也
会忘记会带来痛苦的东西。男主角迷恋上了这个女性,以及她的那段回忆(坐我后面的家
伙说:这哥们可真够痴情的)。其实回忆这东西真的是非常奇妙的,有的时候,讲着讲着
,作为倾听者的那个人也会陷进去,仿佛是迷宫那样的东西,盘根错节,不断有新的细节
,就像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房间。男女主角共同迷失在了那样的回
忆迷宫中。现实消退,他们俩成为了“纳维尔”和“广岛”,带着新的名字,生活了下去
(后面的人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说:靠,这就算完了???)嗯,就算是这样的结局吧,大
概,大概。

顺便感慨一下,电影这东西,的确是要在电影院看才有感觉的。别的什么大屏幕电脑啦,
投影仪拉都不够劲。证据就是这样一部大闷片,竟然把我看得激动得不能自已以致于当晚
失眠了。但是电影院不见得每次都会放这样的片子。比如我预言大讲堂永远都不可能放那
个去年在马伦堡。所以看到喜欢的片子在电影院放一定不要错过。

顺便感慨一下中文配音,估计是80年代配的,其实很不错了,只不过那些话那中文说出来
特别特别假。

顺便期待一下,今后有某个拍记录片转行的大导演来一个“南京之恋”,然后顺带控诉一
下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事实。不过我觉得在中国范围内找出来有型的美男子演员比较难。

 3 ) 《广岛之恋》:人与城 此处即彼端

一种奇特的对位。 核爆后,全世界因之欢呼的城市,广岛。孤独的城市。 眼见爱人,德国士兵被打死,自己被人们嘲笑、剪发、隔绝,孤独的法国姑娘。 核爆那一天,全世界欢庆,这姑娘刚从故乡出走,在巴黎的街头,见到了欢乐的一幕。她也欢乐,大概是为离开了痛苦的记忆,不被祝福的爱情,因为爱情而被隔离的屈辱。 而14年后,她见证了这孤独城市的苦难,人的惨剧。废墟的城市已然站起,人的伤痕却不仅在脸上、也在心里。她看着曾被隔绝如飘摇一隅小岛般的城市,无法不想起自己,因为,她跟这城市有着那么贴心的记忆,如出一辙。 她或它,都是孤独的。他们悲伤,而他者欢呼。他们的悲痛被当作不存在。 有一个人在总是好的。她这样说。这时候她可以对一个日本男人,自如说起内维尔,虽然常常陷入迷狂,可她还是说了,她甚至不能原谅自己,以为不再跟任何人讲述,就可以让那一段爱情永远,她背叛了。内维尔是一座爱的城市。广岛也是。这个日本男人是德国士兵的化身。他令她不再孤独。代价就是通过述说,将从前的孤独掐死。这是背叛吗,可她很快乐,她说不孤独是好的。事实上,她从未想过接受孤独,是孤独强加于她,所以何来背叛。她本来该是快乐的。虽然,她再也不会那么快乐。 并没有什么区别。如她和他。内维尔和广岛。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跟广岛如此贴心,如此懂得。广岛帮助她理解了自己的内心。内维尔,是她再不想回去的地方。可是,到了广岛,内维尔的一切却从未这样清晰过——那是梦里常去的地方,但是现实里却很少会去想——却为什么广岛会唤起内维尔的记忆?是否因为这受过苦难的城市,跟她一样,令她不再想自我保护,而撕去了那一层壳。一定是这样的。 都曾经体会那种被遗弃的滋味。被人群遗弃。被世界遗弃。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一个不过是为了爱——爱上敌人,也是爱。一个不过是敌国的平常城市,被当作战争的一颗棋子。对,他们都没有错。可是,当他们痛苦的时候,是人们因之欢呼的时候。他们以为跟周围没什么区别,可那只是臆想。女孩子的茂密的头发被肆意剪到了头皮,旁边的同胞们围着看,嬉笑着,为惩罚了一个不要脸的、敢跟敌人恋爱的女人。谁也没注意她呆滞的表情,她甚至连恨都来不及,她刚死了爱人,那剪头发的沙沙声,恰好以毒攻毒,令她忘记了疼痛……城市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天空下起了黑雨,别国的人们却为此欢欣鼓舞……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明白。欢呼的那个时候,丧钟已然敲响。在别处,也在此处。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奇妙的对位。 他可以爱她。她也可以爱他。但是内维尔可会爱上广岛?或者广岛可会爱上内维尔?也许吧。当交错的蒙太奇将两座城市交叉闪回,记忆与现实,同样安详。适合恋爱的城市,广岛。与曾经留下爱情的城市,内维尔。它们都是如此的静谧。安静的房子。温柔的霓虹灯。让人不由得想爱。 莫不如说都是一致的。记忆也是现实,现实也交织回忆。广岛。内维尔。内维尔。广岛。已经在这样的回忆与现实里交融。难分难舍。都是留下爱情的城市。都是伴随着痛苦的城市。所以,何不相信,它们完全可以相爱。 因为战争,他们奇特地相遇。都是战争,给她或者它,打下记忆的烙痕。 有时候是战争,有时候是别的。它们隔离了。它们又相遇了。它们的痛与爱原来都一样。一切都来自大脑。为爱而生的城市。因她与他,连在了一处。 此处即彼端。

 4 ) 越过道德的边境

选这部1959年的《广岛之恋》确实让我看见了很多,由名字来判断,我一直认为是香港的电影,毕竟莫文蔚那首广岛之恋不管隔了多久还是经典,我这个年纪的人都知道,我会知道广岛之恋也是因为我母亲她喜欢在车上放这首歌。不过这两个独立的作品不是完全没有交集,广岛之恋的词曲者张洪量正是看了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才创作出这首相差20年的作品。 也是这部作品,让我一下看到了很多不了解的词汇。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催化剂,那法国新浪潮是什么呢? 法国新浪潮是影评人对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国导演团体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与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的特色在于,导演不只主导电影,更成为电影的作者和创作人。风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换场景镜头等创新剪接手法,或是像 “跳接” ,在整体叙事上制造突兀不连贯效果。 简单来说:导演要身兼编剧,画面常有快速切换场景,整理叙事不连贯。 我第一次看,真的什么也没看明白,毕竟不是我们所常接触的叙事类型,我印象中唯一看过的黑白电影是奥黛丽赫本的《窈窕淑女》,《窈窕淑女》的叙事方法也是偏现代主流,所以我当时看也看得很入迷。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对隐隐约约的躯体,后来可以看到他们的身体上被一层泥还是什么东西包覆住了,还有闪闪发亮的金粉撒在他们身上,非常隐晦的表现,我甚至都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人。不过我猜想,那应该不是男女主角,而是广岛受难的人们。 亚伦·雷奈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隔了十年拍了一部《广岛之恋》,之后这个作品也在影展轰炸了整个影坛,在仅隔十年就勇于拍这个题材,仇恨仅隔十年不会被遗忘,而身为二战同盟国的法国导演却拍下了广岛的疮痍。 而电影几乎花了十几分钟,从男女角的对话中,带到了开满悲惨之花的广岛,他们战争后重建的博物馆,和他们因为战争而畸形的儿童与成人。 现在很多的主流电影也会以这种方式来交代背景,以过去的历史资料以及 视频 来交代时空背景,多半都是用火箭发射或者国家领导人发言等画面,不过这些都不及《广岛之恋》来的触目惊心。 这部电影的对白不是一般的多,它不出现空泛而无意义的台词,它恰好的如法国新浪潮所追求的那样,如文学般深远的对白。 我觉得整部电影都很讽刺,从男女主角的身分上来看,女主角是法国人,是当时二战同盟国的国家;男主角是日本人,是当时轴心国的国家。且两人都已结婚,正常来说是对立的关系,毕竟日本才在十年前遭受原子弹攻击,多少对西方国家的人仇恨,而身为日本人的男主角若跟西方国家的女人在一起,也不免会被他的同胞以道德的理由厌恶。综合以上观点,两人在一起是对婚姻以及国家的不道德。

 5 ) 关于《广岛之恋》的点滴心得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左岸派”旗手阿伦•雷斯奈斯,玛格丽特•杜拉斯,两个人联手打造了这一个“意识流”式的现代电影之父。

    1957年夏的旅馆里,一对肤色完全不同的男女在床上紧紧拥抱着,在他们身上,特写的露珠时而像可怖的原子尘。从《广岛之恋》的第一个镜头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探讨战争的电影。但是玛格丽特并没有从战争期间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而是选择了战后两个人的爱情透视了战争对于人类精神的摧残。女人一次一次的强调着自己看到了真正的广岛,但是男人却一直否定她的发现,因为他认为一个陌生人是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广岛的核弹对于日本人民的巨大伤害。电影中的女主角在那个战争的年代爱上了一个德国人,这就是爱情对于战争的蔑视,象征了人类精神的崇高和爱情的纯粹。在这部影片之前,阿伦•雷斯奈斯拍摄了著名的反战纪录片《夜与雾》,而《广岛之恋》的开头部分,对于日本现状的描写和《夜与雾》中拍摄的集中营镜头十分相似,因此我们看到了导演没有任何种族和国家的偏见,对广大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关怀。男人和女人没有名字,他们是高度抽象了的人,他们代表的一个是惨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她叫内维尔,一个是饱经战火涂炭的民族,他叫广岛。

    《广岛之恋》和导演之后的作品《去年在马里安巴德》却又讨论了记忆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广岛的男人和纳维尔的德国人在战争期间都是法西斯的士兵,因此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这种对位关系,从女人看到男人睡觉的时候得手指动就开始了,因为德国人死的时候手指也是在抽搐,由此她陷入了记忆之中。实际上,通过女人的独白,我们并不知道,她要忘记谁,纳维尔还是广岛,我觉得可能是玛格丽特有意模糊了指代关系。而在女人想要忘记的过程之中,通过导演展现的众多的建筑的空镜头,我们可以发现广岛和纳维尔之间的对应互指关系更加强烈。但是到了最后卡萨布兰卡酒店那一段,则是再现电影《卡萨布兰卡》开始的时候,男女主人公在酒店见面的场景,由此隐喻了两者情人的关系,而这种情人关系在异乡(卡萨布兰卡和广岛又形成一种对位)得到强化,那么对于女人来说,这个男人就是德国人(老情人)的投影。电影结尾“我的名字是广岛,你的名字是纳维尔”,我觉得是对记忆的一种模糊,就好像女人把德国人和纳维尔同一化了,男人也和广岛同一化了,而女人是纳维尔则是对爱情的确认,把在日本的爱情和在纳维尔的爱情等同起来。

 6 ) 现实与记忆是破碎的,拥抱也是破碎的

直到今天,人们在提到“文学性电影”“左岸派”“意识流”等等词汇的时候,都会无数次的提到阿伦·雷乃与大半个世纪之前拍摄的《广岛之恋》。本片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角度,都是极其先锋的作品

《广岛之恋》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法国女演员和日本建筑师在广岛短暂邂逅并分离,镜头忠实的记叙下了这短短一天之中的事情,并且在片头插入了对广岛的纪实性摄影,在男女主人公一起吃饭的地方加入女主的回忆。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承载之着阿伦·雷乃对于许多问题的阐述与思考

战争与和平

许多人第一次观看《广岛之恋》时,会认为这是一部为广岛乃至为日军侵略洗白的电影(比如在b站评论区就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白左性质的小资电影)。但是当我们深入其间,就会发现阿伦雷乃的本意。

在影片开头,导演就使用了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镜头:灰尘落到了男女赤裸的肌肤上。这个“灰尘”无疑代指了原子弹爆炸后的辐射尘,在这一幕里辐射尘犹如天降的死亡,为爱情也为生命蒙上了阴影。

接下来对广岛的纪实性影像可谓是触目惊心,它在控诉着战争,控诉着战争的伤害。同时也赞扬生命,战后第一天从土里爬出来的虫子,有三条腿却仍在废墟里奔跑的狗,承受疾病却顽强活着的人们,畸形的婴儿……这些“第一天,第三天,第十五天”的末世场景。阿伦·雷乃用这证明,无论现实如何凄惨,生命始终延续。

导演在本段已经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战争是可怖的,而从苦难中生存下来的生命是伟大的。

在电影中段,又出现了反原子弹的游行,注意这里的标语不止在为广岛申冤,也是在对西方国家大量制造原子弹的反对。质疑本片政治立场的人到此就可以闭嘴了。

在雷乃的其他作品,比如《莫里埃尔》中,也反映了导演的反战倾向。莫里埃尔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被法国士兵蹂躏至死的女孩,导演却顶着舆论的压力 ,讲战争受害者的名字作为作品的名字,这还不能体现雷乃的政治立场吗?

回忆与遗忘

记忆,一向是阿伦·雷乃作品的主题,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男女主在一起回忆已经模糊的过去,《莫里埃尔》中,海伦一直遭受着回忆中爱情微小细节的折磨。但是《广岛之恋》中的记忆是酷烈的,是浓重的,是带有伤害性的。

片头女主回忆广岛的情景时,反复地重复“我看到了”“我记住了”,,而男主数次否认她的话,这里是二人在争夺关于广岛的回忆,女主是思想意义上的侵略者(这一点在后文也会提到)。记忆,是人的武器,是侵略的一种手段。只能说雷乃是天才,他将记忆如同烙铁般让人痛苦的感觉体现了出来

二人在江边吃饭时,女主回忆起自己的初恋,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军人。她夹在自己的爱与对法西斯的恨中,既想记住,又想忘却,这也是她在过去发疯的原因,她困在曾经的疯狂与现在的热恋中,无法逃脱。

《广岛之恋》也是一部女性主义经典,它解构女性的爱情与思想,那个同时自由又受困的法国女人,同时迷惘又清醒的女演员,都是鲜活的立体的。导演身为男性,在描述女性上也可以说是无比精准,也带有对女性的同情与关系。最后挣脱出囚笼的女人,也是导演的美好祝愿

《广岛之恋》是一部梦片,观影过程犹如进入一场封尘以久的梦境,雷乃通过他高超的剪辑技巧,往返于记忆与现实之间。攀登于大师编制的时间楼梯上,一边追溯,一边再造。看着记忆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影像人的心理与行动

广岛是一座伤城,承载着痛苦与悲伤,一座连市民自己都试图忘却和城市。一座想忘记的城与一对想忘记的人,城市与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者选择广岛作为叙事地点的作用又一次显现出来。

土地与人

刚刚提到了一点选择广岛作为叙事地点的好处,但是没有完全回答“为什么选择广岛,要叫广岛之恋”的原因。

广岛是男主,内维尔是女主。地缘是横亘与二人之间的永恒的屏障,地图上二者相距甚远,心理上二者无法交流,而作为两个地点象征的主人公,也只能越行越远。地域的间隔是永恒的间隔,内维尔是个人的苦难,广岛是集体的悲哀,其伤感于无声处已经弥漫了整部电影,注定了分离的结局。

别忘了,女主的初恋是德国士兵!在内维尔,德军是侵略者,而法国是被战胜国。而女主现在所在的广岛,原本是侵略者,现在却是伤害累累的破败城市。

女主在广岛是“入侵者”,她用眼睛,用心灵,用记忆,入侵了广岛的现在。她的初恋是人物与国家的双重入侵,而现在她又对广岛如法炮制。女主既是入侵者,又是被入侵者。雷乃应用这种身份的反差,来营造“对倒感”和“荒谬感”,让其成为本片的基调,让人不自觉的陷入其中

所有名字里带有地名的电影,都可以说与地点分不开:《游览意大利》通过夫妇二人对于意大利风景的观看,引出对婚姻乃至战后社会状态的思考;《德州巴黎》是误导观众,德州,巴黎看似相距甚远,实际上就在其间,可以说是对人物关系的又一次比喻;《我是古巴》,本事就是对于古巴革命的记叙……《广岛之恋》则登峰造极,将地缘与人的关系推上了更高的境界,不止是心理上的,还是一种水乳交融的依存

男主是广岛,在沉默里,在苦难中,在孤独里,也在女主感官的侵蚀的下。女主说自己是内维尔,是再也回不去的,是曾被占领的,是记忆中无数次回顾的,是迷惘的,也是必将清醒的。

(手动分割线————————————)

综上所述,广岛之恋是一部几乎于完美的影像作品,应当放到博物馆中被永恒珍藏。

其内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情感思维的解剖,都可以说是影像的巅峰。阿伦雷乃是第一个将每一秒都讲到如此美丽的人

 7 ) 用电影补偿往事

在2006年的时候,已是87岁高龄的阿伦•雷乃以他依然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敏感拍摄了电影《心之所属》。

可能在大部分的电影史著作中,阿伦•雷乃的电影创作止于《我的美国叔叔》,而对于他近二十年的创作,却很少有人关注。数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文字、流行音乐、漫画、滑稽戏和现代戏剧等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浓厚兴趣,1980年后他的电影里他不断地在自己电影进行着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创新,于是1980年来,他依然保持着法国影片的良好成绩,成为新浪潮导演的标志。1980年后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部《向死之爱》,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几度风雨几度秋》、《吸烟/不吸烟》、《老调常谈》以及《心之所属》有名,却在形式创新以及主题的深度挖掘上达到了统一,堪称晚年阿伦•雷乃电影的总结。

 

言归正传,在阿伦•雷乃众多的电影中,《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左岸派”的代表作品。

这里首先引出的一个议题是关于法国“左岸派”电影的定义以及颇具争议的界定。

“左岸派”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形成于上个世界50年代末,由于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像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伦•罗伯—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斯•瓦尔达等,代表作除了以上提及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还有1960年的《长别离》,1966年的《横越欧洲的快车》等。

但是,因为“左岸派”几乎是与“新浪潮”同时被人发现的,而且“新浪潮”的汹涌浪潮似乎裹挟了“左岸派”电影,所以基于此的结果是有相当多的人将其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某些电影学书籍亦有将《广岛之恋》等归入“新浪潮”旗下的。即使二者在艺术的求新求变上体现了某种法国式的一致,但是它们在美学、电影观念和叙事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一般认为,“左岸派”在这些方面的探索较之“新浪潮”更为激进极端。它本身所带有的实验特征也更为明显。这种现代主义电影的先驱性,亦被之后兴盛时期的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以及德国新电影运动所继承,甚至在亚洲的日本新浪潮式的电影革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以杨德昌、侯孝贤等电影导演为代表的新电影运动也可窥见其一二。

“左岸派”的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者他们深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导的过程中,对话和人物内心的独白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他们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平衡文学文字和电影影像。

这其中,“记忆与遗忘”是编导们发展的最经典的叙事主题。

以《广岛之恋》为例,剧中女主人公(“她”)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内韦尔的痛苦恋情,她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可是当她来到日本广岛这个布满战争回忆与伤痕的时空之中,记忆却如潮汐般汹涌袭来,而影片易被人们理解的她与日本男子新建立的爱情,也无情地消失在过去的创伤中。

阿伦•雷乃试图让人们了解的肯定不是她与他的那段婚外恋似的爱情,透过这层外表,导演希望人们了解,遗忘是为了告别过去,以期获得渴望的心灵宁静。但残酷的一面是,记忆虽然可以被人用所谓的理智压住,却已经深深烙在了人的内里,用弗洛伊德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化作了潜意识,成为每个装载它的生命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导演强化的其实是记忆与遗忘的痛苦对她的一生的萦绕与折磨。

“左岸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对电影艺术表现上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创作中彻底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将西方人(欧洲人)拿手的逻辑的、线性的(电影)时间改变为近乎令人费解的“心理时间”,这也给“左岸派”电影在时空跳跃转换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广岛之恋》的结构就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事结构,影片中令人应接不暇的大量闪回和画外音的手段,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以编导思考的跳跃性结构娴熟地联结起来,或者用通行的说法叫“平行结构”,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概念是平行发生的,在她的思绪中,导演用“闪切: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从这一点分析,“左岸派”的编导们将人们熟悉的电影带入了人的内心,所以在电影史上,“左岸派”的贡献的确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观念,虽则艰涩,实为深邃。

有趣的是,“左岸派”的编导们自称是“电影剪辑派”,这颇与苏联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强调镜头组接有某种内在的继承性。

其实,“左岸派”电影固然强调自身在剪辑方面的重视,这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影片超过六七成的价值是剪辑赋予的。所以在文章最后,可以讨论一下“左岸派”电影在电影语言的独特探索思考。

《广岛之恋》的片头显得十分特别。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于镜头里面,导演让现在的他们与广岛核爆的画面交替出现,渐渐地将男女主人公显现在画面中,这种光线的压抑感处理,使观众对这段现实与历史的交替出现没有任何突兀之感。“左岸派”电影摄影强调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在摄影机的运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一个静止的物质(或人),摄影机是缓缓拉回或推进的,细节被不断地放大及至充斥整个画面,思考一下,这不正如人的眼睛一样。但是“左岸派”的眼睛却是十分的冷峻与严肃的。

声画处理在“左岸派”看来应该是同时的,如前文提及的平衡文字与影像,他们也关注平衡声音与画面。《广岛之恋》却也暴露了至少是阿伦•雷乃的倾向,即将声音置于一种优先的地位,《广岛之恋》中声音在画外空间中的运用,男女主角对记忆的描述与过去的画面同时行进,当然这也是对白、独白和旁白的魅力所在,“左岸派”编导手中的声音被拓展到广阔的空间中。

在“左岸派”电影中,《广岛之恋》成为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冗繁的理论和说教,《广岛之恋》其实应该理解为比“一般新闻纪录片更具说服力”(玛格丽特·杜拉评价)的具有纪实风格的电影,是阿伦·雷乃在用电影补偿我们对于和平与战争、爱情与失落的往事。

 8 ) 广岛,影子

据费利克斯·纳达尔(Felix Nadar)记述,巴尔扎克对达盖尔摄影术怀有强烈的恐惧之情。巴尔扎克无法理解,摄影术何以能够将三维的人体转移到二维的照片上去。根据所谓的“物质守恒定律”,人类无法用非物质性的幻影制造出物质性的存在,亦即无法无中生有;但摄影术看起来却打破了这条铁律。于是乎,巴尔扎克提出了一套颇具迷信色彩的解释:一切物质性的身体都是由层层叠叠的幽灵影像(spectral image)所构成的,这些层体如同薄得近乎透明(但绝不是没有厚度)的叶片一般附着在人体的皮肤上。每当人们被拍摄的时候,其中一层就会脱离身体,转移到照片上去。由此观之,摄影术即是“摄魂术”:一次次的曝光必然导致幽灵影像的丧失,进而导致生命本质的丧失。

这番看似荒谬绝伦的言论很少有人当真。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巴尔扎克的理论竟然会以一种无比残酷的方式在现实中得到印证。那是1945年8月6日。那一天,广岛上空落下了一枚原子弹。(当然,还有长崎。)

爆炸平息之后,人们走上街头,放眼望去,遍地的断砖残瓦中间到处都是“影子”:烧焦的、化为灰烬的、甚至瞬间蒸发的有机物和非有机物,在墙壁和地面上留下了黑乎乎的影迹和污点。在邻近爆炸中心的区域,人们在银行门口的台阶上发现了一片“人影”。当时,他应该正坐着等待银行开门。极端的高温和辐射让他整个人瞬间灰飞烟灭,只在身后的台阶上留下了这片“幽灵影像”。

震悚惊惧之余,人们不禁好奇:原子弹的爆炸何以能够将影子固定下来。对此,利皮特(Akira Mizuta Lippit)指出:“原子弹的爆炸不可能容许原本意义上的摄影,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摄影。”这绝不是在隐喻或类比的意义上谈论原子弹爆炸与摄影术之间的相似性。原子弹爆炸不是“就像”摄影术,而是“就是”摄影术,一种最原始也最暴力的摄影术。广岛是一间暗室,原子弹的爆炸和变黑的天空是一台巨型相机,那些影子则是物体在表面上直接曝光形成的图像,即黑影照片。摄影术的先驱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曾将摄影术称为“固定影子的艺术”(the art of fixing a shadow)。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的确做到了“固定影子”,但跟所谓的“艺术”毫无关系。

巴尔扎克所担心的是,相机每曝光一次,自己身上的幽灵影像就会少掉一层;但他自己的物理身体,其实仍然完好无损。那些影子的主人则相反:除了多出来的一层幽灵影像之外,他们的物理身体已经荡然无存。幽灵影像不再是被牺牲掉的部分,而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部分;不再是缺失,而是唯一的剩余。它们起到了指示性(indexicality)的作用,证明了在爆炸的一瞬间,某人某物“曾在此”,而后随即“不复在此”。这是一种难以直视的指示性。广岛对指示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一种“后核时代”的指示性:“它拥抱不可想象之物:再现非物质(the immaterial)。”

在阿伦·雷乃的著名电影《广岛之恋》中,第一句台词是:Tu n'as rien vu à Hiroshima. “你在广岛一无所见。”女主角去广岛的纪念馆看了四次。她看(look)了很多照片:皮肤的灼伤、头发的脱落、躯体的疤痕。但她什么也没看见(see)。

 短评

阿伦·雷乃长片处女作。本片标志着西方电影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由同属左岸派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雷乃在片中将广岛原爆纪录片与情欲段落交叉剪辑,并通过倒叙式闪回与跳跃性剪辑,将个人的苦难与战争浩劫相结合,对记忆与遗憾、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作了探讨,达到电影与文学的平衡。(8.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仅代表我个人表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做作,就像周璇在唱天涯歌女 = =

8分钟前
  • 某四
  • 还行

看到了,看到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我什么也没看到。

1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这片子我看不进去,还不如自己YY呢。

12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大量闪回画外音,回忆梦幻遗忘想象潜意识,西方电影古典转现代的里程碑,文学电影开山之作,现代主义涟漪的原爆点。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心理结构时空,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新小说人文关怀。法日场景两套班底分别拍摄,无主镜头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我知道这个电影很有历史意义什么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作什么的但是它确实不好看。

2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有人在你心里产生过一次核爆,那残留的废墟注定终生无法消弭。有的人选择寻找新的裂变,试图掩盖过去,但偶然的沉渣泛起,还是会勾起回忆。除非当量更大。有的人选择坐地自爆,塑造新的自己。但有时会坠入地狱。除非置之死地。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把左岸搬到广岛后,城市与城市发生的禁忌恋情。放下旧爱的方式不是拥抱新欢,而是讲述记忆。看完最大感触——嗯、杜拉斯的文字很适合拍成旁白体...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左岸派”代表作。大量的意识流回忆显得文学意味太重。一些长镜头实在冗长,配乐也很怪(一部文艺爱情片用的光怪陆离的配乐)。我对这电影的表达意象,反倒觉得张洪量的那首同名曲最是贴合本片的意味(可能二者没啥关系)。这种审美需要训练,如有兴趣,先看经典影史教材。非发烧友不建议浪费时间。7.9

2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1.对“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追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更是心理上的伤害的揭露;2.爱情是牺牲品。爱情是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象征。整部影片就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3.在广岛这个适合恋爱的城市里,关于你的记忆在焚烧;4.总有一天,往事总将被我遗忘,你也一样。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呵呵。新浪潮要是先看阿伦雷乃真TM就亏大了。每次看到这种类似廊桥遗梦调调的片子我就J8恶习。

33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她唤他Hiroshima,他唤她Naville,他们不知彼此姓名。她的灵魂漫溢着战争弥留在她身体里的伤痛,她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是一个无底深渊。他们的邂逅与爱情无关,不过是关于战争与无法弥合的过去的短暂而苦痛的遗忘。世界上每一处战争幸存下来的地方,都残留着这样的伤痕。文学气息浓重,一首悲伤的散文诗。

34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别说是50年代末,现在有多少人敢这么拍片!无怪当时这片子引起影坛震动!同年的四百击一比真的是相形见绌了。现代主义意识流不说,雷乃和杜拉斯其实是把爱情的幻觉和广岛的幻觉并置,把战胜国法国和战败国日本的共同的伤痛连接起来,进行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哲学性思辨,远远超出了反战的范畴。

3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SIFF2014#重看,四星半;简直是马里昂巴的先声,从时空断裂到破碎叙述,从回忆的不确定到自我说服,两位大牌编剧都撼动不了雷乃的固定风格;雷乃是意识流影像呈现的最佳人选;我害怕会忘记你,我已经在忘记你,我们不同踏入时间的同一条河流,今夜你的名字叫广岛,我叫内韦尔。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去资料馆看的配音版!!真想骂人啊配音真是最可怕的电影产物!!!!!性高潮的时候一个大妈冷淡的中文配音:弄死我吧。。我喜欢通奸。。(还有一些矫情的台词用中文说出来真是连琼瑶都要闭嘴了

43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第一次看是很久之前了,这次修复版重映再看,感觉就像从没看过一样。

4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回忆让我歇斯底里

4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今年修复的版本,片中讲的法语还算适合裸看。最后一段的情绪没有看进去。另外被隔了一个座位的男生假装无意伸手过来碰手臂,明显躲开后,他开始一遍遍抚摸起中间质感还不错的布椅,好像沉浸在影片伟大的开头里无法自拔了……

53分钟前
  • fro🌈t
  • 力荐

原諒我吧。后半段我睡著了。但是開場真的很BT。很有日本人的骨風。

56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BJIFF2018#开头无比震撼,文学埋伏于影像背后上演暗度陈仓的妙计;激活回忆的是化石的空间(广岛与内韦尔)而非柏格森意义上绵延的时间(十七年);普鲁斯特的apathy and forgotten:“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1小时前
  • Alai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