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之河

剧情片日本1981

主演:田村高广,加贺麻理子,朝原靖贵,柴田真生子,樱井稔,藤田弓子,芦屋雁之助,蟹江敬三,殿山泰司,八木昌子

导演:小栗康平

播放地址

 剧照

泥之河 剧照 NO.1泥之河 剧照 NO.2泥之河 剧照 NO.3泥之河 剧照 NO.4泥之河 剧照 NO.5泥之河 剧照 NO.6泥之河 剧照 NO.13泥之河 剧照 NO.14泥之河 剧照 NO.15泥之河 剧照 NO.16泥之河 剧照 NO.17泥之河 剧照 NO.18泥之河 剧照 NO.19泥之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9

详细剧情

  1955年,信雄(朝原靖贵饰)和父亲(田村高广饰)、母亲(藤田弓子饰)住在一起,一家人在大阪泥河边开着一家小饭馆。赶马车干苦力活的叔叔、夜晚捕鱼的不知名男子,寡言的信雄用眼睛注视着这些贫民区的人们。一个雨天,信雄认识了住在他家饭馆河岸对面一艘房船上生活的喜一(樱井稔饰),还有她的姐姐银子(柴田真生子饰),他们快成为好朋友。然而,喜一的母亲(加贺雅子饰)由于某种难以启齿的原因遭到周围人鄙夷,使姐弟俩人的脸上总是有着阴郁不快的神情,然而他们却很懂事,也来信雄家串门做客。直到有一天,信雄的父亲突然出门。信雄在船上意外窥见了无法承受的秘密……  电影史上最感人泪下、最具震撼力的儿童电影之一。本片荣获——1982年日本电影学会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1982年日本蓝丝带奖最佳电影、最佳摄影;1982年日本映画大赏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1983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198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1名,八十年代十佳第2名,影史百大第13名。

 长篇影评

 1 ) 《泥之河》——童年的失乐园

《泥之河》——童年的失乐园。《泥之河》,小栗康平曾说,片名要表现的是,河由水及泥构成,片中的小孩子们享受到了如水清澈的快乐时光,最终却要面对包围他们的沉厚粘稠、甩也甩不掉的泥沼般的现实,他们必得在此痛苦的泥沼滋养下成长。《泥之河》,影片用客观、冷静、简练的镜头缓缓记下了战后日本人的生活,那是昭和二十一年的日本,是战后的大阪,影片以主人公小西的孩童视角,关照战后日本的市民生活,通过小西、小龙两个人的友谊,小龙、小西两家人的对比,在沉默迟钝的时光里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歌。影片似乎什么也没说,不,他只是说得太多,以至于河水的清灵和泥沼的厚滞给我们带来了无以言说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泥之河
虽然缓慢
却永不停息
我在岸上
追赶逝去的家船
难以同步
永不可及
离埠的船
我在呼唤你
亲爱的朋友
离去的远人
珍重珍重
手挥五弦
目送归鸿

        《泥之河》,影片总让我联想到《红楼梦》,贾宝玉那段话言犹在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河水之情,何尝不是童年的清纯,泥沼之厚,未尝不是成人的厚滞。大观园,是红楼儿女的失乐园,他们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失去;泥之河,是孩子童年的失乐园,他们在这里失去,也在这里成长。

          因为太沉重,如被泥沼包围,所以只好沉默;因为太清澈,似被河水荡涤,所以最好沉默。安东·圣·埃克苏贝在《小王子》的序言中说:献给莱奥·维特,当他尚未小小少年时。埃克苏贝愿把《小王子》献给这位曾经做过孩子的成年人。所有的大人都经历过孩提时代,然而能够记起这一点的人却很少。童心难在,机心以至,莫莫莫。《小王子》献给这位曾经过孩子的成年人,那么,从未曾做过孩子的成年人,又该如何自处?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有幸地拥有童年。《泥之河》中,有太多人根本就没有遇见童年。他们的不幸,不在于被上帝逐出了童年的伊甸园,而在于一开始就置身于童年的失乐园,不曾拥有,何言失去?

        小龙小凤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童年于他们而言,早已残破不堪。小西的略带无辜而又呆滞的眼神,看似无神,什么都不在意,其实他是最用心生活的,只是生活过于沉重,时代过于压抑。只是生活被他遇见太多。有人在他面前微笑,转身便遇见死神;有人在他面前出现,转眼便消失在湖面;有人在他面前欢喜,背后却是含泪的微笑;有人在他面前和他低诉,却依旧被男人蹂躏;有人在他面前宣泄,有人在他面前……虽然他的眼神始终木讷 但是他活的比谁都主动。老西经历了太多,在情殇、战乱之后,安静地生活在河岸上,他需要安定,不愿再逐水漂泊,表演魔术,君子协定,这是他童心未泯的体现。老西,是那个曾经做过孩子的成年人。从老西的角度,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木讷 ,灵魂深处对美好纯真的憧憬。

        “我是一只孤独的小鸟/需要你的陪伴与安慰/”、“从今以后我不再是笨蛋/不再是一人孤单无聊/总有烦心的事/让我难以入眠”这是影片开始和结尾处,小西哼唱的两首歌,唯一的两首。歌词里,看到了一个孩童到成人的蜕变,谁也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小悲则言,大悲则静,只有无限的遐想和沉思。《小王子》里的“我”曾说过:“我就这么孤单地生活着,没有一个真正能同我说得来的人。”或许,小西、小王子、我们,所有人,都活在无声的绝望中、或许,我们曾经是作为成人的对立面孩童的身份,可是时光流逝,我也不得不成为大人,谁让我们不是在成为大人,就是在成为大人的路上?

        你不可以说话,语言是误解的根源。所以,在泥之河缓慢的移动中,小西遇见了很多,说得却甚少。小西凭借自己的心灵去观察。小原叔叔残缺的右耳,小西或许感受到战争的创伤;第一次遇见死亡,小原叔叔丧生车下;第二次遇见死亡,素昧平生的捕鱼人在自己面前如幽灵般消失;小西与小龙在雨中相见,在消失了的小原叔叔的货车下,男生的友谊就此开始;小凤静静地为第一次上船作客的小西洗脚,消息感受着小凤姐姐的温暖;转生之际,小西将偷拿的三瓶净水扔进泥之河,看着河船在自己面前开过,静静地悲伤,淡淡地愤慨;在警局,在老西的陪伴下,见证了警方对人性、生命的漠视;小龙、小凤第一次去小西家吃饭,小西那淡淡的微笑,潜藏了太多内心的微妙情绪;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平静地望着自己的生母,哪一样,包含了太多;小西的局促不安,第一次与小龙妈妈交谈,那么紧张,只在看见小凤时奔跑着羞赧的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刚才我跟你妈妈聊天了”;和小龙一起趴在庙会的地上,小心翼翼地寻觅着丢失的钱币,好像那是他们的全部;在去抓点火了的螃蟹时,不小心看见了小龙妈妈卖淫的场面,与小龙妈妈眼神交汇的那一刻,心碎了,有什么东西呼啸而出,再也无法挽回;小西、小龙、小凤三人对视,时间凝固,记忆停滞,只是再也回不去的当初;最后,徒留一人在泥之河岸上奋力追赶,一人在泥之河的家船上逐渐远去,没有一句道别,没有来得及说一句对不起,未曾道一声珍重。我们的童年都太匆忙,来不及说再见、当我们意识到时,就代表着失去。

        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小龙对别人的拒绝淡然一笑,用笑来掩饰所有的痕迹,那是含泪的笑。小龙只哭了一次,他一直在笑。小原叔叔死后的雨天他笑,受到小西同学鄙夷的时候他笑,第一次拥有钱并把小西那份钱一起丢失的时候他还是笑,他一直在笑,用笑来擦拭生活的如泥沼般沉重的压力,用笑来掩饰,用笑来反抗,他只是一直在笑,他就哭了那么一次,唯一的一次,在小西得知秘密后,哭了。一个一直笑的小龙哭了,那么无奈,那么悲痛,那么失落,哭的何止是小龙?小西哭了,走了,一去不回头,他只能走,那么决绝,用冷漠的行为掩饰内心的波澜,无法面对的何止是小龙、小西、没有过多的言语修辞,伤痛无处不在,悄悄蔓延。
冷漠外表下跳跃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小凤是冷漠的,生活让她经历了太多,她只能压抑,沉默。在小西家作客时,小凤总是低垂着头,听着小龙唱军歌,依旧沉默着,对于小西妈妈的善意,也依旧吧连衣裙还给小西妈妈。她拒绝一切,只是害怕拥有后再失去。但是,那一次和小西妈妈一起洗澡时,她笑了,发自内心地笑,说了很多话,她那个年龄应该说的话。冷漠的外表下,是那颗向往美好生活的纯真的心。

        老西一家是宽容的,小龙他们是幸运的。两家的相遇,泥之河畔,会成为彼此心间最美好的回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时代如何压抑,美好的回忆是彼此灵魂深处停驻的永恒港湾。犹记得小龙哼唱的歌曲:“我们住在这里 寻找着自己向往的生活 生活的尘埃弥漫天空 但没有挡住我们清澈的眼光 生活的无奈就像包袱 但却拖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的心境像天地宽 自由才是我们的目标。”歌声飘过千山万水,在心间回荡千百度,那一刻,音乐消除了偏见,融合了孤独的灵魂。

        小西、小龙、小凤、老西、小西妈妈,他们谁也不是完全的孩子或成人,都在河水之清和泥沼之重之间游移、徘徊,在肉体之沉重合灵魂之轻灵中间前行。小西、小龙、小凤,看似是孩子,却已遇见太多、经历太多,真实生活的薄膜只需轻轻一触便会破碎;老西,小西妈妈,虽然是成人,却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老西的魔术、君子协定,小西妈妈对小龙、小凤的关爱,挣扎后依旧去见小西生母最后一面。战争、生活、情感的遭遇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信念,他们善良安紧地生活着。

或许,只有孩子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
我们走得太匆忙,把自己的童年丢失了。

        语言虽然苍白,依旧令人动容。小原之死,辽西想到了很多:“在战争中战死我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我本来以为,在战争中都没战死,他一定会好好活下去的。我现在觉得,比起在战争中战死,他这样的死更令人惋惜。……这是不可预测的,出了意外马上就可能死的……像他这样一个人,靠着自己的身体,默默无闻地劳动到死,真不容易啊。如果今天留住他多坐一会,可能就不会这样了。是啊,你后悔了吗?没有,一个人死了,他就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平淡的口吻,平常的话语,不一样的震撼。战后的伤痛,死亡的阴影,生活的沉重,就在老西平淡如水的话语间淡淡道出,又悄悄隐遁,那么平淡,却如此震撼。

        泥之河,在战争、死亡、生活的笼罩下依旧流动,在童年、关爱、友谊的陪伴下不断流动。

        泥之河,童年的失乐园,谁也说不出是好是坏,谁让那是自然的过程呢?自然,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最后的最后,生活的伪装业已撕破。小西哭着离开了,爸爸回来了(父亲的缺席方能让孩子成长),小西似乎长大了。他开始烦恼。而在得知船开走了,在一开始的冷淡过后,终于意识到他即将永远失去什么。于是他拼命去追,追的是船,是朋友,是童年,是美好。此时的小西,身影逐渐模糊,在他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人类的过去,逐日的夸父,上下求索的屈原,追寻天堂的但丁……看到了所有奋力追寻、努力挽回自己的我们。我们不断追寻,更在不断失去。可是,船速与自己的速度永远不可能同步。当他意识到失去时,小西就长大了,也永远地失去了。最后一声小龙,似呼唤,似呢喃,似呐喊,似忏悔,或许,什么都不是。当时的小西喊的只是小龙,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声呼喊,会成为小西心中的一颗美刺,是他灵魂的驱魔神音,是死亡竖琴的绝响。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在荒原上步履维艰、蹒跚而行的智者,不时地诅咒着他背负的沉重的十字架,他渴望自己能从这一十字架中解脱出来,像兽类那样在旷野中自由地奔跑。这位智者就是尼采,这个十字架就是人类的过去。背景或许不同,但心情却相似。小西也想摆脱那泥沼的厚重,重归河水的清澈。整个人类,都在悲壮而又努力地试图走出泥之困境,复归水之清明。这悲壮的一幕,一直都在重复,在不同的时空永生轮回。屈原在找寻她的香草美人,但丁在呼唤他的天堂玫瑰,尼采在寻觅他的超人,贾宝玉在回忆他的大观园,埃克苏贝在深情地呼唤他的小王子……他们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每个人都在寻觅着自己失落的美好,正如小西呼喊着远去的家船。可是,人生注定是一个失去、失去、再失去的过程,我们永远都不曾再找到柏拉图《会饮篇》中所说的自己的另一半。残缺的我们,有的,只是那一份并不完美的追寻信念。就像施笃姆的诗中描绘的那样:“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她的来历/走南闯北,我也再不曾找着她。”

        小西和小龙,非常简单朴实的一段友谊,却在战后日本的时代而显得沉重。
 
        孩子的童年,就像泥之河,有水的清澈,有泥的污浊;有水的冰凉,有泥的气息。

        小西那么努力渴望追上小龙的船,正如我们执著地找寻伊甸园;或许追上了也唯有一句“对不起”,或许找到了也不过如此;可小西那么艰难地奔跑,或许也是想摆脱成长,逃避浑浊错乱的成人世界,而拥抱稚嫩纯真的美好童年;但我们如此执著地寻觅,或许只是想有一座天空之城,安慰我们日渐孱弱的心灵,摆脱那虚无的无情吞噬,去紧握永恒的上帝之手。或许,只要我们相信,就真有奇迹;只要我们追寻,就真的存在。

        我们需要这样真实的谎言,虚假的存在。

        或许,那一刻,小西,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失去,但,代价过于惨烈。因为,游戏东西,懂的就意味着永远失去。而在成人的世界,他会失去的更多,不断地失去。这是影片最撕心裂肺的时刻,写尽了童真在残酷世相中滴血的沉重。

        小栗康平没有再继续描述小西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曹雪芹则冷静地刻画出在大观园中不想长大确有最终成长的贾宝玉。宝玉走出了大观园,小西定格在追赶小龙的亦可,谁更残忍?小栗康平吧时光影像定格,让我们不断回忆,感受那种童年胎死腹中的阵痛;曹雪芹让时光一路残酷地打磨贾宝玉,让我们在历史中沉浮,喟叹那难以负荷的人类十字架。究竟谁比较残忍,都不重要。我们都在失去,却仍奋起挽回。

         小原叔叔的意外死亡,捕鱼人的神奇失踪,全身燃着火的螃蟹。死亡,如此沉重,却又轻如鸿毛。童年在死亡、沉闷、卖淫中继续,在友谊、亲情、关爱中继续。童年,就像小西他们在庙会丢失的那枚硬币,等你想好用它做什么的时候,它已经遗失了。两个人在会场里成人的人潮中寻找失落的硬币,何尝不是在祭奠他们夭折的童年!因为不在,所以美好。
        
        《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试图用船逃离战争的苦海,但凯瑟琳最终难产而死,亨利则继续独自一人流亡。那条让他们远离战地的小船,终究不是诺亚方舟。恰如小西只能在泥之河岸上拼命追赶,小龙在泥之河上继续漂泊。他们都太匆忙,来不及告别,毕竟,这是一个不擅告别的时代。那条船,也不会是童年的诺亚方舟,他是童年的失乐园。无论是亨利、凯瑟琳,还是小西、小龙,他们最终只能独自一人,在失乐园中辗转漂泊,再也找不到停泊的渡口,也再不曾遇见他们愿意为之驻足的津渡。

         毕竟,生活还在继续,童年已成回忆。

        不过,人虽无“它”不可生存,但紧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

        我们左手牺牲,右手祈祷。祈祷不在时间之中,时间却在祈祷之内;牺牲不在空间之内,空间却在牺牲之内。左手牺牲,右手祈祷,尘埃落定,大悲莫言。战争从未远去,只要心留存阴影。

        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这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缺其一隅/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这一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也为我/这是约翰·堂恩的玄学师,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解。

如果有丧钟敲响,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如果有童年失去,不要问失落的童年属于谁。

        泥之河,童年的失乐园。透过小西略显呆滞的清澈双眸,我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那被遗失的美好。可是,懂得越多,失去得越彻底。我在电影中看你,也在看自己,泥之河见证了你的童梦,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或许我们依旧会失去,但只要想起那一声呼喊,看到泥之河的流逝,记忆就将重现,谁也无法剥夺,这是唯一的真实。

        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童年是遗失的美好,孩子才知道去哪里。泥之河,失乐园,童年的失乐园。我失故我在,我思故我真。

 2 ) 《泥之河》哭泣的歌声

看过一些电影,即便是震撼到几日内都无法挥去其盘桓在我思绪的影子,我始终觉得那故事发生在离我遥远的星球,我被导演、演员欺骗了,他们就像信雄的父亲,在我这个不懂行道的幼稚眼界里,耍了一个小魔术而已。

《泥之河》如此不同,不可名状的触动仿佛是第一次,心有千言万语却语塞难言,咂摸滋味时已身临其境,在用眼光洗涤污泥时,热恋般溺在了清澄的河水里。祛痛后的童年是灿烂的童话,是定格后能让人哭泣的胶片,又是集体归根时唯一一处可遇见彼此的乐园,那发生在不懂真心感受的时光里,在它的映衬下,四分之三凋敝人生的厚度、长度还有伤心的深度才没有了任何意义。

相似的情感,好像真的走了六十年,从大阪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到了踩在这片土地上的我的双足之下,逆流上至我的心室,感应着我的心跳。随着电影谢幕的切点,站在那遥远的泥河岸,送走再也不能相见的伙伴,眺望驰影浮生,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所以才会恋恋不舍无语凝噎。

1956年的日本大阪,摄像机在故事的机体上寻找坏掉了的细胞,贫民窟,那儿的血液里正流淌着致人绝望的病菌,生存两个字掩埋了生活涵盖的意义,不切实际的梦与可以施舍的善都成了稀缺的奢侈品。然而,受着苦难的善良的人们,不肯放弃,他们仍然等待着寄往未来的希望带给他们的回复。

在泥河之岸有一家小饭馆,馆子里进进出出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生百态事,战争的后遗症如魔爪上伸出的千万触须,探入整个社会。老板一家三口努力讨生活,他们是聚集故事的轴心,老板的儿子信雄,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儿,他是摄录故事的视角。信雄与妓女的一双儿女,三个孩子冥冥中注定的邂逅之缘,为窥见各自家庭的隐痛,以“毁灭”友情的代价,打开了令“快乐童年”早夭的潘多拉的盒子。

在电影里,有意的且饱含情感的设计是需要探索解读的艺术,它不会因为做作而令人厌恶,因为它是有感情的。战后的故事,绕不开那些参战的铮铮铁骨,讽刺的是他们浴血沙场做人肉城墙护国护君,却在战后以举鼎绝膑之由扫入低贱阶层。由此,看戏的我悄悄地感叹,布衣角色的变化,是真正悲苦的开端,三个兵,他们虽有不同的命运,演绎的确是同一种凄惨的人生。

战争中为国捐躯留下孤儿寡母的战魂,在天堂,对世俗中受困受难的爱人与孩子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样的牺牲到底意味着何等崇高的理想?只有一个现实看得见,国家嘲弄着他的一片丹心,貌美如花的妻子沦为妓女,活在黑夜吞噬的绝望里,聪明懂事的子女活在白天无法掩藏的卑微与耻辱里。一艘没有容身之处的船房,在它的国土,被驱逐着,没有尽头的漂泊,然后消失。

被炮火崩掉一只耳朵的战士,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本以为从此以后他将远离死神长命百岁,他也那样想,所以那样积极乐观。十年过去了,日子并没有好过,国家抛弃了他,他卖苦力的身影在力不从心的社会环境里越来越虚弱,一切原地踏步,像我们毕业后踏入社会,用踌躇满志到浑浑噩噩的状态终结十年,一直努力着,却一直活在心酸中。于是,老天施下怜悯,他被碾死在自己马车的车轮下,早登极乐世界,人世才是地狱。而他就近有个新打算,想买辆二手车继续做货运来替代马车货运,他寄希望于未来。

在战场上目送战友的灵魂抽离血淋淋的躯体,游丝般无影无踪。战后,看着生命无常的现实从不善待任何人,他坚守“为国而战”的所谓正义信仰摇摇欲坠。这个角色是信雄的父亲,前妻重症即将离世,这揭开信雄不知的秘密,一直视如己出的妈妈并不是信雄的亲生妈妈。这是战争导致家庭分散的另一种悲剧。三组浮世画,像锋利的刀片,割伤了信雄的快乐童年,或许,刀片的残忍在于它的冰冷无情,生命并不会因为幼小而被善待。

是不是太过沉重了。有值得慰藉的点点滴滴,《泥之河》一直努力呈现温暖又细腻的人情味。我太喜欢信雄、喜一、银子这三个孩子。有种恍惚的念头,在信雄与喜一并肩穿街走巷时,我仿佛跟在他们身后,不知疲倦地想跟着他们一直走下去。不想他们分别,不想从童真的氛围里走出来,甚至忘记了局促的船房,露脚趾的帆布鞋,掉入泥河溺亡的不明人士。

可是,只有如此不作回应的道别才是童年尾声时要流露的最真实的面孔,其实,我们的成年礼早在成人们意识之前被迫举行了。喜一说,马是罪魁祸首,它杀死了它的主人。没错,战争是罪魁祸首,它拿走了喜一父亲的生命,蹂躏了喜一的人生。其实,战争践踏了所有人的人生,善良的最悲惨。


与我同行的那一代的人们,是不是。。。。。。

突然间意识到被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抛弃了,想要把可爱的自己找回来,那时,大概都站在了而立不惑之年。而二十岁之前,在做什么?好像忙着向前看,不在意匆忙疾走的旧时光,也不恐惧偶尔从穿衣镜里抓到了的细纹,买醉也是一种情调,惆怅更是一种表演,其实,只想拽着青春的尾巴卖力地狂舞,好好挥洒用不尽的热情与精力。

少年时的我们,依然全幸福着,不需要寻找孕育幸福的巢脾,因为天赐的快乐还未收起行囊远离,可是,幸福的单一色是不是太过乏味,所以在自寻烦恼的乐趣中我们有模有样地模拟着成人世界的缤纷与复杂。

这只是表象上让人看得见的世界,不是吗?其实,里面还有太多太多有关泪水的故事,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刻骨铭心,只是长大后,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我们选择遗忘了。所以,努力守卫没有战争强暴、罪恶侵染的童年环境,这是走过童年的我们必须给孩子们的。

 3 ) 《泥之河》——成长始于童年碎

许久没有为电影里孩子的眼神而感到难堪、难受、疑惑和无奈,那双不甚明亮的眼神里因为有对希望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憧憬,所以真实世界的肮脏和恐惧如此轻易就会打碎他们的光。导演像一个面无表情的说书人,没有惊堂木、也不见感叹号、未尝怒发冲冠、未觉花泪鸟惊,他仅仅是摆好了自己最舒服的姿势,任凭窗外电闪雷鸣,他亦无惊无喜语气平淡,任凭听者闻之落泪、看客沉默无语。

全片的基调平淡一如那条河流,下雨天也好,艳阳天也罢,小河已然有了江海的气势而波澜不惊。然而水愈深方愈沉静,任凭河底深邃,还是要将一叶叶窄舟平平静静送往彼岸,送到另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所在。《泥之河》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如此,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却囊括了死亡、卖淫、战后、贫穷、私生子等等数个不可忽视的黑暗因素,就此夏日无端掀起波涛。

这是有关成长的故事,我们能听见童年破碎的声音。在看似无可选择的伤害下,接受成人的第一规则:沉默离开,伤害值最大。来不及解释,其实是不要解释;来不及道别,其实也无需道别;来不及将过去细细捋顺,其实无人倾听。有关三个孩子的无忧夏日,在泥沙流淌却依然清澈的河流里,静静随波而去。

影片讲述了小西一家二战后在河流边开了一家小饭馆,一日河流边停泊了一艘船屋,船上住着以卖淫为生的母亲和一子一女,十岁的女儿早早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而儿子小龙与小西结为了好友。小西一家也尽力对小龙一家示好,然而碍于小龙母亲的身份难以过多接触。一日小西目睹了小龙母亲“工作”时的场景,痛苦的从小龙家跑了出去,不再理会这对姐弟。第二天小龙一家驶船离开,小西后悔追船却已是来不及。

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背景下,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退伍男人就因贫穷且与社会脱节的劳作方式,因为马车陷入泥潭中,马匹被路过的车笛吓到而碾死了摔倒的男人。战争中仅仅失去了耳朵的他因为无法融入社会而在战后失去了生命,同样是战争中的幸存者小西父亲对此感慨良多,叹其死的不值。当小龙在小西家唱着爱国歌曲时,小西父亲十分赞赏他作为一个孩子却可以将一首军歌唱的抑扬顿挫,可见小西父亲骨子里军人之血的傲气和荣誉感,生活的平淡和艰辛并未完全磨去他军人的气质,所以面对有同样遭遇却横死街头的患友身死却无力挥洒男儿热血的命运感到惋惜。而这种惋惜,何尝不是对将来自己命运的叹息,年轻时为国家金刀铁马、中年时泥河边做饭持家,不断地妥协成了人生唯一的信条,大概对于军人来说接受起来要比普通人更为不易吧。然而保护弱小之心不变,所以可以在客人当面侮辱小龙时挺身而出,而妻子不知原因也选择默默支持,这样的一家之幸福平和也算令人艳羡。

然而片中却有个细节,小西爸爸曾经不辞而别几天,家里忙的一团乱,当他回来后只是淡淡解释是去见中国的老朋友。结合小龙爸爸战死导致小龙一家必须靠小龙妈妈卖淫为生、御马汉子路上横死、小西爸爸徒留遗憾,三个退伍军人或死或生皆不遂人意,而活着的小西爸爸却有这样的奇怪举动,所表达的应是导演向中国的示好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三个孩子的友谊在艰难中体味快乐,双方都试图将自己所能给的最好奉献出来,然而即便是孩童的友谊何尝不算牵一发而动全身:小龙家贫处处受轻视白眼,小西与之交友不仅失去了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且两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阶级教养让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也难以接近,即便彼此心意相通开心快乐,而不顺之事却一件多过一件。小龙要承受的哀伤和必须要维护的自尊,小西作为他唯一的朋友,必然也会承受和帮助其维护。这是成人避之不及的事,小西的崩溃和逃避可以理解,只得惋惜。

并非人人都有一颗强大的灵魂可以承担另一个人的痛苦,所以我们都是凡人,只能承担起作为亲人角色的重担。影片画面常有一边留给半堵墙,或是静静卧于左边右边给人压迫感,或是立于中间作为分割线,分割着简单的快乐和难解的人生。人们有时依靠它、有时被其阻隔,墙在陆地上变成了河流的化身。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泥之河的一个角落。随着河流渐飘渐远的船屋也许凝固了导演对日本未来的忧愁,小西父亲看报时有报中对“太阳族”的详细报道,可谓日本堕落的一代,这艘船屋既有堕落也有贫穷更有向往,然而却不知驶向何方,其中深意之远可想而知。

 4 ) 即使污泥遍布河底,河面依旧闪耀光芒

小栗康平是日本战后的第一代导演,低调寡产但是却风格鲜明,作品质量很高。处女作《泥之河》的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好评,不仅被称为是近30年来日本电影的鲜明亮色,入选了20世纪日本电影百佳,也送展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小栗康平

这部电影拍摄于80年代,故事却以50年代为背景,以一个战后导演的身份,来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及其思潮和各种影响,以孩童的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的战后年代。

电影讲述了1955年的大阪泥河边上,念小学的信雄和父母住在一起,一家人开了一个小饭店维持生计。战后,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依然还很贫苦。一个大雨天,信雄认识了住在自己家对面的河山的船里的孩子喜一,然后是喜一的姐姐银子,三人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是,喜一和姐姐却显得十分早熟,脸上永远挂着一抹挥之不去的阴郁,并且十分懂事,小小年纪,就负责着整个家里的家务。得来不易的友谊显得十分珍贵和纯净,但是周围的大人们,却似乎对喜一一家人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歧视。

小信雄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一次偶然的事件,信雄无意发现了原来喜一和银子的母亲是一个妓女,信雄立刻明白了周围人的鄙视,他也抛弃了自己的好友逃走了。

有一天,当信雄突然发现,停泊的喜一一家人的船屋要被拉走了,他内心的真情终于战胜了世俗的偏见,追出门,向着自己的挚友奔去,可是,他们再也没能相见,一切都变成了深深的遗憾和往事的回忆……

电影的画面风格十分清爽干净,正应和了那个电影所想要表现的那个时代,战后日本的贫穷、创伤和希望从废墟中重生的社会思潮。一切看起来是干净澄澈的,显示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信心。但是,这又是潜藏着无限的不安和混乱。静寂的气氛和画面里,战争的伤痕却是抹不掉的,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信雄的父亲在看报纸的时候,导演专门给报纸一个轻描淡写的特写,里面讲述的是太阳族的事情。战后,许多年轻人感到精神空虚,尤其是一些中产阶级的孩子,由于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所以更加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和美国“垮掉的一代人”类似,他们推崇性解放,在太阳下无止境的做爱,所以被称为“太阳族”。

为了刻画两个被社会摧残和抛弃而早熟的孩子,除了以成人以及学校里小孩的直接的嘲讽为表现手法外,焚烧螃蟹的一场戏堪称神来之笔。喜一为了让信雄开心,烧死了无数的小螃蟹,明亮的火光里显露出残酷,而目的却是纯洁而美好的。这个平静的场景里显现出来的强烈的对比让人十分震撼。

电影最后,抛弃了成见而开始奔向好友的信雄,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的回归,一种觉醒。这个奔跑的长镜头,沿着泥河,有优美的风景,有动人的配乐,十分感人。但是喜一再也没有出现,大家都以一种断绝联系,断绝往来的方式,彻底隔绝开来,以此忘却曾经的伤痛和记忆。

这也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灵魂写照,从这个意义来说,信雄可以是导演小栗康平的童年的一个镜像,它深切表现了日本怎样从战争的伤痛里走出来的过程。背后的隐忍和牺牲,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

 5 ) 我有电影的原著

小说中的信雄现实中就是作者自己。作者是家里独子,他的父亲是从事中日贸易的商人,后来因为中日战争,贸易中断了。之后的生活过得很艰难,1947年生下了作者,是晚来得子(电影中的父亲看起来年龄也很大)。原著里信雄家是开面馆的,小说中还有一对丰田双胞胎,此外小说中没有去见亲生母亲的情节。小说里最后的结局是信雄一家卖了面馆去新潟县做生意了。

 6 ) 螃蟹上的火焰

字幕的人名翻译和简介(小说)完全不一样嘛。演员挑得挺好,小雄初登场时,我想的是哪来这么个丑娃娃,眼睛像被蜜蜂蛰了,看完就是憨仔,好可爱啊,被喂金平糖的那一笑可真甜。

小说有些重要的情节被改编了。运货男子之死,电影局限于拍摄条件,借助了来势汹汹的汽车,淡化了人不信命却又为命运操纵的悲剧感。挖沙蚕的老爷爷落水变成了疑似求职失败的年轻人自杀(这里也可能只是警察的猜测)。因为小雄目睹了这个事件,被警局传唤。原著这里的文字我很喜欢。

“‘那个老爷爷或许被吃掉了!’‘你说什么?’‘或许被鲤鱼精吃掉了!’警察一听信雄这么说便死心了,将父子俩都释放了。”

但电影里小雄的回答是:“那个大叔可能是非法捕鱼,晚上补避免被罚款。”电影中只出现一次的鲤鱼在小说里很重要,不知道因为什么做了改编。

小雄可能不是板仓夫妇的孩子,看小说时出于直觉这样猜测。结果真的看到电影里设定小雄是爸爸和别的女人的孩子。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场景是,阿喜从水中取出扫帚,把上面的螃蟹匆匆甩到地上,又迫不及待取出酒精浸泡它们,一只只点燃。着火的螃蟹凄惨又美丽,就像阿喜的妈妈那样。

公平地说电影比小说仁慈,小雄没有向阿喜放狠话,没有捏死鸟儿,阿喜也没有那么神经质。因为看完小说后看的电影,没能把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观看,总是在比较,这是不大好的。

 短评

刚开始以为是日版边城,原来还是讲童年,以及“处心积虑”地塑造了一幅日本战后群像,开头就让小主人公目睹一场死亡,以及之后的种种所听所见所闻,都不该是童年所应经历和承受的,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前辈大师们的影子,不过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把握还显稚嫩。不知道侯孝贤后来的乡土电影是否有从这里取经。

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开头不好,耐心看下去居然还不赖。好舒缓。小男孩可真不好看…不过看到最后觉得也蛮可爱。那些玩法…好熟悉!些许伤感吧。

4分钟前
  • なっちゃん
  • 推荐

四星半入,惊艳处女作;当我们明白伤心懂得流泪知晓失去,童年已在远离;可爱的娃,晶莹的分别的眼泪让我心碎。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1.童年残酷物语,成长始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2.成长就是一个渐渐变得不再纯粹的过程;3.成长就是在向性和死亡靠拢;4.沿着泥河追逐着远去的船,告别着好朋友,告别着童年,无比惆怅。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战后,孩子眼里的世界和社会的众生。小龙与小凤对于家庭生活和朋友的期望。

12分钟前
  • 47
  • 推荐

借用孩子的视角去描绘日本战败后普通大众的生活及状态,没有刻意的去渲染普罗大众的悲惨生活,而是用失去童年的惨痛去追忆,以最小的视角换来最大的震撼,任何语言也都显得苍白。泥の河,用河水般清澈的童年去荡涤历史沉积的淤泥,在“痛苦”中慢慢长大。

17分钟前
  • HarperYug
  • 力荐

某些细节略有生硬,但不影响整体的从容和忧伤,处女作,真是一部沉重的电影 4.5

20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温情和残酷并存。两个小男孩的友谊、父母亲的善良、妓女美丽的脸,以及车夫和渔夫的意外之死、病逝的生母、最终被拖走的驳船。温情的元素始终没有形成一道强烈的光,来把这灰蒙蒙的现实照亮。黑白画面其实是一种讨巧的做法,否则糟粕的景象将无法入眼。

24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对火车里父亲看的报纸上的“太阳族”印象比较深,所以看了一下宫本辉的原作,没想到是把“昭和三十年”改成了“昭和三十一年”,那也就有了导演更为直白的表达,就是父亲看的那一面,1956年经济白皮书写的「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没错,可总有人会被遗弃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太阳族那群人用放浪的青春去抵抗战后的虚无,但说到底那种生活是极其奢侈的,在同一个日本,还有另一群人漂泊无依、艰难求生。影片也正是通过小孩从天真懵懂逐渐成长、学会哭泣,让观众跟随小孩去体味贫穷、漂泊与死亡,去深入了解残酷的底层世界。那个前妻的设定像是参考了宫本辉的《萤川》。

2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不惧战场硝烟,只为成忠魂。“小龙唱军歌,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军国主义。“自由才是我们的目标。”然后小龙又唱了另外一首生活的歌,战争与和平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只要是人,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痛苦,要好好地考虑去克服问题。”

28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8.4 不疾不徐,不扬不抑,更多时候我们只能见到面无表情的孩子们,当他们的表情出现变化,就已经是足够的感情波浪,小栗康平的处女作,沉稳平实,有点根本无伤大雅的生硬之处,足够动人。

31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小女孩的演技简直是神了,她就是默默地站在那里,那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就完全能体会到。特别是爸爸在表演魔术那里,她静静的看着弟弟。三个孩子都演得特别好。看完以后有一种很轻描的感伤,小西在那个夏天奔跑的镜头,还有一直喊着“小龙”的场景,难以忘怀

34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堂弟上初中时来我家玩,有晚看电视我不让他看武打片,他气哭了,直至哭累睡着。第二天一早恰逢大叔来到,把他带回了家。再次见面他已发育,变成沉默内向的少年,兄弟关系再回不到从前。后来他外出打工,五六年不回家没和我联系。现在他在监狱服刑,武打片叫《给爸爸的信》,我要放给他看,还得等六年。

3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童年是一枚硬币,等你想好要用它做什么的时候,它已经遗失了……整体流畅的影片,只有结尾不自然

40分钟前
  • 飞行
  • 推荐

很多时候,当我们习惯孤单,迁就孤单的时候,会忽然有那么一个人闯进来。然后在困惑该不该接受或者是否接受的时候那个人却又消失了。[徘徊]成为一直以来的状态。不论所处是否泥泞。。。

42分钟前
  • 次瓦
  • 力荐

来自80年代的怀旧感伤,却又惧怕故乡、疏离故乡,在规矩的建筑构成的光影,如此隐蔽的陆上空间中,少年望着远去的原乡不得不扎根现代。

46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本片改編於宮本輝的同名小說,為小栗康平導演處女作。此片最大特色是一改兒童電影的天真爛漫,從兩個出生於戰爭之後的孩子的角度,道盡關於生存,現實,貧窮與戰爭的成長傷痕。當中的黑白,靜默的影像風格與平實的敘事結構,與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大有相似之處,而掙扎於社會底層的人情與現實的困境,又令人想起木下惠介的電影。

47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推荐

导演第一次指导的作品,这水平太高了吧!尤其是最后段落,一个是那个喜酱火烧小螃蟹,未尝不是他对那些趴在他妈妈身上男人的一种隐忍的报复。而那个小男孩看到漂亮阿姨的私密事儿,似乎早就开始面对死生无常以及不美好世界的判断更加确定了下来。最后跑去告别,导演的剪切水平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5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部分日本儿童题材片都是比较拖沓平淡的,这部也是消磨耐性。片子拍出了童年必经历的一些因素:恐惧和性。面对车祸死者,和其他男人缠绵在一起的母亲,小主人公久久的沉默,在未知的孤独中眼含泪水,看到这里我给了“推荐”。最后和唯一小伙伴的告别,两个人点燃螃蟹的记忆一去不返

56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日本80年代杰作,国家童年两层叙述,有意杜绝历史背景化,成人孩童两个视点交汇形成同一段落多点聚焦;情绪电影,黑白影像有助凝聚细节、组串成片,情绪质感胶合细节。信雄一路哭泣逐船奔跑,忘不了小龙小凤令人心碎的眼神。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